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961—2010年西藏季节性冻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43
1
作者 杜军 建军 +2 位作者 路红亚 陈定梅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512-521,共10页
利用西藏1961—2010年17个站点最大冻土深度、土壤解冻日期等资料,采用气候倾向率、累积距平、信噪比和R/S分析等方法,分析了近50a西藏季节性冻土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预估了未来50a和100a最大冻土深度变化.结果表明:近50a林芝最大... 利用西藏1961—2010年17个站点最大冻土深度、土壤解冻日期等资料,采用气候倾向率、累积距平、信噪比和R/S分析等方法,分析了近50a西藏季节性冻土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预估了未来50a和100a最大冻土深度变化.结果表明:近50a林芝最大冻土深度以1.4cm.(10a)-1的速度增大,其他站点均呈减小趋势,为-0.7~-21.3cm.(10a)-1,以那曲减幅最大.近30a来大部分站点最大冻土深度减幅更大,为-0.92~-37.2cm.(10a)-1,并随着海拔升高,最大冻土深度减幅在加大.近40a来当雄、江孜和林芝土壤解冻日期表现为推迟趋势,为2.1~5.2d.(10a)-1,其他站点呈提早趋势,平均每10a提早1.8~12.7d.在10a际尺度变化上,近40a大部分站点年最大冻土深度呈逐年代变浅趋势,土壤解冻日趋于提早.那曲、安多和泽当年最大冻土深度分别在1984、1987年和1979年发生了突变,从一个相对偏深期跃变为一个相对偏浅期.近40a来各站点年最大冻土深度的Hurst值均大于0.5,说明未来大部分站点年最大冻土深度仍将变薄.如果未来气候按升温率0.044℃.a-1变化,50a后西藏最大冻土深度减小1.1~77.3cm,未来100a可能减小1.2~91.4cm;气候按升温率0.052℃.a-1变化,50a后最大冻土深度减小2.1~155cm,未来100a可能减小2.5~183cm.最大冻土深度变浅显然与气温、地温的显著升高直接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冻土 年际和年代际变化 情景预测 西藏
下载PDF
藏西北地区气候变化及其对草地畜牧业的影响 被引量:27
2
作者 张核真 路红亚 +1 位作者 马鹏飞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308-314,共7页
近40a(1971—2010年)藏西北地区气温明显升高,尤其是旱季气温显著增高;大部分地区降水量增多,蒸发量减少。从地区分布来看,藏西北中东部各地气温明显升高、降水增多、蒸发减小,气候呈暖湿化趋势;西部的狮泉河等地气温升高、降水减少、... 近40a(1971—2010年)藏西北地区气温明显升高,尤其是旱季气温显著增高;大部分地区降水量增多,蒸发量减少。从地区分布来看,藏西北中东部各地气温明显升高、降水增多、蒸发减小,气候呈暖湿化趋势;西部的狮泉河等地气温升高、降水减少、蒸发量增大,气候呈现暖干化趋势。近40a藏西北地区牧草生长季、青草期提前,结束期推迟,持续日数增多,期间积温和降水量也呈显著增多趋势;大部分地区牲畜抓膘期日数显著增多〔倾向率为2.7 d.(10a)-1〕,掉膘期日数显著减少〔倾向率为6.1 d.(10a)-1〕,气候变化趋势对藏北草地畜牧业十分有利。合理调整畜种结构,有效控制牲畜数量,尤其是山羊数量,对遏制藏西北地区草地退化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草原 气候变化 降水量 蒸发量 畜牧业 西藏
原文传递
基于HBV模型的尼洋曲流域上游洪水致灾临界面雨量研究 被引量:11
3
作者 林志强 +1 位作者 尼玛吉 路红亚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2016年第4期22-26,共5页
[目的]建立工布江达以上尼洋曲流域的降水—径流关系,构建该流域的致洪临界雨量指标,以期为开展山洪气象预警工作提供参考。[方法]根据流域暴雨洪水致灾机制,利用地面气象观测和CMORPH资料,基于HBV水文模型进行计算分析。[结果]利用2007... [目的]建立工布江达以上尼洋曲流域的降水—径流关系,构建该流域的致洪临界雨量指标,以期为开展山洪气象预警工作提供参考。[方法]根据流域暴雨洪水致灾机制,利用地面气象观测和CMORPH资料,基于HBV水文模型进行计算分析。[结果]利用2007—2011年观测数据对HBV水文模型的参数优化和率定,模拟数据与观测数据的确定性系数为0.91,NASH效率系数为0.89;采用2012—2014年观测数据进行验证,确定性系数为0.86,NASH效率系数为0.85,率定期和验证期的平均相对误差均为3.1%,表明经过率定的HBV模型对尼洋曲上游流域具有较好的适用性。[结论]尼洋曲流域的洪水过程不仅与实时降水的面雨量有关,还与前期基础水位有关,致灾临界面雨量随前期基础水位升高而减小,并且随着前期水位的变化,临界雨量值呈现了非线性响应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洋曲流域 临界面雨量 HBV模型 洪水灾害
