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贵阳地区儿童时期幽门螺杆菌感染后胃镜检查和病理组织学特点及疗效研究 被引量:11
1
作者 龙梅 朱莉 +1 位作者 包林林 潘佩英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6期4562-4566,共5页
背景随着儿童胃镜检查的普及,研究发现儿童时期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与胃肠疾病的发生有密切关系,但针对儿童时期H.pylori感染后胃镜检查及病理组织学检查的研究相对较少。目的探讨贵阳地区儿童时期H.pylori感染后胃镜检查、胃黏膜... 背景随着儿童胃镜检查的普及,研究发现儿童时期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与胃肠疾病的发生有密切关系,但针对儿童时期H.pylori感染后胃镜检查及病理组织学检查的研究相对较少。目的探讨贵阳地区儿童时期H.pylori感染后胃镜检查、胃黏膜组织病理学特点及疗效。方法随机选择贵阳市妇幼保健院/儿童医院消化科2016年6月—2018年9月收治的因腹痛、呕吐、消化道出血等症状入院的210例患儿为研究对象。依据H.pylori检测结果,H.pylori阳性者为阳性组,H.pylori阴性者为对照组,分析儿童时期H.pylori感染后胃镜检查、胃黏膜病理组织学特点及疗效。结果210例患儿中阳性组104例、对照组106例,儿童时期H.pylori感染率为49.5%。H.pylori感染平均发病年龄为(7.2±1.3)岁。阳性组胃镜检查提示糜烂出血性胃炎58例、消化性溃疡23例、结节性胃炎13例、消化性溃疡伴结节性胃炎10例,对照组胃镜检查提示糜烂出血性胃炎84例、消化性溃疡18例、结节性胃炎3例、消化性溃疡伴结节性胃炎1例。阳性组糜烂出血性胃炎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结节性胃炎以及消化性溃疡伴结节性胃炎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轻度炎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重度炎症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阳性组淋巴细胞阳性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阳性组给予标准三联疗法抗H.pylori治疗后,复查13C尿素呼气试验阴性93例、阳性11例。结论贵阳地区儿童时期H.pylori感染率为49.5%,以学龄期儿童发病为主;H.pylori感染后胃镜检查以糜烂出血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结节性胃炎为主要表现,糜烂出血性胃炎发生率明显降低,结节性胃炎以及消化性溃疡伴结节性胃炎的发生率明显升高,胃黏膜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以重度炎症为主,重度炎症改变及淋巴细胞浸润程度与H.pylori感染相关,标准三联疗法对H.pylori根除率为89.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幽门螺杆菌 胃镜检查 病理学 胃黏膜 根除率
下载PDF
人毛囊干细胞的定位及增殖特性 被引量:3
2
作者 张磊 程波 +3 位作者 麦跃 姜晓勇 潘佩英 郝飞 《中华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57-160,共4页
目的探讨人毛囊干细胞定位和增殖特性。方法取人枕部头皮毛囊进行角蛋白19(K19)免疫组化染色,并测量阳性段距毛囊下端的距离;将包含毛球部上方阳性段的毛囊上皮组织分别置于含有和不含有间质细胞的凝胶表面气液界面培养,当出现增殖灶时... 目的探讨人毛囊干细胞定位和增殖特性。方法取人枕部头皮毛囊进行角蛋白19(K19)免疫组化染色,并测量阳性段距毛囊下端的距离;将包含毛球部上方阳性段的毛囊上皮组织分别置于含有和不含有间质细胞的凝胶表面气液界面培养,当出现增殖灶时,测量其距毛囊下端的距离,分析K19阳性部位与培养出现的增殖灶之间的关系,并通过透射电镜观察增殖灶的超微结构。结果人枕部头皮毛囊有两个K19阳性区域,即隆突部和毛球部上方一段外根鞘,毛囊下段上皮组织只在含有间质细胞的凝胶表面培养时毛球部上方出现一增殖灶,统计学分析支持毛球部上方的K19阳性部位和毛囊下段上皮组织培养出现的增殖灶为同一部位。透射电镜显示增殖灶含有幼稚细胞、成熟角质形成细胞和凋亡细胞。结论人头皮毛囊可能有两个干细胞库,即隆突部和球部上方外根鞘的一个局限区域,干细胞的增殖需要间质细胞(如毛乳头细胞)的存在,增殖的干细胞可能向形成新的干细胞、成熟角质形成细胞和凋亡细胞三个方向演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囊 干细胞
