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终末期肝病39例 被引量:24
1
作者 何金秋 潘兴南 +5 位作者 王崇国 杨文 涂鸣汉 志群 杨玲玲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5期8521-8525,共5页
背景:目前肝脏移植是治疗终末期肝病的惟一有效手段,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供体短缺、价格昂贵及免疫排斥反应,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可避免以上缺点。目的:探讨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失代偿期肝硬化和慢性重症患者改善作用... 背景:目前肝脏移植是治疗终末期肝病的惟一有效手段,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供体短缺、价格昂贵及免疫排斥反应,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可避免以上缺点。目的:探讨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失代偿期肝硬化和慢性重症患者改善作用。方法:纳入纳入终末期肝病患者39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32例,慢性重肝衰竭患者7例。分离其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行肝动脉插管自体干细胞移植治疗。移植后1,2,4,8周进行生化检测,并观察其移植后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及术后不良反应。根据实验室检查结果和临床,分别计算出CTP和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观察各个时间段分值的变化。结果与结论:移植后1,2,4,8周,37例(93%)患者丙氨酸转氛酶逐渐降低,白蛋白、胆碱脂酶活力、胆固醇、凝血酶原活动度均升高(P<0.01)。患者临床症状有明显改善:移植后8周内腹水减轻32例(80%),食欲改善34例(85%),乏力好转37例(93%),腹胀减轻34例(85%)。CTP-B级和CTP-C级评分、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均降低。所有移植患者中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及并发症。提示,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作为治疗慢性肝衰竭的一种新的安全有效的治疗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移植 终末期肝病 CTP评分 终末期肝病模型
下载PDF
胆红素吸附联合低容量血浆置换治疗重型肝炎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估 被引量:17
2
作者 云逢 +3 位作者 欧阳兵 谢能文 张晓青 吴慧玲 《重庆医学》 CAS 2018年第7期923-925,共3页
目的评估重型肝炎患者胆红素吸附联合低容量血浆置换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5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该院住院的重型肝炎患者45例,均给予胆红素吸附联合低容量血浆置换治疗,治疗61例次。收集治疗前后患者肝功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目的评估重型肝炎患者胆红素吸附联合低容量血浆置换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5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该院住院的重型肝炎患者45例,均给予胆红素吸附联合低容量血浆置换治疗,治疗61例次。收集治疗前后患者肝功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胆碱酯酶(CHE)、清蛋白(ALB)],凝血功能[凝血酶原时间活动度(PTA)、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血常规[白细胞(WBC)、血小板(PLT)、血红蛋白(HGB)],电解质[钾离子(K^+)、钠离子(Na^+)、氯离子(Cl^-)、钙离子(Ca^(2+))],肾功能[尿素氮(BUN)、肌酐(Cr)]。记录治疗前后患者症状的变化(乏力、食欲缺乏、腹胀等),以及观察记录患者治疗过程中的并发症。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用Wilcoxon秩和检验。结果胆红素吸附联合低容量血浆置换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有不同程度改善。ALT、AST、TBIL均下降(P<0.01),CHE升高(P<0.01),ALB下降(P<0.01);PTA上升(P<0.05),INR下降(P<0.01);WBC、HGB、PLT下降(P<0.05)。患者发生不良反应19例(31.1%),经一般对症处理后,上述不良反应均恢复正常,治疗耐受性良好,对人工肝治疗没有影响。结论胆红素吸附联合低容量血浆置换治疗重型肝炎可显著改善肝功能,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浆置换 重型肝炎 胆红素吸附 低容量血浆置换 疗效 安全性
