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跟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皮缘感染坏死的危险因素分析及应对策略 被引量:11
1
作者 王全彬 王东 石永进 《山西医药杂志》 CAS 2016年第10期1206-1208,共3页
跟骨骨折在跗骨骨折中最为常见,发生率约为60%[1],多为高处跌落时足跟着地所致,跌落的高度、地面性质及体质量均对骨折严重程度具有影响。对于跟骨舌状骨折、跟骨体横形骨折波及关节并有移位者、有移位的跟骨横形骨折、舌状骨折以及跟... 跟骨骨折在跗骨骨折中最为常见,发生率约为60%[1],多为高处跌落时足跟着地所致,跌落的高度、地面性质及体质量均对骨折严重程度具有影响。对于跟骨舌状骨折、跟骨体横形骨折波及关节并有移位者、有移位的跟骨横形骨折、舌状骨折以及跟骨后结节骨折、青壮年的跟骨压缩骨折甚至粉碎性骨折、跟骨严重粉碎性骨折等,需手术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横形骨折 严重粉碎性骨折 舌状骨折 复位加压 内固定术治疗 术后引流量 开放性骨折 跗骨骨折 开放骨折 骨膜剥离子
下载PDF
加长型PFNA和DHS内固定治疗老年髋部骨折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11
2
作者 王全彬 王东 +1 位作者 石永进 耿周 《创伤外科杂志》 2016年第12期751-752,共2页
将36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8例,观察组采用加长型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PFNA)治疗,对照组采用动力髋螺钉(DHS)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关节活动度的影响。加长型PFNA治疗老年髋部骨折,能够有效地改善患者术后关节活... 将36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8例,观察组采用加长型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PFNA)治疗,对照组采用动力髋螺钉(DHS)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关节活动度的影响。加长型PFNA治疗老年髋部骨折,能够有效地改善患者术后关节活动度,优良率高,手术出血量和术后并发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部骨折 髓内钉 关节活动度 老年
下载PDF
大规模GPS揭示中国现今地壳构造形变特征 被引量:8
3
作者 王东 赵斌 +1 位作者 余建胜 谭凯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521-526,544,共7页
利用全国260多个陆态网络连续站以及2 000多个陆态网络区域站2011—2015年观测数据,计算分析中国大陆现今整体地壳构造形变特征以及板内应变场空间分布特征。根据密集、大范围的GPS速度场可知中国大陆现今整体速度场依然呈现西强东弱的... 利用全国260多个陆态网络连续站以及2 000多个陆态网络区域站2011—2015年观测数据,计算分析中国大陆现今整体地壳构造形变特征以及板内应变场空间分布特征。根据密集、大范围的GPS速度场可知中国大陆现今整体速度场依然呈现西强东弱的态势,其中最大值出现在喜马拉雅地区,一般速率在35~42mm/a之间,而川滇地区形成的右旋剪切带的形变特征最为醒目,其西南部最小速率在3~9mm/a之间,北部最大速率在17~23mm/a;由应变场的空间分布可以看出应力最大的地区主要是喜马拉雅、昆仑山中部、川滇地区的鲜水河断裂带、天山地区以及京津唐地区;东部沿海地区应变速率表现为东西拉张型,主要是由于2011年日本大地震对该地区的影响还未完全消退造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S 速度场 应变场 构造形变
下载PDF
高频GPS桥梁动态监测及数据特征信息识别 被引量:7
4
作者 王东 曲国庆 殷海涛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6年第2期45-48,共4页
