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全胸腔镜下二尖瓣手术97例经验总结 被引量:12
1
作者 王炜 王玮 +7 位作者 王石雄 马麒 赵应录 韩磊 贺逢孝 薛羽 柳德斌 高秉仁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06-309,共4页
目的:探讨经胸壁三孔完全胸腔镜下二尖瓣手术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02-2018-02在兰州大学第二医院心脏外科接受完全胸腔镜下二尖瓣成形或置换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男56例,女41例;年龄20~73岁,平均(58±17)岁。... 目的:探讨经胸壁三孔完全胸腔镜下二尖瓣手术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02-2018-02在兰州大学第二医院心脏外科接受完全胸腔镜下二尖瓣成形或置换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男56例,女41例;年龄20~73岁,平均(58±17)岁。所有患者患有二尖瓣中-重度狭窄和(或)关闭不全,其中鲁登巴赫综合征3例,合并心房颤动19例,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18例,合并三尖瓣关闭不全40例。手术采用股动脉、静脉插管建立体外循环,阻闭升主动脉,冷血心脏停跳液顺行灌注行心肌保护,完全胸腔镜下行二尖瓣成形或置换术。结果:本组97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手术死亡。全组无术后残余漏、瓣周漏,6例发生术后早期并发症,分别为肾功能不全4例,经治疗后均恢复正常,二次开胸止血1例,术中扩大切口1例,均顺利恢复。平均体外循环时间(165±45) min;平均升主动脉阻断时间(102±41) min;平均手术时间(238±57) min。平均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19±11) h,平均ICU停留时间(28±13) h,术后平均引流量(278±86) ml,平均住院时间(9.5±3.8) d。术后左室射血分数较术前无明显降低(P=0.112),术后左心房明显缩小(P=0.046);其中,二尖瓣关闭不全患者术后左心室内径明显缩小(P=0.039)。置换后的人工瓣膜和成形后的自体瓣膜均正常关闭,无瓣周漏,无狭窄或关闭不全。随访3~72个月,全部病例中,5例有轻度肾功能不全表现,余无其他并发症或死亡。结论:完全胸腔镜下二尖瓣手术的手术操作安全,创伤小,疗效确切,在二尖瓣疾病的外科治疗方面有着良好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腔镜检查 心脏瓣膜假体植入 二尖瓣
原文传递
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复合手术与主动脉弓置换支架"象鼻"手术的疗效对比 被引量:11
2
作者 王玮 徐旭 +7 位作者 王炜 王石雄 马麒 贺逢孝 薛羽 赵应录 高秉仁 柳德斌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99-101,共3页
评价主动脉弓去分支手术联合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与传统主动脉弓替换+支架"象鼻"手术(孙氏手术)治疗StanfordA型主动脉夹层的疗效及预后的差异。2012年2月至2018年4月67例Stanford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按手术方式分为主动... 评价主动脉弓去分支手术联合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与传统主动脉弓替换+支架"象鼻"手术(孙氏手术)治疗StanfordA型主动脉夹层的疗效及预后的差异。2012年2月至2018年4月67例Stanford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按手术方式分为主动脉弓替换+支架"象鼻"手术组(孙氏手术组)36例和主动脉弓去分支手术联合TEVAR组(复合手术组)31例。患者术前均进行超声心动图及CTA检查,实验室检查包括肝、肾功能和血常规等;术中监测失血量及体外循环相关指标;术后近期监测肝、肾功能及并发症情况。术后随访评价患者生存及康复情况。复合手术组与孙氏手术组相比,术中体外循环时间少[(281.9±75.7)min对(323.0±87.1)min,P<0.05],出血量少[(1206.5±466.1)ml对(1758.3±498.3)ml,P<0.05];术后ICU带管时间短[(35.7±12.4)h对(48.1±16.4)h,P<0.05];术后苏醒延迟、意识障碍等并发症少。术后近期孙氏手术组死亡2例,复合手术组死亡1例;K-M生存曲线分析显示两组5年生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近中期支架内漏、腹主动脉假腔扩张及脑血管事件等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P>0.05)。复合手术术后近期效果较开放手术效果好,中远期情况尚需进一步观察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型主动脉夹层 主动脉弓替换 复合手术 支架 疗效 体外循环时间 实验室检查
