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32篇文章
< 1 2 3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吉林省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研究 被引量:239
1
作者 张柏 张树清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55-61,共7页
研究土地利用变化对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以吉林省土地利用动态数据为基础,应用Costanza等提出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系数,分析了土地利用变化及其所引起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结果表明,从1980年到2000年,吉... 研究土地利用变化对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以吉林省土地利用动态数据为基础,应用Costanza等提出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系数,分析了土地利用变化及其所引起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结果表明,从1980年到2000年,吉林省草地、水域和湿地面积大量减少,其它类型土地面积在增加;由于耕地的生态价值系数相对较小,湿地和水域的生态价值系数较高,耕地面积的增加不能弥补由于湿地、水域减少造成的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整体下降,使得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显著减少。吉林省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从1980年的12365.14×106$减少到2000年的10700.38×106$,减少率为13.46%,净减少值为1664.76×106$,总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每年变化率为0.7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生态系统服务 生态价值 吉林省
下载PDF
1954年以来三江平原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 被引量:241
2
作者 宋开山 刘殿伟 +4 位作者 张柏 金翠 李方 刘焕军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93-104,共12页
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支持下,获取了自1954年以来三江平原6期土地利用数据,在GIS空间分析模块下对三江平原土地利用方式及格局的动态变化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表明在过去50年里,三江平原的土地利用方式发生了显著变化。耕地净增加了... 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支持下,获取了自1954年以来三江平原6期土地利用数据,在GIS空间分析模块下对三江平原土地利用方式及格局的动态变化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表明在过去50年里,三江平原的土地利用方式发生了显著变化。耕地净增加了38.55×105hm2,年均增加75597.3hm2,其中湿地、林地与草地对耕地的增加贡献最大;湿地减少了25.67×105hm2,除极少数退化为草地外,绝大部分转化为耕地;草地减少了57.65×104hm2hm2,面积比由9.13%缩减为3.86%;林地在整个研究期间呈现出一定波动趋势,但总体呈减少趋势;水域与未利用地也呈现出减少趋势;居工地则呈现快速增长趋势,而且其年增长率为6.96%,远远大于其他土地利用的年增长率。耕地变化是驱动三江平原其他土地利用变化的直接因素,通过对人口与国家农业经济政策分析表明,耕地变化与人口增加关系密切,回归确定性系数为0.93,同样国家宏观农业政策与市场对土地利用格局变化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近年来水田面积的快速增加就是其直接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土地利用 三江平原
下载PDF
土地利用变化对三江平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 被引量:127
3
作者 张树清 张柏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25-128,共4页