在GPS单历元定位方法的基础上,利用GAMIT/GLOBK10.4中的双差动态定位模块Track模块,对振动桥体的实测数据进行了解算,得出了桥梁的振动时间序列;采用小波分析方法对桥梁振动时间序列进行频谱分析及小波消噪处理,得到了桥梁在荷载作用下... 在GPS单历元定位方法的基础上,利用GAMIT/GLOBK10.4中的双差动态定位模块Track模块,对振动桥体的实测数据进行了解算,得出了桥梁的振动时间序列;采用小波分析方法对桥梁振动时间序列进行频谱分析及小波消噪处理,得到了桥梁在荷载作用下的主振频率范围及两个主要周期项,最后利用对每层高频系数进行软阈值处理方法得到去噪后的时间序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频GPS 桥梁振动 Track模块 单历元 小波分析
下载PDF
汶川地震前后红河断裂闭锁程度和滑动亏损研究 被引量:7
5
作者 鲁小飞 谭凯 +2 位作者 赵斌 王东 李琦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464-468,475,共6页
以1998~2007年和2009~2017年中国大陆水平GPS速度场为约束,基于块体-位错模型,研究2008年汶川地震前后红河断裂运动特征。结果表明,汶川地震后红河断裂平均右旋走滑速率约为4.5 mm/a,其北段走滑速率增大明显,中段次之,而南段明显减弱... 以1998~2007年和2009~2017年中国大陆水平GPS速度场为约束,基于块体-位错模型,研究2008年汶川地震前后红河断裂运动特征。结果表明,汶川地震后红河断裂平均右旋走滑速率约为4.5 mm/a,其北段走滑速率增大明显,中段次之,而南段明显减弱;倾滑速率北段减弱明显,中段和南段有所减弱。汶川地震后红河断裂闭锁程度和滑动亏损中、北段都有所增加,南段减弱较大;近期红河断裂滑动亏损北段达到10 mm/a以上,中段也在5~8 mm/a,平均闭锁深度在20 km左右。分析认为,汶川地震对红河断裂中、北段影响较小,南段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层闭锁 滑动亏损 滑动速率 红河断裂
下载PDF
汶川地震震后GNSS形变分析 被引量:6
6
作者 余建胜 赵斌 +1 位作者 谭凯 王东 《测绘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196-1206,共11页
采用国际通用高精度数据处理软件对1999—2015年汶川地震震后龙门山断裂两侧分布的109个GNSS连续站和区域站资料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得到各测站点水平向坐标时间序列。考虑2013年芦山地震同震位移影响,通过时间序列分析,获取震后该区域... 采用国际通用高精度数据处理软件对1999—2015年汶川地震震后龙门山断裂两侧分布的109个GNSS连续站和区域站资料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得到各测站点水平向坐标时间序列。考虑2013年芦山地震同震位移影响,通过时间序列分析,获取震后该区域109个测站在2010—2015年间累计震后形变场,断裂带上盘靠近震中的近场区域,水平向最大震后位移达到5~7cm。基于震后黏弹性松弛模型,通过格网搜索,根据3种不同破裂模型分别反演龙门山断裂上盘中上地壳最佳弹性层厚度估值与下地壳/上地幔黏弹性层最佳黏滞系数,获取3种不同破裂模型在2010—2015年间震后形变观测值与模拟值分布。根据模型二反演得到的模型参数,推估汶川地震在未来几十年内对周边区域地壳形变影响,其中仅2018—2058年40年尺度累计震后位移最大能达到19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后形变 时间序列分析 GNSS 黏弹性松弛 汶川地震
下载PDF
东昆仑断裂滑动速率变化及其对2017年九寨沟地震的应力加载 被引量:6
7
作者 李琦 谭凯 +4 位作者 赵斌 张彩红 鲁小飞 王东 余建胜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912-922,共11页
为了解东昆仑断裂活动对2017年8月8日九寨沟M_S7.0地震的影响,本文选取1999—2007年、2013—2017年GPS速度场作为约束,基于块体-位错模型反演计算东昆仑断裂两个时间段的块体运动速率、断裂滑动速率和滑动亏损率,并进一步研究青藏高原... 为了解东昆仑断裂活动对2017年8月8日九寨沟M_S7.0地震的影响,本文选取1999—2007年、2013—2017年GPS速度场作为约束,基于块体-位错模型反演计算东昆仑断裂两个时间段的块体运动速率、断裂滑动速率和滑动亏损率,并进一步研究青藏高原东缘最大剪应变率场和九寨沟震区的震间库仑应力累积速率.结果显示,东昆仑断裂中西段左旋走滑速率较高,东段走滑速率较低,自西向东逐步递减,存在明显的梯度.在两个时间段,阿坝块体刚性运动的方向顺时针偏转0.2°,运动速率由12.22mm·a^(-1)增大到15.96mm·a^(-1);东昆仑断裂左旋走滑速率升高,其中西段较为明显(升高约1.2±0.3mm·a^(-1));东昆仑断裂东段闭锁深度和闭锁程度增加;2013—2017年,东昆仑断裂滑动引起的九寨沟震区库仑应力累积速率是1999—2007年的3倍,最大剪应变率也明显升高.因此本文认为:2008年汶川地震和2013年芦山地震后,龙门山断裂部分解锁,阿坝地块活动性增强,东昆仑断裂滑动速率增大,导致九寨沟震区库仑应力加载速率增加,加速了九寨沟地震的孕育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寨沟地震 东昆仑断裂 滑动速率 震间库仑应力累积速率
