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00篇文章
< 1 2 4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现代性”到“中华性”——新知识型的探寻 被引量:177
1
作者 张法 张颐武 一川 《文艺争鸣》 CSSCI 1994年第2期10-20,共11页
进入90年代以来,中国文化以及它置身其中的世界文化语境,都正在发生新的巨大变化。我们已有的既成理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传统、现实和未来的种种矛盾纠结在这个关口。统一的声音消失在众声喧哗的轰鸣之中。这种新的文化状况呼唤新... 进入90年代以来,中国文化以及它置身其中的世界文化语境,都正在发生新的巨大变化。我们已有的既成理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传统、现实和未来的种种矛盾纠结在这个关口。统一的声音消失在众声喧哗的轰鸣之中。这种新的文化状况呼唤新的具有阐释效力的理论话语的生成。我们无法回避。面对这种新召唤,在当前众声喧哗的条件下,人们自可以从不同角度作出自己的应对。作为从事理论批评的人文科学工作者,我们感到有必要提出我们的初步思考。这种思考仅仅是要汇入当前文化选择的种种潮流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性” 中华性 知识型 中国文化 市场化 世界图景 消费文化 他者化 西方思维 古典性
原文传递
生死游戏仪式的复原——《日光流年》的索源体特征 被引量:60
2
作者 一川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10-16,共7页
关键词 《日光流年》 长篇小说 阎连科 小说文体 沉默 人称 误会 生死 偏爱 仪式
下载PDF
新时代影视创作的温暖现实主义 被引量:70
3
作者 胡智锋 尹力 +11 位作者 滕华涛 一川 饶曙光 尹鸿 丁亚平 薛晓路 乔梁 钟大丰 海洲 潘若简 程樯 吴冠平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4-23,共20页
新时代温暖现实主义的三重意涵新时代影视创作温暖现实主义理念的提出,从影视创作、影视教育和学校人才队伍建设等多个角度思考,我认为至少有以下三重意义:一是回应当前影视创作的一种现实状态。在中国搞影视创作,大家都面临着政治的、... 新时代温暖现实主义的三重意涵新时代影视创作温暖现实主义理念的提出,从影视创作、影视教育和学校人才队伍建设等多个角度思考,我认为至少有以下三重意义:一是回应当前影视创作的一种现实状态。在中国搞影视创作,大家都面临着政治的、市场的各种压力。我们在意识形态的诉求和市场产业的诉求之间需要找到一种现实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影视创作 影视教育 现实主义 现实状态 现实可能性 三重意涵 意识形态 温暖
原文传递
当代大众文化与中国大众文化学 被引量:54
4
作者 一川 《艺术广角》 2001年第2期4-10,共7页
当我在80年代初沉浸于“人类感性的解放”的审美理想时,决没有预料到,这种感性解放在今天是以大众文化的感性愉悦方式变形地实现的。生活在当今中国都市的人们,不管个人是否喜欢,都无法否认一个事实:大众文化的潮流正拨动着几乎每... 当我在80年代初沉浸于“人类感性的解放”的审美理想时,决没有预料到,这种感性解放在今天是以大众文化的感性愉悦方式变形地实现的。生活在当今中国都市的人们,不管个人是否喜欢,都无法否认一个事实:大众文化的潮流正拨动着几乎每个市民的心弦。无论是在家读周末报纸、看电视剧、听流行歌曲,还是出门骑行在街头林立的广告中、进商场享受美化的环境,或者是安坐在电影院与主人公同悲喜,都无不置身在大众文化的休闲氛围中。可以说,大众文化正在每日每时地和潜移默化地影响、甚至塑造人们的情感和思想,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个当然组成部分。因而认识和阐释大众文化,就成为认识和阐释人们自身的一个重要方面了。然而,对如此日常而又重要的大众文化,知识界却知之甚少:要么对其存在置若罔闻,要么一概视为低俗物而严辞拒绝,要么仍旧沿用以往高雅文化的分析手段去观照,从而一再推迟真正意义上的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众文化 当代 阐释 主人公 高雅文化 自身 感性 电影院 流行歌曲 观照
下载PDF
