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BO基因调控区变异对其表型的影响 被引量:7
1
作者 王静 顾玉微 +3 位作者 王成云 顾萍 潘秋辉 《中国输血杂志》 CAS 2019年第9期847-851,共5页
目的探讨ABO基因调控区增强子、启动子变异对ABO表型的影响。方法对4名来自上海儿童医学中心血型鉴定正反不符的患儿标本,采用ABO-Rh血型确认卡(DG Gel Confirm)、中性卡(DG Gel Neutral)、抗球蛋白检测卡(DG Gel Coombs)在全自动血型... 目的探讨ABO基因调控区增强子、启动子变异对ABO表型的影响。方法对4名来自上海儿童医学中心血型鉴定正反不符的患儿标本,采用ABO-Rh血型确认卡(DG Gel Confirm)、中性卡(DG Gel Neutral)、抗球蛋白检测卡(DG Gel Coombs)在全自动血型检测系统上做血清学血型鉴定、抗球蛋白试验和抗体筛查,采用PCR结合直接测序法检测患儿及其中1个家系的ABO基因增强子、启动子、第1—7外显子及其邻近内含子序列。结果4名患儿的红细胞分别与凝胶卡中抗-A、抗-B试剂反应出现弱阳性或双群现象(DP),其表型分别为ABweak、Aweak、Aweak、AweakB型。DAN测序:4名患儿基因型分别为ABO*A1.02/B.01、ABO*A1.02/O.01.02、ABO*A1.01/O.01.02、ABO*A1.02/B.01/O.01.04,同时ABO基因调控区增强子或启动子分别存在变异现象;2例为增强子微卫星拷贝数异常、其中1例伴启动子变异,2例为血型嵌合体引起增强子突变而导致的血型抗原弱表达。病例3患儿父母表型分别为A和B型,基因型分别为ABO*A1.02/O.01.01和ABO*B.01/O.01.02。结论ABO基因调控区对ABO血型的正常表达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增强子异常或启动子的变异将导致ABO血型抗原的表达减弱;检测增强子序列也可以发现可能存在的ABO血型嵌合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BO血型 基因调控区 增强子突变 启动子变异 抗原弱表达 血型表型
下载PDF
F8基因大片段缺失所导致的一例重型血友病A的分子发病机制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陆晔玲 +5 位作者 戴菁 王学锋 丁秋兰 许冠群 张利伟 王鸿利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534-537,共4页
目的对F8基因大片段缺失所导致的重型血友病A患者进行基因断裂点分析,探讨其分子发病机制。方法筛查患者凝血功能相关指标,明确血友病A表型诊断。采用长距离PCR及序列特异PCR进行内含子22和内含子1倒位的检测,并对F8基因的所有外显... 目的对F8基因大片段缺失所导致的重型血友病A患者进行基因断裂点分析,探讨其分子发病机制。方法筛查患者凝血功能相关指标,明确血友病A表型诊断。采用长距离PCR及序列特异PCR进行内含子22和内含子1倒位的检测,并对F8基因的所有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直接测序。基因步移的方法确定F8基因断裂点。断裂点特异双重PCR对携带者进行诊断。多重荧光PCR法检测6个微卫星DNA位点(F8Up226、F8Up146、F8Int13、F8Int25、F8Down48、DXS1073)多态性对家系进行遗传连锁分析验证。结果先证者FⅧ活性〈l%,诊断为重型血友病A。患者F8内含子22及内含子1倒位均为阴性。F8基因4~7号外显子多次PCR扩增后电泳未见相应条带,其余外显子测序未发现突变。基因步移PCR扩增产物经测序发现F8基因共缺失27685个碱基,并在断裂点融合处存在2个微小同源碱基,且插入7个碱基(CTCTrCC)。断裂点特异性双重PCR结果显示胎儿及该患者的女儿均为缺失携带者,与基因连锁分析结果相吻合。结论F8基因4—7号外显子缺失导致患者发生重型血友病A,微小同源介导的末端连接等机制可能介导了缺失的发生。断裂点特异双重PCR为携带者的诊断提供了一个可靠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友病A 因子Ⅷ 突变 外显子 多重聚合酶链反应
原文传递
B等位基因调控区突变可能导致弱B表型 被引量:3
3
作者 叶星晨 +2 位作者 顾萍 傅启华 王静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15年第6期514-518,共5页
