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股前外侧穿支皮瓣切取技巧分析 被引量:13
1
作者 朱跃良 殷作明 +5 位作者 王家祥 吕乾 赵泽雨 浦绍 石健 徐永清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57-61,共5页
目的改进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的切取技巧,减少手术时间。方法选取2008年1月—2015年6月采用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的4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皮瓣成功愈合(370例,92.5%)及术后二次探查(30例,7.5%)的技术因素;同时结合文献已报道的皮瓣... 目的改进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的切取技巧,减少手术时间。方法选取2008年1月—2015年6月采用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的4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皮瓣成功愈合(370例,92.5%)及术后二次探查(30例,7.5%)的技术因素;同时结合文献已报道的皮瓣切取技术,提出一种改良的皮瓣切取技术,即以逆行追踪穿支蒂-顺行切取降支主干的方法切取皮瓣,并于2015年6月—2016年6月应用于100例患者。其中男76例,女24例;年龄11~71岁,平均35.6岁。创面范围8 cm×5 cm^23 cm×9 cm。受伤至手术时间5~31 d,平均14.3 d。结果手术时间为(30.1±19.3)min,较未改进的切取方法手术时间(85.0±30.2)min明显缩短。术后94例皮瓣成活并顺利愈合,创面及切口均Ⅰ期愈合。6例发生血管危象,术后探查发现4例为静脉危象,术后取出血栓,皮瓣完全成活;2例为动静脉危象,探查失败,皮瓣全部坏死后行二期创面植皮+换药后愈合。94例皮瓣成活患者获随访,随访时间3~12个月,平均6.3个月。皮瓣生长良好,其中21例行二期修薄手术。结论改进后的股前外侧穿支皮瓣切取方法可进一步减少手术时间,降低切取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前外侧穿支皮瓣 皮瓣切取 技术改良
原文传递
舒适型下肢抬高垫的研究设计与临床应用 被引量:11
2
作者 赵泽雨 夏燊 +3 位作者 吕乾 陈向 浦绍 朱跃良 《创伤外科杂志》 2019年第3期223-226,共4页
目的研制舒适型下肢抬高垫应用于胫腓骨骨折抬高消肿,评估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根据人体工程学及临床实际研究设计舒适型下肢抬高垫,收集2016年9月—2017年10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20医院(原成都军区昆明总医院创伤骨科研究所... 目的研制舒适型下肢抬高垫应用于胫腓骨骨折抬高消肿,评估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根据人体工程学及临床实际研究设计舒适型下肢抬高垫,收集2016年9月—2017年10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20医院(原成都军区昆明总医院创伤骨科研究所)需住院消肿治疗的胫腓骨骨折患者90例,随机分为抬高垫组、布朗氏架组,各45例。抬高垫组患者给予半圆弧状下肢抬高垫抬高消肿,布朗氏架组患者患肢置于布朗氏架面上抬高消肿,评估并记录两组患者入院当天、第3、6天的VAS评分,舒适度,肢体周径差值(患肢周径与健侧对应部位周径)。结果入院第6天抬高垫组VAS评分较布朗氏架组低[(2.67±0.80)分vs.(3.22±0.93)分,P=0.003],表明舒适型下肢抬高垫减轻疼痛作用优于布朗氏架;入院第3天抬高垫组舒适度较布朗氏架组高[(23.62±2.42)分vs.(22.29±3.38)分,P=0.034)]、第6天抬高垫组舒适度较布朗氏架组高[(25.82±1.56)分vs.(24.96±1.64)分,P=0.012],提示舒适型下肢抬高垫较布朗氏架可明显提高患者舒适度;抬高垫组第3天[(3.27±0.70)cm vs.(3.60±0.78)cm,P=0.038]及第6天[(1.75±0.39)cm vs.(1.99±0.54)cm,P=0.022)]肢体周径差值均低于布朗氏架组,表明舒适型下肢抬高垫消肿效果较布朗氏架好。结论在胫腓骨骨折抬高消肿治疗中,舒适型下肢抬高垫可有效抬高消肿、减轻疼痛、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腓骨骨折 抬高垫 下肢 消肿
下载PDF
后路经伤椎置钉短节段椎弓根钉复位固定治疗单节段胸腰椎骨折 被引量:9
3
作者 唐辉 沙勇 +3 位作者 张曦娇 浦绍 李春晓 徐永清 《创伤与急危重病医学》 2014年第3期139-141,共3页
