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3
1
作者 刘峻彤 朱健齐 《金融理论探索》 2021年第5期55-64,共10页
随着数字产业化的推进,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正成为推动现代消费的重要元素之一。本文基于我国2011—2018年居民消费支出和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发布的数字普惠金融指数数据,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研究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 随着数字产业化的推进,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正成为推动现代消费的重要元素之一。本文基于我国2011—2018年居民消费支出和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发布的数字普惠金融指数数据,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研究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所带来的普惠效应有利于促进居民提高发展与享受型消费占比,实现消费结构升级;不同维度的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对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影响存在差异,数字普惠金融的覆盖广度和使用深度都能促进消费结构升级,但使用深度的促进作用更显著;数字普惠金融发展通过影响金融可及性促进农村居民消费升级的中介效应占比41.7%,而对于城镇居民来说直接效应比间接效应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普惠金融 消费结构升级 双向固定效应模型 中介效应
下载PDF
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创新合作网络演化特征和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被引量:1
2
作者 蔡依霖 陈盼盼 +1 位作者 简晶贞 《就业与保障》 2023年第3期133-135,共3页
文章以粤港澳大湾区各主要城市为研究对象,研究粤港澳大湾区对周围城市的辐射效应。从整体视角出发,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分析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发展现状、高校数量以及高校之间的合作变化,以深入了解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创新合作网络... 文章以粤港澳大湾区各主要城市为研究对象,研究粤港澳大湾区对周围城市的辐射效应。从整体视角出发,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分析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发展现状、高校数量以及高校之间的合作变化,以深入了解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创新合作网络的演化特征。同时,探讨和分析了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新合作网络 社会网络分析法 人才培养 创新能力
下载PDF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绿色创新水平的时空演变和趋势预测
3
作者 朱健齐 周志航 +1 位作者 黄希颖 《科技管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0期46-56,共11页
当前关于城市绿色创新研究始兴,而针对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相关研究较为缺乏,为全面揭示其绿色创新的时空演变特征,为区域科技进步与绿色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在定义“城市绿色创新”概念内涵基础上,对标国家“十四五”规划对绿色发展... 当前关于城市绿色创新研究始兴,而针对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相关研究较为缺乏,为全面揭示其绿色创新的时空演变特征,为区域科技进步与绿色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在定义“城市绿色创新”概念内涵基础上,对标国家“十四五”规划对绿色发展转型提出的要求,结合区域发展特色,引入产业竞争力和公共服务评价指标,构建包括六大维度23个指标的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绿色创新评价指标体系,利用2006—2021年相关数据,采用熵值法和BP神经网络方法评价分析其绿色创新水平及时空演变特征,并预测其“十四五”期间的绿色创新水平。结果显示: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绿色创新的主要目的和动力为经济增长与科技进步,产业竞争力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其整体绿色创新水平年均值变化趋势呈现“平稳发展—稳步提升—迅速增长”的时序特征,城市间发展差距由集中在较低绿色创新水平流动至集中在较高绿色创新水平,空间演变则呈现明显的“一圈两翼”特征,核心城市的增长辐射效应在不断增强,但边缘城市与核心城市存在较大差距成为区域整体绿色创新水平提升难题;其在“十四五”规划期间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为绿色创新水平由较低集中到较高集中的转变,且总体将保持较高水平并呈持续稳健增长趋势,如何进一步发挥核心城市的要素流动、资源辐射和技术溢出效应将成为关键。基于研究发现,提出低碳循环发展、绿色技术共享、绿色思想共建等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绿色创新 城市群 绿色创新水平 时空演化 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 粤港澳大湾区 绿色高质量发展
下载PDF
