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生生之理”与“一体之仁”——基于程颢生命智慧的研究
1
作者 王斯诗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96-102,共7页
作为宋代理学的奠基者之一,程颢对“理”与“仁”的理解独具特色:“理”被赋予“生生”的内涵,挺立为“即活动即存有”的本体;“仁”与“生”关联,挺立为“万物一体”之仁体。在一本上下圆融的思想体系中,“理”“仁”皆为生生不已的道... 作为宋代理学的奠基者之一,程颢对“理”与“仁”的理解独具特色:“理”被赋予“生生”的内涵,挺立为“即活动即存有”的本体;“仁”与“生”关联,挺立为“万物一体”之仁体。在一本上下圆融的思想体系中,“理”“仁”皆为生生不已的道体,且关涉着生命存在的本然状态。“生生之理”造就了“生命延续体”,突破了个体生命之死生局限;“一体之仁”造就了“天地大身体”,超越了个体生命的私己之执。“理”与“仁”的融合为德性生命的存在和发展奠定了乐感意识,接续了先秦儒家关注生命存在的文化慧命,呈现出纵横时间长河与生命广幅的充满爱与责任的生命图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理学 程颢 生命观 一体之仁 生生之理
下载PDF
论孔子为学路径的发生——基于朱熹的《论语集注》视角
2
作者 王斯诗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4年第5期4-6,共3页
朱熹的《论语集注》从义理上分析了孔子的为学思想,突出了孔子的"为己之学",并表现出其为学的切己性和实践性特征。本文基于朱熹对《论语》从性论和工夫论的解释,分为学源起及依据、为学特征及要求和为学境界三部分论证孔子... 朱熹的《论语集注》从义理上分析了孔子的为学思想,突出了孔子的"为己之学",并表现出其为学的切己性和实践性特征。本文基于朱熹对《论语》从性论和工夫论的解释,分为学源起及依据、为学特征及要求和为学境界三部分论证孔子的为学思想,体现了其为学思想中的主体性意识,以及其"下学而上达"的夙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为学思想 为己之学 孔子
下载PDF
理欲的对立与统合——基于阳明心学的考察
3
作者 龚晓康 王斯诗 《贵州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4-11,共8页
理欲关系为中国哲学最为重要的论题之一,并形成了"理欲对立""理欲同体""理存于欲"等观点。王阳明认为,"理"为本心流行的条理,天然如此者为"天理",流行于事物者为"物理",... 理欲关系为中国哲学最为重要的论题之一,并形成了"理欲对立""理欲同体""理存于欲"等观点。王阳明认为,"理"为本心流行的条理,天然如此者为"天理",流行于事物者为"物理",前者为先天的道德法则,后者为后天的伦理规范。"欲"为本心流行的动力,顺于本心之流行者,为"心之所欲";逆于本心之流行者,为"私欲"。实言之,理、欲皆出于本心的流行,两者为同一本体之关系。天理与人欲之间的对立,并非道德法则与感性欲望的直接对立,而是"有执"与"无执"之间的对立。故而,"灭人欲"非指禁绝一切欲望,而是指破除欲望中的自私执着。阳明心学基于理欲的二重区分,澄清了理欲之间既对立又统合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阳明心学 天理 人欲 执着
原文传递
论朱熹、王阳明“新民”“亲民”之辨——基于人性论的立场 被引量:1
4
作者 王斯诗 《武陵学刊》 2024年第1期27-34,共8页
《大学》的“亲民”与“新民”之争以朱、王两家的观点最具代表性。朱熹基于理气二元的思想,演化出人性二元论,主张“自新—新人—新民”的“新民”说。“新”的三个层面次第展开,呈现为以教化手段复归“明德”之“明”。但在人性二元论... 《大学》的“亲民”与“新民”之争以朱、王两家的观点最具代表性。朱熹基于理气二元的思想,演化出人性二元论,主张“自新—新人—新民”的“新民”说。“新”的三个层面次第展开,呈现为以教化手段复归“明德”之“明”。但在人性二元论中,善恶被赋予先天性,导致个体涤除身心染污的能力存在差距,最终造成主体难以自为地进行道德实践的理论困境。王阳明基于“万物一体之仁”,以人性即“至善”的天命之性,主张“亲亲—仁民—爱物”的“亲民”说。阳明消解了朱熹理论中善恶皆有先天来源的问题,将朱熹收摄于先觉者的道德自觉返还给常人,使得具有普遍意义的道德自律成为可能,“明德”之明的复归则落实在“反求诸己”、去除私欲的简易方法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熹 王阳明 “新民” “亲民” 人性论
下载PDF
论王阳明工夫论之三次转向——基于“事”的视域
5
作者 王斯诗 《理论界》 2024年第9期22-29,共8页
王阳明对“身心之学”的探索伴随着工夫论转向的问题。随着心学主旨的确立,王阳明对主体力量的认识不断深化。阳明心学中的“事”,在“物即事”的观点中呈现出内在转向与意义建构的特征,并获得了意念之维、现实之维、心体之维的三重维... 王阳明对“身心之学”的探索伴随着工夫论转向的问题。随着心学主旨的确立,王阳明对主体力量的认识不断深化。阳明心学中的“事”,在“物即事”的观点中呈现出内在转向与意义建构的特征,并获得了意念之维、现实之维、心体之维的三重维度。基于“事”的不同维度,人们践行的实事既包括反观内省,又包括建构现实有序的价值世界,人在做事的过程中彰显“成己”“成物”的主体担当精神,其中涉及了主体力量之陷溺与复归。针对主体提升能力与成就德性的工夫,阳明思想表现出由“诚意”转向“格物”进而转向“致良知”的理论进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诚意 格物 致良知
原文传递
梦,让生活更美好
6
作者 王斯诗 李依璇(图) 《小主人报》 2012年第1期19-19,共1页
是梦,默默将我们支撑,让我们去追求;是爱,激励我们摈弃怯懦、抵抗风霜。 种子有梦,趁着阳光雨露,生根发芽;童年的我有梦,心中期盼着早日长大。我慢慢试着挣开爸妈搀扶的双手,摇摇晃晃中迈出了真正属于自己的第一步。
关键词 小学生 语文学习 学习方法 阅读知识 作文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