目的 :对1例血清学血型鉴定困难的患者进行ABO基因分型,分析引起血型鉴定困难的原因及其突变基因。方法:采用微柱凝胶法及全自动血型鉴定系统,对该例患者进行血清学血型鉴定及抗人球蛋白试验和抗体筛查,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 目的 :对1例血清学血型鉴定困难的患者进行ABO基因分型,分析引起血型鉴定困难的原因及其突变基因。方法:采用微柱凝胶法及全自动血型鉴定系统,对该例患者进行血清学血型鉴定及抗人球蛋白试验和抗体筛查,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扩增结合Sanger测序及PCR产物克隆的方法,分析该患者及其父母ABO基因的增强子、启动子、第1~7外显子区及其侧翼序列,寻找变异位点。结果:该例患者的血清学正定型为ABweak,ABO基因外显子分型结果为A102/B101,其B等位基因增强子CBF/NF-Y微卫星区比正常的4个43 bp串联多了一个串联,B等位基因启动子缺少-35^-18的18 bp序列。结论:该患者B等位基因调控区内的变异很可能是引起其B抗原弱表达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BO血型 疑难血型 调控区 基因型
原文传递
B等位基因新突变导致AB弱表型 被引量:2
4
作者 王静 +2 位作者 叶星晨 顾萍 潘秋辉 《中国输血杂志》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676-678,共3页
目的对血清学血型鉴定困难的患者进行ABO基因分型。方法采用Diagnostic Grifols,S.A公司的DG Gel Confirm卡、Neutral卡、Coombs卡以及WADiana/8XT Compact Analyzer全自动系统进行血清学血型鉴定、抗球蛋白试验和抗体筛查,采用聚合酶... 目的对血清学血型鉴定困难的患者进行ABO基因分型。方法采用Diagnostic Grifols,S.A公司的DG Gel Confirm卡、Neutral卡、Coombs卡以及WADiana/8XT Compact Analyzer全自动系统进行血清学血型鉴定、抗球蛋白试验和抗体筛查,采用聚合酶链反应结合直接测序法检测该患者ABO基因的增强子、启动子、第1-7外显子及其邻近内含子序列。结果患者红细胞与抗B反应为弱阳性表型,即在凝胶卡中呈双群(DP),试管中呈混合视野(MF);而与抗A反应均为强阳性。DNA测序发现患者ABO基因存在9个变异,第6外显子的297A>G杂合突变,第7外显子的467C>T、526C>G、657C>T、703G>A、796C>A、803G>C、829G>T、930G>A8处杂合突变,其中829G>T为新变异。根据Blood Group Antigen Gene Mutation Database数据库,该患者为A102/B101血型弱表达。结论 B等位基因的新变异是造成A102/B101基因型中B弱表达的主要原因,血清学和分子生物学检测有助于深入了解血型表型和基因型的特点,为正确制定临床输血策略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BO血型 弱表达 基因型 变异
下载PDF
应用全外显子组测序技术鉴定1个白化病家系致病基因HPS1 被引量:2
5
作者 张立辰 +3 位作者 张晓青 李晓亮 傅启华 王波 《检验医学》 CAS 2017年第4期272-275,共4页
目的采用全外显子组测序鉴定1个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白化病家系患者的致病基因,探讨其发病机制。方法采集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外周血并提取其基因组DNA,对先证者进行全基因外显子组测序,并结合序列变异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鉴定其致病基因,利... 目的采用全外显子组测序鉴定1个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白化病家系患者的致病基因,探讨其发病机制。方法采集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外周血并提取其基因组DNA,对先证者进行全基因外显子组测序,并结合序列变异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鉴定其致病基因,利用Sanger测序对基因突变位点验证。结果全外显子组测序结果显示,先证者HPS1基因存在由c.1276_1279dupGGAG(p.Asp427fs)移码突变和c.398+5G>A剪切位点变异组成的复合杂合突变,而其表型正常的父亲为c.1276_1279dupGGAG(p.Asp427fs)杂合突变,表型正常的母亲为c.398+5G>A杂合突变。结论该白化病先证者由HPS1基因c.1276_1279dupGGAG和c.398+5G>A复合杂合突变导致,此患者被诊断为Hermansky-Pudlak综合征1型。外显子测序技术可以快速准确地筛查白化病候选基因,并明确其具体临床亚型,有利于临床医师积极干预患者潜在并发症以及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PS1基因 白化病 Hermansky-Pudlak综合征1型 全外显子组测序