原文传递
中重度宫腔粘连术后加用防粘连膜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4
3
作者 高原 周晓明 +2 位作者 潘佩英 徐春佳 李云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9年第1期44-46,共3页
目的评价中重度宫腔粘连患者行宫腔镜粘连分离术后,宫腔放置防粘连膜综合方法与宫内节育器预防再粘连的效果。方法 2015年1月—2017年12月对门诊宫腔镜检查明确宫腔中重度粘连患者共60例,住院行宫腔镜下宫腔粘连分离术,随机分为两组,研... 目的评价中重度宫腔粘连患者行宫腔镜粘连分离术后,宫腔放置防粘连膜综合方法与宫内节育器预防再粘连的效果。方法 2015年1月—2017年12月对门诊宫腔镜检查明确宫腔中重度粘连患者共60例,住院行宫腔镜下宫腔粘连分离术,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30例术中行宫腔粘连分离术后宫腔放置防粘连膜综合方法预防再粘连联合术后雌孕激素序贯疗法,对照组术后放置宫内节育器联合雌孕激素序贯疗法。观察两组月经量恢复情况,评估宫腔形态恢复情况及受孕情况。结果研究组月经改善率及妊娠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宫腔形态恢复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后宫腔放置防粘连膜综合方法预防再粘连的效果明显优于单纯放置宫内节育器,能显著改善宫腔再次粘连发生,患者术后月经改善及宫腔解剖结构恢复情况均高于传统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腔粘连 防粘连膜 宫内节育器 再次粘连 效果 预后
下载PDF
婴幼儿过敏性胃肠炎临床、消化内镜特点及胃、肠病理改变 被引量:4
4
作者 龙梅 朱莉 +2 位作者 罗娜 王潇 潘佩英 《贵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8年第8期970-973,共4页
目的:研究婴幼儿过敏性胃肠炎的临床、消化内镜特点以及胃、肠病理改变。方法:36例过敏性胃肠炎婴幼儿,根据患儿临床表现决定是否做消化内镜检查并分为胃镜组、肠镜组及危重组(未做内镜检查),比较3组患儿入院时的血常规、凝血功能、肝... 目的:研究婴幼儿过敏性胃肠炎的临床、消化内镜特点以及胃、肠病理改变。方法:36例过敏性胃肠炎婴幼儿,根据患儿临床表现决定是否做消化内镜检查并分为胃镜组、肠镜组及危重组(未做内镜检查),比较3组患儿入院时的血常规、凝血功能、肝功能检查及大便细菌检查结果;总结婴幼儿过敏性胃肠炎的临床表现、消化内镜特点及胃、肠黏膜的病理学改变。结果:36例患儿的临床表现主要为腹泻(52%)、便血(52%)及反复呕吐(47%),肝功能及凝血功能检查均正常,大便细菌培养未见致病菌;胃镜组患儿外周血、活检组织的嗜酸性粒细胞(EOS)较肠镜组升高(P<0.05),消化内镜观察到胃、食道、肠黏膜有不同程度充血、水肿,点、片状红斑和糜烂;胃、食道病理组织检查示9例患儿胃、食道黏膜有EOS浸润,每高倍视野EOS≥20个;肠道组织病理检查示19例患儿肠黏膜有慢性活动性炎症,可见EOS,其中2例患儿每高倍视野EOS>20个。结论:婴幼儿过敏性胃肠炎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消化内镜及胃、肠病理检查具有一定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婴幼儿 过敏反应 胃肠炎 消化内镜 胃镜 肠镜
下载PDF
输尿管双极电凝热损伤的动物实验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陆立 陆安伟 +2 位作者 黄林 李惠 潘佩英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13年第4期357-360,共4页