现代性文学:中国文学的新传统——兼谈中国现代文学与文学研究 被引量:44
5
作者 一川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96-105,共10页
从文化现代性角度考察中国文学,意味着把20世纪中国文学置放在审美现代性和汉语现代性的坐标点上去理解,看到它所从事的前无古人的使命———创造新的现代汉语形式以便表现现代中国人的生存体验,从而为中国文学贡献出与古典性文学... 从文化现代性角度考察中国文学,意味着把20世纪中国文学置放在审美现代性和汉语现代性的坐标点上去理解,看到它所从事的前无古人的使命———创造新的现代汉语形式以便表现现代中国人的生存体验,从而为中国文学贡献出与古典性文学不同的现代性文学新传统。这尤其可以从它所创造的现代汉语形象见出。正是中国现代性文学概念可以把通常所谓中国近、现、当代文学统合起来。而要充分显示其独特审美特征和伟大前景,还需要把它纳入中国现代学框架之中,后者将能够为研究包括现代性文学在内的中国文化现代性问题提供学科生长点及意义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性文学 现代性问题 中国文学 现代汉语 中国现代学 中国现代文学 审美现代性 古代汉语 古典性 生存体验
原文传递
探访人的隐秘心灵——读铁凝的长篇小说《大浴女》 被引量:41
6
作者 一川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54-60,共7页
《大浴女》的热销不能掩盖其大众文化包装下的高雅文化内核。小说致力于探访人的隐秘心灵 ,其独创的反思对话体有助于穿透一般心理表层 ,揭示个体隐秘的心理活动 ,而一系列器物形象则蕴涵了丰富的象征意味。这两方面都服从于对人的怨羡... 《大浴女》的热销不能掩盖其大众文化包装下的高雅文化内核。小说致力于探访人的隐秘心灵 ,其独创的反思对话体有助于穿透一般心理表层 ,揭示个体隐秘的心理活动 ,而一系列器物形象则蕴涵了丰富的象征意味。这两方面都服从于对人的怨羡情结的双重分析 ,披露出作家对于怨羡情结的反思。小说关于优秀人格的养成来源于对自我心底卑琐欲望的自我反思和对话的表述 ,称得上一种独特发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浴女》 情结 铁凝 长篇小说 独创 中国当代小说 象征意味 心灵 一般 个体
原文传递
近五十年文学语言研究札记 被引量:38
7
作者 一川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16-26,共11页
近五十年中国当代文学语言呈现四种演化形态:50 年代至70 年代的大众群言;在80 年代前期出现的精英独白;从80 年代中期至90 年代中期形成的奇语喧哗;而从90 年代中期至今则显露出多语混成新景观。俗化和雅化语言都体现... 近五十年中国当代文学语言呈现四种演化形态:50 年代至70 年代的大众群言;在80 年代前期出现的精英独白;从80 年代中期至90 年代中期形成的奇语喧哗;而从90 年代中期至今则显露出多语混成新景观。俗化和雅化语言都体现整合特点,而多元化则意味着由合到分,碎片拼贴显示出分裂中的新聚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言状况 文学语言研究 政治整合 文化认同 知识分子 思想解放 语言资源 五十年 语言多元化 文人化
原文传递
从情感主义到后情感主义 被引量:38
8
作者 一川 《文艺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6-9,共4页
关键词 情感主义 后情感主义 艺术真实 消费文化 文学创作 艺术风格
原文传递
全球化时代的中国视觉流 《英雄》与视觉凸现性美学的惨胜 被引量:38
9
作者 一川 《电影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0-15,共6页
关键词 《英雄》 视觉凸现性美学 电影评论 张艺谋
原文传递
从启蒙到沟通——90代审美文化与人文精神转化论纲 被引量:33
10
作者 一川 《文艺争鸣》 CSSCI 1994年第5期28-40,共13页
