期刊文献+
共找到84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11年1月19日安庆ML4.8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和深度研究 被引量:64
1
作者 谢祖军 郑勇 +3 位作者 倪四道 熊熊 行舟 张炳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624-1634,共11页
2011年1月19日在安徽省安庆市辖区与怀宁县交界处发生了ML4.8级地震,引起安庆市及周边地区强烈的震感.为了更好地认识这次地震的发震构造,我们利用安徽省及临近几个省份区域台网的近震波形资料,首先通过hypo2000绝对定位得到震中位置;... 2011年1月19日在安徽省安庆市辖区与怀宁县交界处发生了ML4.8级地震,引起安庆市及周边地区强烈的震感.为了更好地认识这次地震的发震构造,我们利用安徽省及临近几个省份区域台网的近震波形资料,首先通过hypo2000绝对定位得到震中位置;然后采用CAP方法反演了该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和震源深度,并在此基础上结合P、sP、pP和sPmP等深度震相对震源深度进行了精确确定;最后,将反演得到的结果作为已知输入,利用F-K方法计算理论地震图,并与观测记录进行对比,以验证结果的可靠性.反演结果显示,这次安庆地震是一个带少量走滑分量的逆冲型地震,地震矩震级为MW=4.3,最佳双力偶解为节面Ⅰ走向131°,倾角30°,滑动角29°;节面Ⅱ走向15°,倾角75°,滑动角116°,最佳震源深度为4~5km,属于浅源地震.从震中和震源机制解来看,安庆地震极有可能发生在宿松-枞阳断裂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庆地震 震源机制解 震源深度 CAP方法 深度震相
下载PDF
华北地震区岩石圈磁异常场零值线与中强震震中分布关系 被引量:29
2
作者 顾春雷 张毅 +4 位作者 顾左文 行舟 徐如刚 朱志春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74-179,共6页
通过对华北地震区岩石圈磁异常场各分量的零值线分布以30km为缓冲半径建立缓冲区,并对缓冲区内1900年以来MS4.0及以上大陆地震进行统计,探讨华北地区岩石圈磁异常场零值线分布与中强震震中位置关系,发现7.0级以上地震震中分布与岩石圈... 通过对华北地震区岩石圈磁异常场各分量的零值线分布以30km为缓冲半径建立缓冲区,并对缓冲区内1900年以来MS4.0及以上大陆地震进行统计,探讨华北地区岩石圈磁异常场零值线分布与中强震震中位置关系,发现7.0级以上地震震中分布与岩石圈磁异常场磁偏角、N向分量、E向分量以及垂直分量零值线的分布位置关系密切,其中震中分布与磁偏角的相关性最高,达83.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圈磁异常 零值线 缓冲区 中强震震中 华北地震区
下载PDF
“霍山地震窗”小震序列运动学参数时变特征研究 被引量:28
3
作者 陈宇卫 张军 +2 位作者 庆梅 行舟 章兵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26-32,共7页
利用安徽及邻近地区的数字化地震资料,详细研究了“霍山地震窗口”小震序列的构造环境背景应力和视应力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环境应力值和视应力值不仅能反映震“源”区的应力背景强弱,在距未来强震震中比较远的特殊构造部位,即素有“地... 利用安徽及邻近地区的数字化地震资料,详细研究了“霍山地震窗口”小震序列的构造环境背景应力和视应力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环境应力值和视应力值不仅能反映震“源”区的应力背景强弱,在距未来强震震中比较远的特殊构造部位,即素有“地震活动穴位”的地震窗口的小地震,同样能较客观反映出孕震区附近应力环境的信息,在华东中强地震前后应力状态的差异性是显著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霍山地震窗口 环境应力 视应力 华东地区中强震
