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司马迁创作心理刍论 被引量:2
1
作者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08-111,共4页
从创作心理学的角度考察,司马迁创作《史记》的创作心理主要表现在:司马迁在创作中始终处于理性思辨与激情冲动交变的状态;作者将其强烈的功名心理处处显露于对历史人物的选择与刻画之中;《史记》在体现作者高度的实录精神同时,又鲜明... 从创作心理学的角度考察,司马迁创作《史记》的创作心理主要表现在:司马迁在创作中始终处于理性思辨与激情冲动交变的状态;作者将其强烈的功名心理处处显露于对历史人物的选择与刻画之中;《史记》在体现作者高度的实录精神同时,又鲜明地展示了作者主动以艺术家心态著史的特征。《史记》是司马迁伟大人格和人生价值的明证,堪称社会史诗与心灵史的完美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司马迁 史记 创作心理 心灵史诗
下载PDF
戴震乡试制艺三篇述略 被引量:3
2
作者 《黄山学院学报》 2019年第1期1-4,共4页
戴震于乾隆二十七年(1762)40岁时乡试中举,其乡试制艺文各种版本戴震文集均未收录,而见于《乾隆壬午科江南乡试诗四房同门录》中,其刻本今藏浙江省温州市图书馆,长期未被发现。今特予初步整理,并略作述论,以见戴震制艺文章风格之一斑。
关键词 戴震 乡试制艺 佚文
下载PDF
构建一代语言学宗师的学术故事——读王华宝《江苏历代文化名人传:段玉裁》
3
作者 《宏德学刊》 2024年第1期375-379,共5页
段玉裁(1735—1815)为清代乾嘉时期杰出的语言文字学家和经学家,其代表作《说文解字注》(简称《段注》)被王念孙誉为“千七百年来无此作”,洵为两千年来《说文解字》研究的巅峰之作;二百年来,《段注》更成为语言文字研究的典范。学界对... 段玉裁(1735—1815)为清代乾嘉时期杰出的语言文字学家和经学家,其代表作《说文解字注》(简称《段注》)被王念孙誉为“千七百年来无此作”,洵为两千年来《说文解字》研究的巅峰之作;二百年来,《段注》更成为语言文字研究的典范。学界对段玉裁及其学术思想的研究,已有相当可观的成果。王华宝教授的《江苏历代文化名人传:段玉裁》(江苏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以下简称《段玉裁》)更为我们很好地构建了这位一代语言文字学宗师的学术故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说文解字注》 《说文解字》 段玉裁 《段注》 江苏人民出版社 语言文字学家 语言文字研究 王念孙
原文传递
戴震学术交游述略(上) 被引量:2
4
作者 《黄山学院学报》 2012年第4期20-25,共6页
戴震生平学术交游对其学术成长至关重要。戴震一生中与江永、惠栋、钱大昕、纪昀、卢文弨、王鸣盛、章学诚、段玉裁、王念孙等著名学者均有交往,他们或给戴震以重要引导,或与戴震切磋交流,或受教于戴震。戴震的学术成就与学术地位既是... 戴震生平学术交游对其学术成长至关重要。戴震一生中与江永、惠栋、钱大昕、纪昀、卢文弨、王鸣盛、章学诚、段玉裁、王念孙等著名学者均有交往,他们或给戴震以重要引导,或与戴震切磋交流,或受教于戴震。戴震的学术成就与学术地位既是其自身勤奋学习所致,也与他的广泛学术交游密不可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戴震 学术交游 学术成就 学术地位
下载PDF
《汉书》文学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被引量:2
5
作者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6期73-77,共5页
《汉书》文学研究从古至今走过了一个漫长的历程,古代《汉书》研究历史,多为零星的评述与感悟,以简要概括与评点的方式为主,而缺乏系统研究,但总体评价较高。现代以来,特别在当代,较之《史记》文学研究的全面繁荣,《汉书》文学研究不但... 《汉书》文学研究从古至今走过了一个漫长的历程,古代《汉书》研究历史,多为零星的评述与感悟,以简要概括与评点的方式为主,而缺乏系统研究,但总体评价较高。现代以来,特别在当代,较之《史记》文学研究的全面繁荣,《汉书》文学研究不但相对冷落得多,而且更缺乏一种整体性的宏观架构和综合研究,对《汉书》的文学评价至今仍基本在低调徘徊。扭转《汉书》文学研究状况的根本前提,是必须承认《汉书》在文学史上也应有其独立的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书》 文学研究 评论
下载PDF
司马迁“发愤著书”说的再认识 被引量:1
6
作者 《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 2005年第4期62-64,共3页
'发愤著书'历来被视为司马迁创作思想的核心,且多据此认为史迁将自己的愤懑与不平发泄于<史记>之中.究其实,'发愤著书'乃是挫辱之下的发奋振作,是士人实现自我价值的一种特殊方式.
