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17篇文章
< 1 2 5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深度学习研究综述 被引量:380
1
作者 尹宝才 文通 立春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48-59,共12页
鉴于深度学习在学术界和工业界的重要性,依据数据流向对目前有代表性的深度学习算法进行归纳和总结,综述了不同类型深度网络的结构及特点.首先介绍了深度学习的概念;然后根据深度学习算法的结构特征,概述了前馈深度网络、反馈深度网络... 鉴于深度学习在学术界和工业界的重要性,依据数据流向对目前有代表性的深度学习算法进行归纳和总结,综述了不同类型深度网络的结构及特点.首先介绍了深度学习的概念;然后根据深度学习算法的结构特征,概述了前馈深度网络、反馈深度网络和双向深度网络3类主流深度学习算法的网络结构和训练方法;最后介绍了深度学习算法在不同数据处理中的最新应用现状及其发展趋势.可以看到:深度学习在不同应用领域都取得了明显的优势,但仍存在需要进一步探索的问题,如无标记数据的特征学习、网络模型规模与训练速度精度之间的权衡、与其他方法的融合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度学习 深度神经网络 卷积神经网络 反卷积网络 深度玻尔兹曼机
下载PDF
中国玉米栽培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314
2
作者 李少昆 赵久然 +12 位作者 董树亭 赵明 李潮海 崔彦宏 刘永红 高聚林 薛吉全 立春 陆卫平 俊河 杨祁峰 子明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941-1959,共19页
玉米是全球也是中国第一大作物,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占有重要地位。当前,面对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增地减、资源紧缺、生态环境恶化等一系列突出问题,玉米栽培学科正面临着严峻挑战和新的历史发展机遇,在此重要历史关头,回顾中国玉... 玉米是全球也是中国第一大作物,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占有重要地位。当前,面对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增地减、资源紧缺、生态环境恶化等一系列突出问题,玉米栽培学科正面临着严峻挑战和新的历史发展机遇,在此重要历史关头,回顾中国玉米栽培研究历程和科技进展,探索未来发展方向具有重要的意义。分析表明,经过60年不懈努力,玉米栽培研究的目标已由产量为主向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等多目标协同发展,研究内容不断拓宽与深入,形成了具有显著中国特色的玉米栽培科学与技术体系。进入21世纪以来,玉米栽培研究进入黄金发展期,在栽培理论、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方面取得一系列重要突破,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围绕未来玉米生产对科技的需求,依据现代科技的发展趋势,笔者认为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仍将是未来玉米栽培研究的主要目标,并提出今后20年重点研究的方向与任务:一是继续探索不同生态区玉米产量潜力及突破技术途径,努力提高单产水平;二是转变生产方式,围绕籽粒生产效率,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劳动生产效率为目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商品质量,增强玉米市场竞争力;适度发展青贮玉米和鲜食玉米等,促进玉米生产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三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开展抗逆、减灾、稳产理论和技术研究,实施保护性耕作,实现玉米可持续生产;四是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开展智能化栽培技术研究,实现玉米精准生产与管理;五是强化栽培学科基础研究,玉米设计栽培,夯实玉米科技研究和生产发展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栽培 科学和技术 历史回顾 发展战略
下载PDF
近年我国玉米超高产田的分布、产量构成及关键技术 被引量:153
3
作者 陈国平 高聚林 +12 位作者 赵明 董树亭 李少昆 杨祁峰 刘永红 立春 薛吉全 柳京国 李潮海 永宏 友德 宋慧欣 赵久然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80-85,共6页
