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北方页岩气成因类型、成气模式与勘探方向 被引量:17
1
作者 罗群 吴安彬 +2 位作者 王井 罗家国 蒋恕 《岩性油气藏》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11,共11页
与南方相比,中国北方页岩气的成藏条件更复杂,成因类型更多,成气特征差异更大,但目前对北方页岩气的成因分类比较粗糙混乱,成气模式不统一、不完整,还未明确其分布规律和勘探方向,在北方寻找页岩气,直接套用南方的找气思路行不通。采用... 与南方相比,中国北方页岩气的成藏条件更复杂,成因类型更多,成气特征差异更大,但目前对北方页岩气的成因分类比较粗糙混乱,成气模式不统一、不完整,还未明确其分布规律和勘探方向,在北方寻找页岩气,直接套用南方的找气思路行不通。采用广泛调研与典型解剖相结合的综合分析思路,制定了基于成因机制、母质类型、演化阶段的页岩气三级分类方案,以此为标准建立了实用完整的页岩气成因类型判别标准模板,明确了北方存在原生油型生物气、次生煤型生物气、高成熟—过成熟油型气等9种不同成因类型的页岩气;选取典型样品,通过归纳、对比、拟合、对接、组装,建立了一套统一实用的反映页岩演化成气规律的定量通用模式;梳理分析北方页岩气的分布规律,总结出在纵向上依据成熟度演化阶段分层,平面上依据演化程度分带的有序连续分布特征,提出了北方页岩气勘探采取"分类勘探,分步实施,各个击破"原则,以煤型页岩气和生物页岩气为主要勘探领域,首先考虑中生界煤系地层的成熟、高成熟—过成熟煤型页岩气和湖相有机泥页岩的次生油型生物页岩气为重点勘探对象,其次,对新生界煤系地层和湖相有机泥页岩以寻找次生生物页岩气和原生生物页岩气为主要目标。该研究成果对北方页岩气勘探开发具有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成因类型 分布 勘探方向 中国北方
下载PDF
叠前AVAZ裂缝预测技术在车排子凸起的应用 被引量:16
2
作者 于晓东 桂志先 +1 位作者 汪勇 王井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624-633,488,共11页
近几年裂缝型油气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车排子凸起东翼石炭系发育高角度、高密度的火山岩裂缝储层。首先开展叠前P波反射系数的各向异性理论分析,然后结合工区特点进行裂缝地震响应正演模拟,并在此基础上对叠前地震资料进行方位角道... 近几年裂缝型油气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车排子凸起东翼石炭系发育高角度、高密度的火山岩裂缝储层。首先开展叠前P波反射系数的各向异性理论分析,然后结合工区特点进行裂缝地震响应正演模拟,并在此基础上对叠前地震资料进行方位角道集的划分,最后使用AVAZ裂缝预测技术完成裂缝空间展布特征预测。裂缝发育密度和方向预测结果与研究区成像测井资料具有良好的一致性,为该区今后的油气勘探与开发奠定了基础,也为车排子凸起其他地区的裂缝储层预测提供了技术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演模拟 AVAZ 裂缝预测
下载PDF
“非常规油气缝-孔耦合富烃假说”概述 被引量:6
3
作者 罗群 王井 +1 位作者 罗家国 吴安彬 《岩性油气藏》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12,共12页
