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表征、感受性和言语思维 被引量:46
1
作者 李恒威 王小 唐孝威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8年第5期26-33,共8页
在人的意识经验中,有一个"为我"的方面,即感受性的成分,这是认知意义的最初起源。为了探究认知意义的起源,我们必须扩展心智表征计算观念。脑—身体的神经系统不仅可以完成信息处理,在系统整体层面上,它还涌现出"为我&qu... 在人的意识经验中,有一个"为我"的方面,即感受性的成分,这是认知意义的最初起源。为了探究认知意义的起源,我们必须扩展心智表征计算观念。脑—身体的神经系统不仅可以完成信息处理,在系统整体层面上,它还涌现出"为我"的感受性。因为感受性,智能体的认知行为获得了定向和意义;智能体的情感、情绪、意动不再是认知的无关因素,相反,在认知的意义中它们是根本的。基于这个扩展的表征观,可知言语思维不是一个单一流程,而是思维的生成和表达的统一。在言语思维过程中,存在三个矛盾,正是这三个矛盾构成了人类言语思维发展的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征 感受性 言语思维 情感-意动 思维水平 思维生成 思维表达
下载PDF
语言思维与非语言思维 被引量:23
2
作者 王小 李恒威 唐孝威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6年第3期29-36,共8页
人类究竟是用什么方式思维?一定要用语言进行思维,还是可以脱离语言进行思维?对于这些问题,科学界一直没有明确的定论。一直以来存在着两种观点:“等同说”和“分离说”。“等同说”将语言和思维视为一体,而“分离说”又将这两种东西截... 人类究竟是用什么方式思维?一定要用语言进行思维,还是可以脱离语言进行思维?对于这些问题,科学界一直没有明确的定论。一直以来存在着两种观点:“等同说”和“分离说”。“等同说”将语言和思维视为一体,而“分离说”又将这两种东西截然分开。其实这两种观点都过于极端,因此有必要从语言和思维的关系入手来阐述人类思维的两种形式:语言思维与非语言思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言思维 非语言思维 思维方式
下载PDF
影响隐喻认知的主客体因素 被引量:17
3
作者 王小 徐慈华 《外语与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1-5,共5页
根据一般隐喻认知理论,隐喻理解过程被看作从始源域向目标域的映射。笔者认为,这个映射过程并非在一个“真空”环境下发生,而是受到主客体两方面因素的影响。隐喻认知主体因素包括隐喻接受者对隐喻的熟悉度和个体知识背景;而隐喻认... 根据一般隐喻认知理论,隐喻理解过程被看作从始源域向目标域的映射。笔者认为,这个映射过程并非在一个“真空”环境下发生,而是受到主客体两方面因素的影响。隐喻认知主体因素包括隐喻接受者对隐喻的熟悉度和个体知识背景;而隐喻认知的客体因素主要是指隐喻的上下文语境、情境语境和文化语境。这些因素缺一不可,相互作用,制约着认知主体的隐喻加工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喻认知 主体因素 客体因素
下载PDF
中国英语学习者的隐喻理解策略及理解模型建构 被引量:18
4
作者 徐知媛 王小 《外语教学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98-110,159-160,共13页
目前针对英语本族语者的隐喻理解研究主要有以下一些理解模型,如标准语用模型、概念隐喻模型、关联理论模型、隐喻生涯模型、等级凸显模型等。本文以问卷测试的形式,从学习者思维过程与思维产出的视角探讨中国英语学习者的隐喻理解策略... 目前针对英语本族语者的隐喻理解研究主要有以下一些理解模型,如标准语用模型、概念隐喻模型、关联理论模型、隐喻生涯模型、等级凸显模型等。本文以问卷测试的形式,从学习者思维过程与思维产出的视角探讨中国英语学习者的隐喻理解策略及模型。研究发现:中国英语学习者主要利用句子语境和字面意义翻译法进行隐喻理解;其次是利用英语背景知识和母语背景知识;此外,学习者还利用猜测、心理意象以及句法分析等策略进行隐喻理解。因此,适用于英语本族语者的隐喻理解模型不完全适用于中国英语学习者。中国英语学习者隐喻理解过程有其特异性,更多地呈现出分析型模型来推导英语常规性隐喻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语学习者 隐喻理解 理解策略 分析型模型
