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毛竹光合生理对气候变化的短期响应模拟 被引量:18
1
作者 张利阳 温国胜 +2 位作者 张汝民 张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555-561,共7页
为揭示毛竹Phyllostachys pubescens在全球气候变化大背景下对气候因子的响应,通过模拟不同温度、相对湿度、二氧化碳摩尔分数环境,利用Li-6400测定拟合毛竹的光响应曲线和二氧化碳响应曲线。结果表明:在短期二氧化碳摩尔分数倍增的条件... 为揭示毛竹Phyllostachys pubescens在全球气候变化大背景下对气候因子的响应,通过模拟不同温度、相对湿度、二氧化碳摩尔分数环境,利用Li-6400测定拟合毛竹的光响应曲线和二氧化碳响应曲线。结果表明:在短期二氧化碳摩尔分数倍增的条件下,毛竹的气体交换参数,包括光饱和点均成倍增加,蒸腾速率下降,且二氧化碳响应曲线符合米氏方程;温度在其稳定基础上突然增加或降低都会导致毛竹气孔导度增加,净光合速率减小,而蒸腾速率与温度呈正相关;在大气湿度突然降低的情况下,气孔导度增加,净光合速率有所增加,但蒸腾速率增加的幅度达7倍之多。由此推断,在短期二氧化碳摩尔分数增加的情况下,"施肥效应"会使毛竹的净光合速率增加,但是二氧化碳摩尔分数增加所带来的"温室效应",及由此可能带来的干旱,使得毛竹的气孔灵敏度和活化的Rubisco数量成为限制性因子,最终限制毛竹的正常生理生长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学 毛竹 光合生理 水分生理 生态因子 气候变化
下载PDF
低温胁迫下7种木麻黄变异类型抗寒性的比较 被引量:5
2
作者 邬金 温国胜 +3 位作者 陈嘉琦 淘淘 吴建其 《福建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34-37,共4页
利用叶绿素荧光技术测定自然低温胁迫前后浙江大鹿岛7种木麻黄变异类型的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变化。结果表明,木麻黄各变异类型表现出不同的适应性,变异类型R5的PSⅡ实际光化学量子产量最大,光合作用效率最强,表现出最强的抗寒性;G7的PSⅡ... 利用叶绿素荧光技术测定自然低温胁迫前后浙江大鹿岛7种木麻黄变异类型的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变化。结果表明,木麻黄各变异类型表现出不同的适应性,变异类型R5的PSⅡ实际光化学量子产量最大,光合作用效率最强,表现出最强的抗寒性;G7的PSⅡ光化学效率(Fv/Fm)降幅最大,光合作用效率相对较弱,抗寒性最弱;其他类型抗寒性适中。低温胁迫下,各变异类型的非光化学猝灭系数(qN)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也反应了木麻黄各变异类型抵抗低温伤害光合机制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麻黄 低温胁迫 叶绿素荧光 抗寒性
下载PDF
浙江省大鹿岛木麻黄种群静态生命表分析 被引量:6
3
作者 温国胜 +3 位作者 童在康 许基全 邬金 刘婷霞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45-150,共6页
为了探讨浙江大鹿岛木麻黄种群自引种以来经历了40多年自然演替后种群现状与发展动态,本研究采取典型取样法选择样地,应用每木调查法获得调查数据,运用"空间代替时间法"--径度级代替龄级的方法编制静态生命表,以此研究大鹿岛... 为了探讨浙江大鹿岛木麻黄种群自引种以来经历了40多年自然演替后种群现状与发展动态,本研究采取典型取样法选择样地,应用每木调查法获得调查数据,运用"空间代替时间法"--径度级代替龄级的方法编制静态生命表,以此研究大鹿岛木麻黄种群的现状与发展动态。结果表明:大鹿岛木麻黄种群的年龄结构呈现典型金字塔形,种群呈现增长的趋势;不同海拔高度处木麻黄种群个体的平均生命期望值是中海拔>低海拔>高海拔;大鹿岛木麻黄种群的存活曲线属于Deevey-Ⅲ型曲线,其死亡率与环境阻力呈正相关性,种群表现出幼龄树生长不稳定,中龄树和成龄树稳定,老龄树衰退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鹿岛 木麻黄 静态生命表 生长现状 发展动态
下载PDF
火炬树克隆片段在异质水分斑块中的水分及光响应初步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李小俊 张明如 +4 位作者 张建国 吴刚 张华柳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59-366,共8页
为探索木本克隆植物火炬树Rhus typhina母株与子株是否存在水分生理整合的生理生态过程,以火炬树母株与子株组成的克隆片段为研究对象,在母株后和子株前10 cm处截断水平根系并对子株进行浇水处理,以不浇水的克隆片断为对照,采用PSYPRO... 为探索木本克隆植物火炬树Rhus typhina母株与子株是否存在水分生理整合的生理生态过程,以火炬树母株与子株组成的克隆片段为研究对象,在母株后和子株前10 cm处截断水平根系并对子株进行浇水处理,以不浇水的克隆片断为对照,采用PSYPRO多露点水势仪和Li-6400xT光合分析仪,测定分析了火炬树克隆片段内母株与子株叶片的水势及光合参数。结果表明:①对子株浇水500 mL后,处理母株与处理子株的水势均升高,处理母株的升幅为48.7%,处理子株的升幅为82.1%,差异不显著(P>0.05),说明火炬树克隆子株片段在保证自身水分需要的同时,通过间隔子向母株传输水分,证实火炬树母株与子株间存在水分共享的传输机制。②处理母株的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及胞间二氧化碳摩尔分数Ci的响应值均超过了处理子株;处理子株与对照子株的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及胞间二氧化碳质量分数Ci比较均无明显升高或下降。母株与子株的差异不显著(P>0.05)。③通过光响应曲线拟合,火炬树母株的光补偿点较低,光饱和点较高,表观量子效率较大。通过水分控制处理形成异质水分生境后,火炬树子株的光饱和点升高,光补偿点与表观量子效率均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生态学 火炬树 水势 水分共享 光响应曲线
下载PDF
南方红壤丘陵区坡面小型生态蓄排工程设计与应用--以安吉县和村等5条小流域为例 被引量:1
5
