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北印度洋脊的厘定及其地质构造特征 被引量:14
1
作者 余星 韩喜球 +2 位作者 邱中炎 王叶 唐立梅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626-639,共14页
西北印度洋的洋脊系统目前以"中印度洋脊"和"卡尔斯伯格脊"分别指示南北两段,两者的分界点被认为是澳大利亚板块与印度板块的板块边界与洋脊的交点,但具体分布位置不明确.基于已有的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等多... 西北印度洋的洋脊系统目前以"中印度洋脊"和"卡尔斯伯格脊"分别指示南北两段,两者的分界点被认为是澳大利亚板块与印度板块的板块边界与洋脊的交点,但具体分布位置不明确.基于已有的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等多方面特征,认为卡尔斯伯格脊和中印度洋脊可以统一称为"西北印度洋脊",从罗德里格斯三联点一直延伸到欧文断裂带.新的洋脊厘定将有助于更全面地了解整个西北印度洋的洋脊演化和地球动力学过程.西北印度洋脊地形上南北两端断裂较少,中间断层密集,形似吸管的弯折部位,调节洋脊的转向.重力异常显示沿脊轴方向两端高中间低的特征,表明两端岩浆供给相对充足,而中间断层密集区岩浆量少.磁异常特征显示清晰的分带性,指示多阶段的洋脊扩张历史.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南北两个同位素相对富集洋脊段,可能与热点作用相关,或与残留岩石圈或地壳物质对亏损软流圈地幔的富集改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印度洋脊 卡尔斯伯格脊 中印度洋脊 洋脊玄武岩 地质构造特征 地球化学
原文传递
深海热液羽流动力学特性的数值模拟研究:以卡尔斯伯格脊大糦热液区为例 被引量:5
2
作者 楼映中 韩喜球 +2 位作者 贺治国 王叶 邱中炎 《中国科学:技术科学》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94-208,共15页
建立了基于雷诺平均方法的计算流体动力学模型以模拟深海层化环境下高温热液羽流的上升、扩散和湍流混合过程,并应用于研究西北印度洋卡尔斯伯格脊大糦热液区羽流的特性.根据现场测量数据,分析了模型的参数敏感性,重点讨论了喷口流量、... 建立了基于雷诺平均方法的计算流体动力学模型以模拟深海层化环境下高温热液羽流的上升、扩散和湍流混合过程,并应用于研究西北印度洋卡尔斯伯格脊大糦热液区羽流的特性.根据现场测量数据,分析了模型的参数敏感性,重点讨论了喷口流量、环境浮力频率等因素对羽流运动过程的影响.计算得到了层化海洋环境中热液羽流的三层流场结构形态以及最大上升高度、中性浮力高度等关键环境参数.结果表明,经典卷吸假设仅适用于0.6倍最大上升高度以下的羽干区域,而中性层水平输运和羽帽区循环等作用使得羽流上部具有复杂的结构;湍流动能和湍流耗散率均在热液口附近达到最大值,而湍流黏度的最大值却出现在羽帽区,说明羽帽区存在强烈的湍流混合.通过所建立的模型对大糦热液区所探测到的热液羽状流进行了定量模拟,其结果得到了现场观测数据的验证,并估计了高温热液喷口的热通量约为39.38 MW.研究结果对海底热液喷口的示踪、海洋物质能量循环过程研究和海底多金属硫化物资源勘查与环境评价具有支撑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海热液羽流 层化 湍流混合 卷吸系数 计算流体力学 大糦热液区 印度洋
原文传递
全球现代海底块状硫化物战略性金属富集机理及资源前景初探 被引量:5
3
作者 罗洪明 韩喜球 +3 位作者 王叶 吴雪停 蔡翌旸 杨铭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3123-3138,共16页
