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316L不锈钢表面Fe-Al渗层的制备及其机理
1
作者
文锋
张东勋
+2 位作者
王韡
滕
心
跃
楚鑫新
《材料研究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759-767,共9页
使用低含量的NH_(4)Cl活化剂,用粉末包埋法在不同温度对316L不锈钢渗铝不同时间在其表面制备了连续致密的Fe-Al渗层,使用金相显微镜(OM)、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和能谱分析(EDS)等手段表征了Fe-Al渗层的表面形貌、截面结构以及...
使用低含量的NH_(4)Cl活化剂,用粉末包埋法在不同温度对316L不锈钢渗铝不同时间在其表面制备了连续致密的Fe-Al渗层,使用金相显微镜(OM)、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和能谱分析(EDS)等手段表征了Fe-Al渗层的表面形貌、截面结构以及物相组成,研究了渗铝温度和渗铝时间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温度渗铝,渗层主要由Fe_(2)Al_(5)相和FeAl_(3)相组成且呈多层结构,渗层厚度随着渗铝温度的提高而增大;在650~750℃渗铝,渗层呈锯齿状结构嵌入基底,随着渗铝温度的提高齿状形貌特征逐渐消失且渗层表面质量变差。随着渗铝时间的增加,渗层的厚度随之增加但是物相组成不变。结合渗层成分的热力学稳定性,分析了渗层的形成过程。在反应初期已经在基体表面生成了FeAl_(3)相,但是Fe_(2)Al_(5)相一旦开始生成其生长速率就远高于FeAl_(3)相而使其生长受到抑制;而Fe_(3)Al相,只有在温度低于422℃时才开始生成。在动力学基础上建立了渗铝的动力学模型并计算出其扩散激活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材料
阻氚涂层
包埋渗铝法
Fe-Al渗层
微观结构
原文传递
高表面粗糙度6061铝合金的两酸抛光工艺研究
被引量:
1
2
作者
许芳
汪玉
+4 位作者
方倩雯
滕
心
跃
王志强
乔叶平
王振卫
《精密成形工程》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83-191,共9页
目的为了降低6061铝合金的表面粗糙度,提出了一种环保型的两酸化学抛光工艺,并探究了抛光工艺条件对6061铝合金表面粗糙度和表面形貌的影响。方法采用正交实验设计,确定6061铝合金两酸抛光添加剂的浓度,在此基础上通过单因素实验进一步...
目的为了降低6061铝合金的表面粗糙度,提出了一种环保型的两酸化学抛光工艺,并探究了抛光工艺条件对6061铝合金表面粗糙度和表面形貌的影响。方法采用正交实验设计,确定6061铝合金两酸抛光添加剂的浓度,在此基础上通过单因素实验进一步对抛光液配方、温度和时间进行参数优化。通过粗糙度仪测量抛光前后的粗糙度和表面轮廓曲线,利用金相显微镜观察抛光前后的微观表面和断面金相,并且计算最佳工艺下的失重率。结果在温度100℃、抛光10min条件下,当抛光液的成分为H_(3)PO_(4)+H_(2)SO_(4)(质量比为2︰1)、10 g/L硫酸铝、2 g/L硫酸铜、1.6 g/L金属盐A、3 g/L氧化剂B、15 g/L过硫酸铵、1.5g/L钼酸铵时,抛光效果最好。在最佳工艺下进行抛光,使铝合金表面粗糙度从6~8µm降低至2µm左右,粗糙度的标准差从2µm左右降低至1µm以下,失重率在0.002~0.004g/(cm^(2)·min)范围内波动,并且得到了光亮的表面。结论该抛光体系在处理高表面粗糙度的6061铝合金时表现出良好的抛光效果,研究结果对提高3D打印的6061铝合金零件表面质量提供了较好的借鉴与理论分析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酸
化学抛光
6061铝合金
粗糙度
表面形貌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316L不锈钢表面Fe-Al渗层的制备及其机理
1
作者
文锋
张东勋
王韡
滕
心
跃
楚鑫新
机构
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
出处