下载PDF
中国大陆地震条带统计特征分析 被引量:21
4
作者 李莹甄 海涛 +4 位作者 邬成栋 冯建刚 曲延军 行舟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568-581,共14页
对中国大陆具备相对完整资料的327次M≥5.0地震,分5个工作区进行了统一要求的地震条带图像扫描,发现96次中强震前存在条带图像,约占研究地震总数的29%.其中震前有条带地震与研究地震的比例分别为:华北地区30%,华东南区29%,川滇地区41%,... 对中国大陆具备相对完整资料的327次M≥5.0地震,分5个工作区进行了统一要求的地震条带图像扫描,发现96次中强震前存在条带图像,约占研究地震总数的29%.其中震前有条带地震与研究地震的比例分别为:华北地区30%,华东南区29%,川滇地区41%,青藏高原西北缘24%,新疆地区16%.中强震前出现条带比例最低的是新疆,最高的为川滇地区.在此基础上着重分析了条带形成后发生的主震与条带形成持续的时间、条带长轴尺度及组成条带地震震级等的统计关系.其结果为:中国大陆lgt(月)=0.30M-1.03±0.38(M≥6.5),lgL(km)=0.11M+1.73±1.75(M≥5.5);川滇地区lgt(月)=0.20M-0.25±0.24,lgL(km)=0.12M+1.75±0.16(M≥5.5).其它分区关系离散,未提出相应的统计关系.研究表明,条带的持续时间和条带的长轴尺度与主震震级在M<5.5时两者没有显著的相关性,而在M≥5.5时则存在一定的线性关系,但其相关性较差.组成条带的起始震级在5级(M5.0—5.9)主震前为ML2.5左右;6级(M6.0—6.9)主震前为ML3.0左右;7级(M≥7.0)主震前为ML4.0左右.主震发生在条带端部的比例大于内部;主震前出现交汇条带较少,仅占10%,主要出现在7级以上地震前.5级、6级和7级地震前出现条带的比例分别为25%、38%和71%.这个比例一定程度上表明了条带图像可能是7级以上强震的重要异常判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大陆 地震条带 统计特征
下载PDF
郯庐断裂带安徽紫阳山段发现全新世活动证据 被引量:20
5
作者 杨源源 赵朋 +6 位作者 郑海刚 姚大全 行舟 缪鹏 李军辉 汪小厉 疏鹏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644-655,共12页
安丘-莒县断裂(F_5)为郯庐断裂带中段东地堑内最新活动断裂。近年来,F_5江苏段研究成果丰硕,发现不同地段普遍存在全新世活动性,运动方式以右旋走滑兼挤压逆冲为主。以往研究未讨论过F_5在淮河以南安徽境内的延伸情况以及进一步的活动... 安丘-莒县断裂(F_5)为郯庐断裂带中段东地堑内最新活动断裂。近年来,F_5江苏段研究成果丰硕,发现不同地段普遍存在全新世活动性,运动方式以右旋走滑兼挤压逆冲为主。以往研究未讨论过F_5在淮河以南安徽境内的延伸情况以及进一步的活动性问题。文中选取与F_5江苏段线性影像特征延伸一致的淮河南岸郯庐紫阳山段作为突破口,通过遥感影像解译、地质地貌调查和探槽开挖,初步得到以下认识:1)紫阳山段线性构造地貌特征清晰,断层发育于浮山至紫阳山一线的中生代红色砂岩隆起边缘缓坡,为安丘-莒县断裂(F_5)过淮河后的南延部分;2)朱刘探槽开挖揭示,该段错断了晚更新世晚期黏土层,晚更新世晚期—全新世早期黑色黏土层受断层活动影响沿断面灌入、填充,形成黑色断层条带及黑土充填楔,表明断层最新活动时代达全新世早期;3)朱刘探槽开挖揭示,该段第四纪以来存在至少3次古地震事件,第1次古地震事件推测年代为第四纪早、中期,第2次古地震事件年代为20.10~13.46ka BP,第3次古地震事件年代为(10.15±0.05)^(8.16±0.05)ka BP。上述研究成果弥补了对郯庐断裂带安徽段晚第四纪活动性认识的不足,为安徽省的地震监测和震害防御工作提供了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郯庐断裂带 晚第四纪 全新世活动 安徽 紫阳山
下载PDF
