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7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秦岭的大地构造演化 被引量:101
1
作者 清晨 孙枢 +3 位作者 李继亮 周达 许靖华 张国伟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2期129-142,共14页
一项中瑞合作研究成果表明,中国秦岭属碰撞型造山带。秦岭是在中生代造山运动早期由华北大陆板块与扬子大陆板块碰撞而成。原存于两大板块之间的古特提斯洋在泥盆纪时即已开始消减,仅部分洋壳残余于碰撞混杂岩中。
关键词 大地构造演化 碰撞型造山带 秦岭
下载PDF
大别山-苏鲁超高压变质带研究的最新进展 被引量:100
2
作者 从柏林 清晨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1期1127-1141,共15页
对近 5年来国内、外科学家在大别山 苏鲁超高压变质岩带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剖析 ,并针对具体科学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依据最新资料指出 :(ⅰ )超高压榴辉岩具两类围岩 ,一类为同样经历过超高压变质作用的榴辉岩相岩石 ,另一类为未经... 对近 5年来国内、外科学家在大别山 苏鲁超高压变质岩带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剖析 ,并针对具体科学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依据最新资料指出 :(ⅰ )超高压榴辉岩具两类围岩 ,一类为同样经历过超高压变质作用的榴辉岩相岩石 ,另一类为未经历超高压变质的花岗片麻岩 ;(ⅱ )新发现的橄榄石中FeTiO3 的出溶体为 30 0~ 40 0km深度上发生的现象 ,但关键在于证明这种出溶是由于原先在地壳中的橄榄岩被俯冲到 30 0~ 40 0km深度发生的 ,还是本来就在该深度的地幔橄榄岩的相转变 ;(ⅲ )超高压含水矿物相及组合的发现表明流体参与了超高压变质作用 ,但氧、碳、氢同位素研究却表明 ,表壳岩在俯冲到地幔深度时并无大规模流体活动 ,对这一矛盾现象尚需深入研究 ;(ⅳ )对大别山 苏鲁超高压变质岩形成的大地构造背景尚存歧见 ,表现在对诸如是否存在“蛇绿岩” ,超高压变质作用发生的时代 ,大别山下面是否有一古老的地幔楔等问题的争论 ;(ⅴ )对超高压变质岩的折返机制与过程仍无一致的认识 .基于上述讨论 ,今后几年的研究重点将是 :(ⅰ )超高压变质作用的热力学和动力学基础 ;(ⅱ )超高压变质作用与碰撞造山作用的关系及其动力学背景 ;(ⅲ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压变质作用 超高压变质带 变质岩
原文传递
中国典型叠合盆地与油气成藏研究新进展——以塔里木盆地为例 被引量:98
3
作者 金之钧 清晨 《中国科学(D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A01期1-12,共12页
我国的含油气沉积盆地以经历过多次构造与沉积叠加为特征,可用“叠合盆地”去统称那些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类型的原型盆地叠加或复合在一起的盆地.这些盆地的特性可概括为“多期成盆、多期改造、多套烃源岩、多次生排烃、多期运聚散”.针... 我国的含油气沉积盆地以经历过多次构造与沉积叠加为特征,可用“叠合盆地”去统称那些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类型的原型盆地叠加或复合在一起的盆地.这些盆地的特性可概括为“多期成盆、多期改造、多套烃源岩、多次生排烃、多期运聚散”.针对叠合盆地的特性,应用波动分析方法进行“成盆-成烃-成藏”过程分析,建立油气成藏体系理论将有助于提高此类盆地的油气勘探效率.