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低孔率血流导向装置治疗兔囊状宽颈动脉瘤及对分支的影响 被引量:15
1
作者 刘建民 王奎 +4 位作者 黄清海 许奕 洪波 方兴根 李振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984-987,共4页
目的 观察低孔率血流导向装置对兔囊状动脉瘤的治疗作用和对分支的影响.方法 取30只兔宽颈动脉瘤模型,随机平均分为三组.A、B组动物载瘤动脉内分别植入金属覆盖率30%~35%和45%~50%低孔率血流导向装置,术后4周造影,3个月后再次造影并... 目的 观察低孔率血流导向装置对兔囊状动脉瘤的治疗作用和对分支的影响.方法 取30只兔宽颈动脉瘤模型,随机平均分为三组.A、B组动物载瘤动脉内分别植入金属覆盖率30%~35%和45%~50%低孔率血流导向装置,术后4周造影,3个月后再次造影并处死动物行病理检查.C组动物载瘤动脉内不植入支架,分组后和3个月时造影并行病理学检查.结果 A、B两组支架植入后即刻造影显示造影剂滞留率分别是88.7%和100%,4周造影显示动脉瘤闭合率分别是77.8%和85.7%,3个月时动脉瘤闭合率分别是71.4%和85.7%;支架所覆盖的分支血流通畅;动脉瘤颈部和载瘤动脉内薄层新生内膜覆盖支架,瘤腔充满血栓.C组分组后和处死前动脉瘤大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单纯植入低孔率血流导向装置是治愈脑动脉瘤的一种可行方法,对分支血流无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孔率血流导向装置 金属覆盖率 颅内动脉瘤 分支血管
原文传递
改良的胰弹性蛋白酶诱导兔囊状动脉瘤模型 被引量:15
2
作者 王奎 刘建民 +3 位作者 黄清海 洪波 许奕 赵文元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744-747,共4页
目的 通过简单手术方法建立形态学和组织学上类似人颅内囊状动脉瘤的动脉瘤模型.方法 第一组采用弧形动脉瘤夹临时夹在兔右颈总动脉起始部及部分右锁骨下动脉上,向动脉残腔内注入猪胰弹性蛋白酶溶液消化20 min;第二组使用生理盐水代替... 目的 通过简单手术方法建立形态学和组织学上类似人颅内囊状动脉瘤的动脉瘤模型.方法 第一组采用弧形动脉瘤夹临时夹在兔右颈总动脉起始部及部分右锁骨下动脉上,向动脉残腔内注入猪胰弹性蛋白酶溶液消化20 min;第二组使用生理盐水代替胰弹性蛋白酶;第三组弧形动脉瘤夹夹在右颈总动脉起始部上3 mm,胰弹性蛋白酶诱导.结果 第一组成功建立动脉瘤模型,病理显示瘤壁完全缺失弹力层,术后6个月内各观察时期动脉瘤大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二组和第三组造影检查均形成残端.结论 胰弹性蛋白酶和动脉瘤夹的位置是决定该模型成功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 动物模型 胰弹性蛋白酶
原文传递
可膨胀水凝胶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的初步结果 被引量:8
3
作者 洪波 刘建民 +4 位作者 许奕 黄清海 赵瑞 于丰萁 王奎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06年第2期52-54,共3页
目的分析可膨胀水凝胶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安全性及栓塞的致密程度。方法对26例30个动脉瘤进行了栓塞治疗,其中27个动脉瘤使用水凝胶弹簧圈栓塞。23例为破裂出血动脉瘤,其中Hunt-Hess分级Ⅰ级7例,Ⅱ级10例,Ⅲ级5例,Ⅳ级1例。动... 目的分析可膨胀水凝胶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安全性及栓塞的致密程度。方法对26例30个动脉瘤进行了栓塞治疗,其中27个动脉瘤使用水凝胶弹簧圈栓塞。23例为破裂出血动脉瘤,其中Hunt-Hess分级Ⅰ级7例,Ⅱ级10例,Ⅲ级5例,Ⅳ级1例。动脉瘤最大径3.7~18mm,平均(8.6±3.6)mm。结果完全致密栓塞21个,瘤颈残瘤5个,部分栓塞1个。栓塞密度为19%~154%,平均(67.6±32.3)%。暂时性对侧肢体轻偏瘫2例,脑室引流术致严重血管痉挛及颅内感染死亡1例。结论可膨胀水凝胶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安全有效,可显著提高栓塞的致密程度,但是否可减少栓塞后动脉瘤复发仍有待进一步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栓塞 治疗性 水凝胶弹簧圈
