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2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机理及治疗现状 被引量:102
1
作者 傅建峰 王力利 倪家骧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0年第1期47-52,共6页
关键词 腰椎 椎间盘突出 发病机理 治疗
下载PDF
大蒜素对人胃腺癌BGC-823细胞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36
2
作者 李勇 刘冀红 +8 位作者 赵群 范立侨 于跃明 王力利 赵雪峰 张志栋 焦志凯 马志学 刘品一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CAS 2001年第5期307-310,共4页
目的 :探讨大蒜素诱导胃癌BGC - 82 3细胞凋亡的作用及机制。 方法 :传代培养人胃腺癌BGC - 82 3细胞 ,使细胞浓度为 5× 10 5个 /ml。分别加入 10 -5g/L(大蒜素 1)和 10 -3 g/L(大蒜素 2 )的大蒜素 ,另设对照组 ,培养时间分别为 6h... 目的 :探讨大蒜素诱导胃癌BGC - 82 3细胞凋亡的作用及机制。 方法 :传代培养人胃腺癌BGC - 82 3细胞 ,使细胞浓度为 5× 10 5个 /ml。分别加入 10 -5g/L(大蒜素 1)和 10 -3 g/L(大蒜素 2 )的大蒜素 ,另设对照组 ,培养时间分别为 6h、2 4h、48h、72h。 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 :①大蒜素可明显提高胃癌细胞凋亡率、降低PI值 (P <0 0 1或P <0 0 5 ) ,且表现出明显的细胞凋亡的形态学变化。②大蒜素可明显降低胃癌细胞CEA、GST -π的水平 (P <0 0 1或P <0 0 5 )。③大蒜素可明显提高胃癌细胞的cAMP水平 (P <0 0 1) ,降低PKC水平 (P <0 0 1或P <0 0 5 )。④大蒜素能够显著增加胃癌细胞fas基因及bax基因蛋白的表达 (P <0 0 5或P <0 0 1) ;降低bcl- 2基因蛋白的表达 (P <0 0 1)。 结论 :大蒜素可通过对第二信号系统cAMP、PKC的影响 ,增强细胞凋亡始动基因fas、凋亡促进基因bax的表达 ,抑制凋亡抑制基因bcl- 2的表达 ,增加细胞凋亡率 ,并使胃癌细胞调亡 ,并抑制其增殖活性 ;并可导致胃癌细胞CEA、GST -π的合成减少 ,从而降低其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蒜素 胃腺癌 BGC-823细胞
下载PDF
ω-3多不饱和脂肪酸对人胃癌BGC823细胞周期及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13
3
作者 巩涛 李勇 +6 位作者 郭建文 范立桥 赵群 王力利 宋振川 焦志凯 刘羽 《中国临床营养杂志》 2006年第2期77-81,T0001,共6页
目的利用人胃癌BGC823细胞体外培养实验,观察不同浓度ω3多不饱和脂肪酸(EPA、DHA)对肿瘤细胞周期及凋亡的影响。方法采用MTT法、凋亡形态学检查和流式细胞检测肿瘤细胞周期及凋亡情况。结果30和45μg/ml的EPA或DHA可显著降低肿瘤细胞... 目的利用人胃癌BGC823细胞体外培养实验,观察不同浓度ω3多不饱和脂肪酸(EPA、DHA)对肿瘤细胞周期及凋亡的影响。方法采用MTT法、凋亡形态学检查和流式细胞检测肿瘤细胞周期及凋亡情况。结果30和45μg/ml的EPA或DHA可显著降低肿瘤细胞存活率(P<0.001);Hoechst33258染色和透射电镜可见细胞凋亡现象;流式细胞检测bcl2基因蛋白表达明显下降(P<0.05),G0/G1细胞明显增加,G2/M和S期细胞明显减少(P<0.05)。结论ω3多不饱和脂肪酸可诱导人胃癌BGC823细胞凋亡和阻滞细胞在G0/G1期,细胞增殖受到抑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Ω-3多不饱和脂肪酸 人胃癌BGC-823细胞 凋亡 细胞周期 细胞培养 流式细胞
下载PDF
胃癌组织及区域淋巴结MUC1、CD44v6、nm23表达与胃癌侵袭转移及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16
4
作者 李勇 张景华 +6 位作者 邝刚 杨进强 赵群 王晓玲 焦志凯 张志栋 王力利 《癌症》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9期985-989,共5页