以塔里木盆地为例,重点介绍当前在成盆、成烃及成藏研究过程中的重大进展.成盆研究进展有:(i)地球物理综合剖面揭示了塔里木板块向天山造山带的“层间插入消减”以及具有东西分段特征;(ii)沉积-地球化学综合剖面研究成果揭示了库车坳陷中新生代的演化阶段及盆地性质;(iii)野外调查及应力恢复结果显示,第四纪以来库车坳陷处于天山挤压隆升后的浅层重力伸展阶段.成烃研究进展有:(i)建立了海相碳酸盐岩优质烃源岩发育的环境指标;(ii)确立了有效碳酸盐岩烃源岩的有机质丰度下限.成藏研究进展有:(i)建立起适应不同条件下流体包裹体古压力与古温度确定方法;(ii)通过油源对比分析,指出轮南、塔河地区的原油可能源于中上奥陶统源岩;(iii)对轮南地区不同时代储层石油包裹体进行分期并探讨其形成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叠合盆地 油气成藏 波动分析 沉积-地球化学 海相碳酸盐岩
原文传递
大别─苏鲁碰撞造山带的地震层析成像研究──岩石圈三维速度结构 被引量:97
4
作者 徐佩芬 刘福田 +3 位作者 清晨 从柏林 陈辉 孙若昧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377-385,T001,共10页
对包含大别-苏鲁碰撞造山带在内的东经 112°-124°,北纬28°-39°区域进行地 震层析成像研究,重建其地壳及上部地幔的三维速度图像.结果表明:造山带岩石圈速度横 向不均匀性显著;大别造山带以商城... 对包含大别-苏鲁碰撞造山带在内的东经 112°-124°,北纬28°-39°区域进行地 震层析成像研究,重建其地壳及上部地幔的三维速度图像.结果表明:造山带岩石圈速度横 向不均匀性显著;大别造山带以商城-麻城断裂为界,东侧的大别地块与西侧红安地块在地 壳速度上是两个不同的速度块体;中地壳 15—25km深度范围内存在低速带,与伸展滑脱构造 有关;南、北大别构造单元之下,莫霍面下凹,地壳内发育了速度为6.5-6.6km/s、向北倾斜的 相对高速体,与超高压变质岩体相对应;在大别-苏鲁造山带下方的上部地幔中存在向北倾 斜的板片状高速体,结合已有地质、地球化学证据推测,它是三叠纪俯冲的扬子地块的残留 体;俯冲板片在深部发生了断离.本文利用地震层析成像方法揭示的造山带岩石圈速度结构 细节,对研究与地表地质有关的地球动力学无疑是十分重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别-苏鲁造山带 地震层析成像 速度结构 岩石圈
下载PDF
库车坳陷中-新生界碎屑组分对物源类型及其构造属性的指示 被引量:90
5
作者 李忠 道轩 +1 位作者 林伟 清晨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655-666,共12页
沉积物源分析是认识盆山演化的重要途径。天山南麓库车地陷不同剖面的砾岩碎屑、砂岩骨架颗粒、碎屑重矿物组分显示,它们的成熟度及演变时限总体可以类比,表明其成因演化主要受控于物源区——(古)天山的构造活动与造山作用。对碎屑沉积... 沉积物源分析是认识盆山演化的重要途径。天山南麓库车地陷不同剖面的砾岩碎屑、砂岩骨架颗粒、碎屑重矿物组分显示,它们的成熟度及演变时限总体可以类比,表明其成因演化主要受控于物源区——(古)天山的构造活动与造山作用。对碎屑沉积记录的综合分析进一步指示,天山物源总体以“再旋回造山带”类型为特征,其演变细节包括五期:①早三叠世古天山继承石炭纪以来的构造挤压和隆升,物源岩石类型主要为沉积岩、中高级变质岩,以“碰撞造山和褶皱冲断带”及“混合造山带”类型为特征;②中三叠世-中侏罗世构造活动较弱,代表高成熟度的“锆石-金红石-电气石”重矿物组合发育,主要物源岩石类型包括变质岩和酸性火山岩,与“弧造山带”以及“混合造山带”类型关系密切;③晚侏罗世-白垩纪,天山开始新一轮的构造挤压隆升,物源岩石类型复杂;④第三纪(特别是中新世)构造挤压和隆升活动加强,稳定性极差的碎屑“角闪石- 辉石”组合增多,物源组分东西分异明显,西部沉积岩相对较多,物源构造属性趋向“碰撞造山和褶皱冲断带”;东部结晶岩相对较多,物源构造属性复杂或以“混合造山带”类型为特征;⑤上新世南天山强烈隆升和向南推进,与前一阶段相比沉积岩物源增多,但物源构造属性基本同上。第④⑤两个阶段砾岩层和不稳定碎屑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山 库车坳陷 盆山系统 碎屑组分 物源 中-新生界
