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试论梁武帝“三教”思想及其历史影响 被引量:6
1
作者 《孔子研究》 1986年第4期70-81,120,共13页
梁武帝萧衍在历史上是个帝王兼学者的“特殊”人物,他的“三教”思想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有着重要、深远的影响。在佛学上,他倡导涅槃佛性论,中心命题是“神明成佛”说。“神明”并非印度佛教的“业识”,而是中国传统宗教观念中鬼神、灵... 梁武帝萧衍在历史上是个帝王兼学者的“特殊”人物,他的“三教”思想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有着重要、深远的影响。在佛学上,他倡导涅槃佛性论,中心命题是“神明成佛”说。“神明”并非印度佛教的“业识”,而是中国传统宗教观念中鬼神、灵魂的别称。他的佛学又以论“善恶”为根本特色,并以“忠孝”为善恶的枢纽。梁武帝思想的基本倾向是重视对儒术、经学的恢复和建设,以礼教为治国的根本,同时也充分利用了佛、道两教作为补充,但却“不以法妨俗”。他的“三教同源”说以“心”为三教共同本源,以“善”为三教共同归趣。从治国愚民的需要出发,梁武帝以“两界”、“三教”的当然首领自居,依据儒家纲常伦理原则,“创造”地汲取和改造了佛、道两家的义理,在儒、佛融合历史趋势中迈出了重要一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善恶 三教关系 历史影响 儒家孝道 三教同源 提倡佛教 佛学 印度佛教 梁武帝 中国传统
原文传递
中国居士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 被引量:2
2
作者 《佛学研究》 1999年第0期23-33,共11页
本文着重分析中国居士佛教的重要成就和历史贡献,同时检讨它在成长过程中的若干问题。认为,以知识阶层为核心的上层居士佛教曾在以下三个方面作出积极贡献:①在哲学思辨方面,它不仅促进了佛教义理的传播发展,而且还推进了世俗哲学... 本文着重分析中国居士佛教的重要成就和历史贡献,同时检讨它在成长过程中的若干问题。认为,以知识阶层为核心的上层居士佛教曾在以下三个方面作出积极贡献:①在哲学思辨方面,它不仅促进了佛教义理的传播发展,而且还推进了世俗哲学思辨水平的提高;②它具有从理性精神层面上认识佛教义理的功能,以表达积极进取的思想观念和社会意义;③在佛教中国化的全部过程中,它曾起过决定性的作用。文章同时指出,部分上层居士因缺乏必要的理智,以念佛往生取代智慧解脱,背离传统文化的基本形态,为社会普通民众的佛教信仰提供了错误的导向。在学佛目的和态度方面,部分上层居士出于私心,留下不少缺憾乃至流弊;而基层居士则通常以俗信为起点,以功利为终结,从而不断降低佛教的文化品位。文章最后对居士佛教的前景作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居士佛教 士大夫 理性 传统
下载PDF
般若学六家七宗述论 被引量:4
3
作者 《佛学研究》 2003年第0期134-151,共18页
般若学的六家七宗是格义佛教的产物,体现为印度大乘中观理论与中国玄学思潮之间的交流会通,反映了中国佛教学者(以名僧和名士为核心)独立研究佛学、建立自己佛学体系的初步尝试。本文对六家七宗的学说思想展开系统研究,重点分析各家在... 般若学的六家七宗是格义佛教的产物,体现为印度大乘中观理论与中国玄学思潮之间的交流会通,反映了中国佛教学者(以名僧和名士为核心)独立研究佛学、建立自己佛学体系的初步尝试。本文对六家七宗的学说思想展开系统研究,重点分析各家在思维方法上的特点,指出它们与般若空观正解的差距,并从思想史角度重新作出各别和总体的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般若学 六家七宗 思维方式
下载PDF
晚明“四大高僧”的佛学思想 被引量:2
4
作者 《五台山研究》 1994年第4期17-23,共7页