安徽地区地震波衰减、场地响应及震源新参数的测定 被引量:16
6
作者 沈小七 刘杰 +3 位作者 陈宇卫 刘东旺 黄显良 行舟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05年第3期1-10,共10页
根据安徽数字地震台网7个地震台的143条波形资料,研究了安徽地区的衰减模型和各台站的场地响应。采用三段几何衰减模型拟合,得到了安徽及邻近地区的几何衰减函数,得到安徽地区非弹性衰减Q值随频率f的关系为Q(f)=235.3×f0.616;7个... 根据安徽数字地震台网7个地震台的143条波形资料,研究了安徽地区的衰减模型和各台站的场地响应。采用三段几何衰减模型拟合,得到了安徽及邻近地区的几何衰减函数,得到安徽地区非弹性衰减Q值随频率f的关系为Q(f)=235.3×f0.616;7个台站的场地响应均无明显的放大效应,这与它们均处于岩石地基相符;并在本地区地震预测研究中尝试使用新参数,进行了初步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质衰减 场地响应 震源参数 测定
下载PDF
郯庐断裂带安徽浮山段晚第四纪以来活动新发现 被引量:16
7
作者 赵朋 姚大全 +4 位作者 杨源源 郑海刚 行舟 许洪泰 方震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889-903,共15页
郯庐断裂带淮河以南段第四纪地层分布不均,断层新活动研究存在一定的困难。在苏皖交界地区多次实地踏勘发现,淮河南侧的安徽浮山段断层发育于NNE向条形岗地的边缘,对第四纪地层和地貌仍有一定的控制作用。在浮山段开挖的三塘探槽、浮山... 郯庐断裂带淮河以南段第四纪地层分布不均,断层新活动研究存在一定的困难。在苏皖交界地区多次实地踏勘发现,淮河南侧的安徽浮山段断层发育于NNE向条形岗地的边缘,对第四纪地层和地貌仍有一定的控制作用。在浮山段开挖的三塘探槽、浮山南剖面等均显示,断层错断了晚第四纪地层,表明该段断裂晚更新世以来仍存在较强的活动。综合地层年代样品测试结果,浮山段断层最新活动时代可达全新世早期,最近1次古地震事件发生在(10.6±0.8)^(7.6±0.5)ka BP之间。探槽及剖面揭露的断层表现为正右旋滑动特征,这或是断层所在区域局部构造应力场复杂性的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郯庐断裂带 淮河以南 浮山段 全新世早期
下载PDF
利用层析成像的结果探讨安徽及邻区中强地震深部构造背景 被引量:14
8
作者 张杰 沈小七 +1 位作者 行舟 沈业龙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50-359,共10页
利用层析成像的最新成果,对研究区(28°~39°N,112°~124°E)的中强地震深部构造环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中强震位置、地表地质构造和活动构造单元的划分与上地壳速度结构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性。M≥6.0地... 利用层析成像的最新成果,对研究区(28°~39°N,112°~124°E)的中强地震深部构造环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中强震位置、地表地质构造和活动构造单元的划分与上地壳速度结构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性。M≥6.0地震大多数分布在上地壳高速区与低速区的交接地带或高速区,低速区内的地震活动相对较少;分布在高速区的地震,主要活动在高速区内的速度变异地带。华北平原断块的边界带及其内部是研究区内主要的中强地震活动场所,该断块西、北部的裂陷盆地带在上地壳以间断的大片低速区为特征,在与高速区的交接地带,中强地震呈带状活动,并有活动断裂带的发育。北西向展布的周口-合肥-宣城低速条带分隔大别山、鲁西-安徽高速区,北侧与高速区的交接地带中强地震活动较为活跃,可能是华北、华南两大构造区在深部构造和现代活动构造上的一条重要分界线。(2)霍山-六安地区历史中强地震和近代小震活动频繁与东大别山中部在中地壳发育低速层及存在切穿地壳的两组深断裂有关。(3)安徽的中强地震活动在深部构造上分区特征明显,依据历史地震活动重演和发震构造条件(深部)类比的原则,对安徽未来存在发生5级左右地震的危险区进行了初步判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徽及邻区 速度结构 中强地震地 震危险区
