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我国精准扶贫政策及其创新路径研究 被引量:309
1
作者 陈玉福 严茂超 《中国科学院院刊》 CSCD 2016年第3期289-295,共7页
精准扶贫是新时期我国扶贫开发战略的重大转型。文章在梳理我国贫困治理政策演变过程及趋向的基础上,总结了当前我国扶贫开发面临的问题和挑战,阐述了实施精准扶贫政策的必然性和重要性,论述了精准扶贫政策核心要义、内容体系及其对世... 精准扶贫是新时期我国扶贫开发战略的重大转型。文章在梳理我国贫困治理政策演变过程及趋向的基础上,总结了当前我国扶贫开发面临的问题和挑战,阐述了实施精准扶贫政策的必然性和重要性,论述了精准扶贫政策核心要义、内容体系及其对世界反贫困理论的发展和创新之处,阐明了精准扶贫的科学内涵。科学分析了精准扶贫政策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现实困境,从精准识别、精准管理、相关配套制度改革等方面提出了精准扶贫政策创新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准扶贫 政策回顾 精准识别 创新路径选择
原文传递
中国粮食生产与耕地变化的时空动态 被引量:163
2
作者 刘彦随 郭丽英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4269-4274,共6页
【目的】揭示1990-2005年中国粮食生产与耕地变化的时空动态特征,以及粮食生产对于耕地变化的敏感性。【方法】构建重心拟合模型和敏感度分析模型,对比分析耕地面积重心和粮食产量重心动态关系。【结果】中国粮食生产重心和耕地分布重... 【目的】揭示1990-2005年中国粮食生产与耕地变化的时空动态特征,以及粮食生产对于耕地变化的敏感性。【方法】构建重心拟合模型和敏感度分析模型,对比分析耕地面积重心和粮食产量重心动态关系。【结果】中国粮食生产重心和耕地分布重心在空间上均表现为"北进中移"的态势,在移动方位上大致具有同向性。耕地重心沿着"西北—西南—东北"的轨迹共移动了17.3km,粮食产量重心沿着"东北—西南—东北"的轨迹移动了223.3km,两个重心之间的距离和粮食产量大致呈反向变化。当两者距离拉近时,粮食产量减少,当两者距离增大时,粮食产量增长。【结论】区域粮食产量增长受粮食单产、粮食播种面积等非耕地总量因素的影响日益明显;粮食产量变化对耕地变化的敏感性呈增强趋势。化肥、农药等物质投入的报酬递减趋势日益明显,粮食增产对耕地资源的依赖性也日益增强。保障粮食安全与耕地保护亟需创新机制和政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生产 耕地变化 重心模型 敏感度模型 时空动态 中国
下载PDF
中国农业地域分异与现代农业区划方案 被引量:128
3
作者 刘彦随 张紫雯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03-218,共16页
农业是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过程的统一,农业地域格局取决于自然、经济、社会和技术等要素的综合影响,而且伴随着这些要素的长期变化而产生时空演化和区域分异,由此奠定了综合农业区划的科学基础。本文探讨了中国工业化、城镇化、信... 农业是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过程的统一,农业地域格局取决于自然、经济、社会和技术等要素的综合影响,而且伴随着这些要素的长期变化而产生时空演化和区域分异,由此奠定了综合农业区划的科学基础。本文探讨了中国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新战略,剖析了现代农业发展环境的时空转变及其动态特征,建立了农业自然要素与农业地域功能耦合测度指标体系,应用聚类分析和定性评判综合手段提出了新时期中国现代农业区划原则和方法,制定了全国现代农业区划方案。该方案包括15个农业一级区、53个农业二级区,并与1981年农业综合区划方案进行比较分析,深入揭示了快速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进程中中国农业生产结构、地域功能、格局动态和发展趋向,为新时期加快各地区现代农业战略性结构调整,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为创新发展现代农业与乡村地理学,促进地理学综合研究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提供了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现代农业 综合农业区划 农业地域类型 乡村振兴 现代农业区划方案
原文传递
1990年至2005年中国粮食产量重心演进格局及其驱动机制 被引量:115
4
作者 刘彦随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1188-1194,共7页
