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解读二维码技术构建食品包装新形态 被引量:8
1
作者 《包装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4,共4页
分析了在全媒体时代严峻的食品安全问题带给人类的风险,通过解析二维码技术监控食品的生产过程,以及利用二维码创建网络销售的全信息阅读,建立从生产加工、包装材料选择到远程购物的"食品生命周期表",试图呼吁安全食品包装的... 分析了在全媒体时代严峻的食品安全问题带给人类的风险,通过解析二维码技术监控食品的生产过程,以及利用二维码创建网络销售的全信息阅读,建立从生产加工、包装材料选择到远程购物的"食品生命周期表",试图呼吁安全食品包装的良知和诚信,最终透过二维码探索食品安全的防范和追溯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品安全 二维码 智能监管 虚拟通道
下载PDF
城市社区微更新语境中的公共设施设计研究 被引量:8
2
作者 章丹音 李慧希 《包装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2期320-325,共6页
目的作为社会治理中重要一环的城市社区微更新,应当使其匹配相应的公共设施设计,对城市社区微更新语境下的公共设施实践方式进行深入剖析,启发针对不同场地、人群、情境、需求的公共设施设计思路。方法从设施品质高低、设计师介入程度... 目的作为社会治理中重要一环的城市社区微更新,应当使其匹配相应的公共设施设计,对城市社区微更新语境下的公共设施实践方式进行深入剖析,启发针对不同场地、人群、情境、需求的公共设施设计思路。方法从设施品质高低、设计师介入程度出发归纳三种类型的公共设施,然后从三种不同类型设施的释义及其设计组织方式出发,在设计立意、设计方法、设计案例方面分析不同类型设施的设计实践过程。结果得出社区微更新语境下不同类型公共设施的设计立意及设计方法。结论城市社区微更新语境下的公共设施设计应该更加关注居民的生活行为方式,更加关注设施的趣味营造与可持续设计,更加关注公众参与和社会治理,并以此作为出发点形成设计构思,激发社区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社区 微更新 公共设施 可持续设计
下载PDF
传统营造叙事伦理之活化与新生研究 被引量:7
3
作者 《中华文化论坛》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08-113,共6页
建筑营造作为社会发展的稳定型结构,承载着华夏文明体系的伦理与信仰。在考古新发现不断涌出的时代,探寻大传统之前的营造原型及其隐喻的"叙事象征"和"符号图式",就成为对文化基因的稽考梳理,必然能够成为激活当代... 建筑营造作为社会发展的稳定型结构,承载着华夏文明体系的伦理与信仰。在考古新发现不断涌出的时代,探寻大传统之前的营造原型及其隐喻的"叙事象征"和"符号图式",就成为对文化基因的稽考梳理,必然能够成为激活当代社会伦理的共生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原型 叙事象征 共生 传播
原文传递
初探空间诗学视角下的城市公园场所营造
4
作者 李泉如 《设计艺术研究》 2024年第1期56-60,82,共6页
公园作为城市绿色开放空间,是市民亲近自然和放松身心的疗愈场所。在科技数字化世界快速发展过程中,城市公园空间的“同质化”和“碎片化”现象日益严重,如何以“诗性化”和“个性化”为核心,构建“诗情画意”和“个性魅力”的城市公园... 公园作为城市绿色开放空间,是市民亲近自然和放松身心的疗愈场所。在科技数字化世界快速发展过程中,城市公园空间的“同质化”和“碎片化”现象日益严重,如何以“诗性化”和“个性化”为核心,构建“诗情画意”和“个性魅力”的城市公园景观场所,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从空间诗学的视角来审视和思考景观,通过空间诗学中的诗性空间与诗性场所精神的理念为切入点,并结合上海松江方塔园的实践案例进行解析,以此来探讨“诗意”在城市公园中的“场所意象”营造策略。这不仅是对城市公园单纯地环境提升,更多地是希望用诗学的场所营造来创造更多的生态价值,探寻出一条耐久重用性的持续设计之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诗学 景观场所 场所精神 城市公园 营造策略