下载PDF
安徽历史地震等震线长轴方位分布及地震地质意义 被引量:12
9
作者 张杰 沈小七 +1 位作者 行舟 沈业龙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52-160,共9页
统计了安徽地区历史地震等震线长轴方位分布 ,主要有北东、北北东、北西和近东西向 4组 ,它们与震中区及其附近的新生代活动断裂的走向有较好的一致性 ,大致反映了安徽各地的发震构造及破裂方位。其中北东、北西向断裂活动时间最新 ,多... 统计了安徽地区历史地震等震线长轴方位分布 ,主要有北东、北北东、北西和近东西向 4组 ,它们与震中区及其附近的新生代活动断裂的走向有较好的一致性 ,大致反映了安徽各地的发震构造及破裂方位。其中北东、北西向断裂活动时间最新 ,多与地震活动相关 ,而北东向活动断裂是研究地区主要的地震构造。从构造地貌、断裂活动、遥感解译活动线性构造和中强地震活动的相互印证关系来看 ,大别山北麓、皖东北地区是安徽现代构造和中强地震活动较为强烈的地区 ,其中 ,皖东北地区未来发生中强地震的危险性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徽 等震线长轴方位 地震地质
下载PDF
汶川8.0级地震崩塌、滑坡的发育特点 被引量:10
10
作者 李光 姚大全 +3 位作者 张有林 行舟 郑颖平 陈安国 《防灾科技学院学报》 2008年第3期131-134,共4页
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地震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在本次地震发生后,崩塌、滑坡对灾区造成的影响巨大,阻塞河流、破坏道路,造成的次生灾害比较罕见,也比较典型,本文将对部分地区由于本次地震造成的崩塌、滑坡地质灾害进行... 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地震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在本次地震发生后,崩塌、滑坡对灾区造成的影响巨大,阻塞河流、破坏道路,造成的次生灾害比较罕见,也比较典型,本文将对部分地区由于本次地震造成的崩塌、滑坡地质灾害进行总结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供有关部门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崩塌 滑坡 地震断层
下载PDF
郯庐断裂带淮河南到女山湖段晚第四纪以来的新活动 被引量:12
11
作者 姚大全 郑海刚 +8 位作者 赵朋 杨源源 行舟 缪鹏 陶月朝 方震 李军辉 汪小励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38-45,共8页
以郯庐断裂带淮河南到女山湖段晚第四纪以来是否具有新活动为主要研究目标,通过遥感影像资料解译及地表反复调查,选择构造地貌显著地段开挖探槽,识别和记录其变形形态,分析其活动习性,定向采集新活动变形物质,在保持原态基础上磨制定向... 以郯庐断裂带淮河南到女山湖段晚第四纪以来是否具有新活动为主要研究目标,通过遥感影像资料解译及地表反复调查,选择构造地貌显著地段开挖探槽,识别和记录其变形形态,分析其活动习性,定向采集新活动变形物质,在保持原态基础上磨制定向薄片,并进行微观构造分析论证。研究表明,断裂沿线线状构造地貌清晰,横跨断裂带的3个探槽均揭示出晚第四纪以来活动痕迹,断裂最新错断了晚更新世-全新世地层;滑移方式多表现为粘滑,典型表现为断层陡坎、楔状堆积、断层和充填裂缝等,总体显示为脆性高速变形特征,属于史前地震遗迹。上述认识部分得到微观分析证实。文中还初步探讨了淮河南北郯庐断裂最新活动特征的异同点及其可能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郯庐断裂带 淮河南-女山湖 晚第四纪 新活动特征
