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扶风刘家姜戎墓葬发掘简报 被引量:45
1
作者 尹盛平 王均 《文物》 1984年第7期16-29,99,共15页
峙沟河,也叫七星河,发源于岐山南麓,经周原遗址区南流而下,在扶风县东门外注入(氵韦)水。峙沟河上游分为三条主要大沟:中间的主沟叫王家沟,西边是双庵沟,东边是刘家沟。峙沟河及其上游的刘家沟,为扶风、岐山两县的分界水。
关键词 墓葬形制 陶器 西周早期 绳纹 分档 双耳 齐家文化 口径 乳状 灰陶
原文传递
陕西扶风强家一号西周墓 被引量:40
2
作者 罗西章 王均 《文博》 1987年第4期5-20,97-100,共20页
强家村,位于岐山山脉的南麓,现属扶风县黄堆乡。村西约300米处有一条南北向的小沟叫强家沟,沟的西崖上边,是一片呈三角形的塬地,西和岐山县的凤雏村隔沟相望,地势北高南低。考古工作者曾经在这里发现过西周房屋基址的散水、灰坑、墓葬... 强家村,位于岐山山脉的南麓,现属扶风县黄堆乡。村西约300米处有一条南北向的小沟叫强家沟,沟的西崖上边,是一片呈三角形的塬地,西和岐山县的凤雏村隔沟相望,地势北高南低。考古工作者曾经在这里发现过西周房屋基址的散水、灰坑、墓葬和车马坑,是西周岐邑范围内的重要遗址区之一。1974年12月,有名的师(?)鼎等七件青铜器就发现在这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马坑 考古工作者 灰坑 二层台 强家村 岐邑 玉佩饰 陕西扶风 凤雏村 西周晚期
下载PDF
扶风黄堆西周墓地钻探清理简报 被引量:21
3
作者 贾靖 王均 《文物》 1986年第8期56-68,106,共14页
黄堆村位于岐山主峰箭栝岭稍偏东的前山脚下,南距扶风县城约20公里。这里地势背山面原,北高南低,属周原遗址区的北部边缘,岐山凤雏西周"宗庙"遗址和扶风召陈西周宫室建筑群基址就在它的南面约3公里处(图一)。1980年4月26日,... 黄堆村位于岐山主峰箭栝岭稍偏东的前山脚下,南距扶风县城约20公里。这里地势背山面原,北高南低,属周原遗址区的北部边缘,岐山凤雏西周"宗庙"遗址和扶风召陈西周宫室建筑群基址就在它的南面约3公里处(图一)。1980年4月26日,黄堆村农民在村东土壕取土时,发现西周铜器8件,交到我队。经我们现场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周中期 周原遗址 钻探 二层台 车马坑 标本 西周墓葬 出土 铜器 车马器
原文传递
周原扶风地区出土西周甲骨的初步认识 被引量:15
4
作者 罗西章 王均 《文物》 1987年第2期17-26,99-101,共13页
在典籍中,有关周人占卜的记载很多,但在考古学上,对西周甲骨的认识则是建国后才开始的。根据现有的考古材料,最早发现的西周甲骨,是1951年在彬县获得的,为牛肩胛骨的骨臼部分;1952年山西洪洞坊堆村出土了两片卜骨,其中较完整的一块系牛... 在典籍中,有关周人占卜的记载很多,但在考古学上,对西周甲骨的认识则是建国后才开始的。根据现有的考古材料,最早发现的西周甲骨,是1951年在彬县获得的,为牛肩胛骨的骨臼部分;1952年山西洪洞坊堆村出土了两片卜骨,其中较完整的一块系牛左肩胛骨,刻有八个字,是首次发现的西周甲骨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周 卜骨 周原 甲骨文 出土 钻孔 卜辞 背面 刻槽 正面
原文传递
新发现唐法门寺住持《惠恭禅师大德之碑》 被引量:1
5
作者 韩金科 王均 《文博》 1991年第4期73-78,共6页
一九八七年秋,在拆除法门寺塔基地宫时,于地宫中室右壁顶部发现了惠恭“支提之塔”残碑,碑铭曰:大唐岐州岐阳县法门寺检校佛塔大德禅师惠恭支提之塔”。同时又发现了唐武则天永昌元年(689年)所树《惠恭大德之碑》。出土时,该碑已断为数... 一九八七年秋,在拆除法门寺塔基地宫时,于地宫中室右壁顶部发现了惠恭“支提之塔”残碑,碑铭曰:大唐岐州岐阳县法门寺检校佛塔大德禅师惠恭支提之塔”。同时又发现了唐武则天永昌元年(689年)所树《惠恭大德之碑》。出土时,该碑已断为数段,其中较大的两块,一块为碑首,另一块为碑身。经拼对,此碑残高约1.66米,残宽0.64米,厚0.23米。碑文部分文字已破损,但还可以读。碑阳篆额,两行,上部字已残损,每行现有三字:“□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提 遗教经 碑阳 岐阳 八万四千 岐州 净戒 中室 释迎牟尼 持戒
下载PDF
法门寺始建年代及相关问题浅议 被引量:1
6
作者 韩金科 王均 《文博》 1993年第4期13-19,12,共8页
法门寺创建于何时,正史无录,散见于释史、法门寺院历代碑石和有关的传说。由于法门寺在唐代佛教中的特殊性,因而历代传说神奇莫测,复杂多变,其记载也多讹谬。就释史来说,由于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制约和影响,在其记叙过程中,多重事,不重时,... 法门寺创建于何时,正史无录,散见于释史、法门寺院历代碑石和有关的传说。由于法门寺在唐代佛教中的特殊性,因而历代传说神奇莫测,复杂多变,其记载也多讹谬。就释史来说,由于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制约和影响,在其记叙过程中,多重事,不重时,将佛教传入我国的时间追溯的很远,往往形成事与时不符;而寺院历代石碑的撰写家在这一问题上更是不惜化费大量笔墨,以讹传讹,进行扩大演义,就象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越演越奇,使本来就不清楚的历史线条,更加纷乱。如《唐大荐福寺故寺主翻经大德法藏和尚传》记曰:“岐州舍利是阿育王灵迹,即魏州所载扶风塔是。”而《大唐秦王重修法门寺塔庙记》却说:“按后魏志,阿育王役使鬼神,于阎浮提造八万四千塔,华夏之中有五,秦国岐山得其一焉。”我们遍查《魏书》,并无扶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阎浮提 八万四千 佛教传入 法藏 唐代佛教 阿育王塔 岐州 始建年代 道宣律师 大魏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