下载PDF
传统设计形态中的良善表征与道德意义——基于传统伦理之视角 被引量:6
5
作者 杨涛 《设计艺术研究》 2015年第3期13-19,共7页
以传统伦理思想为视角,探讨当代道德失序的社会现象,重新审读传统伦理严明崇礼思想与社会生活物态的联结,分析伦理思想指针外化的传统设计道德良善形态中的立德,诱发传统设计形态在当代社会中的教化应用,以及传统设计由礼生德并与社会... 以传统伦理思想为视角,探讨当代道德失序的社会现象,重新审读传统伦理严明崇礼思想与社会生活物态的联结,分析伦理思想指针外化的传统设计道德良善形态中的立德,诱发传统设计形态在当代社会中的教化应用,以及传统设计由礼生德并与社会伦理秩序的良知交感,阐明传统伦理思想对当代设计艺术的道德平衡作用,最终通过当代设计形态外化良知和道德的责任意识,在整体社会中潜移默化成"大善大美"的图景,彰显设计对社会道德影响的力量,以构建诗意的伦理社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设计伦理 道德意志 良知交感 设计平衡 责任传播
下载PDF
文化原型与器物进化的关系互证 被引量:2
6
作者 《创意设计源》 2023年第6期36-42,共7页
在原型记录的造物过程中,文化原型代表某一原初类型对象与心灵原型再创造的成果。就方法论而言,文化原型集合工具经验和心灵认知的双性诉求,完成从结构、选材、成型和意义的实现。在这种有意识塑造器物的过程中,记录了纯形态器物的变化... 在原型记录的造物过程中,文化原型代表某一原初类型对象与心灵原型再创造的成果。就方法论而言,文化原型集合工具经验和心灵认知的双性诉求,完成从结构、选材、成型和意义的实现。在这种有意识塑造器物的过程中,记录了纯形态器物的变化过程,发展了器物叠加意义展示的象征思维,使器物从使用功能反身到形塑人与社会的行为。器物从实用层面上升到叙事象征,延伸出形与义、物与域的双重文化属性。在器物主导的空间场域中,不同时代场景下的形而上被器物承载和继承,随器物的使用场景转化为精神、信仰及权利的象征。因此,一种器物的成熟定型可表征为文化原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型 文化原型 器以载道 文明进程 场域
下载PDF
碳纤维在家具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方智果 章丹音 《包装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4期200-204,共5页
目的研究碳纤维在家具设计中的重要性,让人们认知碳纤维材料的新用途。方法阐述碳纤维的基本特点及其应用现状,分析碳纤维在家具设计中的应用方法,介绍碳纤维在家具设计中的实践与应用前景。结论在科技技术不断增强的未来,高科技碳纤维... 目的研究碳纤维在家具设计中的重要性,让人们认知碳纤维材料的新用途。方法阐述碳纤维的基本特点及其应用现状,分析碳纤维在家具设计中的应用方法,介绍碳纤维在家具设计中的实践与应用前景。结论在科技技术不断增强的未来,高科技碳纤维家具可满足人们实用性及美观性需求,未来在家具设计中必将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纤维 家具设计 应用
下载PDF
城市形象传播下的城市文本研究 被引量:5
8
作者 吴瑞琳 《新闻传播》 2018年第20期14-16,19,共4页