背景与目的:研究证实胃癌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是多基因及其蛋白表达产物协调作用的结果,寻找与胃癌转移相关的分子生物学标志物有助于胃癌的研究。本实验旨在探讨胃癌组织及区域淋巴结中MUC1、CD44v6、nm23表达与胃癌侵袭转移及预后的... 背景与目的:研究证实胃癌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是多基因及其蛋白表达产物协调作用的结果,寻找与胃癌转移相关的分子生物学标志物有助于胃癌的研究。本实验旨在探讨胃癌组织及区域淋巴结中MUC1、CD44v6、nm23表达与胃癌侵袭转移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110例胃癌组织及613枚区域淋巴结中的MUC1、CD44v6、nm23基因蛋白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①胃癌组织中的MUC1蛋白阳性表达在低分化癌组、浸润型组、T3+T4组、淋巴结转移组、Ⅲ~Ⅳ期组、生存期<5年组分别为84.6%、88.1%、87.3%、91.7%、94.4%、95.5%,CD44v6分别为79.5%、74.6%、79.4%、81.7%、87.0%、87.9%,nm23分别为38.5%、32.2%、30.2%、25.0%、25.9%、18.2%。MUC1和CD44v6表达低分化癌组显著高于高、中分化癌组(78.9%vs57.7%),浸润型组高于局限型组(72.6%vs54.9%),T3+T4组高于T2组(72.3%vs46.8%),淋巴结转移组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68.0%vs46.0%),TNMⅢ~Ⅳ期组高于Ⅰ~Ⅱ期组(67.9%vs44.6%),生存期<5年组高于≥5年组(59.1%vs31.8%),各组间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1或P<0.05)。而nm23除分化程度、Borrmann分型不同的两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外,T3+T4组低于T2组(51.1%),有淋巴结转移组低于无淋巴结转移组(56.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组织 区域淋巴结 MUC1 CD44V6 nm23 基因表达 胃癌 肿瘤侵袭转移 预后
下载PDF
患者自控硬膜外镇痛对老年患者上腹部手术后镇痛效果及循环应激反应的影响 被引量:18
5
作者 王力利 吕艳霞 付建峰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8期479-480,共2页
关键词 患者自控镇痛 硬膜外镇痛 老年 上腹部手术 术后镇痛 循环应激反应 麻醉
下载PDF
胃癌淋巴结微转移的多种抗体联合检测及其临床价值 被引量:10
6
作者 王贵英 王士杰 +4 位作者 李勇 王力利 王晓玲 宋振川 范立侨 《癌症》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559-563,共5页
背景与目的:免疫组化法检测胃癌淋巴结中的微转移灶方法简便,但敏感性差。同时应用多种抗体联合检测淋巴结的微转移情况,是否能提高其敏感性,克服免疫组化法的弱点尚有一些争议。本研究应用细胞角蛋白20(CK20)、上皮膜抗原(EMA)及肿瘤... 背景与目的:免疫组化法检测胃癌淋巴结中的微转移灶方法简便,但敏感性差。同时应用多种抗体联合检测淋巴结的微转移情况,是否能提高其敏感性,克服免疫组化法的弱点尚有一些争议。本研究应用细胞角蛋白20(CK20)、上皮膜抗原(EMA)及肿瘤相关糖蛋白72-4(CA72-4)抗体对胃癌阴性淋巴结的微转移情况进行联合检测,旨在评价多种抗体联合检测微转移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1991年4月至1994年4月行手术切除的未见淋巴结转移的胃癌病例44例,收集其淋巴结蜡块共466个,分别以鼠抗人CK20抗体,鼠抗人EMA单克隆抗体,鼠抗人CA72-4单克隆抗体进行免疫组化染色,显微镜下根据染色结果确定其微转移情况,然后与各病例的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进行比较。结果:全组共有18例(40.9%)51个淋巴结(10.9%)发现微转移灶。应用三种抗体免疫组化染色后,检测到的微转移淋巴结数量分别为CK2040个(8.6%),CA72-427个(5.8%),EMA21个(4.5%)。淋巴结微转移与否与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部位、组织类型及TNM分期无关(P>0.05)。有微转移的病例5年存活率为(61.11±11.49)%,无微转移的病例为(92.31±5.23)%(P=0.0113);转移淋巴结数≥3个者5年存活率为(44.44±16.56)%,<3个者为(77.78±13.86)%(P=0.019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淋巴结微转移 多种抗体 联合检测 临床价值
下载PDF
食管残胃间空肠间置术在近端胃癌根治术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3
7
作者 赵群 李勇 +3 位作者 张志栋 范立侨 宋振川 王力利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0期1996-1998,共3页