2006—2010年,全国玉米栽培学组专家在全国不同区域开展了玉米高产潜力探索及小面积超高产创建工作。本文对经过严格测产且产量达到和超过15000kghm-2的159个地块的地理分布、产量构成因素及关键技术分析表明:(1)大多数高产田分布在较... 2006—2010年,全国玉米栽培学组专家在全国不同区域开展了玉米高产潜力探索及小面积超高产创建工作。本文对经过严格测产且产量达到和超过15000kghm-2的159个地块的地理分布、产量构成因素及关键技术分析表明:(1)大多数高产田分布在较高纬度(40°~43°N)、较高海拔(1000~1500m)地区,这些地区具有昼夜温差大、光照充足等利于高产的自然因素,选择这样的区域是实现超高产的重要因素;(2)平均单产16692kghm-2,88950穗hm-2、每穗541粒,千粒重360.0g,穗粒重191.8g;通径分析表明,穗数和粒数对产量的贡献最大;(3)高产关键技术主要是,采用耐密型高产稳产品种,合理提高密度,充足的水肥供给,科学管理和地膜覆盖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超高产 产量结构 栽培技术
下载PDF
玉米小面积超高产创建及配套栽培技术研究 被引量:115
4
作者 陈国平 杨国航 +9 位作者 赵明 立春 友德 薛吉全 高聚林 李登海 董树亭 李潮海 宋慧欣 赵久然 《玉米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4,共4页
2006~2007年全国出现39块玉米超高产田,绝大多数集中在北纬40°~43°的高海拔地区,其特点是光照充足和昼夜温差大。产量在15000kg/hm2以上高产田的产量结构是79725~84630穗/hm2,每穗560~588粒,千粒重347~359g,穗粒重200g... 2006~2007年全国出现39块玉米超高产田,绝大多数集中在北纬40°~43°的高海拔地区,其特点是光照充足和昼夜温差大。产量在15000kg/hm2以上高产田的产量结构是79725~84630穗/hm2,每穗560~588粒,千粒重347~359g,穗粒重200g左右。高产配套栽培技术是生态条件优越地区,采用良种,合理密植,科学施肥和及时灌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超高产 产量结构 栽培技术
下载PDF
多Agent多问题协商模型 被引量:58
5
作者 立春 陈世福 《软件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8期1637-1643,共7页
在多agent环境中,协商是多agent系统能够成功运转的关键.根据参与协商agent的数目和协商问题的数目,多agent环境中的协商可以分为双边-单问题协商、双边-多问题协商、多边-单问题协商、多边-多问题协商.前3种协商是多边-多问题协商在不... 在多agent环境中,协商是多agent系统能够成功运转的关键.根据参与协商agent的数目和协商问题的数目,多agent环境中的协商可以分为双边-单问题协商、双边-多问题协商、多边-单问题协商、多边-多问题协商.前3种协商是多边-多问题协商在不同维上的简化.利用协商-协商过程-协商线程的概念建立了一个多边-多问题协商模型MMN(multi-agent multi-issue negotiation).该模型通过提供一个灵活的协商协议支持多agent环境中的不同协商形式,并且支持agent在协商过程中的学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AGENT系统 多问题协商 协商协议 人工智能
下载PDF
不同熟期春玉米品种的籽粒灌浆特性 被引量:108
6
作者 晓慧 张磊 +6 位作者 刘双利 曹玉军 魏雯雯 刘春光 永军 边少锋 立春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8期3557-3565,共9页
【目的】明确目前东北地区主推不同熟期春玉米品种粒重形成过程的籽粒灌浆特性,为玉米籽粒发育调控和熟期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用东北区40个不同熟期的高产春玉米品种。在同一环境条件下,采用60 000株/hm2大田种植。调查各品种... 【目的】明确目前东北地区主推不同熟期春玉米品种粒重形成过程的籽粒灌浆特性,为玉米籽粒发育调控和熟期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用东北区40个不同熟期的高产春玉米品种。在同一环境条件下,采用60 000株/hm2大田种植。调查各品种出苗至成熟的生育天数,依据生育期对不同品种的熟期进行分类,研究不同熟期品种产量和百粒重的差异;运用Logistic模型解析不同熟期品种的籽粒灌浆过程,分析积累起始势、灌浆速率、灌浆时间等籽粒灌浆参数及其与产量相关性。【结果】依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标准,东北地区目前主推的玉米高产品种按生育期长短可分为中熟(I)、中晚熟(II)、晚熟(III)和超晚熟(IV)4类,其中晚熟品种最多(50%),生育期121—130 d,其次为超晚熟品种(25%),生育期131—140 d,中熟品种和中晚熟品种最少(均为12.5%),生育期分别为101—110 d和111—120 d。