下载PDF
基于RRT-Dubins的无人机航迹优化方法
8
作者 王东 张岳 +1 位作者 赵宇 黄大庆 《兵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761-2773,共13页
针对多障碍物环境下考虑无人机(Unmanned Aerial Vehicle,UAV)始末位姿、转弯半径和航迹长度的1阶光滑约束的UAV航迹规划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快速搜索随机树(Rapidly-exploring Random Trees,RRT)算法和Dubins曲线以局部最优逼近全局最优... 针对多障碍物环境下考虑无人机(Unmanned Aerial Vehicle,UAV)始末位姿、转弯半径和航迹长度的1阶光滑约束的UAV航迹规划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快速搜索随机树(Rapidly-exploring Random Trees,RRT)算法和Dubins曲线以局部最优逼近全局最优的UAV航迹优化方法。利用RRT算法和基于贪心算法的剪枝优化方法,在二维任务空间中规划出满足避障要求的可行离散航路点。采用多条Dubins曲线平滑连接航路点,根据UAV始末位姿确定首尾曲线端点,基于UAV性能、障碍物和飞行参数的约束关系,建立多约束的航迹优化数学模型。通过粒子群优化算法确定曲线类型,同时优化曲线连接处位姿和曲线半径,获得最短航迹。仿真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得到的航迹与其他方法相比,在不同障碍物数量和始末位姿的多种场景中,平均长度缩短了11.48%,在避开障碍物的同时,满足UAV动力学约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人机航迹规划 快速搜索随机树算法 Dubins曲线 粒子群优化算法 航迹优化
下载PDF
循环流化床大气污染物排放模型研究 被引量:6
9
作者 黄鹏 赵冰 +3 位作者 王家林 巩太义 王勇 王东 《洁净煤技术》 CAS 2020年第3期60-67,共8页
随着国家对燃煤电厂大气污染物的排放要求日益严格,循环流化床锅炉因为煤种适应性好,大气污染物排放量低而越来越受到重视。为研究循环流化床大气污染物的排放规律,并对实际运行提供科学依据,从循环流化床锅炉燃烧机理入手,将入炉煤分... 随着国家对燃煤电厂大气污染物的排放要求日益严格,循环流化床锅炉因为煤种适应性好,大气污染物排放量低而越来越受到重视。为研究循环流化床大气污染物的排放规律,并对实际运行提供科学依据,从循环流化床锅炉燃烧机理入手,将入炉煤分为挥发分和待燃烧的即燃碳。SO2与NOx的生成也随之分为2部分:一部分随挥发分燃烧立即生成,另一部分随即燃碳燃烧生成。炉内SO2脱除量主要重视钙硫比,而炉内NOx自还原量则主要与炉内即燃碳量和一氧化碳浓度相关。以此为基础推导出了脱硫塔入口SO2浓度与NOx浓度模型。模型在某330 MW亚临界循环流化床的运行数据上得到验证,模型计算值与实际值拟合度较好,且较实际值提前2~4 min,消除了由于大气污染物测点位置原因带来的测量延迟,具有很好的预测效果。探究了炉内即燃碳量与脱硫塔入口SO2浓度和SNCR入口NOx浓度之间的关系,计算结果表明,在脱硫剂变化不大的情况下,即燃碳量变化趋势与脱硫塔入口SO2浓度变化趋势相同,与SNCR入口NOx浓度变化趋势相反。最后在原有运行数据上改变了风量和煤量后利用模型进行计算,结果表明煤量不变而风量提升会降低脱硫塔入口SO2浓度,但会提高SNCR入口NOx浓度,而煤量提升对大气污染物排放浓度的影响与风量提升相反,该计算结果对实际运行有一定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流化床 即燃碳 NOx SO2 排放模型
下载PDF
利多卡因防治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的研究 被引量:6
10
作者 史立信 孙兰国 +5 位作者 刘文娟 于海全 王东 张庆勇 薛金涛 张杰 《河北医药》 CAS 2003年第9期645-647,共3页