原文传递
快速城镇化对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王巍 王玮 《卫生经济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29-33,共5页
目的:探讨快速城镇化对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影响机制,为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和效率提供政策建议。方法:采用固定效应和中介效应模型,基于地级市经济社会发展数据和医疗卫生服务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快速城镇化扩大了城市医疗卫生服... 目的:探讨快速城镇化对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影响机制,为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和效率提供政策建议。方法:采用固定效应和中介效应模型,基于地级市经济社会发展数据和医疗卫生服务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快速城镇化扩大了城市医疗卫生服务规模,对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影响存在地区差异;快速城镇化能够通过集聚效应、管理能力提升、技术升级,提升地区医疗卫生资源配置能力。结论:科学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合理配置城市医疗卫生资源,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和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化 医疗卫生服务 资源配置 影响机制
下载PDF
两种术式治疗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病例对照研究 被引量:7
4
作者 赵应录 王玮 +6 位作者 王炜 贺逢孝 王石雄 薛羽 马麒 高秉仁 柳德斌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2019年第7期664-669,共6页
目的分析孙氏手术与去分支复合手术两种不同术式治疗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采的近、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9月至2017年9月我院确诊为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行外科手术治疗4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9例、女7例,年龄20~74(48... 目的分析孙氏手术与去分支复合手术两种不同术式治疗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采的近、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9月至2017年9月我院确诊为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行外科手术治疗4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9例、女7例,年龄20~74(48.67±11.80)岁。据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孙氏手术组(26例)和去分支复合手术组(20例),比较两组临床结果。结果去分支复合手术组在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 time,CPB)时间、主动脉阻断(aortic cross clamp,ACC)时间、术中尿量、术后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术后24h引流液量、监护病房停留时间较孙氏手术组有明显优势(P<0.05)。术后暂时性神经系统功能损害发生率低于孙氏手术组(P<0.05)。术后随访时间3~36个月,随访率为90.5%。孙氏手术组1例术后30d死于肺部严重感染,去分支复合手术组1例患者在术后早期复查时发现内漏,6个月后复查时内漏消失。孙氏手术组未出现内漏。随访期间所有患者均未出现脑卒中、凝血功能障碍、截瘫、上肢缺血等并发症。结论对于StanfordA型主动脉夹层,去分支复合手术虽然有术后发生内漏风险,但整体疗效较之孙氏手术有一定优越性,故而对于此型夹层的治疗可优先选择去分支复合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孙氏手术 主动脉弓去分支 腔内隔缘术 A型主动脉夹层
