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9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福建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被引量:45
1
作者 欧剑鸣 叶雯婧 +15 位作者 郑奎城 李晓庆 林修全 卢晓丽 谢忠杭 吴生根 陈彩粼 黄峥强 詹美蓉 齐孝旗 蔡少键 林嘉威 陈武 邓艳琴 王灵 洪荣涛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366-371,共6页
目的描述和分析福建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为防控提供依据。方法选取经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网络直报的福建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回顾性描述该省疫情概况、疾病的三间分布以及聚集性疫情特征。结果截至2020年2... 目的描述和分析福建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为防控提供依据。方法选取经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网络直报的福建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回顾性描述该省疫情概况、疾病的三间分布以及聚集性疫情特征。结果截至2020年2月21日24时,累计报告病例298例,死亡1例,病死率0.3%。其中确诊病例293例(98.3%),现有疑似病例2例(0.7%),无症状感染者3例(1.0%)。确诊病例中,病情严重程度以普通型肺炎为主199例(67.9%),男女比例1.22∶1,年龄以25~54岁居多(199例,67.9%)。流行曲线表现为单峰流行,确诊病例最早发病时间为1月2日,61.8%病例集中在1月21日-30日间发病。除平潭综合实验区外,其余9个设区市均报告确诊病例,主要分布在福州(71例,24.2%)、莆田(55例,18.8%)、泉州(46例,15.7%)。27个(30.7%)县(市、区)无确诊病例报告。累计报告聚集性疫情50起,涉及病例177例。结论福建省新冠肺炎病例主要为输入性病例,输入性病例以中青年为主,而本地病例则以中老年为主,除平潭外的各地市均有确诊病例报告。输入性病例流行曲线与人员返闽等相吻合,本地病例流行较输入病例晚一周。各设区市均报告聚集性疫情,以家庭性聚集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流行病学特征 描述性分析
下载PDF
福建省2011—2016年人间布鲁氏菌病流行病学分析和时空聚集探测 被引量:39
2
作者 祝寒松 王灵 +10 位作者 林代华 洪荣涛 欧剑鸣 陈武 吴波平 黄文龙 谢忠杭 陈光敏 吴生根 许志斌 邓艳琴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212-1217,共6页
目的 分析2011-2016年福建省人间布鲁氏菌病(布病)流行病学和时空特征,为制定预防控制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R 3.3.1、ArcGIS 10.3.1、GeoDa 1.8.8、SaTScan 9.4.3等软件对福建省2011-2016年布病监测数据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 目的 分析2011-2016年福建省人间布鲁氏菌病(布病)流行病学和时空特征,为制定预防控制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R 3.3.1、ArcGIS 10.3.1、GeoDa 1.8.8、SaTScan 9.4.3等软件对福建省2011-2016年布病监测数据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11-2016年福建省共报告布病319例,年均发病率为0.14/10万,年度间发病率呈上升趋势(F=11.838,P=0.026)。男女性发病率比为2.50:1。农民和牧民占比为57.37%。漳州市和南平市发病率居前,分别为0.40/10万和0.32/10万。发病区(县)数呈增加趋势(F=13.447,P=0.021),由2011年的12个增加到2016年的28个。福建省2011-2016年布病发病全局Moran's I为正值(0.045),提示有高值或者低值聚集区的存在。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得出,高-高(热点)聚集区域分布在漳浦、龙海、龙文等地,高-低聚集区域分布在南安和蕉城等地。时空扫描显示,高发病率区存在3个聚集区,最大可能聚集区以漳浦县为中心,覆盖了云霄、平和、龙海等6个区(县),聚集时间为2013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RR=7.96,LLR=92.62,P〈0.001)。结论 福建省布病疫情趋于严峻,并向非疫区和一般人群蔓延;重点区域的布病防控工作应进一步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鲁氏菌病 流行病学特征 空间自相关性 时空聚集 时空扫描
