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颅骨成型材料的选择及评价 被引量:4
1
作者 邱建华 +1 位作者 楚胜华 段志新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CAS 2011年第17期5119-5121,共3页
目的评价各种颅骨成型材料的优劣从而选出目前最佳的颅骨成型材料。方法回顾性对比研究我科不同日期先后应用原始材料(有机玻璃、硅橡胶、钢板)、Medpor(线性高密度聚乙烯材料)、羟基磷灰石、手工塑型钛合金材料、计算机辅助成型钛合金... 目的评价各种颅骨成型材料的优劣从而选出目前最佳的颅骨成型材料。方法回顾性对比研究我科不同日期先后应用原始材料(有机玻璃、硅橡胶、钢板)、Medpor(线性高密度聚乙烯材料)、羟基磷灰石、手工塑型钛合金材料、计算机辅助成型钛合金材料行颅骨成型545例的临床效果。结果计算机辅助成型钛合金材料组手术时间仅(105.4±2.1)min,大大低于其他各组的时间(P<0.05)。钛合金颅骨成型材料发生迟发性出血、皮下积液较少(手工组2例,计算机辅助组1例),与其他组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计算机辅助技术的羟基磷灰石组及计算机辅助成型钛合金材料组外观均不存在问题,而手工塑型的原始材料组(20例)、Medpor组(5例)、手工塑型钛合金材料组(1例)都或多或少存在外观问题。采用钛钉固定的钛合金材料均无材料外露,采用钢丝固定的原始材料组4例外露,采用颅骨锁固定的羟基磷灰石组3例外露,Medpor组1例外露病例也是采用颅骨锁固定的。各组发生癫痫的情况差别不大(P>0.05)。钛合金材料均未见排异,原始材料组(5例)及羟基磷灰石组(5例)均存在相容性问题。Medpor排异1例。结论计算机辅助成型钛合金材料组手术时间最短,并发症少,远期效果良好,外观满意度优良,组织相容性好,是目前颅骨成型材料的最佳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骨缺损 颅骨成型 材料
原文传递
计算机辅助成形技术在钛合金材料颅骨成形修补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2
2
作者 邱建华 +1 位作者 朱志安 毛栋玲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1年第11期664-666,共3页
目的评价计算机辅助成形技术在钛合金材料颅骨成形修补中的应用。方法 2006年1月至2010年8月共收治颅骨缺损患者133例,其中58例用手工塑型的钛合金网进行颅骨修补,75例用计算机辅助成形的钛合金网进行颅骨修补。比较分析两组的手术时间... 目的评价计算机辅助成形技术在钛合金材料颅骨成形修补中的应用。方法 2006年1月至2010年8月共收治颅骨缺损患者133例,其中58例用手工塑型的钛合金网进行颅骨修补,75例用计算机辅助成形的钛合金网进行颅骨修补。比较分析两组的手术时间、消耗的钛钉数量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及疗效。结果计算机辅助成形组手术时间为(105.4±9.6)min,所用钛钉数为(14±1.7)枚,均明显低于手工塑型组的(125.6±10.9)min和为(19.0±2.1)枚(P<0.05)。计算机辅助成形组4例发生出血、积液、疼痛不适和外观不满意等,并发症发生率为5.3%(4/75),手工塑型组发生上述并发症者17例,发生率为29.3%(17/58),两者相较,相差显著(P<0.05)。两组均无钛网外露、伤口感染及排异情况。结论计算机辅助成形技术缩短了颅骨缺损修补的手术时间,降低了手术难度及风险,完善了外观,使得钛合金材料作为颅骨修补材料的优势更加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骨缺损 颅骨成形修补 计算机辅助成形技术 钛合金网
下载PDF
促红细胞生成素对挫裂伤脑组织线粒体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朱志安 冯东福 +5 位作者 马延斌 吴慧 沈晓燕 吴芳芳 楚胜华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5期503-506,共4页