目的探讨输尿管双极电凝损伤后机能改变及其并发症发生的原因。方法日本长耳兔36只。一期实验12只,动物处死后于24条输尿管下段共取60条输尿管平滑肌条,分为正常组(20条),电凝损伤1秒组(20条)、3秒组(20条),电凝损伤组以双极电凝40 W在... 目的探讨输尿管双极电凝损伤后机能改变及其并发症发生的原因。方法日本长耳兔36只。一期实验12只,动物处死后于24条输尿管下段共取60条输尿管平滑肌条,分为正常组(20条),电凝损伤1秒组(20条)、3秒组(20条),电凝损伤组以双极电凝40 W在时间继电器控制下分别作用1秒或3秒,行输尿管离体平滑肌收缩频率及收缩力测定,HE染色观察损伤节段病理形态改变。二期实验24只,随机再分为电凝1秒(12只),电凝3秒(12只)2组,选择单侧兔输尿管距肾盂8 cm处分别予以双极电凝1秒或3秒。实验后饲喂2周,观察术后输尿管并发症,取损伤节段输尿管测定机能状况及病理形态改变。结果一期实验中,正常输尿管收缩频率、收缩力分别为(15.85±3.65)次/min、(0.835±0.182)g,电凝1秒组分别为(36.35±9.54)次/min、(0.335±0.096)g,电凝3秒组分别为(43.95±10.03)次/min、(0.320±0.096)g。电凝损伤后输尿管节段收缩频率加快,收缩力变小(P均=0.000)。二期实验中,电凝1秒组有2例(2/12,17%)出现尿漏,自行停止,输尿管收缩频率与收缩力分别为(25.58±3.20)次/min、(0.483±0.093)g,与一期实验电凝1秒组相比呈现低频率(P=0.001)、收缩力增高(P=0.000)趋势;电凝3秒组发生尿漏6例(6/12,50%),8例(8/11,73%)损伤节段输尿管出现狭窄,收缩频率与收缩力分别为(40.45±7.95)次/min、(0.305±0.113)g,与一期实验电凝3秒组相比收缩频率(P=0.329),收缩力(P=0.718)差异均无显著性。电凝损伤后均出现炎症反应,损伤部位细胞空泡化改变,2周后炎症反应程度重。电凝1秒对输尿管损伤严重程度较3秒轻。电凝3秒损伤输尿管平滑肌全层及腔内假复层上皮层,二期实验中有肌层挛缩,假复层上皮层剥离表现。结论输尿管双极电凝热损伤后尿漏、输尿管狭窄的发生与损伤后输尿管机能改变、局部细胞结构损伤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尿管 双极电凝 电热损伤 机能学 并发症
下载PDF
HPV E6IE7 mRNA、p16、Ki-67在低级别宫颈鳞状上皮病变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4
6
作者 赖婷 朱燕 +1 位作者 陈琳 潘佩英 《癌症进展》 2020年第2期168-171,共4页
目的探讨人乳头瘤病毒(HPV)E6/E7 mRNA及p16、Ki-67在低级别宫颈鳞状上皮病变(LSIL)中的表达情况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22例宫颈病变患者,包括因子宫腺肌病或子宫肌瘤进行子宫切除术的患者69例,LSIL患者80例,高级别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H... 目的探讨人乳头瘤病毒(HPV)E6/E7 mRNA及p16、Ki-67在低级别宫颈鳞状上皮病变(LSIL)中的表达情况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22例宫颈病变患者,包括因子宫腺肌病或子宫肌瘤进行子宫切除术的患者69例,LSIL患者80例,高级别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患者73例。收集所有患者的组织标本,分别采用支链DNA技术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HPV E6/E7 mRNA及p16、Ki-67的表达情况,比较不同组织中上述指标的阳性表达率,并分析上述指标与LSIL进展的关系及LSIL组织中上述指标表达的相关性。结果HPV E6/E7 mRNA、p16、Ki-67在正常宫颈组织中不表达,在LSIL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均明显低于HSIL组织(P﹤0.01)。LSIL进展患者的组织中HPV E6/E7 mRNA、p16、Ki-67的阳性表达率均相对较高,且均高于LSIL未进展的患者(P﹤0.05)。LSIL组织中HPV E6/E7 mRNA、p16、Ki-67的表达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HPV E6/E7 mRNA、p16和Ki-67对于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分级的诊断、临床治疗的指导、临床转归的预测均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乳头瘤病毒 E6/E7 mRNA P16 KI-67 低级别宫颈鳞状上皮病变 诊断 预后