原文传递
文化、心理因素对隐喻翻译的制约 被引量:11
5
作者 肖家燕 王小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5期47-50,共4页
受文化因素的制约,汉语隐喻移植于英语时,大致表现为可译与不可译两种情况;同时隐喻也是心理现象,译者的民族心理定势及个性化的情感体验会导致对同一隐喻的不同心理感知与联想,进而在理解与表达上造成一定的差异。因此,隐喻翻译不应以... 受文化因素的制约,汉语隐喻移植于英语时,大致表现为可译与不可译两种情况;同时隐喻也是心理现象,译者的民族心理定势及个性化的情感体验会导致对同一隐喻的不同心理感知与联想,进而在理解与表达上造成一定的差异。因此,隐喻翻译不应以求同为目的,而应以文化和心理两方面的适切性为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喻 翻译 文化因素 心理因素
下载PDF
译介学视角下《黄帝内经》国外英译本研究 被引量:10
6
作者 张国利 王小 《中医药导报》 2017年第23期131-133,共3页
以译介学为理论基础,从"译入"行为考察中医典籍《黄帝内经》国外英译本,从译介五要素对各译本进行翻译描述、分析、比较,展示该典籍译作的精品化和学术化过程,以期对我国的中医典籍的外译研究和中医文化的对外传播有所启发。
关键词 《黄帝内经》 英译 译介学
下载PDF
跨文化、百科知识与文化模式 被引量:10
7
作者 伊斯特凡.凯奇凯斯 王小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7-86,共30页
在跨文化交际中,跨文化现象由会话参与者共同构建,百科知识和文化模式的关系在跨文化交际中非常重要。跨文化是在情景中临场涌现的共建现象,既依赖于相对确定的文化模式和规范,也依赖于会话情景展开的各项特征。在"社会—认知方法&... 在跨文化交际中,跨文化现象由会话参与者共同构建,百科知识和文化模式的关系在跨文化交际中非常重要。跨文化是在情景中临场涌现的共建现象,既依赖于相对确定的文化模式和规范,也依赖于会话情景展开的各项特征。在"社会—认知方法"理论视角下,在临场涌现的跨文化中,百科知识代表基于会话者的先前经验、由会话者带入交际情景的相对确定的文化模式和规范,这种个体先验知识与实际情境中临场涌现的知识和信息进行整合,创建出一个跨文化的第三空间。根据这一理论,跨文化性既具有相对规范的成分,也具有临场涌现的成分。这一观点与以话语建构主义为主要代表的其他研究者的观点略为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文化 跨文化交际 百科知识 文化模式 社会-认知方法
下载PDF
联想的语义连接功能 被引量:6
8
作者 王小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7年第2期174-182,共9页
由于词的多义性,人们在言语交际中往往不能单凭字面意思来理解其真正的内涵或外延,语境的研究使人们把视野拓展到词的上下文和情境上下文,但有时单凭语境而没有认知主体的联想参与,也不能达到正确理解词语深层语义的目的,因为语义的产... 由于词的多义性,人们在言语交际中往往不能单凭字面意思来理解其真正的内涵或外延,语境的研究使人们把视野拓展到词的上下文和情境上下文,但有时单凭语境而没有认知主体的联想参与,也不能达到正确理解词语深层语义的目的,因为语义的产生来自语境与认知主体之间的互动,而联想是互动的主要路径。从认知主体来看,联想有其生物基础和心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联想 语义 连接功能 认知主体
下载PDF
如何处理意识研究中的“难问题”? 被引量:6
9
作者 李恒威 王小 唐孝威 《自然辩证法通讯》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35-40,共6页