原文传递
福建省2006-2009年恙虫病流行特征分析 被引量:38
3
作者 何似 谢忠杭 +3 位作者 陈阳 陈亮 邓艳琴 王灵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CAS 2011年第2期123-125,共3页
目的了解福建省2006-2009年恙虫病流行特征,为制定防治策略和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监测报告卡信息,结合综合性医院送检疑似患者血清标本恙虫病抗体检测情况,运用SAS 9.0软件进行汇总分析。结果... 目的了解福建省2006-2009年恙虫病流行特征,为制定防治策略和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监测报告卡信息,结合综合性医院送检疑似患者血清标本恙虫病抗体检测情况,运用SAS 9.0软件进行汇总分析。结果福建省2006-2009年共报告恙虫病936例,死亡2例;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年均发病率为0.65/10万。疫情呈散发态势,波及县区数逐年增加,累计波及71个县区;疫情有一定的地域集中性,前5位高发县区(建宁、华安、浦城、永定和龙海)占全省病例的46.47%(435/936);季节性明显,高峰期6~10月的发病构成比(占78.85%)呈逐年增加趋势;发病年龄最小为4月、最大为86岁,人群发病率以50~岁组至75~岁组人群较为高发,以60~岁组(1.71/10万)最高;发病率男女性别比为1.29:1;职业以农民为主(占62.61%),且其构成比呈逐年增加趋势。结论福建省恙虫病流行强度逐年增加,同时具有地域集中性和蔓延性,应重视并加强防治工作。建议加强监测,并在高发地区、高发季节针对重点人群采取针对性防控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丛林斑疹伤寒 流行病学研究 福建
原文传递
福建省2004—2013年登革热流行特征分析 被引量:26
4
作者 陈武 吴生根 +7 位作者 洪荣涛 欧剑鸣 翁育伟 王灵 蔡少健 詹美蓉 谢忠杭 黄峥强 《中国公共卫生》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4,共4页
目的分析福建省2004—2013年登革热疫情特点及流行规律,为制定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福建省2004年1月1日—2013年12月31日登革热疫情资料和个案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其流行特征和流行因素。结果福建省200... 目的分析福建省2004—2013年登革热疫情特点及流行规律,为制定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福建省2004年1月1日—2013年12月31日登革热疫情资料和个案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其流行特征和流行因素。结果福建省2004—2013年共报告398例登革热病例,其中输入性病例191例,输入引发本地感染病例205例,本地病例2例;2004、2007、2008、2010、2013年出现暴发疫情;病例涉及到全省9个设区市中的8个,主要集中在莆田、福州与泉州三地,为374例,占病例总数的94.0%;全省88个县(市、区)中有36个有登革热报告病例;全年12个月均有病例发生,其中以9、10月份病例数最多,为248例,占病例总数的62.3%;境外输入引起本地感染病例主要发生在8、9、10月份,2例本地病例分别发生在6和10月份,而境外输入性病例全年12个月均有发生;各年龄组均有登革热病例,其中以15-59岁年龄组为主,为344例,占86.4%;输入性病例来自于东南亚、非洲、南美洲等17个国家,主要输入国为菲律宾67例(35.1%)、印度尼西亚35例(18.3%);398例病例中,发病至诊断的间隔时间为7 d(5-10 d),诊断至报告间隔时间为17 h(5-21 h),发病至报告的间隔时间为7 d(5-10 d);经秩和检验,不同年份、不同类型的登革热病例发病至诊断时间、诊断至报告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福建省登革热病例以输入性及输入引发本地感染病例为主,15-59岁年龄组人群是高危人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登革热 流行病学 特征
原文传递
人体蠕形螨生物学研究现状 被引量:18
5
作者 周淑姮 王灵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379-381,384,共4页
有关人体蠕形螨生物学方面的研究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本文就蠕形螨的检螨方法、成虫形态学、生活习性、体外存活与死亡等生物学方面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关键词 人体蠕形螨 生物学
下载PDF
