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音乐与政治:音乐中的民族主义--以抗战歌曲为中心的考察 被引量:32
1
作者 《抗日战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10-138,共29页
音乐与政治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长河中一个颇具特殊意味的社会关系现象,特别是民族主义高扬的时代,往往也是一个歌唱和聆听的音乐时代,1931—1945年的中国尤其如此。本文以民族主义为视角,以抗战歌曲为中心,梳理了抗战音乐的发展脉络,分... 音乐与政治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长河中一个颇具特殊意味的社会关系现象,特别是民族主义高扬的时代,往往也是一个歌唱和聆听的音乐时代,1931—1945年的中国尤其如此。本文以民族主义为视角,以抗战歌曲为中心,梳理了抗战音乐的发展脉络,分析了抗战歌曲对民族主义的建构和彰显以及民族主义旗帜下的音乐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音乐 政治 民族主义 抗战歌曲
原文传递
地方主义与民国社会 被引量:6
2
作者 《教学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57-63,共7页
地方主义对民国政治和社会发展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与军阀政治形影相伴;是派系政治的温床之一;对民主政治亦害亦利;同民族主义悖与不悖;对社会现代化亦阻亦助。从总体看。
关键词 地方主义 民国社会 民国政治 中华民国史
原文传递
民国时期的地方心理观念论析 被引量:10
3
作者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54-60,共7页
文章探讨了民国社会的地域性特征及这一特征的三种观念表现形式——家乡观念、地界观念和同乡观念,分析了三种地方心理观念的相互关系、特点及其社会功能。
关键词 民国史 社会思想 地域性
下载PDF
中心主义国家现代化的历史逻辑——以近代中国社会中心力量转换为中心的考察 被引量:13
4
作者 辛松峰 《政治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97-115,M0007,共20页
在中国这个超大型的国家和社会中,从古至今都存在一种居于中心地位、对整个国家和社会发展起到引领和主导作用的社会中心力量。作为中心主体,它通过对中心理念、中心制度和中心过程的形塑,构建了一种中心主义的国家形态,也因之成为中国... 在中国这个超大型的国家和社会中,从古至今都存在一种居于中心地位、对整个国家和社会发展起到引领和主导作用的社会中心力量。作为中心主体,它通过对中心理念、中心制度和中心过程的形塑,构建了一种中心主义的国家形态,也因之成为中国这个中心主义国家的现代化的根本动力机制。晚清之际,在士大夫分化蜕变后,近代军队以其现代性和组织性暂时充当了过渡时期的社会中心力量,实现了社会中心力量从传统到现代的第一次转换,即从士大夫到近代军队的转换。民国成立10年之后,国共两党的崛起,使社会中心力量由近代军队向政党的转换成为必然。但是,国民党取代北洋军事集团,仅是社会中心力量从传统到现代第二次转换的过渡阶段,即半政党半军队阶段;共产党最终取代国民党,才完成了社会中心力量第二次转换和中国中心主义国家的现代转型。两次转换都体现了中心主体、中心理念、中心制度和中心过程的变革和发展,清晰地彰显出中心主义国家现代化的历史变迁逻辑。社会中心力量的存在及其转换是中国现代国家构建乃至中国政治的一个基本特征。本文尝试为理解中国政治给出一种贯通式、整全性的新解释,为认识国家现代化的多样性和普遍性提供新的理论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中心力量 中心主义国家 现代国家 历史逻辑 历史政治学
原文传递
中心主义政治制度与“中国政治模式” 被引量:11
5
作者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12-116,共5页
从制度的意义上界定,"中国政治模式"应是指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及其运行机制的总括。世界各国的政治制度,从制度产生和发展的机理或动力机制——内部因变量和内在结构——自变量上,可以分为中心主义政治制度和非中心主义政治制... 从制度的意义上界定,"中国政治模式"应是指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及其运行机制的总括。世界各国的政治制度,从制度产生和发展的机理或动力机制——内部因变量和内在结构——自变量上,可以分为中心主义政治制度和非中心主义政治制度两大类。文章认为,"中国政治模式"凸显了中心主义政治制度的表征。中国未来政治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如何在中心主义政治制度体系下,一方面,优化纵向结构抑或纵向民主;另一方面,借鉴非中心主义制度的优点,完善横向结构抑或横向民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主义政治制度 非中心主义政治制度 “中国政治模式”
原文传递
论五四运动中的省议会 被引量:9
6
作者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59-64,共6页
关键词 省议会 五四运动 北京政府 五四爱国运动 档案资料 山东问题 民意机关 直接交涉 政治参与 法律命令
下载PDF
现代中国地方主义的政治解读 被引量:7
7
作者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80-86,共7页
“地方主义”一词,20世纪20年代初在中国出现,其后至今被较多地使用;中外关于地方主义的阐释也颇为复杂;依据这些阐释和对“地方主义”一词的解构,结合现代中国的实际,地方主义的内涵应是地方心理观念、地方政治意识、地方政治行为及其... “地方主义”一词,20世纪20年代初在中国出现,其后至今被较多地使用;中外关于地方主义的阐释也颇为复杂;依据这些阐释和对“地方主义”一词的解构,结合现代中国的实际,地方主义的内涵应是地方心理观念、地方政治意识、地方政治行为及其思维和行为模式这样一个结构。关于现代中国地方主义的界定,国家的基本法律制度和政治制度应是基本标准;中央政策是一个重要标准;国家的政治传统是一个参照的方面。界定的立足点应在于:它必须出自地方,是地方的意识和行为;它的基本方面是地方对中央;它的本质是地方同中央争权夺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中国 地方主义 地方心理观念 地方政治意识 地方政治行为
