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金沙江下游水库移民工作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 被引量:2
1
作者 商艳光 施国庆 《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 2020年第4期397-404,共8页
在国内,水库移民因工作难度大而被称为“天下第一难事”。在世界范围内,水库移民也已经成为水电行业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通过七年的参与式观察及访谈研究,对金沙江下游四座世界级巨型水电站移民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 在国内,水库移民因工作难度大而被称为“天下第一难事”。在世界范围内,水库移民也已经成为水电行业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通过七年的参与式观察及访谈研究,对金沙江下游四座世界级巨型水电站移民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政策建议。认为水库移民工作面临诸多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国家层面缺乏统一的管理机构、行业保护政策不适应时代发展、库区自身发展能力不足、工程领域缺乏人文关怀等,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整合优化国家机构职能,打破行业保护、试行专业归口管理,设立金沙江下游绿色经济示范试验区,加强水库移民工作的人文关怀等政策建议。旨在通过多种措施破解难题,推动水电行业及库区移民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库移民 金沙江下游 巨型水电站
下载PDF
乡村产业振兴驱动因素研究——以凉山州会理县石榴产业为例 被引量:2
2
作者 商艳光 《湖北农业科学》 2021年第12期192-196,共5页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和基础。基于对凉山州会理县石榴产业的调研,总结出其产业发展的主要驱动因素,并提出地方政府应促进各种驱动因素整合,积极开展品牌建设、文化营造、市场拓展等工作,弥补市场与社会两类主体的不足,促进形成产...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和基础。基于对凉山州会理县石榴产业的调研,总结出其产业发展的主要驱动因素,并提出地方政府应促进各种驱动因素整合,积极开展品牌建设、文化营造、市场拓展等工作,弥补市场与社会两类主体的不足,促进形成产业发展的合力,推动石榴产业快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 产业振兴 驱动因素 凉山州会理县 石榴
下载PDF
“四位一体”教育帮扶 “六个精准”点燃童梦——三峡集团教育帮扶凉山州的经验与启示 被引量:1
3
作者 《可持续发展经济导刊》 2021年第3期48-50,共3页
“四位一体”智志双扶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在脱贫攻坚之初,州里还有11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97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072个精准识别贫困村,贫困发生率高、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属于全国深度贫困的“三区三州... “四位一体”智志双扶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在脱贫攻坚之初,州里还有11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97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072个精准识别贫困村,贫困发生率高、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属于全国深度贫困的“三区三州”地区。由于历史过渡断层,社会发育程度低,思想观念落后,现代教育起步晚,文化贫困与教育落后的马太效应凸显,可持续发展动力严重缺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贫困发生率 精准识别 脱贫攻坚 贫困程度 四位一体 建档立卡 马太效应 凉山彝族自治州
下载PDF
三峡集团:“四位一体”攻凉山教育之贫
4
作者 姜晓宁 《民生周刊》 2020年第7期46-47,共2页
加大三峡"班班通"、三峡烛光行动、三峡励志班、三峡奖学计划等三峡教育帮扶4个项目的实施力度,"四位一体"持续发力,助力凉山州从根本上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春回大地,索玛花开。作为深度贫困地区之一,四川省凉山州... 加大三峡"班班通"、三峡烛光行动、三峡励志班、三峡奖学计划等三峡教育帮扶4个项目的实施力度,"四位一体"持续发力,助力凉山州从根本上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春回大地,索玛花开。作为深度贫困地区之一,四川省凉山州目前还面临最后7个贫困县摘帽、300个贫困村退出、17.8万名贫困群众脱贫的艰巨任务。脱贫攻坚收官之战要啃下"最硬的骨头",就要有攻克贫穷的根本之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脱贫攻坚 四川省凉山州 四位一体 贫困代际传递 索玛花 班班通 贫困村 三峡集团
原文传递
撒播一粒种子“产业+动能”两开花——三峡集团“三峡种子基金”扶贫模式解析
5
作者 《可持续发展经济导刊》 2020年第12期32-34,共3页
通过“落实到村、帮扶到户、直到产业、集体所有、民主管理、有偿借用、滚动开发”的帮扶方式和运作模式,种子基金实现了保值微增值和良性循环。要确保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因地制宜... 通过“落实到村、帮扶到户、直到产业、集体所有、民主管理、有偿借用、滚动开发”的帮扶方式和运作模式,种子基金实现了保值微增值和良性循环。要确保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因地制宜设计出有效的脱贫机制,实现精准脱贫是关键。三峡集团在大量的扶贫实践中,尤其是在帮助金沙江下游库区脱贫攻坚,支持移民和贫困群众发展产业的过程中,探索出一条新的精准扶贫路径——设立“三峡种子基金”,以“落实到村、帮扶到户、直到产业、集体所有、民主管理、有偿借用、滚动开发”的模式开展运营,鼓励群众自主组织、自主管理、自主发展,实现精准帮扶、有效造血。据了解,截至2020年8月,“三峡种子基金”投放率保持在95%左右,到期回收率达99.9%以上,借款2100多户,平均每户年增收5700多元,直接惠及2.2万余人。“三峡种子基金产业扶贫项目”也因此荣获人民日报“2018年民生示范工程奖”,成功入选国务院扶贫办“2019年企业精准扶贫专项50佳案例”。“三峡种子基金”究竟是如何因地制宜、精准帮扶,实现良性运作的?本刊邀请到“三峡种子基金”项目执行方三峡集团公益基金会的牛江溶处长撰稿解析“三峡种子基金”的运作模式和独到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贫困人口 种子基金 公益基金会 精准扶贫 精准脱贫 运作模式 脱贫攻坚 良性循环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