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明确内蒙古、河北地区燕麦叶斑病病原菌种类及其生物学特性,采用组织分离法对病原菌进行分离,通过形态学特征及18SrDNA序列分析进行分类鉴定,以离体和活体叶片接种进行致病性测定,并采用十字交叉法对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结...为明确内蒙古、河北地区燕麦叶斑病病原菌种类及其生物学特性,采用组织分离法对病原菌进行分离,通过形态学特征及18SrDNA序列分析进行分类鉴定,以离体和活体叶片接种进行致病性测定,并采用十字交叉法对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共分离到3株菌株R1、H44和B8,根据形态学特征和18SrDNA序列分析将3株菌株均鉴定为燕麦内脐蠕孢菌Drechslera avenacea(M.A.Curtis ex Cooke)Shoemaker,有性态为燕麦核腔菌Pyrenophora avenae S.Ito et Kurib.。3株菌株均为致病菌,在离体和活体叶片上均能产生腐烂坏死病斑。3株菌株的菌丝在5~30℃、pH 5~11范围内均可生长,其中菌株R1和H44的最适生长温度为25℃、最适生长pH为8,菌株B8的最适生长温度为20~25℃、最适生长pH为7~8。3株菌株对碳源的利用效果中均以淀粉最好,对乳糖利用效果最差;菌株R1的最适氮源是硝酸铵,对蛋白胨和尿素利用效果最差;菌株H44和B8的最适氮源是蛋白胨,菌株H44对硫酸铵利用效果较差,3株菌株都不能利用碳酸铵,且菌株B8也不能利用尿素。展开更多
为明确燕麦的碳足迹特征,采用生命周期评价理论,对河北张家口、内蒙古乌兰察布和呼和浩特燕麦主产区58个农户及16家加工企业进行实地调研,对我国燕麦加工过程中的碳足迹进行了核算。结果表明,在燕麦种植环节,单位面积的碳足迹是800.29...为明确燕麦的碳足迹特征,采用生命周期评价理论,对河北张家口、内蒙古乌兰察布和呼和浩特燕麦主产区58个农户及16家加工企业进行实地调研,对我国燕麦加工过程中的碳足迹进行了核算。结果表明,在燕麦种植环节,单位面积的碳足迹是800.29±263.77 kg CO 2-eq·hm^-2,单位产量的碳足迹是0.380±0.125 t CO 2-eq·t^-1。其中,种植大户单位面积碳足迹为801.93±814.05 kg CO 2-eq·hm^-2,单位产量的碳足迹为0.380±0.386 t CO 2-eq·t^-1,接近于平均水平;种植散户单位面积的碳足迹为648.54±875.31 kg CO 2-eq·hm^-2,比燕麦种植平均水平低19.00%,单位产量碳足迹为0.422±0.570 t CO 2-eq·t^-1,比燕麦种植平均水平低11.10%。在燕麦加工环节,燕麦加工产品燕麦粉、燕麦片、燕麦米的单位质量碳足迹分别是69.67±5.77、130.62±10.86和50.76±4.81 kg CO 2-eq·t^-1。从燕麦食品全生命周期的角度分析,燕麦种植过程中的碳足迹显著低于玉米、水稻、小麦三大主粮作物,可以大面积种植。其中,燕麦种植散户的化肥用量和大户的灌溉电耗是燕麦种植环节碳足迹的主要来源。燕麦加工环节中燕麦片的碳足迹最大,主要因为燕麦片加工中需加热灭酶、汽蒸,涉及天然气的使用,能耗增加。因此,通过农户规模化种植、选择适合当地的节水灌溉技术,引导相关企业就近和适度加工、优化节能减排的技术等方法来减少碳足迹,促进燕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展开更多
文摘为明确内蒙古、河北地区燕麦叶斑病病原菌种类及其生物学特性,采用组织分离法对病原菌进行分离,通过形态学特征及18SrDNA序列分析进行分类鉴定,以离体和活体叶片接种进行致病性测定,并采用十字交叉法对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共分离到3株菌株R1、H44和B8,根据形态学特征和18SrDNA序列分析将3株菌株均鉴定为燕麦内脐蠕孢菌Drechslera avenacea(M.A.Curtis ex Cooke)Shoemaker,有性态为燕麦核腔菌Pyrenophora avenae S.Ito et Kurib.。3株菌株均为致病菌,在离体和活体叶片上均能产生腐烂坏死病斑。3株菌株的菌丝在5~30℃、pH 5~11范围内均可生长,其中菌株R1和H44的最适生长温度为25℃、最适生长pH为8,菌株B8的最适生长温度为20~25℃、最适生长pH为7~8。3株菌株对碳源的利用效果中均以淀粉最好,对乳糖利用效果最差;菌株R1的最适氮源是硝酸铵,对蛋白胨和尿素利用效果最差;菌株H44和B8的最适氮源是蛋白胨,菌株H44对硫酸铵利用效果较差,3株菌株都不能利用碳酸铵,且菌株B8也不能利用尿素。
文摘为明确燕麦的碳足迹特征,采用生命周期评价理论,对河北张家口、内蒙古乌兰察布和呼和浩特燕麦主产区58个农户及16家加工企业进行实地调研,对我国燕麦加工过程中的碳足迹进行了核算。结果表明,在燕麦种植环节,单位面积的碳足迹是800.29±263.77 kg CO 2-eq·hm^-2,单位产量的碳足迹是0.380±0.125 t CO 2-eq·t^-1。其中,种植大户单位面积碳足迹为801.93±814.05 kg CO 2-eq·hm^-2,单位产量的碳足迹为0.380±0.386 t CO 2-eq·t^-1,接近于平均水平;种植散户单位面积的碳足迹为648.54±875.31 kg CO 2-eq·hm^-2,比燕麦种植平均水平低19.00%,单位产量碳足迹为0.422±0.570 t CO 2-eq·t^-1,比燕麦种植平均水平低11.10%。在燕麦加工环节,燕麦加工产品燕麦粉、燕麦片、燕麦米的单位质量碳足迹分别是69.67±5.77、130.62±10.86和50.76±4.81 kg CO 2-eq·t^-1。从燕麦食品全生命周期的角度分析,燕麦种植过程中的碳足迹显著低于玉米、水稻、小麦三大主粮作物,可以大面积种植。其中,燕麦种植散户的化肥用量和大户的灌溉电耗是燕麦种植环节碳足迹的主要来源。燕麦加工环节中燕麦片的碳足迹最大,主要因为燕麦片加工中需加热灭酶、汽蒸,涉及天然气的使用,能耗增加。因此,通过农户规模化种植、选择适合当地的节水灌溉技术,引导相关企业就近和适度加工、优化节能减排的技术等方法来减少碳足迹,促进燕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