关键词 司马迁 《史记》 发愤著书 发奋有为
下载PDF
戴震与《直隶河渠书》问题及思考 被引量:2
7
作者 《黄山学院学报》 2016年第1期1-6,共6页
《直隶河渠书》本为直隶总督方观承主持编纂的重要地理著作,赵一清、余萧客、戴震等先后参与修订。当时之人均视《直隶河渠书》为方观承之作,戴震也未视其为自己的著作。戴震卒后,孔继涵汇刻戴氏遗书时,列《直隶河渠书》入遗书中。因孔... 《直隶河渠书》本为直隶总督方观承主持编纂的重要地理著作,赵一清、余萧客、戴震等先后参与修订。当时之人均视《直隶河渠书》为方观承之作,戴震也未视其为自己的著作。戴震卒后,孔继涵汇刻戴氏遗书时,列《直隶河渠书》入遗书中。因孔氏之误收,致段玉裁误判并坚持《直隶河渠书》为其师所撰,进而开启赵戴《直隶河渠书》一案,因此而致学界对戴震不应有之误解。段玉裁尊师过重之举,导致了适得其反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隶河渠书 戴震 方观承 段玉裁
下载PDF
古代文学教学散论 被引量:2
8
作者 《黄山学院学报》 2011年第2期115-118,共4页
作为典型的传统学科,古代文学及其相关课程教学可以而且应当不断融入现代内涵,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好平衡点,使之既不脱离传统文化特色,又不失当代意义。同时,适当融入地域文学成分,不但可以丰富古代文学教学内容,而且可以进一步培养学... 作为典型的传统学科,古代文学及其相关课程教学可以而且应当不断融入现代内涵,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好平衡点,使之既不脱离传统文化特色,又不失当代意义。同时,适当融入地域文学成分,不但可以丰富古代文学教学内容,而且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情感,提高其人文素质。略述古代文学教学中的点滴体会,即如何引导学生研读文本,如何引导学生认识文学史的多元性,如何引导学生知人论世,如何融入地域文学文化,敬祈方家教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文学 教学研究 文学史 时代性 地域性
下载PDF
程恂生平著述考略 被引量:2
9
作者 《黄山学院学报》 2015年第2期16-21,共6页
程恂与江永均为戴震前辈学者,且均对戴震产生重要影响。由于史料相对缺乏,学界对程恂生平与著述至今几无研究。考证程恂当生于康熙三十六年(1697),卒于乾隆十四年(1749)至十五年(1750)间,年寿在53至54岁之间。程恂不以诗文见长,而主要... 程恂与江永均为戴震前辈学者,且均对戴震产生重要影响。由于史料相对缺乏,学界对程恂生平与著述至今几无研究。考证程恂当生于康熙三十六年(1697),卒于乾隆十四年(1749)至十五年(1750)间,年寿在53至54岁之间。程恂不以诗文见长,而主要作为学者见知于世,尤精于礼学。程恂不但对戴震有着重要的影响,而且对皖派朴学也有促成之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程恂 生平 著述
下载PDF
从《怀沙》、《惜往日》看屈原沉江的原因 被引量:1
10
作者 《皖西学院学报》 2001年第1期21-23,共3页
屈原的临终诗作《怀沙》和《惜往日》无疑是考察其沉江原因的最有力依据。而二诗中均无“殉国难”的踪影。诗人当于白起拔郢之前,因其理想破灭而壮烈“殉道”。其自沉与郢都破灭无关。
关键词 屈原 自杀原因 《怀沙》 《惜往日》 诗歌 文学研究
下载PDF
戴震佚文《平定两金川大功告成颂》述论 被引量:2
11
作者 《古籍研究》 2015年第2期153-159,共7页