通过构建粮食产量重心模型,定量分析了1990年~2005年中国粮食生产时空格局演进过程。结果表明:中国粮食产量重心呈现出"北上西进"的态势,粮食产量重心移动的速率不断增大,粮食产量增长的空间波动性逐渐增强,产量优势区的空... 通过构建粮食产量重心模型,定量分析了1990年~2005年中国粮食生产时空格局演进过程。结果表明:中国粮食产量重心呈现出"北上西进"的态势,粮食产量重心移动的速率不断增大,粮食产量增长的空间波动性逐渐增强,产量优势区的空间格局尚不稳定。从资源、经济、技术、政策等方面深入剖析了粮食产量重心移动的驱动机制。耕地资源的空间格局及其变动趋势是驱动粮食产量重心移动的客观基础,北方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是粮食产量重心移动的关键因素,食物消费结构变化是粮食产量重心移动的直接因素,科技进步、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以及区域化的粮食支持政策是粮食产量重心移动的重要驱动力量。最后探讨了粮食产量重心移动的区域环境、经济及社会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安全 粮食产量重心 驱动机制 区域效应 中国
原文传递
转型发展期“多规合一”理论认知与技术方法 被引量:110
5
作者 刘彦随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529-536,共8页
中国工业化、城镇化已进入转型发展新阶段,创新驱动发展与体制机制约束的矛盾加剧,资源短缺性及其配置低效性日益凸显,"多规合一"受到各级政府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推进"多规合一",创新区域规划理论与技术方法,构... 中国工业化、城镇化已进入转型发展新阶段,创新驱动发展与体制机制约束的矛盾加剧,资源短缺性及其配置低效性日益凸显,"多规合一"受到各级政府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推进"多规合一",创新区域规划理论与技术方法,构建中国特色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成为当前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议题之一。本文深入分析了中国"多规不一"现实问题,总结了"多规"矛盾的本质特征,探讨了"多规合一"的战略定位,构建了"三主三分"的"多规合一"基本理论框架,提出了"三步走"多规逐步调适的技术途径及其长效机制。"多规合一"的核心在于从区域空间优化的战略高度统筹协调各项规划,科学引导城乡土地优化配置,实现"多规"在空间上的同一性、在功能上的融合性、在发展过程中的协同性。"多规合一"的重点是推进形成一个总分有序、层级清晰、职能精准的区域规划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规合一” 国土空间 空间规划体系 主导功能 县域
原文传递
东北地区土地利用多功能性演化的时空格局 被引量:101
6
作者 杜国明 孙晓兵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32-244,共13页
土地利用多功能性是根据社会经济目标进行土地利用的过程,是确保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关键。本文通过构建"社会—经济—生态"三维土地利用多功能性评价指标体系,对1990-2013年东北地区土地利用多功能性进行综合评价,... 土地利用多功能性是根据社会经济目标进行土地利用的过程,是确保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关键。本文通过构建"社会—经济—生态"三维土地利用多功能性评价指标体系,对1990-2013年东北地区土地利用多功能性进行综合评价,旨在阐释其土地利用多功能性演化的时空格局。研究表明:1990-2013年东北地区土地利用功能值均呈现上升态势但增速有所差异,黑龙江、吉林、辽宁土地利用功能发展程度依次递增,其年均增长率分别为2.976%、2.725%、2.261%;黑龙江和吉林社会功能值呈现波动性增长,辽宁则表现为阶段性变化;黑龙江经济系统功能值逐渐增大,而吉林和辽宁经济功能值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但在2000-2005年有所波动;黑龙江与吉林生态系统功能值呈现由基本稳定转变为波动增长的趋势,而辽宁则始终具有较大波动性;经济功能中的土地的生产功能与交通功能对东北地区省域土地利用功能均有较大影响,经济和社会因素对黑龙江与吉林土地利用功能多样性影响较大,生态因素则对其影响较小,而经济、社会和生态因素对辽宁土地利用功能均有较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多功能性评价 时空格局 东北地区
原文传递
土地利用转型与乡村转型发展耦合研究进展及展望 被引量:98
7
作者 龙花楼 戈大专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2547-2559,共13页
