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4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内蒙古西拉木伦河北部蛇绿岩带中二叠纪放射虫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74
1
作者 樊志勇 《古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58-69,共12页
内蒙古西拉木伦河北部杏树洼蛇绿岩带硅质岩中首次发现放射虫11属9种1相似种4末定种及伴生的1个台型牙形类Mesogondolelasp.,这些化石常见于日本西南部,北美西部Oregon、Nevada等地区,菲律宾巴拉... 内蒙古西拉木伦河北部杏树洼蛇绿岩带硅质岩中首次发现放射虫11属9种1相似种4末定种及伴生的1个台型牙形类Mesogondolelasp.,这些化石常见于日本西南部,北美西部Oregon、Nevada等地区,菲律宾巴拉望,泰国东南部,中国广西钦州地区和云南西部孟连地区中二叠世Guadalupian期地层中,它们属于FolicuculusscholasticusFo.ventricosus带,Fo.bipartitusFo.Charveti带或NeoalbailelaoptimaNeo.ornithoformis带中的重要分子。这个动物群的时代最有可能是Guadalupian中、晚期的,这个时间也可能是蛇绿岩带形成和蒙古洋最后封闭形成缝合线的时间。该蛇绿岩带应属于海西期板块构造活动的产物。西拉木伦河断裂是中朝板块与西伯利亚板块碰撞的缝合线,其北部蛇绿岩带不是属于中朝板块北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虫 二叠纪 蛇绿岩带 内蒙古 西拉木伦河
下载PDF
新疆卡拉麦里蛇绿岩带中硅质岩的放射虫化石 被引量:143
2
作者 舒良树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408-412,T002,共6页
新疆卡拉麦里构造带在奇台县南明水地区可划分为三个岩石-构造单元:①北带,由中泥盆世复理石组成;②南带,由中泥盆世—早石炭世沉积岩-火山质碎屑岩组成;③蛇绿岩带。三者之间均为断裂接触。蛇绿岩套上部单元的红色硅质岩中发现丰富的... 新疆卡拉麦里构造带在奇台县南明水地区可划分为三个岩石-构造单元:①北带,由中泥盆世复理石组成;②南带,由中泥盆世—早石炭世沉积岩-火山质碎屑岩组成;③蛇绿岩带。三者之间均为断裂接触。蛇绿岩套上部单元的红色硅质岩中发现丰富的放射虫化石,经鉴定,其时代确定为晚泥盆世法门期—早石炭世杜内期,代表卡拉麦里蛇绿岩形成的晚期年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 卡拉麦里蛇绿岩带 硅质岩 放射虫化石
下载PDF
藏北双湖地区才多茶卡一带构造混杂岩中发现晚泥盆世和晚二叠世放射虫硅质岩 被引量:64
3
作者 朱同兴 张启跃 +3 位作者 董瀚 于远山 冯心涛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1413-1418,共6页
报道了在西藏北部双湖才多茶卡地区新发现的晚泥盆世和晚二叠世放射虫硅质岩,实测剖面的第9层硅质岩以产Neoalbaillella动物群为特征,其中N.ormithoformis,N.optima是晚二叠世长兴阶的2个带化石;第14层硅质岩以产Entactinids动物群为特... 报道了在西藏北部双湖才多茶卡地区新发现的晚泥盆世和晚二叠世放射虫硅质岩,实测剖面的第9层硅质岩以产Neoalbaillella动物群为特征,其中N.ormithoformis,N.optima是晚二叠世长兴阶的2个带化石;第14层硅质岩以产Entactinids动物群为特征,其中Stigmosphaerostylusoumonhaoensis,Triloneheechinata,Archocyrtiumriedeli等主要见于晚泥盆世法门阶。上述2个动物群在西藏尚属首次发现。才多茶卡地区晚古生代放射虫硅质岩的发现为重新认识双湖构造混杂岩带的形成时代、构造环境、“构造带是否东延”等重大地质问题,提供了新的重要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虫硅质岩 晚泥盆世 晚二叠世 双湖地区 西藏北部
下载PDF
内蒙古巴彦敖包二叠纪放射虫化石的发现 被引量:43
4
作者 +3 位作者 陈志勇 苏茂荣 白立兵 《地层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68-371,T0002,共5页
