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NT-pro-BNP对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房颤动患者的检测意义 被引量:7
1
作者 张桂敏 滕雅 《中国医药指南》 2017年第3期110-111,共2页
目的通过观察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房颤患者复律前后血浆中检测值的变化,来探讨NT-proBNP对非心功能不全患者的检测临床意义。方法入选killip1级的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患者57例,用酶联免疫法检测11例合并房颤(... 目的通过观察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房颤患者复律前后血浆中检测值的变化,来探讨NT-proBNP对非心功能不全患者的检测临床意义。方法入选killip1级的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患者57例,用酶联免疫法检测11例合并房颤(A组)和47例不合并房颤(B组)患者血浆NT-pro-BNP水平,并与10例健康对照组(C组)NT-pro-BNP值进行比较。结果心房颤动复律前,A组的NT-pro-BNP值高于B组(P<0.05),且A组和B组的NT-pro-BNP值均高于C组(P<0.05);A组患者心房颤动复律后,NT-pro-BNP水平明显下降(P<0.05)。结论患者血浆NT-pro-BNP水平在急性心肌梗死后有所升高,且血浆NT-pro-BNP的分泌水平受患者是否合并心房颤动的影响,房颤转复后血浆NT-pro-BNP水平下降。因此,血浆NT-pro-BNP水平可作为心力衰竭之外预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新发房颤的独立生化指标,用于心肌梗死患者的危险分层及指导早期预防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T-PRO-BNP AMI 心房颤动
下载PDF
孟鲁司特钠辅助治疗成人支气管哮喘的效果及对患者肺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7
2
作者 佟欣 滕雅 +1 位作者 任丽华 白森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0年第6期126-127,共2页
目的探讨应用孟鲁司特钠辅助治疗成人支气管哮喘时的疗效以及对患者肺功能的影响。方法 106例成人支气管哮喘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3例。两组患者均行常规治疗,对照组患者应用舒利迭(沙美特罗/氟... 目的探讨应用孟鲁司特钠辅助治疗成人支气管哮喘时的疗效以及对患者肺功能的影响。方法 106例成人支气管哮喘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3例。两组患者均行常规治疗,对照组患者应用舒利迭(沙美特罗/氟替卡松)吸入剂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孟鲁司特钠辅助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及治疗前后肺功能指标[肺活量(FVC)、呼气峰值流速(PEV)、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最大呼气流量占正常预计值百分比(PEF%)]水平。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4.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FVC、PEV、FEV1、PEF%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FVC、PEV、FEV1、PEF%水平均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患者的FVC、PEV、FEV1、PEF%水平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孟鲁司特钠辅助治疗成人支气管哮喘,可提高治疗效果改善肺功能,减少药物用药量,适宜临床广泛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鲁司特钠 成人支气管哮喘 肺功能
下载PDF
早期反应生长因子1特异的脱氧核酶对大鼠动脉损伤后血管内皮功能的保护及超微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3
3
作者 滕雅 刘闺男 周敬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6期709-713,共5页
目的探讨早期反应生长因子1特异的脱氧核酶对大鼠实验性颈总动脉损伤后内皮功能及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Wistar大鼠96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对照组1(MgCl2)、对照组2(FuGENE6)和ED5治疗组,每组24只。行左颈总动脉内膜剥脱术后,ED5治疗组... 目的探讨早期反应生长因子1特异的脱氧核酶对大鼠实验性颈总动脉损伤后内皮功能及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Wistar大鼠96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对照组1(MgCl2)、对照组2(FuGENE6)和ED5治疗组,每组24只。行左颈总动脉内膜剥脱术后,ED5治疗组经球囊导管将ED5 500μg、注入损伤的血管节段内,作用20 min。对照组1注入200μL的1 mmol/L MgCl2液,对照组2注入含FuGENE6 30μL的1 mmol/L MgCl2液200μL。