原文传递
三分支主动脉弓覆膜支架与孙氏手术治疗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有效性与安全性的Meta分析 被引量:7
5
作者 王石雄 金侨英 +5 位作者 李勇男 吴世群 关心 王玮 柳德斌 高秉仁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956-960,共5页
目的:对比分析主动脉弓三分支覆膜支架手术与孙氏手术治疗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临床效果。方法:系统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icence、Cochrane Library英文数据库与万方、CNKI中文数据库,纳入建库至2020年2月对比三分支覆膜支... 目的:对比分析主动脉弓三分支覆膜支架手术与孙氏手术治疗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临床效果。方法:系统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icence、Cochrane Library英文数据库与万方、CNKI中文数据库,纳入建库至2020年2月对比三分支覆膜支架手术与孙氏手术重建Stanford A型夹层主动脉弓的临床研究。选取术中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深低温停循环时间、术后30 d死亡率、截瘫、脑栓塞及急性肾衰竭发生率为评价指标,采用RevMan 5.3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8篇队列研究,共391例患者(181例三分支术,210例孙氏术)。结果显示,与孙氏手术相比,三分支覆膜支架手术体外循环时间[SMD=-37.78,95%CI:(-66.34,-10.22),P=0.007]、主动脉阻断时间[SMD=-34.33,95%CI:(-61.62,-7.04),P=0.001]、深低温停循环时间[SMD=-12.10,95%CI:(-23.47,-0.73),P=0.004]较短。术后30 d死亡率、截瘫、脑栓塞及急性肾衰竭发生率无显著差异。结论:在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手术治疗中,相比于孙氏手术,三分支主动脉弓覆膜支架重建主动脉弓的早期临床效果满意。未来需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评价其远期临床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夹层 三分支覆膜支架 孙氏手术
原文传递
经胸骨旁入路微创室间隔缺损封堵手术245例 被引量:6
6
作者 柳德斌 王小锋 +4 位作者 王炜 王玮 王石雄 马麒 高秉仁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CSCD 2016年第10期584-589,共6页
目的探讨在食管超声引导下,经胸骨旁入路微创封堵室间隔缺损(VSD)手术的效果和安全性,并比较3种入路方法的优缺点。方法2012年1月至2015年7月,294例患儿采用不同穿刺入路行微创封堵VSD。经胸骨左缘一右心室入路(A组)209例,于胸... 目的探讨在食管超声引导下,经胸骨旁入路微创封堵室间隔缺损(VSD)手术的效果和安全性,并比较3种入路方法的优缺点。方法2012年1月至2015年7月,294例患儿采用不同穿刺入路行微创封堵VSD。经胸骨左缘一右心室入路(A组)209例,于胸骨左缘第3或第4肋间,1.0—2.0cm切口入胸,右心室表面荷包中心穿刺,在食管超声引导下,直接将输送管和封堵器一起送入VSD完成封堵,也可用尖端折弯成“L”型输送系统进入VSD后,再推入封堵器完成封堵。经胸骨右缘-右心房入路(B组)36例,于胸骨右缘第4或第3肋间,1.0-2.0cm切口入胸,右心房表面荷包中心穿刺,在食管超声引导下,插入“S”型中空探条,经三尖瓣后先将探条尖端送人VSD口,再经中空探条置入导丝,建立轨道后完成封堵。经胸骨下段正中一右心室穿刺入路(C组)49例,于胸骨下段正中1.5—3.0cm切口,锯开胸骨下段入胸,后续方法与A组相同。3组间年龄、体质量、VSD直径和封堵器大小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VSD部位不同。结果A组封堵成功205例(98.1%,205/209),B组35例(97.2%,35/36),C组48例(97.9%,48/49),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心内操作时间A组(10±6)min、C组(7±5)min,均少于B组(19±11)min;切一缝皮时间A组(40±15)min、B组(43±17)min,均少于C组(55±21)min。住院时间A组(5.9±2.2)天、B组(5.5±2.7)天,均少于C组(8.3±3.6)天。随访1~43个月,3组患儿均无明显残余漏、瓣膜关闭不全、严重心律失常和封堵器脱落等并发症。结论经胸骨旁微创封堵VSD安全、有效,较胸骨正中入路创伤小,患儿恢复更快。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对VSD的判断非常重要,应根据VSD的大小、部位、走行路径、左向右分流方向等因素,个体化的选择手术入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骨旁 微创 室间隔缺损 封堵 经食管超声心动图
