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伴感染的急性脑卒中患者72h内降钙素原的动态变化 被引量:11
1
作者 林镇洲 秋梨 +4 位作者 杜真真 吴永明 姬仲 胜男 潘速跃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717-721,共5页
目的研究不伴感染的急性脑卒中患者72h内降钙素原(PCT)的动态变化,进一步明确PCT在急性脑卒中后早期感染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择南方医院神经内科自2012年7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发病24h内的不伴感染的急性脑卒中患者41例,分别于发病... 目的研究不伴感染的急性脑卒中患者72h内降钙素原(PCT)的动态变化,进一步明确PCT在急性脑卒中后早期感染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择南方医院神经内科自2012年7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发病24h内的不伴感染的急性脑卒中患者41例,分别于发病24h、48h和72h检测血清PCT和C-反应蛋白(CRe)浓度,比较各时间点PCT、CRP浓度与各自正常上限的差异及达峰比例以及变化趋势。结果急性脑卒中后24h、48h、72hPCT浓度中位数f四分位数)分别为[0.050(0.040,0.080)]ng/mL、[0.060(0.036,0.095)]ng/mL、[0.051(O.040,0.079)]ng/mL,均较正常上限(O.05ng/mL)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氏O.05)。急性脑卒中后24h、48hCRP浓度中位数(四分位数)分别为[3.200(1.100,5.000)]mg/L、[4.300(1.700,9.900)]mg/L,与正常上限(5.0mg/L)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2hCRP浓度中位数(四分位数)[5.300(2.500,15.550)mg/L]较正常上限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T浓度在24h达峰的比例最高(22例,53.67%),而CRP浓度在72h达峰的比例最高(26例,63.41%)。急性脑卒中后72h内PCT浓度有逐渐下降趋势,而CRP浓度有逐渐上升趋势。结论PCT在急性脑卒中后72h内可升高,故利用PCT判断急性脑卒中后早期感染时,需考虑脑卒中本身对PCT的影响。并且,PCT较CRP达峰早、下降快,在判断急性脑卒中患者早期合并感染方面可能更有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卒中 降钙素原 C-反应蛋白 脑卒中后感染
原文传递
旋转复位法治疗寰枢关节错位致颈性头晕疗效观察 被引量:5
2
作者 秋梨 黄锦萍 梁亮标 《山西中医》 2017年第1期33-34,共2页
目的:观察经颈坐位旋转复位法治疗寰枢关节错位所致颈性头晕的临床效果。方法:寰枢关节错位伴颈性头晕患者92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6例;对照组经传统推拿手法治疗,治疗组经颈坐位旋转复位法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以及治疗前后... 目的:观察经颈坐位旋转复位法治疗寰枢关节错位所致颈性头晕的临床效果。方法:寰枢关节错位伴颈性头晕患者92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6例;对照组经传统推拿手法治疗,治疗组经颈坐位旋转复位法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以及治疗前后的头晕发作次数进行评价。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7.8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4.78%,组间差异显著(P<0.05)。治疗组无复发,对照组复发率为8.70%,组间差异有意义(P<0.05)。结论:采用颈坐位旋转复位法治疗寰枢关节错位所致颈性头晕可以显著提高临床有效率,缓解头晕的发作次数和频率,有效控制复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寰枢关节错位 颈性头晕 旋转复位法
下载PDF
针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复位后残余症状疗效的危险因素分析及其相关列线图模型建立 被引量:4
3
作者 李树雄 秋梨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21年第29期112-116,共5页
目的:分析针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复位后残余症状疗效的危险因素,并建立相关列线图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9年12月因BPPV经Epley法复位成功后残余症状于本院行针刺治疗9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使用单因素和logisti... 目的:分析针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复位后残余症状疗效的危险因素,并建立相关列线图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9年12月因BPPV经Epley法复位成功后残余症状于本院行针刺治疗9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使用单因素和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影响针刺疗效的独立危险因素。然后纳入筛选出的独立危险因素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并对模型的预测性及准确度进行验证。结果:通过对两组临床资料做logistic回归分析可知,年龄≥60岁[OR=5.458,95%CI(1.400,21.283)]、高血压[OR=3.605,95%CI(1.005,12.936)]、糖尿病[OR=7.262,95%CI(1.776,29.690)]、针刺环境不适[OR=9.392,95%CI(1.427,61.826)]、未达到预期针刺时间[OR=11.445,95%CI(2.288,57.252)]及心理状态不良[OR=4.543,95%CI(1.161,17.774)]均是影响针刺BPPV复位后残余症状疗效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基于以上6项独立危险因素,建立相关列线图预测模型,并对该模型进行验证,预测值同实测值基本一致,说明本研究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同时使用Bootstrap内部验证法对该列线图模型进行验证,C-index高达0.887[95%CI(0.850,0.924)]。结论:年龄≥60岁、高血压、糖尿病、针刺环境不适、未达到预期针刺时间及心理状态不良均是影响针刺BPPV复位后残余症状疗效的独立危险因素,相关列线图预测模型的建立有利于医务人员筛查出高风险患者,对临床改进针刺治疗提高疗效具有指导意义,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PPV残余症状 针刺 危险因素 列线图
下载PDF
腰部定位定向加压技术联合麦肯基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观察 被引量:2
4
作者 秋梨 吴剑林 梁亮标 《光明中医》 2017年第10期1418-1420,共3页
目的探讨腰部定位定向加压技术联合麦肯基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依循随机平均分配原则将6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分为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30例),对照组采用腰椎牵引、理疗及麦肯基疗法的常规治疗,观察组于对照组治疗... 目的探讨腰部定位定向加压技术联合麦肯基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依循随机平均分配原则将6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分为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30例),对照组采用腰椎牵引、理疗及麦肯基疗法的常规治疗,观察组于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辅以定向定位加压技术。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经治疗后腰椎功能恢复情况及临床疗效。结果经治疗后,观察组ODI和VA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ROM高于后者,三项功能指标比较,均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3%,显著优于对照组的80.0%,两者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部定位定向加压技术联合麦肯基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确切,有助于减轻患者痛苦,加速恢复进程,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位定向加压技术 麦肯基疗法 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椎功能 运动疗法