进入90年代以来,无论是“审美文化”还是“人文精神”,都已成为学界关注的热门话题。人们对这两个概念的内涵理解各异,对90年代文化状况的描述不一,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他们的总的看法。这里不打算直接辨析各种观点,而是先简要阐述90年... 进入90年代以来,无论是“审美文化”还是“人文精神”,都已成为学界关注的热门话题。人们对这两个概念的内涵理解各异,对90年代文化状况的描述不一,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他们的总的看法。这里不打算直接辨析各种观点,而是先简要阐述90年代审美文化的新近趋势,在此基础上提出我们的人文精神见解。我们的见解不过是要从审美文化这一特定角度汇入当前有关人文精神的种种思索之中,或者说从人文精神角度切入有关审美文化的争鸣里。这里不可能求得“唯一”,而应允许“差异”,倡导平等“对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文精神 审美文化 大众文化 精英文化 启蒙精神 主流文化 杂语喧哗 80年代 人生意义 文化语境
原文传递
张艺谋神话:终结及其意义 被引量:31
11
作者 一川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5期67-78,共12页
走向终结的张艺谋神话曾在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前期引人注目,被文化语境赋予当代中国人的“丑小鸭”奇迹、自我实现偶像、向西方认同的范例和走向世界的英雄等内涵。对此的两类6种观点虽然代表着各自合理又难免片面的不同意见,但... 走向终结的张艺谋神话曾在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前期引人注目,被文化语境赋予当代中国人的“丑小鸭”奇迹、自我实现偶像、向西方认同的范例和走向世界的英雄等内涵。对此的两类6种观点虽然代表着各自合理又难免片面的不同意见,但其实可以视为张艺谋神话的当然组成部分,它们以其杂语喧哗构成了这种神话的语境。张艺谋神话并不代表“走向世界”的现代性想像的实现,而是象征着80年代启蒙神话和个性神话的终结和90年代商业资本的胜利,促进了启蒙文化的溃败及向大众文化的转化,在中国电影美学发展中提供以奇代正示范并谱写新的奇异乐章,成为娱乐文化潮的先锋和偶像,因而其美学与文化意义及多方面价值均需全面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艺谋神话 中国电影 美学与文化 奇体 娱乐文化
下载PDF
网络时代文学:什么是不能少的? 被引量:39
12
作者 一川 《大家》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200-202,共3页
新的传播技术的发明似乎总能给文学带来新的惊喜。德国美因茨的工匠谷登堡(Johannes Gutenberg,约14世纪90年代生,1468年2月3日卒)曾发明活字印刷术和机械印刷机,印出《42行圣经》,从传播媒体的技术层面促成了包括传播、宗教和文学等在... 新的传播技术的发明似乎总能给文学带来新的惊喜。德国美因茨的工匠谷登堡(Johannes Gutenberg,约14世纪90年代生,1468年2月3日卒)曾发明活字印刷术和机械印刷机,印出《42行圣经》,从传播媒体的技术层面促成了包括传播、宗教和文学等在内的一场影响甚为深广的革命性变化。今天,随着"网络"技术和"国际互联网"技术的发明和应用,一场新的传播革命或信息技术革命似乎已经和正在以磅礴之势席卷全球,当然包括中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文学 作者 读者 双向沟通方式 超级文本文学
原文传递
名人微电影美学特征及微电影发展之路 被引量:40
13
作者 一川 胡克 +3 位作者 吴冠平 沙丹 叶航 云飞扬 《当代电影》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02-106,共5页
微电影大致有两种来源:草根和名人创作。"美好2012"大师微电影活动放映了许鞍华的《我的路》、蔡明亮的《行者》、金泰勇的《你何止美丽》、顾长卫的《龙头》四部微电影。本刊特邀请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王一川、中国传媒大... 微电影大致有两种来源:草根和名人创作。"美好2012"大师微电影活动放映了许鞍华的《我的路》、蔡明亮的《行者》、金泰勇的《你何止美丽》、顾长卫的《龙头》四部微电影。本刊特邀请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王一川、中国传媒大学教授胡克、《电影艺术》主编吴冠平、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沙丹、中国传媒大学2011级博士研究生叶航和影评人云飞扬等,对名人微电影和微电影发展之路进行了评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发展 美学特征 名人 中国传媒大学 《电影艺术》 大学教授 博士研究生 电影活动