戴震一生著述丰富,其于乾隆四十二年(1777)五十五岁时卒于四库馆纂修任上,主要著作收藏于著名藏书家兼刻书家曲阜孔继涵家,孔氏辑其十五种汇刻为《戴氏遗书》,世称"微波榭本",亦为戴震著述之最早汇刻本。戴震散篇之作则基本... 戴震一生著述丰富,其于乾隆四十二年(1777)五十五岁时卒于四库馆纂修任上,主要著作收藏于著名藏书家兼刻书家曲阜孔继涵家,孔氏辑其十五种汇刻为《戴氏遗书》,世称"微波榭本",亦为戴震著述之最早汇刻本。戴震散篇之作则基本由其弟子段玉裁搜集整理为《戴东原集》,计十二卷。近现代以来,学者如梁启超、胡朴安、胡适、顾颉刚等对戴震著述多有考论,颇资参考。1936年,《安徽丛书》编审委员会编订《戴东原先生全集》1,以微波榭本《戴氏遗书》为基础而加以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戴东原 乾隆朝 编审委员会 孔继涵 顾颉刚 阿桂 僧格桑 勒乌围 于敏中 进士出身
原文传递
《圆圆曲》主题之争及思考 被引量:2
12
作者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29-135,285,共7页
对吴伟业《圆圆曲》的主题,争议向来较多,大致有讽刺说、同情不幸说、歌颂爱情说、兴亡感慨说等诸种。通过对吴伟业生平思想、《圆圆曲》的创作背景以及作品内容真实性等各方面的探讨,认为《圆圆曲》的主题仍然是表现对吴三桂的讽刺与... 对吴伟业《圆圆曲》的主题,争议向来较多,大致有讽刺说、同情不幸说、歌颂爱情说、兴亡感慨说等诸种。通过对吴伟业生平思想、《圆圆曲》的创作背景以及作品内容真实性等各方面的探讨,认为《圆圆曲》的主题仍然是表现对吴三桂的讽刺与批判以及对其降清"价值"的否定,而非同情或歌颂吴三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圆圆曲 主题 吴三桂 讽刺
下载PDF
文翁二题 被引量:1
13
作者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4期89-91,共3页
有关西汉循吏、教育家文翁籍里和生卒年等生平基本问题异说较多。据《汉书》所载,文翁的籍里应当定为安徽庐江。文翁生年下限基本可定,而卒年则无从考察。安徽舒城发现的《文氏宗谱》中有关文翁生卒的记载基本不可信。
关键词 文翁 《汉书》 《文氏宗谱》 籍里 生卒年
下载PDF
《圆圆曲》情感倾向试探 被引量:1
14
作者 《宁夏社会科学》 2001年第4期114-117,共4页
吴伟业的《圆圆曲》不但没有表露出对吴三桂颇多的同情 ,而且从否定世俗富贵享乐这一层面上进一步否定了吴三桂的降清行为 ,从而彻底撕破其“冲冠一怒”的价值 。
关键词 吴伟业 《圆圆曲》 情感取向
下载PDF
论古典文学中的“七”:以先秦两汉文学为中心 被引量:1
15
作者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86-191,共6页
作为民俗学、人类学及小说中的"七",论之者不少。而对于辞赋诗文中的"七",研究者却未能深入。作为虚数、极数的七,大量见于先秦两汉著述中,以七作为结构的框架,则首见于《离骚》,而使之成为文学母题。两汉数量庞大... 作为民俗学、人类学及小说中的"七",论之者不少。而对于辞赋诗文中的"七",研究者却未能深入。作为虚数、极数的七,大量见于先秦两汉著述中,以七作为结构的框架,则首见于《离骚》,而使之成为文学母题。两汉数量庞大的"七体"之作,是它的旁支;建安诸子的《七哀》则是它的变化。七的文学影响同样贯穿于大诗人曹植、陶渊明、杜甫等的创作中。七的负阴的悲剧内涵使其具有深远的魅力和文学与民俗学的双重积淀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数 文学性 悲剧意义
下载PDF
试论苏轼的民族意识 被引量:1
16
作者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2期93-96,共4页
