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唐诗影像中的河西走廊及其社会生活
1
作者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102-107,共6页
在缺乏影像的时代,唐诗记录了丝绸之路河西走廊地区的自然风物及人文景观,记录了该地区爆发的战争和该地行政归属变化,储存了在这个地区生活过的人和向往这个地区的人最为真挚的情感。河西走廊对唐诗而言具有重要的空间意义:它为唐诗摹... 在缺乏影像的时代,唐诗记录了丝绸之路河西走廊地区的自然风物及人文景观,记录了该地区爆发的战争和该地行政归属变化,储存了在这个地区生活过的人和向往这个地区的人最为真挚的情感。河西走廊对唐诗而言具有重要的空间意义:它为唐诗摹写自然景物、书写人文景观提供了独特的对象;河西走廊地理位置连接西域,其间的战争成为唐诗表现的重要内容,与此主题相关的作品是唐人血脉中最为沸腾的血液,其中包含着休戚与共的国家精神,建功立业的个人情怀,也包含着超越地理空间限制的大爱情怀;河西走廊段孕育产生的《凉州曲》《甘州曲》《阳关曲》等一系列乐曲,与诗歌相融合,或蕴含缠绵深情,或饱含雄壮心志,是唐诗中极具魅力的一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诗 河西走廊 边塞诗
下载PDF
佛教音乐对唐代长安诗歌创作的影响 被引量:4
2
作者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265-266,共2页
佛教音乐被称为佛曲。伴随着佛经的传入,佛曲与中土音乐相融合,也开始在唐代京城长安风靡一时,成为上自宫廷下至民间都乐于接受的新的音乐形式。佛曲也往往成为文人在诗歌中热衷描写的对象。作为佛曲主要配器之一的琵琶,成为诗歌表现的... 佛教音乐被称为佛曲。伴随着佛经的传入,佛曲与中土音乐相融合,也开始在唐代京城长安风靡一时,成为上自宫廷下至民间都乐于接受的新的音乐形式。佛曲也往往成为文人在诗歌中热衷描写的对象。作为佛曲主要配器之一的琵琶,成为诗歌表现的重点。长安诗坛不仅记载了当时著名的琵琶演奏家,还通过文学语言对其声音进行描绘,产生了一批具有重要影响的文学作品。佛曲影响下产生的诗歌成为唐代文学中具有独特艺术魅力的作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曲 唐代 长安 诗歌
下载PDF
世界文化现状与宗教旅游走向 被引量:4
3
作者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18-121,共4页
生态文明时代为宗教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体验经济的兴起为宗教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模式。开发宗教旅游中的体验环节,符合生态文明的发展要求,是未来宗教旅游的发展方向。在当前文化环境下,要把宗教与时下的绿色生存理念结合起来,在体验... 生态文明时代为宗教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体验经济的兴起为宗教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模式。开发宗教旅游中的体验环节,符合生态文明的发展要求,是未来宗教旅游的发展方向。在当前文化环境下,要把宗教与时下的绿色生存理念结合起来,在体验方式的开发上多下功夫,发展宗教生态体验游,是未来宗教旅游文化开发的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理论 体验经济 宗教旅游
下载PDF
唐代长安佛教传播的社会文化心理 被引量:2
4
作者 《社会科学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46-149,共4页
唐代是佛教在中国传播历史上的重要时期,西京长安城中上自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对佛教的接受都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热情。其主要原因在于当时佛教满足了民众的多重社会文化心理需求,即:情感需求、知识需求、政治需求、宗教需求及娱乐需求。
关键词 唐代 长安佛教 文化心理
原文传递
唐诗中的佛寺园林之美 被引量:1
5
作者 《中国宗教》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50-51,共2页