下载PDF
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带的大地构造框架 被引量:80
6
作者 清晨 从柏林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481-492,共12页
依据岩石学、地球化学、同位素年代学的新资料,对大别山造山带研究中诸如蛇绿混杂岩、碰撞时代、超高压变质岩与围岩的关系、俯冲极性等问题进行了论证,指出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带是中朝陆块与扬子陆块间碰撞造山的产物。在三叠纪发生的... 依据岩石学、地球化学、同位素年代学的新资料,对大别山造山带研究中诸如蛇绿混杂岩、碰撞时代、超高压变质岩与围岩的关系、俯冲极性等问题进行了论证,指出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带是中朝陆块与扬子陆块间碰撞造山的产物。在三叠纪发生的陆-陆碰撞中,扬子陆块向北俯冲至华北陆块之下,但至今尚无发现残存的蛇绿混杂岩,碰撞时缝合带的位置被已经折返出露地表的南大别碰撞杂岩带所取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别山 超高压变质作用 大地构造框架 造山带
下载PDF
南华夏造山带构造演化的新证据 被引量:78
7
作者 李继亮 孙枢 +3 位作者 许靖华 陈海泓 彭海波 清晨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3期217-225,共9页
华南的大地构造有两种解释,一种可称为加里东造山模式,另一种可称为华南阿尔卑斯模式。前者认为华南是一个早古生代造山带,其后便成为准地台。中生代时受到活化导致盖层与基底的褶皱、断裂、岩浆作用和成矿作用。但这个模式不能解释许... 华南的大地构造有两种解释,一种可称为加里东造山模式,另一种可称为华南阿尔卑斯模式。前者认为华南是一个早古生代造山带,其后便成为准地台。中生代时受到活化导致盖层与基底的褶皱、断裂、岩浆作用和成矿作用。但这个模式不能解释许多地质事实。 本文继许靖华等(1987)的模式之后,给出了一些新证据,其中包括皖赣蛇绿混杂岩、蓝田、西山和乐平构造窗以及庐山飞来峰。这些证据为华南的三叠纪造山作用和构造演化模式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山带 构造演化 构造窗 飞来峰
下载PDF
华北克拉通及邻区晚中生代伸展构造及其动力学背景的讨论 被引量:75
8
作者 林伟 +2 位作者 刘飞 冀文斌 清晨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791-1810,共20页
欧亚大陆东部晚中生代伸展构造十分显著,表现为大量发育的变质核杂岩、同构造岩浆岩、韧性拆离断层带等伸展成因的穹隆和地堑-半地堑盆地。通过对这些伸展构造进行系统分析、归纳和总结,将欧亚大陆东部晚中生代伸展构造发育区划分为:泛... 欧亚大陆东部晚中生代伸展构造十分显著,表现为大量发育的变质核杂岩、同构造岩浆岩、韧性拆离断层带等伸展成因的穹隆和地堑-半地堑盆地。通过对这些伸展构造进行系统分析、归纳和总结,将欧亚大陆东部晚中生代伸展构造发育区划分为:泛贝加尔-鄂霍次克带、华北西部带、华北东部带、华北南缘及秦岭-大别带和华南内陆带。这些伸展构造记录了大区域上的NW-SE方向伸展,构成了全球最大的陆壳伸展地区。这些伸展构造使地壳深部的岩石沿拆离断层折返至地表,从而使中下地壳结构发生了强烈的改造。除华北东部带给出了一个较为宽泛的伸展时段外,各个研究区所涉及的伸展穹隆及其相关的拆离断层所表现的伸展峰期时间均十分相近:位于130~126Ma之间。岩石圈根部的拆沉可能是这个巨型伸展构造带形成的动力学机制。这个模型为探讨华北克拉通破坏和减薄的时限、机制、模式及深部动力学背景提供直接的构造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克拉通破坏 晚中生代伸展构造 变质核杂岩 拆沉机制 动力学机制
