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施氮水平对春玉米氮素利用及土壤硝态氮残留的影响 被引量:55
1
作者 张海林 +1 位作者 蔡万涛 陈阜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2651-2656,共6页
过量施用氮肥造成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氮肥合理使用成为了人们研究的热点。通过研究不同施氮水平对春玉米氮素利用及土壤硝态氮残留的影响,为氮肥的合理利用提供依据。通过在北京市通州区农业技术推广站进行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不同施氮... 过量施用氮肥造成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氮肥合理使用成为了人们研究的热点。通过研究不同施氮水平对春玉米氮素利用及土壤硝态氮残留的影响,为氮肥的合理利用提供依据。通过在北京市通州区农业技术推广站进行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不同施氮量(0、50、100、200和300kg.hm-2)对春玉米产量及氮素利用效率、氮平衡和土壤硝态氮累积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春玉米在施氮量为200kg.hm-2时达到最高产量,为9006.4kg.hm-2,不同氮肥水平的氮肥利用率在19.7%~25.8%之间,在100kg.hm-2时的利用效率最高,达到25.8%。(2)作物吸氮量随输入量的增加而增加,氮盈余主要以土壤残留为主,表观损失在氮盈余中的比例虽小,但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的趋势更加明显。(3)硝态氮在180cm土层中的累积量随氮素输入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在300kg.hm-2时达到最高值,为195kg.hm-2,在施氮水平为100kg.hm-2时作物生长的需要就基本上能够得到满足,而在高施氮水平下(200和300kg.hm-2)时土壤中的硝态氮出现富集现象,对环境形成一定的威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玉米 氮素利用效率 硝态氮 氮平衡
下载PDF
种植密度对小麦产量和群体质量影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8
2
作者 陆洲 +3 位作者 秦向阳 李奇峰 于莹 臧辰龙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13年第9期1-4,共4页
合理密植是小麦生产中构建合理群体结构、夺取高产的重要栽培措施。分析了种植密度对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和群体质量的影响。分析表明:种植密度对小麦产量和群体质量有显著性的影响。种植密度的调整可以有效协调小麦单位面积穗数与穗粒数... 合理密植是小麦生产中构建合理群体结构、夺取高产的重要栽培措施。分析了种植密度对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和群体质量的影响。分析表明:种植密度对小麦产量和群体质量有显著性的影响。种植密度的调整可以有效协调小麦单位面积穗数与穗粒数、千粒重的关系,进而获取高产;还可以有效控制小麦群体结构的变化,使之更加合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植密度 产量 群体质量
下载PDF
湖南省水稻水足迹计算及其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46
3
作者 何浩 黄晶 +1 位作者 童文杰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4期294-298,共5页
运用水足迹的理论和方法计算了湖南省水稻水足迹,并分析了其历史变化和构成特征,以期为水资源合理利用和农业结构调整提供依据和建议。结果表明:湖南省水稻水足迹由1960年的22×109m3上升至2008年的34.4×109m3,增加了12.4... 运用水足迹的理论和方法计算了湖南省水稻水足迹,并分析了其历史变化和构成特征,以期为水资源合理利用和农业结构调整提供依据和建议。结果表明:湖南省水稻水足迹由1960年的22×109m3上升至2008年的34.4×109m3,增加了12.4×109m3;水足迹构成以绿水为主,但所占比例逐渐降低,灰水足迹由7%增加到24%,说明所需稀释水量逐渐加大;早、中、晚稻的水足迹以晚稻最大,占到总水足迹的38%~48%,其次是早稻,最小是中稻;早、中、晚稻的绿水占各自水足迹的比重依次降低,蓝水比重依次增加,灰水比重均在21%以上;从单位产量水足迹来看,双季稻平均比中稻少23.3m3/t。综合考虑水资源和产量因素,双季稻在有效利用水资源和保障粮食安全方面比单季稻更有优势,建议减少单季稻,增加双季稻种植面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足迹 水资源 水稻 湖南省