目的 研究利多卡因防治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tSAH )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 (DCVS)的疗效。方法 将 44例tSAH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 ( 2 0例 )和对照组 ( 2 4例 ) ,于发病 48h内接受治疗 ,对照组用常规治疗 ;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静脉滴... 目的 研究利多卡因防治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tSAH )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 (DCVS)的疗效。方法 将 44例tSAH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 ( 2 0例 )和对照组 ( 2 4例 ) ,于发病 48h内接受治疗 ,对照组用常规治疗 ;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静脉滴注利多卡因 1.5~ 2 .5mg·kg- 1 ·d- 1 ,连用 10d。然后均改用尼莫地平 40mg ,每日 3次 ,连用 2周。采用经颅多普勒 (TCD)动态监测DCVS的情况。结果  4周内治疗组DCVS的发生率、病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 P <0 .0 5 ) ,发病 2周时治疗组患者病情级别明显低于对照组 (P <0 .0 5 ) ;再出血发生率及随诊半年预后情况 2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TCD监测tSAH后DCVS易于诊断 ;利多卡因治疗tSAH后DCVS疗效确切 ,能降低病人的应激性损伤、致残率和病死率 ,促进神经功能的尽快恢复 ,且无增加再出血的危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迟发性脑血管痉挛 利多卡因 经颅多普勒
下载PDF
GPS测定的四川九寨沟M_W6.6地震同震形变 被引量:4
11
作者 王东 赵斌 +4 位作者 李琦 余建胜 祁玉杰 鲁小飞 谭凯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778-784,共7页
2017年8月8日四川阿坝州九寨沟发生M_W6.6地震,震源机制解显示该地震为左旋走滑型地震。对震中周围的GPS连续站观测资料进行处理,获得高频GPS动态形变和静态同震水平位移。震中100km范围内四川松潘和甘肃武都站观测到1 Hz动态形变。距... 2017年8月8日四川阿坝州九寨沟发生M_W6.6地震,震源机制解显示该地震为左旋走滑型地震。对震中周围的GPS连续站观测资料进行处理,获得高频GPS动态形变和静态同震水平位移。震中100km范围内四川松潘和甘肃武都站观测到1 Hz动态形变。距离震中约69km的松潘站观测的同震水平位移为7.4mm。根据少量的GPS静态同震位移反演的同震破裂模型显示本次地震的最大滑动量为376mm,地震矩为7.25×1018 N·m,等效矩震级为M_W6.6。正演计算的同震三维形变场显示本次地震的最大水平位移可达4~5cm,垂直位移呈四象限分布,最大可达1.5cm,区域内10个流动GPS站可观测到同震形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寨沟地震 高频GPS 永久位移 滑动模型
下载PDF
InSAR数据约束的鲜水河断裂带北西段震间滑动速率及浅部蠕滑特征
12
作者 陈毅 赵斌 +6 位作者 熊维 王伟 余鹏飞 余建胜 王东 陈威 乔学军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074-1091,共18页
作为中国大陆最为活跃的断裂带之一,鲜水河断裂现今的滑动模式,尤其是北西段的浅部蠕滑特征长期以来备受关注。文中首先利用Sentinel-1卫星降轨数据,基于小基线集时序分析(SBAS)方法获取鲜水河断裂带北西段2014—2021年的地表视线向(LOS... 作为中国大陆最为活跃的断裂带之一,鲜水河断裂现今的滑动模式,尤其是北西段的浅部蠕滑特征长期以来备受关注。文中首先利用Sentinel-1卫星降轨数据,基于小基线集时序分析(SBAS)方法获取鲜水河断裂带北西段2014—2021年的地表视线向(LOS向)平均速度场;再采用弹性螺旋位错模型拟合InSAR跨断层剖面速度,估计断层的长期滑动速率和浅部蠕滑速率;最后结合黏弹性地震周期模型分析炉霍段地震的复发周期、下地壳和上地幔流变对滑动速率估计的影响。