目的探讨后路经伤椎置钉短节段复位固定治疗单节段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后路经伤椎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对30例单节段胸腰椎体爆裂性、压缩性骨折患者进行治疗,对术前评估有神经损伤、椎管占位患者同时行椎箭减压,术后... 目的探讨后路经伤椎置钉短节段复位固定治疗单节段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后路经伤椎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对30例单节段胸腰椎体爆裂性、压缩性骨折患者进行治疗,对术前评估有神经损伤、椎管占位患者同时行椎箭减压,术后复查伤椎前缘压缩率、Cobb角、椎管矢状径占有率以及美国脊柱损伤协会(ASIA)神经功能分级,并定朗随访。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8~20个月(平均11.3个月),植骨均获骨性愈合。末次随访时伤椎前缘高度比由术前的(50.3±5.4)%恢复至(93.0±4.7)%,Cobb角由术前(31.1±4.4)。恢复至(4.3±1.1)。术后神经功能ASIA分级:2例A级无变化外,其余均有1~3级恢复。所有患者均未出现椎弓根钉拔钉、断裂。结论采用后路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是治疗单节段胸腰椎爆裂、压缩性骨折的有效方法,椎体外形矫正率高,术后高度丢失小,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骨折 短节段钉棒系统 伤椎
下载PDF
Ilizarov微循环重建技术在创伤后缺血性肢体创面修复中的初步应用 被引量:8
4
作者 朱跃良 浦绍 +5 位作者 夏燊 吕乾 赵泽雨 陈向 陈汉芬 孙自力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974-978,共5页
目的评估Ilizarov微循环重建技术治疗创伤后缺血性肢体创面的疗效。方法2016年1月—2019年7月,收治7例创伤后缺血性肢体创面。其中男5例,女2例;年龄29~66岁,平均42.4岁。创面形成时间1个月~2年,平均7.7个月。创面部位:小腿3例,足踝部4... 目的评估Ilizarov微循环重建技术治疗创伤后缺血性肢体创面的疗效。方法2016年1月—2019年7月,收治7例创伤后缺血性肢体创面。其中男5例,女2例;年龄29~66岁,平均42.4岁。创面形成时间1个月~2年,平均7.7个月。创面部位:小腿3例,足踝部4例。皮肤缺损范围为4.0 cm×2.2 cm^12.0 cm×7.1 cm。伴胫骨内翻1例、马蹄足3例、皮肤硬化1例、伏克曼缺血性挛缩2例。创面清创后,使用外固定支架行胫骨横向骨搬移或胫骨内翻畸形矫正、马蹄内翻足矫形治疗。结果患者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8~20个月,平均13个月。7例患者创面感染均得到控制,肉芽组织生长良好;5例创面直接临床愈合,2例植皮后愈合;创面愈合时间1~3个月,平均1.7个月。随访期间患者创面无复发。6例肢体畸形全部得到矫正。结论对于经久难愈的创伤后缺血性肢体创面,使用Ilizarov微循环重建技术可明显改善局部肢体血供,促进创面肉芽增生和愈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后缺血性肢体创面 微循环重建 ILIZAROV技术
原文传递
同种异体肌腱重建内侧髌股韧带治疗习惯性髌骨脱位 被引量:7
5
作者 唐辉 徐永清 +8 位作者 郑天娥 沙勇 徐小山 赵万秋 崔勇 张曦娇 浦绍 李川 李春晓 《中国骨伤》 CAS 2015年第3期252-255,共4页
目的 :探讨同种异体肌腱双束重建膝关节内侧髌股韧带结合髌韧带止点内移治疗重度髌骨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8年9月至2013年6月,收治重度髌骨脱位16例,男2例,女14例;年龄11~27岁,平均16岁;左膝11例,右膝5例;病程3~10年。16例均为... 目的 :探讨同种异体肌腱双束重建膝关节内侧髌股韧带结合髌韧带止点内移治疗重度髌骨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8年9月至2013年6月,收治重度髌骨脱位16例,男2例,女14例;年龄11~27岁,平均16岁;左膝11例,右膝5例;病程3~10年。16例均为习惯性脱位,屈膝时髌骨自动向外脱出。脱位次数9~33次,平均19次。患膝关节髌骨不稳,髌骨向外侧活动度明显增大,恐惧征阳性。X线片见髌骨脱位,髌股适合角(63±18)°,Q角(36±9)°。根据Kujala等的髌股关节评分标准,总评分45.20±9.20。术中重建内侧髌股韧带,并联合外侧韧带松解、髌腱止点内移或股四头肌腱力线重排。内侧髌股韧带重建方法:采用髌骨横向钻孔,同种异体肌腱横穿髌骨后反折双束编织,并以挤压钉固定于股骨内髁。结果:术后16例切口全部Ⅰ期愈合,未发生感染及移植物坏死、吸收。术后6周拆除石膏,开始功能训练。患者术后均获随访,时间10~24个月,平均16.4个月。末次随访时患者无膝关节疼痛、肿胀及髌骨不稳,无习惯髌骨脱位及髌骨骨折。术后6个月X线片示挤压钉及隧道位置良好,髌股适合角(5±9)°,较术前减小。末次随访时Q角(17±8)°,较术前减小;髌股关节总评分89.30±6.40,较术前提高。结论:同种异体肌腱双束解剖重建膝关节内侧髌股韧带治疗髌骨脱位能恢复髌骨内侧稳定结构,避免自体肌腱切取造成的损伤,挤压钉固定能增强重建韧带的稳定性。但术中使用挤压钉、同种异体肌腱,增加了手术成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髌骨 脱位 内侧髌股韧带 同种异体肌腱
下载PDF
皮瓣加3D打印微孔钛(钽)假体治疗下肢软组织缺损伴大段骨缺损 被引量:6
6
作者 徐永清 范新宇 +12 位作者 王腾 浦绍 李川 蔡兴博 崔轶 何晓清 林玮 吴一芃 石健 李霞 赵德伟 刘保一 冯强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1-27,共7页