在内蒙古中部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北西靠近国境线的巴彦敖包地区硅质岩中首次发现早二叠世晚期—中二叠世早期的放射虫化石,放射虫化石包括4个属的6个比较种和若干个未定种:Pseudoalbaillella cf.lomentaria,P.cf.rhombothoracata,P.cf.s... 在内蒙古中部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北西靠近国境线的巴彦敖包地区硅质岩中首次发现早二叠世晚期—中二叠世早期的放射虫化石,放射虫化石包括4个属的6个比较种和若干个未定种:Pseudoalbaillella cf.lomentaria,P.cf.rhombothoracata,P.cf.scalprata,P.cf.longicornis,Latentifistula cf.patagilaterala,Ruzhencevisponguscf.uralicus,Stigmosphaerostylus sp.等。该区系索伦山蛇绿构造混杂岩带的东延部分,该动物群的发现提供了索伦山蛇绿构造混杂岩带最终混杂堆积的时间为中二叠世早期的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叠纪 放射虫 内蒙古 巴彦敖包
原文传递
藏南泽当雅鲁藏布缝合带中的三叠纪放射虫(英文) 被引量:37
5
作者 杨群 +3 位作者 松冈笃 小林健太 武井雅彦 曾庆高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15-227,227-226,共13页
西藏南部泽当西金鲁村附近发现的一套硅质岩含有两个放射虫化石组合 :Capnuchosphaera triassica组合和Pseudostylosphaera nazarovi组合。这些放射虫化石可以同中三叠世拉丁期至晚三叠世卡尼期放射虫动物群对比。这套硅质岩为一外来岩... 西藏南部泽当西金鲁村附近发现的一套硅质岩含有两个放射虫化石组合 :Capnuchosphaera triassica组合和Pseudostylosphaera nazarovi组合。这些放射虫化石可以同中三叠世拉丁期至晚三叠世卡尼期放射虫动物群对比。这套硅质岩为一外来岩体 ,包括在由高劈理化泥岩组成的混杂岩基质中。这是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三叠纪放射虫的首次报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虫 三叠纪 雅鲁藏布江缝合带 泽当 西藏南部
下载PDF
内蒙古索伦山蛇绿岩带早二叠世放射虫动物群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37
6
作者 李钢柱 +6 位作者 李成元 白宇明 薛建平 赵广明 薄海军 梁月升 刘伟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400-406,共7页
位于中蒙边境地区的索伦山蛇绿岩带,是古生代存在于西伯利亚板块与华北板块之间的古亚洲洋闭合之后形成的索伦山缝合带的重要组成部分.索伦山蛇绿岩的研究,对认识古亚洲洋演化具有重要意义,但其时代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问题之一.本... 位于中蒙边境地区的索伦山蛇绿岩带,是古生代存在于西伯利亚板块与华北板块之间的古亚洲洋闭合之后形成的索伦山缝合带的重要组成部分.索伦山蛇绿岩的研究,对认识古亚洲洋演化具有重要意义,但其时代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问题之一.本次工作采集索伦山蛇绿岩带硅质岩样品,对其进行了放射虫化石的分选与鉴定.在内蒙古乌拉特中旗北部靠近中蒙边境线的索伦山蛇绿岩带硅质岩中发现早二叠世放射虫动物群,包括5个属6个种,其中有4个未定种和1个新种:Pseudoalbaillella bulbosa,Ps.solonensis Wang sp.nov.,Stigmosphaerostylus sp.,Ruzhencevispongus sp.,Cenosphaera sp.,Latentifistula sp.等.Pseudoalbaillella bulbosa这个种在日本、泰国、智利、北美西海岸和中国华南等地发现在晚石炭世-早二叠世硅质岩相地层中,在中国作为早二叠世早期的一个带种,成为广海相硅质岩相区石炭系与二叠系分界的标志.这套放射虫硅质岩属索伦山蛇绿岩的组成部分,该动物群的发现为索伦山蛇绿岩形成时间持续到早二叠世提供了关键证据.这些新证据证实了古亚洲洋在早二叠世时仍存在,古亚洲洋通过俯冲消减最终闭合应是在早二叠世之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虫 早二叠世 蛇绿岩 索伦山 古亚洲洋