下载PDF
子午流注纳甲法针刺对重型颅脑损伤植物状态患者的促醒效果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李树雄 秋梨 +1 位作者 梁亮标 吴剑林 《中国民间疗法》 2022年第14期33-36,共4页
目的:研究子午流注纳甲法针刺对重型颅脑损伤植物状态患者的促醒效果。方法:选取80例重型颅脑损伤植物状态患者,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药物、高压氧、康复训练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同时采用子午... 目的:研究子午流注纳甲法针刺对重型颅脑损伤植物状态患者的促醒效果。方法:选取80例重型颅脑损伤植物状态患者,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药物、高压氧、康复训练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同时采用子午流注纳甲法针刺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促醒效果(促醒率、促醒时间)及治疗前后昏迷程度[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及意识水平[改良国际昏迷恢复量表(CRS-R)评分]、脑损伤情况[髓鞘碱性蛋白(MBP)、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人S100B蛋白(S-100B)水平]。结果:观察组促醒率为32.50%(13/40),高于对照组的12.50%(5/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促醒时间为(22.68±3.46)d,短于对照组的(28.24±3.98)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0、30d后,两组患者GCS、CRS-R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同期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MBP、NSE、S-100B水平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子午流注纳甲法针刺对重型颅脑损伤植物状态患者的促醒效果显著,能够改善患者的昏迷程度及意识水平,减轻脑损伤,值得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型颅脑损伤 植物状态 子午流注纳甲法 针刺 促醒效果
下载PDF
手法复位联合康复训练对耳石症患者眩晕情况和短期
6
作者 秋梨 陈子铖 李树雄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23年第17期39-42,共4页
目的探究手法复位联合前庭康复训练治疗耳石症的疗效,并分析该联合方案对患者眩晕症状和短期复发情况的影响。方法选取该院2022年6月—2023年5月门诊收治的90例耳石症患者为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n=45)采用手... 目的探究手法复位联合前庭康复训练治疗耳石症的疗效,并分析该联合方案对患者眩晕症状和短期复发情况的影响。方法选取该院2022年6月—2023年5月门诊收治的90例耳石症患者为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n=45)采用手法复位治疗,观察组(n=45)在对照组基础上联用前庭康复训练,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眩晕症状、复发情况和前庭功能。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高于对照组的77.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前庭康复获益量表(VRBQ)和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1周,观察组VRBQ评分为(26.89±4.66)分,低于对照组的(29.20±5.40)分,BBS评分为(45.04±3.60)分,高于对照组的(38.73±2.38)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前庭症状指数(VSI)和眩晕障碍量表(DHI)评分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1周,观察组VSI和DHI评分分别为(23.62±1.09)分、(44.44±1.85)分,均低于对照组的(32.76±1.21)分、(55.64±1.54)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1个月,观察组眩晕症状消失时间为(7.16±0.64)d,短于对照组的(8.69±0.73)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1个月,观察组眩晕复发率为8.89%,低于对照组的2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法复位联合前庭康复训练在耳石症患者康复治疗中的效果较好,能够促进其前庭平衡功能恢复,改善临床眩晕症状,降低复发风险,实用性和安全性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耳石症 手法复位 前庭康复训练 眩晕情况 短期复发 前庭平衡功能
原文传递
旋转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效果观察 被引量:5
7
作者 秋梨 黄锦萍 梁亮标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16年第10期1009-1009,共1页
目的:观察旋转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效果。方法:206例随机分为两组各103例,对照组给予牵引治疗,观察组用旋转手法治疗。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97.09%、对照组85.4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满意度观察组98.06%、... 目的:观察旋转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效果。方法:206例随机分为两组各103例,对照组给予牵引治疗,观察组用旋转手法治疗。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97.09%、对照组85.4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满意度观察组98.06%、对照组85.4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旋转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动脉型颈椎病 旋转手法 对照治疗观察
下载PDF
先天性寰椎后弓完全缺失1例
8
作者 袁红玲 秋梨 谢金金 《广东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808-1808,共1页
患者,女,45岁,因颈肩部疼痛并向左上肢放射2年于2012年8月12日前来我院就诊。诉近2年因长期保持坐位低头姿势,逐渐出现颈肩部疼痛不适,偶向左上肢放射,头颈左右旋转时疼痛稍明显,无肢体麻木,无头晕、恶心呕吐。无颈部外伤史,2年前颈部... 患者,女,45岁,因颈肩部疼痛并向左上肢放射2年于2012年8月12日前来我院就诊。诉近2年因长期保持坐位低头姿势,逐渐出现颈肩部疼痛不适,偶向左上肢放射,头颈左右旋转时疼痛稍明显,无肢体麻木,无头晕、恶心呕吐。无颈部外伤史,2年前颈部无不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 颈肩部疼痛 后弓 寰椎 疼痛不适 左右旋转 肢体麻木 恶心呕吐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