下载PDF
第三代头孢菌素耐药的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发生的预测因素 被引量:10
3
作者 甘达凯 +1 位作者 胡青青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501-1504,共4页
目的探讨第三代头孢菌素(3rdGC)耐药的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3rdGCR SBP)发生的预测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10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南昌市第九医院住院的206例肝硬化患者临床资料,均合并腹水培养单株细菌阳性的SBP。依据药敏结果,腹水病... 目的探讨第三代头孢菌素(3rdGC)耐药的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3rdGCR SBP)发生的预测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10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南昌市第九医院住院的206例肝硬化患者临床资料,均合并腹水培养单株细菌阳性的SBP。依据药敏结果,腹水病原菌对3rdGC耐药者纳入3rdGCR SBP组(n=101),敏感者纳入对照组(n=105)。查阅患者电子病历采集各项信息。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偏态分布数据2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多因素分析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自变量筛选采用Forward:LR法。结果 2组病原菌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01)。单因素分析中,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候选预测指标为近3月广谱抗菌素暴露史(χ^2=12. 351,P <0. 001)、SBP非首次发病(χ^2=14. 427,P <0. 001)、血肌酐(χ^2=-2. 537,P=0. 011)及血碳酸氢盐(Z=-4. 592,P <0. 001),进一步多因素分析发现近3月广谱抗菌素暴露史[比值比(OR)=2. 376,95%置信区间(95%CI):1. 009~5. 598,P=0. 048]、SBP非首次发病(OR=2. 841,95%CI:1. 133~7. 122,P=0. 026)及血碳酸氢盐(OR=0. 892,95%CI:0. 818~0. 973,P=0. 010)对3rdGCR SBP具有独立预测价值。结论近3月广谱抗菌素暴露史、SBP非首次发病及低水平血碳酸氢盐是3rdGCR SBP的独立预测因素,具有这些特征的SBP患者应慎用3rdGC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膜炎 头孢菌素类 头孢菌素抗药性 因素分析 统计学
下载PDF
南昌地区390例住院肝病患者营养风险筛查 被引量:9
4
作者 罗序睿 《中华临床营养杂志》 CAS 2011年第5期295-297,共3页
目的调查肝病医院住院患者营养风险状况,以及不同营养风险状况的临床结局。方法选取390例住院肝病患者,采用营养风险筛查2002(NRS2002)评估营养状况。结果肝病患者的营养风险总发生率为47.95%,其中重型肝炎患者的营养风险发生率... 目的调查肝病医院住院患者营养风险状况,以及不同营养风险状况的临床结局。方法选取390例住院肝病患者,采用营养风险筛查2002(NRS2002)评估营养状况。结果肝病患者的营养风险总发生率为47.95%,其中重型肝炎患者的营养风险发生率为81.82%、肝硬化为75.79%、慢性肝炎为28.30%、急性肝炎为43.33%。重型肝炎患者营养风险发生率显著高于急性肝炎(P=0.013)和慢性肝炎患者(P=0.000);肝硬化患者的营养风险发生率也显著高于急性肝炎(P=0.000)和慢性肝炎患者(P=0.000)。结论重型肝炎、肝硬化住院患者的营养风险比例高于慢性肝炎、急性肝炎住院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病 营养风险 筛查
原文传递
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抗病毒治疗118例临床观察 被引量:8
5
作者 陈至明 杨文 +6 位作者 涂鸣汉 杨玲玲 易山水 谢能文 吴敏 何金秋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5年第17期11-13,共3页