目的 探讨根治性近侧胃大部切除后理想的消化道重建方法,减少反流性食管炎等并发症的发生。方法2004年1月至2006年7月,对71例胃底贲门癌患者行根治性近侧胃大部切除、食管残胃间空肠间置术(在行常规根治性近侧胃大部切除术的基础上... 目的 探讨根治性近侧胃大部切除后理想的消化道重建方法,减少反流性食管炎等并发症的发生。方法2004年1月至2006年7月,对71例胃底贲门癌患者行根治性近侧胃大部切除、食管残胃间空肠间置术(在行常规根治性近侧胃大部切除术的基础上,分别行食管空肠端侧吻合、残胃空肠侧侧吻合以及空肠空肠侧侧吻合)。随访9~39个月,根据胃食管反流症状评分标准、胃排空试验(上消化道钡餐造影、ECT)以及食管下段pH电脑测定等方法评价患者食管反流情况。结果重建过程中3个吻合口均应用吻合器,能明显加快手术进程,一般都在3.5h左右(其中消化道重建约为1h),术后平均9d康复出院,均未发生吻合口瘘、狭窄梗阻等并发症。随访除6例出现轻度反流症状外,其余患者均无明显返酸、烧心、胸骨后疼痛等反流性食管炎的表现。胃排空试验(上消化道钡餐造影、ECT)均未见钡剂或食物反流入食管显示,食管下段pH值为(6.9±0.1)。患者多数能维持或超过术前体质量,生活质量尚满意。结论食管残胃间空肠间置术对预防根治性近侧胃大部切除术后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效果显著,较好地解决了食管反流、胃容量缩小、生理途径改变等问题,提高了生活质量。是近端胃癌根治术后理想的消化道重建术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端胃癌根治术 空肠间置术 反流性食管炎
下载PDF
胃癌患者外周血及骨髓微转移检测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10
8
作者 王贵英 李勇 +8 位作者 王士杰 张健慧 宋振川 王爱军 刘羽 唐建发 范立侨 赵群 王力利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7期405-407,共3页
目的:探讨检测胃癌患者外周血和骨髓CK20mRNA表达的敏感性、特异性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RT-PCR技术,同时对照检测49例胃癌患者、5例胃良性病变患者及5例健康志愿者骨髓与外周血中的CK20mRNA表达。结果:49例胃癌患者中,骨髓和外周血CK2... 目的:探讨检测胃癌患者外周血和骨髓CK20mRNA表达的敏感性、特异性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RT-PCR技术,同时对照检测49例胃癌患者、5例胃良性病变患者及5例健康志愿者骨髓与外周血中的CK20mRNA表达。结果:49例胃癌患者中,骨髓和外周血CK20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9.0%(24/49),32.7%(16/49),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2例外周血CK20表达阳性,骨髓表达阴性。健康志愿者及良性病变患者外周血及骨髓中未检测到CK20表达。本实验中CK20mRNART-PCR技术的灵敏度为10-5。胃癌的微转移状况与组织分化程度和肿瘤TNM分期有关。结论:应用RT-PCR法以CK20为标志物检测胃癌微转移细胞特异性高。骨髓检测胃癌微转移较单次采血更敏感,但外周血检测仍能提供一些有价值的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微转移 CK20 RT—PCR 骨髓 外周血
下载PDF
胃癌患者脾虚证与生物学行为的关系及健脾益气中药对其的影响 被引量:6
9
作者 赵群 李勇 +6 位作者 杨进强 陈少轩 焦志凯 张志栋 王力利 马志学 刘品一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68-71,共4页
目的 研究中医脾虚证与胃癌病人临床生物学行为之间的关系 ,探讨健脾益气中药参芪扶正注射液对其的影响。方法 根据中医辨证标准 ,将 10 2例患者分为胃癌无脾虚证和有脾虚证两组。分析统计胃癌浸润深度、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以及PTN... 目的 研究中医脾虚证与胃癌病人临床生物学行为之间的关系 ,探讨健脾益气中药参芪扶正注射液对其的影响。方法 根据中医辨证标准 ,将 10 2例患者分为胃癌无脾虚证和有脾虚证两组。分析统计胃癌浸润深度、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以及PTNM分期等。并将有脾虚组患者分为单纯手术组与手术 +健脾治疗组 ,分别检测红细胞C3b受体花环 (RBC C3bRR)、免疫复合物花环 (RBC ICR)、T淋巴细胞嗜银蛋白含量以及NK细胞活性。结果  10 2例胃癌患者中有 6 3例 (6 1 8% )合并不同程度的脾虚证。脾虚组与无脾虚组患者相比 ,其肿瘤浸润深度、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以及PTNM分期的构成比不同 ,有脾虚证组T3~T4、低分化腺癌以及 3、4站淋巴结转移患者较多 ,PTNM分期Ⅲ、Ⅳ期者较多 (P <0 0 1)。脾虚组胃癌患者手术 +健脾治疗组较单纯手术组RBC C3bRR、T淋巴细胞嗜银蛋白含量、NK细胞活性显著升高 ,RBC ICR显著降低 (P <0 0 1)。结论 胃癌患者脾虚证与其临床生物学行为之间有较密切的关系 ,合并脾虚证患者的预后比不合并脾虚证患者差。脾虚型胃癌患者术后合并应用健脾益气中药可明显改善其免疫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脾虚证 细胞免疫 参芪扶正注射液