原文传递
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外科治疗策略及其进展 被引量:6
7
作者 赵应录 王玮 +4 位作者 王炜 王石雄 贺逢孝 高秉仁 柳德斌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CAS 2018年第6期358-361,共4页
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在临床上是一种极度危险的疾病,一旦发作大多患者都会在急性期死亡,很少有患者会迁延到慢性期,所以临床处理颇为棘手。目前该疾病的发病原因及机理尚不明确,临床最有效的治疗手段是积极采取外科手术治疗,虽... 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在临床上是一种极度危险的疾病,一旦发作大多患者都会在急性期死亡,很少有患者会迁延到慢性期,所以临床处理颇为棘手。目前该疾病的发病原因及机理尚不明确,临床最有效的治疗手段是积极采取外科手术治疗,虽然外科治疗手段一直在不断地改进、提高,但是患者的死亡率依然很高。本文就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外科处理策略及目前的现状作一综述,以期为今后的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 外科治疗 研究进展
原文传递
全胸腔镜下loop-in-loop腱索重建加二尖瓣成形环植入术矫治二尖瓣脱垂患者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5
8
作者 王石雄 高秉仁 +6 位作者 李宁荫 王炜 王玮 马麒 贺逢孝 薛羽 柳德斌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2019年第8期759-765,共7页
目的总结与分析全胸腔镜下loop-in-loop技术腱索重建加二尖瓣成形环植入术治疗二尖瓣脱垂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纳入我院心脏中心自2012年5月至2017年5月收治的21例二尖瓣瓣叶脱垂患者,其中男12例、女9例,年龄(50.90±9.66)岁,体... 目的总结与分析全胸腔镜下loop-in-loop技术腱索重建加二尖瓣成形环植入术治疗二尖瓣脱垂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纳入我院心脏中心自2012年5月至2017年5月收治的21例二尖瓣瓣叶脱垂患者,其中男12例、女9例,年龄(50.90±9.66)岁,体重(64.81±11.56)kg。在全胸腔镜下右房-房间隔切口入路,行loopin-loop人工腱索重建加二尖瓣成形环植入术,术中行打水试验与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评估成形效果。收集术后1周、出院前及出院后进行随访的心脏彩色超声心动图、胸部X线片结果。结果全组手术均顺利、无再次成形或瓣膜置换、无中转开胸、无恶性心律失常、围术期死亡及伤口感染等并发症发生。其中10例同时行三尖瓣成形术,1例同时完成三尖瓣成形术+射频消融术,平均体外循环时间(255.57±37.24)min,主动脉阻断时间(162.24±19.61)min,loop数2~5(3.29±0.78)个,成形环大小28~34(31.11±1.88)mm,呼吸机辅助时间(19.43±14.68)h,住ICU时间(58.45±24.60)h,术后住院时间(12.28±3.61)d。术后复查经胸超声心动图(TTE),3例患者二尖瓣有微少量反流,术后口服华法林抗凝治疗6个月,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等定期进行随访,随访2~51个月。出院时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45.06±2.96)mm、左室舒张末期容积(108.11±17.09)mL、左房直径(LAD)(35.56±6.93)mm、心胸比率0.53±0.13,均较入院时明显缩小(P<0.05),肺动脉压为(19.22±6.38)mm Hg,较入院时降低(P<0.05),射血分数值62.33%±4.00%,较术前无明显变化(P>0.05)。随访期间LAD和LVEDD比术前均明显缩小,心功能较术前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无新发二尖瓣脱垂、反流量增加,无感染性心内膜炎、血栓栓塞及抗凝相关并发症。结论全胸腔镜下loop-in-loop人工腱索技术加二尖瓣成形环植入术矫治二尖瓣脱垂安全有效、创伤小、美容效果好、早中期效果良好,是值得推广的手术方式。但手术操作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胸腔镜 二尖瓣脱垂 人工腱索 二尖瓣修复 微创手术
