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跨越“银幕”:沉浸理论视域下互动影像的叙事解码
1
作者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0期12-16,共5页
自影像诞生以来,从无声黑白电影,到有声彩色电影,再到3D电影的Imax宽屏观看;从电视荧屏的首次显像,到数字高清液晶屏观影,再到技术赋能下的人机互动、虚拟现实的时空交互等,从“机械复制时代”到“智能媒介时代”,影像早已成为人类认识... 自影像诞生以来,从无声黑白电影,到有声彩色电影,再到3D电影的Imax宽屏观看;从电视荧屏的首次显像,到数字高清液晶屏观影,再到技术赋能下的人机互动、虚拟现实的时空交互等,从“机械复制时代”到“智能媒介时代”,影像早已成为人类认识、反映、改造世界的一种方式。互动影像的问世不仅是观众从静观到交互的行为转换,更重要的是借助影像,人们不仅认识和反映世界,还能在一种类“拟态环境”中通过互动完成一种拟态的改造实践,并在诸多富有幻想性、创造性的超现实、后现代影像情境中获得日常生活中难以产生的灵感体验与思维升华。当然,这一切还需要从互动影像跨越银幕谈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白电影 沉浸理论 彩色电影 拟态环境 人机互动 虚拟现实 数字高清 超现实
下载PDF
动漫专业青年教师专业技能提高的模式探索与实践——以厦门理工学院为例
2
作者 《科技视界》 2014年第13期24-24,30,共2页
目前国内高校动漫专业教师梯队普遍不够合理。本文以厦门理工学院动漫专业为例,针对专业素养、教学技能、科研能力三个方面调查研究青年教师的具体情况,通过与台湾铭传和元智大学等动漫类专业的调查比较,具体从学、研、练、比、教、奖等... 目前国内高校动漫专业教师梯队普遍不够合理。本文以厦门理工学院动漫专业为例,针对专业素养、教学技能、科研能力三个方面调查研究青年教师的具体情况,通过与台湾铭传和元智大学等动漫类专业的调查比较,具体从学、研、练、比、教、奖等6个维度进行剖析研究,明确高校动漫专业青年教师专业技能提高的方向,并提出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专业素养 教学技能 科研能力
下载PDF
论动画片《哪吒之魔童降世》中的对倒策略
3
作者 刘景福 《厦门理工学院学报》 2021年第6期22-26,共5页
《哪吒之魔童降世》在角色塑造、场景处理、视听语言转换等方面均深入营造了“对倒”这种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通过“对倒”手法,影片将传统神话故事中的形象符码进行创意转化,创造出形而上的镜像世界,成功将传统文化形象符码进行现代... 《哪吒之魔童降世》在角色塑造、场景处理、视听语言转换等方面均深入营造了“对倒”这种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通过“对倒”手法,影片将传统神话故事中的形象符码进行创意转化,创造出形而上的镜像世界,成功将传统文化形象符码进行现代性转化,实现了对传统经典形象符码的创意开掘,塑造出区别于传统拥有人性善恶的当代神话人物形象与当代性审美特征,并一以贯之,重新诠释了母体文本的意义,给人们带来了时尚、新奇的独特体验。如此构建的突破,不仅契合了当代人的生存语境,反映了永恒的时代命题,也体现了国产动画电影的蜕变和成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画片 《哪吒之魔童降世》 对倒影像 形象符码
下载PDF
“心物”离合间——水墨人物写生中的主客体关系处理
4
作者 《美术观察》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46-147,共2页
“心”即审美主体,即“我”;“物”即审美客体。“心”与“物”的关系即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的关系。“心”与“物”的关系在不同艺术体系或艺术流派中,都有其差异性。中国传统绘画是一种“心物合一”的、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强调... “心”即审美主体,即“我”;“物”即审美客体。“心”与“物”的关系即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的关系。“心”与“物”的关系在不同艺术体系或艺术流派中,都有其差异性。中国传统绘画是一种“心物合一”的、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强调作品要“写胸中之逸气”,但并不主张直陈物象,将作品演绎为审美主体的自我情感宣泄或纯粹的自我表现,让“心”成为颐指气使的主人;将“师造化”即以“物”的观察、感悟为创作基点,但又不提倡对客观物象的简单模仿、描摹,甚至“拷贝”客观真实,让“物”主导一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客体关系 心物合一 审美主体 客观物象 情感宣泄 审美客体 师造化 简单模仿
原文传递
牛雪彪作品
5
作者 《新闻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95-95,共1页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