下载PDF
血流导向支架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相关并发症现状 被引量:9
4
作者 王奎 袁绍纪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535-537,共3页
血流导向支架(flowdiverter,FD)通过增加网丝密度,干扰瘤颈部和动脉瘤内血流动力学,诱发动脉瘤内血栓形成,从而达到治疗动脉瘤的目的,而对正常分支内血流无明显影响。临床上,已有多个中心大宗病例报道使用FD治疗颅内难治性动脉... 血流导向支架(flowdiverter,FD)通过增加网丝密度,干扰瘤颈部和动脉瘤内血流动力学,诱发动脉瘤内血栓形成,从而达到治疗动脉瘤的目的,而对正常分支内血流无明显影响。临床上,已有多个中心大宗病例报道使用FD治疗颅内难治性动脉瘤,动脉瘤完全闭塞率最高达9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血流导向支架 并发症
原文传递
PAR-1拮抗剂SCH79797对SAH大鼠早期脑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对BDNF、NGF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7
5
作者 李育鑫 袁绍纪 +4 位作者 朱伟杰 于峰 李博 王奎 卢培刚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700-704,共5页
目的探讨凝血酶受体-1(PAR-1)拮抗剂SCH79797对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大鼠早期脑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雄性SPF级SD大鼠54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SAH组、治疗组,每组18只。后2组采用枕大池单次注血法建立大鼠SAH模... 目的探讨凝血酶受体-1(PAR-1)拮抗剂SCH79797对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大鼠早期脑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雄性SPF级SD大鼠54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SAH组、治疗组,每组18只。后2组采用枕大池单次注血法建立大鼠SAH模型,治疗组在造模成功后给予SCH79797(25μg/kg)腹腔注射。各组大鼠于术后24h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然后断头取脑,采用干湿重法检测脑组织含水量,采用ELISA法检测海马区脑组织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神经生长因子(NGF)含量,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检测BDNF、NGF表达。结果与SAH组比较,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增高(12.11±2.62vs14.59±2.24),脑组织含水量明显减少(83.01%±0.38%vs79.79%±0.44%),海马区脑组织BDNF、NGF含量明显增加[(100.15±59.13)pg/mLvs(368.00±137.52)pg/mL;(33.44~2.21)pg/mLvs(37.49±2.29)pg/mL],BDNF、NGF免疫荧光染色强度明显增高(41.65±1.50vs91.40±1.30;23.50±1.70vs30.65±1.8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AR.1拮抗剂SCH79797对SAH大鼠早期脑损伤有脑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涉及有效上调BDNF、NGF表达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 早期脑损伤 凝血酶受体-1 拮抗剂SCH79797 脑源性 神经营养因子 神经生长因子
原文传递
兔特异性动脉瘤数值模型的建立及血流动力学分析 被引量:7
6
作者 程吉勇 黄清海 +3 位作者 王盛章 陈家亮 王奎 刘建民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85-89,共5页