海底块状硫化物(SMS)蕴藏有丰富的Cu、Cd、Au、Fe、Ag、Co等战略性金属,是未来可供人类开发利用的战略资源.本文搜集了全球3946组SMS化学成分数据,根据构造环境可将其分成4类(快速、中速、慢速、超慢速扩张)洋中脊型和2类(弧后扩张中心... 海底块状硫化物(SMS)蕴藏有丰富的Cu、Cd、Au、Fe、Ag、Co等战略性金属,是未来可供人类开发利用的战略资源.本文搜集了全球3946组SMS化学成分数据,根据构造环境可将其分成4类(快速、中速、慢速、超慢速扩张)洋中脊型和2类(弧后扩张中心和弧火山)岛弧型SMS矿床.利用多元统计方法分析了SMS战略性金属的分布特征和主控因素,探讨了其资源前景.结果表明:洋中脊型SMS矿床富集Cu+Fe+Co±Mo,而岛弧型普遍富集Zn+Pb+Cd+Sb+Ag±Au等关键元素.分析表明,成矿温度、成矿物质来源、酸碱度和氧化还原条件是战略性金属富集的主要影响因素,其中流体温度主要受水深条件控制,成矿物质来源主要受控于构造地质环境,酸碱度和氧化还原性主要受控于围岩类型.Cu+Au+Fe+Co在水深超过约2650 m的慢速‒超慢速扩张脊非转换不连续带和拆离断层带等区域具较好的勘查前景;而Cu+Au+Cd+Ag在水深约1080~2160 m的弧后扩张中心区域具较好的勘查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略性金属 海底块状硫化物 多元统计 富集机理 资源前景 海洋地质
原文传递
西南印度洋49°~56°E洋脊段的热液羽状流:来自深水中的氦同位素异常证据 被引量:3
4
作者 卢映钰 韩喜球 +1 位作者 王叶 邱中炎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42-49,共8页
海水中的氦同位素能对海底热液活动进行有效示踪。本文对在西南印度洋49°~56°E洋脊段采集的5条CTD拖曳剖面共14件深水样品进行了氦氖同位素分析。通过分析水体中存在的氦同位素异常,探讨调查区热液异常的特征和热液羽状流... 海水中的氦同位素能对海底热液活动进行有效示踪。本文对在西南印度洋49°~56°E洋脊段采集的5条CTD拖曳剖面共14件深水样品进行了氦氖同位素分析。通过分析水体中存在的氦同位素异常,探讨调查区热液异常的特征和热液羽状流的分布。分析表明,5条CTD剖面均存在δ^3He异常,其中CTD7-2(位置:37.927°S、49.412°E,水深2140m,离底高度100m)的δ^3He值最大,达到49.2%。根据δ^3He分布特征,认为调查区内存在至少6处热液羽状流,其中37.927°S、49.412°E以西数千米范围内可能存在海底热液喷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印度洋脊 氦同位素异常 热液羽状流 海底热液活动
下载PDF
西北印度洋卧蚕-1热液喷口偏顶蛤贝壳的超微结构和矿物组成
5
作者 万煌旭 刘吉强 +6 位作者 韩喜球 梁金龙 周亚东 范维佳 王叶 邱中炎 孟凡巍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3497-3503,共7页
洋中脊硫化物热液区的贻贝类生物壳体是热液喷口周围生态环境信息的潜在记录者。然而目前对组成其壳体的矿物分布特征、超微结构和成因还缺乏深入的研究。中国科考人员2017年利用载人深潜器首次在西北印度洋卧蚕1号热液区获得了贻贝等... 洋中脊硫化物热液区的贻贝类生物壳体是热液喷口周围生态环境信息的潜在记录者。然而目前对组成其壳体的矿物分布特征、超微结构和成因还缺乏深入的研究。中国科考人员2017年利用载人深潜器首次在西北印度洋卧蚕1号热液区获得了贻贝等生物样品,是研究这一科学问题的理想样本。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激光拉曼光谱和傅里叶转换红外光谱分析了该热液区印度洋深海偏顶蛤(Bathymodiolus marisindicus)的壳体天然断面形貌与矿物组成。结果表明,印度洋深海偏顶蛤壳体的纵向生长从外到内依次为角质层、方解石棱柱层、过渡层、文石板片层和肌棱柱层。在棱柱层中,呈纤维状的棱柱体c轴截面出现不规则状,方解石棱柱体垂直a轴截面的宽度约为818~960 nm,与文石层呈近45°斜交,且方解石棱柱体出现交错现象;过渡层形状极不规则,延续了棱柱层的生长取向,但整体显示从棱柱状到文石板片状过渡的趋势;文石层总厚度约为205~1260 nm,具有片状结构。在卧蚕-1热液喷口深海偏顶蛤壳体的文石层中,同一区域的文石板片厚度相同,不同区域的板片厚度存在差异。肌棱柱层具有简单的棱柱状超微结构,棱柱层和珍珠层(文石板片层)均覆盖在肌棱柱层上。光谱学分析显示深海偏顶蛤壳体珍珠层和棱柱层矿物分别为结晶度相对略高的无机成因文石和生物成因方解石。该研究分析的深海偏顶蛤壳体形貌、矿物成分及成因,可为研究热液区软体动物壳体形成机制与生物诱导成矿过程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壳超微结构 矿物组成 偏顶蛤 卧蚕1号热液喷口 西北印度洋