纵观人类历史文明长河,人类社会文明发展所取得的成就绝大部分与城市的发展有关。在中国改革开放后迅猛发展的城市化进程和当下信息化时代的背景下,城市形象传播的作用日趋重要、方式呈现多样化。但其中不乏出现了一系列的值得分析和解... 纵观人类历史文明长河,人类社会文明发展所取得的成就绝大部分与城市的发展有关。在中国改革开放后迅猛发展的城市化进程和当下信息化时代的背景下,城市形象传播的作用日趋重要、方式呈现多样化。但其中不乏出现了一系列的值得分析和解决的问题。从历史的角度看,城市与传播的关系密不可分。以网络为媒介等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更是加深了城市与传播之间的关系。大众媒介所构造的"拟态环境"相较于以往能够更加真实地再现实体城市。传统的实体城市与新媒介所营造的虚拟城市正在呈现高度融合的趋势。在这种趋势下,城市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城市形象传播也突破了传统的陈旧模式,呈现出各种传播形式相互融合的传播态势。现如今,城市形象传播已经成为一个颇具现实意义的议题,而在这其中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命题就是城市文本研究。要说到城市文本,就不能不提到文本。那些能够帮助人们生产出自身、社会、信念及其附属意义的客体都可以视为文本。例如:媒体文本。文本是意义的载体。而如果从传播学的角度看,城市就不仅仅是一种地理性的空间实体,它还是一系列以时空为载体的抽象符号。城市文本产生于城市,存在于城市,它在时间上呈现着稳定性和周期性并能够帮助人们生产出关于自身、社会和信念的意义的客体。城市文本在我们所身处的社会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既是物理空间的组成,也是意识空间的再现。这一点它与媒介文本的绝对再现性不尽相同,因为城市文本既是一个个物质性的载体,也是一系列意义的集合,同时还是我们研究城市形象传播、研究城市文化不可或缺的对象和素材。本文希望从城市形象传播的视野入手,参考以往的城市传播理论和城市文本研究理论,对不同类型的城市文本进行分门别类地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原型 城市文化 城市形象 城市文本 研究
下载PDF
“寻根”视野的传统造物设计价值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创意与设计》 2015年第6期72-76,共5页
本文梳理传统设计思想普遍常态化美学理想,以及造物设计原理的精神与物质之间的转化结构;枚举传统思想对物态化"象征性符号控制"的常态设计影响,诠释传统思维构建造物设计的历史文化价值与伦理智慧的光芒;从而了解传统思想非... 本文梳理传统设计思想普遍常态化美学理想,以及造物设计原理的精神与物质之间的转化结构;枚举传统思想对物态化"象征性符号控制"的常态设计影响,诠释传统思维构建造物设计的历史文化价值与伦理智慧的光芒;从而了解传统思想非物质的观念态度以及物质化的形态回应,透过传统设计形态而思考当代社会设计问题的救赎,提振整体设计思维的"正义、良知、道德",从而周赡当代社会的设计影响之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思想 设计象征 造物观 仁善礼德 文化寻根
下载PDF
实体书店直播营销模式探析 被引量:5
10
作者 彭怀婷 《新媒体研究》 2020年第16期47-49,共3页
文章通过分析实体书店的直播营销模式,探讨实体书店如何在直播营销热潮中避免陷入同质化,找准自身定位,挖掘读者需求,打造私域流量池,平衡知识与流量的关系,希望为国内实体书店今后的转型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实体书店 直播营销 定位 私域流量
下载PDF
中国手斧传统与古代神话造物观念 被引量:1
11
作者 韩启喆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2期9-17,共9页
考古出土的形态丰富的旧石器手斧,最初作为劳动工具,其后成为新石器时代的象征工具,展现了工具所支撑的物的意义。中外神话叙事中,斧以各种姿态出现,是彰显英雄祖先神圣良能的标志性符号。手斧传统经历了从最初的石制手斧到玉制礼器钺... 考古出土的形态丰富的旧石器手斧,最初作为劳动工具,其后成为新石器时代的象征工具,展现了工具所支撑的物的意义。中外神话叙事中,斧以各种姿态出现,是彰显英雄祖先神圣良能的标志性符号。手斧传统经历了从最初的石制手斧到玉制礼器钺和铜制礼器钺的形制变迁,不同的材料、工艺表述着非同寻常的叠加意义。对形态样本和传播文本进行历史溯源可知,经由造物和神话并列传播而成熟的斧钺,记录着造物艺术定型、传播并转化为观念的历史。根据中国手斧的工具传播和转化路径,可以将史前旧石器时代的工具造物视为中国设计艺术的原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手斧传统 古代神话 造物智慧 艺术史 象征转化