近年来三江平原土地利用的变化很大,研究其生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情况,可以为区域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提供科学依据.参照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单位面积服务价值表,利用三江平原两期土地利用数据,估算了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近年来三江平原土地利用的变化很大,研究其生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情况,可以为区域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提供科学依据.参照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单位面积服务价值表,利用三江平原两期土地利用数据,估算了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结果表明,1980~2000年三江平原耕地、城镇用地和水域面积有所增加,其余类型面积减少.其中耕地面积增加了30.70%;湿地面积减少了53.37%,该区域人文景观的影响已超过了自然景观.1980~2000年三江平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损失了538.87×108元,损失幅度为28.62%.大面积湿地转化为农田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大幅度下降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生态系统服务 生态价值 三江平原
下载PDF
利用地形和遥感数据预测土壤养分空间分布 被引量:107
4
作者 张素梅 +6 位作者 张柏 宋开山 刘殿伟 李方 任春颖 黄健 张惠琳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88-194,共7页
在GIS支持下,选择地形因子和遥感植被指数,建立土壤养分空间分布预测模型,应用回归克里格(Kriging)方法,预测吉林省农安县土壤养分(有机质和全氮)的空间分布。结果表明,11个环境因子中,相对高程、坡度、地形起伏度、坡度变率、归一化植... 在GIS支持下,选择地形因子和遥感植被指数,建立土壤养分空间分布预测模型,应用回归克里格(Kriging)方法,预测吉林省农安县土壤养分(有机质和全氮)的空间分布。结果表明,11个环境因子中,相对高程、坡度、地形起伏度、坡度变率、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与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均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地面粗糙度和地形湿度指数与有机质具有显著相关性,而与全氮的相关性不显著。相对高程、坡度、地面粗糙度、河流动能指数以及NDVI在土壤养分的多元回归预测模型中贡献较大,是预测土壤养分空间分布的最优因子。有机质和全氮在研究区的空间分布格局呈现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的趋势,这种分布格局受地形和植被的综合作用,同时与土壤类型密不可分。精度检验结果表明,回归克里格方法能够提高土壤养分空间分布预测精度,是一种有效的空间分布插值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土壤 养分 空间变量测量 GIS 地形特征 回归Kriging 地统计学
下载PDF
黑土有机质含量高光谱模型研究 被引量:100
5
作者 刘焕军 张柏 +4 位作者 赵军 张兴义 宋开山 段洪涛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27-32,共6页
通过对黑龙江省典型黑土区土壤样品高光谱反射率的室内测定,研究了典型黑土可见光/近红外波段光谱反射特性;利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以土壤光谱反射数据及其数学变换数据作为自变量,以黑土有机质含量对数变换数据作为因变量,建立黑... 通过对黑龙江省典型黑土区土壤样品高光谱反射率的室内测定,研究了典型黑土可见光/近红外波段光谱反射特性;利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以土壤光谱反射数据及其数学变换数据作为自变量,以黑土有机质含量对数变换数据作为因变量,建立黑土有机质含量高光谱预测模型,并对模型的稳定性和预测能力进行检验。结果表明:(1)620—810nm波段范围是黑土有机质的主要光谱响应区域,最大响应值在710nm附近;(2)对光谱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可以部分消除不同土样测试过程中存在的噪声;(3)模型及其检验的决定系数月。都在0.9以上,模型的总均方根差RMSE均小于2.1,模型具有很好的稳定性和预测能力,可以用于黑土有机质含量的快速测定;(4)归一化一阶微分模型为最优预测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光谱 黑土 有机质 光谱预测模型
下载PDF
2000年~2006年东北地区植被NPP的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99
6
作者 国志兴 +4 位作者 张柏 刘殿伟 杨桄 宋开山 李方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1226-1235,共10页
