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具有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和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中间特点的灰区淋巴瘤临床病理特征 被引量:8
1
作者 维格 +2 位作者 李小秋 郭晔 朱雄增 《中华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307-312,共6页
目的:探讨具有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和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CHL)中间特点的灰区淋巴瘤的临床和病理特征,旨在深化对该类交界性B细胞肿瘤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典型病例的临床资料、组织学形态和免疫组织化学表型。结果1... 目的:探讨具有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和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CHL)中间特点的灰区淋巴瘤的临床和病理特征,旨在深化对该类交界性B细胞肿瘤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典型病例的临床资料、组织学形态和免疫组织化学表型。结果16例患者男女比为1.7∶1.0,平均年龄40.2岁。8例表现为外周淋巴结病灶,5例表现为纵隔受累。根据组织学形态和免疫表型特点将该组病变分为三种模式。模式1:4例,形态学上类似于CHL,但肿瘤细胞CD20弥漫强阳性;模式2:8例,形态学上类似于DLBCL,但肿瘤细胞异质性表达CD20、PAX5,同时表达CD30和/或CD15;模式3:4例,形态特点介于CHL和DLBCL之间,肿瘤细胞不同程度地表达CD20、CD30和CD15。11例受检病例中,6例肿瘤细胞表达EB病毒潜伏膜蛋白1。临床上,绝大多数患者对联合利妥昔单抗和CHOP( R-CHOP)方案的免疫化疗不敏感。结论通过描述三种常见的组织学模式,提出了具有DLBCL和CHL中间特点的灰区淋巴瘤的诊断标准。这类肿瘤外周型病变和纵隔病变的病理特点似有不同。目前对这组交界性肿瘤尚无有效治疗方法,患者预后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大B-细胞 弥漫性 霍奇金病 诊断 鉴别
原文传递
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组织中Bax、nm23蛋白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2
2
作者 顾桂源 维格 黄山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7年第36期29-32,F0003,共5页
目的研究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组织中B淋巴细胞瘤-2相关X蛋白(Bax)、肿瘤转移抑制基因23(nm23)蛋白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6年5月~2017年5月在南通大学附属海安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PTMC患者的组织石蜡标本103例记为观察组,将... 目的研究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组织中B淋巴细胞瘤-2相关X蛋白(Bax)、肿瘤转移抑制基因23(nm23)蛋白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6年5月~2017年5月在南通大学附属海安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PTMC患者的组织石蜡标本103例记为观察组,将术中切除的距离肿瘤组织≥5 cm的癌旁组织石蜡标本103例记为对照组,另选同期在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甲状腺腺瘤(TA)患者100例记为TA组,检测并对比各组Bax及nm23蛋白的表达,分析观察组Bax及nm23蛋白的表达与其病理参数的关系,以及Bax与nm23蛋白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和TA组Bax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均分别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nm23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均明显高于TA组和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有淋巴结转移的患者Bax及nm23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均分别明显低于无淋巴结转移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根据Spearman法对相关性分析后发现,Bax与nm23蛋白的表达呈正相关(r=0.617,P<0.05)。结论 PTMC组织中Bax和nm23蛋白表达均明显升高,且与淋巴结转移有关,此二者关系紧密,可作为监测靶点,有助于评价PTMC患者的病情及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 组织 BAX NM23蛋白 表达 临床意义
下载PDF
淋巴浆细胞性淋巴瘤/华氏巨球蛋白血症10例临床病理学特征分析及MYD88基因突变检测 被引量:1
3
作者 盛东 维格 +4 位作者 蒋翔男 薛田 朱晓丽 周晓燕 李小秋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900-905,共6页
背景与目的:淋巴浆细胞性淋巴瘤/华氏巨球蛋白血症(lymphoplasmacyticlymphoma/Waldenstr?m macroglobulinemia,LPL/WM)是罕见的B细胞惰性淋巴瘤,其诊断常需要与其他小B细胞性肿瘤作鉴别。本研究皆在探讨LPL/WM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并观察M... 背景与目的:淋巴浆细胞性淋巴瘤/华氏巨球蛋白血症(lymphoplasmacyticlymphoma/Waldenstr?m macroglobulinemia,LPL/WM)是罕见的B细胞惰性淋巴瘤,其诊断常需要与其他小B细胞性肿瘤作鉴别。本研究皆在探讨LPL/WM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并观察MYD88基因突变在此类肿瘤中的检出频率。方法:分析10例LPL/WM病例的临床资料、组织学形态和免疫组织化学表型,并以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扩增及直接测序法检测肿瘤标本MYD88基因的状态。结果:10例患者均为男性,中位年龄61岁。患者多表现为乏力和贫血,均有不同程度的IgM型免疫球蛋白血症和肿瘤骨髓累及。淋巴结活检标本光镜检查显示淋巴结结构部分存在,特别是可以见到开放的淋巴窦。肿瘤由数量不等的浆细胞、小淋巴细胞及浆样淋巴细胞组成。骨髓活检标本也可见到相同形态的细胞浸润。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10例肿瘤细胞均呈CD20弥漫阳性并限制性表达免疫球蛋白轻链κ,6例瘤细胞表达CD23,2例部分瘤细胞表达CD5,未见病例表达CD10,Ki-67增殖指数在5%~30%之间。另外,2例LPL/WM在其病灶中尚可见到较多的IgG4阳性反应性浆细胞浸润。所有LPL/WM病例肿瘤组织均有MYD88 L265P突变检出,而对照组其他小B细胞性肿瘤均为阴性结果。结论:LPL/WM多具有典型的临床病理学形态,但偶亦可出现异常表型。MYD88 L265P作为LPL/WM的特征性遗传学特点,其检测的引入可使此类肿瘤的诊断和鉴别有更可靠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浆细胞性淋巴瘤 华氏巨球蛋白血症 MYD88基因突变 诊断 鉴别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