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早期内镜介入干预对急性胆源性胰腺炎的价值 被引量:15
1
作者 谢飞 张洁 +1 位作者 赖良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762-764,共3页
目的探讨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早期内镜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2001年1月至2012年1月本院收治的420例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按治疗方式随机分为早期(48h内)内镜下逆行胆胰管造影治疗组(ERCP组)218例及同期保守治疗组(对照组)202例。分... 目的探讨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早期内镜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2001年1月至2012年1月本院收治的420例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按治疗方式随机分为早期(48h内)内镜下逆行胆胰管造影治疗组(ERCP组)218例及同期保守治疗组(对照组)202例。分别观察两组的腹痛缓解时间、血尿淀粉酶恢复时间、肝功能恢复时间、血白细胞计数恢复时间、平均住院天数、平均费用并观察其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ERCP组全部成功施行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172例胆总管结石患者行网篮及气囊取石,218例均行内镜鼻胆管引流术,重症20例同时行胰管支架引流。ERCP组平均腹痛缓解时间及血尿淀粉酶恢复时间、肝功能恢复时间、血白细胞恢复时间、平均住院天数、平均费用均明显低于对照组。ERCP组重症病死率为8.0%,对照组重症患者病死率22.2%。结论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早期施行ERCP能够明确病因,疗效确切安全,能缩短住院时间及减少住院费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炎 急性坏死性 胆结石 胰胆管造影术 内窥镜逆行
原文传递
TACE联合CT引导RFA治疗肝癌疗效评价 被引量:12
2
作者 赖良 +2 位作者 谢飞 向鑫 徐波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996-999,共4页
目的:探讨TACE联合CT引导RFA治疗肝癌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确诊为HCC的73例临床资料,按照介入手段不同分为TACE组(n=38)和TACE+RFA组(n=35),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生存率及预后。结果:TACE组肿瘤完全坏死率、术后6个月复发率、术后6... 目的:探讨TACE联合CT引导RFA治疗肝癌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确诊为HCC的73例临床资料,按照介入手段不同分为TACE组(n=38)和TACE+RFA组(n=35),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生存率及预后。结果:TACE组肿瘤完全坏死率、术后6个月复发率、术后6个月、1、2年生存率分别为21.05%、44.74%、97.37%、67.57%、44.00%;而联合治疗组分别为82.86%、11.43%、100.00%、88.57%、70.97%。两组比较,肿瘤完全坏死率、术后6个月复发率、术后1、2年生存率均有统计学差异(P=0.000、0.002、0.032、0.041),术后6个月生存率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337)。结论:TACE联合CT引导RFA治疗肝癌疗效明显优于单纯TA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治疗 化学栓塞 治疗性 肝动脉 射频消融 CT
原文传递
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引流与腹腔镜手术治疗阑尾周围脓肿的随机对照研究 被引量:12
3
作者 谢飞 +1 位作者 杨林 赖良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CAS 2016年第12期1503-1505,共3页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治疗阑尾周围脓肿的疗效与优势。方法前瞻性收集四川省内江市第一人民医院于2009年12月至2015年12月期间收治的120例阑尾周围脓肿患者,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超声引导经皮穿刺置管引流组56...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治疗阑尾周围脓肿的疗效与优势。方法前瞻性收集四川省内江市第一人民医院于2009年12月至2015年12月期间收治的120例阑尾周围脓肿患者,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超声引导经皮穿刺置管引流组56例(置管引流组)和腹腔镜组64例,分别行超声引导经皮穿刺置管引流和腹腔镜手术,比较2组患者的体温恢复时间、白细胞计数恢复时间、引流时间、抗生素应用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置管引流组的体温恢复时间〔(22.23±2.54)h比(31.53±2.77)h〕、白细胞计数恢复时间〔(25.85±2.60)h比(36.58±2.87)h〕、抗生素应用时间〔(3.68±0.77)d比(5.39±0.89)d〕、住院时间〔(5.34±0.61)d比(6.91±0.81)d〕、住院费用〔(5 344.76±912.98)元比(7 632.50±1 198.57)元〕及并发症发生率〔1.8%(1/56)比14.1%(9/64)〕均短于(低于)腹腔镜组(P<0.050),但引流时间却长于腹腔镜组〔(8.31±0.80)d比(4.49±0.92)d,P<0.001〕。结论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治疗阑尾周围脓肿不仅安全、有效,而且并发症少、住院费用低、住院时间短、创伤小,值得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阑尾周围脓肿 超声引导 置管穿刺引流 腹腔镜手术 随机对照研究
原文传递
预防性抗凝治疗对腹腔镜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 被引量:11