下载PDF
中国南方显生宙大地构造演化简史 被引量:65
9
作者 清晨 蔡立国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1025-1040,共16页
中国南方的构造格架以众多造山带围绕扬子克拉通分布为特征。这些造山带分别形成于古生代(华南造山带)和中—新生代(秦岭-大别山造山带、松潘-甘孜造山带、三江造山带、右江造山带和沿海造山带)。在造山带中散布着保山地块和南海地块等... 中国南方的构造格架以众多造山带围绕扬子克拉通分布为特征。这些造山带分别形成于古生代(华南造山带)和中—新生代(秦岭-大别山造山带、松潘-甘孜造山带、三江造山带、右江造山带和沿海造山带)。在造山带中散布着保山地块和南海地块等微陆块。本文以扬子克拉通为中心,概述了中国南方显生宙构造古地理演化的主体面貌,并归纳了其对海相烃源岩堆积的制约关系,指出制约和影响中国南方古地理演化的几个主要的构造事件为:新元古代晚期至古生代早期的大陆裂谷和被动大陆边缘形成事件,古生代中期华南造山带形成演化事件,古生代晚期张裂事件,中生代古特提斯洋闭合造山事件,侏罗纪以来的太平洋板块俯冲事件,新生代印度板块与欧亚大陆的碰撞事件等。本文还指出,上述这些事件延续的时间有限,变形强度在空间上也有差异,对于油气成藏和晚期调整的影响也会因时因地而异。具体事物具体分析才能对研究中国南方油气分布规律有所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南方 显生宙 古地理 构造事件 海相烃源岩
下载PDF
大别山造山带与合肥盆地的构造耦合 被引量:63
10
作者 清晨 从柏林 马力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6期575-580,共6页
对大别山造山带和合肥盆地的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综合研究表明,大别山造山带是中生代碰撞造山作用的产物,合肥盆地是这一造山带隆起时开始形成的,经历了凹陷→断陷→构造反转3个阶段,造山带的“去根”过程与地慢上涌控制着大别山... 对大别山造山带和合肥盆地的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综合研究表明,大别山造山带是中生代碰撞造山作用的产物,合肥盆地是这一造山带隆起时开始形成的,经历了凹陷→断陷→构造反转3个阶段,造山带的“去根”过程与地慢上涌控制着大别山的隆起和合肥盆地的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山带 合肥盆地 构造耦合 大陆动力学 沉积盆地
原文传递
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岩的地球动力学意义 被引量:56
11
作者 清晨 从柏林 《中国科学(D辑)》 CSCD 1996年第3期271-276,共6页
超高压变质岩因其在岩性与原岩上的多样性,以及其岩块与基质混杂的构造特征而具变质混杂岩属性,其顺时针型P-T轨迹表明,超高压岩石的形成与演化与碰撞造山作用有关,年代学研究表明,峰期超高压变质作用发生于中-晚三叠世,几个不同地点的... 超高压变质岩因其在岩性与原岩上的多样性,以及其岩块与基质混杂的构造特征而具变质混杂岩属性,其顺时针型P-T轨迹表明,超高压岩石的形成与演化与碰撞造山作用有关,年代学研究表明,峰期超高压变质作用发生于中-晚三叠世,几个不同地点的超高压岩石的P-T-t轨迹已被归纳,并据之计算了超高压岩石的折返速率.计算表明,大别山超高压岩石的折返具多阶段性,即中-晚三叠世的快速折返(3.3~3.6mm/a),早侏罗世的中速折返(0.7~1.1mm/a),以及中侏罗世至早白垩世的极慢速折返(0.15mm/a).以上述资料为约束条件,提出了一个大别山造山带的柱状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动力学 变质岩 造山带 超高压变质作用
原文传递
五台山早元古代碰撞造山带初步认识 被引量:66
12
