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研究腰椎间盘脱出以及脱出重吸收后腰椎-骨盆矢状面参数相应的改变。方法收集2010年5月-2019年3月按北美脊柱协会(NASS)推荐的诊断标准、诊断为腰椎间盘脱出患者的资料,依据随访时影像检查显示的脱出椎间盘吸收程度,将患者分为吸收...目的研究腰椎间盘脱出以及脱出重吸收后腰椎-骨盆矢状面参数相应的改变。方法收集2010年5月-2019年3月按北美脊柱协会(NASS)推荐的诊断标准、诊断为腰椎间盘脱出患者的资料,依据随访时影像检查显示的脱出椎间盘吸收程度,将患者分为吸收组〔突出椎间盘完全消失,或残留的椎间盘局限在按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Michgan State University,MSU)学者提出的影像学分型的1级之内〕和未吸收组(脱出间盘未发生变化,或虽有缩小但突出仍超过1级),站立位照片确定骨盆-脊柱参数〔包括骨盆入射角(PI)、骨盆倾斜角(PT)、骶骨倾斜角(SS)和腰椎前凸角(LL)〕,通过多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两组前后各参数之间的变化。结果共计67例腰椎间盘脱出症患者纳入本研究,患者症状都得到了满意的缓解。其中吸收组37例,平均年龄42.6岁,男21例,女16例,腰4~5椎间盘脱出13例,腰5骶1椎间盘脱出24例,平均随访22个月;未吸收组30例,平均年龄40.8岁,男19例,女11例,其中腰4~5椎间盘脱出12例,腰5骶1椎间盘脱出18例,平均随访21个月。两组比较,年龄、性别、吸烟史、慢性病史、突出节段、MSU分型、随访时间等基线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随访结束时,吸收组矢状面30例移位全部消失,突出间盘从初始的MSU分型2级19例、3级18例变为吸收后残留间盘全部局限在1级以内;未吸收组矢状面移位从20例减少到14例,突出间盘从初始的MSU分型2级21例、3级9例变为2级27例,3级3例。治疗前两组比较,各脊柱-骨盆参数(PI、SS、PT、LL)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随访结束时)比较,两组P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吸收组SS、LL均值大于未吸收组,PT均值小于未吸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吸收组治疗前后PI、SS、P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L治疗后变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吸收组治疗前后脊柱-骨盆�展开更多
目的全面分析腰椎间盘突出后的重吸收发生率,为其临床决策提供参考数据。方法在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万方和维普7个数据库中检索从建库至2020年3月所有可...目的全面分析腰椎间盘突出后的重吸收发生率,为其临床决策提供参考数据。方法在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万方和维普7个数据库中检索从建库至2020年3月所有可能在非手术治疗后的随访过程中报道突出椎间盘形态变化的文献。按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文献,从纳入文献提取患者总数、发生重吸收患者数,以及其他重要数据进行分析。使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并进行亚组分析、敏感性分析、meta回归分析和发表偏倚检测。结果通过数据库共检索到15712篇文献,48篇纳入分析。共纳入2880例非手术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其中1740例出现了重吸收。Meta分析显示重吸收发生率为0.60[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0.46,0.72)]。亚组分析显示,采用定量测量的重吸收发生率[0.73,95%CI(0.60,0.85)]高于定性测量的重吸收发生率[0.51,95%CI(0.34,0.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52);合并后的重吸收发生率按随机对照试验[0.50,95%CI(0.15,0.85)]、非随机对照试验的所有前瞻性研究[0.59,95%CI(0.48,0.70)]、回顾性研究[0.69,95%CI(0.36,0.95)]递增,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523)。逐个剔除纳入研究后分别进行meta分析显示重吸收率在0.58[95%CI(0.54,0.71)]和0.62[95%CI(0.49,0.74)]之间。只纳入低风险随机对照试验和高质量非随机对照研究的meta分析得出的重吸收发生率与原始meta分析结果比较没有明显变化[0.62,95%CI(0.43,0.79)]。Meta回归发现测量方法是部分异质性来源(R~2=15.34%,P=0.0858)。