针对非常规油气富集的关键控制因素不清,富集机制与富集效率不明等科学问题,采用广泛调研、野外观察、岩心描述、镜下鉴定、模拟实验、统计分析等手段和途径,结合科研实践,提出了缝-孔耦合是制约非常规油气滞留、运移、聚集、富集关键... 针对非常规油气富集的关键控制因素不清,富集机制与富集效率不明等科学问题,采用广泛调研、野外观察、岩心描述、镜下鉴定、模拟实验、统计分析等手段和途径,结合科研实践,提出了缝-孔耦合是制约非常规油气滞留、运移、聚集、富集关键控制因素,即“缝-孔耦合富烃假说”。主要结论包括:①缝-孔耦合不仅控制了非常规油气运聚、富集与成藏的动力与阻力、还控制了运移的通道和聚集的空间,而且也制约着非常规油气运聚、富集与成藏的相态、方式、流体流动规律和运聚富集的效率。②总结出 16 种缝-孔耦合类型,划分优势耦合、良好耦合、一般耦合和不利耦合等 4 个评价级别的缝-孔耦合,其中优势耦合的缝-孔系统最有利于非常规油气的运聚、富集与成藏,其次是良好耦合。③概述了“缝-孔耦合富烃假说”提出的背景、基本原理、主要依据、主要观点以及基于“缝-孔耦合富烃假说”的勘探思路。“缝-孔耦合富烃假说”的系统梳理对非常油气勘探具有指导意义,但还有待于进一步修正、完善和发展,以丰富和发展非常规油气成藏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常规油气 缝-孔耦合 优势耦合 富烃假说
下载PDF
基于井轨迹空间特征的连井剖面三维可视化研发
4
作者 张理慧 王汉钧 +3 位作者 钱宇明 崔京彬 王井 王管 《物探化探计算技术》 CAS 2024年第4期418-422,共5页
连井剖面是用于地层对比及储层精细研究的一种重要分析手段。针对传统连井剖面二维显示不够立体直观及三维垂直投影显示又无法展示空间曲面信息的问题,通过研究三维空间中连井剖面绘制技术,提出了一种实现方案。根据地震数据体信息,基... 连井剖面是用于地层对比及储层精细研究的一种重要分析手段。针对传统连井剖面二维显示不够立体直观及三维垂直投影显示又无法展示空间曲面信息的问题,通过研究三维空间中连井剖面绘制技术,提出了一种实现方案。根据地震数据体信息,基于井身轨迹的空间几何特征,运用计算几何学、空间立体几何原理,得到井身轨迹的井身参数方程,构建三角网格,采用三角网拓扑技术、纹理映射技术和光照模型技术实现了沿井轨迹的连井剖面三维可视化。通过实际研发应用取得了良好效果,为研究储层的空间展布特征及各种储层物性参数的空间变化提供了一种新颖的三维可视化分析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井剖面 三维可视化 纹理映射 光照模型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克拉苏构造带西段新生代砾岩分布特征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李磊 刘永雷 +4 位作者 刘晓光 丁嘉 李炎 王井 蔡剑锋 《河南科学》 2019年第10期1659-1664,共6页
为了解决克拉苏构造带西段新生代砾岩层引起的速度变化和工程决策问题,利用高分辨率的三维地震数据体、非地震电阻率数据体、地震-非地震联合反演阻抗体、野外地质露头信息和钻井岩屑等资料,对砾岩层的沉积特征及分布规律进行了系统研究... 为了解决克拉苏构造带西段新生代砾岩层引起的速度变化和工程决策问题,利用高分辨率的三维地震数据体、非地震电阻率数据体、地震-非地震联合反演阻抗体、野外地质露头信息和钻井岩屑等资料,对砾岩层的沉积特征及分布规律进行了系统研究.认为库车坳陷新近系-第四系砾岩层可以划分为四期,具有冲积扇、扇三角洲及冲积平原三种沉积成因,它们的规模、水动力条件及沉积构造等具有较大差异.以冲积扇砾岩层规模大,冲积平原相规模次之,扇三角洲相砾岩层发育规模最小.砾岩层整体具有纵向上多期次连续发育、相带差异明显,横向上相变快、集中分布的特点,新生代构造演化、构造样式及南北向断裂是控制砾岩层发育、沉积特点及分布规律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拉苏构造带西段 砾岩层 地震-非地震联合反演 冲积扇 构造演化
下载PDF
五峰—龙马溪组海相页岩生—储耦合演化及对页岩气富集的控制效应 被引量:18
6
作者 杨威 蔡剑锋 +6 位作者 王乾右 崔政劼 崔哲 徐亮 李兰 顾小敏 王井 《石油科学通报》 2020年第2期148-160,共13页