作者 李继亮 凯怡 +2 位作者 清晨 刘小汉 赵中岩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1期1-11,共11页
五台山地区分布着复杂的变质杂岩。过去人们把这些变质岩作为地层分成群组段。龙泉关剪切构造岩的发现突破了这种传统观念。野外工作中发现所谓五台群主要包含了三个蛇绿混杂带;阜平群和恒山群的主要成分是灰片麻岩,它们构成两个太古代... 五台山地区分布着复杂的变质杂岩。过去人们把这些变质岩作为地层分成群组段。龙泉关剪切构造岩的发现突破了这种传统观念。野外工作中发现所谓五台群主要包含了三个蛇绿混杂带;阜平群和恒山群的主要成分是灰片麻岩,它们构成两个太古代陆块的基底。五台地区的花岗岩类由代表弧环境的双花岗岩带的I型和S型花岗岩组成,它们与变质的钙碱性火山岩代表了古代的岩浆弧。滹沱群的豆村和东冶亚群以及过去划入阜平群和五台群的某些变沉积岩是阜平陆块被动大陆边缘的沉积。滹沱群的郭家寨亚群则是前陆盆地的磨拉石沉积。因此可以认为,这是一个由恒山仰冲陆块、北台-车厂弧和阜平俯冲陆块构成的碰撞造山带,碰撞时间大致是距今2050Ma。闭合的弧前大洋和弧后盆地形成了三条蛇绿混杂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山带 早元石代 碰撞 大地构造
下载PDF
中新生代天山地区隆升历史的裂变径迹证据 被引量:61
13
作者 杜治利 清晨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1081-1101,共21页
本文对天山及其两侧盆地的8条典型地质剖面进行了大量的磷灰石裂变径迹测试,重点分析了天山地区不同区域的抬升历史的差异。结果表明天山主要经历4次构造抬升过程,每次抬升的范围并不相同,且存在东西差异:①早白垩世抬升,在天山南北两... 本文对天山及其两侧盆地的8条典型地质剖面进行了大量的磷灰石裂变径迹测试,重点分析了天山地区不同区域的抬升历史的差异。结果表明天山主要经历4次构造抬升过程,每次抬升的范围并不相同,且存在东西差异:①早白垩世抬升,在天山南北两侧都有发生,且南边抬升早,北边抬升晚。本次抬升导致早中侏罗世天山地区准平原化状态开始解体,盆山分异开始出现;②晚白垩世抬升,从约96Ma开始,天山南侧为盆山同升的区域性隆升,天山北侧的抬升主要发生在东部地区;③古近纪抬升,从约46Ma开始,主要发生在中天山和南天山,造成天山两侧盆地物源区的重大变化,本次抬升为印度-亚洲碰撞在天山地区产生的最早的远程效应;④中新世以来的抬升,从约25Ma开始,主要发生在库车盆地北缘和北天山—准噶尔南缘。从抬升剥蚀量来看,从东向西逐渐变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灰石 裂变径迹 中新生代 天山 隆升
下载PDF
大别山碰撞造山带的地球动力学 被引量:53
14
作者 清晨 林伟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2年第4期257-265,共9页
大别山碰撞造山带的形成和其中超高压变质岩的形成折返具有统一的动力学过程。对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岩形成 -折返的研究表明 ,大别山的超高压变质作用是冷大陆地壳被前导洋壳下拽而持续俯冲的结果。超高压变质岩的折返是多阶段的。第一阶... 大别山碰撞造山带的形成和其中超高压变质岩的形成折返具有统一的动力学过程。对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岩形成 -折返的研究表明 ,大别山的超高压变质作用是冷大陆地壳被前导洋壳下拽而持续俯冲的结果。超高压变质岩的折返是多阶段的。第一阶段 (2 30~ 2 10Ma)在低地温梯度 (约10℃ /km)下发生同俯冲折返 ;第二阶段 (2 10~ 170Ma)的折返由深俯冲板片的断离引发 ,浮力开始起作用 ;第三阶段 (170~ 12 0Ma) ,以区域性岩浆活动、穹隆伸展构造活动和深剥蚀沉积为特征。从分析超高压变质岩的形成折返过程入手 ,以侏罗纪末作为时间参照点 ,以合肥盆地的侏罗系顶界作为当时的地理参照点 ,根据不同岩石单元中岩石的形成深度和碰撞造山中的位移状态 ,可把大别山碰撞造山带划分为原位系统、准原位系统、异位系统和热穹隆改造系统等结构单位。陆陆碰撞造山带形成的物理学前提是俯冲陆壳物质的低密度 ,而最终形成造山带的直接动力学过程则是深俯冲板片的断离及其引发的一系列近垂向运动的地质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压变质岩 碰撞造山带 大别山 地球动力学