4
作者 钟平勇 王杰 +2 位作者 华豪 谢飞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281-283,共3页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预防性抗凝治疗对腹腔镜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作用与安全性。方法对2016年3月至2019年7月期间内江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09例因慢性乙肝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合并脾功能亢行腹腔镜脾切除联合贲...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预防性抗凝治疗对腹腔镜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作用与安全性。方法对2016年3月至2019年7月期间内江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09例因慢性乙肝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合并脾功能亢行腹腔镜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的患者进行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采用随机单盲对照法.将患者分为非预防性抗凝治疗组(36例)、低剂量预防性抗凝治疗组(39例)、高剂量预防性抗凝治疗组(34例),分别观察3组患者的术后门静脉血栓发生率及严重等级,术后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PT)、D-二聚体的变化以及术后出血的发生情况。结果术后3组患者发生门静脉血栓形成分别为27例(75%)、19例(49%)、10例(29%),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4.719,P=0.001)。3组患者术后血小板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69±46)×10^9/LJ565±42)×10^9/L,(536±45)×10^9/L,F=0.074,P=0.909]。非预防性抗凝治疗组术后的D-二聚体水平高于预防性抗凝治疗组[(6.35土1.24)mg/L、(2.97±0.48)mg/L、(2.13±0.38)mg/L,F=7.85,P=0.002];预防性抗凝治疗组术后的PT延长时间较非预防性抗凝治疗组增加[(18.5±0.7)s、(17.4±0.6)s、(12.7±0.2)s,F=30.88,P<0.001]。3组患者术后均未发生出血。结论高剂量预防性抗凝治疗能更有效地降低腹腔镜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并且未增加术后出血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血栓形成 肝素 脾切除术 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
原文传递
不同时间窗抗凝对腹腔镜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患者门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作用 被引量:11
5
作者 谢飞 王杰 +2 位作者 钟平勇 彭利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435-438,共4页
目的探讨不同时间窗预防性抗凝治疗对腹腔镜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患者门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作用与安全性。方法通过随机、单盲对照法,将内江市第一人民医院2017年3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83例因慢性乙肝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并脾亢... 目的探讨不同时间窗预防性抗凝治疗对腹腔镜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患者门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作用与安全性。方法通过随机、单盲对照法,将内江市第一人民医院2017年3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83例因慢性乙肝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并脾亢住院行腹腔镜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的患者分为术后非预防性抗凝治疗组(阴性对照组,21例),术中预防性抗凝治疗组(术中抗凝组,23例),术后24小时预防性抗凝治疗组(24小时抗凝组,19例),术后48小时预防性抗凝治疗组(48小时抗凝组,20例),分别观察四组患者术后门静脉血栓发生率及严重等级。术后复查血小板计数、PT、D-二聚体的变化情况。结果阴性对照组、术中抗凝组、24小时抗凝组、48小时抗凝组患者的门静脉血栓发生率分别为100%、39.1%、47.3%、55%,4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术中抗凝组与术后24小时抗凝组门静脉血栓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8小时抗凝组门静脉血栓发生率高于术中抗凝组和术后24小时抗凝组(P<0.05),术后出血并发症发生率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术后血小板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抗凝组术后血清D-2聚体水平及PT延长时间明显高于预防性抗凝治疗组(均P<0.05)。结论预防性抗凝治疗能有效的降低腹腔镜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且不增加术后出血并发症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 脾切除术 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 抗凝治疗 时间窗 门静脉血栓
原文传递
Glisson蒂横断联合前入路绕肝提拉法在肝右叶巨大肝癌切除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6
6
作者 谢飞 赖良 +1 位作者 彭利 《肝胆胰外科杂志》 CAS 2015年第4期269-272,共4页