目的讨抗病毒治疗对不同分期的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短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118例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其中早期患者64例、中期患者42例、晚期患者12例,各期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试验组在常规内科治疗和人工... 目的讨抗病毒治疗对不同分期的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短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118例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其中早期患者64例、中期患者42例、晚期患者12例,各期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试验组在常规内科治疗和人工肝支持基础上加用抗病毒药物治疗(拉米夫定、恩替卡韦),比较各期患者临床特征、生存率及抗病毒治疗12周疗效差异。结果观察3个月,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早、中、晚期患者的生存率明显不同(P<0.01)。随着病情的加重,生存率明显下降。不同分期分析,晚期患者对照组及试验组生存率无明显差异(P>0.05),而早中期患者试验组生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抗病毒治疗可提高早中期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生存率,而对于晚期患者抗病毒治疗对生存率无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 肝功能衰竭 慢加急性 抗病毒治疗 预后
下载PDF
低容量血浆置换联合胆红素吸附与血浆置换+血浆滤过透析治疗重型肝炎的疗效对比分析 被引量:7
6
作者 张雪珍 谢能文 +4 位作者 邹波 张晓青 张珍 何金秋 《当代医学》 2020年第8期169-171,共3页
目的研究低容量血浆置换联合胆红素吸附对重型肝炎患者肝功能和炎症因子的影响,并评价其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本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本院接受人工肝治疗的228例重型肝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人工肝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10... 目的研究低容量血浆置换联合胆红素吸附对重型肝炎患者肝功能和炎症因子的影响,并评价其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本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本院接受人工肝治疗的228例重型肝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人工肝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102例和对照组126例。对照组给予血浆置换+血浆滤过透析治疗,观察组给予低容量血浆置换+胆红素吸附治疗。观察组和对照组均在治疗前后检测体内的谷丙转氨酶(ALT)、碱性磷酸酶(ALP)、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肿瘤坏死因子(TNF-α)、细胞因子1(IL-1))和细胞因子6(IL-6)。结果在肝功能指标方面,两组ALT、ALP、AST和TBIL均有所下降(P<0.05),且观察组ALT、ALP、AST和TBIL均低于对照组(P<0.05);在炎症因子方面,两组的TNF-α、IL-1和IL-6均有所下降,且观察组的TNF-α、IL-1和IL-6均低于对照组(P<0.05);在治疗效果方面,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2.16%,高于对照组的77.78%(P<0.05);在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低容量血浆置换联合胆红素吸附对重型肝炎患者的肝功能和炎症因子具有改善作用,治疗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容量血浆置换 胆红素吸附 血浆滤过透析 重型肝炎 治疗效果
下载PDF
慢加急性肝衰竭前期患者是人工肝治疗的生存优势人群:一项多中心回顾性研究 被引量:6
7
作者 曾敬科 +3 位作者 袁桂才 邹波 甘达凯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9期2434-2439,共6页
目的探讨在人工肝治疗中慢加急性肝衰竭前期(pre-ACLF)患者是否较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更具生存优势。方法本研究为一项回顾性、多中心、观察性队列研究。连续性收集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南昌市第九医院、赣州市第五人民医院及宜... 目的探讨在人工肝治疗中慢加急性肝衰竭前期(pre-ACLF)患者是否较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更具生存优势。方法本研究为一项回顾性、多中心、观察性队列研究。连续性收集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南昌市第九医院、赣州市第五人民医院及宜春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具有血清乙肝表面抗原阳性至少持续6个月以上、血清总胆红素≥171μmol/L和至少行1次人工肝治疗特征的患者,分为pre-ACLF组52例与ACLF组233例,随访12周,分析其生存情况及预后影响因素。生存资料采用Kaplan-Meier法和Cox回归进行分析。