目的建立兔特异性动脉瘤数值模型并分析其血流动力学特征。方法采用外科手术结合弹性蛋白酶诱导法建立兔特异性动脉瘤数值模型,计算动脉瘤体颈比(AR),采用ANSYS CFX软件对动脉瘤的血流动力学特征如壁面切应力、流场、冲击域、压力场等... 目的建立兔特异性动脉瘤数值模型并分析其血流动力学特征。方法采用外科手术结合弹性蛋白酶诱导法建立兔特异性动脉瘤数值模型,计算动脉瘤体颈比(AR),采用ANSYS CFX软件对动脉瘤的血流动力学特征如壁面切应力、流场、冲击域、压力场等进行数值模拟计算,并统计分析。结果动脉瘤AR值最大为1.79,最小为0.49。壁面切应力在动脉瘤流入道最高(28.39 Pa),瘤顶次之(11.39 Pa),流出道最低(6.64 Pa)。动脉瘤流入道和流出道壁面切应力梯度变化与AR值均无相关性(r=-0.016,P=0.957;r=0.185,P=0.527)。流场复杂性与AR值显著相关(r=0.627,P=0.016),而动脉瘤颈口的冲击域宽度与AR值相关性不显著(r=0.38,P=0.18)。动脉瘤顶压力最高(3 046.72Pa),动脉瘤流入道和流出道压力梯度变化与AR值均无相关性(r=0.202,P=0.489;r=-0.147,P=0.616)。结论兔特异性动脉瘤数值模型的血流动力学特征与病人特异性动脉瘤的血流动力学特征基本吻合,是研究动脉瘤的理想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计算机模拟 血液流变学 模型 动物
下载PDF
利用3D Slicer软件重建脑表面形态辅助寻找脑内较小病变 被引量:7
7
作者 王奎 郝振强 +2 位作者 仇冠中 朱伟杰 卢培刚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67-69,共3页
探讨利用3D Slicer三维影像重建软件术中辅助寻找脑内较小病变的可能性。本文对济南军区总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8例脑内较小病变(最大径≤3 cm)患者进行研究,术前利用3D Slicer软件对患者的增强磁共振序列进行三维重建,显示病变及其周围... 探讨利用3D Slicer三维影像重建软件术中辅助寻找脑内较小病变的可能性。本文对济南军区总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8例脑内较小病变(最大径≤3 cm)患者进行研究,术前利用3D Slicer软件对患者的增强磁共振序列进行三维重建,显示病变及其周围脑表面的沟回和血管,术中根据这些解剖结构可以快速定位,准确切除病变。利用3D Slicer影像重建软件显示的脑表面结构能够辅助寻找脑内较小病变,可作为术前计划的重要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软件 脑内 病变 表面形态 三维影像重建 济南军区总医院 术前计划 磁共振序列
原文传递
低孔率血流导向支架对兔腹主动脉分支动脉开口的影响 被引量:6
8
作者 王奎 刘建民 +3 位作者 黄清海 李振 方兴根 程吉勇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992-995,共4页
目的 评估低孔率血流导向支架对分支动脉开口的影响.方法 3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入实验组(n=20)和对照组(n=10).低孔率血流导向支架植入实验组腹主动脉并覆盖分支开口,对照组动物只进行造影不植入支架.3个月后对所有动物再次造影... 目的 评估低孔率血流导向支架对分支动脉开口的影响.方法 3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入实验组(n=20)和对照组(n=10).低孔率血流导向支架植入实验组腹主动脉并覆盖分支开口,对照组动物只进行造影不植入支架.3个月后对所有动物再次造影并处死行病理学检查.结果 支架所覆盖的分支在造影随访中均无闭塞,分支开口处新生内膜增生程度和支架孔率呈负相关(r=-0.507,P=0.005),这些新生内膜主要由平滑肌细胞和胶原纤维组成.结论 造影显示低孔率血流导向支架所覆盖的分支开口在术后3个月无闭塞,但病理显示支架可引起分支开口处内膜增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架 孔率 主动脉 血管造影术 病理学
原文传递
3D Slicer三维重建技术辅助手术治疗枕骨大孔区硬脑膜动静脉瘘:附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9
作者 崔昊 王奎 +3 位作者 王小刚 徐广振 王伯栋 朱伟杰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24年第2期84-87,共4页