分别于第3、7、14和第21天各处死动物6只,处死前心脏取血检测一氧化氮、一氧化氮合酶、内皮素,同时光镜及透射电镜观察血管形态学变化。结果ED5治疗组一氧化氮和一氧化氮合酶含量均较两对照组增高,第14天最明显,此时一氧化氮与两对照组相比分别为57.1±1.9μmol/L比38.7±1.9μmol/L和57.1±1.9μmol/L比38.3±1.9μmol/L,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5);一氧化氮合酶分别为11.1±0.4μmol/L比8.1±0.4μmol/L和11.1±0.4μmol/L比8.0±0.4μmol/L,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5)。而内皮素浓度较两对照组有所降低,以第14天最显著,分别为111.2±7.2 pg/L比136.6±7.2 pg/L和111.2±7.2 pg/L比135.5±7.2 pg/L,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5)。光镜观察发现ED5治疗组新生内膜厚度较两对照组明显减轻,以第21天最明显(64.0±4.2μm比81.1±4.9μm和64.0±4.2μm比80.0±3.9μm,P<0.01)。透射电镜观察发现对照组血管新生内膜的平滑肌细胞呈“合成型”改变,而治疗组新生内膜的血管平滑肌细胞呈“收缩型”改变。结论早期反应生长因1特异的脱氧核酶可改善动脉球囊损伤后的血管内皮功能,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的表型改变,从而减轻内膜增生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早期反应生长因子1 脱氧核酶 血管内皮 超微结构 大鼠
下载PDF
Ang-I(2-10)对大鼠急性心肌梗死后VEGF和bFGF表达及血管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4
4
作者 刘闺男 滕雅 王恩华 《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2期153-156,233,共5页
目的 观察血管紧张素Ⅰ (2 10 )对大鼠急性心肌梗死后 ,心肌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VEGF)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FGF)表达和梗死区血管新生的作用。方法 选雄性大白鼠 45只 ,随机分为实验组、对照组和假手术组。实验组和对... 目的 观察血管紧张素Ⅰ (2 10 )对大鼠急性心肌梗死后 ,心肌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VEGF)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FGF)表达和梗死区血管新生的作用。方法 选雄性大白鼠 45只 ,随机分为实验组、对照组和假手术组。实验组和对照组结扎左冠状动脉 45分钟后再灌注制成非透壁性心肌梗死模型。实验组给予血管紧张素Ⅰ (2 10 ) 5 0 pmol/kg·d ,而对照组和假手术组给予等量的蒸馏水 ,第 15天处死。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光镜观察和图像分析处理 ,使用SPSS 10统计分析 3组数据。结果 实验组大鼠心肌细胞内bFGF和VEGF均比对照组表达明显增强 ,图像分析结果其灰度值下降 (为 81 2 4± 0 79比 90 2 9± 0 2 6 ;79 31± 0 72比 89 5 2± 0 5 6 ,P <0 0 0 1) ,微血管密度也明显增多(2 8 2 2± 1 0 1比 2 0 33± 0 83,P <0 0 0 1)。结论 血管紧张素Ⅰ (2 10 )可增强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肌细胞表达VEGF和bFGF ,促进缺血区血管新生 ,发挥保护心肌的缺血性损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g-Ⅰ 大鼠 急性心肌梗死 VEGF BFGF 表达 血管形成
下载PDF
自拟中药汤剂联合凯时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6
5
作者 马巍 滕雅 薛连喜 《中医临床研究》 2014年第4期37-39,共3页
目的:拟通过观察自拟中药汤剂联合凯时(前列腺素E1)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的临床疗效,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将入选的30例ASO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予自拟中药汤剂水煎服,1剂/d,配合凯时10μg/d,静点;对照组仅予凯时静点... 目的:拟通过观察自拟中药汤剂联合凯时(前列腺素E1)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的临床疗效,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将入选的30例ASO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予自拟中药汤剂水煎服,1剂/d,配合凯时10μg/d,静点;对照组仅予凯时静点治疗。10d为1个疗程,3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评定,同时观察治疗前后患者血液流变学、同型半胱氨酸(Hcy)的改变,应用动脉硬化检测仪分别观察治疗前和治疗后踝肱指数(ABI)及颈动脉-股动脉脉搏传导速度(PWV)等指标的改善情况等。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6.67%;对照组总有效率73.33%,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血液流变学、Hcy、ABI、PWV均有改善;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汤剂联合凯时通过降低血液黏度,缓解高凝状态和通过改善动脉僵硬度,使血管获益达到治疗ASO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中西医结合 血液流变学 HCY ABI PWV