结果pre-ACLF组的12周死亡率(5.8%,3/52)不仅低于ACLF组(34.8%,81/233),也同时低于ACLF早期组(19.9%,30/151)、中期组(57.9%,33/57)和晚期组(72.0%,18/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2周生存分析中,pre-ACLF组不仅优于ACLF组,也同时优于ACLF早期组、中期组和晚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x回归分析显示,pre-ACLF、血甲胎蛋白、血钠、年龄、血白细胞及血总胆红素是患者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pre-ACLF组患者的死亡风险仅为ACLF组患者的0.238倍。结论与ACLF组患者相比,pre-ACLF组患者是人工肝治疗的生存优势人群,pre-ACLF可能是人工肝治疗的黄金窗口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加急性肝衰竭 肝衰竭前期 人工肝 生存优势 预后
下载PDF
双重血浆分子吸附联合低容量血浆置换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的疗效和安全性 被引量:6
8
作者 谢能文 +3 位作者 甘达凯 付苏红 姜坚红 《中国现代医生》 2021年第18期1-5,共5页
目的探讨双重血浆分子吸附联合低容量血浆置换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南昌市第九医院住院的112例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其治疗方式不同分为DPMAS+PE组(常规药物基础上双重... 目的探讨双重血浆分子吸附联合低容量血浆置换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南昌市第九医院住院的112例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其治疗方式不同分为DPMAS+PE组(常规药物基础上双重血浆分子吸附联合低容量血浆置换治疗)56例和PE组(常规药物基础上血浆置换治疗)56例,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体征及肝功能(ALT、AST、TBIL、ALB、TBA)、肾功能(BUN、Cr)、血常规(WBC、HGB、PLT)、凝血功能(PT、PTA、INR)的变化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 DPMAS+PE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与PE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能获得较好疗效;DPMAS+PE组治疗后ALT、AST、TBIL、TBA较治疗前均有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LB均无明显下降(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Cr、BUN较前无明显变化,均未发生电解质紊乱(P>0.05);DPMAS+PE组治疗后WBC无明显变化,但HGB、PLT下降;DPMAS+PE组和PE组治疗后均出现PT缩短、INR下降和PTA上升(P<0.05);PE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DPMAS+P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32,P=0.026)。结论双重血浆分子吸附联合低容量血浆置换治疗可改善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治疗的有效率,无明显副作用,减少血浆用量限制、血浆过敏、输血感染风险等不良反应机会,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人工肝治疗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重血浆分子吸附 血浆置换 肝衰竭 临床疗效 安全性
下载PDF
第三代头孢菌素治疗社区获得性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效果预测模型的临床价值
9
作者 吴蔚 +3 位作者 甘达凯 张伟 徐意珍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06-311,共6页
目的探讨第三代头孢菌素(3^(rd)GC)治疗社区获得性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CASBP)效果预测模型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前瞻性选取2021年1月—2022年6月南昌市第九医院新入院的肝硬化伴CASBP患者50例,随机分为优化治疗组(n=25)与传统治疗组(n=2... 目的探讨第三代头孢菌素(3^(rd)GC)治疗社区获得性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CASBP)效果预测模型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前瞻性选取2021年1月—2022年6月南昌市第九医院新入院的肝硬化伴CASBP患者50例,随机分为优化治疗组(n=25)与传统治疗组(n=25),前者基于效果预测模型采用头孢他啶或亚胺培南初治,后者均采用头孢他啶初治,此后依据初治效果调整抗生素,比较两组的初治有效率、第5天治愈率及30天病死率。