下载PDF
0.14THz高功率太赫兹脉冲的频率测量 被引量:11
12
作者 光强 建国 +4 位作者 李小泽 范如玉 行舟 雪峰 童长江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8459-8464,共6页
提出了采用截止波导法与谐波混频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0.14THz高功率短脉冲的频率测量.首先将两个截止频率分别为0.125和0.15THz的非标准矩形波导作为接收端,通过截止波导滤波法获得了太赫兹辐射源的频率范围.然后根据已知的频率范围,将... 提出了采用截止波导法与谐波混频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0.14THz高功率短脉冲的频率测量.首先将两个截止频率分别为0.125和0.15THz的非标准矩形波导作为接收端,通过截止波导滤波法获得了太赫兹辐射源的频率范围.然后根据已知的频率范围,将本振频率选择为15—20GHz,则谐波混频的谐波次数确定为8.随后的Ka波段的脉冲测试和0.14THz连续波测试表明,该8次谐波混频器可用于0.14THz脉冲的混频测量.最后,0.14THz脉冲频率测量实验给出了太赫兹辐射源的准确频率为0.1465THz.该方法大大降低了对本振信号的频率要求,且结果准确可信,为长波段太赫兹脉冲的频率测量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赫兹脉冲 截止波导 谐波混频
原文传递
基于地震参数的缅甸弧俯冲带处板块间几何接触方式的研究 被引量:11
13
作者 张浪平 邵志刚 +2 位作者 马宏生 行舟 李志海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653-664,共12页
从全球板块系统来看,中国大陆周边板块活动是其地壳运动的主要外部力源,明确周边板块与中国大陆间较精细的三维几何接触方式对中国大陆动力学研究具有实际意义.本文首先基于研究区域地震活动参数,引用Hayes等在2009和2010年提出的Slab1.... 从全球板块系统来看,中国大陆周边板块活动是其地壳运动的主要外部力源,明确周边板块与中国大陆间较精细的三维几何接触方式对中国大陆动力学研究具有实际意义.本文首先基于研究区域地震活动参数,引用Hayes等在2009和2010年提出的Slab1.0模型,对其进行改造以适用于研究缅甸弧俯冲带处欧亚大陆与印度板块接触的几何产状.其次,沿缅甸弧俯冲边界带截取了166个剖面,依次考察各剖面的震源深度分布情况,对其进行线性平面与非线性曲面拟合,定量地给出了缅甸弧俯冲带东向俯冲的三维几何产状及俯冲范围.最后,针对缅甸弧俯冲带上6个典型剖面的震源深度分布情况,并联合震源机制解和地质构造背景讨论并初步给出了该俯冲带可能的动力作用模式.本文企望为研究中国大陆与周边板块边界几何接触方式提供一个初步方案,并为板块间的动力作用及相关地球动力学研究提供基础研究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缅甸弧俯冲带 地震参数 板块边界 几何产状 Slab1 0
原文传递
九江—瑞昌5.7级地震调查及其思索和启示 被引量:9
14
作者 姚大全 凌学书 +5 位作者 蒋春曦 沈小七 戈宁 行舟 周齐 杨秀生 《国际地震动态》 2006年第3期5-11,共7页
扼要介绍了该次地震基本特征,分析了房屋破坏和地震地表变形的可能原因,指出在中国东部尤其是以往被视为少震弱震的地区完善地震监测设施、加强地震预测预报研究、普及避震抗震知识、注重建构筑物尤其是民居群选址工作和落实必要的抗震... 扼要介绍了该次地震基本特征,分析了房屋破坏和地震地表变形的可能原因,指出在中国东部尤其是以往被视为少震弱震的地区完善地震监测设施、加强地震预测预报研究、普及避震抗震知识、注重建构筑物尤其是民居群选址工作和落实必要的抗震结构措施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江-瑞昌地震 少震弱震区 思索 启示
