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江口中肋骨条藻赤潮发生过程环境要素分析──营养盐状况 被引量:55
1
作者 黄秀清 +1 位作者 蒋晓山 王桂兰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179-184,共6页
从长江口1990年6月的一次中肋骨条藻赤潮发生过程中营养盐含量变化可见,由于潮汐的作用,观测水域各营养盐要素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周日波动特征,其中NO3-N在一个潮周期内变化幅度可达1倍以上。赤潮发生时表层水体NO3-N,PO4-P和SiO... 从长江口1990年6月的一次中肋骨条藻赤潮发生过程中营养盐含量变化可见,由于潮汐的作用,观测水域各营养盐要素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周日波动特征,其中NO3-N在一个潮周期内变化幅度可达1倍以上。赤潮发生时表层水体NO3-N,PO4-P和SiO3-Si值都呈下降趋势,降幅最大的PO4-P达3倍以上;N/P值则急剧上升,峰值为450。随着赤潮消亡,NO3-N,NO2-N和SiO3-Si浓度很快恢复正常,NH4-N浓度在赤潮发生时略有升高,但在赤潮末期明显下降,而且恢复过程相对较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中肋骨条藻 赤潮 营养盐
下载PDF
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的赤潮现象 被引量:45
2
作者 徐韧 +1 位作者 王桂兰 沈竑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5期25-29,共5页
根据东海监测中心1986~1993年所累积的赤潮资料的统计分析,概述了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的赤潮分布区域,赤潮发生规模、时间、频率、生物种类和发生赤潮时海水盐度、温度、pH、DO等环境因子的变化规律.
关键词 长江口 赤潮 海域
下载PDF
南麂列岛海洋自然保护区浮游动物的物种组成及其多样性 被引量:43
3
作者 纪焕红 叶属峰 +1 位作者 刘星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06-215,共10页
南麂列岛海洋自然保护区是我国首批五个海洋类自然保护区之一。作者根据2004年5月至2005年2月南麂列岛海域的4个季节的调查数据,分析了该区域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优势种类、生态类群与物种多样性等特征参数的季节变化。调查结果表明,... 南麂列岛海洋自然保护区是我国首批五个海洋类自然保护区之一。作者根据2004年5月至2005年2月南麂列岛海域的4个季节的调查数据,分析了该区域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优势种类、生态类群与物种多样性等特征参数的季节变化。调查结果表明,共鉴定出浮游动物69种,隶属于6门12个类群,其中桡足类最多,占39.1%;可划分为5种生态类群,暖水性广布类群和暖温带近海类群为两种主要生态类群;出现优势种类15种,主要有中华哲水蚤(Calanussinicus)、精致真刺水蚤(Euchaetaconcinna)和肥胖箭虫(Sagittaenflata)等。多样性分析显示,除冬季外,其他三个季节Shannon-Wiener指数(H′)值均大于2,且秋季最高,达3.29。相关性分析表明,种类数与水温的正相关性非常显著。与1990年调查结果相比,春季和秋季种类类群及种类数有所减少,这与调查时水温变化有关。研究分析认为,种类组成的季节变化主要受到江浙沿岸流和台湾暖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麂列岛 浮游动物 种类组成 优势种 生态类群 物种多样性
下载PDF
嵊山水域中肋骨条藻赤潮发生过程主导因子分析 被引量:37
4
作者 黄秀清 +1 位作者 蒋晓山 王桂兰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6期135-141,共7页
前言 嵊山位于我国长江口、杭州湾的长江三角洲浅海大陆边缘,系长江口赤潮多发区的东北部(30°45′27″N,122°48′15″E),是我国最东侧的一个居民岛.该岛地处中纬度,周围海域北面受制于黄海冷水团,东南接纳外海暖水,西面濒临... 前言 嵊山位于我国长江口、杭州湾的长江三角洲浅海大陆边缘,系长江口赤潮多发区的东北部(30°45′27″N,122°48′15″E),是我国最东侧的一个居民岛.该岛地处中纬度,周围海域北面受制于黄海冷水团,东南接纳外海暖水,西面濒临长江径流的季节影响,生态环境复杂多变,时常有赤潮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肋骨条藻 赤潮 嵊山 主导因子
下载PDF