原文传递
CIK细胞对胃癌OCUM-2MD3细胞体内外杀瘤活性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6
10
作者 赵群 李勇 +6 位作者 陈少轩 杨进强 单保恩 庞志诚 王力利 焦志凯 张志栋 《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13-116,共4页
目的 研究正常人细胞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 (Cytokine inducedkiller,CIK)对人胃癌细胞株OCUM 2MD3的体外细胞毒活性以及对胃癌腹膜移植模型的体内抗肿瘤作用。方法 取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eripheralbloodmononuclearcell,PBMC) ,... 目的 研究正常人细胞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 (Cytokine inducedkiller,CIK)对人胃癌细胞株OCUM 2MD3的体外细胞毒活性以及对胃癌腹膜移植模型的体内抗肿瘤作用。方法 取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eripheralbloodmononuclearcell,PBMC) ,加入γ IFN、IL 2、抗 CD3单抗和IL 1,体外诱导成CIK细胞 ,用流式细胞仪对细胞作动态表型分析 ,用MTT法测定CIK细胞体外对OCUM 2MD3的细胞毒活性 ,并与CD3AK作对比。在Balb/c裸小鼠腹腔内接种OCUM 2MD3细胞 ,观察CIK细胞对荷瘤鼠的抑瘤作用。结果 CIK细胞在培养 2周左右获得大量增殖 ,CD3+ CD5 6 + 双阳性细胞大量增殖达 10 0 0倍以上 ;体外实验证明 ,CIK细胞对OCUM 2MD3有明显的细胞毒活性 ,对比CD3AK其抑瘤率为 85 %与 6 2 .8% (P <0 .0 5 )。体内实验表明 ,CIK细胞能够显著抑制癌性腹水的生长 ,其抑瘤率可达 10 0 % ;肿瘤标志物CEA含量明显降低。结论 CIK细胞是一种新型、高效的免疫活性细胞 ,具有较强的体内外抗胃癌细胞活性 ,具有明显的抑制癌性腹水的生长的作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IK细胞 胃癌 OCUM-2MD3细胞 细胞毒活性 抗肿瘤
下载PDF
胃癌及区域淋巴结CD44v6、nm23-H1表达与其病理特征及预后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9
11
作者 张景华 李勇 +3 位作者 王晓玲 曹月敏 邝刚 王力利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256-258,共3页
目的:探讨胃癌及其区域淋巴结CD44V6、nm23-H1表达与胃癌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本研究采用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110例胃癌及613枚区域淋巴结组织中的CD44V6、nm23-H1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在胃癌原发灶和在淋巴结转移灶,CD44V6阳... 目的:探讨胃癌及其区域淋巴结CD44V6、nm23-H1表达与胃癌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本研究采用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110例胃癌及613枚区域淋巴结组织中的CD44V6、nm23-H1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在胃癌原发灶和在淋巴结转移灶,CD44V6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5.5%和89.4%,nm23-H1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9.1%和16.8%。CD44V6、nm23-H1表达率与胃癌的组织学类型、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胃癌原发灶CD44V6阳性表达组5年生存率显著低于阴性表达组(P<0.01);nm23-H1阳性表达组5年生存率显著高于阴性表达组(P<0.01)。