云栖祩宏、紫柏真可、憨山德清、藕益智旭四僧几乎同时活跃于晚明佛教舞台,并且在思想和实践方面颇多相似之处,对近代佛教产生过重大影响,被后人合称为“四大高僧”。本文拟在剖析“四大高僧”佛教思想的基本倾向和历史影响的基础上,对... 云栖祩宏、紫柏真可、憨山德清、藕益智旭四僧几乎同时活跃于晚明佛教舞台,并且在思想和实践方面颇多相似之处,对近代佛教产生过重大影响,被后人合称为“四大高僧”。本文拟在剖析“四大高僧”佛教思想的基本倾向和历史影响的基础上,对他们作出新的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明佛教 近代佛教 五台山研究 禅宗 佛教思想 藕益智旭 高僧 思想和实践 憨山德清 紫柏真可
下载PDF
宋代居士佛教初探 被引量:3
5
作者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0年第1期53-60,共8页
居士,梵文Kulapati(迦罗越)的意译,佛教四众弟子中在家信徒的俗称。慧远说:“居士有二。一广积资财,居财之士,名为居士;二在家修道,居家道士,名为居士。”(《维摩经疏》卷一)居士的重要条件是家境富裕,足以为佛教提供经济上的支持。智(... 居士,梵文Kulapati(迦罗越)的意译,佛教四众弟子中在家信徒的俗称。慧远说:“居士有二。一广积资财,居财之士,名为居士;二在家修道,居家道士,名为居士。”(《维摩经疏》卷一)居士的重要条件是家境富裕,足以为佛教提供经济上的支持。智(岂页)也说:“居士者,多积贿货,居业丰盈,以此为名也。”(《观音义疏》)依此理解,“居士”这一名词的实际应用范围受到限制,它通常指在家信徒中较有资产和地位的那部分人。本文所说的宋代“居士佛教”,沿用佛教史上的一般称谓,主要是指宋代官僚士大夫们的佛教信仰和活动;所说“居士”,非指世俗一切信佛者,而又限于他们的上层分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居士佛教 佛教界 参禅学佛 净土信仰 佛教信仰 禅僧 佛教史 传入中国 佛教理论 佛教禅宗
下载PDF
僧肇佛教思想述评 被引量:1
6
作者 《佛学研究》 2004年第1期75-85,共11页
僧肇佛学主观上承绪罗什般若学的思辨传统,以学术研究的态度和方法,展开对世界“真实”的追索以及人生“意义”的探求。在对中观“三论”的阐释中,僧肇力图以求真求实的精神,反映印度大乘佛教中观学的本来面貌。但是,由于受特定文化背... 僧肇佛学主观上承绪罗什般若学的思辨传统,以学术研究的态度和方法,展开对世界“真实”的追索以及人生“意义”的探求。在对中观“三论”的阐释中,僧肇力图以求真求实的精神,反映印度大乘佛教中观学的本来面貌。但是,由于受特定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的制约,他并没有坚持罗什之学的批判原则,逐步放弃龙树中观系统的“破斥”精神,转而对《维摩诘经》“不二法门”盎然兴趣。在“不二”思维原则的指导下,僧肇佛学体系内部存在着许多不协调的因素,致使他所阐述的般若学精神难以纯粹。因般若之性空思想难以落实,故僧肇提倡以涅槃至极之果为修行的最终目的,是为《肇论》的宗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僧肇 思想述评 《维摩诘经》 思辨传统 学术研究 “意义” “真实” 大乘佛教 社会环境 文化背景 不二法门 思维原则 《肇论》 般若学 精神 中观学 不协调 佛学 主观 探求 人生 求真 龙树 放弃 纯粹 性空 修行
下载PDF
唐代显庆、龙朔年间的佛道论争 被引量:2
7
作者 《佛学研究》 2006年第1期220-228,共9页