下载PDF
原发性输卵管癌6例临床病理特点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潘佩英 李惠 +2 位作者 胡晓燕 徐韬 尤佳 《贵州医药》 CAS 2011年第5期421-423,共3页
原发性输卵管癌(Pri mary fallopian tube carcinoma,PFTC)是罕见的肿瘤,仅占生殖系统恶性病变的0.14%~1.8%左右。
关键词 原发性输卵管癌 病理特点分析 CARCINOMA 临床 恶性病变 生殖系统
下载PDF
层黏连蛋白、纤连蛋白在人毛囊生长周期中的表达 被引量:1
8
作者 程波 潘佩英 +2 位作者 姜晓勇 何勤 廖跃 《中华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05-107,共3页
目的探讨层黏连蛋白(LM)、纤连蛋白(FN)在毛囊生长周期中的作用。方法免疫组化S-P法检测LM、FN在毛囊生长期、退行期、休止期的表达。结果①生长期毛囊:LM均匀的表达于毛乳头处,在基底膜处呈明显的线状表达,外根鞘处表达也呈明显的阳性... 目的探讨层黏连蛋白(LM)、纤连蛋白(FN)在毛囊生长周期中的作用。方法免疫组化S-P法检测LM、FN在毛囊生长期、退行期、休止期的表达。结果①生长期毛囊:LM均匀的表达于毛乳头处,在基底膜处呈明显的线状表达,外根鞘处表达也呈明显的阳性;FN均匀表达于毛乳头、基底膜、真皮鞘。②退行期毛囊:LM在毛乳头处少量表达,在基底膜处呈线状表达;FN在毛乳头和基底膜处表达均较生长期明显减少,但仍为阳性。③休止期毛囊:毛乳头浓缩成球点状,LM在毛乳头的表达为阴性,但在基底膜处仍然呈明显的线状表达,且较退行期更明显;FN在毛乳头、真皮鞘、基底膜处表达均为阴性。结论LM、FN在毛囊的生长期、退行期及休止期的表达随毛囊生长周期而发生周期性变化,LM、FN可能参与毛囊生长周期的调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囊 层粘连蛋白 纤连蛋白类
原文传递
NF-κB、P53蛋白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1
9
作者 潘佩英 李惠 +1 位作者 徐韬 尤佳 《贵州医药》 CAS 2011年第4期301-303,共3页
目的探讨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P53蛋白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临床病理学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PV-6000-G两步法对31例子宫内膜癌组织和15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的NF-κB p65、P53蛋白进行检测。结果 NF-κB p65、P5... 目的探讨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P53蛋白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临床病理学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PV-6000-G两步法对31例子宫内膜癌组织和15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的NF-κB p65、P53蛋白进行检测。结果 NF-κB p65、P53蛋白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均明显高于正常子宫内膜(P<0.01),P53蛋白的过表达与临床分期有关(P<0.05),与组织学分级无关(P>0.05);NF-κB p65的阳性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的组织学分级、临床分期无关(P>0.05);NF-κB p65与P53蛋白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呈正相关(r=0.626,P=0.000)。结论 NF-κBp65、P53蛋白的表达在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NF-κB可能参与P53蛋白的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肿瘤 内膜癌 NF-ΚB P53蛋白
下载PDF
晚期宫颈低偏离性腺癌误诊报告 被引量:1
10