下载PDF
省县之间的治理空间与制度连接:现当代中国的专区与地区政制——兼评《专区与地区政府法制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刘良 《教学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72-79,共8页
专区和地区政制在现当代中国地方政制架构中起着连接省、县之间制度运行的独特作用,但这一事实又与法理存在着某种不协调,体现出治理空间与制度的不适应。其缘由是省县之间的治理空间客观上造成了治理困境,必须在省县基本制度架构之外,... 专区和地区政制在现当代中国地方政制架构中起着连接省、县之间制度运行的独特作用,但这一事实又与法理存在着某种不协调,体现出治理空间与制度的不适应。其缘由是省县之间的治理空间客观上造成了治理困境,必须在省县基本制度架构之外,加以制度补充,专区和地区政制也因之成为省县之间一个必然的制度层级。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尤其是一个国家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过程中,治理空间的调整和制度选择是政治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理空间 制度连接 专区 地区 政制
原文传递
论民国时期的地方政治意识 被引量:4
9
作者 《教学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58-66,共9页
民国时期的地方政治意识是指地方集团及其代表人物在国家政治制度、政治生活尤其是国家的构建、中央与地方权力和利益的分配以及重大政治问题上的观点和主张。是中央集团与地方集团利益与意志矛盾长期得不到根本解决的产物。其基本架构... 民国时期的地方政治意识是指地方集团及其代表人物在国家政治制度、政治生活尤其是国家的构建、中央与地方权力和利益的分配以及重大政治问题上的观点和主张。是中央集团与地方集团利益与意志矛盾长期得不到根本解决的产物。其基本架构是在认同国家的前提下 ,以与中央对立意识为基础 ,以地方的“自主”、“自治”意识为核心 ,以自保和扩张意识为动态特征 ;其本质是地方集团追求自我利益的扩大化和自我政治价值的实现 ;其存在形态只具有相对独立的地位 ;它不仅是地方心理观念的偏执在政治生活中的某种反映 ,也成为其地方政治行为的先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时期 地方政治意识 地方主义 国家政治制度 利益分配 扩张意识 自我政治价值
原文传递
地方主义与民国社会(续) 被引量:2
10
作者 《教学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59-63,共5页
The impact of localism on politics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was reflected in the following aspects. It existed side by side with the warlord politics. It functioned as a basis of faction politic... The impact of localism on politics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was reflected in the following aspects. It existed side by side with the warlord politics. It functioned as a basis of faction politics. It brought about both harmful and beneficial effects on democratic politics. It appeared to be for and against nationalism, and served at times as obstacles or stimulus to modernization of the society intermittently. On the whole, it had more negative effects than positive on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主义 民国社会 民族主义 中国 政治思想史
原文传递
从“国家”到“地方”:中国现代国家改造中的“战略退却”——对五四运动和联省自治运动关系的一种考察 被引量:9
11
作者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26-42,共17页
从五四运动到联省自治运动所体现的中国现代国家改造走向地方的总体过程可以视为一种“战略退却”,实际上是“五四”知识精英和地方政治精英在国家改造问题上不约而同地退而求其次和顺“势”而为。五四爱国运动对中国现代国家改造成效... 从五四运动到联省自治运动所体现的中国现代国家改造走向地方的总体过程可以视为一种“战略退却”,实际上是“五四”知识精英和地方政治精英在国家改造问题上不约而同地退而求其次和顺“势”而为。五四爱国运动对中国现代国家改造成效和局限并存,成为联省自治运动兴起的一个基本背景和条件。通过主体参与、思潮和舆论传播、制度平台等途径,中国现代国家改造实现了从“五四”到“联省”即从“国家”走向“地方”的变化。五四运动与联省自治运动的历史连接,彰显了从1919年甚至是1912年直至1949年中国政治演化从分散走向集中的关键转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运动 联省自治运动 中国现代国家 改造 “战略退却”
下载PDF
当代中国反对霸权主义的历史经验论析 被引量:6
12