下载PDF
扬子及周缘地区上奥陶统—下志留统烃源岩发育环境及其控制因素 被引量:62
15
作者 严德天 清晨 +2 位作者 陈代钊 汪建国 卓卓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21-327,共7页
扬子地区下古生界发育了上奥陶统五峰组和下志留统龙马溪组两套有效烃源岩,查清其发育环境及其控制因素具有重要的科学理论和油气勘探意义。晚奥陶世开始,扬子地区进入碎屑岩陆棚演化阶段;五峰期—龙马溪期,扬子地区主体为局限的深水陆... 扬子地区下古生界发育了上奥陶统五峰组和下志留统龙马溪组两套有效烃源岩,查清其发育环境及其控制因素具有重要的科学理论和油气勘探意义。晚奥陶世开始,扬子地区进入碎屑岩陆棚演化阶段;五峰期—龙马溪期,扬子地区主体为局限的深水陆棚环境,总体呈现出浅水陆棚、深水陆棚、次深海共存的古地理格局。沉积体系展布和沉积演化主要受扬子陆块与华夏陆块的汇聚作用控制。扬子地区上奥陶统-下志留统烃源岩的形成与生烃母质生物的高生产力和高埋藏率、冰期—冰后期之交的气温快速转暖、海平面快速上升以及粘土矿物在有机质富集保存过程中的赋存驻留作用等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烃源岩 发育环境 控制因素 上奥陶统 下志留统 扬子地区
下载PDF
晚新生代天山隆升与库车坳陷构造转换的沉积约束 被引量:59
16
作者 李忠 清晨 +1 位作者 道轩 林伟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38-45,共8页
对库车坳陷库车河剖面不同尺度沉积碎屑组分的系统分析发现 ,晚第三纪以来类磨拉石及其中不稳定碎屑矿物组合开始发育 ,并在中新世后发生显著增加。沉积体系研究表明 ,库车坳陷自白垩纪以来粗粒冲积体系前锋、沉积中心逐步向南迁移 ;但... 对库车坳陷库车河剖面不同尺度沉积碎屑组分的系统分析发现 ,晚第三纪以来类磨拉石及其中不稳定碎屑矿物组合开始发育 ,并在中新世后发生显著增加。沉积体系研究表明 ,库车坳陷自白垩纪以来粗粒冲积体系前锋、沉积中心逐步向南迁移 ;但该规律自上新世开始发生了明显转变 ,表现为上新世库车组、上 -更新世西域组冲积体系整体大尺度南移 ,而沉积中心则相对北移 ,盆地北部沉积边界与现存盆山边界大致可以对比 ,并受到南倾同沉积正断裂的控制。对比天山区域构造、古气候演变资料 ,认为上述沉积记录是晚新生代强烈挤压应力作用下天山构造隆升加剧 ,并在上新世以后由于重力作用诱发库车坳陷 -天山浅部构造层伸展、坍塌的结果。对这一构造转换的认识修订了库车坳陷新生代构造调整的序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山隆升 库车坳陷 冲积体系 碎屑组合 构造转换 晚新生代 沉积记录
下载PDF
中国南方志留系底部优质烃源岩发育的构造-环境模式 被引量:57
17
作者 清晨 严德天 李双建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89-297,434,共10页
我们对宜昌王家湾和张家界三家馆两个剖面的上奥陶统—下志留统剖面的有机碳丰度、有机碳同位素、以及磷和硫元素进行了测定,并结合区域构造背景分析了有机质生产、聚集、保存的有利条件。研究表明,对于下志留统烃源岩而言,对有机质生... 我们对宜昌王家湾和张家界三家馆两个剖面的上奥陶统—下志留统剖面的有机碳丰度、有机碳同位素、以及磷和硫元素进行了测定,并结合区域构造背景分析了有机质生产、聚集、保存的有利条件。研究表明,对于下志留统烃源岩而言,对有机质生产的主要贡献来自光合作用,所生成的有机质聚集在陆缘洼地型活动大陆边缘的分隔性盆地中,其有利保存的缺氧条件与冈瓦纳大陆北缘的区域性的缺氧有关。我们认为,扬子克拉通的志留系底部烃源岩与北非的"hotshale"一样,有很大的勘探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烃源岩 龙马溪组 扬子克拉通 冈瓦纳 构造-环境模式
