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后人类到后电影:《她》中主体性与再现的危机 被引量:15
1
作者 唐娜.科恩哈伯 《电影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44-52,共9页
本文分析了电影《她》的人机恋爱中物质性、具身性和性别问题之间的关系,同时指出了传统电影和数字电影之间技术因素的关联。正如该片展现了传统性别化主体性的瓦解,电影未来的可能性也将是数字电影与胶片本体论之间的决裂,以朝向新的... 本文分析了电影《她》的人机恋爱中物质性、具身性和性别问题之间的关系,同时指出了传统电影和数字电影之间技术因素的关联。正如该片展现了传统性别化主体性的瓦解,电影未来的可能性也将是数字电影与胶片本体论之间的决裂,以朝向新的、不确定的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人类 主体性 性别展演 离/具身性 后电影 数字电影
原文传递
后电影作为一种感知结构——后电影理论述评与反思 被引量:12
2
作者 《电影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37-44,共8页
在关于后电影的讨论中,其中一派具有代表性的理论观点将它界定为一种新的感知结构。学者们从知觉、情感、主体性和时间综合等角度展开论述,认为它既体现着数字技术对我们感知模式和存在体验的重塑,也反映着数字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与时... 在关于后电影的讨论中,其中一派具有代表性的理论观点将它界定为一种新的感知结构。学者们从知觉、情感、主体性和时间综合等角度展开论述,认为它既体现着数字技术对我们感知模式和存在体验的重塑,也反映着数字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与时代症候。在评述和分析这些观点的基础上,本文试图指出后电影作为一个新的影像制域及其存在的问题与困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电影 算法感知力 后知觉影像 后电影情感 无时间影像
原文传递
自动机时代的心灵:德勒兹电影哲学中技术、艺术与思想的关系 被引量:1
3
作者 《电影艺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9-26,共8页
借助17世纪理性主义哲学中的精神自动机这一思想范式,古典电影完成了从机械自动机向新艺术的转变,但这批电影从内在形式上又反映出极权政治、商品化危机和技术统治的交合,揭示了总体性思想的困境。为了克服这一困境,德勒兹诉诸时间的先... 借助17世纪理性主义哲学中的精神自动机这一思想范式,古典电影完成了从机械自动机向新艺术的转变,但这批电影从内在形式上又反映出极权政治、商品化危机和技术统治的交合,揭示了总体性思想的困境。为了克服这一困境,德勒兹诉诸时间的先验形式,来界说个体思维的界限和思想的运作法则。在此基础上,现代电影结晶出各种非欧几何式的精神空间,充分展现了个体心灵的自主和自由,成为一门真正大众民主时代的艺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勒兹 精神自动机 个体化 时间的先验形式 内在性 自动机制
原文传递
食肉动物或变色龙:电影研究的命运
4
作者 《电影理论研究(中英文)》 2023年第3期84-91,共8页
本文从哲学人类学角度辨析了新媒体论争中人与技术关系的问题,主张在制造审美幻觉和构建可能世界方面,传统电影与数字媒介仍然拥有共同的基础。正如摄影影像的感性特质造就了经典电影美学,形塑了与电影装置相关的话语,数字影像独有的感... 本文从哲学人类学角度辨析了新媒体论争中人与技术关系的问题,主张在制造审美幻觉和构建可能世界方面,传统电影与数字媒介仍然拥有共同的基础。正如摄影影像的感性特质造就了经典电影美学,形塑了与电影装置相关的话语,数字影像独有的感性特质也将赋予未来电影新的潜能。面对技术革命带来的挑战,数字时代的电影研究或将自身定位为,对不同类型、不同技术来源的运动影像进行分析的理论工作。就此而言,电影研究既可以与媒介研究结合,也可以保持其相对的独立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电影 技术中介 审美幻觉 感性特质 电影美学
原文传递