东北地区作为全球变化的敏感区域,分析其植被生产力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EOS/MODIS卫星遥感资料,对东北地区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变化的时空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2000年~2006... 东北地区作为全球变化的敏感区域,分析其植被生产力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EOS/MODIS卫星遥感资料,对东北地区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变化的时空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2000年~2006年,我国东北地区植被年NPP主要集中在(200~400)gC/(m^2·年)区间,平均值为400.85gC/(m^2·年),高于同期全国植被年平均NPP(360.97gC/(m^2·年))11.02%。长白山地、大兴安岭和小兴安岭等森林分布区年平均NPP较高,辽河平原、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农业区及呼伦贝尔草原东部草原区次之,而呼伦贝尔草原西部草原区,松嫩平原西部的农牧交错区及内蒙古赤峰市农牧交错区年平均NPP最小。对东北地区主要植被类型的年均NPP分析,针阔叶混交林年均NPP最大,草地年均NPP最小。一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东北地区2000年~2006年年均NPP变化特征以基本不变的趋势为主,年均NPP增加的面积略高于减少的面积,占东北地区总面积的30.51%,减少地区的面积占总面积的27.43%。土地覆被变化是影响植被NPP变化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植被NPP与气候因子的相关性分析表明。降水是影响东北地区陆地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净初级生产力 NPP MODIS 东北地区
下载PDF
大豆叶绿素含量高光谱反演模型研究 被引量:91
7
作者 宋开山 张柏 +2 位作者 刘焕军 段洪涛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16-21,共6页
叶绿素是植物体进行光合作用、进行第一性生产的重要物质,能够间接反映植被的健康状况与光合能力,同时也能反映植被受环境胁迫后的生理状态。高光谱遥感为快速、大面积监测植被的叶绿素变化提供了可能。该研究实测了不同水肥耦合作用下... 叶绿素是植物体进行光合作用、进行第一性生产的重要物质,能够间接反映植被的健康状况与光合能力,同时也能反映植被受环境胁迫后的生理状态。高光谱遥感为快速、大面积监测植被的叶绿素变化提供了可能。该研究实测了不同水肥耦合作用下,大豆冠层的高光谱反射率与叶绿素含量数据,对二者进行了相关分析;采用特定叶绿素敏感波段建立了植被指数叶绿素估算模型;最后采用相关系数较大的波段作为神经网络模型的输入变量进行了叶绿素含量的估算。经对比发现叶绿素A、B与光谱反射率在可见光与近红外波段的相关系数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在可见光谱波段呈负相关,近红外波段呈正相关,红边处相关系数由负变正。特定色素植被指数可以提高大豆叶绿素估算精度(R2>0.736),但是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可以大大提高大豆叶绿素含量的估算水平,当隐藏层节点数为4时,R2大于0.94,随着隐藏层节点数的增加,R2可高达0.99,表明神经网络模型可以大大提升高光谱反演大豆叶绿素含量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光谱 叶绿素含量 植被指数 ANN-BP
下载PDF
松嫩平原玉米带土壤碳氮比的时空变异特征 被引量:97
8
作者 张春华 +1 位作者 居为民 任春颖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407-1414,共8页
土壤碳氮比(C/N)是土壤质量的敏感指标,是衡量土壤C、N营养平衡状况的指标,它的演变趋势对土壤碳、氮循环有重要影响.通过野外调查、采样和分析,运用地统计学方法和GIS技术,探讨1980~2005年松嫩平原玉米带土壤C/N的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 土壤碳氮比(C/N)是土壤质量的敏感指标,是衡量土壤C、N营养平衡状况的指标,它的演变趋势对土壤碳、氮循环有重要影响.通过野外调查、采样和分析,运用地统计学方法和GIS技术,探讨1980~2005年松嫩平原玉米带土壤C/N的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980年和2005年土壤C/N的平均值分别为10.56和12.30.2个时期土壤C/N的空间相关距离分别为196.3 km和51.1 km,呈递减趋势,说明农田管理影响因素的作用在逐渐增强.过去25 a间,有84.88%的土壤面积的C/N呈上升趋势,以西部增加最为显著,德惠和九台市部分地区有所降低.对于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旱田、水田、林地和草地土壤的C/N均呈上升趋势,其中以草地增加最为明显,从1980年的10.03±1.12上升为2005年的12.61±0.87;旱田和水田土壤C/N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土壤C/N的升高表明碳素的增加速度高于氮素,为保持C/N的稳定提高,今后的农业生产中在提高氮素投入水平的同时,应注重碳素的归还水平,大力推广秸秆还田和增施有机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空变异 土壤C/N 碳氮循环 土地利用 松嫩平原玉米带
原文传递
高光谱反射率与大豆叶面积及地上鲜生物量的相关分析 被引量:86
9
作者 宋开山 张柏 +2 位作者 李方 段洪涛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36-40,共5页