60 000株/hm2试验密度下,4个类型品种以晚熟品种产量最高,超晚熟品种次之,中熟品种产量最低;中熟品种产量比晚熟、超晚熟和中晚熟品种分别低45%、44%和35%。中晚熟、晚熟和超晚熟品种产量无显著差异(P>0.05),但显著高于中熟品种(P<0.05)。灌浆初期,中熟品种百粒重最低,超晚熟品种百粒重最高,灌浆30 d后,中晚熟品种百粒重增长速度最快,中熟品种百粒重增长速度最慢。4类熟期品种籽粒灌浆速率均呈单峰曲线变化,中熟品种的灌浆峰值最高,超晚熟品种最低。各品种达到灌浆峰值后,超晚熟品种灌浆速率下降最慢,中熟品种下降最快。运用Logistic方程可较好地拟合籽粒灌浆过程(R>0.99),将各熟期品种灌浆过程划分为渐增期、快增期和缓增期,中熟品种籽粒灌浆参数中积累起始势(R0)、最大灌浆速率(Rmax)、渐增期持续时间(T1)、快增期和缓增期灌浆速率(v2,v3)明显高于其他熟期类型品种,其灌浆活跃期(P)、快增期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玉米 熟期 籽粒灌浆 产量
下载PDF
施钾和秸秆还田对春玉米产量、养分吸收及土壤钾素平衡的影响 被引量:89
7
作者 谢佳贵 侯云鹏 +4 位作者 尹彩侠 孔丽丽 秦裕波 李前 立春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110-1118,共9页
【目的】明确秸秆还田与施钾肥对玉米产量、养分吸收与利用以及土壤钾素平衡状况的影响,为东北地区玉米秸秆和钾肥资源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试验于2010~2012年在玉米主产区吉林省公主岭市朝阳坡镇大房身村开展,试验设氮磷肥(... 【目的】明确秸秆还田与施钾肥对玉米产量、养分吸收与利用以及土壤钾素平衡状况的影响,为东北地区玉米秸秆和钾肥资源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试验于2010~2012年在玉米主产区吉林省公主岭市朝阳坡镇大房身村开展,试验设氮磷肥(NP)、氮磷肥+秸秆还田(NP+St)、氮磷钾(NPK)、氮磷钾+秸秆还田(NPK+St)4个处理,于每年玉米成熟期每处理小区取有代表性的玉米5株,分为秸秆和子粒两部分,测定地上部干物重,并测定其氮、磷、钾含量,收获时取中间四垄玉米按14%水分计产。试验前和小区玉米收获后采集0—20 cm土层土壤样品,测定土壤速效钾含量,计算钾素利用等相关参数,分析不同处理的春玉米产量、养分吸收及土壤钾素平衡状况。【结果】施钾肥和秸秆还田能提高玉米产量,与NP处理相比,NPK+St、NPK、NP+St处理玉米产量分别增加13.8%、9.6%和3.8%。施钾肥和秸秆还田可提高玉米秸秆和子粒氮、磷、钾的吸收总量。与NP相比,NPK、NP+St和NPK+St处理氮的吸收总量提高9.4%~24.7%,磷提高12.2%~26.0%,钾提高6.9%~26.4%,其中NPK+St处理的养分吸收总量最高。秸秆还田结合施钾肥(NPK+St)有利于提高钾收获指数、化肥钾和秸秆钾的利用率,其钾收获指数,化肥钾农学效率、回收率、秸秆钾回收率均高于单施化学钾(NPK)和秸秆还田处理(NP+St)。其中钾收获指数分别提高5.5%和18.8%,化肥钾农学效率和回收率分别提高8.3%和1.1%,秸秆钾农学效率和回收率分别提高4.0%和0.7%。秸秆还田结合施用钾肥(NPK+St)土壤速效钾含量比NPK和NP+St提高1.9%~4.0%,其表现为NPK+St】NP+St】NPK】NP。NPK+St、NPK、NP+St处理钾素实际盈亏率分别为15.0%、-51.1%和-18.1%。【结论】秸秆还田结合施用钾肥不仅可以提高玉米产量、增加养分吸收总量,还有利于土壤钾素的收支平衡,提高土壤速效钾含量,对维持土壤钾素肥力的稳定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玉米 产量 秸秆还田 土壤钾素 钾素平衡
下载PDF
强化护理干预对冠心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87
8
作者 顾爱芹 立春 +1 位作者 徐红 倪晓苏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16年第9期1116-1118,共3页