4种鼠情调查方法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7
6
作者 王灵 洪朝长 +1 位作者 陈小彬 陈学榕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CAS CSCD 1995年第5期352-355,共4页
本文报道应用配对资料设计对4种常用家栖鼠类种群密度调查方法进行比较研究,对4种方法所测得的相对鼠密度指标进行了相关与回归分析。不同鼠情调查方法衡量灭鼠效率有很大差异,测定的灭鼠效率与调查方法的灵敏度成反比。文中还讨论... 本文报道应用配对资料设计对4种常用家栖鼠类种群密度调查方法进行比较研究,对4种方法所测得的相对鼠密度指标进行了相关与回归分析。不同鼠情调查方法衡量灭鼠效率有很大差异,测定的灭鼠效率与调查方法的灵敏度成反比。文中还讨论了家鼠对捕鼠器械长期布放的反应,以及不同鼠情调查方法的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鼠 种群密度 调查方法 灭鼠率
下载PDF
福建省4岁以下儿童手足口病再次罹患特征的队列分析 被引量:16
7
作者 谢忠杭 王灵 +5 位作者 严延生 洪荣涛 欧剑鸣 黄文龙 祝寒松 陈光敏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109-1114,共6页
目的:探讨福建省<4岁儿童手足口病再次罹患特征,为制定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运用队列研究方法以福建省手足口病监测资料中<4岁患儿为研究对象,以首次罹患时的特征作为其再次罹患的影响因素,采用SAS 9.0软件的logistic逐步回归... 目的:探讨福建省<4岁儿童手足口病再次罹患特征,为制定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运用队列研究方法以福建省手足口病监测资料中<4岁患儿为研究对象,以首次罹患时的特征作为其再次罹患的影响因素,采用SAS 9.0软件的logistic逐步回归法筛选。结果共纳入研究对象82949例,其中多次罹患者2612例(3.15%)。在多次罹患者中,累计罹患2次者2510例,3次者98例,4次者3例,5次者1例。年龄<2岁和2岁者首次罹患时,其再次罹患风险分别是年龄为3岁者的4.39(95%CI:3.80~5.07)倍和2.73(95%CI:2.35~3.18)倍;以居住地区<6岁儿童手足口病患病率<2%为对照,患病率>4%、3%~4%和2%~3%的再次罹患风险分别为2.15(95%CI:1.88~2.45)倍、2.10(95%CI:1.85~2.38)倍和1.65(95%CI:1.44~1.89)倍;在妇幼保健机构就诊者再次罹患风险是在非妇幼保健机构就诊者的1.64(95%CI:1.51~1.78)倍;男性再次罹患风险是女性的1.34(95%CI:1.23~1.46)倍。引起再次罹患的主要病原是肠道病毒(EV)71型(33/60),并进展为重症病例(8/2612);首次、再次罹患的致病病原有可能均为EV71型毒株(3/6)。结论是否重复罹患与其再次接触病原体的机会密切相关,对首次罹患的低龄幼儿应及时采取干预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足口病 再次罹患 队列研究 流行病学
原文传递
福建省鼠间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病学调查 被引量:16
8
作者 严延生 王灵 +5 位作者 吴守丽 李世清 林代华 李述扬 何似 陈亮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849-851,共3页
目的掌握福建省鼠间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流行情况和疫源地分布,为控制HFRS的流行提供参考。方法根据福建省啮齿动物地理区划以及肾综合征出血热病例分布状况,选择18个县、市作为调查地区,用笼夜法捕鼠采集血清标本,用双抗原夹心ELISA... 目的掌握福建省鼠间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流行情况和疫源地分布,为控制HFRS的流行提供参考。方法根据福建省啮齿动物地理区划以及肾综合征出血热病例分布状况,选择18个县、市作为调查地区,用笼夜法捕鼠采集血清标本,用双抗原夹心ELISA法检测血清中抗汉坦病毒(Hantan virus,HV)抗体,分析鼠间HFRS流行情况。结果各个地区HV宿主动物种类分布不均衡,但以褐家鼠为主要宿主动物,其次为黄胸鼠,野外鼠密度较低。褐家鼠抗体阳性率最高,达到9.89%。各个地理区划中II区即闽东山地抗体阳性率最高,为9.32%,而III区即闽中、闽西南山地抗体阳性率最低,为2.74%。调查点中泰宁、周宁、福鼎、厦门、福清、莆田、平潭等地鼠血清HV抗体阳性率均超过10%。而上杭、漳平、漳浦、安溪等地鼠血清均未检出HV抗体。结论福建省HFRS的疫源地以家鼠型疫区为主,降低家鼠尤其是褐家鼠密度,可控制本病在福建的扩大流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综合征出血热 血清流行病学调查 啮齿动物
下载PDF
福建省2008—2017年登革热疫情流行特征 被引量:16
9