以ASDFieldSpec光谱仪实测了不同生长季大豆的冠层高光谱,同期采集了对应大豆LAI、地上鲜生物量。逐波段分析了冠层光谱反射率、导数光谱与大豆LAI、地上鲜生物量的相关关系;采用单变量线性回归逐波段分析了冠层光谱反射率、导数光谱与... 以ASDFieldSpec光谱仪实测了不同生长季大豆的冠层高光谱,同期采集了对应大豆LAI、地上鲜生物量。逐波段分析了冠层光谱反射率、导数光谱与大豆LAI、地上鲜生物量的相关关系;采用单变量线性回归逐波段分析了冠层光谱反射率、导数光谱与大豆LAI、地上鲜生物量确定性系数随波长的变化趋势;并建立了以近红外与可见光波段的冠层光谱反射率的比值植被指数RVI与大豆LAI、地上鲜生物量的高光谱遥感估算模型。结果表明,冠层光谱反射率在350~680nm、760~1050nm波谱区与大豆LAI、地上鲜生物量相关性较大,而在红边区680~760nm的波段相关性较大;导数光谱则在红边区与大豆LAI、地上鲜生物量相关程度高。而通RVI方式建立的遥感估算模型能较为准确估算大豆LAI、地上鲜生物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光谱 反射率 冠层 叶面积指数 地上鲜生物量 回归分析
下载PDF
基于MODIS NDVI的吉林省植被覆盖度动态遥感监测 被引量:93
10
作者 苗正红 刘志 +4 位作者 宋开山 任春颖 杜嘉 曾丽红 《遥感技术与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87-393,共7页
植被覆盖度是植物群落覆盖地表状况的一个综合量化指标,植被覆盖及其变化是区域环境变化的重要指示,对于区域水文及生态状况、全球变化的区域响应等都具有重要意义。以MODISNDVI为数据源,采用像元二分模型,提取2000-2007年吉林省植被覆... 植被覆盖度是植物群落覆盖地表状况的一个综合量化指标,植被覆盖及其变化是区域环境变化的重要指示,对于区域水文及生态状况、全球变化的区域响应等都具有重要意义。以MODISNDVI为数据源,采用像元二分模型,提取2000-2007年吉林省植被覆盖度,获取不同时期的植被覆盖度图,并进一步分析了植被覆盖度变化的原因。结果表明:吉林省植被覆盖度由东部到西部逐渐降低,其中白山地区植被覆盖情况最好。过去8 a间,吉林省植被覆盖度总体呈上升趋势,2007年植被覆盖度达到最高,为83.04%。在此期间,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植被覆盖增加了9 797.52 km2,占总面积变化的74.79%。生态恢复工程、降水和气温等是影响植被覆盖度变化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DVI 植被覆盖度 植被变化 吉林省
原文传递
东北多年冻土区植被NDVI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和土地覆被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86
11
作者 毛德华 +5 位作者 宋开山 刘殿伟 张柏 张素梅 罗玲 张春华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83-292,共10页
利用1982~2006年的NOAA AVHRR-GIMMS和MODIS 2种数据集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数据对东北多年冻土区植被NDVI年际动态和空间差异进行分析,并结合气象数据和土地利用/覆被数据分析了植被NDVI对气候变化和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响应.研究表... 利用1982~2006年的NOAA AVHRR-GIMMS和MODIS 2种数据集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数据对东北多年冻土区植被NDVI年际动态和空间差异进行分析,并结合气象数据和土地利用/覆被数据分析了植被NDVI对气候变化和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响应.研究表明,东北多年冻土区植被NDVI值较高,且空间差异明显;森林为该区主要植被类型,NDVI值较高,主要分布于大小兴安岭和伊春地区;草地集中分布于西南部,NDVI值相对较低.东北多年冻土区过去25a间植被生长的变化趋势为:伴随着气温的显著升高和降水量减少,植被NDVI显著下降.较气温而言,降水量是影响植被NDVI的主要因子(r=0.77,P<0.01).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作用下,东北多年冻土区植被NDVI在1982~2006年间表现为4个阶段:1982~1990年,植被NDVI虽有小幅波动,但整体上呈持续增加的趋势;1990~1993年,植被NDVI呈迅速下降趋势;1993~1997年,植被NDVI呈现回升态势,表现出缓慢上升的趋势;1998~2006年,植被NDVI呈现总体下降趋势.不同植被类型表现出不同的NDVI年际变化规律,尤以草地NDVI值波动最大.植被NDVI变化空间异质性显著.气候变化和多年冻土退化影响了东北多年冻土区植被NDVI动态.年均气温升高和年降水量降低影响了植被的生长.从像元尺度来看,研究区植被NDVI与气温和降水均具有较显著的相关性.研究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间的转变对植被NDVI的大小和空间分布产生了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NDVI 气候变化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基于像元的相关分析 东北多年冻土区
下载PDF
枸地氯雷他定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和安全性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80
12
作者 杨雄波 《重庆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401-1403,共3页
