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校本科思政课开展国家安全意识教育路径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刘有升 《航海教育研究》 2022年第2期93-99,共7页
基于时代发展、理论创新以及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现实契机,通过文献分析以及对五门思政课特点的考察对比,论述高校本科五门思政课开展国家安全意识教育的内容切入点,探索高校本科思政课积极开展国家安全意识教育的有效路径,从激发两... 基于时代发展、理论创新以及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现实契机,通过文献分析以及对五门思政课特点的考察对比,论述高校本科五门思政课开展国家安全意识教育的内容切入点,探索高校本科思政课积极开展国家安全意识教育的有效路径,从激发两大主体作用、依托三大平台构建、汇聚四大资源力量三方面发力,提升高校本科思政课国家安全意识教育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安全意识教育 高校本科 思政课 有效性
下载PDF
扎实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习近平关心福州大学建设的哲学意蕴与时代价值 被引量:1
2
作者 刘有升 《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5期10-20,共11页
习近平在福建工作时期就十分重视高等教育,这在他关心福州大学建设发展的实践中有充分体现。他从高校职能出发,强调突出人才培养、夯实科学研究、做强社会服务、激活文化传承创新。习近平对福州大学建设发展的关心,彰显了系统思维、创... 习近平在福建工作时期就十分重视高等教育,这在他关心福州大学建设发展的实践中有充分体现。他从高校职能出发,强调突出人才培养、夯实科学研究、做强社会服务、激活文化传承创新。习近平对福州大学建设发展的关心,彰显了系统思维、创新思维、战略思维、历史思维等的哲学意蕴,为我们今天扎实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提供了精神智慧和科学指南,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 福州大学 哲学意蕴 时代价值
下载PDF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三个维度 被引量:1
3
作者 刘有升 陈晓娇 《海峡通讯》 2021年第12期58-59,共2页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青年有着天然关联,"一百年前,一群新青年高举马克思主义思想火炬,在风雨如晦的中国苦苦探寻民族复兴的前途",喊出了"社会主义不会辜负中国"的响亮口号;一百年后的今天,中国青年赓续传承先辈的红色...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青年有着天然关联,"一百年前,一群新青年高举马克思主义思想火炬,在风雨如晦的中国苦苦探寻民族复兴的前途",喊出了"社会主义不会辜负中国"的响亮口号;一百年后的今天,中国青年赓续传承先辈的红色基因,"请党放心,强国有我"掷地有声。青年在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百年党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立足新时代,面对新的机遇及挑战,怎样培养出一大批可担时代大任的坚定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是一个重大课题,需要从历史、现实与未来等维度持续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红色基因 马克思主义思想 机遇及挑战 怎样培养 民族复兴 现实与未来 三个维度
原文传递
政治底蕴 文化意蕴 人民涵蕴——学习习近平关于西藏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
4
作者 刘有升 《青藏高原论坛》 2022年第2期52-55,共4页
置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如何透视习近平关于西藏工作重要论述的政治底蕴、文化意蕴、人民涵蕴,需要理论界作出回答和说明。习近平关于西藏工作重要论述以政治底蕴为逻辑起点,指导思想、党的领导、政策制度分别是实现新时代西藏... 置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如何透视习近平关于西藏工作重要论述的政治底蕴、文化意蕴、人民涵蕴,需要理论界作出回答和说明。习近平关于西藏工作重要论述以政治底蕴为逻辑起点,指导思想、党的领导、政策制度分别是实现新时代西藏高质量发展的行动指南、坚实基础、条件基石;以文化意蕴为发展动力,深描文化自信、文化规律、文化认同对西藏工作的价值意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人民涵蕴为价值旨归,表现为站稳马克思主义政治立场、立足西藏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一跃跨千年的历史飞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 西藏工作 政治底蕴 文化意蕴 人民涵蕴
下载PDF
建党百年背景下应急处突能力培育探究
5
作者 刘有升 《中国应急管理科学》 2022年第1期56-65,共10页
培育应急处突能力对于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积极意义。基于特有的历史、理论和实践逻辑,探究培育应急处突能力是一种较全面的研究视角。建党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应对革命、建设和改... 培育应急处突能力对于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积极意义。基于特有的历史、理论和实践逻辑,探究培育应急处突能力是一种较全面的研究视角。建党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应对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危机事件的总体经验,集中表现为人民至上的战略使命、党的领导的战略取向、调研考察的战略准备、居安思危的战略布局以及辩证分析的战略方法,形成其历史逻辑。深刻把握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总体国家安全观以及中华文化,生成其理论逻辑。在把握质量互变的关系中对风险苗头进行预判谛视、在明晰危机成因的条件下对防范机制进行制度检视、在归纳百年图谱的基础上对经验教训进行复盘审视,构成其实践逻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急处突能力 建党百年 历史逻辑 理论逻辑 实践逻辑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