《材料研究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759-767,共9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1935011)。
文摘
使用低含量的NH_(4)Cl活化剂,用粉末包埋法在不同温度对316L不锈钢渗铝不同时间在其表面制备了连续致密的Fe-Al渗层,使用金相显微镜(OM)、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和能谱分析(EDS)等手段表征了Fe-Al渗层的表面形貌、截面结构以及物相组成,研究了渗铝温度和渗铝时间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温度渗铝,渗层主要由Fe_(2)Al_(5)相和FeAl_(3)相组成且呈多层结构,渗层厚度随着渗铝温度的提高而增大;在650~750℃渗铝,渗层呈锯齿状结构嵌入基底,随着渗铝温度的提高齿状形貌特征逐渐消失且渗层表面质量变差。随着渗铝时间的增加,渗层的厚度随之增加但是物相组成不变。结合渗层成分的热力学稳定性,分析了渗层的形成过程。在反应初期已经在基体表面生成了FeAl_(3)相,但是Fe_(2)Al_(5)相一旦开始生成其生长速率就远高于FeAl_(3)相而使其生长受到抑制;而Fe_(3)Al相,只有在温度低于422℃时才开始生成。在动力学基础上建立了渗铝的动力学模型并计算出其扩散激活能。
关键词
金属材料
阻氚涂层
包埋渗铝法
Fe-Al渗层
微观结构
Keywords
metallic materials
tritium barrier coating
pack aluminizing
Fe-Al layer microstructure
分类号
TL341 [核科学技术—核技术及应用]
原文传递
题名
高表面粗糙度6061铝合金的两酸抛光工艺研究
被引量:
1
2
作者
许芳
汪玉
方倩雯
滕
心
跃
王志强
乔叶平
王振卫
机构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
上海有色金属工业技术监测中心有限公司
出处
《精密成形工程》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83-191,共9页
文摘
目的为了降低6061铝合金的表面粗糙度,提出了一种环保型的两酸化学抛光工艺,并探究了抛光工艺条件对6061铝合金表面粗糙度和表面形貌的影响。方法采用正交实验设计,确定6061铝合金两酸抛光添加剂的浓度,在此基础上通过单因素实验进一步对抛光液配方、温度和时间进行参数优化。通过粗糙度仪测量抛光前后的粗糙度和表面轮廓曲线,利用金相显微镜观察抛光前后的微观表面和断面金相,并且计算最佳工艺下的失重率。结果在温度100℃、抛光10min条件下,当抛光液的成分为H_(3)PO_(4)+H_(2)SO_(4)(质量比为2︰1)、10 g/L硫酸铝、2 g/L硫酸铜、1.6 g/L金属盐A、3 g/L氧化剂B、15 g/L过硫酸铵、1.5g/L钼酸铵时,抛光效果最好。在最佳工艺下进行抛光,使铝合金表面粗糙度从6~8µm降低至2µm左右,粗糙度的标准差从2µm左右降低至1µm以下,失重率在0.002~0.004g/(cm^(2)·min)范围内波动,并且得到了光亮的表面。结论该抛光体系在处理高表面粗糙度的6061铝合金时表现出良好的抛光效果,研究结果对提高3D打印的6061铝合金零件表面质量提供了较好的借鉴与理论分析基础。
关键词
两酸
化学抛光
6061铝合金
粗糙度
表面形貌
Keywords
two-acid
chemical polishing
6061 aluminum alloy
roughness
surface morphology
分类号
TG175.3 [金属学及工艺—金属表面处理]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316L不锈钢表面Fe-Al渗层的制备及其机理
文锋
张东勋
王韡
滕
心
跃
楚鑫新
《材料研究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
0
原文传递
2
高表面粗糙度6061铝合金的两酸抛光工艺研究
许芳
汪玉
方倩雯
滕
心
跃
王志强
乔叶平
王振卫
《精密成形工程》
北大核心
2023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