目的观察皮瓣加3D打印微孔钛(钽)假体治疗下肢软组织缺损伴大段骨缺损的治疗效果.方法2019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2例足背软组织大面积缺损伴大段跖骨骨缺损,4例小腿软组织缺损伴大段胫骨骨缺损的患者,软组织缺损面积5.0 cm×8.0 cm~... 目的观察皮瓣加3D打印微孔钛(钽)假体治疗下肢软组织缺损伴大段骨缺损的治疗效果.方法2019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2例足背软组织大面积缺损伴大段跖骨骨缺损,4例小腿软组织缺损伴大段胫骨骨缺损的患者,软组织缺损面积5.0 cm×8.0 cm~15.0 cm×10.0 cm,骨缺损长度3.8~7.0(平均5.75)cm.一期先用万古霉素骨水泥填充跖骨骨缺损或胫骨骨缺损,同时2例足部采用吻合血管的股前外侧皮瓣(ALTF)修复软组织缺损,4例小腿采用局部筋膜皮瓣转位修复,皮瓣大小6.0 cm×8.5 cm~16.0 cm×11.0 cm.术后2~7个月,采用个体化设计的微孔假体(微孔钛5例、微孔钽1例)修复骨缺损.术后观察伤口愈合情况、跖骨及胫骨骨断端与3D打印微孔钛(钽)假体骨整合情况及行走情况.随访6~25(平均12.7)个月.结果5例患者伤口愈合良好,术后2个月开始站立,3个月开始扶拐行走,5~6个月脱拐行走;骨整合良好;1例糖尿病患者术后3个月足部伤口感染,微孔钛假体取出并更换万古霉素骨水泥后,伤口愈合,恢复行走.结论皮瓣加3D打印微孔钛(钽)假体治疗下肢软组织缺损伴大段骨缺损,是一种有效的、促进患者更早下地的方法,其远期疗效需要进一步观察,如何降低假体感染率需要进一步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科皮瓣 假体 3D打印微孔钛(钽) 下肢 软组织缺损 骨缺损
原文传递
单纯Ilizarov环形外固定技术治疗合并骨筋膜室综合征的胫骨平台骨折 被引量:7
7
作者 齐欣 徐永清 +4 位作者 夏燊 赵泽雨 吕乾 浦绍 朱跃良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248-1252,共5页
目的探讨单纯Ilizarov环形外固定技术治疗合并骨筋膜室综合征的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方法2013年9月—2017年3月,收治30例合并骨筋膜室综合征的胫骨平台骨折患者,采用单纯Ilizarov环形外固定技术治疗。男23例,女7例;年龄23~43岁,平均34.... 目的探讨单纯Ilizarov环形外固定技术治疗合并骨筋膜室综合征的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方法2013年9月—2017年3月,收治30例合并骨筋膜室综合征的胫骨平台骨折患者,采用单纯Ilizarov环形外固定技术治疗。男23例,女7例;年龄23~43岁,平均34.4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12例,高处坠落伤4例,摔伤8例,重物砸伤6例。受伤至入院时间1~12 h,平均4.8 h。骨折Schatzker分型:Ⅱ型1例、Ⅲ型3例、Ⅳ型10例、Ⅴ型7例、Ⅵ型9例。30例均因骨筋膜室综合征行切开减压;切开减压至手术时间为10~15 d,平均12.5 d。治疗后采用膝关节学会评分系统(KSS)及Ilizarov方法研究与应用协会(ASAMI)协议评价膝关节功能。结果手术时间110~155 min,平均123.1 min;术中出血量100~500 mL,平均245 mL;术后住院时间3~5 d,平均3.8 d。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0~24周,平均22.7周。除2例患者出现针道感染征象外,无其他并发症发生。X线片复查显示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10~20周,平均14.6周。末次随访时,膝关节KSS临床评分总分为70~95分,平均87.5分;功能评分总分为70~90分,平均79.0分。参照ASAMI协议评价获优24例、良3例、可2例、差1例。结论对于合并骨筋膜室综合征的胫骨平台骨折,单纯Ilizarov环形外固定技术治疗后患者关节功能可以基本恢复且并发症少,是一项相对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平台骨折 骨筋膜室综合征 ILIZAROV技术 外固定
原文传递
后跟部形态学测量及解剖型跟骨外固定器的设计 被引量:7
8
作者 夏燊 赵泽雨 +5 位作者 徐永清 吕乾 浦绍 陈汉芬 齐欣 朱跃良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75-481,共7页
目的测量并计算正常后跟部形态学数据,依此设计解剖型跟骨外固定器。方法随机抽取100名符合选择标准的正常人群,获得200足后足数据,其中男45例,女55例;年龄19~67岁,平均43.9岁。根据人体工程学和局部解剖学原理,以直接测量模式分别测量... 目的测量并计算正常后跟部形态学数据,依此设计解剖型跟骨外固定器。方法随机抽取100名符合选择标准的正常人群,获得200足后足数据,其中男45例,女55例;年龄19~67岁,平均43.9岁。根据人体工程学和局部解剖学原理,以直接测量模式分别测量负重站立位及平卧位后跟部形态学数据。负重站立位采用游标卡尺骨性标志测量法,测量后跟长、后跟宽、后跟高、内踝高、外踝高及后跟倾斜角(calcaneal pitch angle,CPA),并进行男女分组及左右足分组比较;平卧位采用3D点阵倒模测量法,测量平卧位后跟部形态。根据后跟部综合解剖形态立体数据,以AutoCAD 2019等三维工业设计软件设计解剖型跟骨外固定器。