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传统纯音测听正常的主观性耳鸣患者精细化听力学检测的临床特征和应用价值。方法对2017年2月~12月我院眩晕耳鸣门诊106例传统纯音测听(pure-tone audiogram, PTA)正常(气导125Hz~8KHz,1个倍频程间隔,阈值均≤25 dB HL)的主观...目的探讨传统纯音测听正常的主观性耳鸣患者精细化听力学检测的临床特征和应用价值。方法对2017年2月~12月我院眩晕耳鸣门诊106例传统纯音测听(pure-tone audiogram, PTA)正常(气导125Hz~8KHz,1个倍频程间隔,阈值均≤25 dB HL)的主观性单侧耳鸣患者进行传统的耳鸣听力学测试和精细化检测。其中传统的耳鸣听力学测试包括传统的PTA、耳鸣频率和响度匹配、残余抑制试验;耳鸣精细化检测包括:1/24倍频精细化纯音测听(precise pure-tone audiogram, P-PTA)、精细化耳鸣匹配、残余抑制试验。41例年龄匹配听力正常的无耳鸣人群为对照组。结果 1、106例耳鸣患者中,P-PTA有频率"切迹"的54耳,无频率"切迹"的62耳。41例正常听力无耳鸣组(82耳)中,P-PTA有频率"切迹"的8耳,无"切迹"的74耳。两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2、耳鸣匹配:根据传统纯音测听结果进行耳鸣匹配,106例耳鸣患者中匹配阳性的52例(50.9%),阴性的54例;而根据精细化纯音测听结果进行耳鸣匹配,阳性的89例(84.0%),阴性的17例。精细化测试耳鸣匹配的成功率明显高于传统方法(P <0.001),而耳鸣的响度≤5 d B SL的比例从25.9%提高到55.1%(P<0.01)。3、残余抑制:根据精细化耳鸣匹配测试结果进行残余抑制试验,阳性率从37.0%提高到53.9%(P<0.05)。结论部分耳鸣患者在基于倍频程的传统听力检测中表现正常听力,而采用1/24倍频的精细化检测,由于增加刺激频率更容易发现隐藏的听力损伤("损伤切迹"),找到精确的耳鸣位点,提高残余抑制试验的阳性率,为耳鸣患者的听觉评估和干预提供更精确的信息和依据。展开更多
目的评估分析恼人型耳鸣临床及心理声学特征。方法分析2016年1月~2017年1月我院门诊诊断为耳鸣患者533例(625耳)临床资料。结果(1)非恼人型耳鸣160例(单耳123例,双耳37例)占30%;恼人型耳鸣373例(单耳318例,双耳55例)占70%;(2)恼人型耳...目的评估分析恼人型耳鸣临床及心理声学特征。方法分析2016年1月~2017年1月我院门诊诊断为耳鸣患者533例(625耳)临床资料。结果(1)非恼人型耳鸣160例(单耳123例,双耳37例)占30%;恼人型耳鸣373例(单耳318例,双耳55例)占70%;(2)恼人型耳鸣中听阈正常69耳(0~25 d B),听阈异常359耳(>25 d B)。听阈异常中传导性聋36耳,混合性聋20耳,感音神经性聋303耳;(3)恼人型耳鸣主诉为蝉鸣声、嗡嗡声占64.7%;耳鸣匹配:低频(125~500 Hz)159耳(37.1%),中频(1000~2000 Hz)61耳(14.3%),高频(4000~8000 Hz)208耳(48.6%),耳鸣声描述与耳鸣频率有中度相关性;残余抑制试验阳性率60.6%,急性、低频、感音神经性听力下降的残余抑制阳性率高。结论(1)患者对耳鸣声描述与耳鸣频率之间有中度相关性;(2)恼人型耳鸣耐受力弱、首诊患者比例更高,规范的首诊对减轻耳鸣症状有重要意义;(3)急性、低频、感音神经性听力下降患者的耳鸣残余抑制阳性率较高,声治疗效果更佳。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软骨膜与同种异体脱钙骨基质(demineralized bone matrix,DBM)联合移植对鼻软骨缺损的修复效果。方法新西兰兔18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6只。制作鼻翼软骨和软骨膜缺损模型,于缺损处移植修复组织。A组为自体耳软骨膜包裹同种异体DB...