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珠江流域20世纪环境变化的叶蜡正构烷烃δ^(13)C沉积记录
1
作者 许慎栋 张杰 +1 位作者 贾国东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84-190,共7页
分析了珠江口外两个短沉积柱状样的叶蜡正构烷烃单体稳定碳同位素组成(δ^(13)C),讨论了它在揭示年代际尺度上流域环境变化的能力.长链正构烷烃主峰为C_(29)或C_(31),且表现出明显的奇数碳优势,说明这些烷烃主要来自维管束植物的叶蜡.... 分析了珠江口外两个短沉积柱状样的叶蜡正构烷烃单体稳定碳同位素组成(δ^(13)C),讨论了它在揭示年代际尺度上流域环境变化的能力.长链正构烷烃主峰为C_(29)或C_(31),且表现出明显的奇数碳优势,说明这些烷烃主要来自维管束植物的叶蜡.所有的沉积样品中,C_(29)和C_(31)正构烷烃的δ^(13)C值在-28.8‰-31.2‰变化,这与珠江流域以C_3植物为主的陆地生态系统相吻合.两个沉积柱的δ^(13)C时间变化序列是相似的.从20世纪初期到70年代末这段时间都呈现出一个持续减小的趋势.但在随后的大约15年时间里,δ^(13)C值趋势反转,开始不断增大.在校正了大气CO_2浓度上升和δ^(13)Catm下降所带来的影响后,δ^(13)C_(29)记录基本上仍保留了上述变化规律,但在80年代δ^(13)C值的上升趋势表现得更加明显.通过与实测资料比较,我们认为,1980年之前δ^(13)C校正值的轻微减小趋势应该和珠江流域降水量的增加有关,之后的δ^(13)C值上升则很可能是受干旱气候条件以及人为森林砍伐的影响.因此,我们的结果表明,埋藏于珠江口外沉积物中的叶蜡正构烷烃可以很好地反映该流域在过去一个世纪里的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蜡正构烷烃 单体化合物δ^13C值 环境变化 珠江口
原文传递
东海和黄海沉积物中海洋自生来源对支链四醚类化合物的贡献 被引量:1
2
作者 贾国东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79-87,共9页
近些年,支链甘油二烷基甘油四醚类脂物(brGDGTs)被广泛应用于陆地古气候、古环境重建研究中,并取得了一系列的进展。brGDGTs在海洋沉积物中普遍存在,起初被认为是陆源输入的结果,但越来越受到质疑。在中国东海和黄海区域,brGDGTs的相关... 近些年,支链甘油二烷基甘油四醚类脂物(brGDGTs)被广泛应用于陆地古气候、古环境重建研究中,并取得了一系列的进展。brGDGTs在海洋沉积物中普遍存在,起初被认为是陆源输入的结果,但越来越受到质疑。在中国东海和黄海区域,brGDGTs的相关研究还相对较少。本文分析了位于南黄海和东海北部的4个站位年龄跨度近百年的柱状岩芯,讨论了brGDGTs相关参数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探讨了brGDGTs的来源。结果显示,岩芯沉积物中brGDGTs分布样式与已发表的黄河和长江流域土壤中brGDGTs分布样式存在显著差别,暗示了海洋微生物自生brGDGTs的存在。在假设岩芯沉积物中brGDGTs主要由长江和黄河流域土壤输入和海洋微生物自生三端元贡献的情况下,用四甲基brGDGTs百分含量(%tetra)和四甲基环化指数(#Ring_(tetra))参数计算了三个端元的相对贡献和绝对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海洋自生是沉积物中brGDGTs的主要贡献者,在南黄海中北部可达70%以上。从百余年来的沉积序列来看海洋自生brGDGTs的含量有增加的趋势,这种趋势可能与海水的富营养化增强有关,也可能是随沉积深度增加降解加强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沉积物 支链GDGT 来源 海洋自生 陆地土壤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