原文传递
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引导FustarTM可调弯鞘封堵主动脉瓣瓣周漏手术经验总结 被引量:4
9
作者 王石雄 王小峰 +6 位作者 高秉仁 王炜 王玮 马麒 贺逢孝 薛羽 柳德斌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823-827,共5页
目的:总结在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引导下,采用FustarTM可调弯鞘建立路径,非X线照射下封堵主动脉瓣瓣周漏的经验和体会。方法:于2017年1月至12月,入选心脏瓣膜置换手术后并发瓣周漏、反复心力衰竭患者2例,均经超声心动图确认无误。其中... 目的:总结在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引导下,采用FustarTM可调弯鞘建立路径,非X线照射下封堵主动脉瓣瓣周漏的经验和体会。方法:于2017年1月至12月,入选心脏瓣膜置换手术后并发瓣周漏、反复心力衰竭患者2例,均经超声心动图确认无误。其中,主动脉瓣、主动脉瓣和二尖瓣机械瓣置换术后各1例。取胸骨右缘第2肋间4cm切口入路,经升主动脉部,穿刺置入FustarTM可调弯鞘入主动脉内,在TEE引导下,调整弯鞘头端经瓣周漏入左心室,经弯鞘置入封堵器完成瓣周漏封堵。结果:2例均封堵成功,无残余反流,无卡瓣或瓣膜损伤,无严重心律失常、无封堵器脱落等并发症。手术时间55~70min,心内操作15~25min,术中出血量小于100ml,NYHA心功能分级均为Ⅰ级,左心室内径较前明显缩小。结论:在TEE引导下,采用FustarTM可调弯鞘协助建立路径,封堵器封堵瓣周漏安全、有效。FustarTM可调弯鞘在TEE下显影清晰,经胸骨旁途经操作更加可控,减少手术操作时间,减少并发症,避免X线照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瓣周漏 封堵 经食管超声心动图 FustarTM可调弯鞘 微创心脏外科
下载PDF
小儿心脏术后中心静脉导管培养的菌群分布与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4
10
作者 王玮 单雪峰 马松峰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330-333,共4页
目的研究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外科手术后中心静脉导管培养的菌群分布情况以及导管培养阳性的相关因素,为临床科学管理中心静脉导管,降低导管相关感染的发生提供方法。方法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连续两年对334例0~14岁先天性心脏病患儿... 目的研究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外科手术后中心静脉导管培养的菌群分布情况以及导管培养阳性的相关因素,为临床科学管理中心静脉导管,降低导管相关感染的发生提供方法。方法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连续两年对334例0~14岁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留置的中心静脉导管进行尖端细菌培养加药敏。结果334例中心静脉导管共培养出43株病原菌,培养的阳性率为12.57%。最常见的病原菌是鲍曼不动杆菌,革兰氏阴性杆菌药敏结果显示氨苄西林耐药率最高;革兰氏阳性球茵药敏结果显示红霉素耐药率最高。导管留置时间越长,术中体外循环转流时间越长,ICU停留时间越长,细菌培养的阳性率越高;阳性率与手术类型、导管置入位置无关。结论中心静脉导管作为小儿心脏手术后留置的生命通道,也是临床院内感染的主要来源。加强无菌操作观念,尽量在3d内拔除中心静脉导管,合理使用抗生素,可降低导管相关感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染 中心静脉导管 心脏病 先天性 心脏外科手术
原文传递
右胸前外侧小切口与传统正中开胸治疗左心房粘液瘤的病例对照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贺逢孝 王玮 +6 位作者 王石雄 王炜 马麒 薛羽 柳德斌 高秉仁 孙婧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2019年第1期78-82,共5页