目的探讨枕骨大孔区硬脑膜动静脉瘘(DAVF)的影像学特征以及3D Slicer三维重建技术辅助手术治疗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6月收治的1例枕骨大孔区DAVF的临床资料,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结果50岁男性,因双下肢麻木及疼痛不适1个月... 目的探讨枕骨大孔区硬脑膜动静脉瘘(DAVF)的影像学特征以及3D Slicer三维重建技术辅助手术治疗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6月收治的1例枕骨大孔区DAVF的临床资料,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结果50岁男性,因双下肢麻木及疼痛不适1个月入院。脊柱MRI显示延髓至颈5水平颈髓异常信号。双侧颈内动脉、双侧颈外动脉、右侧椎动脉造影未发现异常,左侧椎动脉造影显示枕骨大孔区DAVF,由脑膜后动脉多个分支供血,经小脑表面及数支硬脑膜迂曲扩张的皮质静脉引流汇入左侧横窦、岩上窦及基底窦,并可见迂曲的硬脊膜前、后静脉参与瘘口血液引流;左侧小脑后下动脉(PICA)靠近瘘口部位走行且迂曲。3D Slicer三维重建影像清晰显示DAVF的位置、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多模态重建显示瘘口位于枕部后正中枕骨大孔上区域并靠近硬脑膜。采取枕颈部后正中入路手术,术中吲哚菁绿荧光造影确认DAVF消失。术后3个月,双下肢麻木及疼痛感均有减轻;复查MRI显示脑干和脊髓水肿消失,DSA显示DAVF完全闭塞。结论枕骨大孔区DAVF手术治疗可以显著改善病人预后,应用3D Slicer三维重建技术对DAVF进行精准定位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节省手术时间并提高手术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脑膜动静脉瘘 枕骨大孔区 手术治疗 3D Slicer三维重建技术
下载PDF
颅内动脉瘤瘤内扰流装置Woven EndoBridge的临床应用进展 被引量:6
10
作者 王奎 刘卫东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277-282,共6页
颅内动脉分叉部宽颈动脉瘤的介入治疗目前仍然存在较大挑战。以Woven EndoBridge(WEB)为代表的瘤内扰流装置的出现旨在干扰瘤颈部血流并加强瘤壁强度。作者对临床中应用WEB治疗颅内动脉瘤的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瘤内扰流装置 Woven EndoBridge 介入治疗 综述
下载PDF
基于CTA-MRI融合图像的三维重建技术对前中颅底脑膜瘤术中血管保护及术后并发症的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方丹东 王奎 +3 位作者 刘晓楠 毛尖 侯保森 刘十岷 《医药论坛杂志》 2023年第15期18-23,共6页
目的 探讨基于CTA-MRI融合图像的三维重建技术对前中颅底脑膜瘤术中血管保护及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7年1月至2022年3月经三门峡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收治50例行开颅手术前中颅底脑膜瘤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对照组及观察组,对... 目的 探讨基于CTA-MRI融合图像的三维重建技术对前中颅底脑膜瘤术中血管保护及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7年1月至2022年3月经三门峡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收治50例行开颅手术前中颅底脑膜瘤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对照组及观察组,对照组行常规检查后实施手术,观察组采用3D Slicer软件将颅骨、血管、颅神经、锥体束等CTA、MRI等图像融合后行三维重建,待制定术前规划及术中设计后实施手术,比较两组手术疗效、术中血管保护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观察组肿瘤切除程度优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更少,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血管损伤率及术后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前中颅底脑膜瘤患者应用CTA-MRI融合图像的三维重建技术可获高肿瘤全切率,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血管保护良好,且并发症较少,有利于术后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中颅底脑膜瘤 CT血管造影 磁共振成像 三维重建