目的探讨重组促红细胞生成素(rhEPO)对大鼠颅脑损伤后脑线粒体能量代谢以及线粒体呼吸功能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63只,随机分为rhEPO治疗组(n=28):以自由落体法制作大鼠脑挫裂伤模型,伤后立即腹腔注射rhEPO 10U/g,每10h... 目的探讨重组促红细胞生成素(rhEPO)对大鼠颅脑损伤后脑线粒体能量代谢以及线粒体呼吸功能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63只,随机分为rhEPO治疗组(n=28):以自由落体法制作大鼠脑挫裂伤模型,伤后立即腹腔注射rhEPO 10U/g,每10h重复注射1次;对照组(n=28);同样脑挫裂伤模型,伤后立即腹腔注射相同剂量生理盐水;假手术组(n=7);只钻孔不致伤。采用生化检测的方法分别测定治疗组治疗后6h、12h、24h和48h及各自的对照组大鼠脑组织线粒体ATP酶和SOD的活性和MDA水平以及线粒体呼吸功能。各组数值进行F和t检验。结果重组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后12h、24h和48h治疗组大鼠脑组织线粒体ATP酶、SOD活性和呼吸功能均高于各自时间点对照组(P〈0.05,P〈0.01,P〈0.01),而MDA水平则明显低于各自对照组(P〈0.01)。结论重组促红细胞生成素可以通过影响线粒体能量代谢及呼吸功能而减轻大鼠创伤性脑损伤后的继发性脑损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 创伤性脑损伤 线粒体 呼吸功能
原文传递
阶段性护理在调Q激光治疗黄褐斑围术期的应用价值探讨 被引量:1
4
作者 毛栋玲 安维娟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21年第10期171-174,共4页
目的:探讨阶段性护理在调Q激光治疗黄褐斑围术期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医院2019年1月-2019年12月调Q激光治疗黄褐斑的18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依照护理干预方式,将采用常规护理干预的患者93例纳入对照组,将采用阶段性护理干预的... 目的:探讨阶段性护理在调Q激光治疗黄褐斑围术期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医院2019年1月-2019年12月调Q激光治疗黄褐斑的18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依照护理干预方式,将采用常规护理干预的患者93例纳入对照组,将采用阶段性护理干预的患者95例纳入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创面愈合情况、疼痛状态、心理状态及护理满意度情况。结果:观察组红斑持续时间均短于对照组,随访2个月色素沉着面积也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5min、30min、1h 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2h 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心理困扰、SAS、SD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对治疗环境、服务态度、护理沟通、心理护理、健康宣教的满意度分别为96.84%、96.84%、95.79%、93.68%、94.74%高于对照组的89.25%、87.10%、86.02%、83.87%、78.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阶段性护理有利于加快调Q激光治疗黄褐斑术后创面恢复,减轻色素沉着及术后疼痛,改善患者心理状态,提高护理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褐斑 调Q激光 围术期 阶段性护理 应用价值
下载PDF
额叶神经节胶质细胞瘤1例
5
作者 张生义 冯东福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6年第10期592-592,共1页
1病例资料患者,男,48岁,因头痛5 d入院。入院时体格检查:神志清楚,GCS评分15分;两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3 mm,对光反射灵敏;四肢肌力Ⅴ级,肌张力正常,两侧巴氏征阴性。颅脑MRI检查示:右侧额叶囊样信号影,呈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Fl... 1病例资料患者,男,48岁,因头痛5 d入院。入院时体格检查:神志清楚,GCS评分15分;两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3 mm,对光反射灵敏;四肢肌力Ⅴ级,肌张力正常,两侧巴氏征阴性。颅脑MRI检查示:右侧额叶囊样信号影,呈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Flair稍低信号,病灶大小约5.2 cm×4.8 cm×4.4 cm,边界清楚,病变外上缘可见小片T1WI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节胶质细胞瘤 额叶 诊断 治疗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