长江口海区一次骨条藻赤潮发生过程的多元分析 被引量:22
5
作者 黄秀清 蒋晓山 +1 位作者 陶然 《海洋环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1-5,共5页
就长江口海区一次骨条藻 (Skeletonemacostatum)赤潮发生过程 (1990年 6月 9~ 15日 )的环境因子与赤潮生物量数据 ,运用SAS软件 ,进行多元统计分析。结果表明 :赤潮发展与维持期的环境因子呈相似性 ;赤潮消亡时 ,水域环境因子向正常水... 就长江口海区一次骨条藻 (Skeletonemacostatum)赤潮发生过程 (1990年 6月 9~ 15日 )的环境因子与赤潮生物量数据 ,运用SAS软件 ,进行多元统计分析。结果表明 :赤潮发展与维持期的环境因子呈相似性 ;赤潮消亡时 ,水域环境因子向正常水平恢复。相关、变量聚类及主成分分析三种方法求得的结果基本一致 :影响本次赤潮形成的重要因子是气压、水温、盐度、pH、NO-3 N、PO3-4 P与Fe。逐步回归分析确定了盐度、PO3 -4 P与Fe是本次赤潮形成的主导因子 ,同时建立了赤潮的线性判别函数。选择长江口另外一次骨条藻赤潮发生过程(1990年 8月 11~ 2 2日 )的环境因子数据进行赤潮判别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海区 骨条藻 赤潮 多元分析 主导因子
下载PDF
长江口中肋骨条藻赤潮的分布与特点 被引量:20
6
作者 王桂兰 黄秀清 +1 位作者 蒋晓山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3期51-55,共5页
对1990年6月9~25日在东海赤潮多发区海域调查期间所观察到的5次中肋骨条藻赤潮的特点以及与环境要素变化的关系作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1)中肋骨条藻是多发区海域夏季的敏感赤潮生物,风速减小、气压下降以及良好的海况条件有利于赤潮... 对1990年6月9~25日在东海赤潮多发区海域调查期间所观察到的5次中肋骨条藻赤潮的特点以及与环境要素变化的关系作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1)中肋骨条藻是多发区海域夏季的敏感赤潮生物,风速减小、气压下降以及良好的海况条件有利于赤潮的发生;(2)赤潮发生时发生区边界存在明显的界面变化特征,这种空间界面的环境要素变化与赤潮发生的时间变化特点是一致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潮 长江口 中肋骨条藻 分布
下载PDF
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costatum)赤潮发生过程中微量元素Fe、Mn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15
7
作者 沈闳 +2 位作者 张开富 王挂兰 吕颂辉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CSCD 1995年第1期131-136,149,共7页
通过一个完整的骨条藻赤潮发生过程(起始─—发展─—维持─—消亡),研究水体中Fe、Mn含量的变化及其与赤潮发生的关系。结果表明:(1)表层水中,赤潮发生的起始阶段Fe、Mn浓度很高,分别为大于17.8μmol/L和0... 通过一个完整的骨条藻赤潮发生过程(起始─—发展─—维持─—消亡),研究水体中Fe、Mn含量的变化及其与赤潮发生的关系。结果表明:(1)表层水中,赤潮发生的起始阶段Fe、Mn浓度很高,分别为大于17.8μmol/L和0.51μmol/L.随着骨条藻的增殖,藻类细胞的增加,Fe、Mn含量下降,赤潮消失后,水体中Fe含量回升:Mn含量仍保持低浓度(未检出).(2)4m层水体中,在起始和维持两阶段,Fe、Mn含量均较高,其它与表层水一致.(3)底层水体,在起始阶段,Fe、Mn含量比表层和4m层的要高,赤潮消失后,Fe、Mn含量均回升。可见,水体中Fe、Mn含量的异常升高,可能是诱发骨条藻赤潮的因子之一。赤潮发生过程中,Fe、Mn含量的变化是藻类对其吸收利用所致。每年5月到8月,为长江丰水期,迳流携带Fe、Mn入海的量也大,这可能是造成长江口外赤潮多发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潮 中肋骨条藻 微量元素
全文增补中
长江口中肋骨条藻赤潮发生过程环境要素分析:水温、盐度、DO和pH特征 被引量:18
8
作者 黄秀清 蒋晓山 +1 位作者 王桂兰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35-40,共6页