下载PDF
北极加克洋中脊85°E区爆炸式火山活动特征:JASMInE航次调查初步结果
6
作者 王涵林 王叶 +6 位作者 杨驰 严睿哲 鲁江姑 刘吉强 杨春国 张涛 丁巍伟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S01期107-108,共2页
1研究背景加克洋中脊位于北冰洋,全长约1800 km,全扩张速率约6~14 mm/yr,是全球洋中脊系统中扩张速率最慢的端元(Michael et al.,2003)。前人在该洋脊的85°E新火山脊上发现了罕见的深海爆炸式火山活动(Sohn et al.,2008)。本文使用... 1研究背景加克洋中脊位于北冰洋,全长约1800 km,全扩张速率约6~14 mm/yr,是全球洋中脊系统中扩张速率最慢的端元(Michael et al.,2003)。前人在该洋脊的85°E新火山脊上发现了罕见的深海爆炸式火山活动(Sohn et al.,2008)。本文使用2021年JASMIn E航次所获取的玄武岩、火山玻璃样品、近底光学探测和多波束地形数据等资料(Ding et al.,202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克洋中脊 爆炸式喷发 深海火山
下载PDF
我国在南大西洋中脊发现两个海底热液活动区 被引量:2
7
作者 陶春辉 李怀明 +9 位作者 杨耀民 倪建宇 崔汝勇 陈永顺 何拥华 李家彪 黄威 雷吉江 王叶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887-889,共3页
近年来,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组织了多个针对大洋中脊海底热液活动的航次调查.自从2007年在西南印度洋中脊49.6°E发现了第一个海底热液活动区以来,已经在西南印度洋中脊和东太平洋海隆赤道地区发现了十几个海底热液区[1~4]... 近年来,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组织了多个针对大洋中脊海底热液活动的航次调查.自从2007年在西南印度洋中脊49.6°E发现了第一个海底热液活动区以来,已经在西南印度洋中脊和东太平洋海隆赤道地区发现了十几个海底热液区[1~4].2009年11~12月,大洋21航次在南大西洋中脊13°~14°S段发现了两个新的海底热液活动区,这是我国第一次在大西洋中脊发现海底热液活动区,也是当时发现的位于大西洋中脊最南端的两个热液活动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动区 大西洋 海底 2007年 2009年 协会组织 研究开发 矿产资源
原文传递
洋中脊超镁铁岩硫化物矿床的微量元素富集特征: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微区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王叶 韩喜球 +2 位作者 Sven Petersen 邱中炎 Matthias Frische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S1期790-791,共2页
海底超镁铁岩热液系统所产出的硫化物富集Au、Ag、Cu、Zn、Co和Ni等金属元素使其正逐渐成为海底多金属硫化物找矿勘查的重要对象(Fouquet et al.,2010)。Kairei热液区是印度洋首个被发现的活动热液区,喷口流体化学和围岩地球化学的研究... 海底超镁铁岩热液系统所产出的硫化物富集Au、Ag、Cu、Zn、Co和Ni等金属元素使其正逐渐成为海底多金属硫化物找矿勘查的重要对象(Fouquet et al.,2010)。Kairei热液区是印度洋首个被发现的活动热液区,喷口流体化学和围岩地球化学的研究结果均证实了该热液区受到了基底超镁铁岩的影响(Kumagai et al.,2008)。所采集的硫化物富集Cu、Zn、Au、Co和Sn等元素(Wang et al.,201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镁铁岩 硫化物矿床 富集特征 洋中脊 微区分析 找矿勘查 多金属硫化物 元素富集 流体化 演化特征