目的观察枸地氯雷他定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慢性荨麻疹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试验组61例口服枸地氯雷他定片8.8mg,每日1次,对照组61例口服氯雷他定片10mg,每日1次,均连续服用28d。分别于治疗后第7... 目的观察枸地氯雷他定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慢性荨麻疹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试验组61例口服枸地氯雷他定片8.8mg,每日1次,对照组61例口服氯雷他定片10mg,每日1次,均连续服用28d。分别于治疗后第7、14、28天随访,观察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试验组治疗后第7、14、28天有效率分别为63.9%、93.4%、96.7%,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47.5%、86.9%、93.5%;试验组和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3.3%和6.6%,主要有口干、嗜睡、困倦、乏力等,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枸地氯雷他定治疗慢性荨麻疹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荨麻疹 枸地氯雷他定 氯雷他定
下载PDF
1982~2010年中国东北地区植被NPP时空格局及驱动因子分析 被引量:80
13
作者 毛德华 +1 位作者 韩佶兴 任春颖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106-1111,共6页
应用逐像元线性回归模型方法,整合应用MODIS和AVHRR NDVI数据集,构建1982-2010年覆盖东北地区的8 km空间分辨率的NDVI数据集,进而应用CASA模型估算得到东北地区29 a NPP数据集,模拟精度在75%以上。29 a平均的东北地区植被NPP总量为6.5&#... 应用逐像元线性回归模型方法,整合应用MODIS和AVHRR NDVI数据集,构建1982-2010年覆盖东北地区的8 km空间分辨率的NDVI数据集,进而应用CASA模型估算得到东北地区29 a NPP数据集,模拟精度在75%以上。29 a平均的东北地区植被NPP总量为6.5×10^8tC/a。植被NPP的分布受植被类型、气候、地形因素的综合影响。NPP地域差异明显,山地区植被〉平原区植被〉高原区植被,变化最大的植被类型为草地植被。过去29 a间,植被NPP呈显著上升趋势(P〈0.01)。气候变化和土地利用变化均是影响植被时空格局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PP AVHRR GIMMS NDVI MODIS NDVI CASA模型 中国东北地区
下载PDF
湿地遥感监测研究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71
14
作者 李建平 张柏 +2 位作者 张泠 宋开山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33-43,共11页
全球湿地质量退化,数量减少,湿地资源面临巨大压力,遥感技术在实时、动态监测其变化方面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本文湿地遥感监测主要侧重于基于遥感技术的湿地分类与识别,从基于遥感监测的湿地分类系统、影像预处理、多分辨率(多空间... 全球湿地质量退化,数量减少,湿地资源面临巨大压力,遥感技术在实时、动态监测其变化方面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本文湿地遥感监测主要侧重于基于遥感技术的湿地分类与识别,从基于遥感监测的湿地分类系统、影像预处理、多分辨率(多空间分辨率、多光谱分辨率、多时相分辨率)遥感影像数据源、湿地信息提取方法(人工目视解译和计算机自动解译)等方面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并指出目前湿地遥感监测存在3点不足及其未来研究的6个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 遥感 现状 展望
下载PDF
1982~2003年中国东北地区不同类型植被NDVI与气候因子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70
15
作者 罗玲 +4 位作者 宋开山 张柏 刘殿伟 任春颖 张素梅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800-808,共9页
利用1982~2003年GIMMSNDVI遥感数据集和气象数据,运用GIS技术提取气象站点周围的NDVI值,结合统计分析方法对东北地区不同类型植被NDVI与气候因子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显示:(1)东北地区不同区域植被NDVI与气温和降水均极显著相关(... 利用1982~2003年GIMMSNDVI遥感数据集和气象数据,运用GIS技术提取气象站点周围的NDVI值,结合统计分析方法对东北地区不同类型植被NDVI与气候因子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显示:(1)东北地区不同区域植被NDVI与气温和降水均极显著相关(P〈0.01),而且与气温的相关性普遍高于降水,说明气温对植被生长影响更明显。(2)不同类型植被受气温(或降水)影响差异不大,同一植被受气温影响强于降水。过去22年,不同植被NDVI受同期气温影响由高到低的顺序为:灌丛〉沼泽〉森林〉草地〉农田;降水对同期植被NDVI的影响按:灌丛〉森林〉草地〉农田〉沼泽的顺序依次降低。(3)过去22年中,东北地区不同植被夏季NDVI变化趋势不明显,针叶林、草丛和草原NDVI呈上升趋势,沼泽、灌丛、阔叶林、草甸和农田NDVI则表现为下降趋势,其中针叶林NDVI变化幅度最大(R^2=0.1142)。(4)夏季气温变化对同期各植被夏季生长状况影响不大,同期降水除灌丛和沼泽外则主要表现为促进作用。研究表明,气候变化和人为保护共同导致东北地区草地NDVI增加;降水是促进针叶林和农作物生长的决定性因素,但却是灌丛和沼泽夏季生长的抑制因子,人类活动是过去22年东北地区沼泽退化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DVI 气温 降水 气候变化 相关分析 中国东北