InSAR处理结果显示,断层两侧LOS向速度场呈现出明显的速度差异。使用弹性螺旋位错模型估计得到的鲜水河断裂北西段的断层滑动速率为7.2~11.0mm/a,自西向东逐渐减小。断裂带浅部蠕滑速率为0.3~3.1mm/a,蠕滑主要集中在虾拉沱和道孚—松林口之间。基于历史地震的复发周期及青藏高原东缘下地壳和上地幔黏滞系数的研究,文中采用黏弹性地震周期模型反演得到炉霍段的滑动速率为(7.91±0.3)~(9.85±0.4)mm/a,略低于纯弹性螺旋位错模型的结果((10.14±0.5)m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鲜水河断裂带 震间滑动速率 浅部蠕滑 黏弹性地震周期模型
下载PDF
利用GPS观测资料分析2015年尼泊尔M_S8.1地震震前及震后形变 被引量:4
13
作者 王东 赵斌 +1 位作者 余建胜 谭凯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579-584,共6页
通过对尼泊尔M_S8.1地震前后附近区域GPS台站记录到的观测数据进行处理,获得了震区以及中国青藏高原地区地震前后GPS站点速度场以及震后形变场。震前速度场显示,喜马拉雅构造带整体呈现出约16mm/a的压缩特征。同时,震前喜马拉雅构造带... 通过对尼泊尔M_S8.1地震前后附近区域GPS台站记录到的观测数据进行处理,获得了震区以及中国青藏高原地区地震前后GPS站点速度场以及震后形变场。震前速度场显示,喜马拉雅构造带整体呈现出约16mm/a的压缩特征。同时,震前喜马拉雅构造带根据形变特征可分为东、中、西3段,其地震发生在中段,主要以北向挤压为主,而东西两段分别具有逆时针旋转和顺时针旋转的特征。震后GPS站点形变场显示,此次地震对中国新疆、青海、西藏等地区的影响较大,其最大震后位移达20mm左右。震后速度场显示,本次地震对尼泊尔地区以及中国藏南地区的构造形变影响较大,主要表现为喜马拉雅构造带的年推挤速度减小,藏南地区的南北向运动速率减小,而东西向速度有增大的现象。这一现象可能对藏南地区的走滑断层有较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泊尔地震 速度场 喜马拉雅构造带 震前及震后形变
下载PDF
2020年伽师M_(S)6.4地震重力与地壳形变综合分析
14
作者 朱治国 祝意青 +1 位作者 王东 艾力夏提·玉山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69-285,共17页
2020年1月19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伽师县发生M_(S)6.4地震,此次地震为N倾逆冲兼少量走滑型地震,地震的发震构造是南天山柯坪塔格逆冲推覆体最南缘的柯坪断裂,伽师地震的震中位于喀什-伽师流动重力观测网和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GNSS观... 2020年1月19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伽师县发生M_(S)6.4地震,此次地震为N倾逆冲兼少量走滑型地震,地震的发震构造是南天山柯坪塔格逆冲推覆体最南缘的柯坪断裂,伽师地震的震中位于喀什-伽师流动重力观测网和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GNSS观测网监测区域内。文中选取2015—2021年的流动重力和GNSS观测资料开展分析。采用绝对重力点约束流动重力数据,并进行全网经典平差计算,进而获得重力场变化图像;基于GNSS数据通过GAMIT/GLOBK软件解算获得研究区的运动速率,借助位移与应变的偏导关系获取水平视应变场分布图。之后,分别研究了孕震区的重力场和应变场的变化特征,并综合探讨了孕震区的重力场、GNSS形变场特征与伽师M_(S)6.4地震孕震过程的关系。研究表明:1)一年时间尺度的重力场时变图像较好地反映了伽师M_(S)6.4地震附近区域重力场的系统演化过程,重力变化零等值线拐弯处及“四象限”特征可为地震预报提供有益参考。2)重力场累积变化反映出伽师M_(S)6.4地震前的重力场变化受到区域大断裂的控制,研究区一系列中强震发生在重力翻转变化过程中,重力变化高梯度带特征与地震的发生存在密切关系。根据重力累积变化和时变图像推测此次构造活动可能开始于2018年。3)强震易发生在具有显著重力变化的构造活动断裂带上,2020年伽师6.4级地震发生在重力变化高梯度带拐弯的区域,也是面压缩率变化过渡带地区,区域应变场的增强恢复过程与区域重力场的正、负变化具有一定对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伽师地震 重力场变化 GNSS 面应变 构造活动