作者 欧剑鸣 谢忠杭 +6 位作者 林嘉威 陈武 蔡少健 吴生根 翁育伟 王灵 郑奎城 《海峡预防医学杂志》 CAS 2018年第6期18-20,共3页
目的分析福建省登革热疫情流行特征,为防控提供依据。方法收集福建省2008—2017年登革热病例资料,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流行特征。结果福建省共报告登革热1 598例,其中输入病例占22.6%(361例);本地病例血清型为登革Ⅱ型者占96.6%(1 ... 目的分析福建省登革热疫情流行特征,为防控提供依据。方法收集福建省2008—2017年登革热病例资料,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流行特征。结果福建省共报告登革热1 598例,其中输入病例占22.6%(361例);本地病例血清型为登革Ⅱ型者占96.6%(1 195/1 237);输入病例分布在福州、泉州和莆田者共占82.3%(297/361);本地病例分布在福州、莆田和南平者共占98.9%(1 224/1 237);'境外输入'病例主要来自东南亚,占输入病例总数70.6%(255/361);'省外输入'病例主要来自广东,占65.0%(13/20);输入病例总体呈以8~10月为主峰(42.4%)、4月为次峰(10.2%)的双峰分布,本地病例分布在8~11月者占99.8%(1 234/1 237);性别比在输入病例中为1.9∶1、在本地病例中为0.9∶1;输入病例平均发病年龄34岁,本地病例平均50岁;输入病例中家务及待业、农民和商业服务人员占61.8%(223/361),本地病例中农民、家务及待业、学生占63.4%(784/1 237)。结论福建省应结合输入疫情特征加强登革热防控工作,制定针对性的策略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登革热 流行病学特征 防控对策
原文传递
福建省布鲁氏菌分离株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被引量:13
10
作者 邓艳琴 王加熊 +2 位作者 林代华 陈亮 王灵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636-639,共4页
目的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福建省布鲁氏菌分离株。方法对布鲁氏菌分离株进行AMOS-PCR和MLVA分型。结果3株福建省分离株经AMOS-PCR鉴定为羊种,与传统生物学分型一致;MLVA分型将其分为3个基因型,聚类分析鉴定为羊种。结论AMOS-PCR、MLV... 目的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福建省布鲁氏菌分离株。方法对布鲁氏菌分离株进行AMOS-PCR和MLVA分型。结果3株福建省分离株经AMOS-PCR鉴定为羊种,与传统生物学分型一致;MLVA分型将其分为3个基因型,聚类分析鉴定为羊种。结论AMOS-PCR、MLVA分型可以作为我省布鲁氏菌分离株鉴定的辅助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鲁氏菌 鉴定 AMOS-PCR MLVA
下载PDF
福建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密切接触者的流行病学特征与感染危险因素 被引量:14
11
作者 陈武 林嘉威 +7 位作者 吴生根 陈斌 林少凯 林熙 邓艳琴 王灵 欧剑鸣 郑奎城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562-566,585,共6页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患者的密切接触者的流行病学特征和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描述2020年福建省111名COVID-19患者的密切接触者特征,以111名(102名确诊和9名无症状感染者)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的密...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患者的密切接触者的流行病学特征和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描述2020年福建省111名COVID-19患者的密切接触者特征,以111名(102名确诊和9名无症状感染者)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的密切接触者为病例组,以未感染新型冠状病毒且资料完整的2 337名密切接触者为对照组,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探讨密切接触者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 111例中男性57名,女性54名,男女比为1.1∶1,年龄中位数为49.5岁,密切接触者感染率为1.7%(111/6 718)。引起47起聚集性疫情,占总起数88.7%(47/53),占总病例数54.7%(162/296),有7例潜伏期超过14 d,最长达21 d,1起聚集性疫情显示原代病例发病前2 d具有感染性。