原文传递
我国大学生中外文化符号观调查 被引量:37
14
作者 一川 张洪忠 林玮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4-20,共17页
本研究采用多阶段整群抽样方法在全国24所高校采集了1878份调查问卷,首次全面考察了我国大学生对文化符号的认知与评价状况。数据分析结果发现:第一,大学生对中国文化符号的感知呈现出一种高度的趋同性和理性化趋势。"大学生眼中... 本研究采用多阶段整群抽样方法在全国24所高校采集了1878份调查问卷,首次全面考察了我国大学生对文化符号的认知与评价状况。数据分析结果发现:第一,大学生对中国文化符号的感知呈现出一种高度的趋同性和理性化趋势。"大学生眼中最具代表性的中国文化符号"主要集中在传统文化、政治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符号上。第二,大学生的文化符号评价与其社会身份因素(如性别、年龄、专业、高校所在区域等)没有较大的相关性。第三,与中国古代文化符号受到推崇相比,中国现代和当代文化符号的影响力亟待提升。第四,大学生对富有推广价值的中国文化符号的认识较为分散,尚未形成推广认同度较高的核心文化符号。第五,文艺类、科技类、经济品牌类、媒介类等文化符号建设亟待加强。第六,富有代表性的中国文化符号和富有推广价值的中国文化符号分别侧重传承价值与宣传价值,其产业属性和意识形态属性均有待提高。本研究进一步提出了当代大学生具有一种隐性的双重文化人格及流体型文化人格的理论假设和相关对策建议:重视位居前列的中国文化符号的影响力现状及其在大中小学课程及教材体系和各类艺术文化产业中的运用,认真考察和深入研究当代大学生的隐性的双重文化人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软实力 中国文化符号 外国文化符号 大学生 推广价值 隐性的双重文化人格 流体型文化人格
下载PDF
批评的理论化——当前学理批评的一种新趋势 被引量:33
15
作者 一川 《文艺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54-57,共4页
关键词 学理批评 想象 文献材料 混杂 出路 整理 大陆 当代中国 理论化 状况
原文传递
眼热心冷:中式大片的美学困境 被引量:34
16
作者 一川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89-93,共5页
中式大片的美学困境集中表现为超极限奇观背后生存感兴及其深长余兴的贫乏,在美学效果上表现为眼热心冷,出现感觉热迎而心灵冷拒的悖逆状况,仅达到初始的"感目"层次而未进展到"会心"层次。中式大片脱困之道在于,从... 中式大片的美学困境集中表现为超极限奇观背后生存感兴及其深长余兴的贫乏,在美学效果上表现为眼热心冷,出现感觉热迎而心灵冷拒的悖逆状况,仅达到初始的"感目"层次而未进展到"会心"层次。中式大片脱困之道在于,从生活感兴出发跨越"感目"层次而升入"会心"与"入神"层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式大片 超极限奇观 感目 会心 入神 美学困境
下载PDF
文化虚根时段的想象性认同——金庸的现代性意义 被引量:27
17
作者 一川 《天津社会科学》 CSSCI 2001年第5期110-118,共9页
金庸的意义不能仅仅从文学史角度去考虑 ,而需要从更宽阔的文化视野——中国文化现代性去审视。金庸为处于现代文化虚根危机中的中国人提供了一种象征性的文化认同模型。金庸小说本文在传播媒介、小说类型、语言、形象、文化价值取向和... 金庸的意义不能仅仅从文学史角度去考虑 ,而需要从更宽阔的文化视野——中国文化现代性去审视。金庸为处于现代文化虚根危机中的中国人提供了一种象征性的文化认同模型。金庸小说本文在传播媒介、小说类型、语言、形象、文化价值取向和深层意蕴六个层面分别体现出报刊连载体奇迹、俗雅双重性、多语混成汉语形象、有疑问英雄、后古典性和中华性等特点 ,表现了中国古典文化价值系统的现代性风貌 ,为现代多元文化格局中的价值建构确立了一种“和而不同”的理想范型。作为现代大众通俗模式的当然代表 ,金庸武侠小说标志着这种小说达到了一个难以企及的高峰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庸小说 现代性意义 连载 小说类型 性文学 想象性 武侠小说 中华性 虚根 疑问