目的 分析强化护理干预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生存质量影响,探讨强化护理干预的临床治疗意义。方法 入选2013年1月-2014年12月于泰州市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冠心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22例... 目的 分析强化护理干预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生存质量影响,探讨强化护理干预的临床治疗意义。方法 入选2013年1月-2014年12月于泰州市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冠心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22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61例)给予强化护理干预,对照组(61例)给予常规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使用量表调查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心理状况(抑郁度、焦虑度)、生活质量情况、护理后心绞痛情况。统计1年内因急性心力衰竭发作再次入院情况。结果 护理前,两组患者抑郁量表得分、焦虑量表得分、生活质量得分均无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均〉0.05);护理后两组患者的抑郁得分、焦虑得分、生活质量均显著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心绞痛发作、病情稳定、疾病认知、对正常生活影响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一年内因急性心力衰竭发作再次入院率显著低于对照组(19.67%vs.36.06%),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给予冠心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强化护理干预可以显著改善患者心理焦虑、抑郁程度,提高生活质量,降低因急性心力衰竭发作再入院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化护理干预 冠心病 慢性心力衰竭 生存质量
下载PDF
氮肥用量对高淀粉玉米和普通玉米吸氮特性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57
9
作者 金继运 何萍 +6 位作者 刘海龙 李文娟 黄绍文 秀芳 立春 谢佳贵 张国刚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568-573,共6页
采用田间试验研究氮肥用量对高淀粉玉米(郑单21)和普通玉米(四密25)吸氮特性及子粒品质产量的影响。结果显示,与普通玉米相比,高淀粉玉米氮素最大吸收速率较大,出现日期早,成熟期吸氮总量高,但其子粒产量却较低。高淀粉玉米子粒中的氮... 采用田间试验研究氮肥用量对高淀粉玉米(郑单21)和普通玉米(四密25)吸氮特性及子粒品质产量的影响。结果显示,与普通玉米相比,高淀粉玉米氮素最大吸收速率较大,出现日期早,成熟期吸氮总量高,但其子粒产量却较低。高淀粉玉米子粒中的氮素更多依赖于后期的根系吸收,而较少来源于前期营养体的氮素转移;其淀粉总量、支链淀粉含量较高,而直/支比值较低。在蛋白质及其组分含量上,郑单21含有较高的粗蛋白总量及清蛋白、球蛋白和谷蛋白含量,但醇溶蛋白含量较低;在脂肪酸及其组成上,虽然郑单21的脂肪酸总量较低,但不饱和脂肪酸比例较高。在各品质组分上,支链淀粉、醇溶蛋白、软脂酸、油酸和亚油酸含量对氮肥的反应与淀粉含量、粗蛋白含量和脂肪酸总量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但过量施氮则其含量下降。施氮对直链淀粉含量、清蛋白、球蛋白和谷蛋白含量、硬脂酸、花生酸和亚麻酸无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淀粉玉米 普通玉米 吸氮特性 产量 品质
下载PDF
东北春玉米耕地合理耕层构造研究 被引量:64
10
作者 立春 马虹 郑金玉 《玉米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3-17,共5页
通过对不同耕法所形成的耕层剖面研究,分析了不同耕法形成的耕层结构特点。根据对不同耕层构造模式的生态功能试验分析,提出了苗带紧行间松、松紧兼备型耕层模式的构建,该构造对土壤水、气调节具有良好效果,能充分满足春玉米生长对耕层... 通过对不同耕法所形成的耕层剖面研究,分析了不同耕法形成的耕层结构特点。根据对不同耕层构造模式的生态功能试验分析,提出了苗带紧行间松、松紧兼备型耕层模式的构建,该构造对土壤水、气调节具有良好效果,能充分满足春玉米生长对耕层土壤的生态需求。采用此种耕层构造,对于促进玉米的生长发育、产量的提高具有明显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玉米 耕层构造 土壤耕作
下载PDF
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及相关问题探讨 被引量:45
11
作者 立春 马鑫 +1 位作者 胡强基 吴仕九 《山东中医杂志》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195-198,共4页