结果站立位游标卡尺测量法示,男性鞋码、后跟长、后跟宽、后跟高、内踝高、外踝高、CPA均显著大于女性(P<0.05)。除左足内踝高明显小于右足(t=?2.827,P=0.005)外,其余各指标左右足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从形态上基本可认为左右足为镜像对称关系。平卧位3D点阵倒模测量法测量示,后跟部为非正圆弧边,多组弧边总体在一个有限范围内波动。以上述数据为基础设计出一种解剖型跟骨外固定环,理论上能贴合解剖弧度,以便灵活构型。在此基础上分别设计出普通构型、加压构型及正畸构型,以满足不同程度足踝损伤的治疗需求。普通构型适用于关节内骨折块无移位或轻度移位的SandersⅠ、ⅡA、ⅡB型跟骨骨折患者,以简单固定为主;加压构型适用于关节内骨折块中度移位的SandersⅡC、ⅢA、ⅢB型以及舌型和撕脱型跟骨骨折患者,该构型以橄榄针斜拉固定方式来固定移位骨块;正畸构型适用于关节内骨折块严重移位或跟骨骨质重度缺损的SandersⅢC、Ⅳ型跟骨骨折患者,以多模块设计兼顾稳固固定骨折和任意调节关节固定角度。结论后跟形态特殊,因此根据游标卡尺测量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跟骨 后足 形态学 解剖型 外固定器
原文传递
自制肢体慢性创面闭合装置在瘢痕性下肢创面修复中的应用 被引量:6
9
作者 浦绍 吕乾 +5 位作者 赵泽雨 胡丹 陈向 陈汉芬 朱跃良 徐永清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19-222,共4页
目的探讨自制肢体慢性创面闭合装置在下肢瘢痕性及复杂皮肤软组织缺损修复中的应用。方法 2014年1月—2017年1月,收治29例下肢复杂骨折合并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其中男19例,女10例;年龄21~66岁,平均31.1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14例,... 目的探讨自制肢体慢性创面闭合装置在下肢瘢痕性及复杂皮肤软组织缺损修复中的应用。方法 2014年1月—2017年1月,收治29例下肢复杂骨折合并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其中男19例,女10例;年龄21~66岁,平均31.1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14例,高处坠落伤5例,重物挤压伤4例,机器辗压伤4例,骨折术后钢板外露2例。骨折及皮肤缺损部位:小腿胫腓骨骨折并皮肤缺损26例,跖骨骨折并足背皮肤缺损3例。皮肤缺损范围为5 cm×3 cm~18 cm×8 cm。受伤至入院时间5~31 d,平均14.3 d。患者均采取彻底清创、伤口敞开引流,自制肢体慢性创面闭合装置结合Ilizarov牵张技术行皮肤软组织缓慢牵拉。待创面清洁、肉芽组织新鲜,两侧皮肤靠拢后二期根据实际创面大小植皮或直接缝合封闭创面。结果患者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8~20个月,平均13个月。29例患者经肢体慢性创面闭合装置结合Ilizarov技术牵拉治疗1~2次,平均1.3次后感染得到控制,肉芽组织生长良好。治疗过程中患者疼痛不明显,依从性好。创面均达临床愈合,无皮肤牵拉并发症发生,创面仅形成线状或片状瘢痕。结论自制肢体慢性创面闭合装置修复下肢复杂瘢痕性创面效果较好,且手术难度小,可操作性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瘢痕性创面 软组织缺损 创面闭合 ILIZAROV技术
原文传递
足底内侧皮瓣串联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移植修复足跟及周围软组织缺损 被引量:6
10
作者 吕乾 朱跃良 +3 位作者 浦绍 赵泽雨 陈汉芬 徐永清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549-552,共4页
目的探讨应用足底内侧皮瓣串联股前外侧穿支皮瓣(ALTP)移植修复足跟及周围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2017年7月至2019年6月,共收治足跟及周围软组织缺损共7例,男5例,女2例,创面软组织缺损大小10.0 cm×15.0 cm^15.0 cm×22.0 ... 目的探讨应用足底内侧皮瓣串联股前外侧穿支皮瓣(ALTP)移植修复足跟及周围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2017年7月至2019年6月,共收治足跟及周围软组织缺损共7例,男5例,女2例,创面软组织缺损大小10.0 cm×15.0 cm^15.0 cm×22.0 cm,均采用足底内侧皮瓣串联ALTP移植修复,其余创面植皮覆盖。供区直接缝合或植皮覆盖。术后定期随访,观察皮瓣成活、外观等,并评估临床效果。结果术后创面均I期愈合,未出现感染、血管危象、坏死。术后7例均得到有效随访,随访时间6~18(平均12)个月,游离皮瓣及游离植皮均成活,外观良好并无明显臃肿,皮瓣局部未见血肿水泡、磨损、溃疡,质地柔软,弹性较好。术后1年复查,均能不扶拐行走2 km以上,未出现足跟部疼痛不适(跟骨骨折患者除外),未见足底皮瓣血肿、磨损、溃疡。结论足底内侧皮瓣串联ALTP修复足跟及周围软组织缺损,是一种重建足跟部功能的有效方法,修复后的足跟具备良好的耐磨性且外形美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足底内侧皮瓣 股前外侧穿支皮瓣 串联皮瓣 足跟 修复 显微外科技术
原文传递
Ilizarov技术结合髓腔开窗持续冲洗治疗下肢髓内钉所致慢性骨髓炎 被引量:6