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结果所有患者均完成研究。优化治疗组初治有效率明显高于传统治疗组(88.0%vs 60.0%,χ^(2)=5.094,P=0.024),两组第5天治愈率相当(80.0%vs 56.6%,χ^(2)=3.309,P=0.069)。均使用头孢他定初治的患者中,优化治疗组初治有效率亦明显高于传统治疗组(88.9%vs 60.0%,χ^(2)=4.341,P=0.037),两组第5天治愈率相当(83.3%vs 56.0%,χ^(2)=2.425,P=0.119)。两组患者的30天病死率分别为8.0%和2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64,P=0.415)。所有入组患者初治有效与第5天治愈关联明显(OR=9.643,95%CI:2.292~40.564),第5天治愈与患者30天死亡关联明显(OR=0.138,95%CI:0.023~0.813)。结论该疗效预测模型有助于临床医生筛选3rdGC治疗的优势患者,提高3rdGC经验性治疗CASBP的初治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腹膜炎 社区获得性感染 头孢菌素类 治疗结果
下载PDF
两种不同孔径分离器血浆置换后对血细胞的影响 被引量:5
10
作者 何金秋 +3 位作者 杨玲玲 杨文 谢能文 祁红霞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3期3573-3574,共2页
目的探讨两种不同孔径的膜型血浆成分分离器EC-40W与EC-50W在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后对重型肝炎患者血细胞数的影响。方法在内科综合治疗基础上联合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重型肝炎患者51例,应用ACH-10型血浆置换装置和EC-40W、EC-50W两种膜... 目的探讨两种不同孔径的膜型血浆成分分离器EC-40W与EC-50W在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后对重型肝炎患者血细胞数的影响。方法在内科综合治疗基础上联合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重型肝炎患者51例,应用ACH-10型血浆置换装置和EC-40W、EC-50W两种膜型血浆成分分离器,其中应用EC-40W膜型血浆成分分离器(A组)29例,应用EC-50W膜型血浆成分分离器(B组)22例,即刻检测治疗前后的红细胞、血红蛋白、白细胞及血小板数值。结果 A组治疗前后红细胞平均值比较P=0.002,血红蛋白平均值比较P=0.001,血小板平均值比较P=0.048,白细胞平均值比较P=0.022。B组治疗前后红细胞平均值比较P=0.027,血红蛋白平均值比较P=0.028,血小板平均值比较P=0.017,白细胞平均值比较P=0.032。结论使用两种不同孔径的膜型血浆成分分离器进行血浆置换治疗对患者的血细胞数值均明显下降,具有显著性差异。两种不同孔径的膜型血浆成分分离器之间比较,对血细胞的影响没有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浆置换 重型肝炎 血细胞数 膜型血浆成分分离器
下载PDF
Th1/Th2细胞因子早期鉴别肝衰竭合并不同病原菌感染的临床价值研究
11
作者 云逢 李美琦 +2 位作者 张鑫垚 甘达凯 《现代诊断与治疗》 CAS 2023年第22期3323-3326,3382,共5页
目的探究肝衰竭合并不同病原菌感染患者Th1/Th2细胞亚群细胞因子谱水平变化及其对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的鉴别价值。方法选择收治的肝衰竭合并细菌感染患者60例,其中G^(-)菌感染30例为G^(-)菌组;G^(+)菌感染30例为G^(+)菌组,选取... 目的探究肝衰竭合并不同病原菌感染患者Th1/Th2细胞亚群细胞因子谱水平变化及其对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的鉴别价值。方法选择收治的肝衰竭合并细菌感染患者60例,其中G^(-)菌感染30例为G^(-)菌组;G^(+)菌感染30例为G^(+)菌组,选取同期肝衰竭无感染患者30例为无感染组。对各组患者检测IL-2、IL-4、IL-6、IL-10、肿瘤坏死因子(TNF-α)、干扰素-γ(IFN-γ)水平。结果G^(-)菌组、G^(+)菌组的IL-6、IL-10水平显著高于无感染组(P<0.05),G^(-)菌组IL-6和IL-10水平均高于G^(+)菌组(P<0.05);与无感染组比较,G^(-)菌、G^(+)菌组IL-2均有不同程度升高,但G^(-)菌组、G^(+)菌组无显著差异(P>0.05);G^(-)菌组的IFN-γ水平高于无感染组,但G^(+)菌组与无感染组无显著差异;IL-4、TNF-α在三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IL-6、IL-10单独及联合检测鉴别G^(-)菌感染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53、0.841、0.849,阈值为112.345 pg/mL、26.85 pg/mL时约登指数最大。结论肝衰竭合并细菌感染患者存在Th1/Th2细胞因子谱水平的失衡,其中IL-6、IL-10单独及联合检测以其较高的诊断效能在肝衰竭合并细菌感染中对早期鉴别细菌类型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1/TH2细胞因子 肝衰竭 细菌性感染 革兰氏阴性菌 革兰氏阳性菌
下载PDF
人工肝治疗对肝衰竭患者代谢组学影响的研究进展
12