下载PDF
地尔硫对大鼠心肌梗死后金属蛋白酶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2
6
作者 赵雅琳 刘闺男 +2 位作者 滕雅 刘季军 陈晓光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8期959-960,共2页
关键词 心室重构 心肌梗死 基质金属蛋白酶 钙通道拮抗剂
下载PDF
针对Egr-1mRNA的10-23脱氧核酶抑制大鼠动脉损伤后内膜增生的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滕雅 赵卫华 +1 位作者 刘闺男 周敬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1823-1827,1830,共6页
目的探讨针对Egr-1mRNA的10-23脱氧核酶对大鼠动脉损伤后内膜增生的影响和可能的机制。方法制备大鼠颈动脉球囊损伤模型,96只大鼠随机分为4组,A组为假手术组;B组为1mmol/LMgCl2对照组;C组为FuGENE6对照组;D组为FuGENE6介导的ED5转染组;... 目的探讨针对Egr-1mRNA的10-23脱氧核酶对大鼠动脉损伤后内膜增生的影响和可能的机制。方法制备大鼠颈动脉球囊损伤模型,96只大鼠随机分为4组,A组为假手术组;B组为1mmol/LMgCl2对照组;C组为FuGENE6对照组;D组为FuGENE6介导的ED5转染组;每组再按术后3,7,14和21d,分为4个亚组,每组6只。术后3、7、14、21d各处死每组动物6只,分别应用RT-PCR和Western-blot技术检测血管组织Egr-1mRNA水平及蛋白合成情况;HE染色观察损伤血管内膜的增生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PCNA的表达。结果与B组和C组比较,D组各时间点血管内膜、中膜的厚度和管腔的狭窄率均显著减小(P<0.01);正常血管组织有微量Egr-1表达,术后Egr-1mRNA和蛋白水平逐渐增高,而D组血管组织E-gr-1mRNA和蛋白水平较B组和C组均降低(P<0.0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术后3dPCNA表达开始增加,7d达高峰,14d开始下降,D组血管壁PCNA阳性细胞百分比明显低于B组和C组(P<0.01)。B组和C组之间相比较,以上各指标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ED5可能通过抑制Egr-1和PCNA的表达,而减轻血管损伤后内膜增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GR-1 10-23脱氧核酶 血管损伤 内腱增生
下载PDF
Egr-1的特异性脱氧核酶对大鼠颈总动脉损伤后内膜增生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周敬 刘闺男 滕雅 《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3期257-261,共5页
目的探讨早期生长反应因子1(Egr-1)的特异性脱氧核酶对大鼠颈总动脉损伤后新生内膜形成的影响。方法对Wistar大鼠行颈总动脉损伤后,在转染试剂Fugene6介导下经血管腔内转染Egr1的特异性脱氧核酶(ED5),以假手术组、单纯损伤组及空白转染... 目的探讨早期生长反应因子1(Egr-1)的特异性脱氧核酶对大鼠颈总动脉损伤后新生内膜形成的影响。方法对Wistar大鼠行颈总动脉损伤后,在转染试剂Fugene6介导下经血管腔内转染Egr1的特异性脱氧核酶(ED5),以假手术组、单纯损伤组及空白转染试剂组(Fugene6组)作为对照,于术后3、7、14和21d4个时间点取材,检测内膜增生程度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和Egr-1的表达变化。结果单纯损伤组及Fugene6组7d时可见内膜增生,14d、21d时内膜增厚更明显,PCNA及TGF-β于损伤后3天明显表达,7d时在新生内膜及中膜中表达达到高峰,14d后逐渐下降,而Egr-1呈持续高表达。经ED5作用后,内膜增生减轻,动脉中PCNA、TGF-β及Egr-1表达明显降低,与单纯损伤组和FuGene6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结果提示ED5可能是通过特异性抑制其相应基因的表达来阻遏动脉损伤后的内膜增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脱氧核酶 早期生长反应因子-1 动脉 血管内膜
下载PDF
生长反应因子1特异的脱氧核酶与大鼠颈动脉损伤后诱生型一氧化氮合酶表达的关系
9
作者 滕雅 刘闺男 周敬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4期52-55,i0004,共5页