11
作者 唐辉 沙勇 +9 位作者 李春晓 朱跃良 何晓清 浦绍 张曦娇 赵万秋 李霞 张晓艳 施容茂 徐永清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868-873,共6页
目的探讨Ilizarov骨搬运、骨延长术结合髓腔清创冲洗对下肢髓内钉所致慢性骨髓炎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12例下肢长骨髓内钉所致慢性骨髓炎患者资料,男9例,女3例;年龄26~47岁(平均36岁)。均采用骨... 目的探讨Ilizarov骨搬运、骨延长术结合髓腔清创冲洗对下肢髓内钉所致慢性骨髓炎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12例下肢长骨髓内钉所致慢性骨髓炎患者资料,男9例,女3例;年龄26~47岁(平均36岁)。均采用骨感染灶清除、持续冲洗、Ilizarov外固定支架固定及干骺端截骨骨搬运或骨延长术治疗。感染部位:股骨4例,胫骨8例。术后冲洗3~5周,平均4周。术后对患者伤口愈合、骨折及截骨断端骨愈合、下肢关节功能进行随访。结果12例患者术后获8—20个月(平均10.3个月)随访。随访期间患者伤口愈合良好,未出现感染复发。5例患者出现针道感染,4例经换药后好转,1例拔除克氏针后愈合,未出现髓内感染。所有患者骨折及截骨断端骨愈合良好,骨延长或骨搬运长度为4—7cm,平均5.2cm;骨愈合指数为34~69d/cm,平均52.7d/cm。佩戴外固定支架时间为7~17个月,平均13个月。除1例患者因提前停止骨延长导致患肢短缩2em外,其余患者肢体等长。所有患者下肢关节功能基本正常。结论采用髓腔清创冲洗,截骨延长或骨输送可有效治疗下肢髓内钉所致慢性骨髓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疾病 感染 外固定器 骨延长术 ILIZAROV技术
原文传递
胫骨结节下微创弧形截骨术联合Ilizarov技术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 被引量:1
12
作者 浦绍 廖建青 +7 位作者 夏燊 蒙旭晗 陈延岭 赵泽雨 齐欣 浦路桥 梁金龙 徐永清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 CSCD 2023年第9期779-785,共7页
目的:探讨胫骨结节下微创弧形截骨术联合Ilizarov技术矫正患者下肢力线来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2月至2022年5月收治的13例(19膝)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患者,男8例,女5例,年龄33~56岁,平均(36.0&... 目的:探讨胫骨结节下微创弧形截骨术联合Ilizarov技术矫正患者下肢力线来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2月至2022年5月收治的13例(19膝)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患者,男8例,女5例,年龄33~56岁,平均(36.0±10.8)岁。对患者行胫骨结节下微创弧形截骨术联合Ilizarov技术,记录环形外固定器拆除时间、术前与术后患侧髋-膝-踝角(HKA)、胫骨近端内侧角(MPTA)、膝关节活动度(ROM)、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髌骨高度(ISI)来评估临床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38~55 min,平均(45.2±11.6)min;住院时间5~8 d,平均(6.4±1.6)d。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17.4±6.7)个月,所有患者HKA、MPTA、ROM、VAS评分较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ISI术前与术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环形外固定器留置期间有3例患者出现针道红肿,予以换药、酒精湿敷,拆除环形外固定器1周内针道均愈合良好。结论:通过胫骨结节下微创弧形截骨术联合Ilizarov技术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能够有效矫正患者的下肢力线,从而缓解膝关节疼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LIZAROV技术 外固定 骨关节炎 截骨术
下载PDF
开放性跟腱缺损一期重建的远期随访 被引量:4
13
作者 朱跃良 徐永清 +6 位作者 王家祥 殷作明 张西正 吕乾 浦绍 吴一芃 赵泽雨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534-539,共6页