作者 万娇 甘达凯 +2 位作者 谢能文 曾雨雨 《医学综述》 CAS 2023年第11期2222-2227,共6页
肝衰竭作为临床常见的严重肝病症候群,进展快,死亡率高。人工肝是临床有效的主要治疗肝衰竭的方法之一,其可通过部分干扰肝脏物质代谢过程和清除代谢产物改善肝衰竭患者病情,对肝衰竭患者的预后有益。随着个体化治疗理念的推广,更为细... 肝衰竭作为临床常见的严重肝病症候群,进展快,死亡率高。人工肝是临床有效的主要治疗肝衰竭的方法之一,其可通过部分干扰肝脏物质代谢过程和清除代谢产物改善肝衰竭患者病情,对肝衰竭患者的预后有益。随着个体化治疗理念的推广,更为细化的亚病种模式不断发展,组合型人工肝治疗模式日渐复杂化、多样化,技术成熟度显著提升,广泛应用于临床。而不同模式的人工肝对人体物质代谢的影响存在差异,治疗效果各有不同,比较各型人工肝模式对肝衰竭患者代谢组学的影响有助于更合理地选择人工肝治疗模式,更好地把握人工肝治疗时机、适应证、疗效,提高人工肝治疗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衰竭 人工肝治疗 代谢组学 代谢物
下载PDF
低血糖与肝衰竭患者预后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4
13
作者 谢能文 何金秋 +1 位作者 胡佳 《实用临床医学(江西)》 CAS 2014年第4期41-42,45,共3页
目的:探讨低血糖对肝衰竭预后的影响及其防治对策。方法将82例肝衰竭患者按血糖水平分为低血糖组(45例,血糖值<3.9 mmol·L-1,轻度26例,中度15例,重度4例)及正常血糖组(37例,3.9~6.1 mmol·L-1)。分析血糖水平的变... 目的:探讨低血糖对肝衰竭预后的影响及其防治对策。方法将82例肝衰竭患者按血糖水平分为低血糖组(45例,血糖值<3.9 mmol·L-1,轻度26例,中度15例,重度4例)及正常血糖组(37例,3.9~6.1 mmol·L-1)。分析血糖水平的变化对肝衰竭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82例肝衰竭患者中发生空腹低血糖者45例(54.9%),其中死亡24例,病死率为53.3%;肝衰竭晚期低血糖发生率最高为78.95%,与早、中期肝衰竭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字2=5.56、4.01,均P<0.05);早期肝衰竭与中期肝衰竭低血糖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血糖组患者其病死率(53.33%)明显高于血糖正常组(13.51%),且血糖越低,病死率越高(P<0.01或P<0.05)。中、重度低血糖肝衰竭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轻度低血糖肝衰竭患者(均P<0.05),且预后差。结论肝衰竭患者常并发空腹血糖低下,其病死率高;血糖水平与肝衰竭患者预后关系密切,检测空腹血糖对早期评价肝衰竭程度、指导其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毒性肝炎 肝衰竭 低血糖 预后
下载PDF
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肝衰竭不良反应的原因分析及处理对策 被引量:4
14
作者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2009年第16期1888-1889,共2页
目的探讨人工肝支持系统(单纯血浆置换)治疗肝衰竭过程中不良反应的防治方法。方法应用日本产KM-8800型、KM-8900型血浆交换仪,对肝衰竭患者进行了210次治疗,观察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并给予相应处理。结果210次治疗共发生不良反应88次占4... 目的探讨人工肝支持系统(单纯血浆置换)治疗肝衰竭过程中不良反应的防治方法。方法应用日本产KM-8800型、KM-8900型血浆交换仪,对肝衰竭患者进行了210次治疗,观察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并给予相应处理。结果210次治疗共发生不良反应88次占41.90%,经处理均好转,无死亡者。结论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重型肝炎中发生的不良反应是可以积极预防和及时处理的,整个治疗过程是安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衰竭 血浆置换 不良反应
下载PDF
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45例临床观察 被引量:4
15
作者 《中国现代医生》 2009年第7期62-63,共2页
目的探讨重组人干扰素α-1b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抗病毒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45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为治疗组,另设同期接诊的42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为对照组,治疗组给予干扰素α-1b500万U,对照组给予口服维生素及一般护肝药物,疗程均... 目的探讨重组人干扰素α-1b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抗病毒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45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为治疗组,另设同期接诊的42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为对照组,治疗组给予干扰素α-1b500万U,对照组给予口服维生素及一般护肝药物,疗程均为6个月,两组病例在治疗前和治疗结束后检测HBV-M、HBV-DNA、肝功能。结果治疗组HbeAg和HBV-DNA转阴率分别为42.22%和46.66%,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干扰素α-1b具有明显的清除和抑制乙型肝炎病毒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于扰素 慢性乙型肝炎 抗病毒 疗效观祭