目的:观察生长反应因子1特异的脱氧核酶ED5对大鼠颈动脉血管损伤后诱生型一氧化氮合酶表达的影响,探讨生长反应因子1特异的脱氧核酶对血管损伤后内膜增生的抑制作用。方法:实验于2004-03/2004-07在中国医科大学实验动物部完成。选用健... 目的:观察生长反应因子1特异的脱氧核酶ED5对大鼠颈动脉血管损伤后诱生型一氧化氮合酶表达的影响,探讨生长反应因子1特异的脱氧核酶对血管损伤后内膜增生的抑制作用。方法:实验于2004-03/2004-07在中国医科大学实验动物部完成。选用健康雄性Wistar大白鼠96只。随机将动物分为4组:治疗组、稀释液对照组、转染液对照组和假手术组,每组24只,每组分为4个时间点(3,7,14,21d)进行观察。①血管球囊损伤的动物模型制作:麻醉后,切开鼠颈正中,钝性分离左颈动脉,血管夹暂时阻断左颈总动脉近心、远心端血流,用2F导管从颈外动脉插入左颈总动脉内,推入0.2mL生理盐水充盈气囊,反复抽拉球囊3次,造成左颈总动脉内膜损伤。②分组干预:假手术组只进行颈动脉结扎,但不插入导管,即不造成动脉内膜损伤。稀释液对照组、转染液对照组、治疗组均在造成血管球囊损伤模型的同时,局部注射200μL的1mmol/LMgCl2液;局部注射含30μL的FuGENE6Reagent的MgCl2液200μL;颈外动脉给予含有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的生长反应因子1特异的脱氧核酶500μg+转染试剂FuGENE630μL的MgCl2液200μL。③诱生型一氧化氮合酶mRNA水平检测:采用半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④诱生型一氧化氮合酶蛋白合成检测:采用免疫印迹法。⑤血管内膜增生情况观察:苏木精-伊红染色,光镜显微镜下观察,应用计算机图像分析软件测定血管内膜和中膜厚度。⑥血管内膜和中膜一氧化氮合酶蛋白表达检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⑦统计学分析: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组间比较采用LSD-t检验。结果:大鼠96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大鼠血管内皮损伤后血管病理形态学改变:内皮损伤后3d内膜增生不明显,7d内膜开始增生,14和21d时内膜增生明显。②血管组织诱生型一氧化氮合酶mRNA的表达及蛋白合成结果:假手术组大鼠颈动脉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病理学 增生 一氧化氮合酶 血管内膜
下载PDF
早期生长反应因子-1的特异脱氧核酶对球囊损伤大鼠颈动脉后转化生长因子-β_1表达的影响
10
作者 赵卫华 滕雅 刘闺男 《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4期366-371,共6页
目的观察局部转染早期生长反应因子-1(Egr-1)的特异脱氧核酶(ED5)对球囊损伤颈总动脉后内膜增生及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表达的影响,并初步探讨ED5抑制球囊损伤后内膜增生的机制。方法96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24只... 目的观察局部转染早期生长反应因子-1(Egr-1)的特异脱氧核酶(ED5)对球囊损伤颈总动脉后内膜增生及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表达的影响,并初步探讨ED5抑制球囊损伤后内膜增生的机制。方法96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24只。除假手术组外均应用2F球囊导管行颈总动脉内膜球囊损伤术,术中采用转染试剂FuGENE6介导ED5转染至损伤后大鼠血管中,以假手术组、单纯损伤组,FuGENE6组作为对照。术后3、7、14、21d处死动物每组6只。应用HE染色,RT-PCR,Western-blot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大鼠颈动脉球囊损伤后内膜增生情况和TGF-β1的表达及ED5对它们的影响。结果(1)内皮损伤后3d内膜增厚不明显,7d内膜开始增厚,14、21d时内膜明显增厚。(2)TGF-β1mRNA于术后3d开始升高,7d达高峰,14d时下降。TGF-β1蛋白表达于术后3d开始升高,14d达高峰。(3)转染ED5治疗后,在各个时间点内膜增厚程度减轻,TGF-β1表达减少,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血管内皮损伤后内膜增生过程中TGF-β1表达增加,ED5能抑制TGF-β1的表达,从而减轻血管损伤后内膜的增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生长反应因子-1 脱氧核酶 转化生长因子-Β1 球囊损伤
下载PDF
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及受累支数与血内皮素和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水平:与健康对照组对比观察 被引量:1
11
作者 周敬 刘闺男 +1 位作者 滕雅 王虹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1期52-53,共2页
目的:探讨不同临床表现及存在不同冠状动脉的受累数量的冠心病患者血内皮素和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变化及其意义,并与健康者进行对照。方法:①选择2003-08/2004-04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循环内科住院的冠心病患者45例。患者均... 目的:探讨不同临床表现及存在不同冠状动脉的受累数量的冠心病患者血内皮素和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变化及其意义,并与健康者进行对照。方法:①选择2003-08/2004-04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循环内科住院的冠心病患者45例。患者均知情同意。心肌梗死患者14例(心肌梗死组);不稳定型心绞痛19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组);稳定型心绞痛12例(稳定型心绞痛组)。同期选择本院健康体检者15例为对照组。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设冠状动脉单支病变患者29例为单支病变组,冠状动脉多支病变患者16例为多支病变组。