苏轼民族意识的进步性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在民族危机上积极的战守意识 ,倾向民族和平的共存意识和倡导民族交流的融合意识。苏轼民族意识可谓是其“大儒精神”
关键词 苏轼 共存 融合 民族意识 大儒精神
下载PDF
《史记》为“文化复仇”之书辩 被引量:1
17
作者 《黄山学院学报》 2017年第1期80-83,共4页
司马迁因受宫刑之辱,并有著名的"发愤著书"之论,但此"愤"字主要并非怨愤,更非私愤。将《史记》解作司马迁的文化复仇之书同样存在理解的偏颇。《史记》体现司马迁宏伟的著述宗旨,亦是作者经受挫辱之后人生价值的全... 司马迁因受宫刑之辱,并有著名的"发愤著书"之论,但此"愤"字主要并非怨愤,更非私愤。将《史记》解作司马迁的文化复仇之书同样存在理解的偏颇。《史记》体现司马迁宏伟的著述宗旨,亦是作者经受挫辱之后人生价值的全部体现。如因宫刑之辱就认为其在著述中恣意发泄情感,甚至充满复仇心理,则难免偏离其既定的著述宗旨,降低《史记》的光辉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记》 文化复仇 发愤著书 著述宗旨
下载PDF
试论《汉书》的文学个性
18
作者 《滁州学院学报》 2008年第2期4-6,共3页
自历史散文的进程观,《汉书》在文学史上与《史记》同样具有不可取代的价值。《汉书》具有严谨有度而又曲折多变的结构,其语言典则而不乏灵动,情感虽内敛而仍然丰富,其刻画人物,每于细微处显精神。《汉书》在叙事体例、叙事内容及语言... 自历史散文的进程观,《汉书》在文学史上与《史记》同样具有不可取代的价值。《汉书》具有严谨有度而又曲折多变的结构,其语言典则而不乏灵动,情感虽内敛而仍然丰富,其刻画人物,每于细微处显精神。《汉书》在叙事体例、叙事内容及语言锤炼方面更为精当。与《史记》雄放酣畅的风格不同,《汉书》整体上呈现一种在严格法度之下具有的从容娴雅之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散文 《汉书》 文学个性
下载PDF
《史记》文体的文学史思考 被引量:1
19
作者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38-145,326,共8页
《史记》文体影响后世史学和文学均极深远。从文学史角度考察,《史记》纪传体广泛吸收前代各类文体之长,又对后世诸体文学产生深远影响。但先秦即已产生传记、小说等诸多文体,故认为诸多文体源于《史记》或主要受《史记》影响,或不尽符... 《史记》文体影响后世史学和文学均极深远。从文学史角度考察,《史记》纪传体广泛吸收前代各类文体之长,又对后世诸体文学产生深远影响。但先秦即已产生传记、小说等诸多文体,故认为诸多文体源于《史记》或主要受《史记》影响,或不尽符合文学史实际。《史记》文体成就虽高,但并非臻于完美或成熟。正确认识《史记》文体的文学史地位,有助于客观评价《史记》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记》 文体 文学史地位
下载PDF
戴震科举仕宦问题考察与思考
20
作者 《人文论丛》 2023年第2期106-113,共8页
戴震的科举仕宦之路可谓艰难曲折,考察戴震的人生历程与其所处的学术文化环境,可以看到,遭受身心巨大压力的戴震一生未曾放弃科举仕宦,但又绝非热衷于科举功名。戴震始终没有因为屡踬科场而随波逐流,迎合时俗;戴震晚年所著《孟子字义疏... 戴震的科举仕宦之路可谓艰难曲折,考察戴震的人生历程与其所处的学术文化环境,可以看到,遭受身心巨大压力的戴震一生未曾放弃科举仕宦,但又绝非热衷于科举功名。戴震始终没有因为屡踬科场而随波逐流,迎合时俗;戴震晚年所著《孟子字义疏证》,更不是为迎合乾隆意旨,而是为批判“今之治人者”,为“正人心”而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戴震 科举 仕宦 功名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