城乡转型发展进程中,土地利用转型与乡村转型发展是乡村地域系统演变的重要特征,系统开展土地利用转型与乡村转型发展的耦合过程及互动机理研究有利于揭示乡村演变的内在规律。土地利用转型研究为深化乡村地理学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 城乡转型发展进程中,土地利用转型与乡村转型发展是乡村地域系统演变的重要特征,系统开展土地利用转型与乡村转型发展的耦合过程及互动机理研究有利于揭示乡村演变的内在规律。土地利用转型研究为深化乡村地理学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深入开展土地利用转型与乡村转型发展耦合研究可为因地制宜制定乡村发展战略,适时调控乡村土地利用政策提供参考。当前,针对土地利用转型与乡村转型发展耦合研究的理论体系、技术方法、内在机理等尚缺乏系统的建构,基于耦合研究优化乡村转型重构的路径仍显不足。为此,本文在系统梳理土地利用转型与乡村转型发展耦合研究进展的基础上,从耦合理论分析框架、"格局-过程"耦合和梯度分异导向的耦合三个层面提出针对性的研究展望,以期丰富乡村地理学研究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转型 乡村转型发展 乡村振兴 城乡融合 耦合机理 乡村地理学
原文传递
农村空心化程度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基于山东省村庄调查数据 被引量:93
8
作者 刘彦随 陈秧分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0-18,共9页
农村空心化是城乡转型发展进程中乡村地域系统演化的一种不良过程,受经济、自然、社会文化与制度管理等多种因素影响。研究采用GIS、遥感和参与式农村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基于山东省76个村庄的0.25 m高分辨率航空遥感影像和逐户调查数据,... 农村空心化是城乡转型发展进程中乡村地域系统演化的一种不良过程,受经济、自然、社会文化与制度管理等多种因素影响。研究采用GIS、遥感和参与式农村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基于山东省76个村庄的0.25 m高分辨率航空遥感影像和逐户调查数据,测算农村空心化程度,选取农村空心化程度可能的影响因素,采用多元逐步回归方法分析农村空心化程度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定量关系。结果表明:农村空心化程度与户均宅基地宗数、人均耕地面积呈显著的正相关,与村庄人均收入呈显著负相关。由于村庄发展规划缺失与宅基地管理滞后,"一户多宅"现象严重,户均宅基地宗数增多,直接导致宅基地空废闲置,农村空心化程度增加;村庄人均收入低,经济发展滞后,内生性发展能力衰退,导致村庄要素与资源的集聚力下降,是农村空心化程度增加的内生因素;耕地是农村空心化发展的"资源基础",人均占有耕地多的村庄,村庄扩展空间相对充足,农户宅基地利用粗放,导致空置废弃宅基地多,农村空心化程度较高。为防止或控制农村空心化的进一步发展,应逐步加强农村住宅建设用地规划控制,制定村庄建设发展中长期规划,划定村庄空间增长边界,建立农村宅基地退出机制;培育村庄内生发展能力,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增强村庄要素凝聚力;甄别农村空心化的主导因素,划分不同农村空心化地域类型区,制定差别化的防控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空心化程度 逐步回归分析 山东省村庄
原文传递
中国农村空心化演进机理与调控策略 被引量:76
9
作者 国刚 刘彦随 《农业现代化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34-40,共7页
农村空心化已成为统筹城乡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的障碍因素。影响农村空心化演进的主要因素包括资源环境禀赋、农业生产发展、城镇化与工业化推进、社会文化变迁、基础设施建设、居民生计多元化转型、户籍制度、土地利用制度及管理政策等。... 农村空心化已成为统筹城乡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的障碍因素。影响农村空心化演进的主要因素包括资源环境禀赋、农业生产发展、城镇化与工业化推进、社会文化变迁、基础设施建设、居民生计多元化转型、户籍制度、土地利用制度及管理政策等。研究发现,根据各因素作用力方向的差异,可划分为内核推动力、外援拉动力和系统突变力3类驱动力。内核推动力对农村空心化的演进与发展发挥着基础性、内发性推动作用,而农村外援系统的拉动力是主导驱动力,系统突变力可能带来农村空心化演进的突变,共同构成农村空心化演进的"三力"驱动机理。农村空心化演进的一般过程划分为初期缓慢发展阶段、中期快速成长阶段、后期波动稳定阶段和转型消退阶段4个阶段,各阶段特征差异显著。提出宏观政策机制创新、制度改革与建设、综合利用区域发展战略和创新调控模式等调控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心村 驱动机制 演进阶段 调控策略