目的研究开放性跟腱缺损一期重建的方法及重建后跟腱的远期功能。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1月至2011年12月治疗31例开放性跟腱缺损患者资料,男19例,女12例;年龄4-55岁,平均23.1岁;左侧7例,右侧24例;轮辐伤18例,碾压伤6例,机器伤... 目的研究开放性跟腱缺损一期重建的方法及重建后跟腱的远期功能。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1月至2011年12月治疗31例开放性跟腱缺损患者资料,男19例,女12例;年龄4-55岁,平均23.1岁;左侧7例,右侧24例;轮辐伤18例,碾压伤6例,机器伤6例,刀伤1例;跟腱缺损范围为1-11cm,平均7.1cm;软组织缺损面积为3cm-3cm-12cm-10cm;合并跟骨骨折10例,跟骨结节部缺损5例。开放性跟腱缺损均一期重建,根据跟腱和软组织缺损的严重程度选择术式,其中采用双蒂腓肠肌皮瓣下滑15例,跖屈下缝合10例,翻转跟腱瓣1例,半腱肌自体移植1例,阔筋膜张肌移植重建l例,异体肌腱移植3例;结合使用游离皮瓣(7例)和带蒂皮瓣(24例)重建跟周皮肤缺损。跟骨骨折患者行螺钉(6例)和克氏针(4例)固定。5例跟骨结节部缺损未行处理。结果31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6年,平均1.8年。术后2-4d,7例出现皮瓣局部坏死,行局部皮瓣转移后完全覆盖创面。无一例发生皮瓣完全坏死和跟腱再断裂。31例患肢全部恢复行走功能,其中19例(61.3%,19/31)患侧足可单独提踵,12例无法单侧提踵(38.7%,12/31)。与健侧相比,31例(100.0%,31/31)恢复踝最大跖屈范围;21例(67.7%,21/31)恢复踝最大背伸范围,10例(32.3%,10/31)踝最大背伸减少范围为5°-25°。结论跟腱缺损≤4cm时,可以使用局部皮瓣结合跟腱缝合完成;缺损在4-11cm时,可以使用腓肠肌下滑皮瓣,缺损〉11cm时,使用游离穿支皮瓣结合自体肌腱移植。重建后跟腱远期的力量和弹性恢复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跟腱 创伤和损伤 外科皮瓣
原文传递
机器人辅助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外翻膝的早期疗效分析
14
作者 浦路桥 徐永清 +6 位作者 齐保闯 卜鹏飞 唐志方 蒙旭晗 史冲 浦绍 李川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530-536,共7页
目的探讨机器人辅助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治疗外翻膝的早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12月期间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〇医院骨科采用TKA治疗的40例外翻膝患者资料。根据术中是否应用机器人辅助分为两组:观察组15例,男4例,女11例;年... 目的探讨机器人辅助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治疗外翻膝的早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12月期间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〇医院骨科采用TKA治疗的40例外翻膝患者资料。根据术中是否应用机器人辅助分为两组:观察组15例,男4例,女11例;年龄(65.5±6.2)岁;病程为42(36,54)个月;采用机器人辅助TKA治疗。对照组25例,男8例,女17例;年龄(65.8±7.5)岁;病程为42(36,60)个月;采用传统TKA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血红蛋白下降量、术后12个月膝关节活动度、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SS)、髋-膝-踝角(HKA)、股骨远端外侧角(LDFA)及胫骨近端内侧角(MPTA)等。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为(148.0±21.2)min,显著长于对照组患者[(115.2±7.1)min];血红蛋白下降量为(11.8±1.1)g/L,显著少于对照组患者[(18.1±1.8)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术后分别获13(13,14)、13(13,14)个月随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观察组患者KSS膝评分为(86.1±4.6)分、KSS功能评分为(86.9±3.1)分、膝关节活动度为115.7°±5.0°,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82.2±3.5)分、(82.8±0.9)分、108.2°±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患者双下肢全长X线片显示:假体位置良好,无松动、下沉等并发症发生。术后12个月观察组患者的HKA(178.5°±1.2°)、LDFA(89.1°±0.7°)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176.6°±1.5°、88.2°±8.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的MPT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计算机辅助TKA治疗外翻膝能够矫正关节畸形,精准截骨,实现下肢功能对线,较传统TKA能够获得更好的早期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成形术 置换 机器人 骨关节炎 外翻畸形 治疗结果
原文传递
后路膨胀式椎弓根钉治疗骨质疏松性老年椎管狭窄 被引量:4
15
作者 唐辉 李霞 +5 位作者 张曦娇 浦绍 李川 李春晓 徐永清 沙勇 《临床骨科杂志》 2014年第4期365-368,共4页