作者 赖婷 林群 +2 位作者 陆安伟 李惠 潘佩英 《临床误诊误治》 2014年第9期72-74,共3页
目的探讨宫颈低偏离性腺癌(minimal deviation adenocarcinoma,MDA)的临床特点和误诊原因,以提高临床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对1例晚期宫颈MDA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例54岁,因腹痛、腹胀1月余入院。经妇科超声、盆腔CT扫描考虑... 目的探讨宫颈低偏离性腺癌(minimal deviation adenocarcinoma,MDA)的临床特点和误诊原因,以提高临床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对1例晚期宫颈MDA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例54岁,因腹痛、腹胀1月余入院。经妇科超声、盆腔CT扫描考虑子宫后壁肌壁间肌瘤并变性可能,宫颈癌不除外,行宫颈活检示宫颈腺上皮非典型增生,临床诊断为宫颈癌?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黄色腹腔积液,盆腹腔、大网膜、肠系膜、子宫广泛转移,行全子宫切除术+双侧附件切除术+大网膜切除术+腹腔种植结节切除术。术后病理明确诊断为宫颈MDA,现同步放化疗中。结论宫颈MDA临床少见,症状、体征无特异性,病理组织学改变轻微,易漏诊及误诊,接诊此类患者应对宫颈或颈管进行深层活检,必要时行宫颈锥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 腺癌 误诊 肌瘤 子宫
下载PDF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Ⅱ与子宫内膜异位症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赖婷 陆安伟 +2 位作者 刘艳 潘佩英 李惠 《中国妇幼保健》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5期2138-2140,共3页
目的: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Ⅱ(IGF-Ⅰ、IGF-Ⅱ)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机制中所起的作用。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30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在位子宫内膜、异位子宫内膜及20例正常子宫内膜IGF-Ⅰ、IGF-Ⅱ的表达。结果:子宫内膜异... 目的: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Ⅱ(IGF-Ⅰ、IGF-Ⅱ)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机制中所起的作用。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30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在位子宫内膜、异位子宫内膜及20例正常子宫内膜IGF-Ⅰ、IGF-Ⅱ的表达。结果: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异位内膜组织中IGF-Ⅰ表达水平高于在位子宫内膜(P<0.05)及正常子宫内膜(P<0.01);在位内膜中IGF-Ⅰ的表达高于正常子宫内膜,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异位内膜上未见IGF-Ⅱ表达,但正常子宫内膜IGF-Ⅱ表达高于在位内膜(P<0.05)。结论:IGF-Ⅰ、IGF一Ⅱ的异常表达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过程中起一定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异位症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
原文传递
聚丙烯酰胺水凝胶注射隆乳患者术后乳腺组织CD68、CD25、PCNA表达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周富林 潘佩英 +1 位作者 邹佳黎 刘蜀 《中国实用医刊》 2018年第21期1-3,6,共4页