家庭续发率4.2%(73/1 739)、社区续发率为10.1%(24/237)、养老院续发率2.7%(7/256)、社交场所续发率为2.0%(4/199)、工作场所续发率3.0%(3/99),续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76,P<0.001)。确诊病例以轻型和普通型为主(88.2%),临床严重程度与原代病例没有区别。最后接触到确定密切接触者时间中位数为2 d,确定密切接触者到实施隔离时间为中位数1 d,最后接触到发病时间中位数为7 d,发病至就诊时间中位数为4.9 d,就诊到确诊均在当天完成。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随着年龄的增大,感染风险越大,15~岁(OR=4.22,95%CI:1.79~9. 96)和≥50岁(OR=6.61,95%CI:2.77~15.78);接触频率时间越久,受感染的机会越大,一般接触(OR=3.58,95%CI:1.70~7.54)和经常接触(OR=8.30,95%CI:4.65~14.80);暴露于现症病例(OR=3.64,95%CI:1.65~8.04)更易感染。结论新型冠状病毒续发率较高,在2.0%以上;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的密切接触者临床严重程度与原代病例没有差别,均以轻症为主,年龄、接触频率和原代病例有无症状是其危险因素;密切接触者协同追踪管理信息化程度不高,成效不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密切接触者 流行病学 感染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福建省2006-2010年人狂犬病流行特征分析 被引量:13
12
作者 肖方震 邓艳琴 +1 位作者 陈亮 王灵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917-918,共2页
目的分析福建省2006-2010年人狂犬病流行特征,了解福建省狂犬病疫情,探讨其防治策略和措施。方法收集福建省2006-2010年狂犬病疫情监测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6-2010年,福建省共报告狂犬病123例,狂犬病的发... 目的分析福建省2006-2010年人狂犬病流行特征,了解福建省狂犬病疫情,探讨其防治策略和措施。方法收集福建省2006-2010年狂犬病疫情监测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6-2010年,福建省共报告狂犬病123例,狂犬病的发病率呈现逐年下降趋势。发病人群以农民为主,男女性别比为2.42∶1;7、8月份是发病的高峰期,发病年龄段以55~59岁为主。结论福建省狂犬病疫情得到初步控制,进一步加强防制措施,加大农村的宣传教育是下一步工作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狂犬病 福建 横断面研究
原文传递
2006年福建省肾综合征出血热疫情及监测结果分析 被引量:13
13
作者 陈阳 何似 +1 位作者 李世清 王灵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68-69,共2页
目的对福建省2006年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疫情及监测结果进行分析,掌握疫情发展动态,控制流行,减少发病。方法对全省疫情报告进行统计分析;应用笼夜法捕鼠,计算鼠密度及其组成,对鼠肺进行汉坦病毒抗原检测及病毒分型。结果2006... 目的对福建省2006年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疫情及监测结果进行分析,掌握疫情发展动态,控制流行,减少发病。方法对全省疫情报告进行统计分析;应用笼夜法捕鼠,计算鼠密度及其组成,对鼠肺进行汉坦病毒抗原检测及病毒分型。结果2006年全省共发现HFRS患者96例,发病率0.27/10万,死亡1例,病死率1.04%。病例主要集中在南平市、宁德市和泉州市永春县,发病较严重的是周宁县,发病率达8.60/10万,永春县发生6例。全年均有病例发生,大部分集中在秋冬及春季,占全年病例总数的89.58%。年龄分布以30~50岁居多,占70.83%。男女比例为2.84:1。室内平均鼠密度为5.74%,褐家鼠占52.82%。固定监测点周宁县野外鼠密度为5.41%,黄毛鼠占58.70%。室内鼠平均带病毒率为4.46%,发生疫情的疫点和一些特殊生境褐家鼠带病毒率较高。结论福建省HFRS的主要宿主动物及传染源仍以褐家鼠为主,携带Ⅱ型病毒,老疫区周宁县疫情最严重,重点疫区褐家鼠带病毒率高。永春县原是福建省家鼠型HFRS的老疫区,近几年基本无病例,2006年发病例数亦较多,应予以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综合征出血热 监测 鼠密度 鼠带病毒率
下载PDF
福建省戊型肝炎病毒感染的血清流行病学调查 被引量:13
14
作者 严延生 王惠榕 +4 位作者 王灵 陈亮 萧剑雄 何似 林勤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05-108,共4页