四川盆地五峰—龙马溪组海相页岩热演化程度高,含气性好,有机质与有机质孔随演化程度升高演化机制具有耦合性,这对盆内不同地区页岩气藏含气量具有控制作用。为揭示有机质与有机质孔在不同演化阶段下的协同演化对页岩气富集成藏的控制效... 四川盆地五峰—龙马溪组海相页岩热演化程度高,含气性好,有机质与有机质孔随演化程度升高演化机制具有耦合性,这对盆内不同地区页岩气藏含气量具有控制作用。为揭示有机质与有机质孔在不同演化阶段下的协同演化对页岩气富集成藏的控制效应,选取了与研究区具有相似地质地化特征的下马岭组海相页岩开展了高温高压热模拟实验来模拟页岩生烃演化过程。基于海相页岩生烃热模拟实验烃气产率与碳同位素序列特征,厘定了海相页岩滞留原油接替干酪根生气的成熟度下限RO为1.5%与生气高峰期(RO为2.5%~3.4%)。开展了下马岭组与五峰—龙马溪组页岩扫描电镜分析,基于有机质定性识别与孔隙定量提取,以有机质形态学参数及等效圆直径、周长面积比等孔隙结构参数分析表明:海相页岩在低成熟阶段以原始干酪根有机质为主,有机质主要为团块状,有机质内主要发育微孔,孔隙连通性差,无机矿物粒间孔残余;高成熟阶段原始干酪根在总有机质中占比逐渐减少,迁移有机质占比上升,最高达80%,为早期干酪根形成的原油充注于残存的粒间孔形成,迁移有机质内普遍发育焦沥青孔,等效圆直径、周长面积比等孔隙结构特征参数表明焦沥青孔发育良好,孔径较大,孔隙形态为圆状、长椭圆状,连通性好。有机质与有机质孔的耦合演化保证了晚期海相页岩气的富集成藏,低演化阶段干酪根与残余粒间孔提供了液态烃的物质基础与充注空间,高演化阶段大量存在的迁移有机质与焦沥青孔提供了成气母质与储气空间,有利于页岩气富集成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相页岩 五峰—龙马溪组 生烃时机 有机质 有机质孔
下载PDF
富有机质页岩方解石脉成因、成岩模式与地质意义——以四川盆地南部龙马溪组为例 被引量:11
7
作者 吴安彬 张景坤 +3 位作者 王井 罗家国 罗群 姜振学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88-100,共13页
富有机质页岩中方解石脉体普遍发育,其形成过程和机制对成烃储层和成藏具有重要指示意义。本文以四川盆地南部龙马溪组为例,采用显微岩相学、阴极发光、原位微区电子探针、同位素地球化学及流体包裹体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其中的方解石脉成... 富有机质页岩中方解石脉体普遍发育,其形成过程和机制对成烃储层和成藏具有重要指示意义。本文以四川盆地南部龙马溪组为例,采用显微岩相学、阴极发光、原位微区电子探针、同位素地球化学及流体包裹体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其中的方解石脉成因,并结合地质背景探讨了成岩流体动态演化模式及其勘探意义。结果表明,研究区龙马溪组页岩发育三期方解石脉,第一期(Cal-1)近围岩或独立生长,形成于同生-准同生成岩阶段,是微生物还原作用的产物,具有富Fe、Mg、Al元素、贫Mn元素的特征,其δ13CV-PDB=0.06‰~4.53‰,δ18OV-PDB=-13.21‰^-10.79‰,n(87Sr)/n(86Sr)=0.719366~0.719689;第二期(Cal-2)形成于早成岩阶段,是有机质脱羧作用的产物,以相对富Fe、Mg、Mn、Al元素为特征,其δ13CV-PDB=-6.93‰^-0.08‰,δ18OV-PDB=-13.28‰^-10.05‰,n(87Sr)/n(86Sr)=0.719378~0.720688;第三期(Cal-3)远离围岩,形成于晚成岩阶段,是甲烷热氧化作用的产物,具有富Fe、Mg、Mn元素,不含Al元素的特征,其δ13CV-PDB=-19.00‰^-12.64‰,δ18OV-PDB=-9.08‰^-6.65‰,n(87Sr)/n(86Sr)=0.719855~0.721342。通过对方解石脉成因及流体来源刻画,结合龙马溪组页岩热演化史,三期方解石脉的成岩演化对页岩的储集空间具有改善作用,有利于页岩气的勘探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有机质页岩 流体来源 成岩演化 微区元素 碳、氧、锶同位素 龙马溪组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