原文传递
黄淮海平原农区典型村庄用地扩展及其动力机制 被引量:69
10
作者 刘彦随 陈玉福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1833-1840,共8页
以地处黄淮海平原农区的禹城市伦镇赵庄村为典型案例,利用高分辨率航空遥感数据为基本信息源,结合村庄逐户调查数据,通过土地利用分类与制图,定量研究典型村庄用地格局特征、扩展模式及其动力机制。结果表明:赵庄村土地利用呈"耕... 以地处黄淮海平原农区的禹城市伦镇赵庄村为典型案例,利用高分辨率航空遥感数据为基本信息源,结合村庄逐户调查数据,通过土地利用分类与制图,定量研究典型村庄用地格局特征、扩展模式及其动力机制。结果表明:赵庄村土地利用呈"耕地—作业空间—居住空间"的圈层式空间格局。2008年村庄用地规模比1967年增加了1.26倍,主要表现为宅基地的扩展和打谷场用地增长,1985~1990年村庄用地扩展速度最快,村庄用地在空间上向西和向南方向扩展显著。村庄用地扩展主要表现为渐进式蔓延扩展、突变式非地扩展和填充式补充扩展三个阶段。农户居住需求增长与农业生产规模扩大是村庄用地扩展的内生动力,村庄内部条件与外围环境的巨大反差是村庄用地向外扩展的外部环境动力,农户收入增长为村庄用地扩展提供了经济基础,而村庄土地规划缺失与管理缺位使村庄用地扩展失去约束力,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驱动村庄用地扩展。最后,针对村庄用地扩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促进村庄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村庄用地 扩展模式 动力机制 黄淮海平原农区
原文传递
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的分区评价——以河北省为例 被引量:65
11
作者 刘玉 刘彦随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45-153,共9页
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深入开展区域范围内待整理农村居民点分区研究,对于指导农村居民点用地的有序整理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以河北省136个县(市)为研究单元,选取农村居民点用地自然条件、区域经济实力和整理迫切度... 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深入开展区域范围内待整理农村居民点分区研究,对于指导农村居民点用地的有序整理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以河北省136个县(市)为研究单元,选取农村居民点用地自然条件、区域经济实力和整理迫切度等8个指标,构建了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分区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确定权重,计算农村居民点整理的综合评价值。进一步基于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和综合评价分值,运用层次筛选法将研究区划分为优先整理区、重点整理区、适度整理区、生态型整理区和优化调整区。农村居民点整理分区,可为制定农村土地整理规划以及确定、实施土地整理项目提供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居民点整理 熵值法 整理分区 新农村建设 河北省
原文传递
全球化与粮食安全新格局 被引量:68
12
作者 陈秧分 +9 位作者 张凤荣 刘彦随 成升魁 朱晶 司伟 樊胜根 顾善松 胡冰川 李先德 于晓华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362-1380,共19页
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与全球的粮食安全面临重大挑战。为了系统认知全球化与粮食安全的新格局、新问题和新路径,邀请了十位来自不同专业领域的知名专家,就耕地增产潜力、农业水土资源与粮食生产、食物浪费... 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与全球的粮食安全面临重大挑战。为了系统认知全球化与粮食安全的新格局、新问题和新路径,邀请了十位来自不同专业领域的知名专家,就耕地增产潜力、农业水土资源与粮食生产、食物浪费、国际农产品贸易、重点农产品保供稳供、全球农业食物系统、双循环与企业行动、全球粮食生产与消费、国际粮安治理、粮食安全研究前沿等领域进行了一对一的交流访谈。访谈结果表明:全球农业食物系统进入复合型高风险时代,国际粮安治理面临资源、约束力、行动力等方面的挑战,凸显国家粮食安全尤其是进口依赖型农产品的保供稳供压力,需要加强国内农业供给侧改革与需求侧管理。全球化发生新变化,考验中国深化农业对外开放、参与全球粮安治理、实现国家粮食安全的能力水平。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国家粮食安全治理需要坚持系统思维、统筹国内国际、瞄准全产业链、强调风险管控、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进一步深入研究食物系统和粮食安全、生态系统和粮食安全、高质量发展与粮食安全、农业对外开放与粮食安全、双循环新格局与粮食安全等方面的具体方式路径,为新时期建立健全"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安全 农业食物系统 粮安治理 农业对外开放 全球化