溃疡性结肠炎是原因不明的结肠粘膜层和粘膜下层的慢性和非特异性炎症。本文从溃疡性结肠炎病因 ,包括免疫功能紊乱、饮食因素、肠道感染、情志失调、内伤劳倦和他脏影响方面 ,探讨了脾主运化与泄泻的关系 ,脾恶湿与粘膜水肿的关系 ,脾... 溃疡性结肠炎是原因不明的结肠粘膜层和粘膜下层的慢性和非特异性炎症。本文从溃疡性结肠炎病因 ,包括免疫功能紊乱、饮食因素、肠道感染、情志失调、内伤劳倦和他脏影响方面 ,探讨了脾主运化与泄泻的关系 ,脾恶湿与粘膜水肿的关系 ,脾主肌肉与肠粘膜溃疡修复的关系 ,脾生血、统血与肠粘膜出血的关系 ,从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和中西医结合方面阐明了溃疡性结肠炎的本质及其影响因素 ,为提高临床疗效开辟新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溃疡性结肠炎 病因 免疫功能紊乱 饮食因素 肠道感染
下载PDF
结直肠癌腹腔镜手术对比开放手术远期疗效与安全性的荟萃分析 被引量:58
12
作者 侯生槐 梁小波 +6 位作者 白文启 立春 冯毅 立平 杨君 闫栋 张鑫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9年第1期8-12,共5页
目的荟萃分析比较腹腔镜手术与开放手术治疗结直肠癌的远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检索1991年1月~2007年7月发表的腹腔镜手术对比开放手术治疗结直肠癌的随机对照试验,摘录入选文献数据,采用RevMan4.2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按照筛选标准,... 目的荟萃分析比较腹腔镜手术与开放手术治疗结直肠癌的远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检索1991年1月~2007年7月发表的腹腔镜手术对比开放手术治疗结直肠癌的随机对照试验,摘录入选文献数据,采用RevMan4.2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按照筛选标准,共有14篇文献4989例结直肠癌患者入选。并发症两组除肠粘连发生率有差异外(P=0.002),其他并发症的差异均无显著性。远期疗效如3年生存率、5年生存率、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两组差异无显著性。结论腹腔镜手术治疗结直肠癌创伤小,安全有效,远期疗效与开放手术无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癌 腹腔镜 荟萃分析 远期疗效
下载PDF
盐碱胁迫对植物的影响及提高植物耐盐碱性的方法 被引量:57
13
作者 张磊 侯云鹏 立春 《东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1-16,共6页
盐碱胁迫对植物的伤害可分为渗透胁迫、离子毒害以及高pH胁迫,盐碱胁迫对植物的种子萌发、生长发育以及基因表达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研究盐碱胁迫对植物的伤害机制有助于有针对性地寻找高效的措施提高植物的耐盐碱性。本文在总结... 盐碱胁迫对植物的伤害可分为渗透胁迫、离子毒害以及高pH胁迫,盐碱胁迫对植物的种子萌发、生长发育以及基因表达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研究盐碱胁迫对植物的伤害机制有助于有针对性地寻找高效的措施提高植物的耐盐碱性。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阐述了盐碱胁迫对植物的伤害机制,从种子萌发、生长发育、基因表达等方面分析了植物对盐碱胁迫的响应机制。提出了提高植物耐盐碱性的措施,即培养耐盐碱性强的植物品种、利用化学调控手段和合理的养分管理,旨在为改良盐碱地和提高植物耐盐碱性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碱胁迫 渗透胁迫 离子毒害 高pH胁迫 耐盐碱性
原文传递
灌浆期风灾倒伏对玉米籽粒灌浆特性及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52
14
作者 曹庆军 曹铁华 +3 位作者 杨粉团 Lamine Diallo 李刚 立春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107-1113,共7页
