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氮吸收效率水稻品种的苗期铵吸收特性及生长差异分析 被引量:7
1
作者 黄秀 叶昌 +6 位作者 金香 李福明 褚光 徐春梅 陈松 章秀福 王丹英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455-1468,共14页
[目的]测定不同氮吸收效率品种对外界NH4+浓度的响应,解释水稻品种间氮吸收差异的机理。[方法]采用水培法栽培氮吸收高效的水稻品种齐粒丝苗(QL)和氮吸收低效的品种沪科3号(HK),通过分析水稻幼苗在0—0.80 mmol·L^(-1)低铵浓度和1.... [目的]测定不同氮吸收效率品种对外界NH4+浓度的响应,解释水稻品种间氮吸收差异的机理。[方法]采用水培法栽培氮吸收高效的水稻品种齐粒丝苗(QL)和氮吸收低效的品种沪科3号(HK),通过分析水稻幼苗在0—0.80 mmol·L^(-1)低铵浓度和1.00-12.96 mmol·L^(-1)高铵浓度下的铵吸收速率,计算铵吸收动力学参数Vmax和Km值,比较不同氮吸收效率水稻品种的苗期铵吸收特性;通过比较不同NH4+浓度下的水稻苗期株高、分蘖数、叶绿素含量、以及地上和地下部的干物质和氮素积累量,用根系扫描法分析根系形态,包括总根长、根体积、根表面积、平均直径、根尖数等,用非损伤性扫描离子选择电极技术(scanning ion-selective electrode technique,SIET)测量根分生区和伸长区NH4+的跨细胞膜运输,用液相氧电极系统分析根系氧损耗,研究不同氮吸收效率水稻品种的苗期生长差异。[结果](1)在0—0.8 mmol·L^(-1)、低铵浓度下,2个水稻品种QL和HK幼苗对NH4+的吸收符合Michaelich-Menten方程,氮吸收高效品种QL的吸收动力学参数Vmax为氮吸收低效品种HK的1.66倍;当NH4+的浓度大于1 mmol·L^(-1)时,水稻幼苗对NH4+的吸收均随着外界NH4+浓度的增加而增大,但同一NH4+浓度下,氮吸收高效品种QL对NH4+的吸收速率大于氮吸收低效品种HK;(2)水稻根系分生区在外界不同NH4+浓度下均表现为NH4+的跨细胞膜净流入,且NH4+净流入速率随着外界NH4+浓度的升高而增加,氮吸收高效品种QL在低铵(LN)、中铵(MN)和高铵(HN)处理下根系分生区NH4+净流入速率分别比氮吸收低效品种HK高42.0%、71.8%和63.6%;根系伸长区NH4+的跨细胞膜流通品种间存在差异,氮吸收低效品种HK在LN和HN下均出现NH4+跨细胞膜净输出,而氮吸收高效的品种QL仅在HN下出现NH4+跨细胞膜净输出,且净输出速率比氮吸收低效的HK低34.30%。(3)在LN和MN浓度下,氮吸收高效品种QL的苗期形态和物质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氮吸收效率 铵吸收 NH4+流通 苗期形态
下载PDF
水稻氮钾吸收的交互作用研究 被引量:7
2
作者 金香 李福明 +4 位作者 徐春梅 陈松 褚光 章秀福 王丹英 《中国稻米》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4,共4页
氮和钾都是水稻生长的大量必须营养元素,在水稻的生长发育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水稻对氮、钾的吸收存在着一定的交互作用。本文在综述水稻氮、钾吸收的机理上,探讨了氮素对水稻钾素吸收的影响,以及钾素对水稻氮素吸收的影响。
关键词 水稻 氮吸收 钾吸收 交互作用
下载PDF
水稻苗期根系铵钾离子吸收的交互作用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金香 李福明 +4 位作者 褚光 徐春梅 陈松 章秀福 王丹英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09-416,共8页
【目的】为探讨水稻幼苗根系NH_4^+、K^+吸收的交互作用,深化水稻养分吸收理论,【方法】采用溶液培养的方法,对低钾及高钾浓度下水稻在有铵和无铵时的K^+吸收动力学特征进行了研究,对不同钾浓度下水稻根系NH_4^+的吸收速率进行了比较。... 【目的】为探讨水稻幼苗根系NH_4^+、K^+吸收的交互作用,深化水稻养分吸收理论,【方法】采用溶液培养的方法,对低钾及高钾浓度下水稻在有铵和无铵时的K^+吸收动力学特征进行了研究,对不同钾浓度下水稻根系NH_4^+的吸收速率进行了比较。【结果】1)当K^+<0.2 mmol/L时,水稻根系通过高亲和转运系统吸收K^+服从Michaelich-Menten动力学方程;NH_4^+的存在显著降低K^+的最大吸收速率(Vmax),且降幅随着NH_4^+浓度的增加而增大;NH_4^+对水稻根表载体与K^+的亲和力(Km)影响较小,在1.62 mmol/L NH_4^+浓度下,水稻品种齐粒丝苗和沪科3号的Km分别下降了12.33%和16.46%,远低于Vmax 47.30%和39.21%的降幅。2)当K^+>0.5 mmol/L时,水稻根系K^+低亲和转运系统发挥作用,K^+吸收速率随浓度的增加而不断增加,呈不饱和特征;但在相同K^+浓度下,水稻根系的K^+吸收速率随NH_4^+浓度的增加而下降。3)水稻根系对NH_4^+的吸收速率随着NH_4^+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在相同NH_4^+浓度下,水稻根系对NH_4^+的吸收速率受K^+浓度的影响很小。【结论】NH_4^+抑制水稻苗期根系K^+的高亲和转运和低亲和转运,NH_4^+对K^+高亲和吸收的影响主要是由于铵竞争细胞膜上的钾载体所致;外界K^+浓度的变化对水稻幼苗的NH_4^+吸收速率影响很小。水稻铵钾的交互作用主要表现在NH_4^+对K^+吸收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钾吸收 铵吸收 低亲和转运系统 高亲和转运系统