目的探讨Glisson蒂横断式肝切除联合前入路绕肝提拉法在肝右叶巨大肝癌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4年1月我院46例肝右叶巨大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成A、B两组,A组运用Glisson蒂横断联合前入路绕肝提... 目的探讨Glisson蒂横断式肝切除联合前入路绕肝提拉法在肝右叶巨大肝癌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4年1月我院46例肝右叶巨大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成A、B两组,A组运用Glisson蒂横断联合前入路绕肝提拉法行右半肝切除术21例,B组运用常规法行右半肝切除25例,评价两种方法的临床疗效。结果术前一般情况各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通过比较发现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率、术中肿瘤破裂、术后并发症、围手术期死亡率、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均明显优于常规右半肝切除组(P<0.05)。结论 Glisson蒂横断联合前入路绕肝提拉法行右半肝切除术与常规法右半肝切除相比不但能明显减少术中出血量、肿瘤破裂、术后胆漏的发生率,增加手术安全性;而且显著降低了手术相关费用和患者住院时间,值得在各级医院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lisson蒂横断 前入路绕肝提拉法 右半肝切除术 巨大肝癌
下载PDF
胸腺肽α1对伴MVI的肝细胞癌患者解剖性肝切除术后免疫功能和预后的影响
7
作者 钟平勇 刘欣 +2 位作者 卿明 谢飞 《肝胆胰外科杂志》 2024年第1期7-12,共6页
目的 探讨解剖性肝切除术后应用非特异性免疫调节剂胸腺肽α1(Tα1)治疗对伴有微血管侵犯(MVI)的肝细胞癌(HCC)患者免疫功能和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至2021年6月在内江市第一人民医院行解剖性肝切除术,术后病理为HCC伴MV... 目的 探讨解剖性肝切除术后应用非特异性免疫调节剂胸腺肽α1(Tα1)治疗对伴有微血管侵犯(MVI)的肝细胞癌(HCC)患者免疫功能和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至2021年6月在内江市第一人民医院行解剖性肝切除术,术后病理为HCC伴MVI的106例患者临床资料。按术后是否联合应用Tα1,将患者分为Tα1治疗组(Tα1组,49例)和常规治疗组(常规组,57例)。比较两组术前及术后1、3、6个月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数量百分比和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变化;比较两组肿瘤1年复发率及无复发生存率情况;分析影响HCC患者术后复发的预后因素。结果 (1)Tα1组患者术后CD3^(+)、CD4^(+)、CD4^(+)/CD8^(+)均明显高于常规组(F=10.336,16.541,16.397;均P<0.05);两组术后CD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638,P=0.426)。Tα1组CD3^(+)、CD4^(+)、CD4^(+)/CD8^(+)术后即明显高于术前水平(P<0.05),CD8^(+)明显低于术前水平(P<0.05)。常规组在术后6个月时,CD3^(+)、CD4^(+)明显高于术前水平(P<0.05),CD8^(+)明显低于术前水平(P<0.05);CD4^(+)/CD8^(+)在术后3、6个月明显高于术前水平(P<0.05)。(2)Tα1组患者NLR在术后1、3、6个月下降率明显高于常规组(χ^(2)=9.811,10.271,10.120;P<0.05)。(3)Tα1组术后1年复发率为18.4%,常规组为26.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950,P=0.330);Tα1组术后无复发生存率优于常规组(χ^(2)=4.348,P<0.05)。(4)多因素Cox分析结果显示:术后应用Tα1是一个显著影响HCC患者术后复发的独立预后因素(OR=0.554,95%CI 0.317-0.967,P=0.038)。结论 Tα1可以通过调节炎症和免疫状态,提高伴有MVI的HCC患者在解剖性肝切除术后的无复发生存率,使患者生存预后获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癌 微血管侵犯 解剖性肝切除术 胸腺肽Α1 T淋巴细胞亚群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
下载PDF
新基因HA117在肠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4
8
作者 李昆昆 金先庆 +5 位作者 赵利华 丁雄辉 陈建飞 孙艳辉 王士奇 《重庆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4期1358-1360,共3页
目的研究新基因HA117在肠腺癌细胞中的表达位置和分布情况,了解其与肠腺癌各临床病例特征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20例肠腺癌和10例结肠正常组织中HA117的表达。结果 HA117在肠腺癌中的表达阳性率为75%,在正常结肠组织中的表... 目的研究新基因HA117在肠腺癌细胞中的表达位置和分布情况,了解其与肠腺癌各临床病例特征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20例肠腺癌和10例结肠正常组织中HA117的表达。结果 HA117在肠腺癌中的表达阳性率为75%,在正常结肠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为10%,其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肠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直肠癌组织和正常结肠组织(P=0.002)。在Ⅲ~Ⅳ期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比Ⅰ~Ⅱ期高,有淋巴结转移组的表达阳性率比无淋巴结转移组高,低分化组的表达阳性率比中高分化组高,但其结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A117在肠腺癌中有着广泛的分布,从而提示实体肿瘤对化疗药物的耐受性同样受HA117基因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 免疫组织化学 HA117 肠腺癌
下载PDF