作者 秦汉元 《教学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54-69,共16页
霸权主义是指一个国家凭借其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和科技等方面实力,在整个世界或地区打压和控制其他国家、谋求统治地位和主导国际事务的理念、主张、政策和行为。反对霸权主义则是对这种霸权主义抵制、反击和否定的理念、主张、政... 霸权主义是指一个国家凭借其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和科技等方面实力,在整个世界或地区打压和控制其他国家、谋求统治地位和主导国际事务的理念、主张、政策和行为。反对霸权主义则是对这种霸权主义抵制、反击和否定的理念、主张、政策和行为。当代中国反对霸权主义从纵向上经历了七十多年五个阶段的历史演进,在横向上体现为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和科技等主要维度及相应的实现路径。它是反对殖民主义的继续,本质上是反对近代以来不平等的国际关系价值观和国际秩序,是当代中国对外关系中的一个基本战略和基本价值,积累了宝贵历史经验,也昭示了国霸必衰、反霸必赢的历史定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中国 反对霸权主义 历史经验 历史政治学
原文传递
试论抗战时期地方实力派与蒋介石集团的矛盾斗争 被引量:6
13
作者 《近代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0年第6期206-225,共20页
抗战时期地方实力派与蒋介石集团的矛盾斗争是二者矛盾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它受抗日时期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关系的制约,具有特殊性和复杂性,对当时和后来的历史演进产生了重大和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 地方实力派 抗战时期 蒋介石集团 矛盾斗争 历史演进 抗日时期 民族矛盾 阶级矛盾 矛盾发展 复杂性
原文传递
从对象的“历史”到方法的“历史”:社会科学研究“历史转向”的实践思考 被引量:1
14
作者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1-86,共16页
“历史转向”作为当下社会科学的一种发展取向,实际是社会科学研究重新走入历史,既有现实需要又面临实践挑战。从以“历史”为对象到以“历史”为方法是必由之路。以历史为对象即所谓“对象”的“历史”,具有“借助”和“研究”两重内涵... “历史转向”作为当下社会科学的一种发展取向,实际是社会科学研究重新走入历史,既有现实需要又面临实践挑战。从以“历史”为对象到以“历史”为方法是必由之路。以历史为对象即所谓“对象”的“历史”,具有“借助”和“研究”两重内涵,对社会科学研究的转向实践显现了不同程度、不同层次和不同成果品相的意义。以历史为方法即所谓“方法”的“历史”,具有操作方法和思维方法的两重内涵,对社会科学研究的转向实践则显现了操作技术和思考技术统一的方法论意义。“历史”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第一层次的方法,是人类自我思考和认识的一种基本形式和主要途径。作为对人类社会各个领域历史性存在的系统性认识,社会科学的知识生产必须历史地思考、历史地理解和解释。以历史为方法才能真正实现历史和理论的结合,建构科学性和历史性相统一的社会科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科学 对象 方法 历史转向 历史政治学
原文传递
地方主义、联邦主义与新国家构建中的制度选择——考察1910年代中国政治的一个视角 被引量:5
15
作者 《教学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63-70,共8页
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的历程中,地方主义和联邦主义形成了一种新型互动关系:地方主义的新发展,使民族国家构建有了新的制度形式;联邦主义的思想和制度,保障和规范地方主义在民族国家内的发展空间。1910年代的中国,新的民族国家构建及其制... 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的历程中,地方主义和联邦主义形成了一种新型互动关系:地方主义的新发展,使民族国家构建有了新的制度形式;联邦主义的思想和制度,保障和规范地方主义在民族国家内的发展空间。1910年代的中国,新的民族国家构建及其制度选择是当时迫切的政治主题。而地方主义则是当时中国联邦主义思想和制度实践的社会基础和政治原动力。其结果形成新国家构建中制度选择的博弈、权变和路径依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主义 联邦主义 国家构建 制度选择
原文传递
笔谈抗日战争与近代中国社会变迁 被引量:5
16
作者 袁成毅 周东华 +11 位作者 丁贤勇 翁有为 陆发春 张艳 黄正林 希亮 李淑娟 郭常英 光银 潘国旗 夏卫东 《抗日战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25,共25页
2008年4月25日,由浙江省民国浙江史研究中心(杭州师范大学)和《抗日战争研究》编辑部联合举办的"抗日战争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变迁"学术研讨会在杭州召开,30余位学者出席了会议。本次研讨会,是接续2005年举办的"抗日战争与... 2008年4月25日,由浙江省民国浙江史研究中心(杭州师范大学)和《抗日战争研究》编辑部联合举办的"抗日战争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变迁"学术研讨会在杭州召开,30余位学者出席了会议。本次研讨会,是接续2005年举办的"抗日战争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学术研讨会,再次以拓展抗日战争研究视角为主旨的学术研讨会。本次研讨会研讨内容十分广泛,涉及了抗日战争的研究方法,抗日战争对中国社会的总体影响以及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具体影响等。以下是出席会议的部分学者撰写的笔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日战争研究 近代中国社会 社会变迁 学术研讨会 现代化进程 师范大学 研讨内容 浙江省