②血浆内皮素测定按放射免疫药盒说明完成;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测定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结果:冠心病患者45例和健康者15人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血内皮素和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水平:稳定型心绞痛组与对照组相近;心肌梗死组和不稳定型心绞痛组明显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和正常对照组(P<0.01);心肌梗死组明显高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组(P<0.05)。随冠状动脉狭窄支数的增加,血内皮素和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水平:有增高趋势。单支病变组和多支病变组明显高于与对照组(P<0.01)。多支病变组明显高于单支病变组(P<0.05)。②血内皮素和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水平的相关性:冠心病患者内皮素和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612,P<0.05)。结论:①内皮素可能与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有关,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在判断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活动方面具有预测性。②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与内皮素在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过程中既相互独立又彼此影响,共同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内皮缩血管肽-1/血液 胞间粘附分子1/血液
下载PDF
血脂康对冠心病并高脂血症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及CRP的影响 被引量:2
12
作者 马巍 滕雅 《辽宁医药》 2005年第2期22-24,共3页
通过观察血脂康对冠心病并高脂血症患者ET、NO、NOS、CRP的影响,进一步证实其降脂外作用。方法:57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冠心病基础上给予血脂康治疗八周,同时选20名健康成人作为健康对照组,观察治疗前后E... 通过观察血脂康对冠心病并高脂血症患者ET、NO、NOS、CRP的影响,进一步证实其降脂外作用。方法:57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冠心病基础上给予血脂康治疗八周,同时选20名健康成人作为健康对照组,观察治疗前后ET、NO、NOS、CRP和血脂(TC、TG、HDL-C、LDL-C)等水平变化。结果:经过血脂康八周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较,NO、NOS明显升高(P<0.01)ET、CRP显著下降(P<0.01)TC、TG、LDL-C亦明显下降(P<0.01)。结论:血脂康具有降脂以外抗炎、改善血管内皮功能等调脂外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脂康 冠心病 高脂血症 血管内皮功能 CRP 冠脉粥样硬化
下载PDF
通心络胶囊对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
13
作者 滕雅 马威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9期9-10,共2页
目的初步探讨通心络胶囊对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72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通心络胶囊治疗组)和对照组(丹参滴丸治疗组),观察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血浆内皮素(ET)、血清一氧化氮(NO)、一氧化氮合酶(NOS)及血脂水平... 目的初步探讨通心络胶囊对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72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通心络胶囊治疗组)和对照组(丹参滴丸治疗组),观察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血浆内皮素(ET)、血清一氧化氮(NO)、一氧化氮合酶(NOS)及血脂水平的变化,同时应用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测定治疗前后反应性充血时和含服硝酸甘油后肱动脉内径的变化。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浆ET浓度及血脂下降,血清NO及NOS水平均升高,但通心络胶囊治疗组血浆ET浓度明显低于丹参滴丸治疗组(P<0.05),NO及NOS水平则高于丹参滴丸治疗组(P<0.05)。结论通心络胶囊可通过降低ET,升高NO、NOS水平等途径改善血管内皮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心络胶囊 稳定型心绞痛 血管内皮功能
下载PDF
血管紧张素-Ⅰ(2-10)对大鼠心肌梗死后心肌间质重构的影响
14
作者 刘闺男 刘继军 滕雅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93-95,共3页