结论:对胃癌组织进行CD44V6、nm23-H1蛋白的检测,有助于预测胃癌进程和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以及评估胃癌患者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CD44V6蛋白 NM23-H1 蛋白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胃癌原发灶和淋巴结转移灶中锌指蛋白139与肿瘤细胞凋亡和生存素及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的关系及意义研究 被引量:9
12
作者 李勇 王力利 +5 位作者 王银洁 范立侨 赵群 檀碧波 刘羽 李兆星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50-254,共5页
目的探讨胃癌原发灶和淋巴结转移灶中锌指蛋白139(ZNF139)与肿瘤细胞凋亡、生存素(Survivin)、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Bcl-2)的关系及意义。方法选取2012年1—6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外三科行手术切除的35例进展期胃癌患者为研究对象... 目的探讨胃癌原发灶和淋巴结转移灶中锌指蛋白139(ZNF139)与肿瘤细胞凋亡、生存素(Survivin)、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Bcl-2)的关系及意义。方法选取2012年1—6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外三科行手术切除的35例进展期胃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胃癌组织及相应的淋巴结转移组织,采用DNA原位末端标记(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指数(AI),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ZNF139、Survivin、Bcl-2mRNA的相对表达水平,蛋白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检测ZNF139、Survivin、Bcl-2蛋白表达水平。结果胃癌原发灶AI(10.8±4.7)高于淋巴结转移灶的(8.7±3.0)(t=-2.176,P=0.039)。淋巴结转移灶ZNF139、Survivin、Bcl-2 mRNA相对表达水平均高于胃癌原发灶(P<0.05)。淋巴结转移灶ZNF139、Survivin、Bcl-2蛋白表达水平均高于胃癌原发灶(P<0.05)。胃癌原发灶Survivin mRNA相对表达水平与AI呈负相关(r=-0.517,P=0.001);淋巴结转移灶ZNF139、Survivin、Bcl-2 mRNA相对表达水平均与AI呈负相关(r=-0.346、-0.467、-0.511,P=0.042、0.005、0.002)。淋巴结转移灶Bcl-2 mRNA相对表达水平与胃癌原发灶Bcl-2 mRNA相对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0.791,P<0.001)。在胃癌原发灶中,ZNF139 mRNA相对表达水平与Bcl-2 mRNA相对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0.482,P=0.003)。在淋巴结转移灶中,ZNF139 mRNA相对表达水平与Survivin、Bcl-2 mRNA相对表达水平均呈正相关(r=0.436、0.452,P=0.009、0.006);Survivin mRNA相对表达水平与Bcl-2 mRNA相对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0.465,P=0.005)。结论胃癌肿瘤细胞在转移过程中抗凋亡能力增强,这可能与ZNF139对部分凋亡相关基因(Survivin、Bcl-2)的调控有关,但这种调控关系在胃癌原发灶和淋巴结转移灶中并不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淋巴结 锌指蛋白 139 细胞凋亡
下载PDF
胃癌 癌周淋巴结 网膜及腹膜中T淋巴细胞亚群和NK细胞分布的研究 被引量:7
13
作者 宋振川 李勇 +5 位作者 王力利 王贵英 范立侨 赵群 刘羽 郝英杰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232-234,共3页
