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川地区典型林分土壤抗蚀性分析 被引量:17
1
作者 王俭 杨建英 +4 位作者 史常青 梁超 彭贤锋 龚小强 王俭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71-75,共5页
以北川县8种典型林分土壤为对象,研究该区域内不同林分类型土壤的抗蚀性。结果表明:(1)不同林分土壤的抗蚀性具有明显差异,土壤抗蚀指数表现为二十年生柳杉林最大,达到66.3%,后依次为柳杉桤木混交林(51.9%)、杉木纯林(49.6%)、十年生柳... 以北川县8种典型林分土壤为对象,研究该区域内不同林分类型土壤的抗蚀性。结果表明:(1)不同林分土壤的抗蚀性具有明显差异,土壤抗蚀指数表现为二十年生柳杉林最大,达到66.3%,后依次为柳杉桤木混交林(51.9%)、杉木纯林(49.6%)、十年生柳杉纯林(34.6%)、五年生柳杉纯林(31.6%)、桤木林(30.7%)、楠竹林(20.4%),荒草坡的抗蚀指数最小,只有11.8%。(2)不同林分土壤剖面上、下层之间土壤抗蚀性有着明显差别。对于同一林地,土壤的抗蚀性上层一般要优于下层,土壤抗蚀指数0-20cm土层为20-40cm土层的1.0~1.6倍。土壤抗蚀指数随着浸水时间推移而降低,它与土粒浸水时间呈三次多项式函数关系。(3)通过运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确定了土壤抗蚀性评价指标的3个主成分,分别为Y1、Y2、Y3,并确定了不同林分土壤抗蚀性的综合评价模型,即综合抗蚀性Y=0.552Y1+0.337Y2+0.111Y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蚀性 林地土壤 北川地区 评价体系 主成分分析
下载PDF
浅谈我国绿色低碳建筑技术在商品房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4
2
作者 王俭 《低碳世界》 2015年第1期216-217,共2页
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带动了建筑业的飞速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得人们对建筑业也提出了越来越多的要求,尤其是绿色低碳建筑方面。本文对绿色低碳建筑的进行了概述,对建设绿色环保建筑的作用与意义进行了分析,总结了绿色低... 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带动了建筑业的飞速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得人们对建筑业也提出了越来越多的要求,尤其是绿色低碳建筑方面。本文对绿色低碳建筑的进行了概述,对建设绿色环保建筑的作用与意义进行了分析,总结了绿色低碳建筑技术的重点,提出使用绿色低碳技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能源消耗,节约能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低碳建筑技术 环保 气候 能源
下载PDF
密云水库不同林地配置下地表水水质状况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王俭 杨建英 白麟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247-251,共5页
密云水库是北京市最重要的饮用水水源地,它为北京提供了近70%的生活用水,因此密云水库的水质保护成为了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此,在密云县太师屯镇建立10个以不同造林模式配置的水源涵养林试验区,并构建径流小区。通过检测各径流... 密云水库是北京市最重要的饮用水水源地,它为北京提供了近70%的生活用水,因此密云水库的水质保护成为了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此,在密云县太师屯镇建立10个以不同造林模式配置的水源涵养林试验区,并构建径流小区。通过检测各径流小区地表水水质情况,进而找出发挥水文效益最佳的造林模式。运用综合指数法、模糊数学法和灰色关联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后,得出:不同造林模式对地表水水质的影响很大,2号试验地的油松和黄栌混交林改善水质效果最佳,达到了国家Ⅰ类水标准,其他试验地的改善水质效果不佳,均差于2号试验地。由此可见,油松混交黄栌的造林模式为密云水源林的最佳造林模式,且该混交林树种的成活率均在90%以上,建议进行推广栽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源涵养林 水质 造林模式 密云水库
下载PDF
共生与融合——丘陵地区的大学校园空间营造 以长沙广播电视大学迁建规划建筑设计为例
4
作者 王俭 《中国战略新兴产业(理论版)》 2019年第18期0098-0099,0102,共3页
丘陵地区有其独特的地形、地貌及生态环境特征,在大学校园规划中尽可能的利用其特有的地形,对场地做出积 极的响应,创造独特的人性化校园环境,体现“人 ˙ 建筑 ˙ 环境”的共生与融合。
关键词 丘陵 校园空间 可持续校园 共生 融合
下载PDF
三种造林模式对北京北部人工水源涵养林地土壤肥力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8
5
作者 白麟 杨建英 +1 位作者 韩雪梅 王俭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75-78,共4页
为了认识不同造林模式对人工水源涵养林土壤肥力的影响作用,2010年8月在北京市密云县太师屯镇人工水源涵养林试验示范区内,选择了2008年植造的油松+五角枫+紫穗槐(Ⅰ)、油松+橡栎+五角枫(Ⅱ)和山桃+板栗(Ⅲ)3种模式营造的人工林地,设置... 为了认识不同造林模式对人工水源涵养林土壤肥力的影响作用,2010年8月在北京市密云县太师屯镇人工水源涵养林试验示范区内,选择了2008年植造的油松+五角枫+紫穗槐(Ⅰ)、油松+橡栎+五角枫(Ⅱ)和山桃+板栗(Ⅲ)3种模式营造的人工林地,设置相对应的3块标准样地1,2,3。对标准地内土壤养分含量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对土壤肥力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有机质含量为油松+橡栎+五角枫>油松+五角枫+紫穗槐>山桃+板栗,标准地3的有机质含量为11.3g/kg,比标准地1,2分别低54.3%和54%;全效氮与全效钾含量为:油松+五角枫+紫穗槐>油松+橡栎+五角枫>山桃+板栗,全氮、全钾含量分别为1.63,1.34,0.80g/kg和2.65,2.32,1.71g/kg。速效钾分别为48.45,96.65,37.75mg/kg。针阔混交林植物种类丰富,郁闭度大,枯落物积累数量多,对水源涵养林土壤肥力改善较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水源涵养林 造林模式 土壤肥力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