目的 :研究血管紧张素 Ⅰ (2 10 )对大鼠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肌转化生长因子 β1(TGF β1)及胶原 (Ⅰ、Ⅲ型 )表达的影响 ,探讨血管紧张素 Ⅰ (2 10 )抑制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的作用。方法 :成功复制雄性大鼠急性心梗模型。实验组... 目的 :研究血管紧张素 Ⅰ (2 10 )对大鼠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肌转化生长因子 β1(TGF β1)及胶原 (Ⅰ、Ⅲ型 )表达的影响 ,探讨血管紧张素 Ⅰ (2 10 )抑制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的作用。方法 :成功复制雄性大鼠急性心梗模型。实验组给予口服血管紧张素 Ⅰ (2 10 ) 5 0pmol/(kg·d) ,对照组及假手术组给予同等剂量的蒸馏水 ,在 15d处死 ,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缺血梗死区TGF β1及Ⅰ、Ⅲ型胶原表达。 结果 :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 ,TGF β1和Ⅰ、Ⅲ型胶原的表达明显减少 (P<0 .0 1) ;实验组、对照组与假手术组比较 ,则明显增加 (P<0 .0 1)。结论 :血管紧张素 Ⅰ (2 10 )通过抑制内源性TGF β1分泌 ,抑制胶原堆积和心室重构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紧张素-I(2-10) 转化在子-β1 Ⅰ型胶原 Ⅲ型胶原 心肌梗死
下载PDF
早期生长反应因子1特异脱氧核酶对大鼠动脉损伤后血管内皮功能水平的影响
15
作者 滕雅 刘闺男 周敬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511-512,515,共3页
目的:探讨早期生长反应因子1(Egr-1)特异脱氧核酶(ED5)对实验性大鼠动脉损伤后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W istar大白鼠96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对照组1、对照组2和ED5治疗组各24只。行左颈总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组经带孔球囊导管末端... 目的:探讨早期生长反应因子1(Egr-1)特异脱氧核酶(ED5)对实验性大鼠动脉损伤后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W istar大白鼠96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对照组1、对照组2和ED5治疗组各24只。行左颈总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组经带孔球囊导管末端将含有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的ED5 500μg、转染试剂FuGENE6 30μl的1mmol/L MgC l2液200μl局部加压注入损伤血管节段内,局部作用15 m in。对照组1局部注入200μl的1 mmol/LMgC l2液。对照组2局部注入含30μl FuGENE6 Reagent的1 mmol/LMgC l2液200μl。分别于3,7,14,21 d每组各处死动物6只,处死前心脏取血检测一氧化氮、一氧化氮合酶、内皮素浓度。结果:ED5治疗组血清一氧化氮和一氧化氮合酶含量均增高(P<0.05);血浆内皮素浓度则有所降低(P<0.05)。结论:Egr-1特异脱氧核酶可改善动脉损伤后血管内皮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生长反应因子1 脱氧核酶 血管内皮 基因治疗
下载PDF
某三甲医院女医护人员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分析 被引量:2
16
作者 张桂敏 滕雅 《中国医药指南》 2016年第29期18-19,共2页
目的早期发现女医务人员的心血管危险因素,为制定相应的保健预防措施提供依据,从而降低女医务工作者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和猝死率。方法对某三甲医院一线工作的239名女医护人员进行常规健康体检,并对结果进行汇总分析。结果 239例女医护... 目的早期发现女医务人员的心血管危险因素,为制定相应的保健预防措施提供依据,从而降低女医务工作者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和猝死率。方法对某三甲医院一线工作的239名女医护人员进行常规健康体检,并对结果进行汇总分析。结果 239例女医护人员,高脂血症检出率最高,高总胆固醇血症、高低密度脂蛋白血症、高三酰甘油血症分别为21.76%、20.95%和14.64%,其次是超重12.13%、高血压8.37%、高血糖5.86%和高尿酸1.26%。除了三酰甘油、超重之外,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均随着年龄增加而检出率增加。结论各年龄阶段女医务人员均存在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健康状况令人担忧,故干预和预防女医务人员危险因素尤为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护人员 危险因素 心血管 三甲医院
下载PDF
不同级别高血压对动脉血管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
17
作者 滕雅 《中国医学工程》 2012年第7期128-129,共2页