下载PDF
基于HSV阈值法的无人机影像变色松树识别 被引量:31
4
作者 陶欢 李存军 +4 位作者 谢春春 周静平 蒋丽雅 李凤涛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99-106,共8页
【目的】提出一种色调-饱和度-明度(HSV)阈值划分方法,提高变色松树的调查效率,为疫木的砍伐提供数据支撑。【方法】基于变色松树与其他地类在"H-V空间"上的差异建立变色松树阈值提取规则;对比分析HSV阈值法和红-绿-蓝(RGB)... 【目的】提出一种色调-饱和度-明度(HSV)阈值划分方法,提高变色松树的调查效率,为疫木的砍伐提供数据支撑。【方法】基于变色松树与其他地类在"H-V空间"上的差异建立变色松树阈值提取规则;对比分析HSV阈值法和红-绿-蓝(RGB)阈值法在不同情景下提取得到的变色松树识别结果,并对识别结果的精度进行评价。【结果】①变色松树样本在"H-V空间"散点云图中有明显的聚类现象,而在"G-R空间"散点云图中呈条带状分布。②RGB色彩空间中的R和G之间存在较强的相关性,直接采用阈值法提取变色松树时漏分误差较大。HSV阈值法由于在色彩变换过程中能够分离出色调值H和亮度值V,便于进行阈值划分,对基于无人机数据的变色松树识别的总体精度要优于RGB阈值法。③HSV阈值法对变色松树的识别适合于病死松树发展的后期监测,在对借助高分辨率影像提取的发病前松树分布进行掩膜后,可实现60%~65%的变色松树提取精度。【结论】HSV阈值法对于基于无人机影像的变色松树监测具有一定的优势,能提高人工判读的效率,可为基于无人机影像的变色松树监测提供理论和方法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材线虫病 变色松树 无人机影像 HSV色彩模型 RGB色彩模型
原文传递
基于决策树和面向对象的作物分布信息遥感提取 被引量:27
5
作者 周静平 李存军 +3 位作者 史磊刚 史姝 胡海棠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318-326,333,共10页
利用我国2012年4—11月覆盖主要农作物全生育期的23幅中分辨率HJ-1A/1B卫星时序影像,采用决策树和面向对象相结合的分类方法提取黑龙江省双河农场主要农作物分布信息,并与传统决策树分类方法进行对比。通过影像预处理构建时序HJ星影像集... 利用我国2012年4—11月覆盖主要农作物全生育期的23幅中分辨率HJ-1A/1B卫星时序影像,采用决策树和面向对象相结合的分类方法提取黑龙江省双河农场主要农作物分布信息,并与传统决策树分类方法进行对比。通过影像预处理构建时序HJ星影像集,先利用面向对象方法提取道路,为作物提取排除田间道路及附属地物干扰;再结合作物物候历分析不同地物光谱和时序特征,筛选出7个特征指数和14个敏感时相,建立决策树分类模型,提取出玉米和水稻。研究表明,多特征指数辅助作物分类十分有效,尤其是归一化水指数NDWI对水稻提取非常有效;较之传统决策树分类,决策树和面向对象相结合的分类方法能有效剔除田间道路及附属林带沟渠对作物分类的干扰,总体分类精度从89.22%提升至95.18%,该方法可为其他地区利用中分辨率遥感影像低成本高精度提取作物分布信息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作物分布 信息提取 决策树 面向对象
下载PDF
信息化引领现代农业园区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被引量:26
6
作者 张骞 +2 位作者 孙宁 王艾萌 李存军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8-13,共6页