目的 分析聚丙烯酰胺水凝胶注射隆乳患者术后乳腺组织CD68、CD25、PCNA表达情况.方法 随机选取2015年6月至2016年12月贵阳市妇幼保健院接诊的有隆乳剂取出要求的聚丙烯酰胺水凝胶注射隆乳患者40例作为观察组,根据患者有无乳腺硬结又分... 目的 分析聚丙烯酰胺水凝胶注射隆乳患者术后乳腺组织CD68、CD25、PCNA表达情况.方法 随机选取2015年6月至2016年12月贵阳市妇幼保健院接诊的有隆乳剂取出要求的聚丙烯酰胺水凝胶注射隆乳患者40例作为观察组,根据患者有无乳腺硬结又分为无硬结组15例、有硬结组25例,对两组患者分别进行苏木素-伊红(HE)染色;另选取同期就诊的未注射聚丙烯酰胺水凝胶的15例乳腺组织正常的女性作为对照组,分别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乳腺组织中CD68、CD25、PCNA的表达情况,比较组间CD68、CD25、PCNA阳性细胞计数.结果 观察组患者乳腺组织切片经HE染色后,于光镜下可见聚丙烯酰胺水凝胶被大面积淡紫蓝染,其周边组织存在不同程度的纤维增生,且注射时间越长患者增生程度越严重,另可见小血管明显扩张,且存在炎性细胞、淋巴细胞及浆细胞.分析显示:观察组CD68、PCNA阳性表达情况(25/40、29/40)高于对照组(1/15、1/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644、19.070,P均〈0.001);其中有硬结组CD68、PCNA阳性表达情况(21/25、24/25)高于无硬结组(4/15、5/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148、15.457,P均〈0.001);有硬结组CD25阳性表达比例虽略高于无硬结组和对照组,但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CD68、PCNA阳性细胞计数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9.773、29.494,P均〈0.001);其中有硬结组CD68、PCNA阳性细胞计数均高于无硬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951、22.702,P均〈0.001);但有硬结组、无硬结组及对照组CD25阳性细胞计数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聚丙烯酰胺水凝胶注射隆乳患者乳腺组织中的CD68、CD25、PCNA阳性细胞会明显增多,其在一定程度上会引起免疫应答反应,该免疫反应活跃程度不仅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衰减,且在一定程度上会促进细胞的过度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丙烯酰胺水凝胶 注射隆乳 乳腺 CD68 CD25
原文传递
乳腺导管内癌伴微浸润和粉刺样坏死的临床病理研究研讨
13
作者 张颖 潘佩英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2年第10期49-51,共3页
研究乳腺导管内癌伴浸润(DIS-Mi)与粉刺样坏死的临床病理情况。方法 择选2020年4月~2022年4月收治的108例DCIS患者的病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本组DCIS病例中,DCIS-Mi占25.00%(27/108),DCIS伴粉刺样坏死占31.48%(34/108);病灶的大小与微... 研究乳腺导管内癌伴浸润(DIS-Mi)与粉刺样坏死的临床病理情况。方法 择选2020年4月~2022年4月收治的108例DCIS患者的病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本组DCIS病例中,DCIS-Mi占25.00%(27/108),DCIS伴粉刺样坏死占31.48%(34/108);病灶的大小与微浸润风险呈正比,病灶越大,浸润风险越高,病灶>2cm时,DCIS-Mi发生率可达到35.90%(14/39);微浸润的发生,与粉刺样坏死、腋窝淋巴结转移有一定的相关性,与ER、PR的表达无关;DCIS-Mi患者腋窝淋巴结受累率为20.00%(4/20);不伴微浸润的DCIS腋窝受累率为0;粉刺样坏死与腋窝淋巴结转移无相关性,与ER、PR表达强度呈负相关。结论 DCIS伴微浸润癌患者需进行腋窝淋巴结清扫,伴粉刺样坏死的DCIS更容易发生微浸润,可选择倾向于全乳腺切除术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导管内癌 粉刺样坏死 微浸润 淋巴结转移