下载PDF
亚洲地区Benioff应变释放和强震活动的周期性特征研究 被引量:9
15
作者 蒋长胜 赵祎喆 行舟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72-80,共9页
为研究亚洲地区强震Benioff应变释放和周期性活动特征,本研究采用了1900—1999年的IASPEI百年目录和2000—2008年的全球CMT目录组成的混合目录,分别考察了亚洲地区1900—2008年MW6.9以上强震的Benioff应变释放时间演化、深浅源地震的累... 为研究亚洲地区强震Benioff应变释放和周期性活动特征,本研究采用了1900—1999年的IASPEI百年目录和2000—2008年的全球CMT目录组成的混合目录,分别考察了亚洲地区1900—2008年MW6.9以上强震的Benioff应变释放时间演化、深浅源地震的累积Benioff应变线性偏离和MW8.0以上强震周期性活动的Rydelek-Sacks检验三方面内容。结果表明,Benioff应变释放整体上大致存在30年左右的强弱起伏;深、浅源地震的累积Benioff应变线性偏离具有不同的周期性活动,其中深源地震约为40年左右,浅源地震具有更长的活动周期;MW8.0以上强震的发生存在33±2年的周期性活动。作为结果的外推,亚洲地区未来10年的强震活动正处于以1990—2020年为活动周期的后三分之一阶段,应变释放水平相对2000—2010年较低,可能与1990—2000年的水平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震活动 Benioff应变 周期性特征 Rydelek-Sacks检验 亚洲地区
下载PDF
安徽及邻区中长期地震危险区的预测研究 被引量:9
16
作者 张杰 姚大全 +3 位作者 刘东旺 沈业龙 沈小七 行舟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06年第3期29-39,共11页
中长期地震预测工作直接服务于10~20年左右的防震减灾工作,科学意义和社会效应十分明显,但受预测时间尺度限制,较长期地震预测和短临地震预报远未达到系统化、和实用化的程度。安徽属中强地震活动区,地震活动性较弱,由于中强地震... 中长期地震预测工作直接服务于10~20年左右的防震减灾工作,科学意义和社会效应十分明显,但受预测时间尺度限制,较长期地震预测和短临地震预报远未达到系统化、和实用化的程度。安徽属中强地震活动区,地震活动性较弱,由于中强地震一般不产生明显的地表错断现象,故难以通过地表调查获取断层活动的定量数据在相关区域开展中长期地震危险区的预测工作。近年来,在安徽地区地震地质、历史地震活动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本研究在此基础上综合利用活动断层、历史地震、地球物理场、现代构造应力场等反映的长期和超长期地震危险性信息和发震构造环境,结合地震复发间隔和地震活动趋势分析,尝试应用于安徽未来中长期地震危险区的划分,为2006-2020年安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综合圈定提供地震地质学依据。结果显示:安徽中长期地震危险区可分为两类,I类地震危险区有泗县-泗洪(M≥6.0)、霍山-六安(M≥5.0);Ⅱ类地震危险区有马鞍山(M≥5.0)、淮北(M≥5.0)、铜陵-青阳(M≥5.O)。其中,I类地震危险区在预测时段内,发生所预测震级的可能性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测 中强震地区 中长期 地震危险区 安徽
下载PDF
岩石蠕变模型的比较和修正 被引量:8
17
作者 李成波 Adnan Aydin +1 位作者 施行觉 行舟 《实验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9-16,共8页