原文传递
断零体验、乡愁与现代中国的身份认同 被引量:31
18
作者 一川 《甘肃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7-10,共4页
主持人语 :文化研究作为一种跨学科和跨文化的学术理论话语和研究方法 ,已经对文学研究形成强有力的挑战。文学中的文化身份研究 ,是迎头对应文化研究的挑战 ,而又运用文化研究的一些理论和方法 ,从新的路径进入文学的明智选择。文化身... 主持人语 :文化研究作为一种跨学科和跨文化的学术理论话语和研究方法 ,已经对文学研究形成强有力的挑战。文学中的文化身份研究 ,是迎头对应文化研究的挑战 ,而又运用文化研究的一些理论和方法 ,从新的路径进入文学的明智选择。文化身份的命题是在后殖民理论的平台上被提出 ,并被移用到文学研究中来的。文化身份研究从文艺美学来说 ,是肯定主体性的美学价值和文学存在合理性的 ,从文学研究的外延来说 ,是语境式研究和文本式研究相结合的。因此可以融合进社会学批评方法、心理分析方法、原型批评方法、文本分析方法等诸多文学研究方法 ,可以融文学的背景研究和文学的文本研究为一体。本专题各篇文章 ,从不同的角度切入文学中的文化身份问题。王宁教授的《文化身份与中国文学批评话语的建构》 ,准确地描述了全球性文化研究对文学形成的挑战 ,并且充满信心地指出 ,引入文化身份问题 ,运用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能够取得积极的成果。王宁还提出在引入文化身份研究中建构中国文学批评话语。如果将王宁教授的论文看作是一种呼唤 ,那么 ,王一川教授的《断零体验、乡愁与现代中国的身份认同》刘俐俐教授的《文学中身份印痕的复杂与魅力》乔以钢教授的《女性写作与文化生存》则是对这一呼唤的回应。我们惊喜地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零体验 乡愁 中国身份 身份认同
下载PDF
走向文化的多元化生——以文学艺术为范例 被引量:28
19
作者 一川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13-121,共9页
当前文化呈现四种元素或层面 :体现特定时代群体整合、秩序安定或伦理和睦需要的主导文化 ,表达知识分子的个体理性沉思、社会批判或美学探索旨趣的高雅文化 ,工业化和都市化以来运用大众传播媒介传输的、注重满足普通市民的日常感性愉... 当前文化呈现四种元素或层面 :体现特定时代群体整合、秩序安定或伦理和睦需要的主导文化 ,表达知识分子的个体理性沉思、社会批判或美学探索旨趣的高雅文化 ,工业化和都市化以来运用大众传播媒介传输的、注重满足普通市民的日常感性愉悦需要的大众文化 ,以及传达普通民众日常通俗趣味的、带有传承特色和自发性的民间文化。这四种文化元素往往呈现多元互渗景观 ,即多种文化元素交叉渗透于具体文本中 ,使不同文化层面间形成我中有你你中有我、难以清晰地分辨的情形。需要从初级的多元互渗走向更高级的多元化生境界。多元化生意味着多元文化因子按照理想尺度组合成相互化合和相互生成的互动结构 ,包含多元共存、各行其道、优化组合、个性彰显等具体步骤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导文化 高雅文化 大众文化 民间文化 多元化生
下载PDF
中国大陆类型片的本土特征——以冯小刚贺岁片为个案 被引量:26
20
作者 一川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81-87,共7页
本文以冯小刚贺岁片为个案探讨大陆类型片的本土特征。本土特征是特定符号体系所呈现的本民族生活气息或气质。冯氏贺岁片体现出国产类型片的成型特征:团叙仪式是最鲜明的本土特征,小品式喜剧、平民主人公、京味调侃及其扩展属上述仪式... 本文以冯小刚贺岁片为个案探讨大陆类型片的本土特征。本土特征是特定符号体系所呈现的本民族生活气息或气质。冯氏贺岁片体现出国产类型片的成型特征:团叙仪式是最鲜明的本土特征,小品式喜剧、平民主人公、京味调侃及其扩展属上述仪式效果的生成途径,二元耦合模式和想象的和谐社群呈现隐秘的深层目标,时尚的泉眼着眼于社会效果。这些对认识中国特色类型片提供了启示:只有着力建构鲜明的本土特征并形成成熟的艺术品格,才会既叫座又叫好,而不是只叫好不叫座或只叫座不叫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型片 本土特征 冯小刚贺岁片 团叙仪式 二元耦合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