下载PDF
顾及黏弹性松弛效应的2015年尼泊尔M_W7.9地震震后早期余滑模型 被引量:3
15
作者 赵斌 王东 +5 位作者 谭凯 刘经南 张彩红 杜瑞林 张锐 黄勇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39-243,共5页
处理尼泊尔境内及中国藏南的连续GPS数据,获得尼泊尔地震震后1a的三维形变场。结果表明,震后形变主要发生在尼泊尔北部及中尼边境区域,水平形变以向南运动为主,垂直形变以隆升为主。采用有限断层模型反演的震后余滑分布范围十分广泛,主... 处理尼泊尔境内及中国藏南的连续GPS数据,获得尼泊尔地震震后1a的三维形变场。结果表明,震后形变主要发生在尼泊尔北部及中尼边境区域,水平形变以向南运动为主,垂直形变以隆升为主。采用有限断层模型反演的震后余滑分布范围十分广泛,主要集中在同震破裂下倾部分,向下延伸至30km,平均余滑深度为20km。震后1a余滑释放的地震矩为8.8×10^(19) Nm,等价矩震级为M_W7.3,占同震释放总能量的12%。扣除黏弹性松弛效应之后,反演的余滑分布更加集中于同震破裂下倾区域,断层模型底部无余滑,平均余滑深度减小为16km。经黏弹性松弛效应改正后的余滑模型释放的地震矩为5.7×10^(19) Nm,仅为同震释放能量的8%左右。该余滑模型不但提高了数据的拟合精度,且其分布特征更接近应力驱动的模型。由于震后余滑发生在深部而非浅部未破裂区域,说明断层浅部仍处在闭锁状态,其未来的地震危险性仍需密切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泊尔地震 震后余滑 黏弹性松弛 GPS
下载PDF
2018年印尼帕卢M_W7.5地震——一次超剪切破裂事件 被引量:3
16
作者 李琦 谭凯 +3 位作者 赵斌 鲁小飞 张彩红 王东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3017-3023,共7页
利用反投影方法,使用日本密集台网Hi-net远场垂直分量568条P波资料对2018年9月28日印尼帕卢MW7.5地震震源破裂过程进行成像,结果显示此次地震的能量释放比较集中,主要集中在10~20s之间.破裂有两个集中区,破裂峰值分别位于12s和19s,最大... 利用反投影方法,使用日本密集台网Hi-net远场垂直分量568条P波资料对2018年9月28日印尼帕卢MW7.5地震震源破裂过程进行成像,结果显示此次地震的能量释放比较集中,主要集中在10~20s之间.破裂有两个集中区,破裂峰值分别位于12s和19s,最大能量释放区域位于震中南侧约0~50km内,另一破裂集中区覆盖了帕卢市及周边区域.破裂主要向南侧延展,破裂总长度至少100km,平均破裂速度约4.1km·s^-1,属于一次超剪切破裂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尼帕卢MW7.5地震 震源破裂过程 反投影 超剪切破裂
下载PDF
湖北地区现今GPS形变特征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鲁小飞 谭凯 +3 位作者 李琦 王东 赵斌 余建胜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898-901,共4页
选取中国地壳运动监测网络1998~2018年GPS观测数据,基于插值法计算湖北地区的形变和应变特征。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湖北地区地块运动稳定,无明显的形变梯度带,水平运动方向为东向微偏南,速率为5~9 mm/a,平均值为6.2 mm/a;垂直速度场平均值... 选取中国地壳运动监测网络1998~2018年GPS观测数据,基于插值法计算湖北地区的形变和应变特征。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湖北地区地块运动稳定,无明显的形变梯度带,水平运动方向为东向微偏南,速率为5~9 mm/a,平均值为6.2 mm/a;垂直速度场平均值为-0.96 mm/a,以下降运动为主。面膨胀率结果显示,湖北地区具有4个面膨胀高值区和4个面挤压高值区。最大剪应变率场显示,在湖北中部地区形成一个高值环形带,湖北历史地震主要发生在应力应变高值区边缘带。巴东和秭归小震频发与长江三峡水库水位反复加卸载有关,GPS形变和应变无明显对应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壳形变 主应变率 面膨胀率 最大剪应变率
下载PDF
流动GPS观测资料能否用于地壳垂直形变监测?——以中国大陆为例 被引量:3
18
作者 王东 赵斌 +1 位作者 余建胜 谭凯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90-295,共6页