唐代长安佛寺园林的实际景象已经在历史的变迁中成为陈迹,人们只能通过现存的文献资料试图恢复当年的迷人风光。就让这些打动过一个时代文人心扉的图景再次与我们相遇,成为永远的追忆!目遇之而成色:色彩美唐代,寺院广植牡丹已成风习。... 唐代长安佛寺园林的实际景象已经在历史的变迁中成为陈迹,人们只能通过现存的文献资料试图恢复当年的迷人风光。就让这些打动过一个时代文人心扉的图景再次与我们相遇,成为永远的追忆!目遇之而成色:色彩美唐代,寺院广植牡丹已成风习。牡丹以其绝代的芳姿为长安佛寺园林的春天增添了无限韵致。权德舆有诗《和李中丞慈恩寺清上人院牡丹花歌》,就对慈恩寺中的牡丹进行了细致的描画:"澹荡韶光三月中,牡丹偏自占春风。时过宝地寻香径,已见新花出故丛。曲水亭西杏园北,浓芳深院红霞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寺园林 唐诗 唐代长安 文献资料 慈恩寺 牡丹 色彩美 权德舆
原文传递
荷花在唐代园林广泛栽培的文化因素 被引量:1
6
作者 《安康学院学报》 2014年第2期62-66,共5页
唐代的皇家园林、私人园林及寺观园林中都大规模栽种荷花,此时荷花的文化意义也是多层次的。它是天子恩泽的祥瑞化身,是洁身自好的隐士,是婉约孤寂的女子,是佛国仙家的精神归宿。同时,它也是美丽、才德、爱情及宗教世界的代表。唐人对... 唐代的皇家园林、私人园林及寺观园林中都大规模栽种荷花,此时荷花的文化意义也是多层次的。它是天子恩泽的祥瑞化身,是洁身自好的隐士,是婉约孤寂的女子,是佛国仙家的精神归宿。同时,它也是美丽、才德、爱情及宗教世界的代表。唐人对荷花的喜爱是一种集体意识形态,唐代则是我国荷花审美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时期,并成为宋代及以后荷花审美文化趋向的一个新起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 荷花 园林 文化
下载PDF
山水寄禅意——王维诗的生态意蕴 被引量:1
7
作者 《中国宗教》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54-55,共2页
生态美学是运用现代生态学的相关理论来研究人与自然、社会的审美关系的学科,强调人自身、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原则。在用生态美学眼光审视中国传统文化时,盛唐时期的山水诗人王维及其作品必然成为不可回避的研究对象。王维的诗... 生态美学是运用现代生态学的相关理论来研究人与自然、社会的审美关系的学科,强调人自身、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原则。在用生态美学眼光审视中国传统文化时,盛唐时期的山水诗人王维及其作品必然成为不可回避的研究对象。王维的诗淡泊深远,饶富田园之趣与自然山水宁静之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水诗人 王维诗 生态意蕴 禅意 中国传统文化 人与自然 生态美学 人与社会
原文传递
明月禅心两相辉——咏月诗与禅 被引量:1
8
作者 《中国宗教》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51-52,共2页
自佛教流行中土以来,参禅悟道之士和慧心兰质的文人就开始大量以禅喻诗,以禅入诗。"诗为禅客添花锦,禅是诗家切玉刀。"(元好问《学诗》)诗为禅增添了烂漫文采。
关键词 咏月诗 诗歌 明月 佛禅 诗人 月亮 《五灯会元》 禅心
原文传递
文学视野关照下的佛教植物 被引量:1
9
作者 《安康学院学报》 2014年第1期102-105,110,共5页
佛教典籍对植物表现出极大兴趣,主要有馨香轻软的花类植物、高大华美的乔木以及神奇夸张的灵异植物。这些佛教植物以客观可感的实体承载着深奥的佛教思想和佛教文化,是佛教文化的生动阐释,同时也增强了佛教典籍的文学意味,成为佛教文化... 佛教典籍对植物表现出极大兴趣,主要有馨香轻软的花类植物、高大华美的乔木以及神奇夸张的灵异植物。这些佛教植物以客观可感的实体承载着深奥的佛教思想和佛教文化,是佛教文化的生动阐释,同时也增强了佛教典籍的文学意味,成为佛教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视野 佛教 植物
下载PDF
文化哲学视野下的宗教中国化问题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宗教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70-273,共4页