目的对比右胸前外侧小切口与传统正中开胸治疗左心房粘液瘤的安全性及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2009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41例左心房粘液瘤患者按照手术方式分为两组:右胸前外侧小切口组,15例,男7例、女8例,年龄(45.1±15.4)岁;正中... 目的对比右胸前外侧小切口与传统正中开胸治疗左心房粘液瘤的安全性及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2009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41例左心房粘液瘤患者按照手术方式分为两组:右胸前外侧小切口组,15例,男7例、女8例,年龄(45.1±15.4)岁;正中开胸组,26例,男10例、女16例,年龄(49.4±11.9)岁。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围术期无死亡;右胸前外侧小切口组与正中开胸组的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和主动脉阻断时间以及术后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右胸前外侧小切口组术后机械通气时间、住ICU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更短,术后24 h胸腔引流量和术后输血量更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随访3~106个月,两组患者粘液瘤术后均无复发。结论与传统开胸左心房粘液瘤切除术比较,右胸前外侧小切口左心房粘液瘤切除术安全有效、创伤小,可作为左心房粘液瘤治疗的常规术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粘液瘤 右胸前外侧小切口 临床效果 栓塞 复发
原文传递
食管超声引导下经胸封堵治疗局限性主动脉夹层 被引量:3
12
作者 王石雄 高秉仁 +3 位作者 王炜 柳德斌 王玮 马麒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636-638,共3页
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是心血管疾病中最为凶险,也是常见的复杂的主动脉疾病之一,而Stanford A型病死率最高。Stanford A型的治疗方法中占主导地位的仍是传统开放手术,腔内修复术的应用仍然有限。目前常规外科手术须在深低温... 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是心血管疾病中最为凶险,也是常见的复杂的主动脉疾病之一,而Stanford A型病死率最高。Stanford A型的治疗方法中占主导地位的仍是传统开放手术,腔内修复术的应用仍然有限。目前常规外科手术须在深低温全麻和体外循环下进行,操作复杂,创伤较大,同时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和病死率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夹层 封堵术
原文传递
91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临床治疗体会 被引量:2
13
作者 杨新超 柳德斌 +2 位作者 王炜 王玮 徐学增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14年第20期3869-3872,共4页
目的:依据临床经验,熟练运用开放手术、腔内修复术及杂交手术方法治疗各类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方法:收集2009年7月-2013年1月在我院手术治疗的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共91例,StanfordB型夹层动脉瘤36例(其中21例降主动脉瘤、9例腹主... 目的:依据临床经验,熟练运用开放手术、腔内修复术及杂交手术方法治疗各类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方法:收集2009年7月-2013年1月在我院手术治疗的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共91例,StanfordB型夹层动脉瘤36例(其中21例降主动脉瘤、9例腹主动脉及双髂动脉瘤行腔内覆膜支架隔绝术,6例行腹主动脉人工血管置换术),StanfordA型夹层动脉瘤55例(其中单纯Sun,s手术12例伴Bentall术6例,Bentall术伴部分主动脉弓人工血管置换36例,1例行II型的主干与分支动脉人工血管转流+介入腔内隔绝降主动脉及左半弓杂交术),分别以不同的手术方法给予治疗。结果:顺利治愈出院85例,死亡6例,4例因全弓置换术后出现难以控制的大出血、肠坏死、肾功能不全、少尿等并发症而死亡,2例死于Bentall术后严重多功能脏器急性衰竭,1例杂交手术术后出现高血压伴神经系统并发症,l例伴肺部感染及低心排综合征,给予对症治疗后效果不佳,有2例出现肾功能不全,经过透析治愈。腔内修复术后有神经系统的并发症2例,下肢的功能障碍2例,少量内漏4例,以上并发症均经对症治疗后痊愈。术后随访76例,时间3~12个月,除2例于术后第9个月死亡、1例因脑梗塞、脑血管意外等与手术无关的疾病而死亡,2例因吻合口动脉瘤或动脉瘤破裂大出血死亡外,余患者生活状态良好,心功能在I~II级。结论:根据主动脉瘤疾病的临床特点和定位诊断,合理选择和运用治疗方法使手术操作变得更为迅速、安全和方便,同时能够取得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腔内修复术 主动脉瘤 杂交手术