下载PDF
持续缓慢血浆置换透析治疗重型肝炎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估 被引量:3
16
作者 欧阳兵 +1 位作者 云逢 谢能文 《中国现代医生》 2017年第29期19-22,共4页
目的评估重型肝炎患者持续缓慢血浆置换透析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7年2月期间本院住院的重型肝炎患者200例,均予持续缓慢血浆置换透析治疗,治疗405例次。收集治疗前后患者肝功能(ALT、AST、TBIL、CHE、ALB),凝血功能(PT... 目的评估重型肝炎患者持续缓慢血浆置换透析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7年2月期间本院住院的重型肝炎患者200例,均予持续缓慢血浆置换透析治疗,治疗405例次。收集治疗前后患者肝功能(ALT、AST、TBIL、CHE、ALB),凝血功能(PTA、INR),血常规(WBC、HGB、PLT),电解质(K^+、Na^+、Cl^-、Ca^(2+)),肾功能(BUN、Cr)。记录治疗前后患者症状的变化(乏力、纳差、腹胀、精神状况等),以及观察记录患者治疗过程中的并发症。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用wilcoxon秩和检验。结果持续缓慢血浆置换透析治疗后,患者精神、食欲、乏力感及消化道等临床症状有不同程度改善。ALT、AST、TBIL均显著下降,CHE、ALB显著升高,显示肝功能明显改善。PTA上升,INR下降,凝血功能显著改善。患者的K^+、Na^+、Cl^-、Ca^(2+)明显改善,持续缓慢血浆置换透析治疗能调节电解质。患者发生并发症69例次,经一般对症处理后,不良反应均恢复正常,对人工肝治疗没有影响。结论持续缓慢血浆置换透析治疗重型肝炎的黄疸下降显著,调节电解质、肾功能,既能去除与蛋白质结合的毒素,又能清除水溶性毒素,对重型肝炎患者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型肝炎 持续缓慢血浆置换透析 疗效 安全性
下载PDF
重型肝炎患者的合理营养治疗 被引量:3
17
作者 《医学综述》 2009年第17期2628-2630,共3页
到目前为止,仍未找到治疗重型肝炎的特效药物和治疗方案。在综合治疗过程,营养治疗是非常重要的环节。重型肝炎患者存在普遍的营养不良及营养供给不足的现象,向患者提供合理的饮食和营养,对促进肝细胞的修复、改善肝功能、缓解临床症状... 到目前为止,仍未找到治疗重型肝炎的特效药物和治疗方案。在综合治疗过程,营养治疗是非常重要的环节。重型肝炎患者存在普遍的营养不良及营养供给不足的现象,向患者提供合理的饮食和营养,对促进肝细胞的修复、改善肝功能、缓解临床症状、提高药物疗效和缩短病程均具有积极意义。本文从重型肝炎患者能量、蛋白质、糖类、脂肪等各种营养物质的合理供给量方面对重型肝炎的营养支持治疗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型肝炎 营养 饮食 能量代谢
下载PDF
国际标准化比值不同分层的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行人工肝治疗的预后及不良反应观察 被引量:2
18
作者 曾雨雨 甘达凯 +2 位作者 谢能文 万娇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2308-2312,共5页
目的 观察不同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水平的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人工肝治疗的预后及不良反应。方法 选取2010年1月—2020年5月于南昌市第九医院重症肝病科行人工肝治疗的ACLF患者共515例,根据INR水平将其分为6组:A组(INR<1.5)20... 目的 观察不同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水平的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人工肝治疗的预后及不良反应。方法 选取2010年1月—2020年5月于南昌市第九医院重症肝病科行人工肝治疗的ACLF患者共515例,根据INR水平将其分为6组:A组(INR<1.5)20例,B组(1.5≤INR<1.9)115例,C组(1.9≤INR<2.6)179例,D组(2.6≤INR<3.2)61例,E组(3.2≤INR<4.2)75例,F组(INR≥4.2)65例。所有患者均经内科综合治疗联合人工肝治疗。计量资料多组间采用方差分析或Kruskal-Wallis H检验,计数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进一步两两比较均采用Bonferroni校正法。