原文传递
西藏丁青蛇绿岩特征、时代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30
7
作者 建平 +2 位作者 刘彦明 李秋生 裴放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417-420,共4页
西藏东部丁青蛇绿岩套层序齐全 ,深海沉积硅质岩中发现了晚三叠世放射虫 ,主要有 Capnuchosphaera the-loides,C.triassica,Xenorum flexum,Pseudostylosphaera gracilis,Veghicyclia austriaca,Perispongidiumtethyus,Spongostylus tol... 西藏东部丁青蛇绿岩套层序齐全 ,深海沉积硅质岩中发现了晚三叠世放射虫 ,主要有 Capnuchosphaera the-loides,C.triassica,Xenorum flexum,Pseudostylosphaera gracilis,Veghicyclia austriaca,Perispongidiumtethyus,Spongostylus toltilis,S.carnicus,Annulotriassocampe sulovensis,Canoptum triassicum,Poulpus piabyx,X iphotheca karpenissionensis,Laxtorum(?) carnicum,Multimonilis pulcher,M.japonicus,Palaeosaturnalistrias-sicus,Pseudoheliodiscuslatus等 ,其时代为 Carnian期 ,表明丁青带三叠纪发育较成熟洋盆 ,为新特提斯演化提供了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丁青 蛇绿岩 时代 晚三叠世 放射虫 地质特征
下载PDF
广西钦州小董-板城上古生代硅质岩相地层 被引量:27
8
作者 罗辉 +1 位作者 邝国敦 李家骧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351-366,共16页
广西东南部钦州地区小董—板城一带发育一套由不同的硅质岩、硅质页岩和泥岩组成的地层,过去由很少大化石确定的地层划分、地质构造、空间分布和地层厚度等地质资料有很大的误差而不能再用。我们把这套地层分成三个组,石梯组(上泥盆... 广西东南部钦州地区小董—板城一带发育一套由不同的硅质岩、硅质页岩和泥岩组成的地层,过去由很少大化石确定的地层划分、地质构造、空间分布和地层厚度等地质资料有很大的误差而不能再用。我们把这套地层分成三个组,石梯组(上泥盆统弗拉斯阶和法门阶),石夹组(下石炭统杜内阶和维宪阶)和板城组(上石炭统至上二叠统)。石梯组由放射虫Heleniforelaticlavium带和Holoeciscusforemanae带,牙形类Ancyrodelaalata带,Palmatolepiscf.gigas带,P.triangularis带,P.glabrapectinata带组成。石夹组包括放射虫Albailelaparadoxa带和A.cartala带,牙形类Siphonodeladuplicata带,S.coperi带,Scaliognathusanchoralis带和Gnathodus带。板城组含有放射虫Pseudoalbailelanodosa带,P.bulbosa带,P.u-forma-P.elegans带,P.lomentaria-P.sakmarensis带,P.scalpratam.rhombothoracata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虫 牙形类 硅质岩相地层 古生代 钦州地区
下载PDF
宫颈癌术后盆腔复发患者放射治疗效果及预后的影响因素 被引量:30
9
作者 蒋佳佳 刘红 +3 位作者 房朝晖 张倩影 李魁秀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08-212,共5页