原文传递
兔囊性动脉瘤模型静脉造影的应用经验 被引量:4
12
作者 祝胜 刘建民 +2 位作者 王奎 黄清海 陆南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518-520,共3页
目的评估经静脉DSA(IV-DSA)方法显示兔右侧颈动脉根部囊性动脉瘤模型形态的可行性,总结动脉瘤模型静脉造影法的经验。方法胰弹性蛋白诱导法建立10只兔右侧颈动脉根部动脉瘤模型,在同一体位和造影角度下对模型动物分别进行股动脉插管动... 目的评估经静脉DSA(IV-DSA)方法显示兔右侧颈动脉根部囊性动脉瘤模型形态的可行性,总结动脉瘤模型静脉造影法的经验。方法胰弹性蛋白诱导法建立10只兔右侧颈动脉根部动脉瘤模型,在同一体位和造影角度下对模型动物分别进行股动脉插管动脉造影和IV-DSA检查,测量动脉瘤各个径长,采用配对t检验的方法对比两种造影检查结果的差异。结果两种造影方法均能清晰显示动脉瘤模型的形态,测得动脉瘤及载瘤动脉各径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IV-DSA造影方法可较好的显示兔右侧颈动脉根部动脉瘤模型的形态,可作为动脉超选造影的补充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囊性动脉瘤 经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经静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血管影像
下载PDF
颅内压监测在重型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4
13
作者 史忠岚 袁绍纪 +2 位作者 尼娜 宗瑞 王奎 《中华脑科疾病与康复杂志(电子版)》 2014年第2期35-37,共3页
重型创伤性颅脑损伤(TBI)后患者颅内压(ICP)升高是导致死亡或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ICP监测是持续监测患者颅内情况和指导处理异常ICP的重要手段。本文就近年来有关ICP监测在重型TBI患者中的临床应用进行综述。
关键词 颅内压 颅脑损伤 综述 监测
原文传递
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技术探讨 被引量:4
14
作者 王奎 袁绍纪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529-531,共3页
在过去20年中,颅内动脉瘤的介入治疗随着新材料的出现而快速发展。微弹簧圈填塞的方法开创了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的新纪元,颅内专用自膨胀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的方法大大减小了动脉瘤的复发率。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介入治疗 装置 导向 血流 微弹簧圈 自膨胀支架 栓塞治疗
原文传递
血流导向支架置入后内皮祖细胞对兔动脉瘤的促愈合作用 被引量:4
15
作者 方兴根 赵瑞 +5 位作者 王奎 李振 黄清海 许奕 洪波 刘建民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1年第2期87-90,共4页
目的探讨内皮祖细胞(EPCs)能否参与血流导向支架治疗动脉瘤的早期愈合过程。方法选择清洁级大白兔5只,采用胰弹性酶制备右侧颈动脉动脉瘤模型。自体培养EPCs后,用Hoechst 33342干和羧基荧光素二醋酸盐琥珀酰亚胺酯(CFSE)进行双标记。利... 目的探讨内皮祖细胞(EPCs)能否参与血流导向支架治疗动脉瘤的早期愈合过程。方法选择清洁级大白兔5只,采用胰弹性酶制备右侧颈动脉动脉瘤模型。自体培养EPCs后,用Hoechst 33342干和羧基荧光素二醋酸盐琥珀酰亚胺酯(CFSE)进行双标记。利用血流导向支架治疗兔的动脉瘤,将标记的EPCs经静脉自体回输,2周后利用细胞示踪技术观察EPCs参与动脉瘤内膜的修复情况,结合扫描电镜、病理、免疫组化等方法分析EPCs参与内膜修复的过程。结果①单纯血流导向支架治疗后2周复查,动脉瘤完全不显影(5/5),动脉瘤完全闭塞,瘤颈口覆盖新生内膜;②在2只实验动物(2/5)的动脉瘤切片中发现H1oechst 33342和CFSE双标记的阳性细胞,阳性细胞位于新生的内膜内;③扫描电镜及免疫组化结果提示,内膜面仅有少量内皮细胞修复内膜。结论 EPCs参与了动脉瘤的早期内膜愈合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内皮细胞 支架