下载PDF
一例科凯恩综合征家系ERCC8基因突变位点的鉴定 被引量:1
6
作者 李晓亮 +4 位作者 王波 张立辰 张晓青 余永 傅启华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366-369,共4页
目的 探讨一例科凯恩综合征(CS)家系的致病基因突变.方法 采集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外周血并抽提基因组DNA,对先证者DNA进行全外显子组测序,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和家系分析,鉴定其致病基因突变,并利用Sanger测序技术对致病基因突变位点... 目的 探讨一例科凯恩综合征(CS)家系的致病基因突变.方法 采集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外周血并抽提基因组DNA,对先证者DNA进行全外显子组测序,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和家系分析,鉴定其致病基因突变,并利用Sanger测序技术对致病基因突变位点进行验证.结果 先证者为ERCC8基因复合杂合突变:c.400-2A〉G和c.394_398delATGTA(p.L132fs),这2个突变均为新发现的突变.其中 c.400-2A 〉G 为剪切位点突变,来源于表型正常的父亲;c.394_398del ATGTA (p.L132fs)突变来自于表型正常的母亲,与先证者有类似表型的姐姐也为这两个位点的复合杂合突变.结论 通过全外显子组测序,鉴定了该CS家系中的ERCC8致病基因及其c.400-2A〉G和c.394_398delATGTA(p.L132fs)两个杂合突变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ckayne综合征 基因 突变
原文传递
His99Arg突变患者血浆凝血因子Ⅷ活性的稳定性研究
7
作者 王学锋 +5 位作者 丁秋兰 秦欢欢 许冠群 张利伟 奚晓东 王鸿利 《中国输血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985-990,共6页
目的探讨His99Arg突变致患者血浆凝血因子Ⅷ(FⅧ)活性检测结果变化大及一期法和二期法FⅧ活性检测结果不相符的分子发病机制。方法以凝固法检测先证者及家系成员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FⅧ活性(FⅧ∶C)、FⅨ∶C... 目的探讨His99Arg突变致患者血浆凝血因子Ⅷ(FⅧ)活性检测结果变化大及一期法和二期法FⅧ活性检测结果不相符的分子发病机制。方法以凝固法检测先证者及家系成员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FⅧ活性(FⅧ∶C)、FⅨ∶C等。基于APTT途径的一期法和基于发色底物法途径的二期法检测FⅧ∶C,测定患者血浆分别在37、25、4、-20及-80℃时的FⅧ∶C,测定56℃时患者血浆FⅧ∶C稳定性(一期法)及FⅧ蛋白的热稳定性(EILSA法);以长链PCR及序列特异PCR检测F8基因内含子22及内含子1倒位,对F8基因所有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测序;以PyMOL软件分析FⅧ突变蛋白的三维结构;构建His99Arg突变表达载体,转染HEK293T细胞后博莱霉素筛选稳定表达细胞株,测定培养上清FⅧ∶C稳定性。结果先证者血浆FⅧ∶C:一期法检测为14.7%,二期法检测为1.2%。和正常人相比,患者血浆在室温放置<2 h时FⅧ∶C迅速下降,>2 h后FⅧ∶C基本稳定在1%左右;在4℃孵育时FⅧ∶C下降的趋势和室温放置时基本相似;FⅧ∶C在37℃随孵育时间延长而明显下降,孵育10 min后FⅧ∶C下降了93.9%;不管在-20还是在-80℃,患者血浆放置1个月后,其FⅧ∶C基本完全丧失;56℃时患者血浆FⅧ∶C的半衰期仅为正常人的1/4(2 min/8 min);在56℃时患者FⅧ稳定性下降明显,重链和轻链解离速度是正常人的3倍(2 min/6 min)。F8基因分析发现患者存在g.30716A>G突变而导致His99Arg氨基酸改变;三维结构模型分析显示His99Arg突变后,Arg99残基与His1957及Ser1959残基间的距离由3.49和3.42分别变为4.19和2.39。体外表达研究显示培养上清液中的FⅧ具有与患者血浆FⅧ相似的不稳定表现。结论 His99Arg突变引起FⅧ空间结构发生变化和FⅧ重链和轻链解离速度加快。His99Arg突变后FⅧ∶C的稳定性明显下降,造成常规条件下FⅧ∶C检测结果变化大及一期法和二期法FⅧ∶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s99Arg FⅧ C 蛋白稳定性 DNA突变 血友病A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