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兔股骨髁临界性骨缺损动物模型制备及临界骨缺损值 被引量:7
1
作者 徐石庄 王进 +3 位作者 潘文 刘磊 杨冠杰 赵凤朝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0期3191-3195,共5页
背景:兔股骨远端骨缺损模型被研究者们广泛用于骨缺损替代骨组织工程材料的测试,但对于兔股骨髁圆柱形骨缺损模型的大小文献报道不一,直径分布在5-9 mm,深度8-12 mm,目前尚无统一的标准。目的:建立兔股骨髁不同尺寸骨缺损模型,确定兔股... 背景:兔股骨远端骨缺损模型被研究者们广泛用于骨缺损替代骨组织工程材料的测试,但对于兔股骨髁圆柱形骨缺损模型的大小文献报道不一,直径分布在5-9 mm,深度8-12 mm,目前尚无统一的标准。目的:建立兔股骨髁不同尺寸骨缺损模型,确定兔股骨髁临界性骨缺损尺寸。方法:6月龄雄性新西兰白兔18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各6只,分别建立骨缺损模型,骨缺损直径依次为5,6,7 mm,深度均为10 mm,双侧手术,共计12侧。分别于术后第1天及术后第4,8,12周行CT扫描及三维重建,CT-Hedberg评分评价骨缺损愈合情况;于术后12周处死新西兰白兔,取出股骨髁缺损样本,通过大体观察和苏木精-伊红染色分析缺损区愈合情况。实验方案经徐州医科大学实验动物道德伦理委员会批准。结果与结论:①术后所有兔均存活,术后12周大体观察示:直径5 mm组缺损由新生骨组织充填,股骨髁塑形良好,骨缺损基本完全修复;直径6 mm组、直径7 mm组骨缺损区可见明显凹陷,新生骨组织较少,骨缺损未修复;②CT图像示:术后第4,8周,直径5 mm组缺损区逐渐减小,断端桥接;直径6 mm、直径7 mm组缺损区仅周边有少量新生骨长入,缺损面积较前稍减小;术后第12周可见直径5 mm组皮质骨结构完整、连续,骨缺损基本完全修复;直径6 mm组骨缺损部分修复;直径7 mm组缺损未修复,仍可见明显缺损空腔存在;③CT-Hedberg评分显示,术后各时间点直径6 mm组评分显著低于直径5 mm组(P<0.05);与直径7 mm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④组织学结果示:术后12周直径5 mm组缺损区出现排列不规则的骨小梁结构,并可见大量新生骨组织填充,其他2组在骨缺损周边可见部分新生骨小梁存在,但缺损区新生骨组织填充较少;⑤结果说明,在12周的实验观察期内,在缺损深度同为10 mm的条件下,直径>6 mm的股骨髁缺损未能自行愈合,而直径<6 mm的股骨髁缺损基本完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髁 临界性骨缺损 缺损尺寸 动物模型
下载PDF
全髋关节置换术免打结连续缝合与间断缝合比较 被引量:2
2
作者 仇尚 李政 +6 位作者 潘文 郑伟 王琛 郑欣 朱梁 周冰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8期1650-1653,共4页
[目的]比较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采用连续与间断缝合切口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1月~2019年4月72例接受经后外侧入路单侧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资料,根据不同时期缝合方式不同分为两组:连续缝合组39例采用免打结连续... [目的]比较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采用连续与间断缝合切口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1月~2019年4月72例接受经后外侧入路单侧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资料,根据不同时期缝合方式不同分为两组:连续缝合组39例采用免打结连续缝合闭合切口,间断缝合组33例采用常规间断缝合闭合切口。比较两组患者的术中缝合时间、术后引流量、术后切口干燥时间、并发症情况、Harris评分及疼痛VAS评分。[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两组切口长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连续缝合组缝合时间及切口干燥时间均显著少于间断缝合组(P<0.05),连续缝合组术后引流量较间断缝合组少,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随访3个月以上。所有患者均未发生切口裂开、感染、髋关节脱位等严重并发症。术后随着随访时间的延长,两组Harris评分显著增加(P<0.05),而VAS评分显著减少(P<0.05)。相应时间点,两组间Harris评分和VAS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闭合全髋关节置换术切口时,免打结连续缝合较传统间断缝合能减少术中缝合时间及术后切口干燥时间,且不增加术后切口引流量及不影响髋关节功能状况及疼痛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髋关节置换术 免打结连续缝合 切口缝合时间 切口干燥时间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