下载PDF
中国东北地区植被NDVI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67
16
作者 国志兴 +5 位作者 宋开山 罗玲 张柏 刘殿伟 黄妮 任春颖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041-1048,共8页
结合1982—2003年GIMMS-NDVI数据集和GIS技术,应用基于像元的相关分析方法,分析了东北地区植被NDVI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1)1982—2003年,东北地区年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而年降水量呈下降趋势;东北地区植被NDVI与年平均气温呈显... 结合1982—2003年GIMMS-NDVI数据集和GIS技术,应用基于像元的相关分析方法,分析了东北地区植被NDVI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1)1982—2003年,东北地区年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而年降水量呈下降趋势;东北地区植被NDVI与年平均气温呈显著正相关的像元占12.84%,主要分布在松嫩平原南部、三江平原中部和西辽河平原,植被类型为农田、阔叶林、草原。植被NDVI与年平均气温几乎不存在显著负相关性;植被NDVI与年降水呈显著和极显著正相关的像元比例为4.55%,主要植被类型为草原和农田;植被NDVI与年降水量呈显著负相关的像元比例为7.52%,主要植被类型为针叶林和阔叶林。2)东北地区植被与生长季气温显著正相关和显著负相关的比例分别为3.96%和4.35%;植被与生长季降水显著正相关和显著负相关的比例分别为8.81%和8.54%。3)东北地区58.21%的植被像元与春季气温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主要分布在大兴安岭中部、小兴安岭、长白山及完达山-张广才岭等地区,主要植被类型为阔叶林、农田、针叶林和草甸;植被NDVI与春季气温几乎不存在显著负相关性。植被NDVI与春季降水呈显著正相关和显著负相关的比例分别为4.81%和1.67%。4)东北地区植被NDVI与夏季气温和降水呈显著相关的比例明显少于春季,与夏季气温正相关的比例为7.61%,与夏季降水显著负相关的比例为6.29%。秋季气温和降水对东北地区植被NDVI影响较小,其中植被NDVI与秋季气温显著正相关的像元占植被像元总数的6.05%,几乎不存在与秋季气温显著负相关的植被像元;植被NDVI与秋季降水显著负相关的比例为5.43%,几乎不存在与秋季降水显著正相关的植被像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DVI 气温 降水 东北地区
原文传递
东北地区参考作物蒸散量对主要气象要素的敏感性分析 被引量:66
17
作者 曾丽红 宋开山 +1 位作者 张柏 《中国农业气象》 CSCD 2010年第1期11-18,共8页
利用国家气象局提供的地面气候资料日值数据集,通过FAO推荐的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了东北地区1961-2008年生长季(5-9月)逐日的参考作物蒸散量(ET0),分析了ET0及主要气象要素的变化趋势,并通过响应曲线、敏感矩阵、敏感系数等方法分析... 利用国家气象局提供的地面气候资料日值数据集,通过FAO推荐的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了东北地区1961-2008年生长季(5-9月)逐日的参考作物蒸散量(ET0),分析了ET0及主要气象要素的变化趋势,并通过响应曲线、敏感矩阵、敏感系数等方法分析了ET0对气温、日照时数、平均风速、平均相对湿度的敏感性。结果表明:(1)近50a来,东北地区的气温呈极显著上升趋势(P<0.01),日照时数、平均风速、平均相对湿度呈极显著下降趋势(P<0.01);东北地区生长季平均日ET0在以3.60mm.d-1为平均值、±0.3mm.d-1的范围内波动,总体上比较稳定,最大值出现在2001年(3.87mm.d-1),最小值出现在1990年(3.28mm.d-1);(2)当气温、日照时数、平均风速的变化量从-20%变化到20%时,ET0表现为逐渐增加的趋势,当平均相对湿度的变化量从-20%增加到20%时,ET0则逐渐减小;(3)气温、日照时数、平均风速、平均相对湿度的生长季平均日敏感系数均具有较强的空间分异特性,其中气温变化对ET0的影响最为明显,其次是平均相对湿度,日照时数、平均风速对ET0的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参考作物蒸散量ET0 PENMAN-MONTEITH公式 敏感性分析 东北地区
下载PDF
1990-2013年东北地区耕地时空变化遥感分析 被引量:67
18
作者 满卫东 +4 位作者 路春燕 毛德华 任春颖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10,共10页