在佛教与道教的长期论争过程中,道教思想学说的展开深受佛学左右,两家讨论的课题(由本体论而心性论)程序上大体一致,时间先后则道教晚于佛教。本文通过对显庆、龙朔年间佛道论争的分析讨论,认为唐代初年的佛学以南北朝和隋代佛学为基础... 在佛教与道教的长期论争过程中,道教思想学说的展开深受佛学左右,两家讨论的课题(由本体论而心性论)程序上大体一致,时间先后则道教晚于佛教。本文通过对显庆、龙朔年间佛道论争的分析讨论,认为唐代初年的佛学以南北朝和隋代佛学为基础,在学术理论体系、概念范畴辨析、思维方式展开等领域,都占有明显的主导地位,表明佛教在经历了数百年的传播后,已经进入思想上的成熟时期;尤其在中观学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使佛教本体论(本质论)的形上学哲学思辨远高于儒、道两家。佛道之争中道教方面的屡战屡败,说明佛教在学说思想和思维方式上的独特成就。这意味着,不仅道教需要重新审视自己,儒家也同样需要反思自己;一味以排斥外部思想、不同观念为能事的思维习惯,无助于自身的理论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道论争 概念辨析 法琳 李仲卿
下载PDF
九华山佛教史述略 被引量:3
8
作者 《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1年第3期313-322,共10页
“四大名山”之一的九华山,在中国佛教的发展过程中占有一席之地,但有关它的许多历史事实,人们至今所知不多。为弥补这一缺憾,笔者不揣浅陋,根据现有资料,试就九华山佛教的形成、沿革、兴衰、特点,作一初步考察。一九华山佛教起步较晚... “四大名山”之一的九华山,在中国佛教的发展过程中占有一席之地,但有关它的许多历史事实,人们至今所知不多。为弥补这一缺憾,笔者不揣浅陋,根据现有资料,试就九华山佛教的形成、沿革、兴衰、特点,作一初步考察。一九华山佛教起步较晚。当中国佛教经历了隋唐鼎盛之后,九华山才迎来第一位出家人,创建起第一座寺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华山佛教 地藏 金乔觉 中国佛教 佛教史 华山志 十七年 菩萨 费冠卿 明清时期
下载PDF
大乘瑜伽行派
9
作者 《科学与无神论》 2000年第5期56-57,共2页
按佛教传统所说,瑜伽行派的创始人是弥勒论师。但学术界一般认为,弥勒是否实有其人无法定论,或以为在瑜伽行派形成以后,大乘佛教为弘传教义而假托弥勒菩萨之名。瑜伽行派的实际创立者当是无著和世亲兄弟两人。
关键词 瑜伽行派 阿赖耶识
原文传递
论僧(睿又)的佛学贡献
10
作者 《佛学研究》 2005年第1期88-107,共20页
长期以来,学界予“关中四子”中僧肇、道生等学者已充分重视,但对僧 叡则缺乏必要关注。本文认为,僧叡的佛学素养在罗什门下首屈一指,他精确把握佛教思想史的发展脉络,指出各个历史时期佛教思想的特色,在充分肯定罗什中观学的同时,不失... 长期以来,学界予“关中四子”中僧肇、道生等学者已充分重视,但对僧 叡则缺乏必要关注。本文认为,僧叡的佛学素养在罗什门下首屈一指,他精确把握佛教思想史的发展脉络,指出各个历史时期佛教思想的特色,在充分肯定罗什中观学的同时,不失时宜地提出建设性意见,并对佛教思想的发展方向予以展望。僧叡以其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批判精神,使他成为个性鲜明的佛教思想史评论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道实相 涅槃佛性 中观西论
下载PDF
大乘中观学派
11
作者 《科学与无神论》 2000年第4期60-61,共2页
大乘佛教在印度有两大派别,即中观学派(中国学者所谓"空宗")和瑜伽行派(中国学者所谓"有宗")。中观学派的创始人是龙树及其弟子提婆。据说龙树于年轻时精通婆罗门教,并修隐身之术,后来归依佛教而出家为沙门(修习说... 大乘佛教在印度有两大派别,即中观学派(中国学者所谓"空宗")和瑜伽行派(中国学者所谓"有宗")。中观学派的创始人是龙树及其弟子提婆。据说龙树于年轻时精通婆罗门教,并修隐身之术,后来归依佛教而出家为沙门(修习说一切有部之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观学派 大乘佛教 《十二门论》 《般若经》 中道观 八不中道 缘起性空
原文传递
永明延寿的融合思想及其影响 被引量:1