目的观察不同级别高血压对动脉血管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符合标准的不同级别高血压患者63例,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患者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应用欧姆龙动脉硬化检测仪检测脉搏波速度(PWV),并与20例健康者比较。结果高血压患者baPW... 目的观察不同级别高血压对动脉血管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符合标准的不同级别高血压患者63例,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患者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应用欧姆龙动脉硬化检测仪检测脉搏波速度(PWV),并与20例健康者比较。结果高血压患者baPWV和IMT值明显高于无高血压的健康者(P<0.01),且3级高血压患者高于1、2级高血压患者(P<0.05),而1级高血压患者和2级高血压之间无明显差异性,。结论高血压是血管损伤的主要危险因素,早期积极降压治疗有利于防治心血管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动脉血管功能 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 脉搏波速度
下载PDF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不同时期血清瘦素水平变化分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王虹 滕雅 《中国误诊学杂志》 CAS 2007年第10期2202-2203,共2页
关键词 肺疾病 慢性阻塞性/血液 瘦素/血液
下载PDF
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改变 被引量:1
19
作者 金丽华 滕雅 《医学信息(下旬刊)》 2009年第7期76-77,共2页
血管内皮功能失调是多种心血管疾病的早期病理改变,大量研究表明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吸烟和糖尿病是引起血管内皮舒张功能障碍的主要因素,尤其原发性高血压与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密切相关。近年来,随着超产技术的发展,高频血管超... 血管内皮功能失调是多种心血管疾病的早期病理改变,大量研究表明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吸烟和糖尿病是引起血管内皮舒张功能障碍的主要因素,尤其原发性高血压与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密切相关。近年来,随着超产技术的发展,高频血管超声检查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血管超声技术观察肱动脉内径变化是日益被人们所认同的检测动脉内皮功能的非创伤性方法。本研究采用高频超声技术检测健康人和高血压患者药物治疗前后血管内径的变化,以探讨高频超声无创性评估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皮功能失调 高血压患者 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 血管内皮舒张功能障碍 早期病理改变 高胆固醇血症 血管内皮细胞 原发性高血压
下载PDF
中西医结合治疗对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20
作者 滕雅 于君萍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CAS CSCD 2010年第S1期20-21,共2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的改变及中西医结合治疗对其的影响。方法 3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应用天麻钩藤饮加非洛地平缓释片治疗,对照组应用非洛地平缓释片治疗,并选取10例正常血压者做健康对...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的改变及中西医结合治疗对其的影响。方法 3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应用天麻钩藤饮加非洛地平缓释片治疗,对照组应用非洛地平缓释片治疗,并选取10例正常血压者做健康对照。采用彩色多普勒高频超声成像技术,观察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的改变[包括静息时血管内径(BD)、反应充血引起血管舒张的血管内径(FMD)、硝酸甘油引起血管舒张的血管内径(GTN)等]。结果治疗前与健康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FMD值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含服硝酸甘油后肱动脉内径明显扩张,但各组间GTN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反应性充血时肱动脉内径的变化,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反应性充血时肱动脉内径值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含服硝酸甘油后肱动脉内径的变化,各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患者存在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受损,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明显改善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彩色多普勒超声是评价血管内皮舒张功能的简单、无创且可靠的方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疗法 高血压 血管内皮功能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