对三种岩石在不同的应力下进行了蠕变实验,对蠕变实验曲线用粘弹模型进行了模型参数的反演,结果认为标准线性体、伯格斯和对数模型都是实验曲线的很好近似。为了进一步了解蠕变实验时间对模型参数的影响,研究了蠕变模型的预测功能。将... 对三种岩石在不同的应力下进行了蠕变实验,对蠕变实验曲线用粘弹模型进行了模型参数的反演,结果认为标准线性体、伯格斯和对数模型都是实验曲线的很好近似。为了进一步了解蠕变实验时间对模型参数的影响,研究了蠕变模型的预测功能。将实验蠕变曲线分成二部分,第一部分用于模型参数的反演,第二部分用于模型预测数据的检验。时间外延所得的模型的预测曲线都明显偏离了实测曲线,伯格斯和对数模型的预测曲线比实测曲线偏高,而标准线性体模型则偏低。根据不同时间的蠕变实验数据的比较和分析,认为实验时间对蠕变模型参数的反演有较为明显的影响,但只要对标准线性体模型作适当修正,引入与时间尺度有关的函数C(t),则该模型的预测能力就有较大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蠕变实验 蠕变模型 标准线性体 伯格斯体 对数模型
下载PDF
“霍山震情窗”动力学背景及预测意义分析 被引量:8
18
作者 缪鹏 行舟 +2 位作者 洪德全 李玲利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34-542,共9页
安徽"霍山震情窗"作为华东地区的应力敏感部位,能够以微震、小震活动的形式反映区域应力场的变化。本文基于应变能释放方法对"霍山震情窗"的动力学背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震情窗易受青藏块体强震活动的影响,从... 安徽"霍山震情窗"作为华东地区的应力敏感部位,能够以微震、小震活动的形式反映区域应力场的变化。本文基于应变能释放方法对"霍山震情窗"的动力学背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震情窗易受青藏块体强震活动的影响,从而出现开窗异常,其异常变幅相对较大;此外,震情窗所处区域应力场的波动变化也会导致开窗异常,其异常变幅则相对较小。上述2种动力学背景的开窗异常对华东地区中强地震均具有较好的预测意义。此外,在实际应用中应关注多种动力学背景的共同影响可能导致的开窗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霍山震情窗 动力学背景 青藏块体强震活动 区域应力场
下载PDF
基于数据库和GIS技术的地震会商系统 被引量:7
19
作者 行舟 +3 位作者 张洁 李罡风 洪德全 缪鹏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15年第1期127-130,共4页
基于数据库和GIS技术的地震会商系统,采用Oracle数据库、Arc Engine、Jfree Chart控件和C#语言组合开发,实现地震数据在线分析和信息的动态展示,提高地震分析会商能力。
关键词 ORACLE数据库 GIS 地震会商 在线分析 动态展示
下载PDF
鄂豫皖交界地区地震地质背景与中强地震复发特征的研究 被引量:5
20
作者 张杰 行舟 +1 位作者 沈小七 张毅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03年第6期18-25,共8页
鄂豫皖交界地区位于东大别山西部,历史中强地震(M≥43/4)主要发生在土地岭-落儿岭及商城-麻城断裂带上,且“互动”和“连动”的特征较为显著。根据这一特征,在研究东大别山区域地质、地壳结构、断裂活动及地震构造应力场特征的基础上,... 鄂豫皖交界地区位于东大别山西部,历史中强地震(M≥43/4)主要发生在土地岭-落儿岭及商城-麻城断裂带上,且“互动”和“连动”的特征较为显著。根据这一特征,在研究东大别山区域地质、地壳结构、断裂活动及地震构造应力场特征的基础上,可将鄂豫皖交界地区的中强地震作为秦岭-大别山活动地块中的次级地块的整体活动来看待。该区历史地震活动整体表现为丛集特征,而主要发震断层(土地岭-落儿岭断裂)的历史地震活动则具有相对较好的准周期性。地震复发周期研究提示,该地块近期发生M≥5.0左右地震的危险性较大,而霍山-六安地区为未来发生中强地震的主要危险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活动 活动地块 地震复发 地震危险性 东大别山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