原文传递
黄淮海平原农区农户空心村整治意愿及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被引量:56
13
作者 刘彦随 陈玉福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452-1458,共7页
开展空心村整治是中国现代化建设中破解土地供需矛盾,推进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空心村整治必须以农户的广泛参与为基础,农户意愿是决定空心村整治成败的根本因素。以山东省禹城市为案例区,基于高分辨率航空影像和农... 开展空心村整治是中国现代化建设中破解土地供需矛盾,推进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空心村整治必须以农户的广泛参与为基础,农户意愿是决定空心村整治成败的根本因素。以山东省禹城市为案例区,基于高分辨率航空影像和农户抽样调查数据,定量分析了空心村整治的农户意愿及其影响因素。抽样调查显示:27.1%农户无条件赞成空心村整治,59.9%农户表示依政府补偿而定,7.1%农户不赞成,5.9%持无所谓态度。农户空心村整治意愿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农户意愿选择与户主的年龄、家庭子女情况、家庭收入构成、房屋建设年限、房屋建设面积、居住区位、承包耕地面积及村庄空废宅基地比例显著相关。农户的家庭特征是农户意愿选择考虑最多的因素;除农户户主年龄之外,户主自身的其他特征对意愿选择影响不显著;空心化程度越严重的村庄,农户赞成整治的可能性越大,而其他村庄环境因素影响不显著。传统农区空心村整治,应建立区域土地统筹配置机制,显化传统农区农村土地价值,减轻空心村整治给农户带来的经济负担;完善农户家庭利益保障机制,最大限度保护农户合法利益,消除农户的后顾之忧;制定空心村整治中长期规划,充分尊重农户意愿,分片区有序推进空心村整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心村整治 农户意愿 影响因素 黄淮海平原农区
下载PDF
论我国生态环境脆弱性及其评估 被引量:42
14
作者 赵庚星 +3 位作者 祥峰 丽华 刘世美 刘涛 《山东农业科学》 2004年第2期9-11,共3页
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及其评估是当前环境资源领域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本文通过对生态环境脆弱性的基本内涵及其脆弱因子进行深入探讨,并对当前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估的指标体系和评估的方法进行系统研究,旨在分析生态环境脆弱性研究存在的问... 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及其评估是当前环境资源领域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本文通过对生态环境脆弱性的基本内涵及其脆弱因子进行深入探讨,并对当前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估的指标体系和评估的方法进行系统研究,旨在分析生态环境脆弱性研究存在的问题并指出其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生态环境脆弱性 脆弱因子 评估指标体系 评估方法
下载PDF
海南岛土地生态适宜性评价 被引量:44
15
作者 刘彦随 张富刚 《山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90-294,共5页
以海南岛为例,在区域层面上选择高度、地形坡度、土地覆被等影响工业用地的关键因子,构建工业用地的生态适宜程度评价模型,并在G IS技术支持下进行工业用地生态经济适宜性评价,为将来区域工业开发区及重点工业项目布局提供依据。结果表... 以海南岛为例,在区域层面上选择高度、地形坡度、土地覆被等影响工业用地的关键因子,构建工业用地的生态适宜程度评价模型,并在G IS技术支持下进行工业用地生态经济适宜性评价,为将来区域工业开发区及重点工业项目布局提供依据。结果表明:海南工业用地生态适宜性呈现出由中部山地向四周逐渐增强,限制利用区占25%,不适宜利用区占28%,基本适宜区占41%,优先利用区占5%。其中优先利用区主要分布在西部和北部沿海地带,海口、儋州和东方及其连线一带应成为海南省未来工业用地布局的重点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用地 生态适宜性 适宜性评价 海南岛