目的:通过检测胃癌、癌周正常胃粘膜、胃周淋巴结、大网膜、小网膜、腹膜及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亚群和NK细胞数以探讨胃癌局部及全身的免疫状况。方法:利用流式细胞术测定40例胃癌患者的癌组织、癌周正常胃粘膜、胃周淋巴结、大网膜、小... 目的:通过检测胃癌、癌周正常胃粘膜、胃周淋巴结、大网膜、小网膜、腹膜及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亚群和NK细胞数以探讨胃癌局部及全身的免疫状况。方法:利用流式细胞术测定40例胃癌患者的癌组织、癌周正常胃粘膜、胃周淋巴结、大网膜、小网膜、腹膜及外周血的CD4+、CD8+及NK细胞的含量。取22例良性疾病患者的胃粘膜和外周血做对照。结果:CD4+、CD8+、NK细胞计数在胃癌组织和胃周淋巴结中最高,均高于癌周正常胃粘膜、大网膜、小网膜、腹膜及外周血(P<0.05),但癌组织的CD4+/CD8+比值低于淋巴结和大网膜(P<0.05);良性疾病对照组的胃粘膜、外周血CD4+、CD8+、NK细胞计数和CD4+/CD8+比值均高于胃癌患者(P<0.01)。结论:胃癌患者局部及全身的免疫功能均低于对照组;胃癌组织内CD4+、CD8+、NK细胞较癌周正常胃粘膜、大网膜、小网膜、腹膜高聚集,但免疫功能呈现低下和抑制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T淋巴细咆亚群 NK细胞
下载PDF
胃癌及其区域淋巴结中PTEN、IGF-1/IGF-1R mRNA的表达 被引量:4
14
作者 赵雪峰 李勇 +4 位作者 范立侨 赵群 李琰 宋振川 王力利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736-738,共3页
目的探讨胃癌及其区域淋巴结中MMAC1基因(PTEN),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IGF-1R)mRNA的表达及其在胃癌发生和淋巴结转移中的作用。方法RT-PCR方法检测胃癌组织、正常胃黏膜、胃癌区域淋巴结中PTEN,IGF-1/IGF-1R... 目的探讨胃癌及其区域淋巴结中MMAC1基因(PTEN),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IGF-1R)mRNA的表达及其在胃癌发生和淋巴结转移中的作用。方法RT-PCR方法检测胃癌组织、正常胃黏膜、胃癌区域淋巴结中PTEN,IGF-1/IGF-1R mRNA的表达。结果胃癌组织中PTEN mRNA表达降低,IGF-1/IGF-1R mRNA表达增高,PTEN/IGF的表达与年龄,性别无关,与肿瘤的分期、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明显相关。转移淋巴结中PTEN/IGF表达失衡,并且比原发灶中的失衡更加严重。结论PTEN mRNA表达降低,IGF-1/IGF-1R mRNA表达增高对胃癌的发生和转移起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淋巴结 PTEN IGF-1 IGF-1R
下载PDF
141例胃癌患者术后非计划内再次手术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7
15
作者 王力利 李勇 +6 位作者 万顷 范立侨 赵群 檀碧波 王冬 刘羽 刘庆伟 《肿瘤学杂志》 CAS 2015年第5期365-368,共4页
[目的]通过对胃癌患者术后非计划内再次手术情况的分析,探寻各种与再手术相关的危险因素,减少胃癌术后的再手术率。[方法]11 616例胃癌患者行手术治疗,对其中行非计划内再手术的141例胃癌患者,统计分析基本信息、合并症、既往史、治疗... [目的]通过对胃癌患者术后非计划内再次手术情况的分析,探寻各种与再手术相关的危险因素,减少胃癌术后的再手术率。[方法]11 616例胃癌患者行手术治疗,对其中行非计划内再手术的141例胃癌患者,统计分析基本信息、合并症、既往史、治疗情况及预后。[结果]本组病例再手术率为1.21%(141/11 616),再手术距初次手术的时间为(15.89±15.20)d。初次手术前合并糖尿病、贫血、低蛋白、有腹部手术史、围手术期输血、术中出血量≥400ml的患者再手术率升高;行近端胃大部切除或全胃切除的再手术率高于开胸贲门切除和远端胃大部切除的患者(均P<0.05)。性别、是否高龄(≥60岁)、是否合并心肺疾病、根治度、术中是否使用防黏连剂和吻合器与再手术率无关(均P>0.05)。导致再手术的最常见的并发症为消化道瘘。[结论]胃癌患者非计划再手术的危险因素有初次手术前合并糖尿病、贫血、低蛋白、有腹部手术史、输血、术中出血量大、近端胃大部切除或全胃切除等,根据危险因素进行预防性的处理可能降低非计划再手术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外科手术 再次手术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奥沙利铂结合CIK细胞对人胃癌裸鼠腹膜移植模型体内抗肿瘤作用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6
16
作者 赵群 李勇 +8 位作者 张辉 陈少轩 杨进强 范立侨 宋振川 王力利 邝刚 焦琨 周宏伟 《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12-215,共4页