长江口赤潮多发区水域的潮汐基本上为正规半日潮,其相对运动形式为:H(t)=19.62+1.08cos2π/12.36(t-3.78)+0.31cos2π/22.62(t-7.08).正常情况下,海水的水温、盐度、DO和pH都存在一定的规律波动特点,其中水温、盐度受潮汐影响较大,DO、p... 长江口赤潮多发区水域的潮汐基本上为正规半日潮,其相对运动形式为:H(t)=19.62+1.08cos2π/12.36(t-3.78)+0.31cos2π/22.62(t-7.08).正常情况下,海水的水温、盐度、DO和pH都存在一定的规律波动特点,其中水温、盐度受潮汐影响较大,DO、pH值大小则可能与光照强弱有关.赤潮发生时.表层水体的平均水温、DO和pH值分别增加2.01℃、4.28mg/dm^3和0.58,盐度下降-6.15.另外,本文还就赤潮发生过程上述要素的垂直分布变化以及与生物量的关系做简要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潮 中肋骨条藻 长江口 环境要素 水温 盐度
下载PDF
长江口中肋骨条藻赤潮发生全过程调查报告──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细胞形态研究 被引量:17
9
作者 沈竑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6期591-595,T001,共5页
于1990年6月在长江口赤潮多发区定点观测到一次中肋骨条藻赤潮发生的全过程,对中肋骨条藻赤潮发生过程中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变动及细胞形态的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中肋骨条藻赤潮发生前,水体中甲藻数量多于硅藻;赤潮发生后... 于1990年6月在长江口赤潮多发区定点观测到一次中肋骨条藻赤潮发生的全过程,对中肋骨条藻赤潮发生过程中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变动及细胞形态的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中肋骨条藻赤潮发生前,水体中甲藻数量多于硅藻;赤潮发生后,中肋骨条藻增殖,逐渐成为主要优势种,硅藻在数量上超过了甲藻;浮游植物种类丰度指数的大小能较好地反映赤潮发生的各个阶段。(2)赤潮发生过程中,中肋骨条藻细胞增殖率次序为:发展阶段>维持阶段>起始阶段。(3)在赤潮发生的维持阶段后期和消亡阶段,有5%-7.8%的中肋骨条藻形成休眠孢子,一个中肋骨条藻细胞仅形成一个休眠孢子,且同一个中肋骨条藻群体链上的所有细胞形成休眠孢子是同步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肋骨条藻 浮游植物 群落结构 细胞形态 赤潮
下载PDF
长江口水域异养细菌及粪大肠菌群的生态分布 被引量:12
10
作者 黄秀清 彭立功 《海洋环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期29-34,共6页
上海市吴淞口及西区、南区排污口附近水域异养细菌及粪大肠菌群的数量普遍较高,表层水体这两种细菌的最高值分别达2.2×1012个/dm3和2.4×109个/dm3。其空间分布特点是平行于岸边的带状分布且数量梯度明显。水体富营养化程度与... 上海市吴淞口及西区、南区排污口附近水域异养细菌及粪大肠菌群的数量普遍较高,表层水体这两种细菌的最高值分别达2.2×1012个/dm3和2.4×109个/dm3。其空间分布特点是平行于岸边的带状分布且数量梯度明显。水体富营养化程度与异养细菌和粪大肠菌群数量成正相关,回归分析结果还表明,高水温、高含油量和低溶解氧的水体细茵数量偏高。根据单项评价指标,排污口水域在不同程度上都有温血动物粪便污染迹象,其中严重污染级的占总测站的1/3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域 异养细菌 粪便 大肠菌群
下载PDF
浙江沿海前鳃类软体动物的分布及其区系 被引量:18
11
作者 尤仲杰 李建伟 《浙江水产学院学报》 1985年第1期25-34,i001,共11页
本文还简要分析了浙江贝类分布的特点和区系组成。指出浙江南北沿海因受近岸低盐水系和外侧高盐水系影响的强弱不同。贝类分布呈现出明显的南北差异;随纬度降低,贝类种类增加,热带性加强,整个区系表现出亚热带性质。
关键词 贝类 咸淡水 分布 区系 软体动物 种类 浙江沿海 记述 河口
下载PDF
长江口赤潮多发区的一次中肋骨条藻赤潮现象观察 被引量:13
12
作者 黄秀清 蒋晓山 《海洋环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3期75-79,共5页
本文通过1989年7月在长江口赤潮多发区所进行的一次综合调查,对多发区海域部分环境要素的分布特点作初步归纳,同时就调查过程观察到的一次中肋骨条藻赤潮现象进行简要的比较与分析。
关键词 赤潮 长江口 海域 中肋骨条藻
下载PDF
东海沿岸水域夏季沉积物中甲藻孢囊数量分布初探 被引量:16
13
作者 王纬斐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6期53-59,共7页
对1992年7~8月份东海区沿岸水域沉积物中甲藻孢囊数量分布作了较详细的分析和探讨.沉积物中甲藻孢囊数量变化在1.6~47.1个/g湿重.较高值分布在18、19、20号三个站,即在浙南与闽北沿岸交界水域.文中还探讨了甲藻孢囊分布和环境因子的关系.