意识不仅是一个哲学问题,而且也是一个神经生物学问题。但是意识经验具有独特的主观特性,即感受性。正是意识的感受性使得查默斯界定了一个意识研究的“难问题”。在坚持对意识现象的自然化解释中,我们确定了处理意识“难问题”的两个... 意识不仅是一个哲学问题,而且也是一个神经生物学问题。但是意识经验具有独特的主观特性,即感受性。正是意识的感受性使得查默斯界定了一个意识研究的“难问题”。在坚持对意识现象的自然化解释中,我们确定了处理意识“难问题”的两个基本前提。在这两个前提的基础上。我们借助脑演化史、比较心理学、发生认识论和认知语言学的一些发现,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难问题”的出现不单纯是因为神经生物学的科学发展上的不足,它还涉及人们的一些认知观念,如人们对系统涌现的现象特性和经验意义的理解,以及对概念、范畴等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识 感受性“难问题”脑演化 系统现象涌现
下载PDF
隐喻研究的多维视角——《隐喻与思维(剑桥手册)》述评 被引量:6
10
作者 徐知媛 王小 《外国语》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87-90,共4页
关键词 隐喻研究 多维视角 思维 述评 手册 剑桥 交叉融合 研究者
原文传递
隐喻的多维研究趋势 被引量:5
11
作者 王琳 王小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47-151,共5页
目前,隐喻研究的对象已从单模态走向多模态,学科领域从单学科走向多学科交叉,研究方法从定性走向定量。特别是借助语料库(Corpus)、事件相关电位(Event-related Potential,ERP)、脑功能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 目前,隐喻研究的对象已从单模态走向多模态,学科领域从单学科走向多学科交叉,研究方法从定性走向定量。特别是借助语料库(Corpus)、事件相关电位(Event-related Potential,ERP)、脑功能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眼动(Eye Tracking)等先进的计算机辅助的科学研究方法或神经成像的实验手段,使我们更加深入地、突破性地研究隐喻成为可能。隐喻的多维视角研究推动了认知隐喻理论的发展和完善,并将我们对于隐喻核心问题的研究不断地推向纵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喻研究 多模态 多学科 研究方法 多维视角
下载PDF
象似度与隐喻推广 被引量:5
12
作者 王小 徐婷婷 《英语研究》 2019年第2期91-102,共12页
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认知过程是从始源域到目标域的映射过程,然而这种映射的基础却甚少有人论及。我们认为,象似性是隐喻映射的基础,而象似度更会影响隐喻映射的强度,从而影响隐喻推广的范围。为验证这一假设,本文自建两个封闭语料库... 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认知过程是从始源域到目标域的映射过程,然而这种映射的基础却甚少有人论及。我们认为,象似性是隐喻映射的基础,而象似度更会影响隐喻映射的强度,从而影响隐喻推广的范围。为验证这一假设,本文自建两个封闭语料库,分别以英超足球比赛报道和抗击埃博拉疾病报道中的战争隐喻代表--"体育即战争"和"疾病即战争"隐喻为搜索对象,对比分析两个语料库中战争隐喻的分布和频率。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种战争隐喻的分布差异明显,且"体育即战争"隐喻的分布和频率均显著高于"疾病即战争"隐喻,因为后者的象似度明显不如前者,进而促使"体育即战争"隐喻的推广程度大大超过"疾病即战争"隐喻的推广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象似度 战争隐喻 体育比赛 疾病抗争 隐喻推广
下载PDF
语言测试理论与大学英语测试 被引量:4
13
作者 张迎春 王小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7年第4期95-98,共4页
依据Bachman和Palmer的语言测试原则,对浙江大学英语专业学生和非英语专业学生同时进行两份试卷测试。测试结果表明:CET和TEM无论对英语专业学生和非英语专业学生而言都具有区分度;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并不绝对地比英语专业学生英语能力差... 依据Bachman和Palmer的语言测试原则,对浙江大学英语专业学生和非英语专业学生同时进行两份试卷测试。测试结果表明:CET和TEM无论对英语专业学生和非英语专业学生而言都具有区分度;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并不绝对地比英语专业学生英语能力差。这两套试卷测试相关度很高,表明用统一的考试机制更能客观地反映各类学生的英语实际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言测试理论 语言能力 非英语专业4/6级考试 英语专业4/8级考试