下载PDF
基于景观空间结构信息的区域生态脆弱性分析——以黄河三角洲垦利县为例 被引量:40
16
作者 赵庚星 杜春先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17-321,共5页
以黄河三角洲的垦利县为例,以1987年和2000年遥感影像为基本信息源,利用景观类型空间结构信息破碎度、分维数、分离度和景观类型的敏感度、适宜度构建景观类型脆弱度指数CEVI和区域生态脆弱度指数EVI。利用连续覆盖全区的格网进行空间... 以黄河三角洲的垦利县为例,以1987年和2000年遥感影像为基本信息源,利用景观类型空间结构信息破碎度、分维数、分离度和景观类型的敏感度、适宜度构建景观类型脆弱度指数CEVI和区域生态脆弱度指数EVI。利用连续覆盖全区的格网进行空间系统采样,使脆弱指数空间化,生成了两个时期的区域生态脆弱度分布图,并对脆弱度的空间格局与动态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未利用地和盐荒地景观脆弱度较高,比较1987年和2000年景观类型的脆弱度,旱田、水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的CEVI指数减少,林草地、盐荒地和水域景观类型的CEVI呈增长趋势;区域生态脆弱度的空间格局及动态变化与黄河河道和海岸线具有较好的相关性,黄河和海岸线是该区生态脆弱度空间格局的控制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 空间结构 生态 脆弱性 黄河三角洲
原文传递
基于TM图像和GIS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环境效应研究 被引量:29
17
作者 赵庚星 李静 +1 位作者 酆德柱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78-82,共5页
选择黄河三角洲垦利县为研究区,采用1987~2000年4个时相的TM数字图像,以基于知识与规则的分类方法提取土地利用/覆被信息,分析研究区土地利用/覆被的时空变化.通过筛选环境脆弱性因子,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研究区环境脆弱性评价.在... 选择黄河三角洲垦利县为研究区,采用1987~2000年4个时相的TM数字图像,以基于知识与规则的分类方法提取土地利用/覆被信息,分析研究区土地利用/覆被的时空变化.通过筛选环境脆弱性因子,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研究区环境脆弱性评价.在此基础上,通过空间叠加、缓冲区及相关分析模型,系统分析了土地利用/覆被及其变化对环境脆弱性的影响.结果显示,从1987~2000年,研究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明显,尤其旱地、林草地、盐荒地和滩涂转换频繁,总体生态环境表现出较强的脆弱性及明显的空间规律性;环境脆弱程度与林草地、盐荒地、水域和滩涂4种类型的面积,以及与林草地-旱地、盐荒地,盐荒地-滩涂间的转换高度相关.同时土地利用/覆被与离黄河和渤海的距离及相关水土环境条件关系密切.该研究对环境脆弱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环境效应的定量研究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LUCC) 环境脆弱度 遥感 GIS 黄河三角洲
下载PDF
三亚市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驱动机制研究 被引量:35
18
作者 刘彦随 《自然资源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1458-1466,共9页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驱动机制是全球变化和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前沿与重点领域,案例剖析是解释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驱动机制的有效途径。论文以1991、1999、2005年的遥感影像为基本数据源,运用G IS空间分析方法,研究了三亚市土地利用/...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驱动机制是全球变化和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前沿与重点领域,案例剖析是解释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驱动机制的有效途径。