长期GPS连续观测可获取高精度的垂直形变速度场,但多期GPS流动观测资料能否用于地壳垂直形变监测尚不明确。本文首先对中国大陆260个陆态网络基准站和2000个GPS流动站1999~2019年的观测资料进行高精度统一处理,获得各站点的时间序列和... 长期GPS连续观测可获取高精度的垂直形变速度场,但多期GPS流动观测资料能否用于地壳垂直形变监测尚不明确。本文首先对中国大陆260个陆态网络基准站和2000个GPS流动站1999~2019年的观测资料进行高精度统一处理,获得各站点的时间序列和速度场,对筛选出的226个基准站和226个流动观测站的垂直形变速度场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95%的连续GPS观测站的垂直形变速率误差小于0.5 mm/a,约50%的流动GPS观测站的垂直形变速率误差大于1 mm/a,约40%的流动站与连续站的垂直形变速率残差值大于2 mm/a,且约50%的流动GPS站点的垂直形变趋势与连续站不一致。西部地区的流动GPS观测站的垂直形变监测精度比东部高,这可能与东西部的观测环境和站点稳定性存在差异有关。对GPS连续站和流动站的垂直形变速度场的精度和残差进行分析认为,中国大陆流动GPS观测资料不适用于监测垂直形变小于2 mm/a的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直形变 流动GPS观测 连续GPS观测 残差
下载PDF
自抗扰控制器参数整定的一种新方法 被引量:3
19
作者 王东 文新委 宋刚 《黑龙江电力》 CAS 2012年第1期71-73,共3页
针对目前自抗扰控制器多参数整定方法存在的不足,根据分离原则,提出对自抗扰控制器中的跟踪微分器根据需要的过渡过程进行参数整定,扩张状态观测器用改进的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进行整定,最后用非线性最小二乘法对非线性反馈进行整定。仿... 针对目前自抗扰控制器多参数整定方法存在的不足,根据分离原则,提出对自抗扰控制器中的跟踪微分器根据需要的过渡过程进行参数整定,扩张状态观测器用改进的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进行整定,最后用非线性最小二乘法对非线性反馈进行整定。仿真实例表明,通过该整定方法得到控制器的控制效果具有快速性、稳定性的特点,而且该方法也优于用遗传算法对自抗扰控制器参数的整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参数整定 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 非线性最小二乘法
下载PDF
基于BDS/GPS融合的精密单点定位解算策略与实测精度 被引量:2
20
作者 张怀 聂兆生 +5 位作者 刘刚 熊维 刘格格 黄健德 王东 倪乙鹏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802-813,共12页
针对实际GNSS地壳形变流动监测中信号遮挡比较严重,GPS可视卫星数较少等问题,采用BDS/GPS双系统观测,分析了BDS/GPS双系统在实际流动测站观测中对精密单点定位(PPP)性能的改善。基于四川石棉地区GNSS地壳形变监测网实际流动测站观测数据... 针对实际GNSS地壳形变流动监测中信号遮挡比较严重,GPS可视卫星数较少等问题,采用BDS/GPS双系统观测,分析了BDS/GPS双系统在实际流动测站观测中对精密单点定位(PPP)性能的改善。基于四川石棉地区GNSS地壳形变监测网实际流动测站观测数据,分析了在实际观测环境以及模拟更恶劣观测环境下BDS单系统、GPS单系统和BDS/GPS双系统等3种定位模式的可视卫星数、几何精度衰减因子(GDOP)、定位精度和历元利用率。结果表明:在观测环境较差的山区,BDS/GPS双系统可大大提高可视卫星数,几何精度衰减因子降低,显著改善卫星空间几何结构,提高收敛速度和定位精度;与BDS单系统、GPS单系统相比,BDS/GPS双系统收敛速度可提高50%~80%,定位精度可提高20%~50%;单系统定位精度受高度角影响较大,BDS/GPS双系统在较高高度角时仍可保持较高精度,稳定性更强;在遮挡严重地区,为保证有充足双频观测值,可视卫星数需有6颗或6颗以上。BDS/GPS双系统因其高稳定性和高精度,更有利于在地形起伏剧烈区域捕捉地壳形变及地震产生的微弱位移信号,在复杂观测环境(山区、树林、建筑物密集区)具有更好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全球定位系统 精密单点定位 BDS/GPS融合 地壳形变监测 恶劣观测环境 实测精度 数据质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