下载PDF
燕山典型盆地充填序列及迁移特征:对中生代构造转折的响应 被引量:51
18
作者 李忠 刘少峰 +1 位作者 张金芳 清晨 《中国科学(D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0期931-940,共10页
燕山地区中生代典型盆地充填序列可以划归为4个阶段,反映了岩石图从挠曲(T_3)、挠曲并伴随弱的裂陷(J_(1+2))、构造转换(J_3)到裂陷(K)为主的区域构造演化.除第一阶段外,其他3个阶段均是以火山岩或火山碎屑岩的发育开始,以厚层粗碎屑岩... 燕山地区中生代典型盆地充填序列可以划归为4个阶段,反映了岩石图从挠曲(T_3)、挠曲并伴随弱的裂陷(J_(1+2))、构造转换(J_3)到裂陷(K)为主的区域构造演化.除第一阶段外,其他3个阶段均是以火山岩或火山碎屑岩的发育开始,以厚层粗碎屑岩或砾岩的产出结束,反映了盆地构造演化的旋回性,各阶段盆地应力体制具有较为规律的从张性到压性的变化,但并非单一的裂陷(谷)旋回机制所能解释.根据充填序列、古流配置和沉积体系重塑原型盆地,结果表明在晚侏罗世燕山地区主要盆地走向和控盆构造线方向已发生了从EW向到NE向的明显变化,但盆地群却呈东西向带状分布特征,直到早白垩世区域控盆构造线方向才转为NNE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山地区 中生代 盆地充填序列 迁移特征 构造演化 构造转折 构造动力学
原文传递
盆山耦合与沉积盆地成因 被引量:48
19
作者 清晨 李忠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24-30,共7页
我国的沉积盆地成因研究主要遵循盆山耦合的研究思路进行 ,关注重点为盆山体系的构造、沉积和深部结构上的耦合现象。构造耦合研究是指盆山结合带的统一变形特征 ,沉积耦合研究是通过沉积响应去重塑盆山耦合过程及相邻造山带的演化过程 ... 我国的沉积盆地成因研究主要遵循盆山耦合的研究思路进行 ,关注重点为盆山体系的构造、沉积和深部结构上的耦合现象。构造耦合研究是指盆山结合带的统一变形特征 ,沉积耦合研究是通过沉积响应去重塑盆山耦合过程及相邻造山带的演化过程 ,深部结构耦合的重点是研究盆山体系在岩石圈尺度的动力学统一性。国际上相应领域的研究重点为岩石圈深部过程与近地表构造过程的耦合。国内外研究既有相同之处 ,又有差异之处。建议在未来的沉积盆地成因研究中更加开阔思路 ,采用天然实验室的工作模式 ,进行多学科综合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盆地 盆山耦合 国际岩古圈计划 大地构造学
下载PDF
雪峰山大地构造的基本特征初探 被引量:44
20
作者 陈海泓 孙枢 +4 位作者 李继亮 清晨 彭海波 徐树桐 许靖华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3期201-210,共10页
雪峰山具有碰撞型造山带的特征。造山作用发生在中生代。根据碰撞造山带的薄壳板块构造模式,可以划分出俯冲壳楔,仰冲壳楔与构造混杂岩三个基本单元。作为俯冲壳楔的杨子板块由前陆盆地与前陆褶冲带所表征,而作为仰冲壳楔的华南板块则... 雪峰山具有碰撞型造山带的特征。造山作用发生在中生代。根据碰撞造山带的薄壳板块构造模式,可以划分出俯冲壳楔,仰冲壳楔与构造混杂岩三个基本单元。作为俯冲壳楔的杨子板块由前陆盆地与前陆褶冲带所表征,而作为仰冲壳楔的华南板块则以刚性基底推覆体与盖层推覆体所标示,以往称之为板溪群的岩石似应根据其构造特征划分为刚性基底推覆体(具 Smith 地层学意义)和陆壳碰撞作用形成的构造混杂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雪峰山 中生代 造山作用 大地构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