算法感性与数字美学——以数字影像为例 被引量:4
5
作者 《中外文化与文论》 2020年第2期230-241,共12页
本文以数字影像为例探讨数字美学的特性及其存在的问题。文章首先从摄影影像和数字影像之辩的早期争论入手,指出"索引性与否"并非探讨数字影像的适切方式。继而主张通过像素层和模拟层之间的转化,来理解数字影像中技术与感性... 本文以数字影像为例探讨数字美学的特性及其存在的问题。文章首先从摄影影像和数字影像之辩的早期争论入手,指出"索引性与否"并非探讨数字影像的适切方式。继而主张通过像素层和模拟层之间的转化,来理解数字影像中技术与感性的接合,即马克·汉森提出的"算法感性"。算法的可操控性使数字影像具有一种"后知觉"的特点,这既改变了人们的感知方式与存在体验,又开启了借助技术中介探寻超感官世界的艺术表达。最后,本文提出这些美学特点是当下人类处境的写照,对个体而言则意味着一种新的伦理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美学 算法感性 后知觉 前馈 索引性 数字影像
原文传递
苏联电影中的技术问题:本雅明电影美学的发端 被引量:1
6
作者 《电影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02-109,共8页
在最早发表的两篇影评中,通过对苏联电影的观察,本雅明已意识到技术对艺术的先决作用。技术革命催生了电影这门艺术,同时也导致普罗大众这个阶层的兴起,为电影提供了社会基础。20世纪20年代的苏联电影实现了二者的联结,将电影用于表现... 在最早发表的两篇影评中,通过对苏联电影的观察,本雅明已意识到技术对艺术的先决作用。技术革命催生了电影这门艺术,同时也导致普罗大众这个阶层的兴起,为电影提供了社会基础。20世纪20年代的苏联电影实现了二者的联结,将电影用于表现大众运动和生产建设,并借助电影创造新的集体经验,凝聚崭新的社会机体。这些来自苏联电影的启迪奠定了本雅明对电影的基本看法,最终导向经典论文《技术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开启他对“唯物主义美学理论”的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雅明 第二技术 意象空间 集体机体 神经分布 唯物主义美学
原文传递
泸州市龙马潭区永寿学校与村(社区)共建共享 编织“关爰网”学生学无忧
7
作者 高亚蔺(图) 《关爱明天》 2022年第7期48-49,共2页
“今天的活动你得了一等奖,祝贺你哦!以后要好好学习,坚持锻炼,把身体练得棒棒的!”2021年4月21日,一场別开生面的亲子活动在泸州市龙马潭区永寿学校展开。活动结束后,特地前来参与活动并担任颁奖嘉宾的永寿社区党总支书记、永寿社区关... “今天的活动你得了一等奖,祝贺你哦!以后要好好学习,坚持锻炼,把身体练得棒棒的!”2021年4月21日,一场別开生面的亲子活动在泸州市龙马潭区永寿学校展开。活动结束后,特地前来参与活动并担任颁奖嘉宾的永寿社区党总支书记、永寿社区关工委负责人黎文峰对获奖的孩子说。永寿学校是一所偏远的农村片区小学,学校留守儿童较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马潭区 一所 亲子活动 关工委 永寿 共建共享 留守儿童 泸州市
原文传递
现代性的声音景观——评米歇尔·希翁的《声音》 被引量:1
8
作者 《歌海》 2014年第1期57-59,共3页
从现代社会对知觉经验的改变这一角度入手,对法国音乐学者米歇尔·希翁的《声音》一书中关于声音和听觉的系统阐发进行简要评介。具体分为三个部分,其一是希翁对声音概念的界说及其方法论;其二是对听觉感知的认识论基础和声音存有... 从现代社会对知觉经验的改变这一角度入手,对法国音乐学者米歇尔·希翁的《声音》一书中关于声音和听觉的系统阐发进行简要评介。具体分为三个部分,其一是希翁对声音概念的界说及其方法论;其二是对听觉感知的认识论基础和声音存有论的讨论;最后是该书为我们带来的对认识现代社会声音景观的新视域及其开放的立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歇尔·希翁 《声音》 听觉学 声音景观
下载PDF
“少数电影”与认同政治——以阿比察邦·韦拉斯哈古的电影为例
9
作者 《中外文化与文论》 CSSCI 2014年第1期141-152,共12页