为了评估风灾倒伏造成的玉米产量损失,采用田间试验的方法对灌浆期风灾倒伏后捆扶处理、未倒伏以及倒伏上层和倒伏下层玉米籽粒建成和品质形成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倒伏后第6 d玉米倒伏覆盖下层植株籽粒灌浆速率和籽粒含水率分别是... 为了评估风灾倒伏造成的玉米产量损失,采用田间试验的方法对灌浆期风灾倒伏后捆扶处理、未倒伏以及倒伏上层和倒伏下层玉米籽粒建成和品质形成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倒伏后第6 d玉米倒伏覆盖下层植株籽粒灌浆速率和籽粒含水率分别是对照处理(未倒伏)的26.9%和136.0%,倒伏使籽粒灌浆速率显著降低,后期籽粒脱水速度减慢。在产量上,倒伏后捆扶、倒伏上层、倒伏下层单株产量分别比对照减产11.75%、10.51%和29.88%,倒伏对下层被覆盖玉米植株影响较大,倒伏减产原因主要是由于穗粒数的减少,其次灌浆速率降低造成百粒重下降。田间45个定位点,倒伏最高减产29.68%,平均减产14.75%,进一步验证了灌浆期风灾倒伏对玉米产量的影响较大。相关分析表明,籽粒建成过程中籽粒干重与淀粉、脂肪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618~0.861和0.580~0.797(P〈0.01),与蛋白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风灾倒伏对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影响较大,而对淀粉含量影响较小。在倒伏后及时进行捆扶处理对降低玉米产量与品质损失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灾 倒伏 玉米 灌浆特性 产量 品质
下载PDF
控释氮肥减施对春玉米产量、氮素吸收及转运的影响 被引量:48
15
作者 尹彩侠 李前 +6 位作者 孔丽丽 秦裕波 于雷 刘春光 立春 侯云鹏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0期3941-3950,共10页
【目的】针对吉林省春玉米区氮肥施用不合理、氮肥利用效率下降的问题,通过田间试验研究控释氮肥较农民习惯用量减施条件下,春玉米的干物质形成与养分需求规律及分配特征,为控释氮肥在吉林省春玉米上的合理施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 【目的】针对吉林省春玉米区氮肥施用不合理、氮肥利用效率下降的问题,通过田间试验研究控释氮肥较农民习惯用量减施条件下,春玉米的干物质形成与养分需求规律及分配特征,为控释氮肥在吉林省春玉米上的合理施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13—2014年连续2年在吉林省公主岭市刘房子镇开展试验,供试玉米品种为先玉335,试验共设置了5个施肥处理,分别为不施氮肥(CK),农民习惯施肥(FP),推荐施肥(OPT,较FP减氮25%),控释氮肥1(CRU1,施氮量同OPT),控释氮肥2(CRU2,较FP减氮40%)。通过2年田间定位试验,系统分析了春玉米不同生育期植株生物量和氮素累积以及成熟期的分配特征,并研究了不同施氮处理对玉米产量、氮肥利用效率及氮素转运效率的影响。【结果】不同施氮处理间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差异显著,且年际和处理间的交互作用也达到极显著水平。玉米产量并未因施氮量的减少而降低,且有小幅度增产。CRU1处理的玉米产量高于FP处理,两年平均增产4.5%,但与OPT处理产量相比差异并不显著。控释氮肥减量施用提高了氮肥生理效率、氮肥农学利用率、氮肥偏生产力和氮肥利用率,CRU1处理较FP处理,氮肥生理效率提高了28.5%,氮肥农学利用率提高了4.9 kg·kg^(-1),氮肥偏生产力提高了18.1 kg·kg^(-1),氮肥利用率提高了18.4%。春玉米干物质积累量随生育时期的推移呈快-慢-快的积累动态,且年际间变化趋势基本相一致,CRU1处理玉米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较FP处理增加了7.7%。控释氮肥适量减施不影响植株后期氮素的累积与分配,还可以提升植株氮素的吸收利用能力,促进花后植株养分的转运效率。CRU1处理玉米地上部氮素累积量较FP处理增加了5.0%,CRU1处理对籽粒的贡献率最高,两年平均为62.1%,较FP处理提高13.3%。【结论】控释氮肥减量25%(180 kg·hm^(-2))施用不降低玉米产量,还可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玉米 控释氮肥 减量施用 产量 氮素累积
下载PDF
施钾对高油玉米和普通玉米吸钾特性及子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42
16
作者 何萍 金继运 +5 位作者 李文娟 刘海龙 黄绍文 秀芳 立春 谢佳贵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620-626,共7页
采用田间试验研究钾肥用量对高油玉米和普通玉米吸钾特性及子粒品质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两品种钾素吸收最大速率随施钾量的增加呈增加趋势,在施K2O 90150 kg/hm2范围内,通油1号的钾素吸收最大速率大于四密25。成熟期通油1号的吸钾... 采用田间试验研究钾肥用量对高油玉米和普通玉米吸钾特性及子粒品质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两品种钾素吸收最大速率随施钾量的增加呈增加趋势,在施K2O 90150 kg/hm2范围内,通油1号的钾素吸收最大速率大于四密25。成熟期通油1号的吸钾总量明显高于四密25,但其子粒产量却低于四密25。玉米子粒的钾素绝大部分来源于开花后根系的吸收。通油1号开花后根系钾素吸收量和成熟期子粒钾素吸收总量明显高于四密25。高油玉米通油1号含有较高的脂肪酸和蛋白质含量,但淀粉含量较低。施钾在提高产量的同时,增加了子粒中脂肪和蛋白质及其组分含量,但减少了淀粉总量和支链淀粉含量。表明子粒中淀粉、蛋白质、脂肪和产量之间存在内在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油玉米 普通玉米 吸钾特性 产量 品质