12
作者 《佛学研究》 1994年第0期117-124,共8页
关键词 万善同归集 宗镜录 佛教思想 华严宗 禅宗 称名念佛 唯心净土 禅净双修 华严禅 《佛祖统纪》
下载PDF
山羊螨病及防治 被引量:1
13
作者 《中国畜牧兽医文摘》 2011年第4期131-132,共2页
山羊螨病是一类非常重要的山羊体外寄生虫病,一定条件下可引起大规模流行。山羊螨病除可引起山羊发病死亡外,还可以严重地扰乱山羊的安宁、采食,破坏山羊正常的生理代谢,影响羊皮、羊毛的品质,
关键词 羊螨病 防治 体外寄生虫病 发病死亡 生理代谢 山羊 采食
下载PDF
曹洞宗“回互”学说述评 被引量:2
14
作者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0年第1期16-24,共9页
慧能创立的禅宗,在唐末五代分为五派,即临济宗、沩仰宗、曹洞宗、云门宗、法眼宗。曹洞宗的开创者为洞山良价(807—869)及其弟子曹山本寂(840—901),他们通过“五位君臣”说,以“回互”学说为核心,详细论述了本体界和现象界的相互关系,... 慧能创立的禅宗,在唐末五代分为五派,即临济宗、沩仰宗、曹洞宗、云门宗、法眼宗。曹洞宗的开创者为洞山良价(807—869)及其弟子曹山本寂(840—901),他们通过“五位君臣”说,以“回互”学说为核心,详细论述了本体界和现象界的相互关系,建立起系统的宗教哲学体系,予世俗哲学以深远影响。在解脱论上,他们提出了“五位功勋”、“五位王子”、“内绍外绍”、“三路接人”等学说,以分别说明悟解的深浅、解脱的依据,以及接引学人的方式。本文试就曹洞宗“回互”说的有关问题,作初步剖析,以明该宗哲学思想的基本特色及其历史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曹洞宗 临济宗 真如 解脱论 开创者 禅宗 法眼宗 理事圆融 即事而真 唐末五代
下载PDF
唐初佛道之争的实质和影响 被引量:2
15
作者 《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0年第1期54-61,共8页
唐初佛道之争,以武德四年(621)傅奕疏请废僧尼、减塔寺为发端,至贞观十四年(640)释法琳卒于流放途中告一段落,前后历时二十年,系当时思想界的重大事件.本文试就这场斗争的内容、实质及其历史影响作一初步探讨. 一高祖武德四年,太史令傅... 唐初佛道之争,以武德四年(621)傅奕疏请废僧尼、减塔寺为发端,至贞观十四年(640)释法琳卒于流放途中告一段落,前后历时二十年,系当时思想界的重大事件.本文试就这场斗争的内容、实质及其历史影响作一初步探讨. 一高祖武德四年,太史令傅奕首先发难,上表诋毁佛教,罗列罪状,请求罢废.其文言辞尖锐,锋芒毕露.傅奕说,自魏晋而降,佛教日盛,危害非浅,“缙绅门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道之争 佛教徒 唐太宗 道教 唐初 儒家学说 三教关系 夷夏之辨 武德 佛道关系
下载PDF
“理障”说述评
16
作者 《佛学研究》 2008年第1期215-222,共8页
"理障"说的经典出处是《圆觉经》,它为禅宗思想的流行提供重要理论依据。与禅宗主张的"理障"相反,宋代理学家试图重建伦理秩序,确立"理"的本体地位,使"理"成为理学的基本范畴,故有必要从根本... "理障"说的经典出处是《圆觉经》,它为禅宗思想的流行提供重要理论依据。与禅宗主张的"理障"相反,宋代理学家试图重建伦理秩序,确立"理"的本体地位,使"理"成为理学的基本范畴,故有必要从根本上否定佛教思想,清除禅宗"理障"说的影响。"理障"说在形式上是对"理"概念的认知态度,但实际上被转化为一个心性问题,乃至如何实现心性"觉悟"的问题。这个心性问题的核心是"复性",以及以何种方式"复性"。禅学、阳明心学的认同"理障"说,或程朱理学的批评"理障"说,相当于各自选择的"复性"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障 圆觉经 复性 禅学 阳明学
下载PDF
宗密论“圆觉”