Egger检验未发现明显的发表偏倚(P=0.4622)。结论根据现有研究,腰椎间盘突出后重吸收的总发生率为60%[95%CI(46%,72%)],在决定手术治疗之前应充分考虑重吸收的可能性。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研究腰椎间盘脱出以及脱出重吸收后腰椎-骨盆矢状面参数相应的改变。方法收集2010年5月-2019年3月按北美脊柱协会(NASS)推荐的诊断标准、诊断为腰椎间盘脱出患者的资料,依据随访时影像检查显示的脱出椎间盘吸收程度,将患者分为吸收组〔突出椎间盘完全消失,或残留的椎间盘局限在按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Michgan State University,MSU)学者提出的影像学分型的1级之内〕和未吸收组(脱出间盘未发生变化,或虽有缩小但突出仍超过1级),站立位照片确定骨盆-脊柱参数〔包括骨盆入射角(PI)、骨盆倾斜角(PT)、骶骨倾斜角(SS)和腰椎前凸角(LL)〕,通过多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两组前后各参数之间的变化。结果共计67例腰椎间盘脱出症患者纳入本研究,患者症状都得到了满意的缓解。其中吸收组37例,平均年龄42.6岁,男21例,女16例,腰4~5椎间盘脱出13例,腰5骶1椎间盘脱出24例,平均随访22个月;未吸收组30例,平均年龄40.8岁,男19例,女11例,其中腰4~5椎间盘脱出12例,腰5骶1椎间盘脱出18例,平均随访21个月。两组比较,年龄、性别、吸烟史、慢性病史、突出节段、MSU分型、随访时间等基线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随访结束时,吸收组矢状面30例移位全部消失,突出间盘从初始的MSU分型2级19例、3级18例变为吸收后残留间盘全部局限在1级以内;未吸收组矢状面移位从20例减少到14例,突出间盘从初始的MSU分型2级21例、3级9例变为2级27例,3级3例。治疗前两组比较,各脊柱-骨盆参数(PI、SS、PT、LL)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随访结束时)比较,两组P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吸收组SS、LL均值大于未吸收组,PT均值小于未吸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吸收组治疗前后PI、SS、P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L治疗后变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吸收组治疗前后脊柱-骨盆�
文摘目的全面分析腰椎间盘突出后的重吸收发生率,为其临床决策提供参考数据。方法在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万方和维普7个数据库中检索从建库至2020年3月所有可能在非手术治疗后的随访过程中报道突出椎间盘形态变化的文献。按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文献,从纳入文献提取患者总数、发生重吸收患者数,以及其他重要数据进行分析。使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并进行亚组分析、敏感性分析、meta回归分析和发表偏倚检测。结果通过数据库共检索到15712篇文献,48篇纳入分析。共纳入2880例非手术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其中1740例出现了重吸收。Meta分析显示重吸收发生率为0.60[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0.46,0.72)]。亚组分析显示,采用定量测量的重吸收发生率[0.73,95%CI(0.60,0.85)]高于定性测量的重吸收发生率[0.51,95%CI(0.34,0.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52);合并后的重吸收发生率按随机对照试验[0.50,95%CI(0.15,0.85)]、非随机对照试验的所有前瞻性研究[0.59,95%CI(0.48,0.70)]、回顾性研究[0.69,95%CI(0.36,0.95)]递增,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523)。逐个剔除纳入研究后分别进行meta分析显示重吸收率在0.58[95%CI(0.54,0.71)]和0.62[95%CI(0.49,0.74)]之间。只纳入低风险随机对照试验和高质量非随机对照研究的meta分析得出的重吸收发生率与原始meta分析结果比较没有明显变化[0.62,95%CI(0.43,0.79)]。Meta回归发现测量方法是部分异质性来源(R~2=15.34%,P=0.0858)。Egger检验未发现明显的发表偏倚(P=0.4622)。结论根据现有研究,腰椎间盘突出后重吸收的总发生率为60%[95%CI(46%,72%)],在决定手术治疗之前应充分考虑重吸收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