宗教文化的发展在一个国家内部涉及传承的问题,在国际间涉及跨文化传播的问题。以上两个方面表现在当前中国的宗教文化发展中就是宗教文化如何中国化的问题。宗教文化要在新的地区传播,首先要解决政治合法、民众接纳两个问题。其次,当... 宗教文化的发展在一个国家内部涉及传承的问题,在国际间涉及跨文化传播的问题。以上两个方面表现在当前中国的宗教文化发展中就是宗教文化如何中国化的问题。宗教文化要在新的地区传播,首先要解决政治合法、民众接纳两个问题。其次,当宗教文化传入新的地区时,要与该地区原有思想文化相互融合,形成新的思想体系、发展新的教团。宗教中国化就是宗教要与当前政治制度、社会价值观、科学技术发展相适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教中国化 文化传承 跨文化传播
原文传递
隋前汉译佛典中的观音形象及其在中土文学中的表现
11
作者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1期34-38,共5页
观音形象在我国历史发展中有一个变化过程,不同历史时期受到各个方面因素的影响,表现出不同特征。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汉译佛典中,观音形象主要表现为:位列三圣,停住庄严;形态端严,姿仪华美;慈悲普度,幻化无端;智慧超绝,自在无碍四个... 观音形象在我国历史发展中有一个变化过程,不同历史时期受到各个方面因素的影响,表现出不同特征。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汉译佛典中,观音形象主要表现为:位列三圣,停住庄严;形态端严,姿仪华美;慈悲普度,幻化无端;智慧超绝,自在无碍四个方面。当时中土文学作品中主要展现了观音形象慈悲普度,幻化无端这一个方面,其他几个方面均不是文学作品呈现的重点,这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观音菩萨形象的接受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隋前 汉译佛典 观音形象 中土文学
下载PDF
山谷词学观及其创作实践
12
作者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95-96,共2页
山谷在其词学观中一方面认同小词的地位,另一方面也认同苏轼诗词一体的观念。但在其创作中却只是从形式上将做诗的句法引入词中,并未从实质上将诗词等同起来,体现出词"别是一家"的特点。
关键词 山谷词 山谷词论 黄庭坚 宋词
下载PDF
唐代诗僧广宣诗名论析
13
作者 《求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176-178,共3页
唐代诗僧广宣中唐时期在文坛上颇为活跃,曾与当时诸多知名文士有过诗文交往,其诗歌也受到了这些文士的一致赞誉,但后世文献有关广宣的记载却对其形象多有贬抑。依据唐代社会以及后世有关广宣的文献资料,结合留存的广宣诗歌进行分析,可... 唐代诗僧广宣中唐时期在文坛上颇为活跃,曾与当时诸多知名文士有过诗文交往,其诗歌也受到了这些文士的一致赞誉,但后世文献有关广宣的记载却对其形象多有贬抑。依据唐代社会以及后世有关广宣的文献资料,结合留存的广宣诗歌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广宣的诗歌在中唐文坛的确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他的形象之所以被有些文献贬抑,主要原因是他的僧人身份及其所处的时代地域环境使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诗僧 广宣诗文 艺术成就
原文传递
浅析山谷词的语言艺术
14
作者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5年第3期60-62,共3页
山谷词的艺术技巧主要体现在他善于以诗的句法入词,并在潜意识中将“点铁成金”、“脱胎换骨”之法运用于词;他能使用跌宕的笔法完成章法的构造。山谷词在语言技巧方面的着力使其词呈现出语言重拙而情感深致的艺术特点。
关键词 语言艺术 山谷 艺术特点 潜意识
下载PDF
中国古典文学中水月共咏现象探析
15
作者 《西安外事学院学报》 2005年第1期64-67,共4页