目的了解福建省动物种群及人群中戊型肝炎病毒(HEV)的感染情况。方法收集猪、犬、乳牛、山羊和啮齿动物(黄胸鼠及褐家鼠)等5种与人类关系密切的哺乳动物血清标本共1151份,收集普通人群血清标本2209份,暴露人群血清标本1722份,应... 目的了解福建省动物种群及人群中戊型肝炎病毒(HEV)的感染情况。方法收集猪、犬、乳牛、山羊和啮齿动物(黄胸鼠及褐家鼠)等5种与人类关系密切的哺乳动物血清标本共1151份,收集普通人群血清标本2209份,暴露人群血清标本1722份,应用ELISA检测抗-HEV IgG抗体。结果不同动物HEV感染率有差异(X^2=406.25,P〈0.01),其中猪的感染率为71.31%,散养家猪(70.00%~94.12%)HEV感染率高于大型专业养猪场(39.77%),不同生长期(≥4月龄)的猪其HEV感染率未见不同。普通人群HEV的阳性率为23.3%,暴露人群HEV阳性率为33.3%;暴露人群阳性率显著高于普通人群。在暴露人群中与鸡密切接触者,HEV的阳性率显著高于与猪密切接触者。HEV阳性率有随年龄的增长而上升的趋势,在普通人群中,男、女性HEV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暴露人群中男性HEV阳性率显著高于女性。结论猪和暴露人群HEV的感染率较高;与猪、鸡密切接触者HEV阳性率高于普通人群,证明了HEV可能是一种人兽共患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戊型肝炎病毒 抗-HEV抗体 血清流行病学
原文传递
福建省六种哺乳动物戊型肝炎病毒感染调查 被引量:9
15
作者 王灵 陈亮 +1 位作者 何似 严延生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88-188,131,共2页
关键词 戊型肝炎病毒 哺乳动物 感染调查 福建省 HEV感染 人兽共患病 血清学调查 高发地区 直接病因 暴发流行
下载PDF
发热症状监测在前瞻性登革热早期暴发中的应用 被引量:9
16
作者 陈武 吴生根 +3 位作者 欧剑鸣 翁育伟 王灵 王金章 《海峡预防医学杂志》 CAS 2018年第2期4-7,共4页
目的探索发热症状监测在基层早发现和控制重要传染病中的应用。方法收集某市18个乡镇(A至T)B镇以外的17个乡镇卫生院2014年1月至9月及2013年同期门诊日志发热人数或退热用药数据,对异常事件进行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测。结果 17... 目的探索发热症状监测在基层早发现和控制重要传染病中的应用。方法收集某市18个乡镇(A至T)B镇以外的17个乡镇卫生院2014年1月至9月及2013年同期门诊日志发热人数或退热用药数据,对异常事件进行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测。结果 17个乡镇中只有A镇卫生院发热人数异常增加(1 671人),比2013年同期(604人)上升1.8倍。现场采集5例新发发热患者的血清标本,3份登革热病毒核酸Ⅱ型阳性。分离到的2株病毒与DENV2/CN/GZ05/2014分离株的同源性达99%,与来自广东的毒株处于同一进化树分支,均为基因Ⅳ型。通过前瞻性症状监测发现A镇疫情仅持续了1星期,共报告8例患者,而未采取症状监测的该市B镇疫情持续了1个多月,共报告110例患者。结论症状监测在基层实际工作中是可行的,能够及早发现异常疫情,为公共卫生反应赢得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登革热 发热症状监测 前瞻性研究 监测
原文传递
福建省肾综合征出血热疫情及宿主动物监测分析 被引量:7
17
作者 何似 陈阳 +5 位作者 王灵 林代华 李述杨 陈亮 周淑姮 李世清 《海峡预防医学杂志》 CAS 2011年第2期8-10,共3页
目的掌握福建省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疫情动态,为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全省疫情报告进行统计分析;计算各地鼠密度及鼠种构成,应用免疫荧光法(IFA)对样本进行病毒抗原抗体检测。结果 2009年全省报告203例HFRS,发病率0.56/10万。... 目的掌握福建省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疫情动态,为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全省疫情报告进行统计分析;计算各地鼠密度及鼠种构成,应用免疫荧光法(IFA)对样本进行病毒抗原抗体检测。结果 2009年全省报告203例HFRS,发病率0.56/10万。疫情分布在54个县、市(区),松溪、泰宁和周宁县发病率位居前3位,云霄、南靖和华安县为新增发病地区。监测显示室内平均鼠密度5.8%,褐家鼠为主要鼠种;首次从安溪、龙海、沙县及漳浦褐家鼠中检出病毒抗原。结论 2009年福建省HFRS疫情明显上升,疫区有扩大趋势;主要宿主动物仍为褐家鼠,应切实做好灭鼠工作,推广使用双价疫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综合征出血热 宿主动物 监测
原文传递
福建省不同疫区肾综合征出血热宿主动物监测及病毒分离 被引量:7
18