目的分析宫颈癌术后盆腔复发患者放射治疗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8月至2016年12月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收治的宫颈癌手术治疗后盆腔复发的患者147例,所有患者均行放射治疗伴或不伴化疗。根据不同的临床因素和病理因素... 目的分析宫颈癌术后盆腔复发患者放射治疗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8月至2016年12月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收治的宫颈癌手术治疗后盆腔复发的患者147例,所有患者均行放射治疗伴或不伴化疗。根据不同的临床因素和病理因素进行分组,logistic回归分析宫颈癌术后盆腔复发患者放疗效果的相关影响因素,采用Kaplan-Meier法统计生存率,并绘制相应生存曲线,生存率及预后相关因素对比使用Log-rank法。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治疗后不良反应分析采用卡方检验。结果中位随访时间为33.2个月,95%的患者完成剂量≥67Gy(放疗剂量中位数)的放射治疗,完全缓解(CR)91例(61.9%)。患者5年局部控制率(LC)、无进展生存率(PFS)、无远处转移生存率(DMFS)和总生存率(OS)分别为63.6%、56.0%、73.9%和55.0%。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分期(0~IB期与ⅡA~ⅡB期)、盆腔侧壁是否受累、复发肿瘤体积为宫颈癌术后盆腔复发患者治疗后完全缓解的相关因素(P<0.05);多因素统计分析发现,FIGO分期、盆腔侧壁是否受侵是影响宫颈癌术后盆腔复发患者治疗效果和生存的独立因素(P<0.05);宫颈癌术后盆腔复发盆壁受侵患者出现≥2级放射性直肠炎的发生率高于盆壁未受侵者,分别为26.9%和16.7%。结论本研究表明宫颈癌术后盆腔复发患者经放疗后不良反应可耐受,且盆壁受侵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盆壁未受侵者;术前分期、盆壁是否受侵是影响宫颈癌术后盆腔复发患者放疗效果及远期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癌术后 盆腔复发 放射治疗 不良反应 生存率
原文传递
中国古生代放射虫十年来研究的进展 被引量:23
10
作者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3期237-251,350-353,共15页
自1982年以来,我国古生代放射虫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自奥陶纪至二叠纪放射虫化石相继在许多地点发现,早古生代的放射出在华北和西北地区分布较为广泛,晚古生代的则在华南多见,在北方较少。文章简单介绍了10年来我国古生代放射虫的研... 自1982年以来,我国古生代放射虫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自奥陶纪至二叠纪放射虫化石相继在许多地点发现,早古生代的放射出在华北和西北地区分布较为广泛,晚古生代的则在华南多见,在北方较少。文章简单介绍了10年来我国古生代放射虫的研究状况.包括已发现的Llanvirnian期、Llandeiloan—Early Caradocian期、Ashgillian期、Wenlockian中期、中泥盆世、Frasnian期、Famennian期、Tournaisian期、Wolfcampian期、Guadalupian期和Changhsingian期放射虫动物群特征及其对比,并提出了今后研究的方向、重点地区和目标层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虫 古生代 研究进展
下载PDF
西沙群岛西琛一井中新世地层、古生物群和古环境研究 被引量:23
11
作者 勾韵娴 +3 位作者 章炳高 许红 蔡峰 龚建明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215-223,共9页
根据壳状珊瑚藻、海相底栖介形类和有孔虫资料,西琛一井井深346.92-802.17m的地层分别被归为下中新统西沙组下段(井深550-802.17m)和上段(431-550m),中中新统宣德组(353.40-431m)... 根据壳状珊瑚藻、海相底栖介形类和有孔虫资料,西琛一井井深346.92-802.17m的地层分别被归为下中新统西沙组下段(井深550-802.17m)和上段(431-550m),中中新统宣德组(353.40-431m)。西沙组下段包括3个介形类组合,自下而上为:①Aurilaxishaensis-Tenedocytherexishaensis,②Tenedocytherexishaensis-Radimellapalycosta-Aurilaxishaensis,③Neonesideaventrocaudata-N.yongleensis。下、中中新统的大有孔虫总称为Nephrolepldina-Miogypsina带,又细分为2个亚带,即西沙组的Miolepidocyclina-Miogypsinoides亚带和宣德组的Cycloclypeus亚带。壳状珊瑚藻有2个化石组合带,即西沙组上段的Aethesolithonnanhaiensis-A,guatemalaensum带和宣德组的Mesophyllumiraqense带。这些壳状珊瑚藻、大有孔虫和介形类Radimella和Neonesidea所有的属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层 古生物群 古环境 中新世 西沙群岛