下载PDF
基于语料库的英汉情感隐喻对比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王小 何代丽 《外国语文研究》 2015年第2期27-33,共7页
本文对来自于Metalude语料库和CCL语料库的英汉情感隐喻语料进行了对比研究,采纳了语料库的研究方法来研究情感隐喻。表达情感是隐喻的重要功能之一,因此研究不同语言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情感隐喻表达是了解隐喻形成机制的重要窗口。笔... 本文对来自于Metalude语料库和CCL语料库的英汉情感隐喻语料进行了对比研究,采纳了语料库的研究方法来研究情感隐喻。表达情感是隐喻的重要功能之一,因此研究不同语言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情感隐喻表达是了解隐喻形成机制的重要窗口。笔者通过英汉语料库的对比,以及对英汉情感隐喻的喻体所进行的类型学研究,试图探究不同文化背景下情感隐喻形成的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感隐喻 语料库 Metalude CCL
下载PDF
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幽默理解与加工机制 被引量:3
15
作者 李雪艳 王慧莉 +2 位作者 丛丰裕 克劳斯.马斯亚克 王小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65-77,共13页
以往学者们大多将幽默作为一种语言现象进行研究,几乎没人关注幽默的神经心理加工过程。现代脑成像技术给学者们提供了一种更为客观的方式,有助于揭开幽默大脑加工的神秘面纱。尽管幽默的认知神经心理机制的研究已经能够帮助人们建立起... 以往学者们大多将幽默作为一种语言现象进行研究,几乎没人关注幽默的神经心理加工过程。现代脑成像技术给学者们提供了一种更为客观的方式,有助于揭开幽默大脑加工的神秘面纱。尽管幽默的认知神经心理机制的研究已经能够帮助人们建立起对人类幽默理解的系统认识,但目前还有很多可扩展的方向:首先,目前的绝大多数研究都以成年人为研究对象,研究的外部效度存在问题,仅有个别研究着眼于儿童和老年人的幽默理解认知机制,应该开展针对其他年龄段的研究,从人类生命周期的角度整合不同年龄段的幽默理解神经心理加工机制发展变化的特点。其次,应着重结合汉语的特点和我国社会发展的特点进行研究,形成中国特色的汉语幽默认知加工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默理解 心理机制 神经机制 幽默类型 生命周期 语言与认知
原文传递
汉语活用名转动词双宾句加工中构式压制的ERP研究
16
作者 张华 王小 +1 位作者 高晨阳 冯丽萍 《语言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37-353,共17页
本研究采用ERP技术,以无压制(三价动词)、可压制(与“传递”义相关的名词活用做动词)和不可压制(与“传递”义无关的名词活用做动词)三类双宾句为实验材料,选取“V/NV+了”、NP1和NP2三个关键词,考察三类双宾句加工中V/NV与构式义的互... 本研究采用ERP技术,以无压制(三价动词)、可压制(与“传递”义相关的名词活用做动词)和不可压制(与“传递”义无关的名词活用做动词)三类双宾句为实验材料,选取“V/NV+了”、NP1和NP2三个关键词,考察三类双宾句加工中V/NV与构式义的互动过程。ERP实验结果发现,在“V/NV+了”和NP1后,可压制和不可压制句之间的N400/P600没有显著差异。NP2后的397-709 ms,无压制、可压制和不可压制句之间的持续性负波(SAN)两两差异显著:不可压制句诱发的SAN最大,无压制句的SAN最小,因三类句子间动词/名转动词与构式义的语义关联不同,这表明此时双宾构式义开始参与句子语义整合。NP2后在718-782 ms,不可压制句诱发出最大的晚期负波,显著区别于无压制句和可压制句,表明可压制句和无压制句都完成了句子语义整合而不可压制句无法完成句子语义整合。从双宾句的加工过程看,可压制句和不可压制句的加工在NP2后出现显著的差异,主要在于两类名转动词与构式义的语义关联不同,此研究结果表明汉语存在独立于动词的双宾构式义,如果进入结构的词项的语义特征与构式的关键特征相匹配,构式压制就能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用名转动词 双宾 构式义 ERP