下载PDF
B超引导下腔镜取出注射式隆乳剂的临床应用(附38例报告)
14
作者 周富林 潘佩英 +1 位作者 邹佳黎 刘蜀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8年第6期45-47,共3页
目的探讨利用腔镜技术联合术中B超引导取出注射式隆乳剂的可行性,总结经验并探讨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7年6月我院采用B超引导下腔镜取出注射式隆乳剂的方法,对38例(73侧)双侧乳房接受注射隆乳剂患者进行取出术,进行回... 目的探讨利用腔镜技术联合术中B超引导取出注射式隆乳剂的可行性,总结经验并探讨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7年6月我院采用B超引导下腔镜取出注射式隆乳剂的方法,对38例(73侧)双侧乳房接受注射隆乳剂患者进行取出术,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手术时间25~50分钟/侧,平均(35.0±3.6)分钟/侧。均未出现中转开刀、术后出血、感染及皮下积液等并发症,患者均感到满意。术后1~6个月复诊,超声复查显示69侧(94.5%)未发现明显的隆乳剂残留。均未扪及包块,均未出现乳头、乳晕的感觉障碍。结论腔镜技术联合B超取出注射式隆乳剂是目前理想的取出方法,它具有美容、微创、安全和精准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丙烯酰胺水凝胶 内窥镜 隆乳术 聚丙烯酰胺
下载PDF
PTEN、HER-2在子宫内膜样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15
作者 李惠 潘佩英 徐韬 《中国妇幼保健》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7期2674-2676,共3页
目的:探讨PTEN、HER-2在子宫内膜样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20例增生期子宫内膜、30例子宫内膜增殖症及60例子宫内膜样腺癌组织中PTEN、HER-2的表达。结果:PTEN在增生期子宫内膜、子宫内膜增殖症、子宫... 目的:探讨PTEN、HER-2在子宫内膜样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20例增生期子宫内膜、30例子宫内膜增殖症及60例子宫内膜样腺癌组织中PTEN、HER-2的表达。结果:PTEN在增生期子宫内膜、子宫内膜增殖症、子宫内膜样腺癌组织中阳性表达逐渐降低,并且在子宫内膜样腺癌组织中的表达与增生期子宫内膜、子宫内膜增殖症的表达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子宫内膜样腺癌组织中PTEN的表达与病理组织学分级、临床分期有关(P<0.05),与肌层浸润及淋巴结转移无关(P>0.05)。HER-2在增生期子宫内膜、子宫内膜增殖症、子宫内膜样腺癌组织中阳性表达呈逐渐增高的趋势,HER-2在子宫内膜样腺癌中的表达与增生期子宫内膜表达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子宫内膜增殖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将增生期子宫内膜和子宫内膜增殖症合并为一组与子宫内膜样腺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ER-2在子宫内膜样腺癌中有不同程度的表达,并随着肿瘤病理分级(P<0.01)、肌层浸润深度(P<0.01)、临床分期(P<0.01)的增加及出现淋巴结转移(P<0.05)时表达增强,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子宫内膜样腺癌中PTEN表达与HER-2表达成负相关关系(rs=-1.000,P=0,α=0.01)。结论:PTEN的检测可作为子宫内膜样腺癌早期诊断的标记物,HER-2的检测可作为判断子宫内膜样腺癌预后的指征,PTEN的缺失和HER-2的过表达在子宫内膜样腺癌的发生、发展中具有一定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肿瘤 PTEN HER-2
原文传递
小儿睾丸卵黄囊瘤6例临床病理分析
16
作者 潘佩英 李惠 +1 位作者 徐韬 尤佳 《贵州医药》 CAS 2011年第1期27-29,共3页