作者 张静雯 《浙江水利科技》 2020年第3期26-29,共4页
在新时代发展的大背景下,要求全社会进一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在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中加入生态的相关理念势在必行。在设计水土保持措施时,不仅要关注其水土流失防治作用,也需要进一步提升、改善措施的生态性、实用性及推广性。以安... 在新时代发展的大背景下,要求全社会进一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在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中加入生态的相关理念势在必行。在设计水土保持措施时,不仅要关注其水土流失防治作用,也需要进一步提升、改善措施的生态性、实用性及推广性。以安吉县和村等5条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为例,提出几种不同类型的坡面小型生态蓄排工程结构,并对其优缺点进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流失 小流域 坡面蓄排工程 生态性
下载PDF
水土保持“强监管”第三方技术支撑实践——以浙江省安吉县为例
6
作者 张学文 +2 位作者 刘强 梅道亮 刘克军 《黑龙江水利科技》 2020年第3期207-211,共5页
为了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节水优先、空间均匀、系统治理、两手发力”十六字治水方针,水利部提出了“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的治水总基调,强调水土保持工作要“在监管上强手段,在治理上补短板”。面对大量的生产建设项目,... 为了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节水优先、空间均匀、系统治理、两手发力”十六字治水方针,水利部提出了“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的治水总基调,强调水土保持工作要“在监管上强手段,在治理上补短板”。面对大量的生产建设项目,第三方技术支撑单位应用高新技术深度介入水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管工作,及时有效的补充了主管部门的短板,为遏制人为活动造成的新增水土流失,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做出了新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保持 强监管 第三方技术支撑 安吉县
下载PDF
石林3种喀斯特生态系统的石面有机质和养分含量 被引量:7
7
作者 沈有信 黄金 《山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6-24,共9页
通过实地取样和检测,研究了云南石林三类喀斯特生态系统中岩石附着物的有机质和养分含量及其环境影响因子。结果表明:1.石漠化生态系统的石面气象因子与次生林生态系统间差异显著,人工林生态系统介于二者之间;2.石漠化生态系统每平方米... 通过实地取样和检测,研究了云南石林三类喀斯特生态系统中岩石附着物的有机质和养分含量及其环境影响因子。结果表明:1.石漠化生态系统的石面气象因子与次生林生态系统间差异显著,人工林生态系统介于二者之间;2.石漠化生态系统每平方米石表面上的平均有机质、氮、磷、钾含量分别为7.65±0.74 g,0.45±0.04 g,0.029±0.003 g和0.07±0.006 g;人工林生态系统中分别为48.38±9.19 g,2.02±0.32 g,0.12±0.021 g和0.85±0.167 g;次生林生态系统中分别为92.21±19.72 g,4.44±0.94 g,0.4±0.074 g和0.59±0.104 g。每平方米石表面上的平均有机质、氮、磷、钾含量均表现为次生林生态系统>人工林生态系统>石漠化生态系统;3.附着物碳酸钙含量、附着物含水量、石表面最低空气湿度显著影响附着物有机质含量。因此,南方喀斯特的不同生态系统,即使是已经石漠化的生态系统,其石面上存在着一定数量的有机物和养分蓄积,蓄积量的高低会受到各种气象因子和基质等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 小气候 岩石附着物 有机质 氮磷钾
下载PDF
云南石林岩生维管植物多样性及生物量特征 被引量:4
8
作者 朱习爱 沈有信 +2 位作者 何贝贝 黄金 《山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65-172,共8页
对云南石林石漠化生态系统、人工林生态系统和次生林生态系统内的岩生维管植物进行样方调查,结果表明:1.三种生态系统内分别记录到15科21属21种、15科25属25种和28科39属41种岩生维管植物。2.单位面积平均生物量表现为石漠化(11.17±... 对云南石林石漠化生态系统、人工林生态系统和次生林生态系统内的岩生维管植物进行样方调查,结果表明:1.三种生态系统内分别记录到15科21属21种、15科25属25种和28科39属41种岩生维管植物。2.单位面积平均生物量表现为石漠化(11.17±2.98 g/m^2)>次生林(6.04±1.03 g/m^2)>人工林(1.29±0.44 g/m^2),系统间存在显著差异(F=14.27,P<0.001),岩石裂缝中生长的少量阳性灌木个体异常地增加了石漠化生态系统的单位面积生物量。3.超过75%的物种分布于石壁、石坑、石隙等微生境,而石台、石面和石沟很少有植物殖居;按中国植被进行的生活型分类,三种系统中草本物种数占各自系统内总物种数比例分别为42.8%、60%和34.2%;灌木和藤本次之,其物种数差异不大,其中落叶种数较常绿物种数多;乔木物种组成只有中、小乔木,占群落中总物种数的比例最低。4.MRPP分析显示,三种生态系统岩生维管植物组合模式存在显著差异(A=0.125,P<0.001)。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表现为人工林>石漠化>次生林,随着植被覆盖度的增加,物种数呈上升趋势,其中阳性物种逐渐减少,阴性物种逐渐增加,物种从随机分布过渡到均匀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 植被生态系统 岩生维管植物 物种多样性 生物量 云南石林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