17
作者 《佛学研究》 2007年第1期127-134,共8页
宗密的佛教思想主要通过对《圆觉经》的发挥而表达,对《圆觉经》的注疏是他全部学术活动的核心。在宗密看来,《圆觉经》中的"圆觉"概念既可以涵盖华严与禅,也可以融会禅宗内部顿渐各家,乃至统合全体佛教思想和修行。他希望通... 宗密的佛教思想主要通过对《圆觉经》的发挥而表达,对《圆觉经》的注疏是他全部学术活动的核心。在宗密看来,《圆觉经》中的"圆觉"概念既可以涵盖华严与禅,也可以融会禅宗内部顿渐各家,乃至统合全体佛教思想和修行。他希望通过《圆觉经》而发挥《起信论》精神,以即体即用思维方式和本觉心性原理解释华严宗与荷泽禅的一致性。《圆觉经》以经典形式出现,体现了最为真实的"圣言量",故可以通过它融合统一各家之说。但是,宗密对"圣言量"的重视、对佛教经典的回归,既然是以诠释"圆觉"概念为核心,那么这种回归仍然属于"中国化"范畴,所以也就不可能阻止禅宗主流思想的繁荣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圆觉 寂知 圣言量
下载PDF
晋宋之际思想界的状况——以《喻疑》为中心考察
18
作者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56-63,共8页
本文指出《喻疑》的思想史价值,揭示僧叡等佛教学者的理论创新意义,认为正是这类几乎被思想史湮灭的义学高僧,他们的学术成就推动着晋宋之际思想界的风云变幻,并最终实现中观学派理论向涅槃佛性学说的转化。
关键词 般若 佛性 实体
下载PDF
居士、居士佛教及其源地
19
作者 《佛学研究》 1998年第0期358-367,共10页
居士及其居士佛教曾在中国佛教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胜任过极其重要的角色,具有相当特殊的地位。本文先就“居士”、“居士佛教”概念从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予以分析、定义,并指出它们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具体内涵。认为居士佛教的源头... 居士及其居士佛教曾在中国佛教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胜任过极其重要的角色,具有相当特殊的地位。本文先就“居士”、“居士佛教”概念从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予以分析、定义,并指出它们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具体内涵。认为居士佛教的源头可上溯到原始佛教时期,但作为一种思想文化潮流,则出现于大乘佛教时期。居士佛教曾在印度佛教发展过程中作出重要贡献,但它的全面繁荣则在中国。大乘居士佛教可归结为菩萨、菩萨精神、菩萨修行三个方面,体现更高意义上的平等观念,从而有可能将佛陀的理想化为民众的自觉实践。中国古代的社会特点和人文背景提供了大乘居士佛教繁荣的基本条件,而各类居士的护法活动、物质供施、参禅求道、学术参与等构成了中国居士佛教的主要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居士佛教 中国佛教 大乘佛教 婆罗门 部派佛教 竹林精舍 佛教信仰 自利利他 佛陀 阿育王
下载PDF
生命不息,求真不已——一代宗师任继愈先生的学术精神
20
作者 《科学与无神论》 2009年第5期39-41,共3页
作为学界的一代宗师,任继愈先生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骄傲。为了民族的现在和未来,他将自己的毕生精力,毫无保留地贡献给了学术事业。现在我们纪念他,最好的方式当是继承他的学术精神。
关键词 学术精神 任继愈 宗师 生命 求真 学术事业 为学 骄傲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