下载PDF
喜马拉雅山达索普冰芯近400a来NO_3^-浓度的变化 被引量:8
4
作者 段克勤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31-234,共4页
NOx作为化石燃料燃烧的重要产物,在大气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重要的酸雨物质,它的最终产物是NO3-.为研究亚洲地区大气中NOx的变化历史,从喜马拉雅山中部达索普冰芯中恢复了1600-1997年期间降水中NO3-的浓度变化.结... NOx作为化石燃料燃烧的重要产物,在大气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重要的酸雨物质,它的最终产物是NO3-.为研究亚洲地区大气中NOx的变化历史,从喜马拉雅山中部达索普冰芯中恢复了1600-1997年期间降水中NO3-的浓度变化.结果表明:工业革命以前,大气降水中NO3-浓度变化较为平缓,在1600-1870年期间年平均NO3-浓度保持在约50μL.m-3;工业革命后,NO3-浓度开始增加,特别是1930年以后,伴随着人类活动排放的NOx持续增加,NO3-平均浓度开始迅速增加,1970年以后NO3-平均浓度达到了115μL.m-3,是工业革命前降水中NO3-浓度的两倍多.表明人类活动排放的NOx已影响到喜马拉雅山高山地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喜马拉雅山 达索普冰芯 NO3-浓度 人类活动
下载PDF
西藏冰雹日数的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7
5
作者 路红亚 林志强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14年第20期223-228,共6页
为了全面、深入地了解西藏冰雹天气分布特征以及变化趋势,为政府和社会有关部门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基于1981—2010年西藏38个台站的冰雹观测资料,分析了冰雹日数的时空变化特征,发现全区冰雹日数呈东南向西北递增分布,年平均冰雹日... 为了全面、深入地了解西藏冰雹天气分布特征以及变化趋势,为政府和社会有关部门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基于1981—2010年西藏38个台站的冰雹观测资料,分析了冰雹日数的时空变化特征,发现全区冰雹日数呈东南向西北递增分布,年平均冰雹日数在10天以上的区域主要分布在海拔4000 m以上的浪卡子及高原北部区域,冰雹频发区主要集中在那曲地区。对西藏高原冰雹日数进行EOF分析,表明高原冰雹日数存在着"整体一致型"、"南北差异型"2种空间分布型。每天12—21时是西藏冰雹集中时段,尤其是午后至傍晚尤为显著。全年降雹主要集中在6—9月,其中有6成以上发生在夏季,而11月及整个冬季的雹日不足1天。西藏年雹日呈线性减少趋势的站点明显多于呈线性增加的站数,年雹日具有显著的减少趋势,平均每10年减少7.7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 冰雹日数 时空分布 变化规律
下载PDF
西藏高原冬虫夏草产区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7
6
作者 周刊社 +1 位作者 罗珍 石磊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64-175,共12页
了解西藏高原冬虫夏草产区气候变化对当地冬虫夏草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十分重要。本文利用产区24个气象站1981—2015年的气温、降水、日照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分析、Mann-Kendall突变检验等方法,对产区气温、降水和日照的变化时... 了解西藏高原冬虫夏草产区气候变化对当地冬虫夏草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十分重要。本文利用产区24个气象站1981—2015年的气温、降水、日照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分析、Mann-Kendall突变检验等方法,对产区气温、降水和日照的变化时空特征进行了分析,并集合平均5种气候模式在RCP4.5、RCP8.5两种情景下对产区未来年平均气温和年降水量进行了模拟预估。结果表明:近35年产区年平均气温表现为明显的升高趋势,冬春季升温最为显著,其次为夏秋季;雨季平均气温升温率小于年平均气温升温率。年和雨季的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均呈显著升高趋势,绝大部分站点的年、雨季平均最低气温升温率和平均最高气温升温率均明显大于同期平均气温升温率。年降水量大部分站点为增加趋势,但地区差异性较大;年平均日照时数和雨季日照时数均表现为明显的减少趋势。预估表明产区21世纪未来不同时段气候均表现为气温升高,降水增多的暖湿化发展趋势。未来冬虫夏草适宜海拔下限直接抬升将导致适宜区范围缩小,气候变化将对冬虫夏草的产生和生长造成严重威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虫夏草 升温率 MANN-KENDALL法 暖湿化 西藏高原