作者 陈阳 何似 +5 位作者 李世清 林代华 李述杨 周淑姮 陈亮 王灵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CAS CSCD 2009年第4期352-354,共3页
目的了解福建省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疫区类型,为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应用笼夜法捕鼠,计算鼠密度及鼠种构成,对鼠肺进行HFRS病毒抗原检测及病毒分离与鉴定。结果家鼠型疫区室内平均鼠密度为4.91%,褐家鼠为主要鼠种。混合型疫区室内... 目的了解福建省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疫区类型,为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应用笼夜法捕鼠,计算鼠密度及鼠种构成,对鼠肺进行HFRS病毒抗原检测及病毒分离与鉴定。结果家鼠型疫区室内平均鼠密度为4.91%,褐家鼠为主要鼠种。混合型疫区室内平均鼠密度为5.73%,褐家鼠为优势种;野外平均鼠密度为12.95%,秋冬季明显高于春季,黑线姬鼠为优势种。室内以褐家鼠为主要带病毒鼠种,携带Ⅱ型病毒,野外带病毒鼠均为黑线姬鼠,携带Ⅰ型病毒。从黑线姬鼠和褐家鼠中各分离出1株HFRS病毒,定名为A44和R50株。结论福建省HFRS的主要宿主动物仍以褐家鼠为主,混合型疫区野外主要宿主动物为黑线姬鼠,应加强重点疫区和老疫区的HFRS监测防治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 宿主 啮齿动物
原文传递
手足口病再次发病特征初探 被引量:7
19
作者 谢忠杭 张莹珍 +2 位作者 严延生 洪荣涛 王灵 《疾病监测》 CAS 2013年第9期735-739,共5页
目的初步探讨手足口病的再次发病特征,为深入调研和制定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运用SAS 9.0软件分析福建省2010-2012年通过《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报告的手足口病监测信息。结果共报告手足口病卡片209 733张,其中再次发病卡片419... 目的初步探讨手足口病的再次发病特征,为深入调研和制定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运用SAS 9.0软件分析福建省2010-2012年通过《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报告的手足口病监测信息。结果共报告手足口病卡片209 733张,其中再次发病卡片4192张、再发率20.39‰。当地或当月疫情流行强度越强再次发病现象越多;城市、男性病例更易再次发病。再次发病时间在首次发病后1年内的占68.08%(2854/4192)。再次发病的病原主要是肠道病毒71型(EV71)毒株(43/97),再次发病后可进展为重症病例(19/4192),其病死率与非再次发病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isher确切概率法,P=0.41)。存在同一病原反复感染、不同病原交叉感染导致的多次发病现象。结论本研究总体低估了实际疫情中的再次发病现象,应进一步加强疫情监测;首次发病年龄在4岁以下者,在其首次发病后的1年内应谨防其再次发病;再次发病后仍需警惕其病情重症化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足口病 再次发病 流行病学特征
原文传递
2005—2008年福建省钩端螺旋体病监测分析 被引量:7
20
作者 徐国英 潘敏楠 +6 位作者 肖方震 周淑姮 王灵 严延生 王英太 叶忠和 陈晓燕 《海峡预防医学杂志》 CAS 2009年第5期12-14,共3页
[目的]了解福建省钩端螺旋体病(钩体病)流行特点与监测点疫源地情况,为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5—2008年全省的钩体病疫情报告及有关资料进行分析。采集鼠、猪和青蛙的双肾或血、尿标本进行钩体培养分离,人、鼠血清测定抗体,分... [目的]了解福建省钩端螺旋体病(钩体病)流行特点与监测点疫源地情况,为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5—2008年全省的钩体病疫情报告及有关资料进行分析。采集鼠、猪和青蛙的双肾或血、尿标本进行钩体培养分离,人、鼠血清测定抗体,分析感染情况。[结果]共报告钩体病126例,年均发病率0.09/10万。7~10月病例数占57.1%;农民占49.2%。监测点野外鼠密度为5.4%,黄毛鼠占优势(52.6%),鼠标本培养阳性率1.9%,鼠血清抗体阳性率67.7%,感染菌群以爪哇群和波摩那群为主。健康人群钩体血清抗体阳性率31.4%,钩体菌群以秋季群和犬群为主。[结论]我省钩体病发病较平稳,主要分布在山区。夏秋季为高发季节,青壮年农民为重点人群。监测点人群携带菌群复杂,鼠感染率较高,贯彻综合性防控措施是防治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钩端螺旋体病 流行病学 动物带菌 疾病监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