现代农业园区是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抓手。以物联网、大数据、移动互联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在农业园区中广泛应用,已成为引领农业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梳理了信息技术和产品在现代农业园区中设施农业、大田生产、畜禽养... 现代农业园区是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抓手。以物联网、大数据、移动互联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在农业园区中广泛应用,已成为引领农业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梳理了信息技术和产品在现代农业园区中设施农业、大田生产、畜禽养殖、水产养殖、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和现代农业管理服务等领域的应用现状,指岀园区信息化发展存在区域发展不均衡、关键技术研发不成熟、技术标准体系不完善和产品推广难度大等问题,提出了未来的发展方向以及加快技术研发创新、加强标准体系建设、加大资金投入、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和培育专业人才队伍等政策建议,以期为提升现代农业园区的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水平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息技术 农业园区 应用现状 发展方向 政策建议
原文传递
夏玉米-冬小麦轮作期土壤呼吸的温度敏感性分析 被引量:10
7
作者 卢闯 胡海棠 +3 位作者 程成 田宇杰 李存军 《中国农业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403-412,共10页
研究土壤呼吸和温度敏感性(Q_(10))的季节变化对丰富农田土壤的碳循环理论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采用动态密闭气室法于2018年6月-2019年6月连续监测北京夏玉米-冬小麦轮作期间农田土壤呼吸速率,研究不同作物生育期Q_(10)值和土壤呼... 研究土壤呼吸和温度敏感性(Q_(10))的季节变化对丰富农田土壤的碳循环理论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采用动态密闭气室法于2018年6月-2019年6月连续监测北京夏玉米-冬小麦轮作期间农田土壤呼吸速率,研究不同作物生育期Q_(10)值和土壤呼吸变化特征,综合分析土壤温度和土壤含水率对土壤呼吸的影响。结果表明:日内尺度上不同作物生育期土壤呼吸变化均呈单峰型,对土壤温度昼夜变化的响应关系呈顺时针近椭圆曲线;Q_(10)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夏玉米苗期、拔节-抽雄、开花-成熟3个时期Q_(10)分别为2.27、6.13、1.28,在整个夏玉米季,土壤体积含水率在19.52%~45.43%变化,水分解释了50%的土壤呼吸变化(P<0.05),临界值土壤体积含水率为27.84%(田间持水量的83.83%),土壤温度只能解释夏玉米季土壤呼吸速率变化的3%(P>0.05),Q_(10)为1.29。冬小麦出苗-分蘖期、越冬期、返青-拔节期、孕穗-抽穗期、开花-成熟期Q_(10)分别为4.17、8.41、6.57、2.53、1.92,与土壤温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温度能够解释冬小麦季土壤呼吸变化的88%(P<0.01),Q_(10)为2.50。在整个轮作周年,土壤温度和土壤含水率分别解释54%(P<0.01)、28%(P<0.05)的土壤呼吸变化,周年尺度的Q_(10)为1.72。可见,在气候变化背景下,使用Q_(10)预测土壤呼吸需采用合适的时间尺度,同时注意土壤水分对Q_(10)模型适用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呼吸速率 温度敏感性 Q_(10)值 夏玉米-冬小麦轮作
下载PDF
不同种植模式对土壤矿质氮累积量的影响--以北京通州区为例 被引量:9
8
作者 蔡万涛 陈阜 +2 位作者 崔永恒 雷杰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260-1265,共6页
运用对通州区的调查资料和试验结果,分析了不同典型种植模式对0—2 m土壤矿质氮累积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种植模式对0—2 m土壤矿质氮提取利用能力顺序为:向日葵—向日葵>冬小麦—夏玉米(玉米秸秆还田)>冬小麦—夏玉米(玉米秸... 运用对通州区的调查资料和试验结果,分析了不同典型种植模式对0—2 m土壤矿质氮累积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种植模式对0—2 m土壤矿质氮提取利用能力顺序为:向日葵—向日葵>冬小麦—夏玉米(玉米秸秆还田)>冬小麦—夏玉米(玉米秸秆不还田)>冬小麦—大豆>玉米—玉米。在大田作物生产中,应进行合理的作物轮作、增加地面覆盖度、轮作中加入有固氮能力的豆科作物、注重与根系发达或深根作物进行轮作,能有效地提取利用土壤深层NO3--N,并能有效减少氮素向土壤下层的淋洗。蔬菜生产田0—2 m土壤含有较高的NO3--N和NH4+-N,累积量达1935.03 kg/hm2和201.8 kg/hm2,因此,应通过减少氮肥投入量,优化轮作种植模式以提高作物对深层土壤NO3--N的回收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植模式 蔬菜田 大田 硝态氮 铵态氮