为揭示1990-2013年东北地区耕地变化规律,以Landsat TM/ETM+/OLI遥感影像为数据源,采用面向对象与目视解译相结合的分类方法,提取东北地区1990年、2000年和2013年耕地信息,辅以气候、地形、社会经济等数据,分析耕地时空变化特征及其驱... 为揭示1990-2013年东北地区耕地变化规律,以Landsat TM/ETM+/OLI遥感影像为数据源,采用面向对象与目视解译相结合的分类方法,提取东北地区1990年、2000年和2013年耕地信息,辅以气候、地形、社会经济等数据,分析耕地时空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面向对象分类与目视解译相结合的方法能够快速、准确地完成耕地空间分布信息提取,总体分类精度达93%以上;2013年东北地区现有耕地4.17×105 km2,占东北地区土地总面积的33.51%,其中旱田比例为86.24%;1990-2013年耕地总量增加,2000-2013年比1990-2000年耕地增加速度减小,空间上,耕地呈现南减北增的趋势,新增耕地重心逐渐北移,建设用地侵占耕地速度加快,以省会城市为中心,向东北部蔓延;对湿地、林地、草地开垦减弱,对裸地和海面的农业开发增强,退耕还湿、还草、还林效果明显,耕地变化活跃区处于年降水量在500~700 mm、年均气温在2~4℃、坡度小于3°、高程小于200 m的地理环境中;旱田改为水田规模扩大,旱田质心变化不显著,水田质心向东北移207.41 km。23 a间,虽然气候变化对东北地区耕地变化有一定影响,但政策调控、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人口增长、城市扩张等人文因素仍然是耕地变化和时空分异特征的主要驱动因素。农业发展转型、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劳动生产效率,将是未来东北地区耕地发展的必由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土地利用 分类 耕地 目视解译法 驱动力 东北地区
下载PDF
南瓮河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质量遥感评价 被引量:62
19
作者 刘盼 任春颖 +2 位作者 张柏 陈琳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3347-3356,共10页
运用遥感技术,科学、快速地评价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能够为区域生态环境的保护、治理和规划等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以1990、2000和2015年的Landsat TM/OLI/TIRS为数据源,使用主成分分析方法确定湿度分量、归一化植被指数、地表温度和干度指... 运用遥感技术,科学、快速地评价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能够为区域生态环境的保护、治理和规划等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以1990、2000和2015年的Landsat TM/OLI/TIRS为数据源,使用主成分分析方法确定湿度分量、归一化植被指数、地表温度和干度指数4个指标的权重,运用遥感生态指数(RSEI)评价模型,对南瓮河自然保护区1990—2015年的生态环境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遥感生态指数能够较好地反映研究区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及其时空分异;1990—2015年,保护区RSEI均值由0.55上升至0.83,生态环境质量优良以上区域面积所占百分比逐年增加,这与该等级中森林所占比例增加有关;保护区生态环境质量变好的区域所占比例高达91.4%,这与保护区的建立及相关工程与非工程防护措施的实施密切相关;核心区、缓冲区北部生态环境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火灾的发生导致森林植被遭到破坏,而道路附近和试验区的东南部生态环境质量的下降与人类活动的干扰密不可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质量 遥感生态指数 主成分分析 南瓮河自然保护区
原文传递
应用EPIC模型计算黄土塬区作物生产潜力的初步尝试 被引量:45
20
作者 梁银丽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481-487,共7页
黄土高原地区土壤侵蚀强烈,土地现实生产力水平低,研究该地区作物生产潜力可以为有效提高作物产量及合理进行农业生产规划提供依据。论文介绍了EPIC(侵蚀—生产力影响计算模型)的特点、组成部分及应用步骤,对部分作物参数进行了修订。... 黄土高原地区土壤侵蚀强烈,土地现实生产力水平低,研究该地区作物生产潜力可以为有效提高作物产量及合理进行农业生产规划提供依据。论文介绍了EPIC(侵蚀—生产力影响计算模型)的特点、组成部分及应用步骤,对部分作物参数进行了修订。以黄土塬区冬小麦和春玉米为例,对EPIC模型的适用性进行了分析和验证,表明EPIC在黄土高原地区作物生产潜力模拟研究中具有较好的适用性。结果显示,冬小麦产量模拟值与实测值之间多年平均误差为7.78%;春玉米多年平均误差为9.60%。冬小麦水分胁迫天数多年平均为9.9天,最少为1.7天(1993年),最多为23.1天(1995年);春玉米水分胁迫天数多年平均为13.4天,最少为1.1天(1993年),最多为44.2天(1995年),与各年作物生育期降水情况基本一致。此模型经修正后在正常年份模拟值较为精确,在干旱年份对作物、土壤等参数的修正方法需要进一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物生产潜力 冬小麦 春玉米 侵蚀-生产力影响计算模型 农业生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