下载PDF
用RothC-26.3模型模拟玉米连作下长期施肥对黑土有机碳的影响 被引量:36
17
作者 杨学明 张晓平 +4 位作者 方华军 朱平 任军 立春 梁爱珍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1期1318-1324,共7页
用RothC (Version 2 6 .3)模型模拟研究东北地区黑土长期定位施肥试验中玉米连作下土壤有机碳 (SOC)含量的变化。从 2 4个施肥处理中选取了无肥 (对照 )、氮肥、氮肥配施厩肥、氮磷钾肥配施、厩肥 5个处理 ,对耕层土壤SOC的模拟值与实... 用RothC (Version 2 6 .3)模型模拟研究东北地区黑土长期定位施肥试验中玉米连作下土壤有机碳 (SOC)含量的变化。从 2 4个施肥处理中选取了无肥 (对照 )、氮肥、氮肥配施厩肥、氮磷钾肥配施、厩肥 5个处理 ,对耕层土壤SOC的模拟值与实际测定值进行了比较。模型预测值与实测值之间吻合较好 ,说明RothC模型可以很好的用来模拟东北温带气候区现有耕作管理条件下黑土SOC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 ,在当前常规耕作秸秆不还田条件下 ,整个试验期间不施肥 ,SOC含量持续下降 ;单施氮或施氮磷钾不能维持耕层 (2 0cm)SOC含量 ;厩肥配合施用化肥 ,则会增加SOC含量。保持这种管理方式不变 ,SOC将持续下降至新的平衡点。模拟结果表明 ,如果实施秸秆还田 ,到 2 0 2 2年时无肥、氮肥、氮磷钾肥、氮肥配施厩肥和氮磷钾配施厩肥等处理区的SOC较 2 0 0 2年将分别增加 2 6 %、4 0 %、4 5 %、38%和 4 6 %。RothC模型可用来评价不同管理方式下黑土SOC变化趋势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othC-26.3模型 模型模拟 玉米 连作 施肥 黑土 有机碳 影响因素
下载PDF
秸秆还田量对黑土区土壤及团聚体有机碳变化特征和固碳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45
18
作者 高洪军 彭畅 +3 位作者 张秀芝 李强 朱平 立春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2期4613-4622,共10页
【目的】探讨不同秸秆还田量下土壤及团聚体有机碳的变化特征,阐明土壤及团聚体有机碳储量变化对外源有机碳累积投入的响应关系,揭示黑钙土土壤及团聚体固碳效应和土壤有机碳定量提升机理。【方法】于2012年4月在吉林省农安县玉米主产... 【目的】探讨不同秸秆还田量下土壤及团聚体有机碳的变化特征,阐明土壤及团聚体有机碳储量变化对外源有机碳累积投入的响应关系,揭示黑钙土土壤及团聚体固碳效应和土壤有机碳定量提升机理。【方法】于2012年4月在吉林省农安县玉米主产区设置了玉米秸秆还田量田间定位试验,共设计4个处理:秸秆还田量0(SA0)、秸秆还田量4 500 kg·hm-2(SA300)、秸秆还田量9 000 kg·hm-2(SA600)、秸秆还田量13 500 kg·hm-2(SA900)。利用多年试验土壤有机碳储量与外源有机碳投入的数据分析其量化关系和固碳效率。通过湿筛法筛分>2 mm、2—0.25 mm、0.25—0.053 mm和<0.053 mm粒级团聚体,分析不同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储量变化特征及固碳效应。【结果】长期秸秆还田能显著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秸秆还田SA600和SA900两处理土壤有机碳含量均显著高于秸秆不还田(SAO)、低量秸秆还田(SA300)(P<0.05),并且后3年SA900和SA600两处理土壤有机碳含量差异达显著水平。2015—2018年间,SA900处理土壤有机碳较SA0处理分别依次提高了11.0%、15.8%、17.2%、23.1%。土壤总有机碳储量与外源有机碳输入呈极显著正线性相关关系(P<0.01),其中土壤总固碳效率为12.9%。与秸秆不还田(SA0)相比,秸秆还田SA600和SA900两处理均显著提高了各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P<0.05),尤其是对大团聚体(>0.25mm)有机碳含量增加贡献更大。高量秸秆还田(SA900)处理的>2 mm和2—0.25 mm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储量较秸秆不还田(SA0)处理分别提高了45.5%和47.7%。除<0.053 mm团聚体外,其他粒级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储量增加量与累积碳投入量增加量呈显著正线性相关关系(P<0.05);大粒级团聚体固碳效率显著高于小粒级团聚体,>2 mm和2—0.25 mm粒级团聚体固碳效率分别为4.9%和13.6%。依据秸秆还田下土壤固碳效率,预测未来10年内土壤有机碳储量要提升10%、20%、30%,每年需额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量 黑土区 土壤有机碳 团聚体 固碳效率
