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类风湿关节炎伴发贫血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20
1
作者 孙晓云 苏茵 +1 位作者 蔡莉萨 怀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614-616,共3页
目的探讨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中贫血的发生率、严重程度及其与RA病情活动及治疗间的关系。方法对2002-07-2004-04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住院的239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RA患者中贫血的发生率为51.4%,伴发... 目的探讨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中贫血的发生率、严重程度及其与RA病情活动及治疗间的关系。方法对2002-07-2004-04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住院的239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RA患者中贫血的发生率为51.4%,伴发贫血的程度为轻、中度的贫血;(2)RA贫血组患者和RA不伴发贫血组患者在病程、晨僵、血沉、C反应蛋白、双手X线分级方面的差异有显著性。(3)RA贫血患者和RA不伴发贫血患者在白细胞计数及血小板计数方面差异有显著性。(4)RA贫血患者住院前后的Hb水平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1)贫血是RA最常见的关节外表现之一,伴发贫血程度为轻、中度贫血。(2)RA伴发的贫血与病情活动性相关,病情活动性越高,贫血程度越重;并且贫血程度越重者,关节破坏越重,病情预后差。(3)RA贫血患者的血红蛋白水平可以随着抗风湿治疗后RA病情的好转而上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贫血 关节炎 类风湿
原文传递
幽门螺杆菌血清CagA抗体与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的关系 被引量:2
2
作者 何晋德 刘玉兰 +2 位作者 怀 叶辉 张娇 《中国医师杂志》 CAS 2006年第5期617-619,共3页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Hp)血清CagA抗体与胃癌和非胃癌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的关系。方法 以结直肠癌和肝胆胰癌为非胃癌对照组,检测胃癌患者血清抗-Hp-CagA-IgG和抗-Hp-IgG,并分析它们与胃癌和对照组的关系。结果 胃癌组患者共50例,结...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Hp)血清CagA抗体与胃癌和非胃癌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的关系。方法 以结直肠癌和肝胆胰癌为非胃癌对照组,检测胃癌患者血清抗-Hp-CagA-IgG和抗-Hp-IgG,并分析它们与胃癌和对照组的关系。结果 胃癌组患者共50例,结直肠癌和肝胆胰癌各35例(非胃癌组70例),它们的年龄(F=0.0l,P〉0.1)和性剐(〈=1.65,P〉0.1)组成具有可比性;CagA抗体(+)率胃癌(58,0%)比非胃癌组(28.6%)高(x^2=10,46,P〈0.01),OR(优势比)=3.45(95%CI 1.61-7.42);抗-Hp-IgG(+)率胃癌(68.0%)比非胃癌组(35.7%)高(x^2=12,16,P〈0.01),OR=3.83(95%CI 1.77-8.23);结 直肠癌和肝胆胰癌间CagA抗体(+)率(34.3%vs22.9%,x^2=1.12,P〉0.1)和抗-Hp-IgG(+)率(34,3%vs37.1%,x^2=0.06,P〉0.1)相当。结论 血清Hp抗体与胃癌关系极为密切,抗-Hp-IgG和CagA抗体对胃癌具有同样的预示性;CagA抗体和抗-Hp-IgG阳性者检出胃癌的危险性分别是非胃癌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的3.5倍和3.8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化系统肿瘤 幽门螺杆菌 免疫球蛋白G 抗体 病毒
原文传递
脑电图联合血氨检测对肝性脑病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3
3
作者 怀 郭银燕 +2 位作者 庆琳琳 尚杰 郭丹 《中国医药科学》 2021年第5期234-236,共3页
目的分析脑电图联合血氨检测对肝性脑病的诊断价值。方法随机选取2014年5月至2019年8月北京市海淀医院收治的112例肝硬化患者。根据其是否患有肝性脑病(HE)分为无肝性脑病(n HE)组62例,伴有HE组50例。比较分析两组患者脑电图异常表现情... 目的分析脑电图联合血氨检测对肝性脑病的诊断价值。方法随机选取2014年5月至2019年8月北京市海淀医院收治的112例肝硬化患者。根据其是否患有肝性脑病(HE)分为无肝性脑病(n HE)组62例,伴有HE组50例。比较分析两组患者脑电图异常表现情况和血氨指标水平。结果伴有HE组患者的脑电图异常率为82.00%,明显高于n HE组的12.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伴有HE组患者血氨浓度值为(117.82±46.24)μg/dl,明显高于n HE组患者的(40.57±21.73)μg/d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电图联合血氨检测肝性脑病的敏感度、准确率明显高于脑电图、血氨单一检测。结论脑电图联合血氨检测可显著提高肝性脑病患者诊断敏感度、准确率,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性脑病 脑电图 血氨 联合检测
下载PDF