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经济周期协同性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朱健齐 孙宾 +1 位作者 林煜恩 《统计与信息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33-46,共14页
打造周边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任务之一,而东南亚国家是中国重要的贸易伙伴。基于区域协同发展视角,选取中国与东南亚国家2009—2019年宏观经济数据,运用协同化指数及联立方程模型研究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经济周期协同性、影响... 打造周边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任务之一,而东南亚国家是中国重要的贸易伙伴。基于区域协同发展视角,选取中国与东南亚国家2009—2019年宏观经济数据,运用协同化指数及联立方程模型研究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经济周期协同性、影响因素及传导机制,以此反映经济命运共同体的内在联系、演变特征及发展驱动力,为进一步推动中国与东南亚及沿线国家共同发展与繁荣提出对策建议。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经济周期协同性呈现阶段分区特征,且“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对不同国家经济周期协同性的影响具有差异性。此外,各主要变量对经济周期协同性具有不同的重要性,按影响程度排序依次为双边贸易、营商环境、金融一体化、产业相似及对外投资,其中金融一体化为负向作用。未来,中国可从倡议落实、贸易往来、政策互通与区域合作等四方面与东南亚国家进一步沟通,共同促进国家间经济周期协同,实现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经济增长双赢局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带一路” 经济周期 协同化指数 传导机制 影响效应
下载PDF
广东科技创新效率的格局演变与动力机制 被引量:2
5
作者 吴国栋 《科技管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4期74-80,共7页
使用超效率数据包络分析(DEA)模型测度广东省2006—2019年的科技创新效率,并对其时空演化特征、阶段、发展类型及动力机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6—2019年广东省科技创新效率的时空演化过程具有整体性向前、阶段性波折、峰谷值交替的特... 使用超效率数据包络分析(DEA)模型测度广东省2006—2019年的科技创新效率,并对其时空演化特征、阶段、发展类型及动力机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6—2019年广东省科技创新效率的时空演化过程具有整体性向前、阶段性波折、峰谷值交替的特征,可分为粗放型发展、转型升级、可持续发展3个阶段;科技创新效率的演变类型可划分为平稳型、上升型和波动型3种类型;根据演化的驱动因素,可分为资源驱动、技术驱动、政策和技术双轮驱动3种动力机制。根据分析结果,从布局城市群科技创新生态圈、科研资源投入的多元化、建构区域科技创新治理体系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创新 效率测度 时空演化 动力机制 数据包络分析
下载PDF
江门工人文化宫变迁的内在逻辑
6
作者 常枫浩 侯月红 《江苏商论》 2018年第1期121-124,共4页
总结和梳理江门市工人文化宫的历史变迁,分析其各个变迁阶段的内在逻辑,旨在反映江门工人文化的景貌,从物化精神的角度,探讨以江门工人文化宫为代表的文化空间的社会作用,挖掘其历史价值与文化意义,对于进一步发展中国特色的工人文化,弘... 总结和梳理江门市工人文化宫的历史变迁,分析其各个变迁阶段的内在逻辑,旨在反映江门工人文化的景貌,从物化精神的角度,探讨以江门工人文化宫为代表的文化空间的社会作用,挖掘其历史价值与文化意义,对于进一步发展中国特色的工人文化,弘扬"江门精神"都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人文化宫 变迁 逻辑
下载PDF
以内容分析法评析广州发布系列的影响力
7
作者 张蒙 《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 2014年第2期12-13,共2页
政务微博做为政府执政的新领域与新手段,在取得成效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缺陷。以广州发布系列为例,采用内容分析法,辅之以指标、统计分析手段,从几个方面对其影响力进行综合评析,从中归纳出诸如信息不公、凝聚不足等问题,并据此提出了... 政务微博做为政府执政的新领域与新手段,在取得成效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缺陷。以广州发布系列为例,采用内容分析法,辅之以指标、统计分析手段,从几个方面对其影响力进行综合评析,从中归纳出诸如信息不公、凝聚不足等问题,并据此提出了相关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影响力 传播力 亲和力
下载PDF
政务微博研究评述
8
作者 邓祥明 《江苏商论》 2017年第11期41-45,共5页
微博已经凭借其独有的传播特性,成为一个公众关注和讨论公共事务的公共平台,众多的学者以及政府和其他机构的实践者从各自不同的视角展开了大量的研究。在检索和梳理政务微博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本文评述了政务微博的研究现状。从研究视角... 微博已经凭借其独有的传播特性,成为一个公众关注和讨论公共事务的公共平台,众多的学者以及政府和其他机构的实践者从各自不同的视角展开了大量的研究。在检索和梳理政务微博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本文评述了政务微博的研究现状。从研究视角看,中国政务微博的研究内容大致可概括为发展现状、社会管理、参政议政、政府公关、运营管理等五种视角,后续研究可在已有研究视角下进一步深化。也可扩宽视角,结合技术和管理等因素探索新浪政务微博的创新管理。从研究的性质上看,定性研究居多。从研究的方式上看,实地研究居多。应加大国外范围的研究力度。政务微博的发展已有五年之久,有必要对政务微博新闻执政效度进行检验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务微博 发展现状 运营管理 研究视角 研究方式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