下载PDF
三七总甙对成骨细胞增殖、分化及OPG表达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40
19
作者 吴丽萍 陶天遵 +3 位作者 石义刚 陶树清 吉光荣 立春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2期239-241,243,共4页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的三七总甙对体外培养大鼠成骨细胞增殖、分化及OPG表达的影响,探索体外作用的机制和最佳剂量。方法 第2代培养的成骨细胞分别加入终浓度为Oμg/ml、10μg/ml、50μg/ml、100μg/ml的三七总甙,观察细胞生长、钙结节形...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的三七总甙对体外培养大鼠成骨细胞增殖、分化及OPG表达的影响,探索体外作用的机制和最佳剂量。方法 第2代培养的成骨细胞分别加入终浓度为Oμg/ml、10μg/ml、50μg/ml、100μg/ml的三七总甙,观察细胞生长、钙结节形成情况,碱性磷酸酶(ALP)染色、分泌量检测,骨钙素(OCN)检测,MTT法观察成骨细胞增殖,免疫组化SP法结合阳性细胞计数法检测成骨细胞OPG表达。结果 成骨细胞在7d可铺满瓶壁,30d可形成钙结节,三七总甙可促进成骨细胞的增殖ALP、OCN的分泌,以50μg/ml时作用明显。三七总甙可促进成骨细胞OPG的表达,在50μg/ml时作用明显。结论 三七总甙可促进大鼠成骨细胞的增殖、分化,促进成骨细胞OPG的表达,以50μg/ml时作用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七总甙 成骨细胞 细胞增殖 细胞分化 OPG 骨质疏松症
下载PDF
不同缓/控释氮肥对春玉米氮素吸收利用、土壤无机氮变化及氮平衡的影响 被引量:42
20
作者 侯云鹏 李前 +5 位作者 孔丽丽 秦裕波 于雷 立春 尹彩侠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0期3928-3940,共13页
【目的】通过研究不同类型缓/控释氮肥对吉林省中部地区春玉米产量、关键生长节点氮素积累特征以及生育期内土壤无机氮含量变化和氮素平衡等多方面的影响,筛选出适宜吉林省中部玉米主产区的缓/控释氮肥类型,以期为该区域缓/控释氮肥合... 【目的】通过研究不同类型缓/控释氮肥对吉林省中部地区春玉米产量、关键生长节点氮素积累特征以及生育期内土壤无机氮含量变化和氮素平衡等多方面的影响,筛选出适宜吉林省中部玉米主产区的缓/控释氮肥类型,以期为该区域缓/控释氮肥合理施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14年和2015年在吉林省中部玉米主产区设置大田试验,以不施氮肥为对照(CK),在相同用量和施用方式下,设普通尿素(CU)、硫包衣尿素(SCU)、树脂包膜尿素(CRF)、稳定性尿素(SU)和脲甲醛(UF)6个处理,测定指标包括玉米产量、不同生育时期植株氮含量和土壤无机氮含量,并计算作物吸氮量、氮素利用效率、土壤无机氮积累量和土壤-作物系统的氮素平衡状况。【结果】各缓/控释氮肥处理玉米产量显著高于普通尿素处理,以树脂包膜尿素处理玉米产量最高,较普通尿素处理分别提高19.6%(2014年)和18.8%(2015年)。与普通尿素处理相比,各缓/控释氮肥处理显著提高了玉米氮素当季回收率、农学利用率和偏生产力,提高幅度依次为44.8%—72.6%、70.8%—147.7%、9.6%—19.6%(2014年)和29.2%—48.0%、47.7%—86.5%、10.4%—18.9%(2015年),且均以树脂包膜尿素处理最高。施氮显著提高了玉米各生育期氮积累量,其中灌浆期至成熟期氮积累量以树脂包膜尿素处理最高。与普通尿素处理相比,各缓/控释氮肥处理提高了玉米开花期至成熟期0—30 cm土壤无机氮含量,其中玉米开花期至灌浆期土壤无机氮含量以树脂包膜尿素处理最高,成熟期土壤无机氮含量以脲甲醛处理最高。玉米收获后0—180 cm土壤剖面无机氮含量随土层深度增加呈逐渐下降的趋势;与普通尿素处理相比,各缓/控释氮肥处理显著提高了0—30 cm土壤无机氮含量,其中以脲甲醛处理最高。相关分析表明,玉米氮素总积累量、产量与玉米大喇叭口期至成熟期土壤无机氮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缓/控释氮肥 春玉米 氮素利用效率 土壤无机氮含量 氮素平衡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