下载PDF
筷箸作为国民互文符号的逻辑分析
12
作者 周靖秋 《艺术科技》 2024年第10期42-46,共5页
目的:筷箸是我国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之一,然而,近年来,一方面由于“司空见惯平常事”,筷箸符号的意义生产正不断程式化,越来越多的人只是将筷子作为一种用餐工具,忽略了其背后所承载的丰富的文化意蕴;另一方面,全球文化正不断融合,异... 目的:筷箸是我国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之一,然而,近年来,一方面由于“司空见惯平常事”,筷箸符号的意义生产正不断程式化,越来越多的人只是将筷子作为一种用餐工具,忽略了其背后所承载的丰富的文化意蕴;另一方面,全球文化正不断融合,异域餐饮文化逐步进入人们的视野,筷箸进食的唯一性被削弱。如此一来,过往筷箸所承担的礼仪文化传承功能被逐渐弱化。这是筷箸目前所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问题。方法:为突破筷箸当下面临的困境,文章运用符号学理论,从筷箸的符号特性入手。运用互文性概念,分析筷箸作为符号的互文表征,并以这些表征为脉络,归纳总结筷箸符号能够发挥叙事潜力的空间场域。当人们意识到在不同空间场域中筷箸符号所被唤醒的不同意义时,筷箸便能重新获得契合当前时代的生命力。结果:经分析可知,对筷箸进行思想性的升值,与我国古代“器以载道”的造物思想一脉相通。筷箸作为对象物,早已被古人赋予了符号象征意义,通过象征符号连接可见的形式和不可见的思维,构成了空间场景中的互文表征。以筷箸的互文表征为线索,可归纳出两大类主要的空间场域。一类是礼仪文化传习场,古人以“藏礼于器”的范式,以器扩延礼仪文明,展现“器道融合”的智慧。另一类则是作为礼仪、教养等内容的中介场域,承担文明的对译修辞。在此类场域中,筷箸是表征文化史的重要符号,在人们表征文化的过程中,其填补了语言难以叙述的脉络。结论:筷箸的符号特性仍有待继续挖掘。通过论述得知,筷箸符号能够成为互文表征,且在不同空间场域下具有强大的叙事潜力。可以利用不同空间场域下筷箸互文表征的特性,制定相应的艺术化传播策略,输出筷箸符号的内涵,让筷箸继续发挥礼仪文化传承功能,共建国民集体记忆的符号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筷箸 空间互文 表征符号 集体记忆
下载PDF
石头记忆的“造物”进路
13
作者 《创意与设计》 2023年第5期89-96,共8页
在中华文明的结构叙事中,贯通着以石头表征的物以及玉石信仰物的叙事。石器及玉石信仰观念的流布,在整体中华文明的叙事中承担着“化育”信仰启蒙的功能。石器首先从劳动工具中建立使用习惯,其后,劳动工具向权力和美学工具融合发展,形... 在中华文明的结构叙事中,贯通着以石头表征的物以及玉石信仰物的叙事。石器及玉石信仰观念的流布,在整体中华文明的叙事中承担着“化育”信仰启蒙的功能。石器首先从劳动工具中建立使用习惯,其后,劳动工具向权力和美学工具融合发展,形而上延伸出“齐天、转世、通神”的神圣叙事,石头在其中扮演“道具”式的原编码功能,进而与“土”“木”材料创生新的编码,强化和延伸人的身体能力。最后表述为“国家信仰”和“社会认同”,并凝聚为“国中有玉”和“君子比德”两种维度的物态化的文明基因。从普通的“石”出发,到提取“玉石”形塑神圣观念作为普世价值的文脉,是中华文明在历史中形成从功能出发贯穿心灵,解决心灵迷魅的经验,这种经验在现代的数智时代仍旧具有不可替代的人类共享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物 石器工具 玉石礼器 文化场域 意义共生
下载PDF
解构主义在家具设计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4