目的:探讨后路膨胀式椎弓根钉( EPS)结合椎间融合治疗骨质疏松性老年腰椎管狭窄的疗效。方法采用后路EPS结合椎间融合治疗25例骨质疏松性老年腰椎管狭窄患者。采用JOA临床腰椎手术评分系统对手术效果进行评价,参考Burkus et al及Sin... 目的:探讨后路膨胀式椎弓根钉( EPS)结合椎间融合治疗骨质疏松性老年腰椎管狭窄的疗效。方法采用后路EPS结合椎间融合治疗25例骨质疏松性老年腰椎管狭窄患者。采用JOA临床腰椎手术评分系统对手术效果进行评价,参考Burkus et al及Singh et al的方法评估椎弓根螺钉稳定性及脊柱融合情况。结果患者均得到随访,时间6~25个月。末次随访时JOA改善率:显效19例,有效4例,无效2例。螺钉稳定性评分平均为(2.9±177;0.3)分,骨融合评分平均为(2.8±177;0.2)分。未出现螺钉松动、拔出,滑脱无复发。结论采用EPS结合椎间融合可有效治疗骨质疏松性老年椎管狭窄,术后融合率高,并发症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膨胀式椎弓根钉 骨质疏松 椎管狭窄
下载PDF
牛鼻子引流技术结合Ilizarov环形外固定一期治疗Gustilo ⅢA 型Pilon骨折 被引量:4
16
作者 浦绍 徐永清 +7 位作者 吕乾 刘志能 赵永辉 赵泽雨 夏燊 齐欣 曲龙 朱跃良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95-199,共5页
目的探讨牛鼻子引流(nose ring drain,NRD)技术结合Ilizarov环形外固定一期治疗GustiloⅢA型Pilon骨折的疗效。方法2017年3月—2019年12月,收治GustiloⅢA型Pilon骨折患者17例。其中男11例,女6例;年龄24~63岁,平均38.2岁。交通事故伤3例... 目的探讨牛鼻子引流(nose ring drain,NRD)技术结合Ilizarov环形外固定一期治疗GustiloⅢA型Pilon骨折的疗效。方法2017年3月—2019年12月,收治GustiloⅢA型Pilon骨折患者17例。其中男11例,女6例;年龄24~63岁,平均38.2岁。交通事故伤3例,高处坠落伤13例,贯通伤1例。急诊入院13例,骨折手术治疗后创面感染4例。合并腓骨骨折2例、外踝骨折3例。采用NRD技术结合Ilizarov环形外固定一期治疗。结果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8~12个月,平均9.9个月。创面均Ⅰ期愈合,4例术前感染患者随访期间无复发。17例患者术后3~7个月(平均4.5个月)骨折愈合后拆除外固定物。末次随访时,踝关节Kofoe评分中疼痛评分40~50分,平均44分;功能评分17~27分,平均25分;活动度评分8~18分,平均14分;获优8例,良7例,可1例,差1例。结论NRD技术结合Ilizarov环形外固定一期治疗GustiloⅢA型Pilon骨折,骨折固定及引流效果良好,大大降低了传统治疗方案并发症发生风险,减少了手术次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ILON骨折 GustiloⅢA型骨折 牛鼻子引流技术 ILIZAROV技术 环形外固定
原文传递
小腿双针可控便携式牵引装置的研制与临床应用 被引量:3
17
作者 赵泽雨 夏燊 +6 位作者 吕乾 陈向 浦绍 胡丹 陈汉芬 徐永清 朱跃良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64-268,共5页
目的探讨小腿双针可控便携式牵引装置的设计及其在胫腓骨骨折中的牵引效果。方法根据牵引目的及目前胫腓骨骨折牵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设计小腿双针可控便携式牵引装置。该装置通过调节M8宽螺母牵开骨折端,牵开速度可控,可在术前缓慢牵引... 目的探讨小腿双针可控便携式牵引装置的设计及其在胫腓骨骨折中的牵引效果。方法根据牵引目的及目前胫腓骨骨折牵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设计小腿双针可控便携式牵引装置。该装置通过调节M8宽螺母牵开骨折端,牵开速度可控,可在术前缓慢牵引,也可在术中快速牵引。2017年1月至12月期间将此装置应用于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〇医院骨科收治的30例患者,收集牵引前、牵引后3、6 d X线片,观察骨折端重叠部分和骨折间隙的变化,测量重叠骨折端的牵开长度;术中有限切开复位,观察骨折端间隙及周围软组织张力情况。结果30例患者牵引前、后X线片显示重叠、移位骨折端不同程度地牵开,牵开长度为7~46mm,平均23.1mm;其中6例牵开长度<15mm,18例牵开15~30mm,5例牵开31~45mm,1例牵开长度>45mm。牵引后6d关节间隙撑开较牵引后3d更为明显。术中有限切开复位骨折,手术切口小,术中可见骨折端间隙增大,周围软组织有效松弛,骨折重叠部分小,周围软组织及骨膜剥离少,各类型骨折复位强度明显降低。在近关节或累及关节面的骨折中,关节间隙增大。30例患者术后获1~16个月(平均5.8个月)随访。未出现针道感染、牵引部位骨折、骨髓炎等并发症。结论小腿双针可控便携式牵引装置构型简单、操作简便、牵引速度可控、便携,是一种有效的牵引装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骨折 腓骨骨折 外固定器 骨针 牵引
原文传递
保留近排腕骨治疗严重腕关节开放性骨折脱位 被引量:2
18
作者 唐辉 沙勇 +5 位作者 徐永清 李春晓 张曦娇 浦绍 丁晶 朱跃良 《实用手外科杂志》 2016年第1期13-15,共3页