目的比较单独应用奥沙利铂(L-OHP)、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CIK细胞)和L-OHP联合CIK细胞对人胃癌裸鼠腹膜移植瘤生长的抑制作用,为临床上联合应用L-OHP和CIK细胞治疗胃癌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通过提取健康供血者的PBMC,分别加入γ-IFN、IL-2... 目的比较单独应用奥沙利铂(L-OHP)、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CIK细胞)和L-OHP联合CIK细胞对人胃癌裸鼠腹膜移植瘤生长的抑制作用,为临床上联合应用L-OHP和CIK细胞治疗胃癌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通过提取健康供血者的PBMC,分别加入γ-IFN、IL-2、抗-CD3单克隆抗体和IL-1培养CIK细胞;用药效学体内实验法和病理形态学方法分别观察正常对照组、生理盐水对照组、不同剂量的L-OHP组、不同剂量的CIK细胞组和L-OHP+CIK组对人胃癌裸鼠腹膜移植模型的体内抗肿瘤作用。结果与NS对照组相比,L-OHP组(1.125、2.25mg/kg)、CIK细胞组[(1~2)×108mL-1]组人胃癌裸鼠腹膜移植模型治疗后生存期均明显延长,腹围明显减小(P<0.01);L-OHP+CIK组人胃癌裸鼠腹膜移植模型治疗后生存期进一步明显延长,腹围明显减小(P<0.01),与正常对照组相比,上述指标无明显差异(P>0.01)。病理形态学结果显示,L-OHP组、CIK细胞组及L-OHP+CIK组癌细胞坏死、凋亡改变逐渐加重。结论L-OHP联合CIK细胞对人胃癌裸鼠腹膜移植瘤生长的抑制作用大于单独应用L-OHP或CIK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奥沙利铂 CIK细胞 裸鼠 腹膜移植瘤 抗肿瘤
下载PDF
ω-3多不饱和脂肪酸对胃癌BGC-823细胞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3
17
作者 巩涛 李勇 +5 位作者 郭建文 范立桥 赵群 王力利 焦志凯 刘羽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5年第5期333-336,共4页
目的利用人胃癌BGC-823细胞体外培养实验,观察不同含量ω-3多不饱和脂肪酸合成的二十碳五烯酸(eicosapentaenoic acid,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ocosahexaenoc acid,DHA)对肿瘤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采用MTT法、凋亡形态学检查和流式细胞... 目的利用人胃癌BGC-823细胞体外培养实验,观察不同含量ω-3多不饱和脂肪酸合成的二十碳五烯酸(eicosapentaenoic acid,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ocosahexaenoc acid,DHA)对肿瘤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采用MTT法、凋亡形态学检查和流式细胞术检测肿瘤细胞凋亡情况。结果30和45 mg/L的EPA或DHA可显著降低肿瘤细胞存活率(P<0.01),透射电镜可见细胞凋亡现象,流式细胞检测bcl-2和Gα基因蛋白表达明显下降(P<0.05,P<0.01)。结论ω-3多不饱和脂肪酸可诱导人胃癌BGC-823细胞凋亡,细胞增殖受到抑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酸 ω-3 肿瘤细胞 培养的 细胞死亡 流式细胞术 体外研究
下载PDF
胃癌组织中PTEN蛋白表达与临床生物学行为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5
18
作者 范立侨 李勇 +5 位作者 孙桂彬 宋振川 赵群 王力利 张志栋 赵雪峰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1期3256-3258,共3页
目的研究胃癌组织中PTEN蛋白的表达,及其与胃癌临床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SP法)检测胃癌组织和正常胃黏膜中PTEN蛋白的表达。结果胃癌组织中PTEN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为53.42%,低于正常胃黏膜中的表达100%(P<0.05)。... 目的研究胃癌组织中PTEN蛋白的表达,及其与胃癌临床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SP法)检测胃癌组织和正常胃黏膜中PTEN蛋白的表达。结果胃癌组织中PTEN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为53.42%,低于正常胃黏膜中的表达100%(P<0.05)。PTEN蛋白表达与胃癌大小、大体分型、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及PTNM分期有关(P<0.01或P<0.05);而与患者性别、年龄,胃癌发生部位无关(P>0.05)。结论PTEN蛋白的表达异常参与了胃癌的发生,其低表达预示着胃癌生长快、恶性度高和易发生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PTEN 临床生物学行为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重症急性胰腺炎大鼠肠黏膜ICAM-1表达与黏膜损伤的关系 被引量:4