脾切除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9
作者 谢飞 钟平勇 +2 位作者 华豪 杨琴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CAS 2020年第11期1457-1462,共6页
目的总结脾切除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病机制、流行病学及风险因素,并总结脾切除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预防、诊断及治疗的最新进展,以期为临床预防及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收集国内外脾切除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文献并做一... 目的总结脾切除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病机制、流行病学及风险因素,并总结脾切除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预防、诊断及治疗的最新进展,以期为临床预防及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收集国内外脾切除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文献并做一综述。结果脾切除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高,其发生为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主要与脾切除术后脾静脉血流动力学改变相关。诊断方面以增强CT扫描作为首选,治疗方案目前并没有达成共识,主要以个体化治疗为主,预防性使用低分子量肝素抗凝可能降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结论对脾切除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我们应树立三级预防的观念,并需结合患者的病情采取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静脉血栓形成 脾切除术 肝硬变 抗凝 综述
原文传递
ATRA耐药基因HA117相关蛋白在肺癌和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特点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2
10
作者 金先庆 +5 位作者 赵利华 丁雄辉 陈建飞 孙艳辉 李昆昆 王士奇 《重庆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6期1563-1565,F0003,共4页
目的探讨全反式维甲酸(ATRA)耐药基因HA117相关蛋白在肺癌和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随机选择23例肺癌组织和21例乳腺癌组织作为实验组,9例非癌肺组织和11例非癌乳腺组织作为对照组,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HA117相关蛋白... 目的探讨全反式维甲酸(ATRA)耐药基因HA117相关蛋白在肺癌和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随机选择23例肺癌组织和21例乳腺癌组织作为实验组,9例非癌肺组织和11例非癌乳腺组织作为对照组,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HA117相关蛋白在上述组织切片中的表达,并结合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HA117相关蛋白在肺癌组织、乳腺癌组织、非癌肺组织及非癌乳腺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0.9%(14/23)、57.1%(12/21)、11.1%(1/9)及0.0%(0/11)。HA117相关蛋白在肺癌和乳腺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明显高于非癌组织(P<0.05)。HA117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与肺癌及乳腺癌患者的年龄、肿瘤分级、病理分型、淋巴结转移及有无术前化疗方面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 HA117相关蛋白在肺癌和乳腺癌的高表达提示二者对ATRA具有较强的耐药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药耐药相关蛋白类 基因 HA117 肺肿瘤 乳腺肿瘤 维甲酸
下载PDF
肉瘤样肝细胞癌误诊为肝脓肿一例
11
作者 舒强 刘小玲 +3 位作者 王瑜 谢飞 《肝胆胰外科杂志》 CAS 2022年第10期633-635,F0003,共4页
肉瘤样肝细胞癌(sarcomatoid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SHC)是一种罕见的肝细胞癌,属于肝细胞癌的特殊类型,包含肝细胞癌和肉瘤两种成分。SHC发病率低,具有侵袭性,预后差,5年生存率低。国内外关于SHC的报道少见,临床医师对其认识不足,... 肉瘤样肝细胞癌(sarcomatoid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SHC)是一种罕见的肝细胞癌,属于肝细胞癌的特殊类型,包含肝细胞癌和肉瘤两种成分。SHC发病率低,具有侵袭性,预后差,5年生存率低。国内外关于SHC的报道少见,临床医师对其认识不足,术前极易误诊,没有及时合理的手术处理将导致肿瘤进展迅速,错失手术机会。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内江市第一人民医院近期收治1例术前误诊为肝脓肿的SHC患者,现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肉瘤样肝细胞癌 肝脓肿 误诊 术后病理检查
下载PDF
Glisson蒂阻断式肝切除术33例报道 被引量:1
12
作者 赖良 张国平 +3 位作者 谢飞 向鑫 徐波 《中国医药指南》 2016年第18期16-17,共2页