目的 探讨无近排腕骨骨折的严重腕关节开放性骨折脱位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对2008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5例无近排腕骨骨折的严重腕关节开放性骨折脱位患者采用彻底清创、腕关节复位固定、血管神经肌腱探查修复进行治疗。术后对患者腕... 目的 探讨无近排腕骨骨折的严重腕关节开放性骨折脱位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对2008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5例无近排腕骨骨折的严重腕关节开放性骨折脱位患者采用彻底清创、腕关节复位固定、血管神经肌腱探查修复进行治疗。术后对患者腕关节屈伸角度、尺桡偏角度、握力以及神经恢复情况进行随访。结果5例患者均得到随访,时间8~34个月。随访期间腕关节功能良好。腕活动度屈伸75°~115°,平均(95.0±15.0)°。尺桡偏39°~55°,平均(47.4±5.9)°。腕握力为16~21kg,平均(18.8±1.2)kg。结论采用彻底清创、腕关节复位固定、神经血管肌腱I期修复可有效治疗无腕骨骨折的严重腕关节开放性骨折脱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排腕骨:腕关节 复位固定
下载PDF
Ilizarov牵张成形技术矫正中重度虎口挛缩 被引量:2
19
作者 浦绍 朱跃良 +5 位作者 吕乾 赵永辉 赵泽雨 夏燊 齐欣 徐永清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9期1789-1791,共3页
[目的]介绍Ilizarov牵张成形技术矫正中重度虎口挛缩的手术技术和初步临床效果。[方法]2016年2月-2019年12月,采用Ilizarov牵张成形技术矫正外伤后重度虎口挛缩7例。其中男4例,女3例;年龄22〜50岁,平均(34.43±9.54)岁。所有患者均在... [目的]介绍Ilizarov牵张成形技术矫正中重度虎口挛缩的手术技术和初步临床效果。[方法]2016年2月-2019年12月,采用Ilizarov牵张成形技术矫正外伤后重度虎口挛缩7例。其中男4例,女3例;年龄22〜50岁,平均(34.43±9.54)岁。所有患者均在第1、第2掌骨头及基底上斜45°避开肌腱各穿入2枚2.5 mm的螺纹针,安装简易外固定撑开器,术后逐渐撑开虎口,满意后继续外固定支架维持虎口撑开状态3周,随后取出外固定器,夜间应用虎口开大支具维持至6周,防止虎口挛缩。[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8〜20个月,平均(14.71±4.20)个月。7例患者经治疗后均达到临床撑开,治疗过程中患者疼痛不明显,依从性好。虎口均得到良好的撑开,无皮肤牵拉并发症发生。[结论]Ilizarov牵张成形术操作简单,是治疗外伤后虎口狭窄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重度虎口挛缩 ILIZAROV技术 牵伸组织生长
原文传递
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穿支螺旋桨皮瓣修复膝前软组织缺损 被引量:2
20
作者 吕乾 赵泽雨 +4 位作者 浦绍 陈汉芬 齐欣 夏燊 徐永清 《实用骨科杂志》 2020年第10期925-927,共3页
目的探索应用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穿支螺旋桨皮瓣转位修复膝前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我科自2017年11月至2019年6月采用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穿支螺旋桨皮瓣转位修复膝前软组织缺损患者共11例,男8例,女3例,年龄23~56岁,平均(39.82±10.... 目的探索应用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穿支螺旋桨皮瓣转位修复膝前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我科自2017年11月至2019年6月采用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穿支螺旋桨皮瓣转位修复膝前软组织缺损患者共11例,男8例,女3例,年龄23~56岁,平均(39.82±10.05)岁。摔伤3例,车祸伤3例,重物砸伤1例,热烧伤4例。膝前创面软组织缺损大小为6.0 cm×8.0 cm^9.0 cm×15.0 cm,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穿支螺旋桨皮瓣切取面积为6.5 cm×11.0cm^9.5 cm×20.0 cm。结果术后创面均Ⅰ期愈合,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穿支螺旋桨皮瓣均成活,术后11例均得到有效随访,随访时间6~18个月,平均(11.55±3.85)个月,皮瓣局部未见血肿水疱、磨损、溃疡,质地柔软,弹性较好,关节功能较好。结论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穿支螺旋桨皮瓣血供可靠,是修复膝前软组织缺损较好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股外侧动脉降支 穿支螺旋桨皮瓣 膝前 显微外科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