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估INR及MELD评分系统对ACLF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 INR不同分层ACLF患者90 d病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4.84,P<0.001),其中A组(25.0%)、B组(25.2%)、C组(39.7%)之间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组(65.6%)、E组(82.7%)、F组(92.3%)与A、B、C组病死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D组与E组患者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组与F组病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组与F组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组间人工肝术中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8.956,P=0.111)。INR预测人工肝治疗ACLF患者预后的曲线下面积为0.786(95%CI:0.746~0.825,P<0.001),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66.7%、79.8%。结论 INR对ACLF患者行人工肝治疗的预后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人工肝安全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 人工 国际标准化比 预后
下载PDF
选择性血浆置换治疗重型肝炎的临床探讨 被引量:2
19
作者 陈绛青 何金秋 +2 位作者 李剑平 张晓清 《实用临床医学(江西)》 CAS 2007年第11期24-25,共2页
目的:观察重型肝炎应用新型膜型血浆分离器(EC-4A)进行选择性血浆置换(PPE)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5例重型肝炎患者应用PPE治疗,并与45例应用PS-06膜型血浆分离器进行单纯性血浆置换(PE)治疗进行对照。结果:PPE较PE能更有效清除体内... 目的:观察重型肝炎应用新型膜型血浆分离器(EC-4A)进行选择性血浆置换(PPE)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5例重型肝炎患者应用PPE治疗,并与45例应用PS-06膜型血浆分离器进行单纯性血浆置换(PE)治疗进行对照。结果:PPE较PE能更有效清除体内的胆红素、血氨、内毒素等物质(P<0.05),可保持体内电解质平衡及血浆蛋白的稳定,且节省大量的血浆。结论:重型肝炎应用EC-4A进行PPE治疗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型肝炎 血浆分离器 血浆置换
下载PDF
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和体液免疫指标检测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3
20
作者 谢能文 涂慧敏 +1 位作者 何金秋 《实用临床医学(江西)》 CAS 2018年第2期5-8,共4页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和体液免疫指标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HBV-ACLF患者87例,并以健康体检者25例作为正常对照组,分别使用流式细胞仪及其配套试剂检测外周血T淋巴...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和体液免疫指标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HBV-ACLF患者87例,并以健康体检者25例作为正常对照组,分别使用流式细胞仪及其配套试剂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值和CD4^+/CD8^+比值)的水平,使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体液免疫指标(血清IgG、IgM、IgA和补体C3)的水平。比较T淋巴细胞亚群和体液免疫各指标水平的差异。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早期、中期、晚期3组CD4^+值、CD4^+/CD8^+比值、血清补体C3水平及早期组血清IgG水平均明显降低,早期组CD8^+值、晚期组血清IgG水平均明显升高(均P<0.05);与早期组比较,中期、晚期2组CD4^+、CD8^+值均明显降低和血清IgG水平均明显升高,晚期组CD4^+/CD8^+比值明显升高(均P<0.05);与中期组比较,晚期组血清补体C3水平明显降低(均P<0.05);与无继发感染组比较,继发感染组CD4^+值、CD4^+/CD8^+比值和血清补体C3水平均明显降低(均P<0.05)。结论HBVACLF患者早期、中期、晚期均存在明显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紊乱,机体免疫失衡时更易出现感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慢加急性肝衰竭 T淋巴细胞亚群 体液免疫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