下载PDF
播期对小麦产量及品质影响研究进展 被引量:9
9
作者 秦向阳 +3 位作者 陆洲 李奇峰 于莹 臧辰龙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2年第32期15633-15634,15665,共3页
选择适宜的播种时期是小麦高产优质生产的重要手段。通过大量的文献阅读,综述了播期对小麦产量和品质影响的研究成果,认为播期对小麦产量和品质有显著影响。随着播期的推迟,小麦产量呈现先增高后降低的二次曲线趋势,蛋白质含量则呈现逐... 选择适宜的播种时期是小麦高产优质生产的重要手段。通过大量的文献阅读,综述了播期对小麦产量和品质影响的研究成果,认为播期对小麦产量和品质有显著影响。随着播期的推迟,小麦产量呈现先增高后降低的二次曲线趋势,蛋白质含量则呈现逐渐升高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播期 产量 品质
下载PDF
作物生态适宜性定量化评价方法及通用工具 被引量:8
10
作者 陆洲 秦向阳 +3 位作者 李奇峰 于莹 臧辰龙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0期195-201,I0006,共8页
该文研究了作物生态适宜性定量化评价方法。针对环境适宜程度的量化问题,提出了四基点生态距离计算方法,模拟了限制性因素及一般性因素的区别;在评价结果分级中,提出了二次阈值方法,将生态学意义清晰与不清晰的部分进行分离;提出了作物... 该文研究了作物生态适宜性定量化评价方法。针对环境适宜程度的量化问题,提出了四基点生态距离计算方法,模拟了限制性因素及一般性因素的区别;在评价结果分级中,提出了二次阈值方法,将生态学意义清晰与不清晰的部分进行分离;提出了作物生态适宜性评价过程的数字化表达方法。在以上3项工作的基础上,研发了作物生态适宜性评价工具软件。以北京市冬小麦适宜性评价为例进行了应用,结果表明该评价方法和工具可以容纳主要的评价因子及主流的评价算法,具有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 环境 工具 作物生态适宜性 生态距离 二次阈值
下载PDF
定量化分析支持下全国耕作制度区划方法预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陆洲 秦向阳 +3 位作者 李奇峰 刘丽红 臧辰龙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13年第5期86-91,共6页
为了探讨定量化分析手段在全国耕作制度区划中的应用方法,通过对耕作制度区划指标逐项探讨、对现有的耕作制度分区进行了调整试验的方式,研究了全国耕作制度分区的指标体系,以及"区划指标数据库建立"、"气候指标值提取&q... 为了探讨定量化分析手段在全国耕作制度区划中的应用方法,通过对耕作制度区划指标逐项探讨、对现有的耕作制度分区进行了调整试验的方式,研究了全国耕作制度分区的指标体系,以及"区划指标数据库建立"、"气候指标值提取"、"地形单元提取"、"低级单元聚类"等定量化方法在耕作制度分区中的应用。结果表明:(1)明确的多级指标体系是定量化区划的关键;(2)耕作制度区划中使用定量化方法的技术框架是"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在不同层级上采用不同的定量化分析方法;(3)在专家集成定性分析的框架下,定量化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耕作制区划的准确性与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作制度 区划 定量化分析
下载PDF
全国农业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价 被引量:5
12
作者 陈静 周静平 +4 位作者 李存军 王迎春 胡海棠 史磊刚 《江苏农业科学》 2018年第2期217-223,共7页