下载PDF
犬侧壁动脉瘤模型建立方法的改良及评价 被引量:3
16
作者 杨志刚 刘建民 +5 位作者 王奎 黄清海 陈鑫璞 袁媛 许奕 洪波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748-752,共5页
目的改良和评价建立犬颈动脉侧壁动脉瘤模型的方法。方法以显微外科缝合技术在15条犬的双侧颈动脉建立多枚动脉瘤模型。随机分为3组,分别采用术中肝素化(A组)、术后肝素化(B组);不肝素化(C组)3种处理,于模型建立后2周及1个月行血管造影... 目的改良和评价建立犬颈动脉侧壁动脉瘤模型的方法。方法以显微外科缝合技术在15条犬的双侧颈动脉建立多枚动脉瘤模型。随机分为3组,分别采用术中肝素化(A组)、术后肝素化(B组);不肝素化(C组)3种处理,于模型建立后2周及1个月行血管造影确认结果。2周、1个月时随机取材行动脉瘤病理学检查,对不同抗凝处理条件动物2周时的模型建立结果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成功建立了37枚侧壁宽颈动脉瘤,血管造影示血流从动脉瘤远侧壁进入瘤内,沿着瘤壁从近侧壁流出,瘤腔中心有涡流。C组有6枚、A组有1枚动脉瘤自闭。3组共有5枚动脉瘤内有部分血栓形成,A组与B组间血栓形成率无差异(Nemenyi法:P>0.5)。组织病理学提示2周时的动脉瘤内有较明显的内膜增生和炎症反应,瘤颈处缝线无完整内膜覆盖。1个月时动脉瘤瘤壁炎症反应消退,瘤颈处缝线有完整内膜覆盖,流入道受血流冲击处可见瘤壁内膜增生。结论建模时术后肝素化与术中肝素化可达到同样的抗凝效果,外科缝合建立多枚动脉瘤可控性好,并可实现自身对照和空白对照,在对动脉瘤治疗技术的研究中有一定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模型 肝素化 多枚动脉瘤
下载PDF
低孔率支架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3
17
作者 王奎 刘建民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430-432,共3页
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的传统方法是应用弹簧圈进行栓塞,低孔率支架的应用使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的理念由瘤体栓塞转变为载瘤血管的重建。目前,体外实验、动物实验及临床初步应用均证明了低孔率支架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本文即... 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的传统方法是应用弹簧圈进行栓塞,低孔率支架的应用使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的理念由瘤体栓塞转变为载瘤血管的重建。目前,体外实验、动物实验及临床初步应用均证明了低孔率支架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本文即对低孔率支架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现状与展望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架 孔率 颅内动脉瘤 脑血管重建术
下载PDF
弹性酶诱导兔囊状动脉瘤模型制作及应用进展 被引量:3
18
作者 王奎 刘建民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407-408,共2页
目前人类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面临复发和弹簧圈压缩等一些问题,对这些问题的研究需要建立类似人类颅内动脉瘤组织学和血液动力学的实验动物动脉瘤模型。以往广泛应用的动脉瘤模型制作方法是缝合静脉袋到动脉侧壁或分支部,这种动脉瘤模... 目前人类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面临复发和弹簧圈压缩等一些问题,对这些问题的研究需要建立类似人类颅内动脉瘤组织学和血液动力学的实验动物动脉瘤模型。以往广泛应用的动脉瘤模型制作方法是缝合静脉袋到动脉侧壁或分支部,这种动脉瘤模型部位和大小可以控制,重复性好,已有许多学者用其进行血管内治疗的研究。但该模型与人颅内动脉瘤在组织学上差异很大,难以自发破裂,缝合处有瘢痕形成,能诱发瘤内血栓形成。Martin等用胰弹性酶在犬身上诱导出腹主动脉瘤,随着介入技术的断发展,弹性酶诱导动脉瘤方法逐渐被广泛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囊状动脉瘤 模型制作 胰弹性酶 酶诱导 颅内动脉瘤 动脉瘤模型 瘤内血栓形成 血液动力学