下载PDF
西北印度洋天休热液区热液成因矿物特征与分布及其指示意义 被引量:2
9
作者 蔡翌旸 韩喜球 +3 位作者 邱中炎 王叶 李谋 Samuel Olatunde Popoola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36-45,共10页
海底沉积物中的热液成因矿物主要来自热液区热液产物堆积体的失稳垮塌搬运迁移和热液羽流自生矿物颗粒的沉降。热液成因矿物的类型和空间分布特征对于了解热液活动区的位置与范围具有重要的指示作用。天休热液区(3°41′N、63°... 海底沉积物中的热液成因矿物主要来自热液区热液产物堆积体的失稳垮塌搬运迁移和热液羽流自生矿物颗粒的沉降。热液成因矿物的类型和空间分布特征对于了解热液活动区的位置与范围具有重要的指示作用。天休热液区(3°41′N、63°50′E)位于卡尔斯伯格脊超镁铁岩系中,本文对采自该热液区及其周边的共4站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研究,分析热液成因矿物的组成、丰度和粒度的空间变化情况。研究表明,在热液喷口近端(0~0.22 km)同时分布有垮塌迁移及热液羽流沉降来源的热液成因矿物,其中垮塌来源的矿物呈砾—粗砂级,以古巴矿等金属硫化物矿物及铁氧化物为主;羽流沉降来源的矿物呈砂—泥级,以Cu-Zn-Fe硫化物矿物(等轴古巴矿、古巴矿、闪锌矿和磁黄铁矿等)为主。在远喷口端(1.84~6.05 km)主要分布有羽流沉降来源的热液成因矿物,以砂—泥级的金属氧化物和氢氧化物为主。热液成因矿物的类型、粒度、丰度在空间上呈现出的规律性分布特征可以示踪未知的活动和非活动热液区的位置,并作为多金属硫化物资源的找矿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层沉积物 热液成因矿物 天休热液区 卡尔斯伯格脊 印度洋
下载PDF
中国大洋硫化物勘探研究的发展与展望 被引量:2
10
作者 刘颖 李家彪 +6 位作者 王叶 陶春辉 曾志刚 韩喜球 李传顺 周亚东 梁锦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2624-2637,共14页
海底热液系统的发现催生了全球大洋多金属硫化物成矿、海底极端生态系统和多圈层相互作用等研究新领域。本文重点从大洋热液硫化物的全球发现、我国大洋硫化物勘探研究的发展历程和技术创新、未来勘探开发的研究热点等方面探讨我国大洋... 海底热液系统的发现催生了全球大洋多金属硫化物成矿、海底极端生态系统和多圈层相互作用等研究新领域。本文重点从大洋热液硫化物的全球发现、我国大洋硫化物勘探研究的发展历程和技术创新、未来勘探开发的研究热点等方面探讨我国大洋硫化物勘探研究成果和世界发展趋势,提出我国应持续发展大洋多金属硫化物勘探开发理论研究,突破智能、重载、协同、绿色勘探开发技术,迎接未来商业开采时代的到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洋 多金属硫化物 海底极端生态系统 热液系统 勘探技术
下载PDF
中印度洋脊Edmond热液区硫化物的He、Ar同位素组成
11
作者 王叶 韩喜球 +1 位作者 邱中炎 叶先仁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S1期441-442,共2页
<正>1样品与方法 Edmond热液区位于中印度洋脊S3洋脊段北部,为一远轴活动热液区,经纬度为23°52.68′S,69°35.80′E。该热液区坐落于裂谷东侧上的一处正地形之上,水深3 290~3 320 m,离中央裂谷轴部约6 km。研究样品采自E... <正>1样品与方法 Edmond热液区位于中印度洋脊S3洋脊段北部,为一远轴活动热液区,经纬度为23°52.68′S,69°35.80′E。该热液区坐落于裂谷东侧上的一处正地形之上,水深3 290~3 320 m,离中央裂谷轴部约6 km。研究样品采自Edmond热液区共11件块状硫化物,样品信息详见王叶剑等(201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位素组成 流体包裹体 矿物包体 中印度洋脊 硫化合物 硫化物 Edmond He Ar 热液区