中国古典文学中常常将月意象与水意象相结合,这是因为月与水两个意象都具有相似的象征性和哲理性。水月结合可以写出更加美妙传神的自然景象,可以抒发绵长悠远的情思,也可以表达深遂的理性思想。水月共咏之中消解了水的不羁与豪放,营造... 中国古典文学中常常将月意象与水意象相结合,这是因为月与水两个意象都具有相似的象征性和哲理性。水月结合可以写出更加美妙传神的自然景象,可以抒发绵长悠远的情思,也可以表达深遂的理性思想。水月共咏之中消解了水的不羁与豪放,营造出情景交融、虚实相生、韵味无穷的优美审美意境。同时,水月意象的结合使得咏月诗歌中景象更加阔大,写出单纯一轮明月所不能达到的审美意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意象 月意象 意境 古典文学
下载PDF
论山谷词的审美特质
16
作者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3期90-93,共4页
山谷词具有雅俗共赏、淡而有韵、刚柔兼备的审美特质。山谷词之雅,体现在其语言的运用、意象的选择、表达出的情感及词中内容几个方面;山谷词之俗则主要体现在语言运用及描写内容方面。
关键词 山谷词 雅俗 审美特色
下载PDF
寒山诗中的佛禅意韵
17
作者 《安康学院学报》 2011年第3期58-60,共3页
宗教对唐代社会的思想及文化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处于这种社会背景中的文人无疑会受到诸多宗教观念的影响,寒山子就深受佛禅思想的影响,这一影响主要表现在寒山诗歌中所展现出的"无常观"、"转世观"和"般若观&qu... 宗教对唐代社会的思想及文化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处于这种社会背景中的文人无疑会受到诸多宗教观念的影响,寒山子就深受佛禅思想的影响,这一影响主要表现在寒山诗歌中所展现出的"无常观"、"转世观"和"般若观"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 寒山诗 佛禅 意韵
下载PDF
中唐诗僧广宣应制诗的艺术特点
18
作者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1期24-26,共3页
中唐诗僧广宣在中唐时期文坛上颇为活跃,与当时文坛名士多有赠答往来之作,他的作品颇受当时文士推重。广宣留存诗歌仅十七首,其中十二首是应制诗。这些应制诗多用佛语,庄严凝重;境界阔大,空灵悠远;属对工整,音韵流畅,具有独特的艺术特点... 中唐诗僧广宣在中唐时期文坛上颇为活跃,与当时文坛名士多有赠答往来之作,他的作品颇受当时文士推重。广宣留存诗歌仅十七首,其中十二首是应制诗。这些应制诗多用佛语,庄严凝重;境界阔大,空灵悠远;属对工整,音韵流畅,具有独特的艺术特点,在中唐应制诗中独放异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唐 诗僧 广宣 应制诗 艺术
下载PDF
穿越历史 品味宁静——记西安小皮院清真寺
19
作者 《中国宗教》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58-59,共2页
小皮院位于古城西安鼓楼附近,是一条很不起眼的小巷,游人若不留意,根本注意不到它的存在。相对于西大街车水马龙的热闹景象,这里显得如此宁静。小皮院清真寺就坐落在这条宁静的小巷中,寺也因此而得名。
关键词 清真寺 宁静 西安 历史 品味
原文传递
“吏治与文学之争”的再讨论 被引量:1
20
作者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3期67-70,75,共5页
汪籛提出唐代"吏治与文学之争"论点后,学术界形成支持者、反对者、承认其为表面现象而非本质者三派言论。要全面认识"吏治与文学之争",需要从统治者、宰相以及不同地区文化表现三个层面着眼,着眼点不同,体现出的&qu... 汪籛提出唐代"吏治与文学之争"论点后,学术界形成支持者、反对者、承认其为表面现象而非本质者三派言论。要全面认识"吏治与文学之争",需要从统治者、宰相以及不同地区文化表现三个层面着眼,着眼点不同,体现出的"吏治与文学之争"的表现样态亦不同。汪籛"吏治与文学之争"的提出主要针对宰相层面,这是符合当时社会客观情况的。"吏治与文学之争"这一问题在唐代的形成有一定的社会深层因素,其一在于统治者的用人态度,其二在于社会取士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吏治 文学 唐代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