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致密油气储层综合可压裂性解释方法在鄂尔多斯盆地的应用 被引量:6
1
作者 尚立涛 张燕明 +3 位作者 肖元相 乔岩 孙逊 《石油地质与工程》 CAS 2021年第4期38-42,共5页
致密油气储层可压裂性评价已成为储层能否作为工程甜点进行分析的关键,用于表征储层被有效压裂的难易程度,储层可压裂程度直接关系到储层改造能否形成复杂裂缝。综合研究区块天然裂缝、地应力、脆性指数、断裂韧性等影响储层可压裂性关... 致密油气储层可压裂性评价已成为储层能否作为工程甜点进行分析的关键,用于表征储层被有效压裂的难易程度,储层可压裂程度直接关系到储层改造能否形成复杂裂缝。综合研究区块天然裂缝、地应力、脆性指数、断裂韧性等影响储层可压裂性关键参数,通过归一化建立可压裂性指数,确定各影响因子权重系数,建立致密油气储层综合可压裂性指数模型。不同压裂层段综合可压裂性指数与裂缝监测结果具有一致性,能够作为人工裂缝形态的判断依据,可优化压裂方案,提高设计的针对性与开发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致密油气储层 脆性指数 可压裂性指数 裂缝监测
下载PDF
辽宁五龙金矿黄铁矿标型特征研究及深部找矿预测 被引量:6
2
作者 冬丽 申俊峰 +4 位作者 邱海成 杜佰松 李建平 聂潇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898-915,共18页
辽宁五龙金矿位于营口-宽甸古隆起的南部,鸭绿江成矿带西北侧.该矿的主要载金矿物为黄铁矿,针对m2-3,m2-6和m4-2矿脉黄铁矿标型特征的系统研究表明:其黄铁矿的S/Fe为1.90~1.98,属亏硫型;在-454^-609m标高范围内ω(Fe)/ω(S+As)为0.888~0... 辽宁五龙金矿位于营口-宽甸古隆起的南部,鸭绿江成矿带西北侧.该矿的主要载金矿物为黄铁矿,针对m2-3,m2-6和m4-2矿脉黄铁矿标型特征的系统研究表明:其黄铁矿的S/Fe为1.90~1.98,属亏硫型;在-454^-609m标高范围内ω(Fe)/ω(S+As)为0.888~0.908,微量元素(As+Sb+Se+Te)组合、(Ag+Cu+Pb+Zn)组合和(Co+Ni+Ti+Cr)组合在-530 m标高以下具有首尾晕显著叠加同步增加的变化;成矿延伸指数(γ)变化为29.5%~64.5%,呈现波动式变化,且在-609 m标高出现明显折返趋势,表明-454^-609 m标高范围属于矿床的中上部位;此外,黄铁矿出现率平均为81.28%,垂向上呈"S"型波动,-609 m标高P导型出现率在80%以上,并有下延增大趋势,同样说明在-609 m标高下部仍具较好找矿潜力.矿石中微量元素Ag,Cu,As,Pb,Bi高值区相互叠加,在南部-609 m标高处见有两处高值叠加区向下尚未闭合,暗示有向下延伸的趋势.综合认为南部矿体向下找矿前景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铁矿 标型特征 深部预测 五龙金矿
下载PDF
浅析影响方解石生长和溶解的动力学因素及机制 被引量:1
3
作者 杜佰松 朱光有 +3 位作者 刘舒飞 于炳松 徐渴鑫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35-351,共17页
碳酸盐岩约占显生宙沉积岩的20%,全球至少有60%已探明的石油储量赋存于碳酸盐岩储层中。方解石是普遍的碳酸盐矿物,其溶蚀对于地壳浅部次生孔隙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综述结果表明:方解石的生长主要受控于温度、压力、过饱和度、离子... 碳酸盐岩约占显生宙沉积岩的20%,全球至少有60%已探明的石油储量赋存于碳酸盐岩储层中。方解石是普遍的碳酸盐矿物,其溶蚀对于地壳浅部次生孔隙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综述结果表明:方解石的生长主要受控于温度、压力、过饱和度、离子的种类及半径等因素;压力的降低、离子强度和过饱和度的增大有利于方解石的生长。方解石的溶蚀主要受温度、压力、p(CO_(2))分压、离子的种类和强度、盐度、pH值、介质流体组分、方解石表面Zeta电位及溶液相对于方解石的饱和程度等因素的影响;介质流体中的离子种类对方解石溶解所起的促进或抑制作用主要受控于方解石表面的Zeta电位。此外,本文还发现在方解石生长和溶蚀过程中,不同溶剂类型、离子的种类及浓度形成具有显著不同的微形貌,这使得通过对矿物微形貌的观察可以用来反演古介质流体的组分。本文以独特的视角对当前有关实验取得的不一致结果进行了深入剖析并提出了新的观点,着重对影响碳酸盐岩溶蚀的因素进行调研,寻找有利于碳酸盐岩溶蚀的最优解,进而为圈定优质储层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本文的另一个意义是便于后续相关研究能够悉知该领域的前沿热点及最新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岩 方解石 ZETA电位 生长 溶蚀 优质储层
下载PDF
辽西赤峰-朝阳金矿带早白垩世以来的隆升剥蚀及启示意义 被引量:4