在分析全国农业生态系统脆弱性影响因素的基础上, 以农业生态敏感性、 农业生态恢复力和农业生态干扰性为准则, 构建9个-级指标和1 6个二级指标的农业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 综合相关统计年鉴、 气象、 遥感等数据, 利用主成分分... 在分析全国农业生态系统脆弱性影响因素的基础上, 以农业生态敏感性、 农业生态恢复力和农业生态干扰性为准则, 构建9个-级指标和1 6个二级指标的农业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 综合相关统计年鉴、 气象、 遥感等数据, 利用主成分分析法赋权评价农业生态系统脆弱区的空间分布和各农业可持续发展区的生态脆弱性程度.结果表明, 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和中部农业生态系统微度和轻度脆弱区面积占 5 1 . 9 7 %, 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的中度、重度和极度脆弱区面积占 4 8 . 0 3 %.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区的优化发展区中农业生态系统微度和轻度脆弱区占9 3 . 9 2 %, 适度发展区中轻度和中度脆弱区占7 9 . 9 3 %, 保护发展区中重度和极度脆弱区占 8 5 . 2 7 %, 总体来说农业生态系统的脆弱程度排序为保护发展区 〉适度发展区 〉优化发展区, 二级分区排序为青藏区 〉西北及长城沿线区 〉黄淮海区 〉西南区 〉长江中下游区 〉华南区 〉东北区.研究结果对于根据农业生态系统的脆弱程度选择不同的发展策略, 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促进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生态系统 可持续发展 脆弱性 指标体系 评价
下载PDF
基于GeoSim与AquaCrop模型的作物产量批量化模拟方法研究
13
作者 张清燕 邱春霞 +1 位作者 李存军 《地理空间信息》 2023年第5期14-17,53,共5页
AquaCrop模型可模拟作物产量,以响应可用水量;但当进行大范围或长期模拟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鉴于此,借助地理空间仿真工具,模拟北京市2010—2019年冬小麦的产量与灌溉用水量,以探讨该工具对于AquaCrop长期模拟的有效性和适用性。结果... AquaCrop模型可模拟作物产量,以响应可用水量;但当进行大范围或长期模拟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鉴于此,借助地理空间仿真工具,模拟北京市2010—2019年冬小麦的产量与灌溉用水量,以探讨该工具对于AquaCrop长期模拟的有效性和适用性。结果表明,基于GeoSim工具的AquaCrop模型应用效果较好。该工具简化了模型生成项目文件和管理输出文件的任务,160次模拟仅用时11 s,提高了模拟效率;且实现了模拟结果的空间可视化,将AquaCrop模型应用扩展到时空分析尺度。研究结果可为AquaCrop模型区域尺度上的时空分析提供一个新思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农业水资源管理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quaCrop模型 GeoSim工具 产量 灌溉用水量
下载PDF
多情景分析的农业面源污染关键源区识别软件开发及应用 被引量:4
14
作者 覃苑 胡海棠 +4 位作者 李存军 张巧玲 杨铁利 王佳宇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288-1297,共10页
为解决农业面源污染关键源区识别过程中情景单一、数据量大、涉及环节多,以及模型复杂、操作繁琐和治理效果不明确等问题,采用GIS技术结合InVEST的产水量与营养物传输率模型,构建可进行农业面污染关键源区识别与治理模拟的信息系统。设... 为解决农业面源污染关键源区识别过程中情景单一、数据量大、涉及环节多,以及模型复杂、操作繁琐和治理效果不明确等问题,采用GIS技术结合InVEST的产水量与营养物传输率模型,构建可进行农业面污染关键源区识别与治理模拟的信息系统。设计了基于入河负荷、潜在径流浓度、负荷与产水量比值3种不同情景下的关键源区识别功能,模拟了3种情景下关键源区的分布状况;整合了InVEST的产水量、营养物传输率和流失负荷等模型;设计了面源污染关键源区治理模拟功能,可直观展示3种情景下识别出的关键源区的治理效果;并以海河流域为例,应用该软件对农田总氮(TN)面源关键源区进行了识别和模拟治理。结果表明:1)基于入河负荷情景下识别出的关键源区较为分散,分布在除永定河与子牙河水系外的大部分水系;基于潜在径流浓度情景下的关键源区分布较为集中,多分布在流域中部至南部,其余分布在东南部;基于负荷与产水量比值情景下识别出的关键源区分布高度集中,分布在流域中部至南部。2)基于潜在径流浓度、负荷与产水量比值情景在TN、总磷(TP)模拟治理中的效果接近,且明显优于基于入河负荷情景;结合软件中设定的基于入河负荷、潜在径流浓度、负荷与产水量比值3种情景进行分析,能降低复杂地理环境带来的影响,提高面源污染关键源区的识别效率,提升面源污染关键源区治理决策的科学性,具有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面源污染 关键源区 识别 情景模拟 信息系统