原文传递
和谐社会建设与民主政治发展之关系论析 被引量:3
17
作者 《教学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3-18,共6页
和谐社会建设是指一个社会和睦的、协调的、融洽的关系及其规范和制度新创立或新增加的过程及其结果。和谐社会建设创造民主政治发展的基本前提:社会的和谐、政治社会中成员资格的确认和尊重、非政治社会中的成员资格的承认和尊重、社... 和谐社会建设是指一个社会和睦的、协调的、融洽的关系及其规范和制度新创立或新增加的过程及其结果。和谐社会建设创造民主政治发展的基本前提:社会的和谐、政治社会中成员资格的确认和尊重、非政治社会中的成员资格的承认和尊重、社会团结和服从大多数原则的确立、特殊群体和弱势群体权利的保障。和谐社会建设提供民主政治发展的物质、文化、法制和安全稳定等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谐社会建设 民主政治 发展 关系 中国共产党 非政治社会 社会团结
原文传递
笔谈“抗日战争与沦陷区研究” 被引量:5
18
作者 荣维木 +21 位作者 江沛 陆发春 翁有为 张生 曹必宏 徐志民 刘萍 丁贤勇 潘国旗 李淑娟 高晓燕 车霁虹 李倩 张正 刘敏 张丽 郭常英 张艳 曲广华 宏斌 袁成毅 李学通 《抗日战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26-149,共24页
2010年1月30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抗日战争研究》编辑部与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与历史学院联合举办的"抗日战争与沦陷区问题研究"学术研讨会在哈尔滨师范大学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国社会科... 2010年1月30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抗日战争研究》编辑部与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与历史学院联合举办的"抗日战争与沦陷区问题研究"学术研讨会在哈尔滨师范大学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南京第二历史档案馆《民国档案》编辑部、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河南大学《史学月刊》编辑部、安徽大学、河北师范大学、杭州师范大学、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等十多个高校和科研院所的40余位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与会学者围绕抗日战争与沦陷区问题研究中的民族主义话语、现代化理论、沦陷区民众生活实态、民众心理、研究方法、实证调查、影像资料、抗战社会史、社会文化史等主题展开讨论和交流。本组笔谈均选自此次会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日战争研究 沦陷区 中国社会科学院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0年 学术研讨会 编者按 编辑部
原文传递
略论民国时期的地方政治行为 被引量:1
19
作者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52-58,共7页
民国时期地方政治行为从主体到内容都是非常确定的。从纵向考察 ,北京政府和南京政府两大阶段的地方政治行为既有总体上的共同性 ,又有各自阶段上的特殊性。从横向考察 ,则包括内向性的自为地方和外向性的对抗中央两大方面。从政治学审... 民国时期地方政治行为从主体到内容都是非常确定的。从纵向考察 ,北京政府和南京政府两大阶段的地方政治行为既有总体上的共同性 ,又有各自阶段上的特殊性。从横向考察 ,则包括内向性的自为地方和外向性的对抗中央两大方面。从政治学审视民国时期的地方政治行为可略见其诸种表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时期 地方政治行为 地方集团
下载PDF
经济·文化·外力——民国地方主义成因探析 被引量:4
20
作者 《教学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45-51,79,共8页
本文认为,民国一代强烈而持久的地方主义是诸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经济上,农业经济畸形商品化形成的市场的有限扩大,成为民国地方主义更有力的基础,资本主义经济中的地方官僚资本本身就是地方主义的另一基础,地方民族资本在当时... 本文认为,民国一代强烈而持久的地方主义是诸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经济上,农业经济畸形商品化形成的市场的有限扩大,成为民国地方主义更有力的基础,资本主义经济中的地方官僚资本本身就是地方主义的另一基础,地方民族资本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对地方主义虽有所冲击,但又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地方主义政治的维系;文化上,从一定意义上说,传统文化中地方本位的价值取向、修齐治平"的政治哲学和地域文化,应是地方主义的本源和底蕴,西方文化中的联邦论、地方自治论和实用主义哲学,则为地方主义提供了适乎时代的理论化的世界观、行为指南及其外包装;外力上,帝国主义的经济、政治侵略主要起着强化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主义 地方官僚资本 地方集团 成因探析 资本主义经济 地方自治 传统文化 政治哲学 农业经济 帝国主义列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