作者 方智果 章丹音 《包装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8期127-131,共5页
目的研究解构主义思潮对现代家具设计的影响,将解构主义理论规范原则应用于家具创作,形成一种独特的设计风格和理念。方法研究以设计者的角度,从造型形态、材料质感、设计构思、功能色彩运用等多角度来分析解构主义的精神及其手法,将其... 目的研究解构主义思潮对现代家具设计的影响,将解构主义理论规范原则应用于家具创作,形成一种独特的设计风格和理念。方法研究以设计者的角度,从造型形态、材料质感、设计构思、功能色彩运用等多角度来分析解构主义的精神及其手法,将其运用于家具设计当中。结论解构主义思潮对家具设计的影响是巨大的,解构手法有利于设计的可持续创作,对于拓展家具的外观材质设计也有着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构主义 家具设计 外观材质
下载PDF
解读当代包装设计中的分形结构创意 被引量:4
15
作者 《包装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8期1-4,25,共5页
分析了分形几何的构成美学与包装设计的内在共通联系,通过解析分形的迭代共生排列、自相似特征、嵌套原理的秩序组合等规律,寻找包装结构中的排列堆码、降低产品的中转成本等要素的现实指导价值,在探索礼品包装图形组合序列的美学依据同... 分析了分形几何的构成美学与包装设计的内在共通联系,通过解析分形的迭代共生排列、自相似特征、嵌套原理的秩序组合等规律,寻找包装结构中的排列堆码、降低产品的中转成本等要素的现实指导价值,在探索礼品包装图形组合序列的美学依据同时,关照包装装潢元素的渐变推移所形成的视觉审美注视,从而进一步推论分形结构与包装的设计联动,能够引导消费者的审美倾向,获取视觉关注赢得市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形结构 行列对称 嵌套排列 数理内涵 形态衍生
下载PDF
华夏建筑原型与伦理转换的设计可能 被引量:4
16
作者 王泽家 章丹音 《设计》 2018年第13期70-72,共3页
中华民族上下万年的历史变迁过程中,建筑从最初的集体无意识模拟崇拜仪式形态逐渐定格为华夏建筑特有的凝固形态,成为稳定性和连贯性的文化视觉符号。在无文字的文化大传统时代建筑延续和承载经典之前的神话思维,在有文字记载以来的小... 中华民族上下万年的历史变迁过程中,建筑从最初的集体无意识模拟崇拜仪式形态逐渐定格为华夏建筑特有的凝固形态,成为稳定性和连贯性的文化视觉符号。在无文字的文化大传统时代建筑延续和承载经典之前的神话思维,在有文字记载以来的小传统时代建筑阐释和说明了国家社稷和民野乡俗的历史谱系,构建人的行为与建筑结构样态装饰之间的延伸。目的透过对建筑神话、建筑仪式中神秘力量的原型研究,方法追溯隐喻在传统建筑中普遍性社会伦理的文化思想,探索建筑仪式与建筑空间中的神话变形与社会伦理置换内核,结论将传统建筑的智慧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复兴的建设中,从而为在全世界宣传和彰扬中国文化的价值提供研究体系、数据和理论实践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原型 伦理隐喻 神话基因 活态创新
下载PDF
“國”与“国”意识中的造物思维
17
作者 《中国文化与管理》 2023年第1期189-200,226,227,共14页
文字视角的“國”与“国”,除了阐释“玉—王”“或—域”“我—戈”所表现的符号层面外,同时投射出“國”与“国”所营造的实体和象征物。具有自然性质的石、木、土构筑成地上空间围合体,其后将“國”与“国”转换为隐藏在地下的永恒... 文字视角的“國”与“国”,除了阐释“玉—王”“或—域”“我—戈”所表现的符号层面外,同时投射出“國”与“国”所营造的实体和象征物。具有自然性质的石、木、土构筑成地上空间围合体,其后将“國”与“国”转换为隐藏在地下的永恒式空间,通过传播话语的塑造和精细技术的双重打造,使得玉石器游离其表体的石性,呈现比拟天(神圣)、地(疆域)、人(信仰)等多重认知交织的新性质;同时,作为文化原型渗透在宇宙时空、精神信仰、国家叙事等维度上,完成“玉成中国”的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國”与“国” 符号形态 时空观念 空间象征 设计转化