下载PDF
西南印度洋脊玉皇山热液区的发现及其热液成矿作用特征
12
作者 韩喜球 王叶 +2 位作者 邱中炎 刘颖 裘碧波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S1期1141-1142,共2页
继2007年中国大洋第19航次在超慢速扩张的西南印度洋脊49.6°E附近发现首个海底黑烟囱以来(Tao et al.,2012),2010年,中国大洋21航次第7航段在49.2°E附近中央裂谷南侧的远轴山坡上又新发现一个热液区(韩喜球等,2010;Han et al.... 继2007年中国大洋第19航次在超慢速扩张的西南印度洋脊49.6°E附近发现首个海底黑烟囱以来(Tao et al.,2012),2010年,中国大洋21航次第7航段在49.2°E附近中央裂谷南侧的远轴山坡上又新发现一个热液区(韩喜球等,2010;Han et al.,2010),现场命名为玉皇山热液区(位置:49.265°E/37.935°S,水深1443 m)。该热液区位于龙旂热液区(49.65oE/37.79oS)以西40 k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皇山 西南印度洋 海底黑烟囱 慢速扩张 中央裂谷 流体包裹体 热液流体 大西洋中脊 均一温度 扩张脊
下载PDF
对称与非对称扩张洋脊玄武岩地球化学特征与岩浆过程:以慢速扩张卡尔斯伯格脊为例
13
作者 黄凯晖 韩喜球 +2 位作者 王叶 邱中炎 李洪林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S1期1143-1144,共2页
<正>慢速扩张洋脊占全球洋中脊扩张系统的80%(Murton and Rona,2015),在全球洋中脊系统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西北印度洋卡尔斯伯格脊南起2°S,以NW-SE向趋势延伸至10°N,洋脊的扩张速率为24.6~34.4 mm/a,属于典型的慢... <正>慢速扩张洋脊占全球洋中脊扩张系统的80%(Murton and Rona,2015),在全球洋中脊系统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西北印度洋卡尔斯伯格脊南起2°S,以NW-SE向趋势延伸至10°N,洋脊的扩张速率为24.6~34.4 mm/a,属于典型的慢速扩张洋脊(Ray et al.,2013)。地形分析发现,其对称扩张洋脊段具有较窄的对称V形脊轴裂谷,发育脊轴新火山脊,扩张方向与脊轴的走向垂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速扩张 非对称 西北印度洋 扩张速率 洋中脊 地形分析 地球化学特征 结晶矿物 微量元素特征 熔蚀
下载PDF
西南印度洋中脊45.3°E^56°E蚀变玄武岩地球化学
14
作者 裘碧波 韩喜球 +2 位作者 王叶 邱中炎 黄凯晖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S1期777-778,共2页
大洋21航次第七航段在西南印度洋中脊45.3°E^56°E洋脊段采集了20个站位的玄武岩和橄榄岩等岩石样品。本文选择了10件新鲜的和发生不同程度蚀变的玄武岩进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
关键词 E^56 印度洋中脊 蚀变作用 岩石样品 橄榄岩 元素富集因子 绿泥石化 热液蚀变 元素迁移 蒙脱石化
下载PDF
中印度洋脊Edmond热液区热液硫化物的元素富集与年代学特征
15
作者 王叶 韩喜球 +2 位作者 杨海丽 邱中炎 马志邦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S2期668-669,共2页