睾丸卵黄囊瘤(yolk sac tumor,YST)是小儿睾丸肿瘤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临床较罕见,我们收集了我院2002-2010年诊断的6例睾丸卵黄囊瘤,旨在探讨其临床特点、病理形态学、免疫表型、鉴别诊断和预后。
关键词 睾丸卵黄囊瘤 肿瘤组织 根治性 病理形态学 免疫表型 病理解剖学 病理学 小儿 睾丸切除术 AFP 肿块直径 腺管 胚胎癌 无痛性
下载PDF
层粘连蛋白、纤维粘连蛋白在体外传代的毛乳头细胞中表达的研究
17
作者 潘佩英 程波 +2 位作者 姜晓勇 何勤 廖跃 《贵州医药》 CAS 2005年第10期867-868,F0002,共3页
目的通过测定体外传代培养的毛乳头细胞中的层粘连蛋白(LM)、纤维粘连蛋白(FN)表达的变化,探讨LM、FN在体外毛乳头细胞的聚集、粘附、生长中是否具有重要作用。方法取正常人头皮以两步酶分离法获得毛乳头进行培养,分别对1、3、6、9代毛... 目的通过测定体外传代培养的毛乳头细胞中的层粘连蛋白(LM)、纤维粘连蛋白(FN)表达的变化,探讨LM、FN在体外毛乳头细胞的聚集、粘附、生长中是否具有重要作用。方法取正常人头皮以两步酶分离法获得毛乳头进行培养,分别对1、3、6、9代毛乳头细胞做LM和FN免疫组化S-P染色,检测其表达情况。结果培养的毛乳头细胞的胞浆中LM和FN在第1、3、6、9代免疫组化染色均为强阳性;毛乳头细胞培养到第9代,其细胞形态已发生变异,失去典型的梭形形态,已没有凝聚性生长的特性,并且细胞生长非常缓慢,已不适宜再传代。结论传代毛乳头细胞的LM、FN 表达持续强阳性,提示传代培养的毛乳头细胞具有持续分泌LM、FN的能力,但LM、FN在体外传代培养的毛乳头细胞的聚集、粘附、生长中不是主要的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乳头细胞 层粘连蛋白 纤维粘连蛋白
下载PDF
子宫黏膜下成熟畸胎瘤一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18
作者 赖婷 林群 +3 位作者 徐春佳 陆安伟 李惠 潘佩英 《中华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862-863,共2页
畸胎瘤是一种常见的生殖细胞肿瘤,而子宫畸胎瘤临床罕见,本文报道1例子宫黏膜下成熟畸胎瘤,同时检索和回顺国内外相关文献,对子宫畸胎瘤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以提高对此病诊断及治疗的认识。
关键词 子宫畸胎瘤 成熟畸胎瘤 文献复习 黏膜下 生殖细胞肿瘤 临床特点 国内外
原文传递
腹腔镜手术治疗阴道恶性黑色素瘤1例
19
作者 赖婷 林群 +2 位作者 陆安伟 李惠 潘佩英 《实用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940-941,共2页
1病例报告患者,67岁,因绝经20+年,阴道流血4+月于2013年7月11日入院。4+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不规则阴道流血,量时多时少,色鲜红或淡红,有异味,在外院诊断老年性阴道炎,予阴道上药、抗感染治疗后症状无缓解。
关键词 腹腔镜手术 不规则阴道流血 老年性阴道炎 阴道癌 盆腔淋巴结 病理检查 淋巴结切除 黑色素瘤 左侧腹股沟 盆腔廓清术
下载PDF
睾丸婴儿色素性神经外胚层瘤1例 被引量:1
20
作者 张颖 潘佩英 李惠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79-380,共2页
患儿男婴,5个月,因发现右侧阴囊包块1周余入院。查体:右侧阴囊增大,右侧睾丸外缘可扪及大小3.0 cm×3.0 cm×2.0 cm的不规则包块,质地中等偏硬,无明显触痛。其余体格检查均正常。MRI示:右侧阴囊明显肿大,其间见一团片状异常信号... 患儿男婴,5个月,因发现右侧阴囊包块1周余入院。查体:右侧阴囊增大,右侧睾丸外缘可扪及大小3.0 cm×3.0 cm×2.0 cm的不规则包块,质地中等偏硬,无明显触痛。其余体格检查均正常。MRI示:右侧阴囊明显肿大,其间见一团片状异常信号灶,形态欠规则,略呈分页状,境界欠清,大小2.1 cm×1.6 cm×1.6 cm,其内信号尚均,呈T1WI稍低、T2WI稍低信号,DWI略弥散受限呈稍高信号,ADC图信号稍低;病灶后下方见斑片状T1WI等、T2WI稍高信号,与病灶分界不清,其信号与左侧阴囊内睾丸相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睾丸肿瘤 婴儿黑色素神经外胚层肿瘤 病例报道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