关键词 甲藻孢囊 沉积物 东海区 数量 分布
下载PDF
长江口赤潮多发区夜光藻(Noctiluca scintillans)赤潮发生过程分析 被引量:12
14
作者 蒋晓山 +2 位作者 王桂兰 黄秀清 吕颂辉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CSCD 1992年第3期134-139,共6页
长江口赤潮多发区1990年6月观测到的一次赤潮可以认为是夜光藻——中肋骨条藻交替型赤湖.纵观整个赤潮发育过程,夜光藻和中肋骨条藻交替成为优势种,其中夜光藻最大密度为3.49×10~6ccll/mm^3.多发区海域基本上为正规半日潮,与潮汐... 长江口赤潮多发区1990年6月观测到的一次赤潮可以认为是夜光藻——中肋骨条藻交替型赤湖.纵观整个赤潮发育过程,夜光藻和中肋骨条藻交替成为优势种,其中夜光藻最大密度为3.49×10~6ccll/mm^3.多发区海域基本上为正规半日潮,与潮汐呈相似波动特征的环境要素有盐度、DO、pH 和 SiO_3-Si.赤潮发生时,表层水体营养盐有不同程度消耗,其中 NO_3—N、NO_2—N、PO_4—P 和SiO_3—Si 的最大降幅分别达10、6、3和3.5倍.此外,在中肋骨条藻赤潮阶段,水体 DO、pH 值升高、盐度下降,而且当赤潮消亡后很快恢复正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潮 长江口 演替 夜光藻
下载PDF
南麂列岛海域浮游植物生态特征及甲藻赤潮频发原因 被引量:13
15
作者 纪焕红 叶属峰 +1 位作者 刘星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34-242,共9页
根据2004年5月-2005年2月4个季节的调查资料以及2001-2005年赤潮发生时收集的资料,分析了南麂列岛海域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优势种类、细胞丰度的季节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春季甲藻赤潮发生状况。结果表明,该海域浮游植物共鉴定出... 根据2004年5月-2005年2月4个季节的调查资料以及2001-2005年赤潮发生时收集的资料,分析了南麂列岛海域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优势种类、细胞丰度的季节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春季甲藻赤潮发生状况。结果表明,该海域浮游植物共鉴定出105种,硅藻和甲藻分别为73种和28种;优势种主要有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costatum、布氏双尾藻Ditylumbright wellii和夜光藻Noctiluca scintillans等16种;细胞丰度以秋季均值最高,达2.81×108个/m3。与1990年的数据相比,种类组成及细胞丰度均发生较大的变化。种类组成的季节变化主要受到江浙沿岸流和台湾暖流的影响。多种甲藻赤潮生物以及甲藻孢囊的存在为赤潮的频繁发生提供了种源,适宜的水文气象条件、某些甲藻独特的生活习性以及高N/P比有可能是导致该海域甲藻赤潮爆发的主要原因,富营养化与该海域春季赤潮频繁发生的关系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麂列岛海域 浮游植物 生态特征 水质因子 甲藻赤潮
下载PDF
南麂列岛海洋自然保护区浮游动物丰度和生物量的时空分布 被引量:7
16
作者 纪焕红 叶属峰 +1 位作者 刘星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55-60,88,共7页
根据2004年5月、8月、11月和2005年2月南麂列岛海洋自然保护区海域调查资料,阐述了该海域浮游动物丰度和生物量的时空分布,探讨了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并分析了保护区建区14a后丰度和生物量的变化以及不同季节生态类群丰度的组成特点。... 根据2004年5月、8月、11月和2005年2月南麂列岛海洋自然保护区海域调查资料,阐述了该海域浮游动物丰度和生物量的时空分布,探讨了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并分析了保护区建区14a后丰度和生物量的变化以及不同季节生态类群丰度的组成特点。结果表明,浮游动物丰度和生物量季节变化明显,8月丰度最高,为(267.05±100.94)ind./m3,其他依次为11月、5月和2月;5月生物量最高,为(403.64±331.41)mg/m3,其他依次为8月、11月和2月;相关性分析表明,浮游动物丰度与生物量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763,丰度、生物量与水温呈显著的正相关;与无机氮、活性磷酸盐表现为负相关;与浮游植物细胞丰度和叶绿素a含量未表现出相关性;与1990年相比,2004年春季浮游动物丰度和生物量均有所下降,秋季变化不大;不同季节各生物类群丰度和百分比均有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麂列岛海洋自然保护区海域 浮游动物 丰度 生物量 时空分布
下载PDF
舟山嵊山岛岩相潮间带生物分布特征 被引量:5
17
作者 尤仲杰 +3 位作者 王一农 徐韧 李建忠 曾建胜 《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 CAS 1997年第1期64-71,共8页
报告了舟山嵊山岛岩相潮间带生物的种类组成、生态类型、群落结构以及数量分布和季节变化的特征。结果表明:嵊山岛岩相潮间带有生物220种,其中藻类65种、软体动物62种、甲壳动物29种、其它类群64种。有五种生活类型。基本群落:滨螺群落... 报告了舟山嵊山岛岩相潮间带生物的种类组成、生态类型、群落结构以及数量分布和季节变化的特征。结果表明:嵊山岛岩相潮间带有生物220种,其中藻类65种、软体动物62种、甲壳动物29种、其它类群64种。有五种生活类型。基本群落:滨螺群落、日本笠藤壶群落和藻类群落,其中在鳗鱼嘴断面在藻类群落下面尚有厚壳贻贝—刺巨藤壶群落。该岛年总平均生物量为3000.79g/m^2、栖息密度2575inds/m^2;季节变化为春季>冬季>夏季>秋季;垂直分布变化顺序为:低潮带>中潮带>高潮带。本文还讨论了浪击度对生物分布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种分布类型 群落结构 岩相潮间带 嵊山岛