下载PDF
概念合成视域下《白鹿原》民族秘史的认知解构 被引量:2
17
作者 王瑛 王小 冯希哲 《西安工业大学学报》 CAS 2016年第3期244-252,共9页
文中在概念合成认知框架下建立了隐喻认知模型,试图在"文化寻根"背景之下解构《白鹿原》文学作品中"小说是一个民族秘史"的概念,探讨文学创作背后"白鹿"意象的社会文化语境关联动因与隐喻化思维逻辑推理... 文中在概念合成认知框架下建立了隐喻认知模型,试图在"文化寻根"背景之下解构《白鹿原》文学作品中"小说是一个民族秘史"的概念,探讨文学创作背后"白鹿"意象的社会文化语境关联动因与隐喻化思维逻辑推理的认知过程.研究发现民族秘史隐喻构式的解读包括输入空间I和II的建立、连通,以及类属空间高度抽象的"民族命运"框架结构,因为这种框架结构能够确保输入空间相应元素投射到合成空间,达成合成空间民族秘史隐喻概念的本质核心;而小说层创结构则以"大历史"的关联视角创造性地揭示了白鹿精魂与民族神秘性的共性连通、以及民族秘史所蕴含的深意是认知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鹿原》 概念合成理论 民族秘史 “白鹿”意象 认知解构
下载PDF
中国英语学习者隐喻表达策略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徐知媛 王小 《现代外语》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552-564,共13页
本文以30名英语专业学生为被试,以翻译填空测试为工具,采用错误分析法,考察了中国英语学习者的隐喻表达策略。结果表明,学习者在表达英语隐喻时,除采用正确的目标隐喻外,往往采用多种策略对汉语隐喻进行加工,进而创造英语隐喻。这些策... 本文以30名英语专业学生为被试,以翻译填空测试为工具,采用错误分析法,考察了中国英语学习者的隐喻表达策略。结果表明,学习者在表达英语隐喻时,除采用正确的目标隐喻外,往往采用多种策略对汉语隐喻进行加工,进而创造英语隐喻。这些策略包括常规表达、不完整表达、字面意义使用、同义词替代、L1文化迁移以及其他无关英语隐喻。这些策略的使用表明,学习者在无法产出正确的英语隐喻时,往往采用自认为相对可行或安全的(词汇或语法层面的)语言表达形式来建构目标隐喻。这体现了二语隐喻表达的"保守创造模型"。对比二语隐喻理解策略研究,"字面意义凸显假说"不适用于二语隐喻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语隐喻 表达策略 保守创造模型
原文传递
《双语认知面面观》述评 被引量:1
19
作者 王小 江燕 《外语教学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13-316,共4页
关键词 双语 LANGACKER 述评 人类语言 外部世界 语言学理论 认知问题 认知活动
原文传递
口误的意识性探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王小 汪运起 《自然辩证法通讯》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21-25,共5页
对于口误的意识性探究能帮助我们从言语输出的角度深入认识意识。口误传统上被看成是一种无意识的言语行为。遵循大脑信息并行加工的观点,通过对口误的原因——脑误的分析,加之他人脑电数据的支持,我们将口误分为有意识的口误和无意识... 对于口误的意识性探究能帮助我们从言语输出的角度深入认识意识。口误传统上被看成是一种无意识的言语行为。遵循大脑信息并行加工的观点,通过对口误的原因——脑误的分析,加之他人脑电数据的支持,我们将口误分为有意识的口误和无意识的口误。对于有意识的口误,说话人常常自行纠正刚说出的话语;而对于无意识的口误则不会出现这种现象,因为说话人在意识层面丝毫没有察觉自己的言语错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误 有意识 无意识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