下载PDF
基于生产视角的大城市蔬菜自给能力分析及对策 被引量:3
15
作者 王爱玲 《北方园艺》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94-196,共3页
以北京市为例,分析了近40年来蔬菜自给率的变化,根据国内蔬菜的现实生产潜力、常住人口的变化趋势测算了北京市"十三五"期间的蔬菜自给潜力,在此基础上从结构调整、技术研发与推广、基地建设等角度提出了提高大城市蔬菜自给... 以北京市为例,分析了近40年来蔬菜自给率的变化,根据国内蔬菜的现实生产潜力、常住人口的变化趋势测算了北京市"十三五"期间的蔬菜自给潜力,在此基础上从结构调整、技术研发与推广、基地建设等角度提出了提高大城市蔬菜自给能力的相关对策,以期为我国大城市的蔬菜保障提供可借鉴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蔬菜自给率 生产潜力 对策
原文传递
基于RS和GIS的北京冬小麦面积多尺度时空变化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史磊刚 于景鑫 +4 位作者 陶欢 刘建刚 徐长春 李奇峰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41-49,共9页
为了解小麦在不同空间尺度上的时空分布特征,基于冬小麦统计和遥感监测数据,利用空间统计分析方法,分别从北京市、区县和乡镇三个尺度,评价了2009-2014年冬小麦面积空间分布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北京市冬小麦面积从2009年的61 971.02... 为了解小麦在不同空间尺度上的时空分布特征,基于冬小麦统计和遥感监测数据,利用空间统计分析方法,分别从北京市、区县和乡镇三个尺度,评价了2009-2014年冬小麦面积空间分布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北京市冬小麦面积从2009年的61 971.02hm2下降到2014年的26 814.87hm2,减少了56.73%;冬小麦成片种植的地块数量从11 243块降低到4 914块,减少了56.29%;地块平均面积也从4.76±0.19hm2减少到1.22±0.05hm2,降低了74.29%;(2)通州区、大兴区、房山区和顺义区的冬小麦面积减少量占总减少量的87.43%;每个乡镇的平均冬小麦面积从2009年的1 066.28±153.63hm2降低到2014年的388.21±59.17hm2,且大于1 000hm2和500~1 000hm2的乡镇数分别约减少了2/3和1/2;(3)四个典型乡镇冬小麦面积也均呈极显著减少趋势,地块平均面积降低幅度均在70%以上,并且面积大于5hm2的地块数量占总体的比例减少至不足8%。这说明2009-2014年北京市冬小麦种植面积显著减少,种植区域破碎化趋势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多尺度 时空变化 地块
下载PDF
基于无人机多光谱影像的春玉米田管理分区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卢闯 胡海棠 +2 位作者 覃苑 李存军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06-115,共10页
为了提高大尺度农田管理的针对性,探寻低成本高效的分区方法,以黑龙江省典型黑土区30.8 hm2春玉米田为对象进行分区研究。基于吐丝期无人机多光谱影像,使用多尺度分割与模糊聚类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分区,同时基于播种前的土壤养分(土壤有... 为了提高大尺度农田管理的针对性,探寻低成本高效的分区方法,以黑龙江省典型黑土区30.8 hm2春玉米田为对象进行分区研究。基于吐丝期无人机多光谱影像,使用多尺度分割与模糊聚类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分区,同时基于播种前的土壤养分(土壤有机质、速效氮磷钾)、土壤体积含水率、电导率、pH进行模糊聚类分区并作为对照,对分区间春玉米产量和土壤养分进行方差分析,并对分区内变异系数进行比较以评价分区效果。