下载PDF
夜光藻的实验室培养及对其带触手二分裂现象的观察 被引量:2
18
作者 徐韧 沈竑 +1 位作者 王桂兰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268-271,共4页
夜光藻的实验室培养及对其带触手二分裂现象的观察LABORATORYCULTUREANDOBSERVATIONOFEQUALBINARYFISSIONWITHTENTACLEINNOCTILUCASCINTILLANS... 夜光藻的实验室培养及对其带触手二分裂现象的观察LABORATORYCULTUREANDOBSERVATIONOFEQUALBINARYFISSIONWITHTENTACLEINNOCTILUCASCINTILLANS(MACARTNEY)¥XuRe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夜光藻 培养 触手 二分裂
下载PDF
Maltivariate Analysis of the Occurring Process of Skeletonema costatum Red Tide in the Changjiang Estuary 被引量:3
19
作者 黄秀消 蒋晓山 +1 位作者 陶然 《Marine Science Bulletin》 CAS 2001年第1期55-62,共8页
Using the SAS software, the data of environmental factors vs. red tide biomass were analysed during the process of Skeletonema costatum red tide which broke out in the Changjiang Estuary on June 9~15, 1990. The resul... Using the SAS software, the data of environmental factors vs. red tide biomass were analysed during the process of Skeletonema costatum red tide which broke out in the Changjiang Estuary on June 9~15, 1990. The results of the multivariate statistical analysis show that the environmental factors are similar in their developing and maintenance periods and that the values of environmental factors begin to be restored to normal levels during the disappearing period.The results obtained from using the methods of correlation, variable cluster and main component analyses are basically identical. The important factors contributing to the occurrence of this red tide are atmospherical pressure, water temperature, salinity, pH, No3-, -N, Po43--P and Fe, among which,salinity, Fe and PO43--P are the leading factors which have triggered the occurrence of the red tide as determined by the step-by-step regression analysis. Meanwhile, the linear discrimination functions have been established for the red tide. The environmental factor data of another occurring process of Skeletonema costatum red tide in the Changjiang Estuary have been chosen for red tide discrimination with satisfactory resul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ANGJIANG Estuary SKELETONEMA costalum red tide multivariate analysis leading factors discrimation functions
下载PDF
江苏吕泗海域病毒污染现状调查
20
作者 李小锋 王祖卿 +1 位作者 张楚瑜 《武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1995年第4期502-508,共7页
1991年~1993年,在江苏吕泗海域选取了若干取样点,共采集海水、沉积物和毛蚶各类样品132个.经过处理后,用空斑法对其中肠道病毒进行检测;用间接免疫荧光和PCR方法对其中甲型肝炎病毒进行检测;用免疫电镜法对部分样... 1991年~1993年,在江苏吕泗海域选取了若干取样点,共采集海水、沉积物和毛蚶各类样品132个.经过处理后,用空斑法对其中肠道病毒进行检测;用间接免疫荧光和PCR方法对其中甲型肝炎病毒进行检测;用免疫电镜法对部分样品中的甲型肝炎病毒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东凌港1991年10月、1993年4月的沉积物样品和1993年4月的毛蚶样品、以及大洋港1993年4月的沉积物样品中甲型肝炎病毒为阳性,肠道病毒为阴性.其它样品均为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道病毒 甲型肝炎病毒 吕泗海域 海洋 病毒污染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