论文以1991、1999、2005年的遥感影像为基本数据源,运用G IS空间分析方法,研究了三亚市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驱动机制。结果表明:①三亚市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特征为:耕地主要转为建设用地,林地主要转为园地,建设用地表现为"突变式"增长与分散布局,园地由沿海平原台地向北部丘陵山地扩展,土地利用景观破碎化趋势显著;②三亚市外部环境诱导和内部矛盾相互作用,推动旅游休闲产业以成片建设开发模式发展和农业结构大幅度调整,驱动着耕地向建设用地、林地向园地为核心的快速土地利用类型转换。旅游休闲用地成片开发模式导致了建设用地的突变式增长和分散布局,农业结构的快速调整导致了园地由沿海平原台地向北部丘陵山区快速扩张;③三亚市应面向建设国际性滨海旅游城市的战略目标,转变土地开发利用方式,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保护自然景观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旅游休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 驱动机制 非典型工业化 三亚市
原文传递
黄河三角洲区域生态经济系统动态耦合过程及趋势 被引量:35
19
作者 吴建寨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5期4861-4868,共8页
黄河三角洲地区正处于快速开发建设时期,资源丰富,但生态环境脆弱,区域生态经济耦合状况影响着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态势。借鉴一般系统论的思想,构建了区域生态经济系统耦合过程模型,定量分析了黄河三角洲区域生态经济系统的耦合过程与演... 黄河三角洲地区正处于快速开发建设时期,资源丰富,但生态环境脆弱,区域生态经济耦合状况影响着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态势。借鉴一般系统论的思想,构建了区域生态经济系统耦合过程模型,定量分析了黄河三角洲区域生态经济系统的耦合过程与演进趋势。结果表明:1990年以来黄河三角洲区域生态系统综合指数与经济系统综合指数均呈上升趋势,区域资源供给和生态环境调节能力逐渐提高,经济生产能力和社会消费水平不断提升;黄河三角洲区域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总体上处于互动协调发展状态,1990—2007年区域生态经济系统耦合度指数先增加后减少,耦合过程经历了由相悖发展到良性耦合的过程;按照区域生态经济系统耦合趋势外推,2019年将接近最佳耦合点45°;区域生态经济系统仍处于较低水平的良性耦合,区域生态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应协同推进区域经济生态化和生态经济化建设,建立高效生态经济体系,努力实现区域生态资源资产化、价值化,提升区域生态经济系统耦合的状态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生态经济系统 动态耦合过程 黄河三角洲
下载PDF
对外开放背景下中国粮食安全形势研判与战略选择 被引量:34
20
作者 陈秧分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616-1630,共15页
中美地缘政治竞争加剧,新冠肺炎疫情、极端天气气候等不确定性事件频发,依托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国家粮食安全策略面临新的挑战。结合统计数据与文献观点,分析了新时期中国粮食安全面临的主要问题,研究了农业开放保障粮食安全的主要效用... 中美地缘政治竞争加剧,新冠肺炎疫情、极端天气气候等不确定性事件频发,依托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国家粮食安全策略面临新的挑战。结合统计数据与文献观点,分析了新时期中国粮食安全面临的主要问题,研究了农业开放保障粮食安全的主要效用,探索了扩大对外开放背景下我国粮食安全的保障思路。结果表明:(1)中国粮食安全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也存在粮食供应的经济与资源环境代价巨大、粮食稳定供应与获取的风险加大等问题,需要在开放条件下创新粮食安全实现路径。(2)农业对外开放可影响粮食供应、获取、利用与稳定性,当前对外开放促进了国家粮食供应,但尚未实现稳定的食物安全、有竞争力的食物安全。农业对外开放仍有广泛的互惠共赢基础,同时也面临更大的不确定性,考验我国粮食领域应对全球化"危""机"的治理能力。(3)国家粮食安全治理对于保障粮食安全至关重要,建议采取凸显产能的粮食自给战略、全产业链的食物安全战略与高水平的农业对外开放战略,确保粮食安全落实落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安全 食物安全 对外开放 农业国际合作 中国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