原文传递
Del Nido液对成人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心肌保护的影响:Meta分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徐旭 王玮 +1 位作者 于敏 李勇男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747-754,共8页
目的比较Del Nido液和常规心脏停搏液在成人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通过对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国际临床试验注册平台(ICTR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清华同方(CNKI)、万方和维普(VIP)数据库进行系统检索相... 目的比较Del Nido液和常规心脏停搏液在成人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通过对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国际临床试验注册平台(ICTR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清华同方(CNKI)、万方和维普(VIP)数据库进行系统检索相关文献,共纳入10项研究进行系统评价。结果研究显示应用Del Nido液组体外循环时间和阻断时间明显短于常规心脏停搏液组(MD:-7.32,95%CI:-13.72~-0.92,P=0.03;MD:-5.63,95%CI:-9.70~-1.55,P=0.007)。术中Del Nido液组停搏液灌注量和血糖水平均低于对照组(MD:-555.34,95%CI:-784.02~-326.65,P<0.00001;MD:-61.17,95%CI:-78.43~-43.91,P<0.00001)。应用Del Nido液的患者,ICU停留时间显著缩短(MD:-0.50,95%CI:-0.85~-0.15,P<0.005)。两组在心肌酶、术后心脏支持、机械通气时间、房颤发生率、住院时间和死亡率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在成人心脏手术中的心肌保护中,相对于常规心脏停搏液,使用Del Nido液在能明显缩短体外循环时间和阻断主动脉时间的同时,达到与其相近的短期临床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保护 Del Nido心脏停搏液 META分析
下载PDF
全胸腔镜和小切口治疗心房黏液瘤安全性及疗效对比 被引量:1
15
作者 朱一林 王炜 +4 位作者 王玮 王石雄 马麒 贺逢孝 柳德斌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243-245,共3页
2009年1月至2018年5月40例心房黏液瘤患者采用股动、静脉插管,行体外循环下黏液瘤切除术。按照手术方式分为全胸腔镜组(23例)和小切口组(17例)。两组手术均顺利,无死亡及严重并发症。与小切口组比较,全胸腔镜组在主动脉阻断时间、体外... 2009年1月至2018年5月40例心房黏液瘤患者采用股动、静脉插管,行体外循环下黏液瘤切除术。按照手术方式分为全胸腔镜组(23例)和小切口组(17例)。两组手术均顺利,无死亡及严重并发症。与小切口组比较,全胸腔镜组在主动脉阻断时间、体外循环时间和切-缝皮时间方面延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胸腔镜组术后伤口疼痛程度较轻,72 h内吗啡累积用量较小,ICU观察时间较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术后24 h胸腔引流量、辅助通气时间、住院天数及心功能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106个月,两组均无并发症发生。全胸腔镜下手术切口小,肋间神经损伤轻,术后疼痛明显减轻,但手术入路小,手术操作难度略增加,手术时间略延长。本组研究结果显示,全胸腔镜和右胸前外侧小切口两种方式下行心房黏液瘤切除术均安全有效,均有临床推广价值,可根据患者意愿、术者技术经验进行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胸前外侧小切口 心房黏液瘤 全胸腔镜 安全性 体外循环时间 严重并发症 疗效 治疗
原文传递
“复合”技术在主动脉夹层中的设计和应用 被引量:1
16
作者 柳德斌 王炜 +3 位作者 王玮 王石雄 马麒 高秉仁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z1期-,共2页
目的:总结采取“个体化”原则设计手术治疗策略,联合传统开刀、介入、“杂交”及胸腔镜等两种或者多种技术“复合”应用于主动脉夹层/瘤的经验,优化治疗方案。
下载PDF
经胸“打孔”微创封堵主动脉窦瘤破裂的疗效和安全性 被引量:1
17