上世纪80年代末,德国科学家在中印度洋脊南段区域发现了热液成因的铁锰结壳,预示着该地区存在热液活动的迹象(Herzig and Plueger,1988)。2001年4月美国科学家在"Knorr"号KN162-13航次中通过近底水柱异常调查在中印度洋脊第... 上世纪80年代末,德国科学家在中印度洋脊南段区域发现了热液成因的铁锰结壳,预示着该地区存在热液活动的迹象(Herzig and Plueger,1988)。2001年4月美国科学家在"Knorr"号KN162-13航次中通过近底水柱异常调查在中印度洋脊第三洋脊段中央裂谷东侧发现了Edmond热液区(Van Dover et al.,2001),并通过"Jas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液硫化物 Edmond 元素富集 年代学研究 中央裂谷 热液成因 东太平洋海隆 Knorr 热液活动 测年
下载PDF
西北印度洋卡尔斯伯格脊天休热液区附近水体热液异常特征
16
作者 蒋紫靖 韩喜球 +1 位作者 王叶 邱中炎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S1期765-766,共2页
2015年中国大洋33航次第一航段对西北印度洋卡尔斯伯格脊开展了地质、地球物理、生物和环境等多学科综合科学考察。在63°50′E/3°41′N发现了一处新的热液区,并命名为天休热液区。天休热液区位于西北印度洋卡尔斯伯格脊中央... 2015年中国大洋33航次第一航段对西北印度洋卡尔斯伯格脊开展了地质、地球物理、生物和环境等多学科综合科学考察。在63°50′E/3°41′N发现了一处新的热液区,并命名为天休热液区。天休热液区位于西北印度洋卡尔斯伯格脊中央裂谷南侧山坡,离中轴距离约为5 km,基底为超铁镁质围岩。热液区内有大量的活动烟囱群、死亡烟囱体、硫化物、热液沉积物与热液生物和显著的热液异常等(Han et al.,2015)。在天休热液区附近进行了两个站位的CTD调查并采样。其中,CTD01(63°51′E/3°42′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印度洋 天休 热液沉积物 烟囱体 中央裂谷 地球物理 镁质 学科综合 体热 中轴
下载PDF
高光谱图像深度模糊核聚类的洋底锰结核识别 被引量:1
17
作者 张启忠 郑恩迪 +1 位作者 王叶 高发荣 《中国图象图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886-1895,共10页
目的海洋资源调查是海洋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开发利用海洋资源、保护海洋环境有重要意义。将深海高光谱图像用于调查洋底锰结核资源,相比传统图像方法信息更为全面,识别更为准确。但是高光谱方法中用于有监督分类识别的分类器... 目的海洋资源调查是海洋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开发利用海洋资源、保护海洋环境有重要意义。将深海高光谱图像用于调查洋底锰结核资源,相比传统图像方法信息更为全面,识别更为准确。但是高光谱方法中用于有监督分类识别的分类器需要人工标定的标签,这在深海环境中是较为困难的。针对这一局限性,本文提出了一种融合深度网络与模糊核聚类的深度模糊核聚类(deep kernel fuzzy C-means,DKFCM)算法,实现对洋底锰结核高光谱图像的无监督聚类。方法DKFCM由随机深度卷积网络(Rdnet)及改进的模糊核聚类算法两大模块组成。Rdnet通过降维、随机图块卷积及非线性激活操作的循环,实现对高光谱图像浅层及深层特征的提取,融合这两类特征作为后续聚类识别的输入。改进的模糊核聚类算法先用欧氏距离计算初始聚类中心,再用模糊核聚类的方法以实现海洋资源的准确分类。结果实验结果表明,DKFCM无监督聚类能有效聚类洋底资源,对锰结核的聚类准确率达到76.59%,相比单用K-means聚类提高了20.99%,相比经Rdnet提取特征后再用K-means聚类提高了13.76%,对比实验表明DKFCM算法在无标签数据的情况下也能达到良好的准确率。结论本文所提的高光谱深度模糊核聚类方法,实现了深海锰结核的无监督聚类,可以用于海洋资源量的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光谱图像 深度学习 卷积网络 特征提取 聚类 锰结核
原文传递
超镁铁岩型海底热液成矿系统中Au的矿化——以卡尔斯伯格脊天休热液区为例 被引量:1