药物性肝损害86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怀 何晋德 刘玉兰 《中国医师杂志》 CAS 2007年第4期552-553,共2页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损害的常见诱发药物、临床表现、分型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86例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资料。结果诱发肝损害的药物种类繁多,其中中药47例(54.6%);临床表现以黄疸、纳差、恶心多见;胆汁淤积型49例,混合型18例...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损害的常见诱发药物、临床表现、分型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86例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资料。结果诱发肝损害的药物种类繁多,其中中药47例(54.6%);临床表现以黄疸、纳差、恶心多见;胆汁淤积型49例,混合型18例,中、西药与临床分型相关(P〈0.05);治愈及好转85例。结论中药引起肝损害比例较大,该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中、西药与临床分型有关,预后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 中毒性/病因学/诊断/治疗
原文传递
溃疡性结肠炎病情严重程度的量化判定 被引量:2
5
作者 怀 郭银燕 《胃肠病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34-138,共5页
背景:溃疡性结肠炎(UC)病情严重程度的判定对于药物治疗方案的选择以及疗效和预后评估至关重要。目的:建立对UC病情严重程度进行量化判定的判别方程式并验证其有效性。方法:回顾性纳入北京市海淀医院169例次活动期UC病例,以Truelove-Wi... 背景:溃疡性结肠炎(UC)病情严重程度的判定对于药物治疗方案的选择以及疗效和预后评估至关重要。目的:建立对UC病情严重程度进行量化判定的判别方程式并验证其有效性。方法:回顾性纳入北京市海淀医院169例次活动期UC病例,以Truelove-Witts标准为基础,选择7个国际公认的指标:体温、脉搏、排便次数、便血、血红蛋白(Hb)、红细胞沉降率(ESR)、白蛋白(Alb)进行逐步选择判别分析,判别方程式选择Fisher线性判别函数,并对其进行验证。结果:得到判别方程式:F1(轻度)=-51.109+0.587X1+0.295X2+0.379X3+0.071X4;F2(中度)=-49.905+0.624X1+0.512X2+0.333X3+0.095X4;F3(重度)=-57.294+0.709X1+0.599X2+0.296X3+0.141X4。其中X1为脉搏(次/min),X2为排便次数(次/d),X3为Hb(g/L),X4为ESR(mm/h)。判别方程式的判别结果与Truelove-Witts标准分级中度相关(rs=0.683,P<0.001),其对中度UC的判别能力优于Truelove-Witts标准,对轻度UC的判别能力优于活动性指数(AI)。其可信性亦经由分析验证。结论:本研究建立的判别方程式对UC病情严重程度的判别能力优于Truelove-Witts标准和AI标准,但其临床实用性尚需多中心前瞻性研究确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炎 溃疡性 病情严重程度 量化标准 判别分析
下载PDF
结肠息肉切除术后随访规律及影响因素研究
6
作者 怀 郭银燕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20年第3期32-35,共4页
目的探讨结肠息肉切除术后的随访规律及可能的影响因素,为制定适合我国人口特点的结肠息肉切除术后随访策略提供理论支持.方法随机选取2010年1月~2018年12月经电子结肠镜检查确诊存在结肠息肉并在我院消化内镜中心进行复查的351例患者... 目的探讨结肠息肉切除术后的随访规律及可能的影响因素,为制定适合我国人口特点的结肠息肉切除术后随访策略提供理论支持.方法随机选取2010年1月~2018年12月经电子结肠镜检查确诊存在结肠息肉并在我院消化内镜中心进行复查的351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患者首次电子结肠镜检查时的年龄、性别、病灶部位、息肉数目、息肉大小等临床特征,并观察电子结肠镜复查时是否发现新的息肉以及复查次数、复查间隔时间.结果结肠息肉多见于中老年男性,常发生于远端结肠(51.85%),单发比例高(62.11%),以直径<1cm小息肉为主(86.04%).切除术后,以复查1~2次为主,占入选患者总数的95.15%;首次复查间隔≤12个月的患者最多,占入选患者总数的35.61%.复查次数与年龄、性别、息肉部位、息肉数目、息肉大小、复查是否发现息肉无明显相关性(P>0.05).复查间隔时间与年龄、性别、息肉部位、复查是否发现息肉无明显相关性(P>0.05),而与息肉数目、大小具有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结肠息肉患者复查次数多为1~2次.多发性结肠息肉以及息肉直径>1cm的患者首次复查间隔时间多在12个月以内.随着息肉数目的增多、息肉直径的增大,具有复查次数增多,首次复查间隔时间缩短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息肉 结肠镜检查 随访
下载PDF
腹腔镜辅助根治性切除术对SiewertⅡ型、Ⅲ型胃食管结合部癌患者治疗后乳糜漏的危险因素分析
7
作者 郭丹 郭银燕 +3 位作者 庆琳琳 赵晓志 尚杰 怀 《河北医药》 CAS 2018年第23期3607-3609,共3页
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根治性切除术对SiewertⅡ型、Ⅲ型胃食管结合部癌患者治疗后乳糜漏的危险因素并进行分析。方法选取2014年2月至2016年2月接受腹腔镜辅助根治性切除术治疗的SiewertⅡ型、Ⅲ型胃食管结合部癌患者120例。按照患者术后... 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根治性切除术对SiewertⅡ型、Ⅲ型胃食管结合部癌患者治疗后乳糜漏的危险因素并进行分析。方法选取2014年2月至2016年2月接受腹腔镜辅助根治性切除术治疗的SiewertⅡ型、Ⅲ型胃食管结合部癌患者120例。按照患者术后是否发生乳糜漏分为乳糜漏组(59例)和未糜漏组(61例)。比较2组患者各项资料,并进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乳糜漏组术前低蛋白血症发生率、术前辅助化疗率、转移淋巴结数以及NO. 9淋巴结转移率均显著高于非乳糜漏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 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患者术后发生乳糜漏独立危险因素分别为术前低蛋白血症(OR=2. 412,P=0. 000)、转移淋巴结数(OR=1. 583,P=0. 000)、术前辅助化疗(OR=3. 933,P=0. 000)及NO. 9淋巴结转移(OR=2. 094,P=0. 000)。结论腹腔镜辅助根治性切除术对SiewertⅡ型、Ⅲ型胃食管结合部癌患者治疗后乳糜漏的危险因素分别是术前低蛋白血症、转移淋巴结数、术前辅助化疗及NO. 9淋巴结转移,术中应给予患者针对性预防措施,避免乳糜漏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治性切除术 乳糜漏 淋巴结转移 危险因素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