下载PDF
中国蛇绿岩带形成时代研究中的两个误区 被引量:16
12
作者 舒良树 《古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529-532,共4页
对中国蛇绿岩带形成时代的研究曾出现两个误区 ,第一个误区发生在 70年代以前 ,大多数地质学家主要依据混杂堆积中灰岩块体中生物化石来确定蛇绿岩带的形成时代 ,由于这些大化石所形成的时代一般都要比蛇绿岩带的形成时间早 ,它不能代... 对中国蛇绿岩带形成时代的研究曾出现两个误区 ,第一个误区发生在 70年代以前 ,大多数地质学家主要依据混杂堆积中灰岩块体中生物化石来确定蛇绿岩带的形成时代 ,由于这些大化石所形成的时代一般都要比蛇绿岩带的形成时间早 ,它不能代表板块碰撞的真正时间 ;第二个误区发生在 70年代之后 ,广大地质工作者普遍利用放射虫来确定蛇绿岩带的形成时代 ,但是 ,在蛇绿岩带中有时出现两套放射虫硅质岩 ,一套属于外来移置体 ,与洋壳无关 ;另一套位于枕状玄武岩上 ,真正代表洋壳的残余。在以往发表的地质文献中 ,大多数作者都没有把放射虫硅质岩在蛇绿岩中的位置阐述清楚 ,因此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蛇绿岩带 放射虫硅质岩 中国 形成时代 洋壳
下载PDF
西藏丁青蛇绿岩带中一个晚三叠世放射虫动物群 被引量:18
13
作者 建平 裴放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23-336,共14页
西藏丁青地区晚三叠世 Carnian期放射虫动物群共描述 19属 3 5种 (7个未定种 ) ,归于 16科 (亚科 )中。以Capnuchosphaera,Palaeosaturnalis,Perispongidium,Spongostylus,Annulotriassocampe,Poulpus,Xenorum,Veghicyclia,Tetraporobra... 西藏丁青地区晚三叠世 Carnian期放射虫动物群共描述 19属 3 5种 (7个未定种 ) ,归于 16科 (亚科 )中。以Capnuchosphaera,Palaeosaturnalis,Perispongidium,Spongostylus,Annulotriassocampe,Poulpus,Xenorum,Veghicyclia,Tetraporobrachia,Canoptum,Xiphotheca等属为主的这个动物群被命名为 Capnuchosphaera triassica组合带。由于 Capnuchosphaera属在全世界广泛分布 ,无论在特提斯生物大区还是环太平洋生物大区 ,以这个属为主的放射虫动物群已成为国际间 Carnian期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宁期 西藏 丁青 蛇绿岩带 晚三叠世 放射虫动物群
下载PDF
广西钦州地区硅质岩及其放射虫化石组合带 被引量:18
14
作者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3期1208-1210,共3页
在桂东南钦州地区的小董、板城一带,有一套以各类硅质岩、硅质页岩和泥岩为主的地层,面积约数十平方公里,呈北东东向条带状分布,其西北面和东南面分别有两条花岗岩带将其与相邻的沉积相区分隔(图1).这套硅质岩与上覆上二叠统底砾岩不整... 在桂东南钦州地区的小董、板城一带,有一套以各类硅质岩、硅质页岩和泥岩为主的地层,面积约数十平方公里,呈北东东向条带状分布,其西北面和东南面分别有两条花岗岩带将其与相邻的沉积相区分隔(图1).这套硅质岩与上覆上二叠统底砾岩不整合接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虫组合带 硅质岩 广西
原文传递
西沙中新世生物礁演化与藻类的造礁作用 被引量:18
15
作者 许红 蔡峰 +5 位作者 龚建明 勾韵娴 孙萍 章炳高 周良勇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3期1435-1439,共5页