本文以阿比察邦·韦拉斯哈古的电影为个案,探讨"少数电影"为认同政治带来的新视角和启发。一方面讨论阿比察邦对泰国东北农村地区日常生活的重塑,如何将该地区的地域政治经济问题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感性经验中,将复杂的身... 本文以阿比察邦·韦拉斯哈古的电影为个案,探讨"少数电影"为认同政治带来的新视角和启发。一方面讨论阿比察邦对泰国东北农村地区日常生活的重塑,如何将该地区的地域政治经济问题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感性经验中,将复杂的身份认同问题置于开放的共同体验之中;另一方面考察他对泰国东北地区历史政治问题和当下东北民众政治参与的反思,分析区域认同是如何被纳入当代泰国复杂的政治生态中的,并呼唤一种从边缘重新认知国家同时自身去边缘化的双重认知,以消弭偏见、矛盾和冲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比察邦·韦拉斯哈古 泰国 少数电影 国家与地域认同
原文传递
爱森斯坦理论建构的三次演进 被引量:9
10
作者 (译) 《电影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83-90,共8页
本文通过对爱森斯坦三部未完成著作的分析,梳理了他理论思想的演变。在20世纪20年代的《球形书》中,他构想了一种球形的多维模式,将当时流行的学说与分析方法同时囊括其中,从而获得动态多元的理论视角。在30年代的《蒙太奇》中,他寻求... 本文通过对爱森斯坦三部未完成著作的分析,梳理了他理论思想的演变。在20世纪20年代的《球形书》中,他构想了一种球形的多维模式,将当时流行的学说与分析方法同时囊括其中,从而获得动态多元的理论视角。在30年代的《蒙太奇》中,他寻求一种人体、艺术与自然之间普遍对应的同形结构,借助有机统一体解释所有艺术现象。在40年代的《论方法》中,他诉诸意识的基本结构和早期感官思维,提出一种简单的两极模式以描述艺术作品的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爱森斯坦 共时性原则 通感/对应 同形结构 感官思维 意识结构
原文传递
吸引力电影作为装置 被引量:8
11
作者 (译) 《电影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84-90,共7页
本文反驳了将吸引力和叙事简单对立起来的做法,提出应将吸引力电影理解为一种直接面向观众的讲述模式,即"吸引展示电影"。继而借由对让-路易·博德里电影理论中装置概念的辨析,将吸引力电影重释为一种历史性的装置,以便... 本文反驳了将吸引力和叙事简单对立起来的做法,提出应将吸引力电影理解为一种直接面向观众的讲述模式,即"吸引展示电影"。继而借由对让-路易·博德里电影理论中装置概念的辨析,将吸引力电影重释为一种历史性的装置,以便结合文本形式、观看情境,以及机制框架等因素对早期电影进行考察。通过对《布鲁塞尔世博会火灾》一片的个案分析,文章具体阐明了如何将"吸引力装置"这一理念运用于电影的历史研究,甚至更广泛的媒介历史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引力电影 装置 装置理论 早期电影 媒介史
原文传递
新自由主义的制图术:纽约独立电影中的网格
12
作者 (译) 《电影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98-104,共7页
《城市岛屿》和《短巴士》这两部以纽约为背景的独立电影,将片名中的地点表现为原真性个体生活和社群生活的专属空间。它们独立于街道网格之外,不受新自由主义城市文化的规范和压力所影响。但同时影片也将这一状态扩展到整个纽约市,将... 《城市岛屿》和《短巴士》这两部以纽约为背景的独立电影,将片名中的地点表现为原真性个体生活和社群生活的专属空间。它们独立于街道网格之外,不受新自由主义城市文化的规范和压力所影响。但同时影片也将这一状态扩展到整个纽约市,将纽约的直线网格视为允许市民掌握环境的标志性结构。如此一来,这些电影在推动反公共的挑衅性愿景之时,也重申了"消费作为自由"的新自由主义理想,由此将城市呈现为一个可消费的意象,而非一个可供居民选择重塑的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纽约 独立电影 原真性 新自由主义城市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