下载PDF
反向驯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高校学生微信群组使用的三重勾连——以H大学为例
18
作者 吴昱 《新媒体研究》 2023年第20期33-37,共5页
三重勾连的主体分别为物体、文本和语境。从反向驯化视角出发,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H大学学生的微信群组使用为观察对象,使用半结构化访谈法和参与式观察法,探讨特殊时期,技术与人的权力关系。研究表明,人在驯化技术,使之成为我们的管... 三重勾连的主体分别为物体、文本和语境。从反向驯化视角出发,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H大学学生的微信群组使用为观察对象,使用半结构化访谈法和参与式观察法,探讨特殊时期,技术与人的权力关系。研究表明,人在驯化技术,使之成为我们的管理工具的同时,技术反向驯化人类的现象更为突出。物质上,完善的基础设备和微信群聊的技术可供性提供了根植于人们生活方方面面的前提;文本上,信息的回复速度、碎片化的冗余信息加速了时间异化。情境上,情境绑定使人成为了技术的延伸。群聊从辅助工具转变成生存型基础设施。新媒体技术继续深入未来生活,异化问题必须加以警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驯化 异化 群组使用 媒介技术 三重勾连 高校学生
下载PDF
设计治疗对社会德失的价值意义 被引量:4
19
作者 《包装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2期81-86,共6页
目的针对当代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道德缺失问题,管窥经济、政治、文化、意识形态等领域的秩序混乱与价值失范,探索设计形态及儒家文化图景叙事的当代借鉴。方法采用文学治疗的观点梳理传统设计形态中的伦理叙事系统,从传统文化形态&qu... 目的针对当代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道德缺失问题,管窥经济、政治、文化、意识形态等领域的秩序混乱与价值失范,探索设计形态及儒家文化图景叙事的当代借鉴。方法采用文学治疗的观点梳理传统设计形态中的伦理叙事系统,从传统文化形态"齐万物"的观点中印证传统伦理精神之于人类道德的普遍意义。设计叙事以正义庄严雍容的形态气度为庙堂服务,以自由愉悦俭德的形态规约市井文化,构建整体社会伦理文化认同与人生存在价值的合理观念。结论透辟物质形态的"合宜"设计,导引"彰善、共生"的传统设计伦理叙事,纾解当下精神享乐的设计追求,提振设计在当代的地位与社会治疗的浩然正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设计伦理 设计治疗 儒学图景 设计文脉 灵觉德性
下载PDF
基于近人空间视角的街道界面功能连续性指标研究 被引量:5
20
作者 方智果 章丹音 《新建筑》 2017年第5期116-121,共6页
针对当前我国街道界面凹凸错落不连续的现象,不少城市设计导则中提出利用贴线率等参数指标来保证界面的连续性。然而,除了保证界面形式上的连续性,在城市设计层面,街道空间还应维护街道、广场界面功能活动的连续性。由此拟从近人空间视... 针对当前我国街道界面凹凸错落不连续的现象,不少城市设计导则中提出利用贴线率等参数指标来保证界面的连续性。然而,除了保证界面形式上的连续性,在城市设计层面,街道空间还应维护街道、广场界面功能活动的连续性。由此拟从近人空间视角来探讨与功能连续性相关的界面面宽、虚体界面尺度等指标,以期对街道空间设计提出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人空间 界面面宽 虚体界面尺度 功能连续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