提供了西琛一井 45 5 .2 5m岩芯的岩石学、矿物学、岩石化学、古生物 古生态学的资料 ,论述了 9属 43种钙藻不同种群的化石埋藏学和造礁作用的特征、类型或模式 ;恢复了藻生态系统由群落演替到群落取代的演化过程 ,进一步指出生物演化 ... 提供了西琛一井 45 5 .2 5m岩芯的岩石学、矿物学、岩石化学、古生物 古生态学的资料 ,论述了 9属 43种钙藻不同种群的化石埋藏学和造礁作用的特征、类型或模式 ;恢复了藻生态系统由群落演替到群落取代的演化过程 ,进一步指出生物演化 (红藻门珊瑚藻Ae.nanhaiensis群落为绿藻门仙掌藻Halimeda群落所取代 )与早中新世晚期~中中新世南海古海洋变化 (海退1 35 .5 1m)具有因果关系 .这一结论与全球层序旋回曲线一致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新世 生物礁 造礁作用 藻类 演化
原文传递
二叠纪放射虫Follicucullus bipartitus-F.charveti组合带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4
16
作者 李家骧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201-212,共12页
二叠纪丑中虫科放射虫中有一类顶锥部分向腹边弯曲的放射虫,Ishiga称为Follicucullusbipartitus-F.charveti组合带,由于其形状奇特,层位稳定,已成为二叠纪较好的标准带化石,并与类Lep... 二叠纪丑中虫科放射虫中有一类顶锥部分向腹边弯曲的放射虫,Ishiga称为Follicucullusbipartitus-F.charveti组合带,由于其形状奇特,层位稳定,已成为二叠纪较好的标准带化石,并与类Lepidolinakumaensis带对比。目前这类化石仅在东南亚地区的西南日本、菲律宾巴拉望地区和中国广西钦州地区发现表明,这些地区的放射虫当时很可能是在同一个洋盆中沉积的,只是由于它们各自的沉积历史不一样,以及后来的板块活动,造成了原始块体的离散、飘移,形成目前这种分布格局。这个放射虫动物群包括6科11属21种(比较种、未定种),其中有新种1个。这个动物群的时代要早于晚二叠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虫 Follicucullus 组合带 二叠纪
下载PDF
苏皖南部孤峰组放射虫动物群 被引量:15
17
作者 齐敦伦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374-387,457-461,共14页
南京天宝山、安徽巢湖平顶山、泾县晏公堂和南陵丫山孤峰组中含有较丰富的放射虫化石,包括7属16种(未定种),分属于6个科,可以分成三个化石组合带,即下部的Pseudoalbaillellafusiformis-Ps.l... 南京天宝山、安徽巢湖平顶山、泾县晏公堂和南陵丫山孤峰组中含有较丰富的放射虫化石,包括7属16种(未定种),分属于6个科,可以分成三个化石组合带,即下部的Pseudoalbaillellafusiformis-Ps.longtanensis带,中部的Follicucullusmonacanthus带和上部的Ruzhencevispongusuralicus-Fo.scholasticus带。这三个带分别可以同广西钦州地区的Ps.globosa带,Fo.monacanthus带和Fo.scholasticus-Fo.ventricosus带对比。根据孤峰组下伏地层栖霞组灰岩中所含类Parafusulinamultiseptata带和上覆地层堰桥组或武穴组灰岩中所含类Metadoliolina动物群证实,孤峰组与华南地区茅口组下部类Neoschwagerina带大体相当。最近的古地磁和古生物资料证明,在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之间,二叠纪时存在一个宽阔的海洋,孤峰组硅质岩中的这些放射虫动物群就是由这个洋中发育的上升洋流带入扬子板块断陷盆地中沉积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虫 动物群 孤峰组 苏皖地区
下载PDF
云南西部中-晚泥盆世硅质岩相地层及其放射虫动物群 被引量:13
18
作者 方宗杰 +4 位作者 杨群 周志澄 程延年 段彦学 肖荫文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235-254,共20页