原文传递
置入虚拟及真实血流导向装置后兔动脉瘤模型血流动力学的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徐瑾瑜 邓本强 +5 位作者 方亦斌 于瀛 程吉勇 王奎 黄清海 刘建民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3年第10期533-539,共7页
目的 采用计算流体力学(CFD)的方法,研究虚拟血流导向装置(FD)与基于微型CT机重建真实FD对兔动脉瘤血流动力学影响的差异.方法 取新西兰大白兔14只,利用弹性蛋白酶诱导兔右侧颈总动脉瘤模型14个.于造模后3周,行DSA检查重建三维动脉... 目的 采用计算流体力学(CFD)的方法,研究虚拟血流导向装置(FD)与基于微型CT机重建真实FD对兔动脉瘤血流动力学影响的差异.方法 取新西兰大白兔14只,利用弹性蛋白酶诱导兔右侧颈总动脉瘤模型14个.于造模后3周,行DSA检查重建三维动脉瘤模型,并在载瘤动脉内置入FD.置入FD后3个月处死动物,切取包含FD在内的整段载瘤动脉.用微型CT机扫描所有标本,计算出瘤颈处FD的金属覆盖率(MC).根据微型CT扫描FD数据,重建真实FD三维模型,运用 Solid Works 软件绘制虚拟三维FD模型.运用计算机软件将真实FD模型和虚拟FD模型分别置入兔动脉瘤三维DSA模型中,并将FD模型与动脉瘤融合.运用CFD的方法,比较虚拟释放FD与真实释放FD对动脉瘤血流动力学影响的差异.结果 ①14个真实FD模型中,MC≥35%组8个,MC〈35%组6个.14个虚拟FD模型的MC为29.4%~31.1%.②在MC≥35%组中,真实FD模型的入射血流量、入射血流速度及归一化的平均壁面切应力(WSS)明显低于虚拟FD模型,相对滞留时间长于虚拟FD模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壁面压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MC〈35%组中,真实FD模型与虚拟FD模型各项血流动力学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③在真实FD模型中,MC≥35%组的归一化的平均WSS低于MC〈35%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虚拟FD模型中,MC≥35%组与MC〈35%组各项血流动力学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基于微型CT重建的真实FD模型,在MC≥35%时,与虚拟FD模型的血流动力学参数有差异.在两种模型的MC接近时,血流动力学参数无差异,提示采用虚拟FD释放技术可用于评估FD置入后血流动力学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 颈总动脉 血流动力学 血流导向装置 计算流体力学
下载PDF
多模态引导神经内镜切除内听道海绵状血管畸形1例
20
作者 燕鲁滨 朱伟杰 +6 位作者 王奎 卢培刚 钟启胜 李博 孟丽丽 郝振强 王振刚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953-955,共3页
内听道海绵状血管畸形临床罕见,起源于内听道Scarpa神经节周围的血管丛,易侵犯神经引起相应症状。2021年11月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六〇医院神经外科收治1例以同侧听力丧失为临床表现的内听道海绵状血管畸形患者,于多模态引导神经内镜... 内听道海绵状血管畸形临床罕见,起源于内听道Scarpa神经节周围的血管丛,易侵犯神经引起相应症状。2021年11月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六〇医院神经外科收治1例以同侧听力丧失为临床表现的内听道海绵状血管畸形患者,于多模态引导神经内镜下行病灶切除术,术后复查影像学显示病变全切除,无面瘫等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听道 听力丧失 海绵状血管畸形 血管丛 病灶切除术 术后复查 神经外科 多模态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