目的探讨软骨膜与同种异体脱钙骨基质(demineralized bone matrix,DBM)联合移植对鼻软骨缺损的修复效果。方法新西兰兔18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6只。制作鼻翼软骨和软骨膜缺损模型,于缺损处移植修复组织。A组为自体耳软骨膜包裹同种异体DBM;B组为自体耳软骨;C组为自体耳软骨膜。10周后取缺损处软骨行大体和病理组织学观察,S100(Soluble protein-100)、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免疫组化染色,评价修复效果。结果 A、B两组所得软骨细胞和基质与正常软骨相类似,两组比较差异不明显。C组所得软骨细胞少,基质浅淡,S100、TGF-β1染色阳性细胞少,与A、B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软骨膜与同种异体DBM联合移植对鼻软骨缺损的修复效果与自体软骨基本一致,明显优于自体软骨膜移植。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探讨传统纯音测听正常的主观性耳鸣患者精细化听力学检测的临床特征和应用价值。方法对2017年2月~12月我院眩晕耳鸣门诊106例传统纯音测听(pure-tone audiogram, PTA)正常(气导125Hz~8KHz,1个倍频程间隔,阈值均≤25 dB HL)的主观性单侧耳鸣患者进行传统的耳鸣听力学测试和精细化检测。其中传统的耳鸣听力学测试包括传统的PTA、耳鸣频率和响度匹配、残余抑制试验;耳鸣精细化检测包括:1/24倍频精细化纯音测听(precise pure-tone audiogram, P-PTA)、精细化耳鸣匹配、残余抑制试验。41例年龄匹配听力正常的无耳鸣人群为对照组。结果 1、106例耳鸣患者中,P-PTA有频率"切迹"的54耳,无频率"切迹"的62耳。41例正常听力无耳鸣组(82耳)中,P-PTA有频率"切迹"的8耳,无"切迹"的74耳。两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2、耳鸣匹配:根据传统纯音测听结果进行耳鸣匹配,106例耳鸣患者中匹配阳性的52例(50.9%),阴性的54例;而根据精细化纯音测听结果进行耳鸣匹配,阳性的89例(84.0%),阴性的17例。精细化测试耳鸣匹配的成功率明显高于传统方法(P <0.001),而耳鸣的响度≤5 d B SL的比例从25.9%提高到55.1%(P<0.01)。3、残余抑制:根据精细化耳鸣匹配测试结果进行残余抑制试验,阳性率从37.0%提高到53.9%(P<0.05)。结论部分耳鸣患者在基于倍频程的传统听力检测中表现正常听力,而采用1/24倍频的精细化检测,由于增加刺激频率更容易发现隐藏的听力损伤("损伤切迹"),找到精确的耳鸣位点,提高残余抑制试验的阳性率,为耳鸣患者的听觉评估和干预提供更精确的信息和依据。
文摘目的评估分析恼人型耳鸣临床及心理声学特征。方法分析2016年1月~2017年1月我院门诊诊断为耳鸣患者533例(625耳)临床资料。结果(1)非恼人型耳鸣160例(单耳123例,双耳37例)占30%;恼人型耳鸣373例(单耳318例,双耳55例)占70%;(2)恼人型耳鸣中听阈正常69耳(0~25 d B),听阈异常359耳(>25 d B)。听阈异常中传导性聋36耳,混合性聋20耳,感音神经性聋303耳;(3)恼人型耳鸣主诉为蝉鸣声、嗡嗡声占64.7%;耳鸣匹配:低频(125~500 Hz)159耳(37.1%),中频(1000~2000 Hz)61耳(14.3%),高频(4000~8000 Hz)208耳(48.6%),耳鸣声描述与耳鸣频率有中度相关性;残余抑制试验阳性率60.6%,急性、低频、感音神经性听力下降的残余抑制阳性率高。结论(1)患者对耳鸣声描述与耳鸣频率之间有中度相关性;(2)恼人型耳鸣耐受力弱、首诊患者比例更高,规范的首诊对减轻耳鸣症状有重要意义;(3)急性、低频、感音神经性听力下降患者的耳鸣残余抑制阳性率较高,声治疗效果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