作者 王石雄 李红昕 +4 位作者 王小锋 王炜 王玮 马麒 柳德斌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CSCD 2017年第8期502-504,共3页
主动脉窦瘤破裂(ruptured sinus of Valsalva aneurysm,RSVA)的治疗目前有有外科手术及经导管介入封堵RSVA。近年来,随着经胸“打孔”微创封堵先天性心脏病技术的发展,经胸“打孔”食管超声(trans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y,TE... 主动脉窦瘤破裂(ruptured sinus of Valsalva aneurysm,RSVA)的治疗目前有有外科手术及经导管介入封堵RSVA。近年来,随着经胸“打孔”微创封堵先天性心脏病技术的发展,经胸“打孔”食管超声(trans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y,TEE)引导下封堵RSVS成为可能性。2012年5月至2016年2月,我科收住11例RSVA患者,均采用经胸“打孔”TEE引导下RSVA封堵术,总结其临床资料及经验,探讨此方法治疗RSVA的可行性及安全性,以前为临床RSVA提供一种新的临床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窦瘤破裂 介入封堵 安全性 打孔 微创 VALSALVA TEE引导
原文传递
降主动脉“逆行”去分支与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杂交治疗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 被引量:1
18
作者 王石雄 王炜 +4 位作者 柳德斌 高秉仁 王玮 马麒 薛羽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2017年第10期821-822,共2页
临床资料患者,女,75岁,因“心前区撕裂样疼痛伴恶心、呕吐2天”入院,既往有高血压病史10年余,血压最高达180/120 mm Hg,未规律口服降压药物,血压控制欠佳。查体未见明显异常。超声心动图示:升主动脉夹层,升主动脉内径55 mm,
关键词 主动脉夹层 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 杂交手术 Hybrid手术
原文传递
胸骨上段小切口升主动脉-双侧股动脉转流术治疗Leriche综合征一例 被引量:1
19
作者 贺逢孝 王玮 +2 位作者 赵应录 王石雄 柳德斌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636-637,共2页
患者男性,47岁,因双下肢麻木伴间歇性跛行半年,加重1个月余,于2018年6月30日人院。患者有20余年吸烟史(20支/d),戒烟半年;否认高血压、糖尿病史;半年前在当地医院诊断“大动脉炎”;4年前因腹痛行剖腹探查术+阑尾切除术,术后仍有发作性... 患者男性,47岁,因双下肢麻木伴间歇性跛行半年,加重1个月余,于2018年6月30日人院。患者有20余年吸烟史(20支/d),戒烟半年;否认高血压、糖尿病史;半年前在当地医院诊断“大动脉炎”;4年前因腹痛行剖腹探查术+阑尾切除术,术后仍有发作性腹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ERICHE综合征 动脉转流术 升主动脉 小切口 治疗 双侧 上段 胸骨
原文传递
心肌梗死后冠状动脉自发再通并左室附壁血栓一例探讨
20
作者 薛羽 高秉仁 +4 位作者 王石雄 柳德斌 王炜 王玮 马麒 《临床误诊误治》 2017年第3期3-5,共3页
目的探讨心肌梗死后冠状动脉(冠脉)自发再通伴左室附壁血栓的诊治要点,避免误诊。方法对我院收治的心肌梗死后冠脉自发再通伴左室附壁血栓1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例因双下肢酸痛、乏力,发现心脏肿物5 d收入院。1年前因胸... 目的探讨心肌梗死后冠状动脉(冠脉)自发再通伴左室附壁血栓的诊治要点,避免误诊。方法对我院收治的心肌梗死后冠脉自发再通伴左室附壁血栓1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例因双下肢酸痛、乏力,发现心脏肿物5 d收入院。1年前因胸骨后疼痛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行冠脉造影未见血管狭窄。本次入院后行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彩超)检查示:左室前间壁室壁变薄,回声增强,正常结构及运动幅度消失,心尖部探及略高回声团块附着,考虑左室前间壁陈旧性心肌梗死并心尖部附壁血栓形成。下肢血管彩超示:双下肢胫前动脉及足背动脉血栓形成。冠脉造影未见血管明显狭窄。完善术前准备后在体外循环下取出心尖部占位性病变,术后病理诊断为血栓形成,后病情好转出院。随访3个月未见明显异常。结论心肌梗死后冠脉自发再通伴左室附壁血栓形成临床少见,易误漏诊,且对其他组织器官威胁大,临床医师应高度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血栓形成 误诊 黏液瘤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