目的探讨"Glisson蒂阻断式肝切除术"的实用性和安全性。方法将69例符合标准的原发性肝癌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Glisson蒂阻断式肝切除术"33例,对照组传统肝切除术Pringle阻断法36例,比较两种手术方法的术中出血量、... 目的探讨"Glisson蒂阻断式肝切除术"的实用性和安全性。方法将69例符合标准的原发性肝癌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Glisson蒂阻断式肝切除术"33例,对照组传统肝切除术Pringle阻断法36例,比较两种手术方法的术中出血量、术后肝功能指标。结果治疗组顺利完成手术,两组手术时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中出血量,治疗组(180±14.2)m L,对照组(420±34.3)m 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第1天、3天、7天肝功能检测数据ALT值及AST值,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Glisson蒂阻断式肝切除术"可减少术中出血、保护肝功能,减少手术并发症,是适用的,是安全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切除术 蒂横断 Glisson蒂
下载PDF
ATRA耐药基因HA117相关蛋白在四种恶性肿瘤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昆昆 金先庆 +5 位作者 陈建飞 赵利华 丁雄辉 孙艳辉 王士奇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2011年第4期250-253,共4页
目的探讨ATRA耐药基因HA117相关蛋白在肠腺癌、肺癌、乳腺癌及神经母细胞瘤组织中的表达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以肠腺癌标本20例、肺癌标本23例、乳腺癌标本21例以及神经母细胞瘤标本20例手术切除组织为实验组;以巨结肠手术切除扩张段近... 目的探讨ATRA耐药基因HA117相关蛋白在肠腺癌、肺癌、乳腺癌及神经母细胞瘤组织中的表达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以肠腺癌标本20例、肺癌标本23例、乳腺癌标本21例以及神经母细胞瘤标本20例手术切除组织为实验组;以巨结肠手术切除扩张段近切H缘的正常结肠组织10例、手术切除的肺癌癌旁组织9例、乳腺癌癌旁组织11例及神经母细胞瘤瘤旁组织14例为对照组;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HA117蛋白在上述组织切片中的表达,并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HA117在肠腺癌、肺癌、乳腺癌以及神经母细胞瘤组织中阳性表达明显高于非癌组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A117蛋白的阳性表达与肠腺癌、肺癌及乳腺癌患者的肿瘤分期、病理分型、淋巴结转移无明显相关性(P〉0.05),与神经母细胞瘤的病理分型和淋巴结转移有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HA117蛋白在肠腺癌、肺癌、乳腺癌以及神经母细胞瘤组织的高表达提示这四种恶性实体肿瘤对ATRA具有较强的耐药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药耐药相关蛋白类 基因/HA117 肠肿瘤 肺肿瘤 乳腺肿瘤 神经母细胞瘤 维甲酸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抗病毒治疗对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肝癌根治性切除术后临床转归的作用分析
14
作者 董华清 谢飞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8年第A01期1146-1147,共2页
目的:探讨抗病毒治疗对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肝癌根治性切除术后临床转归的作用。方法:将120例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肝癌根治性切除术治疗患者作为对象分为对照组和抗病毒组,各60例。对照组未进行抗病毒治疗,抗病毒组进行抗病毒治疗。比较... 目的:探讨抗病毒治疗对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肝癌根治性切除术后临床转归的作用。方法:将120例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肝癌根治性切除术治疗患者作为对象分为对照组和抗病毒组,各60例。对照组未进行抗病毒治疗,抗病毒组进行抗病毒治疗。比较两组术后无瘤生存率;肝性脑病、肝肾综合症和急性肝衰竭等并发症发生率;手术前后患者HBVDNA拷贝量和CHILD-PUGH评分。结果:抗病毒组术后2年、3年无瘤生存率高于对照组,P<0.05;抗病毒组肝性脑病、肝肾综合症和急性肝衰竭等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1个月抗病毒组HBVDNA拷贝量和CHILD-PUGH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抗病毒治疗对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肝癌根治性切除术后临床转归的作用确切,可改善肝功能,值得推广和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病毒治疗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肝癌 根治性切除术 临床转归
下载PDF
早产儿肠道因素对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发病机制的影响 被引量:8
15
作者 (综述) 金先庆(审校)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2011年第2期142-144,共3页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是新生儿期一种肠道炎症性疾病,好发于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近年来由于肺表面活性物质的应用及医疗水平的提高,未成熟儿的存活率增加,NEC的发病率不降反升.早产、肠道缺氧缺...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是新生儿期一种肠道炎症性疾病,好发于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近年来由于肺表面活性物质的应用及医疗水平的提高,未成熟儿的存活率增加,NEC的发病率不降反升.早产、肠道缺氧缺血、细菌感染以及肠道喂养是发生NEC的基本条件.早产儿肠道细菌定植模式改变、肠道屏障功能异常以及细胞因子表达异常等对NEC发生发展有重要影响,本文就上述方面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肠道因素 早产儿 发病机制 肠道炎症性疾病 肺表面活性物质 低出生体重儿 NEC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