本文论述的中晚泥盆世放射虫产于滇西阿里、回库、南雅、里拉、太尔布、晒经坡和长育村等地的硅质岩中 ,包括 1 5属 1 8种 1 0相似种 8未定种 ,其中有 3新种。共发现 3个泥盆纪放射虫动物群 ,它们是 Eoalbaillella lilaensis动物群 ( D2... 本文论述的中晚泥盆世放射虫产于滇西阿里、回库、南雅、里拉、太尔布、晒经坡和长育村等地的硅质岩中 ,包括 1 5属 1 8种 1 0相似种 8未定种 ,其中有 3新种。共发现 3个泥盆纪放射虫动物群 ,它们是 Eoalbaillella lilaensis动物群 ( D2 ) ;H elenifore laticlavium动物群 ( D13) ;H oloeciscusforemanae动物群 ( D23)。文章讨论了 3个问题 :1 Eoalbaillella lilaensis动物群的时代 ;2 H e-lenifore laticlavium的两个形态种 ;3 H oloeciscus foremanae动物群的丰度和分异度。我们认为Eoalbaillella lilaensis动物群的时代置于中泥盆世比早泥盆世更为合宜。H elenifore laticlavium的典型种是 1 983年 Nazarov和 Ormiston建立的 ,标本产自澳大利亚西部卡宁盆地 Gogo组 ,其特点是具有宽而薄的圆形板状环。另一类 H elenifore laticlavium是 1 988年 Ishiga采自澳大利亚东部新英格兰造山带 Hastings地块凝灰质粉砂岩中 ,具有窄而厚的椭圆形板状环。这两个形态种是明显不同的 ,前者称为 m. ( morphotype ) ,后者称为 m. ( morphotype ) ,后者可能是一个新种。在晚弗拉斯期和法门期间 ,在世界各地发生生物群的群体绝灭 ,这就是著名的F- F事件。这一事件造成了许多无脊椎动物 ,例如层孔虫、牙形类、菊石、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虫动物群 F-F事件 中-晚泥盆世 云南西部
下载PDF
中国二叠纪类生物地理分区 被引量:14
19
作者 周建平 张遴信 +1 位作者 杨群 《地层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S1期378-381,393,共5页
中国二叠纪类动物群可以分出 3个不同的生物地理区 :  1)华夏特提斯区 (华南亚区、华北亚区、西北亚区 ) ;  2 )安加拉特提斯区 (内蒙古—东北区 ) ;  3)岗瓦纳特提斯区 (青藏—滇西区 )。华夏特提斯区的类以中国南方的为代表 ,... 中国二叠纪类动物群可以分出 3个不同的生物地理区 :  1)华夏特提斯区 (华南亚区、华北亚区、西北亚区 ) ;  2 )安加拉特提斯区 (内蒙古—东北区 ) ;  3)岗瓦纳特提斯区 (青藏—滇西区 )。华夏特提斯区的类以中国南方的为代表 ,在二叠纪普遍发育着一套以 Pseudoschwagerina、Misellina- Cancellina、N eoschwagerina- Yabeina和Palaeofusulina为代表的暖温型类动物群。安加拉特提斯区的类除出现暖温型动物群外 ,还发育了一套以Monodiexodina为代表的冷温型动物群 ,造成冷温型和暖温型动物群的相互渗透和混生。岗瓦纳特提斯区的类属于特提斯型与岗瓦纳型的混合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叠纪 类动物群 生物地理区 中国
原文传递
鄂尔多斯盆地石炭纪(竹蜓)类研究新进展及其古地理面貌初探 被引量:12
20
作者 袁效奇 耿国仓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2期127-150,239-243,共24页
文章对鄂尔多斯盆地地面和井下6条含?石炭纪地层剖面中的?类动物群作了详细的研究,自上而下建立了5个?带5个?亚带:(5)Sphaeroschwagerina带(可细分为3个亚带,即下部的Pseudofusulina fecunda-Rugosofusulina valida亚带,中部的 Schwager... 文章对鄂尔多斯盆地地面和井下6条含?石炭纪地层剖面中的?类动物群作了详细的研究,自上而下建立了5个?带5个?亚带:(5)Sphaeroschwagerina带(可细分为3个亚带,即下部的Pseudofusulina fecunda-Rugosofusulina valida亚带,中部的 Schwagerina sulnathorsti亚带,和上部的Sphaeroschwagerina Sphaerica-Boultonia gracilis亚带);(4)Triticites带;(3)Fusulina-Fusulinella带(包括2个亚带,下部的Beedeina teilhardi亚带和上部的Fusulina cylindrica-F.quasicylindrica亚带);(2)Profusulinellaparva带;(1)Eostaffella paraparva带。根据这些?类资料,对鄂尔多斯盆地石炭系合?地层及其划分、对比和古地理面貌都作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石炭纪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