19
作者 李勇 来运刚 +5 位作者 邝刚 秦琪瑜 赵群 王力利 杨进强 张金燕 《基础医学与临床》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69-73,共5页
为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 (SAP)时肠黏膜细胞黏附分子ICAM 1表达的变化 ,以及与肠粘膜损伤、细菌移位、内毒素血症的关系。经胰胆管逆行注射 5 %牛黄胆酸钠制备大鼠SAP模型 ,检测血浆淀粉酶 (AMY)、脂肪酶 (LIP)及内毒素 (LPS)水平 ,小肠... 为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 (SAP)时肠黏膜细胞黏附分子ICAM 1表达的变化 ,以及与肠粘膜损伤、细菌移位、内毒素血症的关系。经胰胆管逆行注射 5 %牛黄胆酸钠制备大鼠SAP模型 ,检测血浆淀粉酶 (AMY)、脂肪酶 (LIP)及内毒素 (LPS)水平 ,小肠黏膜细胞ICAM 1的表达 ,胰、肝、肺、脾及肠系膜细菌培养 ,观察胰腺、小肠病理形态、肠黏膜超微结构的改变。与假手术组相比 ,SAP组AMY、LIP、LPS及肠黏膜组织ICAM 1的表达量随时限延长逐渐增高 ,且SAP6、12及 18h均明显升高 (P <0 0 1)。假手术组各脏器细菌培养均为阴性 ,SAP组脏器细菌培养呈现不同程度的阳性。SAP组肠绒毛呈不同程度的排列稀疏、脱落、紊乱、倒伏 ,伴中性粒细胞浸润 ,尤以SAP12h组为甚。结果显示 ,SAP时肠黏膜细胞ICAM 1表达明显增高 ,由此介导的中性粒细胞在局部聚集活化 ,可能是造成肠黏膜损伤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急性胰腺炎 大鼠 ICAM-1 肠黏膜损伤 细菌移位 内毒素血症 细胞黏附分子-1
下载PDF
磁激活细胞分选结合荧光激活细胞分类检测胃癌骨髓微转移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4
20
作者 王贵英 王士杰 +8 位作者 李勇 范立侨 宋振川 王力利 赵群 焦志凯 张志栋 赵雪峰 王东 《癌症》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605-610,共6页
背景与目的:检测胃癌患者骨髓微转移有多种方法,但不同的方法差异很大。在乳腺癌中,以磁激活细胞分选(m agnetic activated cellsorting,M ACS)结合荧光激活细胞分类(fluorescentactivated cellsorting,FACS)检测血细胞中的肿瘤细胞,有... 背景与目的:检测胃癌患者骨髓微转移有多种方法,但不同的方法差异很大。在乳腺癌中,以磁激活细胞分选(m agnetic activated cellsorting,M ACS)结合荧光激活细胞分类(fluorescentactivated cellsorting,FACS)检测血细胞中的肿瘤细胞,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本研究探讨应用这一方法检测胃癌骨髓微转移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02年12月~2003年6月行手术治疗的胃癌患者35例,提取其骨髓有核细胞,以结合抗细胞角蛋白(cytokeratin,CK)7/8抗体的M ACS微型免疫磁珠、标记异硫氰酸荧光素(fluorescein isothiocyanate,FITC)的抗CK抗体,以及标记叶绿素蛋白的抗CD45抗体标记后,以M S+/RS+型阳性分选柱进行两次肿瘤细胞富集。取富集前后的细胞样本进行FACS检测,将检测结果与各临床病理学参数进行比较。结果:M ACS富集前,仅3例(8.6%)检测到骨髓中存在的微转移细胞;而富集后,有25例(71.4%)患者检测到了骨髓微转移细胞。组织学分级为中分化、低分化和未分化的患者中,肿瘤细胞频数分别为1.4×10-8~2.4×10-5、2.2×10-7~3.7×10-5和4.0×10-6~8.6×10-5,3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26)。骨髓微转移状况与肿瘤TNM分期密切相关(r=439,P=0.008),而与肿瘤大小、浸润深度等参数无关。结论: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微转移 骨髓 流式细胞术 免疫磁性富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