结果表明,基于无人机影像得到4个较优管理分区为M1、M2、M3、M4,各分区产量分别为7597.53、8236.35、8686.98、9119.93 kg·hm^(-2),各分区间产量差异显著,其中M1、M2、M3间土壤养分差异显著(P<0.05),分区内作物产量和土壤养分的变异系数降低;基于土壤数据确定4个分区,即S1、S2、S3、S4,春玉米产量分别为7754.81、8173.44、8860.05、9153.23 kg·hm^(-2),分区间土壤养分、土壤水分差异显著(P<0.05),分区内部土壤均一性提高。综合来看,2种方法的划分结果在空间分布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同级分区的空间重合度分别为40.00%、46.51%、57.45%、59.38%,整体重合度为51.32%。当缺乏土壤数据时,无人机多光谱影像可为农田管理分区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理分区 多光谱影像 无人机 作物长势 土壤养分
下载PDF
基于模拟光谱数据的冬小麦播期遥感监测最佳时相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李明君 李存军 +3 位作者 胡海棠 史姝 全斌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148-1154,共7页
为利用高时空分辨率的航天数据对区域冬小麦播期实现尽早监测,对冬小麦播期的不同遥感监测时相精度进行了分析。首先利用耦合作物模型和辐射传输模型模拟不同播期冬小麦从播种至返青的冠层光谱反射率,分析不同播期的冠层光谱响应差异,... 为利用高时空分辨率的航天数据对区域冬小麦播期实现尽早监测,对冬小麦播期的不同遥感监测时相精度进行了分析。首先利用耦合作物模型和辐射传输模型模拟不同播期冬小麦从播种至返青的冠层光谱反射率,分析不同播期的冠层光谱响应差异,选取对不同播种日期敏感的波段。然后,根据敏感波段的冠层光谱,选择训练样本并计算不同播期之间的J-M距离,初步判断出光谱可分性较好的时相。最后,对不同的播期进一步进行判别分析,判定未知类别样本的所属类别。根据正确分类的精度,在华北平原北部选择播期监测的最佳时相为12月中旬,精度达到89.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播期 J-M距离 判别分析 最佳时相
下载PDF
面向对象的无人机遥感影像亚田块边界提取 被引量:1
19
作者 郑茜 邱春霞 +4 位作者 李存军 周静平 王佳宇 张清燕 《科技与创新》 2022年第3期1-3,共3页
农用地亚田块边界信息是现代规模化农业发展的基础信息,快速精准提取亚田块边界信息对规模化现代农业的田间管理、农事规划等意义重大。从规模化精准农业经营的需求出发,选取无人机厘米级分辨率遥感影像,基于面向对象方法确定最优空间... 农用地亚田块边界信息是现代规模化农业发展的基础信息,快速精准提取亚田块边界信息对规模化现代农业的田间管理、农事规划等意义重大。从规模化精准农业经营的需求出发,选取无人机厘米级分辨率遥感影像,基于面向对象方法确定最优空间分辨率以及构建规则集开展亚田块边界提取研究。研究表明,基于面向对象提取亚田块边界的精度达到95.4%,较传统支持向量机方法提高了12.8%,能够更准确有效提取用地亚田块边界。提出的亚田块边界提取方法可为规模化农业发展提供信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向对象 无人机遥感影像 图像分割 亚田块
下载PDF
变量施肥对春玉米生长和土壤硝态氮淋溶的影响 被引量:2
20
作者 卢闯 周颖俊 +3 位作者 胡海棠 程成 李存军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8期90-94,共5页
以黑龙江省北安市赵光农场春玉米为研究对象,利用追肥前的玉米无人机多光谱影像,基于归一化植被指数和施肥模型进行变量施肥管理,通过网格法采样验证,以常规均一施肥处理为对照,分析玉米长势、产量和土壤溶液硝态氮含量的处理间差异和... 以黑龙江省北安市赵光农场春玉米为研究对象,利用追肥前的玉米无人机多光谱影像,基于归一化植被指数和施肥模型进行变量施肥管理,通过网格法采样验证,以常规均一施肥处理为对照,分析玉米长势、产量和土壤溶液硝态氮含量的处理间差异和处理内变异。结果表明,在抽雄期,变量施肥处理玉米的平均SPAD值、LAI、地上部干质量较对照显著提高,变量施肥处理玉米株高、茎粗、LAI和生物量的变异系数在5.74%~11.21%,常规施肥玉米长势变异范围9.94%~16.39%;成熟期变量施肥处理玉米百粒质量和穗粒数提高,秃尖率降低,产量增加5.99%,处理内的产量变异性较对照降低36.30%;变量施肥降低了0~100 cm各层次土壤溶液中硝态氮含量,拔节期、抽雄期和成熟期1 m土体土壤硝态氮含量均值分别较均一施肥区降低20.10%、34.02%、26.5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量施肥 玉米 产量 硝态氮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