18
作者 杨铭 王叶 +3 位作者 韩喜球 邱中炎 刘吉强 李洪林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S01期173-174,共2页
现代海底块状硫化物矿床(SMS)富含Au等战略性矿产,是海底成矿作用研究的热点(Fuchs et al.,2019)。传统观点认为,富Au型SMS矿床可赋存于现代海底各种构造环境中,但高品位的Au通常与岛弧、不成熟的弧后环境有关,大洋中脊形成的块状硫化... 现代海底块状硫化物矿床(SMS)富含Au等战略性矿产,是海底成矿作用研究的热点(Fuchs et al.,2019)。传统观点认为,富Au型SMS矿床可赋存于现代海底各种构造环境中,但高品位的Au通常与岛弧、不成熟的弧后环境有关,大洋中脊形成的块状硫化物往往是贫Au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底热液系统 超镁铁岩 块状硫化物 Au矿化
下载PDF
基于实测影像的深海热液羽流流场与物质能量输入特性反演研究
19
作者 陈亚楠 楼映中 +3 位作者 贺治国 王叶 邱中炎 韩喜球 《中国科学:技术科学》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705-1715,共11页
深海热液羽流是岩石圈与水圈进行物质能量交换的关键媒介,对海洋元素循环和海水化学成分的演化有重要影响.本研究基于实测影像资料对西北印度洋卧蚕-1号热液区热液喷口羽流进行了定量分析,以区域互相关算法为基础计算了热液羽流的流场结... 深海热液羽流是岩石圈与水圈进行物质能量交换的关键媒介,对海洋元素循环和海水化学成分的演化有重要影响.本研究基于实测影像资料对西北印度洋卧蚕-1号热液区热液喷口羽流进行了定量分析,以区域互相关算法为基础计算了热液羽流的流场结构,并进一步估算了卧蚕-1号“火焰山”热液喷口释放的热量和物质通量.结果表明,热液羽流中心线上的垂向速度在初始动量和浮力通量的共同作用下随羽流上升呈增大趋势,羽流中心线最大垂向速度约15.5 cm/s,最大水平速度约10.3 cm/s.受卷吸和边界剪切作用,热液羽流体积流量随上升高度增加近似线性增加.经估算,该喷口向海洋输入的热量约1.35±0.11 MW,所释放的Fe元素约3661±323 kg/a.研究结果为慢速扩张洋脊深海热液羽流动力特性和热液区物质与能量交换提供了科学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海热液羽流 图像分析 互相关算法 热量输入 物质输入
原文传递
海底多金属硫化物资源预测:方法与思考 被引量:1
20
作者 沈芳 韩喜球 +1 位作者 李洪林 王叶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2682-2695,共14页
海底多金属硫化物是未来可供开发利用的重要矿产资源。由于海底环境复杂,勘探成本巨大,利用成矿理论开展资源预测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综述了现有的海底多金属硫化物成矿远景区预测方法,分析比较了各预测方法的特点,借鉴陆地火山成... 海底多金属硫化物是未来可供开发利用的重要矿产资源。由于海底环境复杂,勘探成本巨大,利用成矿理论开展资源预测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综述了现有的海底多金属硫化物成矿远景区预测方法,分析比较了各预测方法的特点,借鉴陆地火山成因块状硫化物的资源预测方法,并结合卡尔斯伯格脊的应用实例,对多金属硫化物资源预测工作进行了探讨:多金属硫化物成矿预测方法需综合考虑研究区的勘探程度、数据资料的精度、覆盖范围等实际情况,并结合各方法的特点及其适用性进行合理选取;应用知识驱动与数据驱动的组合预测方法和深度学习算法解决已知硫化物矿床(点)不足、小样本、数据缺失、数据耦合、主客观误差等问题,提高预测的准确性和效率;通过综合比较基于不同原理的预测方法获得的结果进行验证,提高资源预测的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金属硫化物 资源预测 预测方法 成矿远景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