4
作者 申俊峰 李胜荣 +6 位作者 徐渴鑫 张士全 许元全 何泽宇 迟雷 吴晋超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51-170,共20页
华北克拉通于中生代遭受严重破坏的观点已被地学界广泛接受。其北缘的辽西地区赤峰—朝阳金成矿带之岩浆作用和成矿作用被认为是克拉通破坏事件的典型响应。在区域地质和矿床地质调查的基础上,选择该矿带的金厂沟梁金矿区和排山楼金矿区... 华北克拉通于中生代遭受严重破坏的观点已被地学界广泛接受。其北缘的辽西地区赤峰—朝阳金成矿带之岩浆作用和成矿作用被认为是克拉通破坏事件的典型响应。在区域地质和矿床地质调查的基础上,选择该矿带的金厂沟梁金矿区和排山楼金矿区,分别针对与成矿时间一致的西对面沟岩体(成岩时间128 Ma)和大石头沟岩体(成岩时间128~126Ma)进行了矿物组合、结晶温度、氧逸度和侵位深度研究。采用黑云母全铝压力计获得两个岩体结晶压力平均值分别为97MPa和145 MPa,按照地壳密度2.7g/cm^3估算了两个岩体的侵位深度分别为3.67km和5.48km。根据以上估算结果并结合前人研究成果,认为早白垩世以来赤峰—朝阳金成矿带剥蚀深度应该在3.67~7.70km范围,平均值5.27km。此外,在收集和综合对比分析华北地区隆升剥蚀资料的基础上,认为自早白垩世以来华北地区总体剥蚀深度范围为2.0~10.0km,主要集中在2.0~6.0km,平均值约5.60km。这一认识对于华北地区进一步找矿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云母 压力计 剥蚀深度 辽西 华北地区
下载PDF
张宣地区大白阳金矿床包裹体特征及矿床剥蚀保存 被引量:2
5
作者 徐渴鑫 申俊峰 +3 位作者 李胜荣 黄绍峰 张士全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030-1048,共19页
华北克拉通破坏及其成矿事件已引起地学界的广泛关注,其中张宣地区是华北克拉通的重要金矿集中区之一,通过对张宣地区大白阳金矿成矿类型、成矿深度及剥蚀保存的探讨,为区内深部找矿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文章通过流体包裹体研究对大... 华北克拉通破坏及其成矿事件已引起地学界的广泛关注,其中张宣地区是华北克拉通的重要金矿集中区之一,通过对张宣地区大白阳金矿成矿类型、成矿深度及剥蚀保存的探讨,为区内深部找矿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文章通过流体包裹体研究对大白阳金矿成矿温度及成矿深度进行计算,利用矿物压力计对矿区周边岩体侵位深度进行估算。流体包裹体研究结果显示大白阳金矿成矿温度160~220℃、盐度w(NaCleq)=9%~15%,密度0.78~0.97 g/cm3、压力46.3~104.6 MPa,成矿流体主要属于NaCl-H2O体系,成矿过程中流体温度和盐度都呈现明显的降低趋势。采用黑云母压力计,针对大白阳金矿周边谷嘴子、杨家营以及前坝口花岗质岩体的侵位深度进行估算,并对大白阳金矿自形成以来的剥蚀保存情况进行了探讨,估算结果显示,谷嘴子岩体(236.0 Ma)成岩深度7.02 km、杨家营岩体(138.6 Ma)成岩深度2.66 km、前坝口岩体(140.2 Ma)成岩深度3.13 km。结合前人的裂变径迹结果,认为张宣地区自中生代以来剥蚀速率为0.022~0.029 km/Ma,剥蚀量为3 km。按照前述成矿压力46.3~104.6 MPa换算,大白阳金矿成矿深度6.93 km,剥蚀量小于矿床成矿深度,说明该矿深部仍具有良好的找矿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 张宣地区 流体包裹体 黑云母压力计 矿床剥蚀保存 大白阳金矿
下载PDF
聚焦知识产权高质量发展 全方位保护科技创新 被引量:1
6
作者 范春英 郭凯杰 《石油科技论坛》 2023年第4期36-41,共6页
近年来,中国石油集团工程技术研究院依托国家、中国石油重大研发项目,在项目研发中同步开展知识产权布局,实施高质量专利培育工程。通过完善管理机制、提升管理水平,加强全面保护、推进挖掘布局,强化管理培训、深化宣贯引导,助推培育转... 近年来,中国石油集团工程技术研究院依托国家、中国石油重大研发项目,在项目研发中同步开展知识产权布局,实施高质量专利培育工程。通过完善管理机制、提升管理水平,加强全面保护、推进挖掘布局,强化管理培训、深化宣贯引导,助推培育转化、聚焦创优创效等管理措施,专利数量逐步提高,结构更趋优化,国际研发优势日益显现。工程院对标国内外先进技术,系统梳理规划知识产权重大成果培育方向,加强关键领域自主知识产权创造和储备,培育了一批高价值专利群,如连续管装备与作业技术、AnyCem自动化固井技术与装备、个性化PDC钻头。每项技术通过构建专利群、登记软件著作权、认定技术秘密等不同形式进行保护,有力提升了自主创新能力和工程技术核心竞争力,引领国内工程技术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程技术 知识产权布局 专利培育 保护创新 专利群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