下载PDF
不同氮处理下水稻剑叶叶宽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被引量:4
4
作者 高易宏 金香 +12 位作者 涂政军 冷语佳 陈龙 黄李超 代丽萍 张光恒 朱丽 胡江 任德勇 郭龙彪 钱前 王丹英 曾大力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4期2635-2646,共12页
【目的】探索水稻剑叶叶宽调控及其对氮肥响应的遗传机理,为氮高效水稻新品种的培育提供新的种质资源和基因标记。【方法】以134份水稻地方种质资源为关联分析材料,通过基因组重测序发掘获得了3 356 591个分布于全基因组的高密度SNP位点... 【目的】探索水稻剑叶叶宽调控及其对氮肥响应的遗传机理,为氮高效水稻新品种的培育提供新的种质资源和基因标记。【方法】以134份水稻地方种质资源为关联分析材料,通过基因组重测序发掘获得了3 356 591个分布于全基因组的高密度SNP位点(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在大田栽培条件下,以施氮量为主区,品种为裂区的设计,设计低氮(不施氮肥,N0)、正常氮(纯氮96 kg·hm^(-2),N1)和高氮(纯氮192 kg·hm^(-2),N2)3种氮肥处理。于水稻成熟期分别调查水稻剑叶叶宽在低、中、高3种氮肥处理下的表现及响应,结合EMMAX软件计算群体亲缘关系矩阵和EIGENSOFT软件分析群体结构,采用纳入亲缘关系矩阵及群体结构的混合线性模型开展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结果】水稻剑叶叶宽在N0、N1、N2 3种氮肥处理下均呈正态分布,并表现丰富的变异。剑叶叶宽受品种差异及氮水平的影响,且与施氮水平呈显著正相关。在N0、N1、N2氮处理下共检测到14个与剑叶叶宽显著相关的SNP位点。其中,低氮处理下检测到的SNP位点的最小等位基因频率均大于0.46,表明此类SNP在关联群体中广泛存在;中氮和高氮水平下检测到的SNP位点的最小等位基因频率均较小,是一类较为稀有的SNP位点。位于第12染色体上的一个SNP(chr12:15 066 507)位点在正常氮及高氮处理下均被检测到,在高氮处理下还检测到的另一显著性位点,其候选区间内包含一候选基因LOC_Os12g25660,该基因与业已报道的叶宽性状相关基因Os BR6ox同属于细胞色素P450家族。根据不同氮处理下剑叶叶宽的响应,鉴定出20与低氮响应有关的SNP位点,8个位点与高氮响应有关。其中与高氮响应的显著性位点中,位于第1染色体显著性峰候选区间包含业已克隆的与氮素利用相关的基因OsATG7。【结论】通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共检测到42个与剑叶叶宽及其在不同氮处理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叶宽 氮肥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稻区双季晚粳稻产量生理与资源利用效率研究进展 被引量:3
5
作者 陈丽虹 金香 +4 位作者 褚光 王丹英 徐春梅 章秀福 陈松 《中国稻米》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4,共4页
长江中下游稻区是我国水稻主产区,同时又是单、双季稻混作区。目前,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优质大米,尤其是优质粳米的需求日益增加,因此,在双季稻生产中引入粳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介绍了长江中下游双季稻的温... 长江中下游稻区是我国水稻主产区,同时又是单、双季稻混作区。目前,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优质大米,尤其是优质粳米的需求日益增加,因此,在双季稻生产中引入粳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介绍了长江中下游双季稻的温光资源特性,总结了现有双季晚(籼/粳)稻品种的种植表现,从产量、产量结构、干物质积累、群体动态、生育期、温光利用率、稻米品质等方面比较了长江中下游稻区晚粳与晚籼的可能差异。总体来说,双季晚粳在产量、每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等方面均显著高于晚籼;前期干物质积累两者无显著差异,但是后期干物质积累量晚粳要高于晚籼,晚粳的灌浆率显著高于晚籼,这预示着双季晚粳具有更高的产量潜力。粳稻比籼稻有着较平稳的茎蘖动态,这使其具有更强的后期光合能力、更高的后期光能利用率;全生育期晚粳比晚籼长,主要体现在推迟抽穗结实,延长结实灌浆期;粳稻全生育期积温和光照时数均显著高于籼稻,粳稻后期叶面积指数大于籼稻,光合势亦高于籼稻,而在生育前期(拔节至抽穗期)两者对温光资源的利用基本相当,因此温光利用率晚粳显著高于晚籼;另外,晚粳的稻米品质要优于晚籼。因此,相对于双季晚籼,双季晚粳具有更高的应用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下游稻区 双季晚稻 粳稻 产量 光能利用效率 米质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