原文传递
1961—2018年西藏高原青稞产区气候生产潜力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7
7
作者 周刊社 邓伟 +3 位作者 崔元良 措姆 罗珍 《中国农学通报》 2020年第23期88-98,共11页
定量评估西藏高原青稞产区不同气候区气候生产潜力空间分布格局、演变特征及其影响机理,对于西藏高原青稞生长环境变化研究和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西藏高原青稞产区不同气候区的7个典型气象站观测资料序列,采用Miami模型、T... 定量评估西藏高原青稞产区不同气候区气候生产潜力空间分布格局、演变特征及其影响机理,对于西藏高原青稞生长环境变化研究和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西藏高原青稞产区不同气候区的7个典型气象站观测资料序列,采用Miami模型、Thornthwaite Memorial模型、气候倾向率、MannKendall突变检验等方法,分析西藏高原青稞产区气候生产潜力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显示:1961—2018年青稞产区各站气温生产潜力(NPP_t)呈极显著增加趋势,降水生产潜力(NPP_r)呈显著增加趋势,蒸散生产潜力(NPP_e)和标准气候生产潜力(NPP_b)也均表现为波动的增加趋势。西藏高原主要青稞产区东部及沿雅江一带气候生产潜力限制因子为降水,高寒的北部地区气候生产潜力限制因子为气温或蒸散。NPP_t、NPP_r、NPP_e、NPP_b均表现为年代际增加趋势,20世纪80—90年代发生突变,且在21世纪初显著增加。1961—2018年气候的"暖湿型"变化趋势有利于当地青稞气候生产潜力的提高,青稞的生产不仅依赖于气候资源,还依赖于水资源的调配和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气候生产潜力 Miami模型 Thornthwaite Memorial模型 青稞
下载PDF
西藏改则地区雨季上对流层/下平流层大气垂直结构观测研究 被引量:5
8
作者 郭建平 +1 位作者 杜军 王鹏祥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827-836,共10页
利用中国第3次青藏高原大气科学试验2014年7—8月改则探空试验期间获取的每天3次观测的探空数据,对该地区对流层大气垂直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改则地区海拔高度17—19 km存在逆温现象;第一对流层顶平均高度16082 m,第二对流层顶平... 利用中国第3次青藏高原大气科学试验2014年7—8月改则探空试验期间获取的每天3次观测的探空数据,对该地区对流层大气垂直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改则地区海拔高度17—19 km存在逆温现象;第一对流层顶平均高度16082 m,第二对流层顶平均高度16466 m,前者出现概率远高于后者,两类对流层顶的高度均与其对流层顶的温度、气压成反比。08、14和20时(北京时)的最大风速分别出现在11.8、12.6和12.1 km高度,风速分别为16.2、16.3和15.9 m/s,风向随高度顺时针变化,对应为暖平流,由下层西南风转为上层的东南风,17 km以上高度稳定成东北风,下层主导风为西南风。在约8 km的高度上存在一个最大相对湿度聚集区,从地面开始相对湿度随高度升高而增大(逆湿现象),达到该聚集区后,随高度升高而减小。青藏高原西部雨季对流层顶折叠现象出现概率较低,可能与该季节高空急流或高空锋天气较少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 风速 相对湿度 对流层顶 GPS探空
下载PDF
地球第三极
9
作者 卓嘎 (图) 觉果(图) 《气象知识》 2018年第6期8-12,共5页
西藏地形地貌西藏自治区位于中国的西南边陲,为青藏高原主体,地处26°52’~36°32′N,78°24′~99°06′E,面积120多万平方千米,约占中国陆地面积的1/8。西藏北界昆仑山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毗邻、东北以唐古拉山为界与... 西藏地形地貌西藏自治区位于中国的西南边陲,为青藏高原主体,地处26°52’~36°32′N,78°24′~99°06′E,面积120多万平方千米,约占中国陆地面积的1/8。西藏北界昆仑山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毗邻、东北以唐古拉山为界与青海省相邻,东隔金沙江与四川省相望,东南与云南省相连,南边与缅甸、印度、不丹、尼泊尔等国毗邻,西北部与克什米尔地区相邻,国境线近4000千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三极 地球 陆地面积 地形地貌 青藏高原 唐古拉山 克什米尔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